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4-05-23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精选10篇)

篇1: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走进中小学课堂。初中化学是中考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应用过程中如何做到和传统教学有效整合的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这一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它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初中化学知识点烦多,学起来很容易混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多媒体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它以直观、形象、知识容量大等优势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更加丰富的视野和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能使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更具直观性,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化?W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辅助功能。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作用

1.创造了有声有色的学习气氛,激发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学生缺少活动的空间,其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抵触的情绪。多媒体有着人工所无法比拟的功能,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从而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促使他们满怀兴奋的心情,专注课堂学习,地理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进而让他们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使化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很多化学知识很难用确切的语言表达,还有一些微观的化学现象不容易在教学中具体的体现出来。例如,化学反应问题,单凭老师的讲解很难把反应过程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往往理解不透。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反应过程中的分子、原子裂开与组合,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因而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图片课件和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直观形象地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现给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思维动机,进而全面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3.增大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课节少,尤其到了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学生都有时间紧迫的感觉。多媒体教学具有展现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优势,为初中化学教学尤其是复习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课堂上能把更多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大大地增加了化学知识的信息传授量。例如,考试以后的试卷讲解,借助多媒体展台,很清楚地把正确答案和做题的思路展示出来,教师就不用逐题去讲解分析,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有效整合

多媒体功能再先进,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教具,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的媒体和手段。而人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化学学科实验很多,如果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实验过程,代替真实的实验操作,就会导致学生的实验技能得不到锻炼,并缺失了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和乐趣,更丢掉了实验探究的内在动力,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为了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将实际实验与多媒体教学技术完美结合起来。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进行教学活动而准备的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体现,我们充分运用了它形象、直观、灵活、知识容量大等优势,运用恰当,就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否则,会事与愿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画面所吸引,而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分散了注意力。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紧扣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对课件要辩证地、有取舍地合理应用,不能过分追求其趣味性,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有效整合

人是教学媒体的驾驭者,机器要为人服务,而不能代替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需要感情的交流,这是被人所操纵的程序化的机器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必须熟练掌握这一先进技术,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讲深讲透,该要求的一定要求到位,该板书的一点都不能省略,做到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总之,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协调好多媒体与传统化学教学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学.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33.[2]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32.编辑 段丽君

篇2: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篇3: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以来,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提升,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实物投影等装备,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条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仍然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的一个热门主题.

