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2024-05-07

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精选6篇)

篇1: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有关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总之,利用“马铃薯专题研究”开展生物课外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在这样和谐、高效、实践生物课堂中,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2: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其次,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研究性课题。在一些学科中,教材编者为师生直接设计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如数学教材中的“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化学教材中的“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生物教材中的“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再次,充分利用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材料与课文联系密切,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完全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最后,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

1)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会把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带入到学科课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研究性课题的设计应该既不脱离实际,又使学生力所能及。所谓“不脱离实际”,主要是指导研究性课题设计要注意对学科知识的涵盖面,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又能基本涵盖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所谓“力所能及”,是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研究层次和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课题的研究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

3)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确定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把以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的传统学科课程转变为以能力为核心、以主动探究为主线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篇3: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基于以上的认识,2006年3月,我校成立了《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一五”课题组。同年8月2日,被立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回顾四年的课题研究历程,研究总结汇报如下:

●课题性质及其研究目标

(一)性质

属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二)研究目标

运用以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下面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构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的技能。

3.实现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有效工具。

●研究模式及其操作程序

在研究中,我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通过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我们从人文学科教学和科学学科教学两条路径来探索能够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范式。

(一)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

确定主题一—创设情景一—设计问题——搜索材料——分析整理——总结评价

操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采用多媒体网络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意向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对每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②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景要蕴含矛盾与冲突,充分考虑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③确定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确定核心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般的问题设计流程是:确立框架问题(用于框定单元研究范围)——初拟内容问题(规定基本的教学内容)——确定核心问题(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主线)。

④搜索材料。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搜索技巧,但可能仍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学科教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进行指导。

搜索过程的主要环节:拟定主题一一选择搜索引擎——确定关键词——统计查询情况——判断相关性——信息存储——总结评价搜索过程。

⑤分析整理。材料的分析整理过程是学生认识提高的过程。在确定了研究问题,进行了资料搜索之后,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进行材料分析整理与加工处理,这是学生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过程。分析整理材料的主要环节是:判断相关性一材料归类——比较分析一归纳阐述。

⑥总结评价。师生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方法,寻找规律,对缺漏进行补救。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二)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

确定主题——教学实验——提出假设一—证明分析——引申扩散

操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采用多媒体网络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意向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

②教学实验。教师出具一个数学问题或演示一个物理、化学现象,让学生在工具软件中建构起相应的教学实验。

③提出假设。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模型,不强调统一,而强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④证明分析。当解释或模型确立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演绎与推理,验证假设或模型的正确与合理。

⑤引申扩散。对证明已经成立的模型还要进一步进行引申扩散,对于现象产生的内外条件进行相关变化,进一步观察现象与模型的变化,对现象的存在条件和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尝试把这些结论运用于生产与生活实际。

为提倡教师在研究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灵活运用。

●主要研究措施

1.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工程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织网络。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并把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作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2.确立课题研究的四个工作阶段。一是调查研究和理论、文献学习阶段;二是实验研究实施阶段;三是总结评估阶段和应用阶段;四是研究成果推广阶段。

3.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实现了以下几个观念的转变:

(1)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把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价值观,转变为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评价教育质量标准的新价值观。

(2)学生观的转变。把传统的“顺从、高分”就是“好学生”的学生观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善于独立思考、勇于主动探索、敢于提出独立见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是优秀学生的新学生观。

(3)教学观的转变。把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观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双主’优化结合,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新教学观。

(4)师生关系观的转变。把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教师支配学生,学生服从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为师生和谐共处、沟通心理、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观。

(5)人才观的转变。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观念,我们应该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建立科研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同时,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和在各级各类公开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均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也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5.加强过程管理。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计划、研讨、总结、激励”四个环节:

(1)计划:除了实验计划外,要求每个课组成员都要做到:熟悉本学期的研究步骤和要求,明确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把任务分解到自己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去,每个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两节课题研究实验课,并做好教后的反思和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材料。

