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2024-05-16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精选14篇)

篇1: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1、 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篇2: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篇3: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当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 也许你会这样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在我的这节数学课中, 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得怎么样?还有什么没有掌握?下节课要给学生强调哪些知识?这节数学课上, 我的学生们学得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也得到享受了吗?许多教师在课前只备教材、备方法, 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上完一节课, 总有一些成败得失, 抑或有一些自己的感触.如果能及时地反思一下疏漏失败之处, 不仅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实践, 常教常新, 也有利于经验的积累,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后反思些什么呢?在此,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体会, 与大家共勉.

下面我以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26.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

一、思得

在教学实践中, 每位教师在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有些教学设想, 在师生双边活动中会显现出它的“精彩”之处, 因此要善于总结.每上完一节课后, 都坚持做到认真反思, 并把这节课成功的关键记于教案后, 作为今后讲解同类型课的借鉴.如, 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显著.

《26.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基本概念和函数图像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 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函数的概念并理解函数与方程的紧密联系, 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 还为日后高中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 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课堂使用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 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及的.采取这种形式,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 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让学生体验函数y=x2和y=bx+c的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x2=bx+c的解的探索过程, 掌握用函数y=x2和y=bx+c图像交点的方法求方程ax2=bx+c的解.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二、思失

在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生理上、心理上都不相同的青少年, 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即使我们理解了教学大纲的精神, 熟悉了教材内容, 精心准备了教案, 我们的构思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妥、教学方法选用不佳、师生活动不协调、教学效果不良等.课后我们都会感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应认真进行思考、仔细分析, 确保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认真思考和分析后, 我找到了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本节课的难点是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当时我虽然进一步强调, 但是联系的内容太少,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 因而影响了本节课的效果.

教学结束学生能够求出指定函数与x轴的交点个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但并未深层次地挖掘原函数和函数的图像、性质与方程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思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课堂中总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 看上去学生似乎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 但在测验时却出现了不少错误.我们通过课后作业、个别辅导或检测考试来了解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分析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对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 哪些掌握得差;对于同一类知识, 哪些学生学会了, 哪些学生还弄不明白.对于从学生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 我们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实际效果, 即哪些工作做好了, 哪些工作还有待改进.针对这些错误, 我认真思考, 找出了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节课应当舍得花时间讲清函数和方程的关系并且学会使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提高学习能力.

四、思改

“思”的目的是“改”, “思改”是针对前面“三思”而进行的思考, 教师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得失和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 认真思考而受到启发, 并找出问题的症结, 探索出改进教学的方法.例如, 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补救, 重在双基上下工夫;当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时, 可强化训练, 逐步提高.属于少数学生的问题, 可个别辅导, 属于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需要在课堂上统一解决, 必要时调整教案或教学进度.再次教学, 我会重新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从课本引例的四个问题可以看出,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密切.由学生小组讨论, 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关系.

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 求自变量x的值.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 (即x2-4x+3=0) .反过来, 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做已知二次函数y=x2-4x+3的值为0, 求自变量x的值.

这样的引入方式, 抓住了本节课的实质, 确保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此外, 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 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 新课讲授

首先通过尝试练习、互助纠错来探究新知识.

1. 二次函数 (1) y=x2+x-2; (2) y=x2-6x+9; (3) y=x2-x+1的图像如图1所示.

(1)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 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

(2) 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 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 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先画出以上二次函数的图像, 由图像学生展开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上的问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密切.由学生小组讨论, 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关系.

可以看出:

(1) 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 它们的横坐标是-2, 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 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 1.

(2) 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 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 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 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 由此可知, 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

一般的, 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对于这一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像观察, 出示电脑幻灯, 根据数形结合得出.进行简单的归纳,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三) 终结阶段

1. 课堂练习: (出示电脑幻灯片, 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 方程x2+4x-5=0的根为, 则函数y=x2+4x-5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有个;若有交点, 其坐标是.

(2) 方程-x2+10x-25=0的根是;则函数y=-x2+10x-25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有个;若有交点, 其坐标是.

(3) 判断二次函数y=-x2-4x-6的图像与x轴是否有公共点.

(4) 已知二次函数y=2x2- (m+1) x+m-1.