新课改以来课本上的实验很多,而且也不在说明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实验,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还是有一定的渴望的,所以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虽然有些化学实验往往比较复杂,特别是好多有机实验用的药品有一定的毒性,但我认为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最好进行分组实验,这时就需要用实物投影来辅助实验教学了在分组实验时得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实验,不要成为看客,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不断切换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情况,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了,起到互相监督的效果.实验结束时小组汇报人得把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结果、遇到的问题做汇报也需要实物投影,否则学生在黑板上写太费时间了.对于一些反应进程比较快,反应比较剧烈,现象一瞬即逝的实验以及教师课堂上演示实验都可以旋转实物投影的镜头对准实验台,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观察过程就像看电影似的,学生会更加专注.比如,为了比较乙醇羟基上的氢与水中的氢谁更加活泼,我做了对比试验,准备一个装有水的小烧杯和一支装有无水乙醇的大试管,将小钠块同时投入其中,学生们很清楚地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特别剧烈,很快钠就消失了,而与乙醇反应的钠块一直在乙醇中下上地沉浮很久才消失,直观地实验现象让学生很容易得出水中的氢比羟基上的氢活泼的多,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为什么羟基上的氢不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对于钠与水、乙醇密度的比较,只要观察一下钠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位置就清楚了,一个浮在上面,一个沉在下面.学生发现只要好好观察实验现象就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下次他们会观察的更加仔细,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是有些化学实验确实有不少我们是无法在课堂上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做的,有的是因为所用有机实验药品有毒,如苯与液溴的反应,苯本身就有毒,而液溴容易挥发,挥发出的溴毒性也很大,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如果直接讲实验又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学生们本身对于苯与液溴能反应而苯与溴水不反应只是发生了萃取一直就不能理解.这时就需要用实验录像来辅助教学了,而且要选择真人操作的实验录像(如图1和图2)而不要用动画来演示实验,因为这样更有说服力,说明这个实验是可以做的是真实发生的,只是在我们的课堂为了大家的安全不做而已.而且我们可以做个苯与溴水的混合实验做对比效果会更好,在讲解分析时再用flash动画来演示微观反应原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还有的是化学实验需要的实验药品需要在课堂上制取,实验室没有现成的,如做乙烯的相关实验时乙烯就需要现制,课本上用的是石蜡油分解来制备乙烯,其实这本身就有错误,因为石蜡油分解得到的是烷烃与烯烃的混合物,有多少是乙烯就不清楚了,用它来做实验就没有说服力,还不如用真人操作的实验录像比较好,他们一般用乙醇和浓硫酸混合迅速加热到170℃,那收集到的就是乙烯气体了,再做乙烯的燃烧、加成就没有任何争议了.还有一些大型实验根本无法做的,也可以用视频材料或者flash动画来代替,如煤的干馏、石油的蒸馏、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这样比老师纯粹讲解效果要好的多,也解放了老师.当然有的有机实验是因为耗时比较长或者反应条件比较复杂,实验室条件不够也可以用实验录像,前者如蔗糖的水解实验就耗时多,水浴的水要加热到沸腾需要时间,为了使蔗糖充分水解还得再等3分钟左右,才能继续对其产物进行检验,在课堂上时间根本不够.后者如前面提到的制备乙烯温度要控制在170℃,在140℃时会产生乙醚等副产物,苯的硝化反应对温度也有要求,就用温度计很难控制精确,而目前实验室还没有控温的其他设备,所以用真人录像还是比较好的,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学生看见的也比较直观,还不用担心实验的不成功.当然这里还有一种选择,可以选择用仿真化学实验室系列软件中的“仿真化学实验室”(如图3).它提供了各种实验器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药品也可选择,还有很多做好的例子,可以直接拿来用,如实验室制取甲烷(如图4)能提供逼真的实验现象和准确的实验数据,在这基础上再做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就比较方便,实验现象明显又很安全,做好了可以保存和大家分享,也可以团队协作不断完善.我觉得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关键是效果,你让你的学生从中收获了些什么,让他们观察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思考的,每种方法不可能是完美的,要选择学生最需要的,然后进行取舍,必要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充.

对使用的录像、flash动画也要做出筛选,因为这些大多数是从网络下载下来的,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一定要选择最能辅助你的教学的,如果能力允许,可以进行一些修改让它更符合你的教学需求,对好的视频要进行收集、整理、不断完善,然后与他人共享,这样以后备课的资源就丰富的多,备课时比较轻松省时.

篇4: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模拟演示实验;突破微观微粒

當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传统的教学添加了新的内涵。正像宋代著名诗人朱熹《观书有感》中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步入了课堂,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可以显示优美的动画,可以播放意境吻合的乐曲,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容量,可以把不能通过实验进行表现的实验现象清晰地呈现等等。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我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更直观的、生动的、有启迪性的演示,就能够创设出生动而活泼的学习的情境,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知活动中去。

二、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

当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大大的节省教师用来板书的时间,这样一来就会留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互动的环节。另外,也扩大了课堂的授课容量。

三、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是,在初中化学中某些实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以模拟实验,从而就弥补了这一不足。例如,我在教学稀释浓硫酸时,运用多媒体模拟错误操作造成的危险后果,让同学们触目惊心,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操作。我在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很难完成这一个演示实验,就借助了课件来演示实验步骤,更重要的是还演示了错误的操作能造成的后果,简直太直观了。通过演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感知和理解教材,更加容易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也便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更加严谨。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微观粒子

