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2024-05-23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共8篇)

篇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答: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它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教师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好语文课程,就要把握住语文教育的哪些特点?

答: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5、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貌实践能力;⑤具体建议。

三、论述题。

1、你能从新旧语文课程标准的对照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吗?

答:从2011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①最新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如:201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就新增了“语法知识”,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弱化语法”的做法,更契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特点。但是在阅读实施建议中又明确提出了“可随文学习必要语文知识,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②最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课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其地位。如新增添了很多经典背诵的篇目,强调了汉字的书写,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要关注学生毛笔字的书写”和“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③最新课程标准更具有人性化,照顾到不同地区学生差异和同一地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2011课程标准在不同环节中都强化了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尊重与保护,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保护与培养。

2、2011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答: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②、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④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⑤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

四、实践环节。

1、请以自己教学年级语文教材中某篇目为例,现场设计一课时符合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案等)。

篇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5、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时不(出 声)不(指 读)。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的话,写(想象中的)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 识)和(感想)。7、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篇)次。8、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与(顿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选择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4、(2)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简答

1、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2、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3、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五、论述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和发展。

3.语文是()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4.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5.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需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写作。”

6.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7.阶段目标从()、()、()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8.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的学习和()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9.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10.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学习,在()中学习,运用语文。11.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培养()。发展(),初步掌握()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能力、()能力、()能力,正确的()祖国语文。

二、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新课标对你所任教的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目标?(请标明你所任教的年段)。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学语文是一种______和______的基础工具。

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_____、《百家姓》和______ 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______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______的观点。

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______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______的需要。

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______、识字工具和______,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______,而且要抓______。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______、激励和______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______、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_____。

10.继续教育具有______、连续性、针对性、______、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 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符合时代的需要;B.体系科学;C.语言文字规范;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综合性B.多样性C.连续性 D.阶段性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文道统一”2.集中识字3.阅读能力4.口头作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2.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 3.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 4.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

六、材料分析题(8分)下边是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请加以分析,说说教师如何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意思上下功夫。有位教师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友谊破裂的事情。结果许多同学都雷同地写自己和同桌同学吵架,后来又和好了。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2009—2010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5、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时不(出 声)不(指 读)。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的话,写(想象中的)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7、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风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9冒号)、(引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篇)次。8、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与(顿号)、(分号)与(句号))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不同用

法。背诵优秀诗文(60 二.选择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C)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4、(2)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名词解释

四、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

四、简答

1、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2、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3、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五、论述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1、工具性与_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_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中进行。

篇3: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历经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经过顶层设计、实验推广、全面实施三个阶段, 在广大教师的期盼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正式颁布。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不只是名称的变更, 更不是历史的重复, 而是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词典》的解释, “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语文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体。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 这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时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诸多影响, 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心态的变化, 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前言”中指出: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 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 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之间经贸活动频繁, 文化交流增多, 和进口产品一起, 世界多样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多样文化的并存产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一方面, 我们扩大了视野, 活跃了思维, 激发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矛盾凸显出来。有的地方,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特别是欧美文化, 重视外语而轻视国文, 太多的西方“卡通”“绘本”进入中、小学生的书包。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量大, 交流便捷, 许多新异的信息扑面而来, 令人手足无措。有的中、小学生成了“网迷”, 他们不加选择地热捧网络流行语, 无所顾忌地滥用“火星文字”。写作变成“下载”, 写字变成了“打字”。更有甚者, 对于某些肆意篡改、歪批、搞笑中华经典古诗文、成语典故的现象, 不分是非、不辨美丑、随声附和等等。所有这些现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 我们尚缺乏主动应对的思想准备, 又缺乏一定的文化选择能力。对此, 我们必须警醒。

语言文字绝非抽象的符号系统, 它承载信息, 蕴含思想, 传达一定的价值观, 正因为如此, 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力。古人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之论;今人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之说。在语文教育实践中, 许多教师已认识到, 文因道而精彩, 道因文而显露。文道统一, 相得益彰;文道割裂, 两败俱伤。所以, 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在语文教育中, 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也是对后代负责。其实, 这些认识和做法, 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语文课程必有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绝无超价值的语文。正是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应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决抵制那些低俗、陈腐、浅薄、颓废等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进入学校, 杜绝那些有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读物、音像制作塞进学生的书包。学校是育人场所, 课堂是育人阵地, 应该是无污染的, 干干净净的。即使是一些具有娱乐性, 但品位不高的信息载体也不宜进入学校。

