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建设局

2024-05-17

株洲市建设局(精选8篇)

篇1:株洲市建设局

株洲市建设局、株洲市招标投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地

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备案管理的通知

株建联字[2010]4号

各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

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的备案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建筑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9号)、《湖南省入湘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湘建建

[2010]136号文件要求,结合株洲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株洲市建设局负责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及监理企业的管理工作,市建设局建筑业管理科具体负责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装饰企业、预拌混凝土企业、智能化企业除外)及监理企业的进株备案工作,外地进株装饰企业的备案管理由株洲市装饰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外地进株外地进株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备案管理由株洲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公室负责,智能化施工企业的备案管理由株洲市信息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

二、株洲市招标投标管理局负责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及监理企业的投标管理工作,株洲市招标投标交易中心负责核对企业进株备案文件办理手续。外地招投标代理机构的进株备案管理参照本文执行,由株洲市招标投标交易中心负责。

三、外地建筑业企业及监理企业实行进株承揽业务备案制度及进株施工(监理)项目备案制度。进株建筑业企业和监理企业办理进株承揽业务备案手续后,方可在株洲市从事招投标活动;办理进株施工(监理)项目备案手续前,须办理进株承揽业务备案和进株施工(监理)项目关键岗位人员确认手续,凭进株施工(监理)项目备案手续方可在株洲市建设局办理项目合同备案、项目质量注册、安全备案及施工许可手续。

四、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办理备案登记手续需提供以下有效证件及资料:

(一)承揽业务备案登记所需证件及资料

1.省外建筑业企业入湘施工登记证(省外建筑业企业提供);

2.建设单位出具的邀请函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4.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和复印件或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5.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企业驻湘分支机构负责人授权委托书和分支机构负责人职称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省外建筑业企业提供);

6.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7.第一次进入株洲市的埠外建筑业、监理企业、招投标代理机构须提供单位公章(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和法人签字原件,一经备案后,以上资料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更换(株洲市招标投标交易中心存档)。

8.企业拟派驻项目部(监理部)人员文件原件以及人员证书、身份证、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劳动或聘用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派驻项目部(监理部)人员配备及要求必须符合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湘建建[2010]109号文件要求,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在职人员,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有社保证明,且不得兼任。

9.企业近三年未发生施工质量安全事故及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信誉证明(省外企业提供,需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盖章)。

10.诚 信 承 诺 书(省外企业提供)。

(二)施工(监理)项目备案登记所需证件及资料

1.招投标主管部门出具的中标通知书和施工合同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承揽业务备案表;

3.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项目关键岗位人员确认书及相关资料;

4.《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三方协议签订告知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盖章);

5.项目农民工使用及工资支付计划;

6.企业近三年未发生施工质量安全事故及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信誉证明(省外企业提供,需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盖章)。

7.诚信承诺书(省外企业提供)。

五、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要按照《湖南省入湘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的要求,在依法中标并取得中标通知书之后的10个工作日内,应向株洲市建设局报送在株施工项目农民工使用及工资支付计划。并于每年6月下旬和12月下旬向株洲市建设局建筑业管理科报送农民工工资支付计划实施情况。对不按规定报送农民工工资支付计划及实施情况的入株建筑业企业,株洲市建设局将认定上报其一般不良行为记录;对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或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入株建筑业企业,株洲市建设局将认定上报其严重不良行为记录。

六、按要求建立入株建筑业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入株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湖南省建筑行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和“逐一统计、半年一报”的方式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株洲市建设局上报统计报表。入株建筑业企业将专业工程和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我省企业的,还应将统计报表按上述途径同时报送株洲市建筑企业劳保基金统筹管理办公室,对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报表的入株建筑业企业,按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认定上报其一般不良行为记录。

七、加强对入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施工(监理)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外市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在株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实行实名考核管理,定期检查外市建

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在株项目的关键岗位人员到位情况。将该考核情况作为入湘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诚信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

八、建设局建筑业管理科负责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及监理企业项目的动态管理,跟踪考核进株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施工(监理)项目市场行为、履约行为,并建立考核档案,并将考核情况上报给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九、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如有违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之一的,外地进株监理企业违反《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之一的,将不予备案登记。在株洲施工、监理期间,凡内一般不良行为记录累计达两次或严重不良行为记录达一次者,两年内不允许办理国有投资项目的进株备案登记;凡内不良行为记录累计达三次或一般不良行为记录和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合并累计达两次者,三年内不允许办理国有投资项目的进株备案登记。