在初中化学中,部分教学的内容有些抽象,而利用多媒体便可突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再现出客观事实。许多的化学事实,例如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和它们高速运动状态的认识,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而且用语言又难以解释清楚的,对微观的世界就容易建立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五、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显示了最大限度发挥实验作用的优越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探究型实验课的整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和形象化。同时,实现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以在网络上模拟二氧化碳的人工降雨,从而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制冷原理,拓展思维能力和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化隐为显,变小为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实验探究型的学习

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化学实验教学时若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精神。进行网络实验探究学习,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激情和学习主动性。

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加强,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化学学科的整合也能鞭策化学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综上所述,是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总之,多媒体就像一种催化剂,给我的化学课堂增添了活力,注入了生机,让我有信心创设更加高效的课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要学会灵活、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更好地展现自我,从而创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晓芳.浅谈“多媒体技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03).

[2]郑士贵.多媒体技术:书评[J].管理科学文摘.1997,(09).

篇5: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于 兵

大城县第一中学,河北 廊坊 065900

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素质全面、有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一、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促进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发生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就是要使自己从原来的知识“讲授者”的角色,自然地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

新课标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能将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到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层次,设计、选取适合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来进行学习。

3.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师必须认识到,使用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使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课件来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应用各种化学资源和课件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化学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自己创作的或下载的化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化学知识,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还可在课堂上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来学习化学知识,从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这样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机会去探索化学知识,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时间、空间的突破

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发布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中学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询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电子信箱,跨跃时间和空间,利用网络中的在线讨论与不同人群进行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逐步学会共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交流不同的学习体验,实现资源共享。

二、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具有良好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抽象的化学知识和微观知识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方法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它把各种信息通过细致的手段完美地结合。中学化学中有一些化学概念及原理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难以操作的实验和危险性实验

中学化学中有一些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把他们制成多媒体课件。比如,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由于氯气有毒,实验室里如果没有通风橱,实验就没法做。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一实验制成课件来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避免了实验的危险性。

篇6: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即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特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

作 者:青华 作者单位:锡盟蒙古族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化学 整合

篇7: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南丰县西溪中学 过娥孙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帮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有利于物理实验教学。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整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演示实验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有的实验现象发生时间短暂,无法看清,许多实验使用仪器设备较多,需要进行解释,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冲淡了主题;不少物理情景无法在物理实验室里完成;还有一些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自己动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但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却跟上述目的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许多同学对实验的“兴趣”在于“玩”实验,因此他们对实验预习漫不经心,对实验原理和目的不甚明确,在方法上不求甚解,到实验操作时只是对照实验步骤,机械模仿,“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未能充分调动思维,少数同学甚至为达实验结果不惜拼凑数据。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她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并茂、形象清晰、再现迅速、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等优点,能够对学生产生有利的心理物理刺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增加了可见度和清晰度,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软件的辅助演示,正是改革传统单调、刻板的教学弊端,祢补了传统教育媒体的局限性,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过去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又是一门实验较强的学科,如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时代发展到今天,幻灯机、各种光盘播放机、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逐渐走进了学校的课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之外,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素材,还能实现交互,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达到直观、易记、容量大的教学效果。纵观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概念、规律及实验教学,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谈几点看法: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得很清楚,还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

二、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

三、注重多媒体实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四、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性,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物理实验 尽管计算机在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及综合等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先进的机器

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传授及先进媒体的策划控制者。如果把教师比做教学过程的“导演”,而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充运用到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有机整体。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制作并运用录像片、CAI课件、投影片等软件设施,从而实现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责任,也应该纳入学校的课程改革计划,应该得到学校的政策鼓励和经济支持。教学资源组织得越好,未来的教学工作越省力,教师的素质越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更快。物理教学资源的组织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搞好传统教育(可取的)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要改观物理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探究物理规律、进行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因此,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帮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有利于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2004年第7期)

2、《中学物理创新教法》(2005年出版)