当然,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结合学生实际, 在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相机进行。不是抽象说教, 也不是生硬灌输, 而是要依托语言文字, 注重形象感染, 情感熏陶, 强调潜移默化。

基础教育课程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文课程坚持育人为本, 是国家和人民赋于语文课程的历史使命,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改革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课程作为一种文化,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割断历史, 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 坚持正确观点的导向和时代精神的指引, 深扎民族文化之根, 灌注民族精神之魂, 使语文课程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而且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是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根基。继承优秀传统, 当然也包括继承革命传统, 从革命先驱者身上体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等, 将其渗透在语文课程中, 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规性文件, 是指导教学, 评估教学, 规范考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正式颁布实施, 无疑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必将掀起新的课程改革热潮。教育部在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 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控制好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 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 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篇4: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真正地运用语文。因此,必须拓宽语文教学空间,不断开发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的教育资源,使语文教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那么如何拓宽语文教学空间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拓宽语文教学空间的一点尝试。

一、引时代活水,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空间所在,但有形的空间是不能隔断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科学选取生活中的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留心语文,并借助于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我为了教学议论的表达技巧,组织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为更好地教学小说,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七年级下册课文《童年的朋友》后,给学生播放2011年和2012年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颁奖盛典的录像,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无私奉献、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班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周杰伦,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像这样盲目崇拜歌星、影星的现象在当今学生当中比较普遍,针对这种现象,我安排了“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调查了追星的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你崇拜谁?你喜欢他(她)什么?追星影响你学习吗?他(她)是完人吗?并逐步引导学生不能盲目崇拜明星,要客观地看待名人,最后让学生写出感受。在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所有这些,在无形之中架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校园、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场所。如果我们组织得好,利用得好,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培养语文能力不可忽视的场所。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如举办书法比赛、开展“优秀手抄报”展、每周开一次主题班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了课外生活语文化,语文训练的实践化。

三、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素材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里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要写的内容不感兴趣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去感知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深入社区、了解风土人情、今日我当家等,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生感悟人生的能力,让他们去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感悟生活,然后再写成作文。这样学生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了。翻开他们的“文集”,你真的会发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会看见一个个鲜活跳跃的生命,一颗颗激情荡漾的心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又给了他们感知社会的机会。充分打开了语文学习走向生活的渠道。

四、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恰当地选择阅读材料。如学习节选介绍全文:我在教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介绍《骆驼祥子》,把课堂的节选教学作为开启长篇的钥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学习短篇介绍集子: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介绍《朝花夕拾》。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特地设计了每周阅读时间记录表,学生每天阅读后记录,一周交流一次;为了保证阅读质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渐渐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实学生学习源泉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如教学《黄河颂》的综合性学习,我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关于黄河的发源,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今诗词、歌曲、民谣等资料,了解大量的相关内容及他人的评价分析,自己也参与其间分析评价,如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种严重的生态危机,让学生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最后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对黄河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在网络中阅读了丰富充实的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作文中立意雷同、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的毛病。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牢记“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一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篇5: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46分,每空2分)

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_______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2.《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_____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_____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3.《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___________”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中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_______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_______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5.7—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 _______课时。

6.___________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_______。

7.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能力。

8、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9、《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10、三维学习目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1.必修2.五、八3.能够做某事4.形成性、终结性

5.四6.听力测试、主观题7.综合语言应用

8、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9、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

10、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判断题: 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错误 10.正确

8、正确

9、错误

7、正确

6、错误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2、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

4、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从小至单个的词到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文化内涵。()

5、提倡探究式学习是排除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6、听和读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说和写是由外部语言转换成内部语言。()

7、少年儿童具有成年人不可比拟的语言学习优势。()

8、我们提倡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以及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评价。()

9、评价就是指考试。()

10、考试成绩统计常常要做的是通过计算集中趋势,了解考生的典型的或是普遍的应试表现。平均数是计算集中趋势最常用的方法。()

三、简答题:(30分)

1、什么事高效课堂?

