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

2024-05-25

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精选6篇)

篇1: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

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论文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 一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五)城市特色文化处于弱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六)城市特色文化肤浅平庸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 一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城市人民是使用城市设施的主体,有权参与城市面貌的设计、城市规划的制定与旧城改造方案的选取等决策。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管理者应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使城市发展决策更透明、更公开。例如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组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多层次参与不仅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合理、更具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更符合人民心声的城市规划,同时也对政府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篇2: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

特色鲜明的亚洲内陆地区民族美术文化

民族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美术所特有的文化与历史的`荷载作用,使其成为文化学家族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成员之一.“亚洲内陆地区的美术文化”是一个相对性很强,能指范畴较宽的新概念,它即不是统一的、固定的民族文化模式,但又不是各不相关的独立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既具有亚洲内陆民族共性的文化特征,且又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亚洲内陆民族文化的有形体现.

作 者:李崇辉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美术系,内蒙古,通辽,021008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年,卷(期):14(4)分类号:G0关键词:亚洲内陆地区 民族艺术 美术文化

篇3:浅析新疆地区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民族新闻,民族特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 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2005年11月1日零时, 全区常住总人口为2008.15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0.26%。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等13个民族, 加上其它民族, 共有47个民族。 (1)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 民族众多且聚集的特点决定了在新疆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大众传播的必要性。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丰富大众传播的内容,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一、新疆地区民族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自20世纪初叶诞生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经历了诞生初期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70年代末至今的繁荣时期。21世纪初,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媒体领域的发展显现繁荣景象。 (2)

回顾历史,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 新疆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也有其重要贡献。目前新疆有汉、维、哈、蒙、柯、锡伯等六种文字出版的报纸97种, 平均每期印数15.5万份, 总印数34726万份 (《新疆统计年鉴》2003年) 。其中, 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有42种。20世纪初新疆就已诞生了维吾尔文近代报纸《伊犁白话报》, 它是我国最早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近代报纸。《新疆日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机关报, 用维、汉、哈、蒙四种文字出版, 是我国最早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省级报纸。维吾尔文《乌鲁木齐晚报》则是全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文字晚报, 《察不查尔报》是世界上唯一的锡伯文报纸, 《克孜勒苏报》是我国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 (3)

二、新疆地区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

新疆地区民族众多且聚居的特点必然会导致其具有特殊性质, 即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指一个民族秉承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鲜明的本质的风格特点, 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属性的依据。这里的“民族特色”特指“民族新闻”所体现的“民族特色”, 并非对一般的新闻而言。对民族新闻有一个共识是研讨“民族特色”的前提。

什么是“民族新闻”?分析已有的“民族新闻”定义, 笔者认为其不够全面, 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 按照某一方面的特征给“民族新闻”下定义, 缩小了“民族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完全涵盖“民族新闻”的范畴:1、按新闻发生的地域定义“民族新闻”。如“什么是民族新闻?我以为它是发生在民族地区的、反映少数民族各方面的新鲜而有价值的事实报道。”2、按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内容定义“民族新闻”。如“什么叫民族新闻?顾名思义, 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3、按新闻报道形式定义“民族新闻”。如“是否可以这样给民族新闻下定义, 即运用符合民族个性特点的报道形式, 对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事实的报道。”4、按新闻的“民族意义”定义“民族新闻”。如“民族新闻就是及时传播的受众应知、欲知、未知的具有民族意义事实的信息。”第二, 过多地纠缠于一般性的“新闻”概念而未涉及“民族新闻”的特殊本质。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无论哪家报纸无不是特殊和一般的统一, 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共性指导个性, 个性体现共性并寓于共性之中。民族新闻就是具有民族特殊性的新闻, 既具有“新闻”的共同属性, 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这个个性就是民族的特殊性。所谓“民族特色”就是指体现“民族”的这个特性。 (6)

如何突出民族新闻的特色?民族新闻与非民族新闻一样, 报纸力求做到吸引读者, 提高发行量。只有办得“有味”才能够吸引读者, 民族新闻也不例外。民族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之外, 更要突出它的个性———民族的特殊性即民族特色。

那么, 民族新闻特色的含义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在新闻中如何把握其民族味?斯大林认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4) 从这里可以看出,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这一科学的定义为我们研究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指明了方向, 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 民族特色体现在民族新闻中, 就要做到把民族色彩融入内容和形式之中。在民族新闻中, 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等等决定着一定民族对一定新闻的基本选择。