十、本通知要求自发文之日起实行。

附件一: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承揽业务备案登记申请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附件1-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承揽业务备案登记申请表.doc]

附件二: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施工项目备案登记申请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附件2-外地进株建筑业企业施工项目备案登记申请表.doc]

附件三:外地进株监理企业承揽业务备案登记申请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附件3-外地进株监理企业承揽业备案登记申请表.doc]

附件四:外地进株监理企业监理项目备案登记申请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附件4-外地进株监理企业监理项目备案登记申请表.doc]

附加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株备案申请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株备案申请表.rar]

篇2:株洲市建设局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1〕9号)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关事项的复函》(湘国土资函(2016)10号)等文件精神,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株洲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土地和资金,增减挂钩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置换用于城镇建设,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节约集约用地,缓解新型城镇化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通过复垦指标有偿使用,获取的收益可以为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积累部分资金,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增减挂钩工作对有效化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指标不足和资金短缺矛盾的重要意义,把增减挂钩工作作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以城带乡,助推新型城镇化。

二、工作任务

(一)一年全面铺开。各县(市)要在一年内完成各自行政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调查、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库(2016-2020年)建设,一个以上乡(镇、街道)(含一个,下同)拆旧区的拆旧复垦工作。

(二)两年初见成效。各县(市)要以增减挂钩为平台,选择典型,两年内集中力量完成三个以上乡(镇、街道)拆旧区的拆旧复垦工作、一个以上新型城镇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三)三年大见成效。到2018年,各县(市)要以增减挂钩为平台,完成项目库中50%的项目拆旧复垦工作、三个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使增减挂钩成为化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和资金短缺矛盾的新常态性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增减挂钩项目区的设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相衔接,做到多规融合;要合理安排城镇和农村建新用地比例,以增减挂钩的形式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预留规划空间,引导农民入驻集中居住区;要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促进小城镇发展,打造美丽乡村。

(二)保护耕地。要强化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管控,保证增减挂钩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加强复垦耕地地力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符合基本农田划定条件的,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予以保护。禁止擅自将复垦耕地用于非农建设。加强挂钩建新区选址论证,避让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鼓励有条件的增减挂钩项目在拆旧区和建新区间实施耕作层剥离。

(三)农民自愿。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作用,尊重农民意愿,明晰产权,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项目申报时,必须附具征求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见情况、听证和公示相关材料。在旧宅退出方案、安置区选址和建设方案、收益的分配和用途等方面,实行听证制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做到项目实施前农民同意、项目实施中农民参与、项目实施后农民满意。

(四)因地制宜。开展增减挂钩工作,要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转移人口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相配套,支持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量力而行;要选择基层领导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有复垦潜力的乡(镇、街道)先行启动,积累经验,逐步开展。

四、政策要求

(一)指标有偿使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优先预留农村发展用地、安置用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不少于15%的全县(市)农民建房统筹指标,节余指标调剂给城镇建新实行有偿使用,由所在县(市)土地储备机构收购,用于经营性土地报批。收购价格不超过当地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标准之和的4倍,纳入土地报批成本。其中用于中心城区的建新指标不得高于45%。在符合国家、省复垦指标跨县(市)有偿转让有关规定和优先保障本县(市)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各县(市)可申请将部分复垦节余指标在株洲市区有偿转让使用。

(二)严格资金管理。各县(市)要建立增减挂钩专户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复垦指标有偿使用收购资金按拆旧复垦成本和净收益两部分管理使用。拆旧复垦成本按实际复垦面积核定,包括复垦费、拆旧工作经费和拆旧奖励费。复垦费最高不超过1.3万元/亩,具体按

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拆旧工作经费不超过收购资金的5%,按实际复垦面积计算,最高额不超过0.5万元/亩,其中乡(镇、街道)60%,国土资源部门40%;拆旧奖励费是对村民自愿退出“一户一宅”之外的旧宅和原土地使用人自愿退出废弃的工矿用地,按不同的标准给予的奖励,由乡(镇、街道)组织发放。收购资金扣除拆旧复垦成本后的净收益不得低于收购资金的50%。净收益和复垦指标跨县(市)有偿转让价与原收购价的差价收益全部返还农村,专项用于新型城镇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退出旧宅入驻集中居住区的建新补助,村民入驻集中居住区必须符合国家“一户一宅”的有关规定。

