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2024-04-27

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精选6篇)

篇1: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测试题

(请特别注意每专题测试题只能做一次,且计入平时成绩)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是心理辅导误区的是(C)

A.心理辅导不是提供信息、资料

B.心理辅导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交谈话

C.心理辅导是了解情况

D.心理辅导不是教导

2.下列有关社交谈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社交谈话是一种聊天

B.社交谈话是彼此之间分享自己的见解

C.相较于心理辅导,社交谈话有些流于形式

D.社交谈话就是一种心理辅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心理辅导就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

B.心理辅导更多要关注学生提出某一问题的原因背景

C.心理辅导要关注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的情绪状态

D.心理辅导要努力使得学生的自我强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心理辅导是一种教导

B.心理辅导是为当事人对某事做逻辑分析

C.心理辅导是给当事人忠告和建议

D.心理辅导不是为当事人解决特定问题

5.下列不属于社会交往式谈话的特点的是(C)

A.频繁变换话题

B.彼此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

C.包含人格化的部分

D.有一些流于形式

二、判断题

1.心理辅导就是要了解学生情况。×

×

2.要了解学生情况就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评。×

×

3.心理辅导的结果将影响当事人的意识倾向或行为倾向.√

×

4.心理测评的结果可能使当事人产生某种心理暗示。√

×

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需要教导的。×

×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

一、单选题

CBDCC

1.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工作的压力来源(C)

A.学校因素

B.社会环境

C.物质充裕

D.家长因素

2.下列不属于工作倦怠的核心表现的是: B

A.情绪衰竭

B.情绪激动

C.玩世不恭

D.成就感低

国内外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特征为

1: 情绪衰竭,个人情绪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 去个性化,个体出现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 3: 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3.下列压力管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D)

A.不损人害己

B.适合自己

C.悦己怡人

D.经济上并无关系

4.当事人存在当前困境:“因为他人对我挑剔,所以我不开心。”下列有关“转换观念缓解压力”的处理法中错误的是(C)

A.转换方法:情境不变,结果改为相反词。

B.转换结果:“他人对我挑剔,我仍然开心,因为„”

C.转换方法:情境不变,结果改为同义词。

D.转换结果:“他人对我挑剔,我不会生气,因为„”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我训练的是(C)

A.每天留一定时间打球

B.向朋友倾诉

C.肆意发泄

D.培养一个兴趣爱好

二、判断题

1.选择缓解压力的方法时只要利于自己就行。×

2.井然有序的日程安排可以消除紧张情绪。√

3.偶尔要学会认错。√4.承认错误不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5.世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好坏之分。√

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一、单选题

DADBA

1.下列关于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教师根据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B.教师运用心理学有关原理,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

题进行辅导 C.教师根据生活经验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D.教师运用心理学有关原理,对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2.下列有关内在学习动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诱因是来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B.诱因是来于学习者本身的外在因素 C.诱因是来于环境因素 D.诱因是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3.下列不是内部学习动机培养方式的是(D)

A.提供成功机会 B.促进动机迁移 C.创设问题情境 D.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4.下列选项中不是内部学习动机的是(B)A.好奇心 B.批评 C.兴趣 D.成功的满足感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好奇心是外部动机之一 B.表扬是外部动机之一 C.成功的满足感是内部动机之一 D.奖励是外部动机 之一

二、判断题

1.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低。×

√ ×

2.心理辅导中当事人常常不懂得如何做逻辑分析。×

√ ×

3.心理测评的结果不应该反馈给当事人。√ √ ×

4.心理辅导的对象可以是出现任何心理问题的学生。× √ ×

5.教师应根据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进行辅导。× √ ×

篇2: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补修测试是怎样规定的?

