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

2024-05-03

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通用14篇)

篇1: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

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

数学是在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同实践的紧密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能动反映。书本知识可以促进实践工作;反过来,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得到强化,两者相得益彰。

(一)数学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生活生产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必是呆板乏味,不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知识是死的,但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能动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死书活教。这就是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实践性。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48名。”大家异口同声。

“第一、二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26名。”

“第三、四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22名。”

“现在第一、二两个小组和第三、四两个小组换一下座位。”

学生有些莫名其妙,换座位干什么呢?

我又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

“还是48人。”声音中充满着自信。

“那么班级的总人数变没变呀?”

“没变。”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玩一样,但这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问。

当孩子们坐好后,我又走到第一组前边,让学生根据第一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条件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很快编出:“第一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随着学生的叙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之后,我又让第一组的男女生调换座位,根据调换座位的情况再列一道加法算式。学生边说我边写。这时,黑板上出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8+6=14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6+8=14

我用教鞭在黑板上指示一下,提高嗓门说:“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刚才换座位的情况,再比较一下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看谁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稍加思考,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座位调换了,但总人数不变。

我见时机已到,便进一步引导说:“把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分别看成一个加数,总人数看成和,你们能把这条规律再总结一下吗?”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自然地总结出:“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即刻在算式下边写出了这句结论。这时黑板上出现了完整的解析公式: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8+6=14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6+8=14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再如行程问题。一个人自从学会走路以来的10多年里,哪一天不在走呢?他们上学走、放学走;在校内走,在野外走;徒步走,骑自行车走;坐汽车走,坐火车走--行走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可算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一旦把行走的问题写到书本里,拿到课堂上,他们又忽然感到陌生起来。尤其对各种不同的走法和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学生更觉得摸不着头脑。他们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常常发生错误。

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已熟悉的事物,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

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两侧,准备相对而行,我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 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墙根。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相背而行,到墙根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

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

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数学知识同实践的联系不是生硬牵强的,而是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结合

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生产中,有的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拉硬扯地捆绑式是不会促进数学教学的。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看金鱼。在几根线绳围成的栏子里,并排摆着10多个大鱼缸,金鱼被学生一惊,立即活跃起来,鳍和尾不停地摆动,互相追逐又互相躲闪着,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红的、绿的、白的,各色各样的金鱼都瞪着圆圆的大眼睛,警惕地游来游去。缸里的水是透明的,经阳光一照,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便利。大家观赏着,议论着,忽然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谁能数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

“这些鱼不停地游,谁也没法数出来。”许多学生都这么说。

“有办法的,大家想想看。”我觉得学生的问题提得好,马上插了一句。

学生一听,立刻凝神想着办法。

“老师,我想出来了,如果把水倒出去,不就很容易数出条数吗?”

我摇摇头:“那样鱼会生病的,不行。”

“要用筐把鱼捞出来,数完再放进去。”

“那样鱼会受惊的,也不是好办法。”

“怎么办呢?”孩子们一筹莫展了。

忽然,有一个学生眼睛一亮:“赵老师,我有办法。你看,每个缸里的鱼都有红、绿、白3种颜色,如果按不同颜色去数,可能就数出来了。”

不知是因为疲倦,还是出于对学

生的信任,金鱼这会儿越来越安静了。学生用手指点着,左数右数,果然数出了各色各样鱼的条数。

忽然,又一个学生发现了新问题:“赵老师,您看缸里各种颜色的鱼同样多,如果每个缸都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但知道这一缸的金鱼数,还可以算出所有的金鱼数。”

“你怎么知道每个缸的金鱼数一样多呢?”

“你看,鱼缸都一样大,都是3种颜色的金鱼,我想,工人师傅在往鱼缸里投放金鱼的时候,一定是按一定数量的比例投放的,这是为了给人看才有意这样做的。”

“你说的有道理,可能是这样的。待会儿问问养鱼的工人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暗地赞叹,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竟有这样的直觉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看来,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课内,还要重课外,重实践,这样儿童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们数金鱼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数数,实际上已经运用了加法、乘法,还体现了归类、集合的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学,是我坚信不移的法则。有一回我和学生用车拉啤酒箱子。望着整车的箱子,我感到教育的契机来了。“谁能算出车上装了多少个啤酒箱子?”