2、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包括哪几个教学环节?

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3)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4)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4、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4)对学生的平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5、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综合题(14分)

运用《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1)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价值的直接感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任务驱动型学习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有助于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5)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有利于培养责任心。(6)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7)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8)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因此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学生更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学生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较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10)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一、多选题

()1.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

A.语言技能B.情感态度C.教学评价 D.学习策略 E.文化意识

()2.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_______的重要工具。

A.文化意识B.国际交往C.科技交流D.文化交流

()3.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______

A.练习册B.录像带C.挂图D.教学实物E.计算机软件

()4.平时的教学要避免_____________的倾向,特别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干

扰正常教学的做法。

A.为考而教B.不考不教C.考也不教D.以考代教

()5.学习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_

A.认知策略B.调控策略C.交际策略D.资源策略

()6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______的英语学习资源。

A.贴近教师B.贴近学生C.贴近生活D.贴近时代

()

7、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开发和利用______资源。

A、教材B、学校C、网络D、学生

()

8、教材的编写就体现__________原则。

A、思想性B、科学性C、趣味性D、灵活性

()

9、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_________等形式。

A、平时测验B、学习档案C、成长记录袋D、问卷调查()

10、终结性评价应采取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A、口试B、听力C、笔试D、面试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 工具性 和 人文性 双重性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

4.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 渐进性 和 持续性 特点。

5.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和 教学资源 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6.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7.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三、简答题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总目标要求是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英语学业考试的命题应遵循什么原则?

(1)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

(2)要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避免单纯考查语言知识;

(3)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

(4)要选用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根据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命题;

(5)要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偏、旧的试题,要控制题量;

(6)要根据试题的考查目的和考查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四、论述题

阐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篇6: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设计了哪几个学段?

4.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5.课程目标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设计?

6.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

7.第四学段从哪几方面提出了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

8.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万字?背诵优秀诗文多少篇?

9.初中阶段写作常用文体有哪些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多少次?其他练笔不少于多少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多少字的习作?

10.第四学段对讨论问题,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1.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主要指哪些活动?

12.课标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13.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4.写作教学要抓住哪些环节指导学生写作?

15.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6.课标提出了哪些评价建议?

17.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什么?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8.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考察的着重点是什么?

19.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20.教材编写建议有哪些?

21.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格有哪些?

沈颖颖意见:

老师整理得已经很周全了,我觉得新课标会在三种题目中出现:

1.选择或填空题,这一类题目会考一些大框大条或硬性规定类的,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2.说课,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新课标对各类文体的要求,比如文言文、议论文等应达到怎样的要求;还有就是明确对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

3.案例分析题,仔细观察题目给出的设计或教学流程有哪些不符合新课标的,或名义上打着新课标的旗号,但实质华而不实等等,针对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合作探究、阅读或写作要求等。

篇7: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根据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编写)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读拼音,写汉字。(12分)

chàn

shū

cāo

cǎn

tɑo

wěi

rùn

jiē

xiǎo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8分)

1、当:dāng

dàng

()时

当()真[

当()然

当()归

2、季:xì

关系()

季()紧

联系()

季()红领巾

三、辨一辨,来组词(8分)

躲()

憾()

蝴()

玷()

射()

喊()

湖()

粘()

四、写出下列各句话的修辞手法(3分)

1.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玷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

2.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

3,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

五、阅读课文《繁星》填空。(16分)

①巴金原名_______,字___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繁星》选自_______,体裁属于_______。

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____________的繁星。

③_________,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的夜。

④海上的夜是_______的,是静寂的,是_______的。

六、口语交际。(8分)

星期天,我和弟弟穿上了新衣服,蹦蹦跳跳地到一个公园去玩。当到了那里时,我们大吃一惊,只见满地都是烟头、废纸等垃圾。我犹豫了一下说:“

。”

弟弟说:“

。”

路过的人看见我和弟弟在捡垃圾就伸出援助之手,一块儿来捡垃圾,但是也有些人不但当旁观者,还给我们添麻烦,将垃圾随手就扔在了地上。一个叔叔随手扔了一个烟头。我连忙走上前去说:“