(三)规范项目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的选址、实施方案报批、实施管理、验收、备案等程序按省原有规定执行。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报批前,乡(镇、街道)应编制拆旧区拆旧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方案,报经增减挂钩工作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再编制项目复垦指标收购方案。拆旧区拆旧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方案、复垦指标收购方案一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各县(市)申请将部分复垦节余指标在株洲市区有偿转让使用的,经增减挂钩工作办公室审核后,报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项目实施过程中,拆旧区和建新区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局部变更的,各县(市)必须事先报经市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市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作出一次性变更批复。拆旧区局部变更规模应控制在项目批复规模10%以内,建新区局部变更规模应控制在项目批复规模20%以内,超过此规模必须按规定程序报省审批。以农村宅基地为拆旧区的,在拆旧阶段可预支30%的周转指标,专项用于拆旧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安置,但不得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其它与拆旧区无关的农民社区建设。

(四)整合力量推进。以增减挂钩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整合、各计其功、成果共享”的原则,在增减挂钩项目区聚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公路村村通、农村引改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点搬迁等各类涉农资金,共同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可以规范引导社会资金依法、有序参与。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减挂钩在株洲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市国土资源局设立增减挂钩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日常工作。各

县(市)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统筹安排本行政区域内的增减挂钩工作。

(二)形成工作合力。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增减挂钩工作的指导、监督、拆旧区复垦、复垦指标管理使用等工作;市、县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增减挂钩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增减挂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责任主体,负责拆旧区拆旧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共同努力,确保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实施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共同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发挥基层作用。各县(市)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责任主体作用和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作用,调动基层和村民增减挂钩的内在动力。要安排好基层工作单位的工作经费,做好充分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强调村民自愿,对自愿退出旧宅和废弃工矿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拆旧建新入驻集中居住区的,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村旧宅复垦的耕地,由原土地使用权人承包经营,农村工矿废弃地复垦的耕地,承包经营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村民进行统一分配,增加农民耕种收入,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增减挂钩带来的实惠。

(四)加强考核督查。市人民政府将增减挂钩工作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责任目标管理重点内容,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大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和奖惩制度。

(五)营造工作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惠农惠民相关政策,宣传节约集约用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全社会积极配合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介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大力宣传增减挂钩工作取得的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力推进增减挂钩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3:株洲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一) 区域化生产形成初步格局。

按照“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结合株洲的实际情况, 定下了区域发展重点和主导产业, 粮食、果蔬和畜禽养殖是株洲各县市区共同的主打产业, 株洲的优质稻已发展到200万亩, 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同时, 株洲各县市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 如株洲县的蔬菜、茶叶、油茶;醴陵的油茶、红薯。

(二) 产业化发展喜人。

株洲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 750家, 规模以上企业150家, 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97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2家, 省级有19家, 市级有76家。株洲各级龙头企业联结粮食、蔬菜、林果等生产基地155万亩, 联结农户达到43万户。仅唐人神公司就建立生猪养殖基地3万亩, 带动农户9万多户。

(三) 农业科技进步不小。

株洲市坚持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和组织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着手发展现代农业。在“十一五”的5年里, 株洲市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30项, 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组合) 22个, 推广无盘抛秧、软盘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及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11项。

(四) 养殖业标准化发展形成规模。

株洲市共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5家, 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2家。2011年底, 株洲全市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 120家, 其中出栏1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8家, 全市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0%。一批现代化养殖企业成长壮大。茶陵县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年出栏生猪超过10万头, 是农业部命名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

二、株洲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基础投入低。

2008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共计3, 884, 405万元, 而农业投资额为138, 947万元, 占3.6%;2009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共计5, 629, 725万元, 而农业投资额为68, 411万元, 仅占1.2%;2010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共计8, 077, 407万元, 而农业投资额为37, 143万元, 仅占0.5%, 总之, 农业投资额及比重都还较低, 难以适应株洲市满足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