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说一排一排地数,有的说一层一层地数。一个女孩摇着我的胳膊,“我有最简单的方法,老师,您听我说。”

“好,大家都来听她的简便算法。”

学生立刻静下来,这位女生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看,车上的箱子摆成了一个长方体,长是5个箱子,宽是4个箱子,高是6个箱子,乘起来不就是120个箱子吗?”

我由衷地感到,还是实践出真知呀!

(三)书本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得到的是活生生的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时间的概念,我深深地思索着:百闻不如一见,理论需要实践。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时间的计算单位,非得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不可。于是,我打定了主意,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半径4米的钟盘,把3条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布带固定在一根铁钎上做指针。

上课了,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围着钟盘站成一圈,然后我先领大家复习一下上一堂课学的时间单位和进率,便开始进行实践教学。

“谁能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看?”我先叫几个学得好的学生试一试,于是便有4个学生应声而出,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表演。他们一个拉起表示秒针的红布带迅跑,一个拉着表示分针的黑布带缓缓移动,一个拉着表示时针的布带若行若止,站在中间的一个学生手提铜锣报时,其余的学生站在周围观察着。别看他们家家有钟有表,每天都和钟表打交道,此刻让他们在钟盘上做实际表演,他们还有点为难了。他们虽然都知道时钟的3个针始终在走,也好像知道他们走得有快有慢,但到底快多少,慢多少,他们确实弄不清楚。在上节课上,我已经把3个针的走法给大家进行了讲解和演示,他们当时觉得很明白,但转而一想,又有点若明若暗了。

现在,他们就要成为时间的主宰者了,不动脑筋可主宰不了这块天地。外面的学生看着里面学生有规则地运动,都在心里判断着,计算着,讨论着:秒针走1圈,分针应该走一格。时针走1格,秒针就得跑60圈。

“为什么秒针跑一圈,分针才走1小格呢?”我启发大家回答问题。学生联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1分钟等于60秒。”“那么分针走1圈,时针走多少?”我追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格。”我进一步启发:“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对吗?”学生陷入苦苦的思索中,又经过一番争论,大家终于理解了:“因为1小时时针要走5小格,所以分针走1圈,时针走5小格。”我又问:“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多少?”学生立刻答出:“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12小格。”就这样,一个复杂的时间进率问题,通过实践表演,便使学生形象地加深了理解。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

篇2: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

“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教与学的统一——课改中的反思

可是,这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模式只在它们的发祥地茁壮发展,虽然全国不少地方纷纷效仿,却没有能够开枝散叶,取得相应的辉煌成效。这不禁让人深思。

这些教育模式为什么没有能够得以推广下去而半路夭折了呢?我认为是我们只是从人家璀璨的教育大花园中摘回了一朵美丽的鲜花,没有把根一起移植回来,因此这朵鲜花很快就枯萎了。追本溯源,就是教与学没有达成真正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于是在不少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室里学生活动非常热烈,小组内积极讨论的,组与组之间交流的,一片和谐。猛然看过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可仔细观察,这样的课堂是无序的、低效的。真正在合作学习的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是旁观者,甚至是捣乱者。教者的理想化设计在鲜活的真实的学生面前变成了美丽的神话。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要追求教与学在思想上的统一。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如果教与学在思想上得不到统一,那么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过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敢相信学生,一讲到底。而现在,我们有些教育专家却太相信学生了,把学生理想化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就必须让学生具备学习主人的素质与能力。学生不是机器,教师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如果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那么你传授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而实现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思想上实现质的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追求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即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真正走出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渗透,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以提升,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自然实现了另一种统一,付出与回报的功利统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后,必然也能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将更加喜学乐学。

最后,别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热爱,首先是对这门学科老师的热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苦练内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平时的谈吐、学识,甚至书写,都要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仰视,让学生把你当成偶像,把上你的课变成一种享受,把你的每一句话视为优美的音符。

篇4:教与学的换位反思

下面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1、文章写了作者在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把两者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些乱,(如:第二段写了春、夏、秋三季,而3、4段不写冬季,却写赤练蛇和美女蛇,结尾写“我”的画卖给一个有钱人的同窗,却又写了他父亲做了什么买卖了……)是不是这样?