答: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教师资格,须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补修和测试。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将共同组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培训,申请人员可自愿报名参加。培训、考试使用教材为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和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编写的《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解读》,教材可在报名点征订或购买。

篇3: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结果的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完善高校学风的建设,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了测试卷,针对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经行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积极向上,对当前的状况满意,并且为未来努力着。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一)学风概述。学风,简而言之就是学习的风气。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优良的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意义重大。

学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元向上的校园文化,写有振奋精神话语的展板,都对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形成有所帮助。二是学生管理。完备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奖罚条例,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至关重要。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系统的准则的建立对于学生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三是教育载体。学风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载体逐步形成的。这些教育载体涵盖了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等学校生活的多个方面。学生通过这些教育载体,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整个校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风气。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是绝对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融入集体,进行一系列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常常害怕被孤立,由此引发的从众心理对我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寝室如果其余人都在打游戏,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即使不玩游戏,也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加入打游戏的行列;而一个寝室,如果其余人都去上自习,都拿奖学金,那么剩余的那个人就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去自习,奋发向上,从而形成一个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比如如果以一个四人寝室为单位,对于一个活动,其他三个人都不打算参加,那么第四个人即使已经填好了报名表,也会抱着随大流的心理而放弃参加该活动。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如果善加利用,便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向上、严谨、刻苦的风气,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学风。

(三)模仿心理和替代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模仿心理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语言,记住一个大概,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及行为的过程。大学生还未能达到完全的成熟,很多时候他们都会产生一个模仿心理。如果一个学校学生作弊成风,老师监考不严,放任学生作弊。那么在模仿心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内心正直的学生渐渐会走上考试作弊的不归路。而如果一个学校学生都能自我约束,老师监考认真负责,那么即使有作弊心思的同学也会渐渐放弃作弊。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约束,只有两者都做到了,才能让积极的风气占领上风,从而使整个学校的风气越来越好。而替代心理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或态度后进行的自我批评,并由此进行一些自我的改变。如果看到别人因为违纪而受到处罚,那么在学生心里便很容易进行自我反省,并记住违纪造成的后果,从此更加谨言慎行;如果看到别人因为成绩优异而受到奖励,那么在替代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使大学生为了获得荣誉而不懈努力,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高校对优秀同学的褒奖,对违纪同学的处罚,很好地运用了大学生的替代心理,对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高校建设的影响。每一个大学的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家庭条件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呈现多样性。

1.优越性与自卑性。有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花钱大手大脚,这一行为易在学校引起攀比的不正之风。也有一些大学生成绩优异,对知识的理解较其他的同学快,付出的精力却不一定比其他同学多。以上两类同学往往易形成优越心理,从而在很多事情上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另一些同学或是家境不好,或是成绩不好,往往易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丧失信心,形成自卑心理而低估自己。这两种心理对于优良学风的建设都是有害的,他们很容易使大学生找不到方向,走到错误的道路上。

2.情绪起伏较大。大学生还在成长阶段,只能说在不断接近成熟,而并不能真正达到成熟。所以,大学生很容易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产生较大的情绪起伏。有些同学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便大受打击,质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怎么做都学不好,从此一蹶不振。这类同学由于这一个情绪波动,有可能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有些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得到学校的奖励和同学们的关注,产生骄傲的心理,并从此沉浸在这一次的胜利中,不思进取。这类同学很容易在面对考试失利时转变成第一类同学。

3.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活是我们首次离开父母外出生活的经历。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普遍较强,而离开了父母之后,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很多同学很少为别人着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这就引发了同学间的一系列矛盾,长此以往,同学之间的嫌隙渐渐加深,校内易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氛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一所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这所学校至关重要,可以产生很多种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奖励及处罚制度可以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产生奋发向上的斗志;而完备的管理制度也给教师以约束,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种种效果的叠加,使高校的学风趋于严谨、求实、创新、向上。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学风。由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非常重要。学校可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举行定期的讲座,并开设心理咨询室,给每一个内心感到困惑却无处倾诉的学生一个可以随意倾吐心声,困惑得到解答的地方。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迷失的心找到方向,走回到正轨上。同时,学校也可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学生心理的最新动态。

(三)利用模仿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应该联系优秀的校友,给在校大学生进行一些成功经历讲座,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希冀,拥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以不定期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把一些高效的方法分享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收获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燃起了对优异成绩的向往,从而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刻苦治学的学习氛围。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结果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找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采取的措施,引导高校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4:从心理实验看心理测试技术

关键词:心理测试技术;心理实验;测试动机

一、心理测试技术概述

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通过编制一系列相关测试题,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实时同步采集、记录和显示被测人对主测人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以甄别判断被测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心理检测技术[1]。该技术除可应用于各类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外,还可应用于民事案件、违纪案件、保险理赔的调查审理和重要岗位人员筛查及忠诚度可靠性测试。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