首先, 从内容上看, 民族新闻应以与少数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息息相关且少数民族最为关心、最为欢迎的内容为主。要突出民族特色, 还要创新新闻源, 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闻, 在“特”字上做文章。所以, 民族新闻要抓好富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各项活动的报道, 宣传介绍少数民族的文物、史地、风俗以及人物等方面。这些民族特点本身就构成一个个取之不尽的新闻源。

加强服务意识, 满足受众需求。 (5) 媒体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少数民族媒体自然要满足少数民族这些特殊群体的知情权。少数民族新闻应本着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宗旨, 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提供大量信息, 把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全国和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济文化等信息及时地转达传输给少数民族受众, 并及时把民族内发生的尤其是新近发生的各种重大、特殊变化和信息传播开来, 激发更多的人对民族事业的关心, 动员他们参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 推动民族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 从形式上看, 民族新闻语言和图片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特点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受众而言, 同一条民族新闻使用汉语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传播效果就不同。在民族新闻的传播中, 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受众具有相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语言符号, 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此外, 一些富有民族传统形式和反映民族特点的新闻图片、插图、速写以及剪纸、木刻等的运用不仅可增加新闻真实感、增强美感, 而且也可以突出民族特点, 使其更富有吸引力。 (4)

三、新疆地区民族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必然滞后, 民族新闻更为落后。新疆地区的民族新闻存在诸多问题, 在此只谈与突出民族特色相关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族新闻与非民族新闻大同小异。新疆地区民族新闻中缺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 除了地名、人名、族名等民族性名称外, 内容和非民族新闻没有太大区别。将这些明显的民族性名称替换以其它人名地名, 对理解新闻事件并不构成大碍, 更看不出是一则民族新闻。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民族“味”在民族新闻中很难找到, 几乎等同于一般报道。

第二, 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不够, 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普遍偏重于民族文化新闻, 似乎唯风情才有特色。民族新闻的内容不能做到推陈出新, 较偏重传统和原始的价值观。只要谈及少数民族, 就与少数民族特有的丰年祭、传统的民俗风情相联系。民族风情固然是独有的特色, 但民族特色并非都是民族风情。

第三, 形式模式化, 照版“复制”。除了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以外,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与其它报纸的新闻模式相同。从党中央到各县市的新闻报道大同小异, 中央大报什么样, 民族地区报纸就什么样, 一板一眼完全照搬, 没有自己创新的、有特色的东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凡民族的就是独特的、美的, 是受世界瞩目的。少数民族很美, 他们的服饰与大自然的美十分协调, 他们的歌声也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人们走进少数民族地区, 无不感受到美的享受, 然而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却看不到这些。仅新疆就有47个少数民族, 拥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 却未能充分运用它。

第四, 民族特色文体和语言个性不突出。民族的东西往往给人以美和独特的感觉, 最能吸引注意力。除了用少数民族文字形式出版以外, 新疆的民族新闻不论文体还是语言, 与非民族新闻没有太大区别。所有的新闻文体都极为相似, 体现不出独特的少数民族韵味。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语言常有汉语言无法比拟的比喻、隐喻等手法, 但在新疆的民族新闻中看不到这些语言亮点。笔者认为,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与少数民族新闻队伍较弱有很大关系。一方面, 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数量少;另一方面, 缺少职业民族新闻从业人员, 即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质量”不过关。从某种角度讲, 少数民族同胞从事民族新闻更合适。新疆新闻从业人员大多为汉族同胞, 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只有一小部分, 民族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这些民族内部。这些少数民族从业人员虽然对自已本民族的日常用语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所受的教育为汉语教育, 因而对本民族的书面语、文字不熟悉;也有一部分人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但不能将其准确地转化为汉语言文字, 因此, 只限于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传播。这样的新闻队伍如何使民族新闻发扬光大?由于管理体制上的落后, 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和待遇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吸纳高素质的人才, 造成人才不断外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媒体受本民族人才限制程度较高, 选择人才的广泛性受到限制, 造成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第五, 缺少对少数民族的特色成就与贡献的报道。少数民族在音乐艺术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天分, 特别是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 我们更应该多加报道。

四、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以壮大民族新闻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民族新闻能扬长避短、灵活运用自身特点, 在当今以资讯科技与网络为主的传播时代成功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一) 紧跟时代步伐, 民族特色要与时代特色相统一

民族特色是个性表现, 而时代特色是对一切新闻的共同要求, 也就是新闻的共性。强调民族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内容, 而是随时代要求而被赋予崭新内容的特色。党性高于民族特色, 报纸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具有时代感, 因此, 民族新闻应把民族性和时代感统一起来。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那么民族新闻就会停滞不前。