(2)研讨:以实验研究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每学期安排两次全课题组的集中研讨活动,以研究课为载体,学习课题思想—一研讨操作模型和操作流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计——开课、听课——总结得失、研究改进措施。坚持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研讨过程中,我们主动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省市教研室及市电教馆的有关专家、教授来校作“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专题讲座,进行指导帮助,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3)总结:课题组坚持做好边实践边总结的工作:一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活动后及时总结;二是学期总结,课题组成员根据实验研究情况,撰写至少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或教学案例,对课题研究进行学期总结;三是中期总结,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总结。

(4)激励:对于认真参与研究的、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研究成果是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课题组成员自觉参与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策略

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3.初步建构起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4.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范式,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具体体现在:

1.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2.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4.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结合,深化了课程教育改革;

5.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6.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57篇,其中21篇在各类杂志发表,34篇分别在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②整理课题研究案例、教案45篇,其中36篇在省市级优秀教案设计中获奖。

③制作课题研究教学辅助课件22件,其中14件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④课题组成员运用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在参与省市级各类赛教课、公开课、示范课共19节,其中18人次获奖,其中万建荣老师获得省级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顾晓老师获得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例三等奖。

●实验启示和反思

篇4: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论文

摘 要:定西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学生对于马铃薯再也熟悉不过了,选取马铃薯作为研究的对象比较符合本地实际。文章以定西市安定区普通高中利用特产资源——马铃薯为专题,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例,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说明,旨在探索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课程资源,利用马铃薯为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12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閱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篇5: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本文依据专题研究,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意义、优势、过程和成果,并对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0年9月,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了高中校园,因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而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开展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因研究性学习占用课时及耗时过多而对传统教学产生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年来,我们二十三中生物组的全体教师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相整合展开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和办学形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它是教育改革的原点,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体作法,必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和体现。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②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必然为基础教育改革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同中学的其它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具有文理交融、情智结合、可拓展性强、开放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定性与定量互补等特点,是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要回归的一门终级学科,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人本身既是研究的主体,也可以是被研究的客体,围绕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有很多奥秘值得探究,例如,人为什么会有头皮屑?人为什么会衰老?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等等。生命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生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生物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这一切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都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因此,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选题广、可操作性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课内课外联系紧密等诸多优点。另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诸多生物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使生物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产生了美感,生物进化理论隐含了丰富的哲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可贵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更留给中学生们无价的精神财富。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品质。

面对教育革新,生物教学应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三、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前期动员、选择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等过程。

(一)前期动员

各校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在高一年级轰轰烈烈的展开,到高二时基本上偃旗息鼓。而生物课开在高二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虽不再陌生,但研究的兴趣已大大减小,加之高考的压力和教育功利化观念的影响,学生们担心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社会调查与研究上会影响学习成绩,得不偿失。因此,高二的生物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做好充分的动员,激发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愿望,让学生明白参加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对学习教材、参加高考、对个人能力培养和成长,乃至对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重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讲一讲对优胜者的奖励。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创造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的积极性、潜能、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从而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步 :明确要求

教师可通过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了解课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成果的形成与展示要求等,让学生心中有数。还要鼓励学生使其对自己也具有像成人一样的研究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充满信心。

第三步 :选择课题

研究性课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还可以师生协商确定;既可源于教材,也可源于生活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内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既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既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但最终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方面应与生物的课堂教学相关联,应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研究课题的确定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还要兼顾本地资源、经济条件、学生时间等因素。同时还应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创造性、可交流性、可操作性等诸多方面。

课题举例:

结合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绪论部分可开展:生命的探索。该课题又可分为:①认识生命、认识基因②人类基因组计划③人类基因组测序与分析方法简介④伟大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⑤基因的诱惑⑥同龄人对基因组计划的认识等若干子课题,以便于研究。还可开展:生物前沿报道的收集处理。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

程。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影响细胞质环流的因素;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无土栽培与植物缺素症分析;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部分可开展:蝌蚪的变态发育研究。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豌豆与香豌豆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温室效应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以上仅仅是众多课题中的一小部分,类似的课题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挖掘、收集和整理。

第四步,组建研究小组

在学生分别选题的基础上,以课题组的形式成立研究小组,每组5人左右,自由组合,并推选一名组长作为该课题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小组内部既要合理分工,又要互相配合,既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创造横向交流、共同探讨、团结协作的机会。