。”

他脸红耳赤地说:“

。”

七、阅读(15分)

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抚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神凶煞,疯狂地抽打

着你的身躯(qū

xū)。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帆(fāng

fān)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又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

“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出现在辽阔(kuò

kuǒ)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jù

tuì)

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我会写反义词。(3分)

幸福()

辽阔()

灾害()

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章是怎么写风是变化无常的,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2分)

5、风是怎么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文中列举了哪些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2分)

八、习作表达。(30分)

从小到大你一定去过不少地方,请你以“的”为题,写一处景物。要求:1.按照一定顺序来写;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清楚所见、所闻、所感;3.展开想象,描写要有画面感,用上从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一、颤动

舒服

操场

悲惨

葡萄

枯萎

滋润

揭晓

蜗牛

皇帝

二、dāng

dàng

dāng

dāng

三、躲避

震撼

蝴蝶

玷污

射击

叫喊

湖水

粘贴

四、1、拟人/排比

2、反问

3、拟人

五、1、李尧棠,芾甘,作家、翻译家、《雾》《雨》《电》;《家》《春》《秋》;《海行杂记》、散文

2、密密麻麻

3、三年前

4、柔和、梦幻

六、略

七、阅读

1、qū

fān

kuò

2、悲伤

窄小

造福

3、大自然的现象风的形成及作用

4、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抚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神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5、空气流动

篇8: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我国的作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三大范式的转换, 即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的转变。这种转换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化, 对于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问题, 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范式转换原意指的是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而写作范式的转换即指写作的传统、写作的习惯在新的理论背景下进行的转变。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的教学专家、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努力, 开发出一整套适宜的支持资源。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素养在新的写作范式下得到更有效的养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种范式的转换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影响。

一、写作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作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两种教学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的中小学,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作家、诗人, 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与交流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合格的公民。写作教学不应该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被人为地拔高。

1. 写作教学的目标。

写作是一项涉及情感和思维的复杂的言语综合活动, 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调动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知, 还要激发起自己情感的兴奋点。正因为写作本身的复杂性, 写作教学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如模式化训练严重, 评价标准单一, 课堂教学缺失等。新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该目标,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 他们反映出了写作教学范式转换的特点。

2. 写作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而言, 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 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从中可以看出写作关系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写作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语文学习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表达的畅快感, 学会从交流中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组织信息。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当然对学生而言, 与他们最利害相关的就是, 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养成关乎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都要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我们正常的心理需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经历自我思想的绽放, 自己心理的解剖。

二、写作教学的范式转换

1. 以三大文体为中心的“文章写作”范式。

在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进行写作训练。然而, 三大文体的划分是人为的、抽象的, 而非真实的文体。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并没有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只有使用具体的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来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从五种表达方式抽象出来、为了教学方便造出来的虚假文体, 出发点虽然是好的, 但是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来看, 实际效果却不佳。而基于三大文体形成的写作范式——“文章写作”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文章写作在西方的写作传统中等同于“成品写作”, 也叫“结果中心写作”。其特点是关注写的结果, 即“好文章是什么样的”, “如何制作和生产出一篇好的文本”。因此, “文章写作教学”以让学生生产出最终符合好文章标准的文本为最终目标, 把文章分为以“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几块, 试图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 使学生形成“确定主题、选用材料、结果布局、运用语言”等所谓的写作能力。那么, 在这样的写作范式的影响下, 中小学教师采取的写作教学方法主要是: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范文揣摩、模仿创造等分项训练。学生被要求积累“好词好句”, 背诵所谓的“范文名篇”。诚然, 分项训练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零碎的、分散的、偶发的。如果将写作能力比作跳高运动的话, 那么这些分项训练相当于训练人的弹跳力、爆发力、肌肉控制力以及平衡性等。这些能力都是完成一次跳高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拥有这些能力的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跳高运动, 它还需要对跳高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等。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包含有综合性很高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通过分项训练的方式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这也是“文章写作”教学让人诟病的地方。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就在这样一种写作模式中挣扎, 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2.“过程中心”写作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写作心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人们渐渐认识到,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组织与应用的过程, 写作还是一个涉及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的认知过程, 其中, 问题解决是认知的目的。“过程中心”写作范式正是在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产生的。该范式关注“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即写的方法、步骤以及策略等。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均是教学所要进行积极干预的方面。过程写作的提出使得作文可教可学, 对“文章写作”范式下作文教学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积极的修正。该模式重视写作思维的训练和写作策略的开发。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强调写作过程中的互相激发、互相配合。但是, 过程写作也有不足。首先, 过程写作忽视写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 过程写作范式下, 忽略文本的区别。再次, 过程写作完成一次写作任务循环的周期较长, 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 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最后, 过程化写作范式下, 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易被激发。因为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写作任务, 所采取的方式是问题解决或者信息加工来解决完成这样一项任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样的写作目的是基于自我认知的需求, 而这样的激励作用只有在满足了更低级别的需求之后才可以发挥效用。