3、作者对他被送到三味书屋有很多猜疑,但又都没肯定,他到底为什么被送去?

4、先生为什么不愿回答有关“怪哉”的问题?

5、为什么说“捉了苍蝇喂蚂蚁是最好的工作”?

6、为什么我们读书的内容没有节奏停顿,而先生读的内容有标点,有声音颤动变化的标志?

7、作者前面说“我”去的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从后面看他们却可以私自到后园玩,而且在课堂上还可以做许多小动作,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

8、这篇课文好像没有结尾?

我预设的问题及教学重点是: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及中间的过渡段。

3、百草园中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4、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5、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6、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很明显,我的预想与学生的阅读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阅读教学既不脱离学生实际,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问题组织作用,我和学生就课文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磋商。最后,师生共同订出了阅读时需要弄清的问题,至于其它问题,让学生课下解决。

下面是师生共同订出的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及中间的过渡段。

2、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3、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作者对他被送到三味书屋有很多猜疑,但又都没肯定,他到底为什么被送去?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7、文中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边读边批划、注记、查资料等。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我不但巡回辅导,启发思考,并且还留心观察,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的问题,如“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课文结构及过渡段”等,学生基本能够解决。但是,对“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等,学生或一筹莫展,或众说纷纭。为了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往更深处扩展,我把学生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来,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中迫切需要弄明白的,所以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一个小组认为:本文通过这位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少年鲁迅拿天真的问题请教他,却碰到了一鼻子灰……这些说明先生是一个迂腐,不学无术,又忠诚于封建教育的人,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另一个小组认为:先生知识渊博,但不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有戒尺、又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描写了先生严而不厉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从两个小组的发言中,我深深体会到: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到学生智慧的碰撞。

篇5: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大数的“省略”,就会发现学生连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错误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

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篇6: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1

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是在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和省略,难点是亿以内数的省略。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数学知识于生活。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多。在复习铺垫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我出示了一些整万数和一些非整万数,让学生先通过读数和写数发现整万数和非整万数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效果很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课前预习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使好学生在学习时更有自信,不好的学生先预习如果不懂经过第二天老师的点拨会豁然开朗。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时候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以身体里流淌着很多血液,在血液里有很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你知道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作用吗?学生由于课前已经预习所以说的非常好。然后我又问你知道一小滴血液里含有多少红细胞和白细胞吗?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我自然而然引出万以内数的改写。学生很快得出了把末尾的四个零去掉,在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这个环节完成的`比较顺利,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例6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亿以内数的省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了课本上的例6,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的呢?出示地球和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我怕学生不会就一步一步的引导,问题是地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就是让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虽然程度好的同学掌握了方法,但是在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同学却似懂非懂。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先尝试完成,在集体交流订正,这样教师在巡视时可以把错的和正确的都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判断讲解,虽然有点浪费时间,但是效果会好些。

作为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研读教材,多请教组内其他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堂教学!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2

教学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我以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了解一小滴血液中含红细胞个数、白细胞个数的同时,学会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从上课学生的反映来看,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比较轻松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引导、启发不够恰当,未抓住恰当的时机。如处理练习题时,应该点到为止.我在引导审题时深入太多.以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讨论也无实效。

3、师生沟通欠缺。从课堂气氛可以看出,学生和老师之间配合并不默契,师生之间还需要更好地协调课堂关系。关于此点,我想,一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大数的“省略”,就会发现学生连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错误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