(二) 农业产业结构欠合理。

2011年全株洲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7亿元, 其中农业86亿元, 占比44.86%;林业14.8亿元, 占比7.72%;牧业77.6亿元, 占比40.48%;渔业6.9亿元, 占比35.99%;农林牧渔服务业6.4亿元, 占比33.39%, 而同时期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3.87∶5.21∶37.01∶5.56∶4.29。由以上可见, 株洲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粮食作物比重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 农业科技水平较落后。

株洲市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比较低, 目前株洲市的农业科技服务现状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偏少。全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847人, 占全市农业人口的比例只有0.04%;二是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严重短缺;三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条件艰苦。

(四) 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壮大。一是规模化程度低。目前, 全市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7%, 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还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二是组织化水平低。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完善的运作体系和机制, 经营活动大多停留在生产环节, 对营销、产品深加工等缺乏认识。

(五) 劳动者素质不高。

株洲市农业劳动力人口众多, 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以2010年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2010年抽样调查的75个村中, 上小学的占29%;有初中学历的占到农业从业人口的43%, 是株洲市农业生产的主体。高中学历的农业人口占11%;大专以上的农业人口仅占总量的4%。

三、株洲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措施

(一)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构建特色农业产品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

稳定发展粮油产业, 开展水稻提升和油菜高产同行。对蔬菜业进行提升, 对增值较高的有机蔬菜的种植规模要继续扩大, 以提升蔬菜的档次。突出重点区域, 重点扶持“一村一品”为主的蔬菜基地建设。着重发展高品质特色蔬菜的种植, 发展特色块状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提高经济效益。

2、积极发展现代养殖业。

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为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应转变传统观念的养殖, 大力推行健康养殖。大力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养殖业, 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加强已具有省内知名度的特别是加大炎陵白鹅、攸县麻鸭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 打造养殖业生产加工的精品名牌。

3、深度发展观光农业。

发展农业旅游和观光业, 结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打造, 不仅能够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还提升了株洲相关城市形象。重点加强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改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加强与株洲市大旅游的联结整合以及营销服务工作。

(二) 增加农业投入, 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1、财政支持。

针对农业发展薄弱环节, 株洲市应大力制定出台一系列新的支农强农政策措施, 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 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利用社会力量投资, 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2、发展农业金融。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 鼓励农业企业的上市融资, 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株洲市现代农业产业建设, 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支持, 并有选择地对一些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羡慕进行重点扶植。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 加深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链条, 形成规模效益, 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三)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全过程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全面服务, 促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并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实行种养业良种工程, 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技服务网络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实行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检测和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四) 培植龙头企业。

株洲市政府应每年选定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对象, 每年组织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省部举办的博览会、展销会, 每年应评出一批由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的名优产品。

(五) 以农产品市场建设带动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的构建。

株洲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株洲中南农产品批发市场上, 其对农产品的流通作用已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专业化的发展, 要建立更多的专业化的农贸市场和中小型的农贸市场, 以超级大农贸市场为依托, 以中小型农贸市场为网络, 以超市和菜市场为分销点, 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六) 提升农民素质。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破了以往传统农业的范畴, 为农业提供产前、中、后全过程的服务, 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包装、储存、销售聚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和崭新阶段, 对农业生产主体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株洲市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全方面的培训, 尽快培育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 不要忘记在农村中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农民企业家。

参考文献

[1]株洲统计局.株洲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 2011.1.

[3]姚建民, 杨瑞平, 樊军亮, 卫一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山西农业科学, 2011.3.

篇4:海绵城市建设下株洲滨水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株洲;滨水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传统来说是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能力,现在通常的理解是比喻城市或者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通过城市景观的优化,逐步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海绵城市的特征有三个:第一点是自然积存;第二点是自然渗透;第三点市自然净化。现在已经有了初步尝试的相关设计有北京首钢工业改造区进行的雨水利用综合规划,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还有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及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是海绵城市新理论,新技术,人工和自然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尝试。在逐步小试点的推广开来,暂时没有以一个城市系统性的以海绵城市要求进行整改和优化。