3.“交际中心”写作教学范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人们认识到写作不仅是“一个结果”、“一个过程”, 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或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在“交际中心”范式下, 提出了新的写作观, 人们把写作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该范式非常重视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以及功能等交际要素。与“文章中心”和“过程中心”相比, 该范式关注“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交际写作范式的价值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写作不是一个人在制作、在倾诉。读者的知识、读者的需要和文化背景制约着作品的内容、结构、文体和语言。写作的很多深层次问题, 比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文体不当等问题, 都与读者意识密切相关。读者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交际意识。以什么样的身份和为什么人写作, 是一个人在写作生活中始终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语境要素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忽视这些交际语境的要素,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所学到的写作知识, 形成的写作能力将是静态的、僵化的, 没有多大实践和社会意义的。

4. 写作范式的转换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在小学低段作文被称为写话。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 都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强调, “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毫无疑问, 在三种写作范式下, 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写作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由新鲜感的词句”, 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文章写作”范式的特点, 即对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要素——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从第三学段 (5~6年级) 开始,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表述开始体现出范式的转换。“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从这些写作目标和内容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写作开始重视写作过程、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关于“过程化写作”和“交际中心写作”的范式的特征。这也体现大家对写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写作观念在发生着改变。

随着人们对写作认识的变化, 写作范式的转变, 也促使我国的写作教学相应地做出改变。《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合适的写作教学才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国中小学的写作教学要想有所作为, 必须适应这种范式的转变。在这种写作范式的转变下, 写作知识的开发、写作策略的建构、写作课程的建设都可以从不同的路径进行。

三、反思与建议

我国的写作课程正在经历着三种写作范式的转变。无论是“文章写作”、“过程写作”还是“交际中心写作”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文章写作”的传统由来已久, 其出现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在我国的中小学, “文章写作”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教学到评价,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写出“好文章”作为自己写作或者写作教学最重要的目的。而所谓的“好文章”便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满分作文”, 近似于小文人似的“文化散文”。而生产这样的小文人语篇一定是作者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才可以做到的。无论哪一点, 都是语文课的写作教学无法达到的, 这就势必造成了写作教学的低效。在这种范式下, 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写作焦虑和困难。

“过程写作”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人批评过程写作很可能将学生的写作带入机械训练的泥沼, 对学生的个性尊重不够。但是, 通过比较学生和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 人们发现:除去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外, 在写作方式上, 作家比学生更好地使用写作过程来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家在写作之初最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想法的表达而不是写正确, 通过几个环节和过程的修改, 最终完成定稿。而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成文, 最多有一次修改, 并且修改也多集中在字词上。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每一次写作都要同时关注多项要素。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在处理某一信息, 解决某一问题时, 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思维并不是一直处于同一兴奋点上的。所以, 在这样的写作方式下, 学生是不可能每次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写作水平。

采用“过程写作”教学法,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 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有效的反馈, 学生集体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 写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解决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写作教学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好的作用。

“交际中心写作”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写作找到动机和目的, 解决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但是如果人们对好作文的看法不发生变化, 考试中的评价标准继续单一僵化, 那么“读者意识”、“目的意识”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难以成为教学的重点。

上一篇:为孩子插上一双隐形翅膀――培养阅读能力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