民族不是孤立存在的, 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族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他们的生活、思想必然随历史的发展而打上时代的烙印, 受时代影响、受时代限制。民族新闻应该是时代与民族的有机结合, 这种民族特色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从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这个角度看, 时代感更是新闻所需要的。新闻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鲜性, 如何使新闻具有新鲜性?如何保持新鲜性?时代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瞬息万变, 墨守成规只能落后于时代大潮, 新闻界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主力军, 只有紧跟时代步伐, 保证每天新闻的新鲜性, 才能保证新闻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二) 注重发展和稳定的报道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态势, 对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将产生一定的碰撞, 因此新闻报道在突出民族特色时, 还应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与工作, 对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反动思想和政治图谋应及时予以曝光。在思想文化领域展现健康、积极的民族报道。

(三) 强调民族特色的同时注重跨文化传播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相似的基本环境、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 决定了人类文化具有基本的共同点。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立的主张、见解和传统。历经沧桑, 一种文化能延续至今且能以种属与其他文化相区别, 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内在的独特性恰巧说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所谓信息时代就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网络这个传播媒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全球的距离, “地球村”越来越小、信息越来越泛滥。信息时代, 民族应该成为开放的民族, 更应该将这种文化的差异凸显为民族特色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 因此, 民族报道一方面应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介绍外界的各种信息, 增加相互了解, 决不能因强调民族性而轻视、排斥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信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不但发展较沿海和发达地区滞后, 接受先进观念也相对较晚。观念的落后势必造成经济的落后, 少数民族要冲破这种封闭自守的状态, 积极接收广泛信息, 学习先进文化。要摆脱落后状态, 这一点不容忽视。

(四) 报道内容以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服务性内容为主

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少数民族媒体应提供少数民族最需要的信息。新疆的少数民族多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发展地方经济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 民族新闻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要向经济方面有意识地倾斜, 指导思想上要有所转变, 报道写作上要多下功夫。我们的媒体在表现民族风情方面的民族性时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而恰恰在民族经济生活方面却显得功力不足, 不知从何延伸, 甚至无闻可写。其实, 民族经济与一般经济相比较同样具有民族特色, 钻进去大有文章可做。

(五)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

新闻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质量。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不仅可以给媒体带来高的经济效益、提高媒体知名度, 还可以壮大忠实的受众群体, 是推动媒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 民族众多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新疆也不例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从业人员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不仅要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央下达的各项政策、法规及规定, 向各少数民族受众提供大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需的信息, 还要如实反映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反映社会。为了准确地把握这些重点, 便对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提出要求: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 了解国际国内时政, 这是基础;专业知识功底要深———写作功底强;具备敏捷的“新闻眼”———新闻敏感;善于观察, 善于透过现象看到表象背后的事实, 抓住本质的能力;了解新疆的各少数民族, 了解内容包括历史、语言、风俗、分布地区、生活经济状况等 (针对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而言) 。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民族新闻从业人员, 具备这些素质的民族新闻队伍才能够担负起光大民族新闻的历史重任, 采写、制作出民族需要、具备民族特色、受世界瞩目的民族新闻作品。

民族新闻就是国际化、世界化的新闻, 它独有的特性是非民族新闻所不能比拟的。虽然我国的民族新闻在祖国的新闻园地还不是耀眼的奇葩, 但循着体现民族特色这条路走下去, 必定会有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③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②白润生:《兴起、发展、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100年》, 载《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④陈竣竣:《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色》, 《当代传播》, 2006年第一期

⑤白润生、宁良红:《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传播》, 2008年第二期

篇4:关于民族地区城市建筑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特色城市建设建筑风格

1 城市建设建筑特色体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国建筑之中。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深深烙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的形象和灵魂,是区域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丰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避免走入“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建设误区,就是要在充分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用多种手法和多样的方式把丰富、深厚的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机且巧妙地结合,展现出城市特色文化。来体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地方民族特色。而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品位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建设应力争坚定不移地保留和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

丽江古城商业街

2 体现建筑特色所包含的因素

当地气候条件、地质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等,影响并且决定了建筑风格特色的差异,从而形成其独到的建筑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特色建筑也叫地标,地标是地域文化的骨架,一个地方的物质技术条件、文化心理、文化偏好和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标志性建筑的特色上。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建筑结构展现经济技术硬实力,内外装饰体现文化心理、偏好、需求和文化软实力。以古建筑为主的城市自然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现代建筑多的城市自然是以新文化为主体的城市,多种建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标志其文化多元性。如果深入一个地域建筑的细节,地域文化特征、品位和质地便清晰可见。