二、株洲滨水景观现状

株洲市的主要水域就是湘江,自南向北的贯穿整个株洲市区,为株洲人民的生活、生产、交通以及生态景观环境提供了优良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沿江的风格带的建立,更加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滨水活动区域,沿线的还有石峰山、神农阁、新马工业园的万丰湖、枫溪湿地等地标景观,构成了株洲的沿江地区的主要山水格局。但是洪水季节的到来一样给城市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和威胁。虽然自1998年以来特大洪水来袭后,警醒株洲的城市建设者们,兴利除弊,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株洲已经初步形成了沿江路的基础防洪筑堤工程。最开始的滨水景观仅仅是侧重于水运防洪,并没有将滨水区环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来统一看待,没有考虑到景观的生态性、人文性、参与性。更加没有考虑到株洲人民的心理生理上的一系列需求。大部分滨水区域采取的是传统的防洪措施,截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工程措施,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可以立竿见影,达到安全的需要。这样的措施建立之后,忽略了自然特征,江水不能自由的呼吸,滨水区没有亲水性,大面积硬质堤岸缺乏生活情趣使沿岸城市景观大打折扣。路堤与城区接壤处几乎没有公共开放区域,使得沿江带很难吸引游人进入。除了新建的沿江风光带和株洲大桥河段与神农公园沿岸地段的景观相对较为完整之外,其余河段岸线多为工业、港口码头用地,区段空间冷漠消极。这样的建设没有完整性,不能够各个水域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的网路。打通这些水域是海绵城市建设最需要的,自然生态性的河岸是最重要的。

三、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株洲应用

对于株洲来说,建立一个海绵城市有个天然优势。长江的支流经过株洲的主城区,那就是孕育株洲人民的母亲河——湘江。海绵城市建立可以将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一个呼吸的城市,可以将雨水的吸收运作得如鱼得水。城市建设者需要做的有以下重点建设工作:第一,将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湿地和低洼地。可以将湘江周边的湿地,低洼地打通,例如在新建设的高科新区的万丰湖水系中扩大湿地面积,连通湘江,水域互通。还有株洲工业区的霞湾港,白石港等水域建立起生态水渠,将整治的河渠湿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蜘蛛网似得呼吸管道。这样水质得到改善,河流廊道得到修护,一举两得的事情将加快海绵城市在株洲建立起来。第二,拆除渠化河流的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的湿地系统,发挥河流自净能力。对于以前老化的防洪筑堤确实需要与时俱进,将株洲白石港、霞湾港的河渠应该统一拆去混凝土的河堤,用生态化自然化的堤岸取缔。第三,建立连续开放空间,建立人行道和自行道系统。这一点在株洲天元区已经有推广,对于自助单车的推广建设了自行车的绿色通道,但是对于河东的三个老区,没有延续性,加速城市建设的同时,开放空间的建设将有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有助于优化株洲人民的生活。第四,在新建楼盘上推行屋顶花园,在可以改造在的旧楼上能改造出绿地空间,扩大绿色面积,保留住水分,合理利用收集起来的雨水。还有其他的小游园的建设,具体可以建立雨水花园,下沉绿地,扩大透水性铺张面积以及建设漏水型景观水体等。这些都是城市建设者可以做的,对于新区开发的湿地公园或小游园都可以借鉴俞孔坚大师的做法,将他的优秀案例推广下去。

四、结语

每一个新的观念出现的时候,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是不容易的,需要经过很多的考验和很多人、时间的验证。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出现能在一个城市中完全体现出优势,无疑一个优秀的案例可以多引起大家的关注,把株洲这个工业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城市的推广点。例如新加坡这个城市,这个新型城市有很多城市建造师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森林城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让它更加的心旷神怡。株洲也有这个优势,好好利用创作将成为一个新的城市领袖。

【参考文献】

[1]方慧倩,编译.滨水景观[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唐剑,编著.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俞孔坚. 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J]. 建筑技艺,2015,(02).

[4]俞孔坚,刘新叶. 让雨复活吧[J]. 绿色中国,2015,(05).