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学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虽然教学内容已经讲解完毕,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明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比较多。虽然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数的读与写,对大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大数的改写尚且不熟悉,另外又加上还要学习大数的近似数的写法,所以学生一下子接收不了这么多的知识,以至于学生没有听明白。

二、教学环节联系不都紧凑。在讲解完大数的改写后,我直接讲解道:整万数可以这样简单进行改写,那非整万的数呢,应该怎么写呢,然后引入四射污染方法,这里的引导有些生硬,没有给学生缓冲的时间,所以造成学生云里雾里。改进的方法:一,首先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应该分开来教学,这样留给学生自己消化的时间和充分的练习时间,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大数的改写虽然简单但是还是容易出错,比如:有的学生会把最后的万字丢掉,或者改用=的时候用了≈。二,在教学环节的引导上,应该提前组织好语言,应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整万数,什么叫做非整万的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然后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知道整万数可以进行改写,把个级的0去掉,再加一个万字,那如果非整万的数也想改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先把非整万的数近似成整万数,按照整万数改写的方法进行改写。这样上课时,学生可能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大数的改写,为什么大数的改写还需要近似数。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虽然教学内容已经讲解完毕,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明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比较多。虽然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数的读与写,对大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大数的改写尚且不熟悉,另外又加上还要学习大数的近似数的写法,所以学生一下子接收不了这么多的知识,以至于学生没有听明白。

二、教学环节联系不够紧凑。在讲解完大数的改写后,我直接讲解道:整万数可以这样简单进行改写,那非整万的数呢,应该怎么写呢,然后引入四舍五入方法,这里的引导有些生硬,没有给学生缓冲的时间,所以造成学生云里雾里。

改进的方法:

一、首先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应该分开来教学,这样留给学生自己消化的时间和充分的练习时间,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大数的改写虽然简单但是还是容易出错,比如:有的学生会把最后的万字丢掉,或者改用=的时候用了≈。

二、在教学环节的引导上,应该提前组织好语言,应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整万数,什么叫做非整万的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然后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知道整万数可以进行改写,把个级的0去掉,再加一个万字,那如果非整万的数也想改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先把非整万的数近似成整万数,按照整万数改写的方法进行改写。

篇7:《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采用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个我的感觉很好,学生的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具体这样安排:

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

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课堂上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然后以组的形式进行整理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整理进行板书,概括。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

二、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理”和“练”

在复习中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方式,采用边讲边练、或理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追求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篇8:《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

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当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巩固练习内容虽然体现了开放性,但形式还不够多样,如果增加一些与读写大数有关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也许会更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辨析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9:杨力《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大数的读法与写法。本课我将大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我先教万以内的`读法,结合当前世博会的信息,让学生读读目前每天世博人数最多的、最少的那一天数据,用3个5、3个0让学生摆出不同的六位数并读一读,学生可以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并让学生讨论按照读法可以分成几类,中间有零,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的方法。练习反馈读数的时候介绍四位一级分级线的方法读数。学生能较快较好地掌握关于“零”的读法。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数让学生自己试读,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读的较好。对于写数,我是先让他们试写,再划分级线进行检查。介绍一圈二写的方法可以提高写数正确率。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掌握较好,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在小结读法后的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再次回归生活体验大数的意义并和同桌互相分享。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要重视评价。

2、要进一步对教材文本解读。时常对于新授环节的设计和处理都有困惑、纠结。比如,在读大数时,究竟是先以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读数,还是直接老师给与一种简便的分级读数方法;包括数位顺序表对读数是否有辅助作用等等,在课前和课中都给我带来了困惑。我更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出现的几点,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更大地进步。

篇10:大数的读法的教学反思

不管怎么样,还是努力的备课,努力地上课吧。希望能够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课堂,让他们得到最好的知识。