3 建筑民族文化个性特征体现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首先,民族地区城市建筑特色的体现,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其次,要尊重地区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的特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宝贵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的“灵魂”,民族地区建筑应扎根于当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之中,从中汲取营养,继承历史文脉并创造新的建筑文化特色;体现出符合当地地域性特点的建筑,让城市重新找回自身的特色,让人们重新找到认同感。

当我们越来越深入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能够体现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就显得特别真实和亲切。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我们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就是要保持和弘扬城市鲜明的个性,要凸显民族性的鲜明特征,在城市建筑风格上,要充分体现民族性的元素。城市的建立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城市建设展示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我们追寻人类文明足迹和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呼和浩特市街景

4 民族文化个性特征提升城市魅力的具体表现

雷同是艺术的终结,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国城市不需要借助洋建筑来认定自己的身份,只有自信才能铸造一个民族自尊与自豪的核心。建筑的个性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只有体现出人文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如西安“古城”、云南“丽江古城”、苏州“姑苏人家”、青海藏区的腹地——玉树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等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使得城市特色得以体现,城市档次得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得到增强。

作家蒋子龙曾说:“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不管外表多么张扬,骨子里也是失魂落魄的。”具有建筑个性的城市才能体现城市的活力。这一点在民族地区尤其突出和重要。城市建筑在尊重自己历史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一个文明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征。

呼伦贝尔景观之一

甘肃玉树州新建筑

5 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对内创造城市凝聚力,对外创造城市辐射和影响力。

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区域经济地位,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有利于对外交往和协作……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强有力的动力。

建筑工作者要在建筑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上不断探索、创新,使区域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给城市建设增添生机、活力。也是每一个建筑设计者和城市规划者应该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北京:中国园林,2000,2:32-35.

[2]秦旭萍,何晶.材料装饰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24-56.

[3]叶玉香.“保持城市特色 彰显个性魅力”.华中建筑,2007年

第11期.

[4]图片来源:即刻图片http://img1.jike.com.

篇5: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

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

作者/ 金戈

摘 要:结合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那么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地方特色加以开发和运用,探索一条适合地方特色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是值得大家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主张课程是教材、学生、教师以及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具有统一性。课程是教学中的课程,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一起创造的教学事件;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靠师生的共同创造生成新的课程。新课标要求课程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特点。思想政治课还要有情境性与生活性,教师和学生不能置身于课程之外,师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部分,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创造者及实施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灵活性,在师生的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必将超越教材。

2.思想政治教材与时代脱节,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教材要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开发与利用,因为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时代,它是一门社会科学性的重要课程,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和教学方面有时间差。在编写教材后的期间内,社会在变化,有些方针与政策也有了变化。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对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时事政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当地的现实对教材做好及时的补充,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与缺陷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1.从学生本身出发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将学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与教学情境中的状态进行开发,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质量,所发表的意见、建议以及观点,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产生争论时导致的错误结果等等,不管是通过言语表达方式还是某种行为实现的,还是借助于行为、情绪来表达的,都将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进行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一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学生现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予关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不能空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不断优化教学的内容,做到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开发与利用,多让学生说,让他们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谈体会,总结体验,这种做法胜过老师的说教,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这一节时,让学生收集九寨沟的南坪曲子,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整理以后,以闻名世界的《采花》展开分析,从中体会当地山民辛勤劳作,并将其放于课堂上讨论、交流和传唱,使得教学内容超过了教材“原文”的局限,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师生共享课程资源,师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快乐。

2.积极创造实践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不断地创造实践资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本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盯着课本,教师也离不开课本,师生只是机械性地重复着书本上的知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提高。所以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首先我们要实现由“既定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让学生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有用、有价值的内容。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搞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也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创造及提供可供选择的实践资源。师生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和提高技能,使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使生活经验得以提升,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并使其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民族节日》这一问题时,我带学生走访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的舞之乡(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并观看了涂墨节。让学生感受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传达了维护当地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心愿,切身体会到民族节日的重要性,让学生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韵味。

3.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过程中,还要结合课程资源,不断促进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转换与协调,“走出去,引进来”。新的课改对课程资源更加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对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丰富与适度,因此,我们还要尽最大能力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使主体、内容、条件得以整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其进一步形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并成为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在校内要大力弘扬、培育本校的人文资源,要有敬业爱校的精神,还要大胆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提供方便的服务。要和学生一起用好学校的阅览室、实验室、广播室,利用好学校的电视及多媒体设备等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资料的选择以及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求,不断地开拓教与学的各种渠道,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到增强。在校外,我们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利用好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场所,比如九寨风景、当地的民俗活动村、历史古迹、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资源,为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对生活的体验等做好充分发挥的准备,让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督促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民族边远地区的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对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做到重新审视与定位,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地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课程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因资源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7)。

[2]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辩证思考。新华文摘,(10)。

[3]九寨沟县地方志编委会。九寨沟县地方志。方志出版社,.