篇5:株洲市建设局

基层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之一,农村基层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和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一批农村人才逐渐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农民致富的导航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突出矛盾,通过调查,引人深思。

一、我区基本情况介绍:

我区各涉农单位村干部总计人数169人,其中男108人,女61人;其中小学学历3人,初中学历40人,高中95人,大专以上学历31人;三十岁以下5人,三十岁到五十岁118人,五十岁以上46人。

我区农村占地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6万亩,林地面积16.2万亩,水面面积3万亩。总农业人口18852万户,人口6.93万;共有行政村55个,居委会1个,487个村民小组,劳动力2.6万人。

二、我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原株洲县农业局的干部有农业院校分配的干部编制

(2人)、农民技术员转编的全民合同制工人(7人),以及乡镇安排到农技站的临时工(4人)(没有编制,交接文中无名单)。全民合同制工人中友愿意分流的,农业局又参照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为其买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其分流(2人)。

2、原株洲县农机局的干部(3人)原来是属于农机局的编制,1992年4月农机站的产权喝农技员的编制划转到乡镇,由乡镇发放工资。乡镇发了几年工资后,1998年为其保留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发500元补助让其分流。

3、乡镇林业站(5人)的编制和工资关系一直在乡镇,县蔡振没有预算,乡镇任其自收自支,从他们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交县财政的返还款中发放工资。

4、原乡镇畜牧站的技术人员则只解决户口(农转非),经济上自负盈亏。后来畜牧局从中招聘了部分人员成为专职防疫员,编制和工资关系转到县畜牧局(7人)。其他人员分流,每年凭交养老保险的凭证到畜牧局报销2000元养老保险金(10人)。

这些分流人员在乡镇是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划转后心里都很忐忑,芦淞区将如何安置他们,是按株洲县的初衷,逐步解决他们的工作和待遇,还是能一次性解决他们的工作和待遇,还是会将他们撇下不管,他们心里都很不安。

三、我区基层人才建设的建议:

妥善安置这批分流人员的确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参照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对男年满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的农技推广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提前离岗,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待遇,工龄连续计算,不占编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国家退休人员待遇。

篇6:株洲市建设局

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胡里仁 株洲市农业局局长 副组长:何安国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罗细明 株洲市农业局总农艺师

成 员:巫智敏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

刘胜平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 王青峰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科长

邓艳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副科长 贾 立 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胡达理 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刘胜平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专家组名单 胡里仁、何安国、罗细明、巫智敏、刘胜平、王青峰、邓艳平、易维民、喻可夫、贾立、胡达理

株洲市农业局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

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篇7:株洲市建设局

一、数字公路系统的建设步骤

株洲数字公路系统包括公路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公路业务应用平台、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外场及基础设施4个部分。建设步骤如下:

一是建设公路数据管理中心。全面梳理公路属性信息,建立公路信息资源梳理平台,整合、存储全局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业务信息,并通过大屏幕实时显示公路动态信息。

二是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GIS服务平台、电子签章系统等支撑组件工具。增加相应的服务器、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通过租用电信专线,建设市局与各县(市、郊)局、养护站、超限检测站之间的内部局域网,确保各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并建成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保障指挥中心与现场人员通信畅通。

三是建设外场及配套设施。在固定治超站安装高清镜头,强化现场监管职能。在路政执法车、养护巡查车内安装 P DA 无线图像传输终端设备,并在重要路段安装可变情报板(LED电子屏)、远程高清视频监控设备,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四是建设综合管理系统。

基本建成了“一个中心、两大支撑、十四大应用”,各应用功能都可通过大屏幕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方便现场查看、处置,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今年3月,全省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该局召开,推广该局数字公路建设经验。

二、数字公路系统的主要作用

通过半年来的实践,该局数字公路系统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提高路网管理水平。通过实景三维可视化(MMS)平台,将路面、隧道、桥梁、站房、涵洞等设施数据,采集到公路 GIS数据库中,并以实景影像的方式,显示在计算机或监控室屏幕上。这样,既能快速、准确了解路网情况,又能提高管理水平、决策速度。

二是提升服务出行能力。通过31处公路视频,10台路政、养护流动巡查车,13 名专职信息采集员,实时采集公路通行状况,加强了对重点路段的动态监测,并通过10 余块可变情报板、电台交通频道、局门户网站等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布路况信息,大大提高了服务公众出行能力。

三是增强应急抢险能力。建立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应急指挥中心。通过GIS 系统,可远程精确计算水毁、塌方规模,并通过路政巡查车辆、养护巡查车辆的视频回传、G P S 定位、数字集群对讲设备,能及时指挥、调配抢险人员、机械、物资,增强应急抢险能力。