3、《物理教师》(2006年第6期)

4、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2期)

5、《中学生数理化》

篇8: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学习方式,化学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赢得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 而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与视频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实现了质的飞跃, 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发挥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方式 。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本, 尽可能用精练的语句启发学生。教师应从简单入手点拨、启发,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个定义、一个法则、一条性质或公理等。尽管学生概括不够准确, 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师生交流讨论补充。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现代化的教育媒体的使用正符合这个观念。中学教育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无论他们以后是从事科研、艺术创造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作, 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任何创新都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都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 都需要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更好地培养这种精神, 就教学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和探讨, 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动态呈现, 化解教学重难点 。

化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这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宏观物质易于理解, 宏观物质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而微观粒子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微观粒子的不可感知性,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静止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将知识点讲清讲透, 学生普遍表现出难以理解、似懂非懂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缺乏直观性与形象性, 无法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多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展示的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宏观动态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再经过思考与总结,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原子结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将H原子、O原子等原子结构直观、形象、立体、动态地呈现出来。这些将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粒子直观展示出来, 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学生的理解更透彻, 记忆更牢固, 使得这一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3.使用多媒体 , 强化化学试验 。

(1) 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 强化实验的演示成效。例如, 粉尘的爆炸实验是在瞬间完成的, 学生观察得不会太全面仔细。而通过动画模拟可以使学生观察爆炸发生的全过程。

(2) 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 , 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 具有必定的危险性, 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如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号称“隐形杀手”。可以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 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 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 , 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动画模拟并辅以教师引导, 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毒性。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 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 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 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 否则会形成危险。而多媒体进入课堂,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它可将步骤分解, 放慢动作, 不只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 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 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 一些化工 生产过程 , 如接触法制硫酸, 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 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示出每一步生产过程, 对于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增强感知, 强化记忆。

(4) 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 使学生看到化学反应时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 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氧气和汞的过程, 汞原子和氧原子分开后再重新组合, 使较笼统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 便于记忆。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教师要摆正多媒体在课堂的地位和作用, 它发挥的是辅助作用, 而不是代替作用, 教师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放映员”, 用多媒体手段作为“黑板搬家”, 否则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违背多媒体教学使用的初衷。正确做法是继续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之上, 适当利用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难度的、较抽象的知识。

其次, 教师一定要注意, 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对不能用录像或其他视频来代替, 因为用多媒体播放出的实验操作过程, 远远没有课堂实验直观、生动、具有震撼性。因此, 化学教师千万不能舍本取末, 一味追逐时髦而忽视教学效果本身。

最后, 化学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因为化学课程不像其他文科课程一样, 只要几张图片、几段声音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它涉及大量仪器的绘制及一些实验过程的制作。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能力制作出的课件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教学模式发展方向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身, 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充实的课堂环境,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世纪的初中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 在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和有效的教学课件, 备出内容丰富、风格有趣、效果显著的教案, 达到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殿坤.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学周刊, 2012.10.

[2]张海英, 张志波.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4.

[3]常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导报, 2012.8.

篇9: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整合;教学情境;学习方式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简单的描述。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于一身的教学优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真实感,利用它我们可以将化学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文字注释和动听声音等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比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时,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冬天里的一把火》這首歌曲,并播放了几张失火和灭火的动画视频,将学生带入了火的意境,而后,让学生对火展开分析和讨论。这样,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全心全意地进入到对燃烧和灭火的学习活动中。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它自行搜索和知识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以此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比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时,我就要求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行查阅与水资源相关的内容,如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资料、水污染的资料等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整理,课堂上,大家共同对用网络技术查阅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要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以巧妙的形式进行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也能够以全新的态度对待化学课程的学习,进而在化学课堂上积极思维、乐于探究。

篇10: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乌海五中

苏丽芳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给21世纪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说起,提出中学地理教学引进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角度,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教育部官员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初中地理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这不正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吗?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 1.地理学科特色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参加工作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把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做法总结一下。