这几天,似乎是和孩子们的磨合期,我发现,班上49名孩子,由于分班的原因,以前是我的学生,对于我的课,一下就能听懂了,而其他班过来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的作业就有点乱,也很不规范,可能是和他们以前的老师要求不一样吧。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本来应该是作为一课时来完成的,可是,就这个读法,我就用了两课时了,由于作业还是出现很多错误,所以我不得不再用上一节课来针对一些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比如数的中间有零,级前有零的进行练习。如:“48 0000 0046”这个数,有的学生就会读成:“48亿零万零四十六”这是万级一个数也没有,全写上零,又刚好个级的前面也有零,学生大部分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最后一次作业,总算是大部分都能够正确读出来了。真是好辛苦。

篇11:《大数与凑整》教学反思

2、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回归生活。黄老师制定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点就是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比较三种不同凑整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积累数学事实。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这些目标的设定都是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黄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创设的商店促销“单柜满100元减30元”这一情境,购物时的优惠方式本身就是在运用“去尾法”或是类似的方法,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研究问题的愿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和有趣。接着根据四年级要订服装,黄老师设计了给自己选校服的尺码。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进一法”。“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情境设计都是一些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三种凑整方法的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建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与创设情境相呼应,最后韩老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超市收银条中积分问题和电费的账单,了解“去尾法”和“进一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只存在于商场的促销和选衣服尺码这两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合理的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知识在这样的设计中回归到生活,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可以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中的取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近似值,如我国的人口、占地面积等等。既然这一知识来源于生活,那就要为生活需要服务。

篇12:《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

紧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大数的资料,因为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对较大数的感性认识。

第二环节,在进一步直观的感受认识大数时,借助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这个模型,让学生进行估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可想象的、现实背景,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猜什么的都有,到底这个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很好奇。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交流的活动,在讨论之前我提出要求,我想主要是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还体现了组内成员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组汇报时,我真没想到学生会数出有600个小正方体。这时我心理稍稍有点慌,但及时冷静下来,针对孩子所出的问题,我将原来的设计做了调整。我就让数600的孩子先说一说他是怎样数的,再让数1000的孩子展示他的数法,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使数600的孩子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让数600的孩子从数一遍,让孩子明白这个大正方体到底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

第三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大数,培养数感,使学生感知一千一万到底有多大。第二个练习,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使学生对万以内数有进一步的具体感受。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达到了培养数感的目的。

篇13:《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教学反思

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比较多。虽然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数的读与写,对大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大数的改写尚且不熟悉,另外又加上还要学习大数的近似数的写法,所以学生一下子接收不了这么多的知识,以至于学生没有听明白。

二、教学环节联系不够紧凑。在讲解完大数的改写后,我直接讲解道:整万数可以这样简单进行改写,那非整万的数呢,应该怎么写呢,然后引入四舍五入方法,这里的引导有些生硬,没有给学生缓冲的时间,所以造成学生云里雾里。

改进的方法:

一、首先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应该分开来教学,这样留给学生自己消化的时间和充分的练习时间,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大数的改写虽然简单但是还是容易出错,比如:有的学生会把最后的万字丢掉,或者改用=的时候用了≈。

二、在教学环节的引导上,应该提前组织好语言,应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整万数,什么叫做非整万的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然后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知道整万数可以进行改写,把个级的0去掉,再加一个万字,那如果非整万的数也想改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先把非整万的数近似成整万数,按照整万数改写的方法进行改写。

篇14:大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在亿以内的认识中,例5教学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例6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在亿以上数的认识中,例2是教学将整亿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的近似数。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血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

1、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你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A、给数分级 B、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较得到的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后,做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20018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A、200000 B、20万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B。这时我问学生A,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称是。我就又启发说:你比较一下A和B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B

学生A说:答案B是比A简单一些,但是从题目要求来看并没有要求必须用万作单位。我无言以对。只好强行命令到:题目没有要求也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写,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万作单位来写。学生看了看我,无奈的坐到位上。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学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说法。课后,我一至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题目是:

上一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休业式讲话稿下一篇:借章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