四是强化项目管理水平。通过现场监控设备,可随时掌握沥青拌和场的材料配比、温度、出料等情况,了解施工进度。目前,该局对工程招投标、投资控制、质量安全、合同管理等流程都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五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路政执法从立案到结案实现了全程电子化,行政许可、路政案件赔(补)费减免,采取电子签章,实行网上审批,规范了自由裁量权。对超限检测站、流动执法车,实行了全程录像和卫星定位,加大了执法监管。

三、数字公路系统的建设体会

数字公路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通过两年来的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支持有力。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是株洲数字公路建设的强大动力。省厅、省局领导多次亲临项目现场观摩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株洲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市电子政务办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并将数字公路建设纳入智慧株洲建设体系。该局成立了数字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先后10多次召开会议,在建养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了数字公路建设资金。

二是高端定位,循序渐进。立项之初,该局就明确了适度超前,国内领先的项目开发定位。领导小组先后赴宁波、北京、武汉、广州等数字公路建设前沿地区,了解公路信息化建设情况。通过反复遴选,确定中科院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既有成功开发的经验,又有雄厚的实力,更在项目总集成、综合管理系统、移动测量及实景三维GIS 领域具有国际国内领先优势。通过多次沟通,拟定了数字公路项目的整体框架、实施方案,并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三是注重实用,贴近实际。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具有实用价值。该局与合作单位从选择项目方案、配置硬件设施、取舍应用功能等,都进行了充分沟通和衔接。该系统建成后,突出了日常巡查管理、统计与分析、应急处置、路况与行政执法实时监控等应用特色,成效显著。

篇8: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一、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株洲市于2008年底启动了首批16个农村社区的建设试点, 其中攸县6个, 醴陵市、芦淞区各2个, 炎陵县、茶陵县、株洲县及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各1个。这次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旨在推进株洲市城乡统筹发展,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现状, 让广大农民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公平地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两年来, 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将按照“一村一社区”、“两委+协会”模式, 围绕“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社区组织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以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 提升农村社区功能, 实现村民“生活服务不出社区”、“文化教育不出社区”、“医疗保健不出社区”、“老年活动不出社区”、“强身健体不出社区”等“五不出社区”。

笔者就农村社区建设做了一次调研, 深入到了列入第一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的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攸县新市镇新联村、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攸县大同桥镇新塘村、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通过调研发现: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上采取一村一社区形式, 社区和村委会合二为一, 社区的人员主要是村支两委的人员交叉任职, 并吸收村里热心社会事业、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参加。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社区规划, 创造条件让村民集中居住, 集中改造基础设施。目前, 试点村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建成了“农民书屋”。在攸县新市镇新联村, 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居住进社区, 基础设施像城镇, 家禽饲养有规划。二是让村民参与社区管理, 形成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在农村社区建立了社区事务通报制度、社区重要工作征询意见制度、社区重大事项票决制度、社区工作民主评议制度等, 逐步规范了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健全了村民对社区的监督机制。三是瞄准农民需求, 打造农民参与社区的平台。根据农民需求, 有选择地成立了社区农民协会, 设立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科技信息传递站等农民组织。四是强化社区服务, 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社区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来推进社区服务。积极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抓社会治安、抓卫生整治、抓文化活动、抓社会保障, 同时通过创办阅览室、宣传长廊、农民夜校等载体,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两年来的试点, 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公共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规范了村庄建设, 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社会事业体制得到了初步的理顺, 农村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扼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民生活日益富裕。

二、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社区管理应该是一种农民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就目前而言, 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我们对农村村民的调查显示:农民对农村现状的总体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村民对农村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不高;农村家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村公共资源的垄断和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家族控制;农村社区与基层“准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力范围往往不一致, 影响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效率。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合法主体,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实践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更是造成了农村社区的决策困境, 由于地域广, 发展差异大, 这种决策模式使公共品的供给很难适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农民的实际需求, 可以说, 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基本上没有参与权和表达真实意愿的话语权和渠道, 最终形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脱离真实需求的非均衡供给决策困境。