(1) 求证:无论x为何值, 函数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 并指出当m为何值时, 只有一个公共点;

(2) 当m为何值时, 函数图像过原点, 并求出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坐标.

第 (1) (2) (3) 道题是对归纳的结论进行相应练习, 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 (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第 (4) 题是以论证的格式再次对重点的展示.

2. 小结归纳

通过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小结, 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并使“终结阶段”的教学更为完整, 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篇4: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篇5:四年级数学《优化》教学反思

南留完小 曹胖胖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优化问题,并上台展示、解说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课堂内容多,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需努力。

篇6: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可以说它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进一步认识线段,过渡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点,再到认识直线和直线的特点,最后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射线自然过渡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培养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从而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课堂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一些活跃分子。

4.对学生提问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比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时间到了有的学生只画了十五条,这时老师应该问:如果我还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多少条?对学生提问后,教师还应该用归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比如: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有无端点、有无延伸方面进行归纳。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从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方面总结。

5.对学生放得不够开,总是怕学生不会说,很快地把答案端出来。问题提出后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多说,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平行与垂直”是学生学习支线及角的认识角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继而灵活应用概念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与垂直”是学生学习支线及角的认识角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继而灵活应用概念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两个小棒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形?”放手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画出可能出现的图形,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动手实践自助探索

由于这是一届概念课,教师不能把现在概念简单的直接给学生,而因通过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所以,我先用两根小棒引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然后画在纸上;再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的思想进行抽象概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学生认识深刻,概念清晰。所有一切活动都是依靠学生动手操作,自助探究完成的。

三、环节紧凑,结构严谨

先摆出两根小棒掉在地上可能出现的情形,画在纸上,然后根据两条直线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而所有练习都是围绕“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展开的,进一步突出概念本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前对学生要求所做准备不足,课堂上学生画的图太小而且不清晰,展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进程。其次,对学生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比较欠缺,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练习三是课本第三单元的复习专题,本单元学习通过回顾所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等内容,学会将不清楚的问题做好标记,及时提问解决。同时通过估算大致对乘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检查,培养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为乘法中中间含有0,以及末位含有0的因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则是乘法的进位。估算时的“以小估大”的策略使用。

由于本节课我使用了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学生为主题,当学生预习了本节练习课的题目,初步感知本单元的知识分布即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后,这节课就是知识积累的运用。我设置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难一点的,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虽然这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但始终离不开与生活的联系。在估算一页语文书的字数时,学生知道数出文章的行和列之后,我还补充说,当你写语文作文在没有格子的纸上,语文老师就会用我们这种方法,也会知道你有没有偷懒。从而通过有趣的方式总结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个人还总结了一下的不足:首先,问题的提出要简洁具体,当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说明问题设置不太好。最后,教学的难点要用更细化和可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学生已经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知道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新的教学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折线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在新知的学习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从而掌握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并会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进行评价,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本课如果用常规方法告诉学生怎样绘图,教师就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范,这样既麻烦又费时,我就采用复合投影片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在一瞬间组合成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既生动、形象,又省时省力,学生印象深刻。

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本课如能注意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之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多种信息,则能更好地提出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推断与预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平角、画平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小组凝聚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点:我用活动角设计了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活动,我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独自操作,让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在旋转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第二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衔接语不够自然,不够孩子话的语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课堂上的口头语太多,没能体现数字语言的严谨性。要如何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使得整堂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修改衔接语,使得数学语言更有严谨性?不足之处还有望改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通过学习“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乘法”,“图形的变换”四个单元的教学,感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成学生知识形成的一剂“良药”。现在本人就对这半学期做个总结。

一、教学上

比如在教学“乘法”时,我遵循了以下教学原则:

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知识前,先复习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验算试题,目的在于回忆已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迁移做好准备,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沟通。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察、探讨、交流,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巩固知识、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完本单元后还发现一部分的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特别是计算不过关。在这部分学生中,很多是由于基础差,基础知识薄弱,有个别几个学生甚至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不过关。

在学习“线与角”和“图形的变换”时,首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解,从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到有些测量不能得到结果,从中体会到图形的产生是生产、生活中测量和计算的需要。那么,学好“线与角”和“图形的变换”的有关知识,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实际服务,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进度上