1.利用课件中插入的影视片段或歌曲,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趣味化

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在介绍《西北地区》等课的前2分钟,可以播放该课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清晰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用影视片段来导入新课,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视片段的形式较新颖,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3.利用课件放映实地情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地理教学中跨时空的内容很多,学生也难理解,如果运用软件制成课件把远方的、过去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而加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利用课件播放一些如水资源、水能资源和航运价值等方面的视频,启发学生思索、讨论,学生便能够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结论。然后播放在1998年长江干流上发生特大洪水,解放军抗洪抢险的片段,理解河流也会给人类造成灾害,如吞没农田,毁灭家园,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通过课件中插入的具有可视性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软件的动态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进而开展小组活动是现代教学的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利用课件中文字的移动、大小变化和闪烁等方式展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利于开展小组活动。而不是学生对问题含糊不清,没记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读上两、三遍,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板书的缺陷,为课堂赢得了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利用软件在静态的政区图上,把某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及表示该地区或国家名称的文字等设置成动画方式,使地图“活”起来,再把图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准确记住其名称,进而描述其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地区或国家位置的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三处使用了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地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二,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老师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

第三,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

6.利用课件的交互性,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理课件的设计和使用要体现这一观点。如在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课时,教师播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轮廓特征及轮廓像什么等课件,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活动,进行省级行政区划的拼图游戏,学生在行政区划的拼图课件上利用鼠标左键拖动省区到该省区的所在位置,如果放对了位置,计算机给予鼓励“恭喜你,拼对了”,如果放错了位置,计算机也给提示“对不起,你放错了位置,请继续努力!”该省轮廓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这样通过人机交互,多次练习拼图,学生能够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熟练找到各省的位置,说出其轮廓特征及简称,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7.利用网络进行阶段复习,使教学内容系统化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存储性,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使教学更具开放性。上复习课时,可把这一阶段的课件在计算机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有关课件进行复习,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8.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规定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了三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巧妙地、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使地理教学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地理多媒体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重复放映等手段予以解决。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关键在于精心选题、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好,它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我国的降水》一课中,“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等内容,用几张复合投影片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动画。选择好了制作动画的课题,还要精心设计。“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中,“夏季风”是要突出的重点,我把它们设计成由细到粗的箭头,运动由慢渐快,突出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分别影响我国。“雨带的移动”是一组动画,为了突出雨区的位置和范围,中国底图用了大红色,雨区用了绿色,配以白色雨点,鲜明醒目。设计动画时,图上信息不可太密集,突出一种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简化图像,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地理老师开始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其教学观念、课堂内容、媒体选择及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应协调与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主体与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引导的主体,媒体仅是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起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则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功效与代价的关系

有关测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可保持70%,72小时后可保持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可保持72%,72小时后可保持20%;视听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72小时后可保持65%。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多媒体可以声像并茂,且能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路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帮助建立空间概念,其功效之显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媒体教学需精心制作课件,投入资金、设备、时间和精力也不菲,且常只用几节课就束之高阁,据施拉姆公式(媒体选择几率=媒体产生功效/付出的代价)可知,多媒体功效大、代价高,并非每节课的每一知识点都必须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个网架地球仪就能解决的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知识,一幅挂图就能说明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何须用多媒体?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时间等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3.繁杂与简练的关系

多媒体可以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如课件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要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可以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可以在从直观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中切入,要保证教学过程简练。制作课件也要避免“花哨”,做到画面大方、内容简洁、音乐生动、配合主题,不可喧宾夺主。总之,无论课件的制作还是使用都要做到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

4.容量与难度的关系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增加。这对地理教学尤为有利,可以解决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难题,且课堂时间多有盈余。有些教师瞄准盈余时间,或盲目上量,一味求多、求全,想把所有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囫囵吞枣;或难度加深,甚至有些知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加重了学生负担,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一篇:初一班主任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