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热门的研究课题,教师还可以采用“投标”方式,让所有准备参加该课题研究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选择该题的原由、预计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小组如何组建等内容,最后由全班同学公开投票选出最佳优胜者,并由其担任组长,招募组员,负责该项课题的研究和成果展示。

在此过程中,各小组长要施展全身解数,一方面要将对该课题有兴趣的同学都网罗旗下,另一方面,还要尽量争取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同学,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宏观的协调工作,保证整体效果最佳,力争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成员参加,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挥和锻炼。

第五步,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各研究小组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围绕课题展开讨论,制定较为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时间与过程、成果的形成与展示等,同时还要明确各项的责任人。由于研究课题的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同。依据我校几年的探索,认为生物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文献法。依据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究事物未被认识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创建新的理论等。例如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八页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所应采用的方法就是文献法。②实验法。借助于有关的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与观察’就应采用实验法。③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运用相关的理论,达到弄清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成因和真相,事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质量等目的。如‘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就应采用调查法。除此之外,还有观察法、思辨法、逻辑法、经验法等诸多方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可多法并用。

制定计划是前提,实施是关键。具体操作步骤根据课题性质可分为实验设计、实际操作、问卷调查、参观走访、信息反馈、数据处理、结论分析、专家指导、交流讨论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研究资料及有关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最好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图表来说明有关结论,对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要让学生做好记录(包括拍摄一些有价值的照片、进行录像等)。这一阶段用时最长,即可数周,也可达到数月,但这一阶段是真正体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重要部分,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提高各种能力。

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语言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或者几个)课题组之中,以一名普通成员的身份,一方面身先士卒,积极参与课题

组活动,另一方面为自己的课题组出谋划策,教师的办法在实践中证明有效,其他小组的学生就会效仿借鉴,实现教师的指导功能。

同时,教师不能忘记自己还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教师要从总体上调节、控制和把握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进程,指导协调与课堂学习的关系,把握节奏,了解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第六步,成果总结、汇报

在大量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各小组要分析整理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及数据,通过全组成员的合作,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研究报告或论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资料、形成理论观点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撰写、自我讨论评改,要注意培养学生集体研究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在讨论——甚至可以是争论中共享学习之乐。学生的报告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学生心血的结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改善不足,更要保护和肯定学生的研究热情、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及研究成果,并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成果汇报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大事。汇报形式既要尊重学生意愿,也要兼顾学校的实际。既可以模拟新闻发布会,也可以制作网页、编排小品、话剧、歌舞、办展版展台等。既可以在班级的课堂上汇报,也可以在全校举办大型展示会,总之形式多多,方法多多。在这三年当中,我校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使研究成果同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既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和才华提供了舞台,又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愿学、乐学。

四、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本专题研究历时三年,参与学生达1400多人,撰写研究论文32篇,研究报告360多篇,还有学习心得、实验报告等数十篇。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制作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课件、照片、录像、光盘等,还开展了座谈、讨论,举办了展览及汇报表演等活动。这些有形的成果用事实说明了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重过程、轻结论的内在规定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既有实地调查、走访、参观,又有专题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无形成果比起有形成果将更加珍贵。例如,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定,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的实施、管理,直到研究报告的形成、成果的展示,均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必然使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走入社会,必须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学生们会从中得到与人交往的体会和经验,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既要依靠个人努力又要与全组成员分工合作,这必然使学生的探索勇气、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得到锻炼和加强;科学结论的得出必须尊重事实,结论的表达必须严谨,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要独立的观察、思考、推理和判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用科学的语言将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必然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而言,这一切都是弥足珍贵的。

此外,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逐步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增强、自信心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习观念的更新以及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整理能力的提高等,都将成为学生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并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起到巨大的作用。

五、对生物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1、生物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任何科学探索与研究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研究性学习虽有诸多好处,但因占用较多课余时间,在开展时宜少而精,切忌过多过乱,虎头蛇尾。

篇6: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本次整合活动的设计目的:

1、通过学生整合活动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干精神和服务精神,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奉献他人事业的热情。