鉴于教学中学生学习接受情况,不得不在具体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教学进度调整,本来能在第十二周左右就能进行其中考试却无法如期进行。不得不重新调整教学进度和安排测试的时间。

三、提高策略

这是对这次期中反思的情况总结。在下半学期里,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这次反思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跟踪追进,了解其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求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半学期把提高上去。

善待学生,善待自己。学生的学习生涯还很长,如何让他们学会自个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知识的奥秘,这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线段、射线、直线》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册平行与垂直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入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我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是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难点是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建立空间观念。

一、把准起点,促进发展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本课教学的线段、射线、直线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学后进而通过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参与实践,加深理解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通过操作,让学生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还有最后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副图画,这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更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三、直观教学,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洁、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中,射线和直线这两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无限长”的表象。这样,通过交互技术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四、充分感知,发挥想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想象直线和射线的样子,通过想象来充分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使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二维空间发展。

五、联系生活,寻找原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射线、直线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等。

六、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经历的想象的过程,但是在教师任务驱使下的想象总显得被动了些。

2、在教学射线这一概念时,关键词找的不够严谨,没有强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的设计中缺少了字母表示法,有待完善。

3、对教材的钻研方面,自己还停留在要教什么这个层面上。仅仅是围绕要教的内容逐个设计教学环节,并未预想其轻重。所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呈现那种无节奏感的状态,还得努力。

4、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出现分歧时,没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学习,错失了良机。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篇7: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篇8: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9: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易海林.小学中年级习作有效教学初探.快乐阅读,201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

街小学)

篇10: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篇11: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工作总结与反思

任课老师:墨庭

转眼间又是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针对本班情况,对这学期的教学情况具体作如下小结: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认识并会读、会写更大的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平角、直角、周角;学会两、三位数乘法及其运用;会对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懂得了确定位置的方法既可用数对表示,也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理解了正负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绘制与解读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与此同时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比如在周三的业务学习中集体备课,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正确处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

三、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及时批改,集体评讲,要求学生把错整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且分组帮扶,查缺补漏。及时测验,及时批发整理,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老师做到心里有数,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状态。

四、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要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适当的跟学生成为朋友,但也要有老师的模样。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要给以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六、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

3、有的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七、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3、用心教学,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

4、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审题、自我检查的能力。

通过培训学习、观摩探讨,撰写心得体会、反思,不断的积累数学教学方法,但仍还需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篇12: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

沙地小学郭好英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才会有灵性和活力。但生活中的数学往往只出现其最后的结果,而隐藏其本质的属性,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本课力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在突破本课难点——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在我和学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两个温度计上的温度成为比较温度高低的很好的切入口,有的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有的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篇13: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篇14:浅析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基本运算;应用题;活学活用

四年级的数学课可以说也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假如说前三个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同学可以依靠记忆和单一的解题思路就可以答得很圆满,或者是说一个简单的公式只要记得牢靠就可以解答多种类型题目,并且它利用多种公式多种解题思路,更具多元化。

那么我来举个教学实践的例子: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中最令学生们好奇的新内容莫过于那好动的小数点了,那么对于这一从未见过的新鲜内容又该如何去教学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时会比较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和改变,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就会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一组数据:9、0.9、0.09、0.009,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考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其次,探索、猜想、验证。教学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的两个式,通过比较后,让学生自主比较第二行式子,并在各个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化情况,接着利用练习巩固知识,在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后,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探讨,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实质。

二、灵活应用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一)基本练习

让学生观察两排数,说说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数是怎样变化的。

(二)加深练习,通过判断

先让学生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三)提高练习

赛一赛,谁最聪明,出示一个数,向左向右移动多次,让学生看谁先得出结果来,这样的话学生们兴趣也提高了学得也快了。

还有一个章节是对学生们理解能力的考察,那就是三角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知识点非常多的内容。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什么叫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任意三角形,讨论交流得出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然后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2.让学生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教师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与分类的探究,能够将三角形分为三类,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形成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

按角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探究出它们的概念。

(2)按边分类

教师在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即可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然后再来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类。

这样的话,对于三角形学生们就会记忆深刻了。

参考文献:

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办公室节电规定下一篇: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