[4]尹美红。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科学,(08)。

篇6:民族地区工会工作特色

我市从2011年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以来,到目前已建成中央项目28个,省级项目1个,总共投入资金715万元,其中:项目资金为580万元,中央运转资金为135万元。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康巴市近年来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最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受到家长老师欢迎和学生喜爱。

康巴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了8个县和,使全市89222名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直接受益,其中受益寄宿制学生为3333名,占学生总数的35.66%,近年来校外未成年人受益面在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充分体现中央项目面向乡村学校、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广大民族学生服务宗旨。从建设到开展活动已近个3年头,我市乡村学校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从趣味性到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不知怎样建到建得更好的发展过程。

一、学校少年宫成为民族地区未成年人重要的活动场所

康巴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目标就是要为广大农牧区孩子服务,填补了校内外学生放学后无事做无法做的空白,通过少年宫开展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普类和实践类

活动,定期向校外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将广大未成年人深深吸引到少年宫开展的活动中来,体现了趣味性、民族特色,充分培养孩子兴趣和爱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幸福感。

二、学校少年宫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抓手 康巴市从建设开始就制定了建设民族地区一流少年宫,让乡村的孩子也有条件享受到城里孩子才有设备设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在这里开设趣味德育课,开展经典诵读,名书名作名句赏析,唱道德歌曲、学习美德少年,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

三、学校少年宫成为康巴市开展“爱国、守法、感恩、励志”主题教育的主阵地

康巴市是民族地区重要组成,也是通往西藏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而又重要,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康巴民族地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主线,通过学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及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争做一个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好学生。进行学法守法教育,争做一个尊章守纪、文明诚信的小公民。进行感恩励志教育,争做一个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知感恩有理想、自强励志的好孩子。

四、学校少年宫充分体现藏民族特色

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我市孩子 “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 重要场所,成为放飞梦想、快乐成长、美好童年重要载体。我市始终以体现民族特色为主,突出藏民族文化,开展少年宫特色活动,德育类以藏文诵读唱、讲解阅读有藏族语言和文字的优秀经典书籍;文艺类学习藏文书写书法、进行唐卡绘画、藏族(药)泥塑、酥油花、藏戏、藏族歌舞讲解和学习,如城小少年宫开展藏戏和甲坝小学少年宫开展藏文书写(法);体育类进行藏族赛马、格登(拔河)、藏式棋等藏族体育讲解和学习,如民族小学少年宫的格登比赛;制作类进行民族手工艺品学习,如大坡小学少年宫学习藏族饰品、藏刀;格拉小学少年宫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地处旅游核心区,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宣传旅游和环保知识,做义务小导游小环保员,开展植树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时装和民族服装,开展时装秀;开展红色教育,康巴市也是著名革命老区,当年红军长征曾经到这里,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最为著名,红军小学少年宫,就是以红军名字命名的,以红军长征为主题,讲红军故事,唱红军歌曲,学习红军革命精神,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五、学校少年宫成效明显,发展良好

康巴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达到了开展活动时间有保证,学生的参与率有保证,满足了农牧区未成年人(特别是住宿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康巴市少年宫展现的藏民

族文化和少年宫打造红军文化等特色做法,被中央文明办采用,编入《中央文明办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手册》,指导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活动开展。新县中央少年宫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和体现民族特色,创作出舞蹈《少儿鼓》,走进了《康巴卫视》热播栏目,受到观众喜爱,与巴县合编的舞蹈《舞动情》,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近期被中国未成年人网选入网络春晚播放节目,这是我市未成年人(少年宫成果)节目首次走上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未成年人网,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和未成年人精神风貌。当年革命老区人民拉着二胡走进了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小学少年宫利用革命根据地这一资源,与中央少儿频道开展了“格桑花连北京”主题活动,孩子再次跳着弦子拉着二胡走进北京走上了舞台,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

上一篇:正面管教心得下一篇:母亲节的礼物作文150字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