2、通过与学科整合,试图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主导权威的模式,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3、通过与学科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与被整合学科上获得“双赢”。既理顺深化了学科知识性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试图通过本次整合活动,初步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在课程整合中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为老师的教学做什么?为学生的学做什么?怎样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恰倒好处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怎样真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试图探究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科教育的效益。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真正潜力。

二、本次整合活动的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特点:职业高中学生认知结构和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使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得以提高,这成为教师开展本次活动的心理学基础。

2、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从生物学科的角度:学生正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内容。

三、本次整合活动的信息技术环境:

1、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商讨、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资源:在教师机上提供了相关的生物学科的信息素材。(如:动画、图片等)

3、硬件环境:学校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展示投影仪,展示用单机。

四、本次整合活动的阶段: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要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一阶段(1个课时)引导

引导学生

进入正题

选题

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利用局域网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

第二阶段(4课时)形成作品

引导分析 技术支持

讨论、分析 制作、反思

小组合作力 作品制作能力

综合分析选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第三阶段(1课时)作品展示 学生互评

引导展示

进行评价

展示、评价

学生对展示作品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五、三个阶段的设计实施情况:

(一)、导入阶段:(1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次研究的3个主题:(如下)

1、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及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的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2、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及遗传物质的复制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

3、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素材及生物课本,获取有关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生物体又是如何执行遗传指令合成生命物质的?采用适当方式展示出来。(最后提示学生可以选择本章相关命题)

接着,给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研究流程:(如下)

1、根据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老师提供的研究项目,选定你的研究主题。

2、结合教师机提供的信息素材和研究问题计划表,认真考虑,分析后,填写研究问题计划表,为后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浏览教师机提供的素材,填写你的资料分类表。

4、将你分好类的资料,复制到你班作业目录你的文件夹中去。注意都放在你的资料目录中!

5、选择一种方式(word文档、自制的flash、制作的网页、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或excel表格)呈现你研究的结果。并将你的作品放置在你的文件夹中!

6、完成主题研究后,在全班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

7、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标准后,其他学生对你的汇报进行评论。然后,向学生介绍本次作品制作的思路方法(提供学生参考):

1、首先要陈述材料。

2、用一些实验、证明或手段,归纳总结概念。

3、概念的归纳总结。

4、概念如何应用于实际。

5、本作品的小结。

(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学科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论证步骤,完整的处理这次作品。)其后,提出本次活动技术要求:

1、网页作品要求:

a、首页设计美观简洁,文字配合图片内容贴切。合理使用动态字幕,引发参观者的联想。(最好使用表格布局网页)

b、网站内部超链接无空链接,且为有意义的链接。

c、网站整体能够统一风格,颜色、版面、链接等网页要素能够前后一致,便于他人浏览。

2、电子幻灯片作品要求:

a、作品使用统一的模板,使他人便于观看、理解。b、论述所用的幻灯片张数不得少于15张。(作为完整的论述)c、加入作品的文字、图片、动画在版面上布局要合理。

3、word文档——无声的演示体

a、文档使用的文字、图片等内容的排版要仿照报纸版面的布局。图文并茂。内容贴切合理。

b、你所制作的页面布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你今后的演示讲解。

4、flash动画

a、动画设计的元素内容,要尽量符合生物学科的科学描述。b、建议使用多个场景,使演示动画便于控制。

(本次活动的技术支持:a、老师 b、水平较高的同学 c、教师机提供的技术支持网页。)接着,要求学生浏览教师机上提供的生物素材,学生选题。学生提交选题信息到教师机。部分学生开始作品的制作。

(二)、根据主题,形成作品。(4课时)

依据生物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该科目上的实践。具体操作方法策略:以“本次作品制作思路方法”引导,参照“技术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具体解决。学生提交作品。每节课后教师浏览学生作品,下一节课开始,针对性的指点学生(技术上)。注意前后对比每节课后,学生作品的变化。

(三)、作品展示、学生评价。(1课时)

设想:由学生主持,由学生设计,学生展示,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展开评价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同学原则上应是作品的原作者,这样利于他对其作品进行技术上的讲解。讲解时,不但要突出技术要素的讲解,而且要讲解体现出生物学科内容的要素。

上一篇:我的祖国500字小学作文下一篇:初三班主任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