第二, 投入资金不足、建设资金的匮乏, 是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瓶颈。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但与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相比, 还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工作的需要。有些村看上去集体资产不少, 但实际上可经营资产很少。而且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 多数地方普遍存在村级经费不足、村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现象, 给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基层政府, 尤其是乡镇政府财力大幅度下降, 不能有效提供农民所需的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事权与财权的不一致造成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困境。上级政府倾向于自我利益选择, 即把事权下放, 财权上移, 结果造成基层政府“事多财乏”, 难以提供上级要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第三, 农民认识不清。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意识不强, 是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阻力之一。根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农村社区就是集中居住, 统一规划。大部分村民还没有领悟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但没有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利村利民的事业, 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广大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实际行动上的缺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 有些农村随处堆积的垃圾是司空见惯, 村民不注意维护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 导致出现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 严重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第四, 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社区重在农村公共服务, 但目前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体现在村庄规划、村容整治上, 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供给, 导致农户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 而不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却存在供给过剩。农民参与和表达机制不健全, 在大量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 农民很难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既缺乏意识, 也缺乏有效的参与与表达渠道。二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单一, 供给成本较高, 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生产成本向农村居民和企业转嫁, 造成其负担的加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调, 政府供给和生产的公共服务量占了供给总量的绝大部分, 供给效率低下。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 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公私合作、民间投资、服务购买等并不多见。

三、推进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第一, 注重社区规划:标杆重树的基本前提。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环节, 是建设农村社区的基本前提。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 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科学的规划有利于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整合农村有限的资源谋发展。二是农村社区规划应该坚持运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农民长期生活在当地社区, 并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他们非常熟悉社区情况, 清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潜力、困难和劣势, 有立足当地实际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 但他们同时受到信息、技术、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而政府拥有政策、资本、技术、信息、专家等资源, 但其客观上远离农村社区, 难以真正了解社区的优劣势以及需求和愿望。运用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可以有效克服政府和社区存在的不利因素, 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 更好地满足社区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及其利益,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规划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坚持以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用好用活规划。规划是一杆标尺, 农村社区要围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建设。社区规划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不能因基层政权的变动而随意改变, 当然, 也不能一成不变,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使社区规划更符合当地发展实际。

第二, 重构社区组织:和谐社区的组织保障。构建农村社区的组织管理, 就是要理顺政府间关系, 均衡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间关系。一是界定政府间关系, 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匹配。应当合理界定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和乡镇政府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权责或合理边界, 设置好相应的财政分配与分担比例, 统一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有效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二是理顺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关系。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 三者“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效率倾向于最优。从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生产和管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以农村社区为主体 (基础) 的服务供给和管理方式, 正代表农村社区全面自治的演变方向。因此, 应当寻求政府、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均衡点, 形成三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供给模式与机制。同时, 将政府职能调整转换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区域均等、规则制定、规范市场和评估监督的任务上来。

第三, 创新社区管理:村民自治的平台构建。构建新的居民参与平台, 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农村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 要靠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形成“家”的氛围。因此,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来自农村居民, 必须努力构建适宜农村居民的参与平台。构建适宜农村居民参与的平台, 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 以社区志愿者队伍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应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使农村居民切实享有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 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联度、依存度。同时, 可以考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农村社区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第四, 发展社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整合农村资源, 让分散的村民形成合力, 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要充分利用农村社区, 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协会, 努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服务,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务。放活发展农村专业经合组织, 放活农村信贷, 放活发展农村商贸流通, 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帮助农村社区成立各种专业协会, 如瓜果协会、蔬菜协会、养殖协会、水产协会、信息流通协会和外出务工组织等;要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协会里的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的作用, 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为广大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咨询、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使他们熟练掌握科学种植、养植、加工、营销技巧, 实现增产增收,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第五, 繁荣社区文化:给村民一片广阔的天空。农村社区建设还要突出文化建设, 关注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升农村社区的文化软实力。一是要努力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创建乡村文化, 农村社区可以组建诸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 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适当开展公益性活动, 以和谐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艺活动, 组织文艺队伍, 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三是要传承民间文化,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例如, 炎陵县独特的风土人情, 要借势进一步挖掘, 并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四是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 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形成“以城带乡”的文化格局。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对株洲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株洲市,农村社区,新农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商行政执法办案平台下一篇:中学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