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经历及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生物反应进行的检测。因此,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测试技术科学研究和正确应用的基础和依据。

心理测试技术主要依据的是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联系;人的行为经历及其认知活动与其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被测人对主试所提问题的认知活动与其相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2]。个体在经历某个客观事件时,都会不断地对该事件进行认知加工,试图判断、评价该事件(刺激物)的发生对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影响个体最终对此事件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3]。在这个判断和评价的过程中,个体就会对该事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再加工和再评价,在其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心理痕迹。心理测试过程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测试题作为刺激,重新诱发经历过该事件的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情绪体验。正因为人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联系,被测人在接受相應刺激后所引发的心理波动就会使其产生对应的特异生物反应[4]。

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理论基础,心理测试认为只有经历过相应事件的被测人才会在面对测试题刺激时,产生相关、特异的心理生物反应。因为心理测试的测试题,作为一种探针刺激,能够成功诱发被测人隐藏在心底的对该事件的认知、记忆及情绪活动。而对未经历过该事件的被测人来说,测试题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自然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波澜,更不会有特异的生理反应出现。

(二)心理测试技术的客观依据

从上述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可以发现,心理测试技术得以实施的客观依据在于:特殊经历及事件事实,是经历人相应心理痕迹形成的客观基础;特殊而深刻的心理痕迹,是引发经历人相应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变化的客观因素[5];反映经历人独知的事件客观事实情况的语言刺激,是触发经历人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变化的条件。因此,心理测试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它要求被测人在其大脑中留有所经历事件独特而深刻的心理痕迹,并能够被刺激诱发出来。这一点提示我们,若个体在醉酒、服药、催眠甚至昏迷等非正常意识下经历了某个事件,虽然此事件确实客观存在,但没能在个体大脑中留下足够强烈的心理痕迹,个体对此记忆不深,或者毫无察觉,测试的效果就会很差。同样,如果被测人在测试时不能准确接受主测人提供的言语刺激,无法有效触发其心理活动,自然也就不能引起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无法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甚至不能进行测试。

因此,依据事件事实和经历人心理活动,客观、科学、准确、有效地编题并提问,能够触发经历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引起其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获取与事件事实有关的心理生物反应图谱,进而评判被测人与事件的关系并认知事件有关情况。

二、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实验心理学变量

根据心理实验的S—O—R模式,可以将变量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主体变量。自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引发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6]。因变量则指的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因变量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简单认为它就是因变量的果[6]。而主体变量是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各种变量,既包括被试的生理变量,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也包括被试的心理变量,如教育水平、性格、动机、态度等。

事实上每一次心理测试都是一次心理实验,只有明确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才能准确地认识并使用心理测试技术。

(一)自变量的确定

心理测试中自变量的确定就是编制心理测试题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编制出来的测试题,才能保证自变量选取的准确性。一次实验,如果对自变量的操纵不当,甚至自变量的选取错误,自然就不能观察到因变量的变化,或者因变量的变化并非由自变量引起,而是由其他变量造成的,也会导致研究结论错误。确定心理测试的自变量,就是充分依据事件的关键情节,准确地编制包含关键情节在内的多选题,最终由主试以读题的方式通过言语刺激施加给被试。

(二)因变量的确定

被试在接受刺激后,如果其大脑中确实存在该事件的心理痕迹,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在目标题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心理测试技术的因变量就可以包括被试的生理指标、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的变化。然而,实际测试中很难对被试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的变化下操作性定义,个人评判由于具有较高的主观性,难以量化。而被试的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阻、呼吸、脉搏和脑电等,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准确地测量出来,转化为数值与曲线,即时反映在电脑屏幕上,成为心理测试主要依赖的因变量。被试的表情和动作变化则可以作为辅助的因变量,加以综合判断。

nlc202309042303

(三)主体变量的确定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心理并不是机械的刺激—反应(S—R)模型,还要取决于被试主体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例如,对于没有经历过特定事件的被试来说,由于其大脑内不存在该事件的心理痕迹,测试题的刺激就不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波动,更不能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而对于经历过该事件的个体来说,其认知的选择性会促使其对测试题中提及的关键项目保持高度的关注,引发强烈的定向反应,生理指标变化显著。正是存在这种主体变量的调节或中介作用,被试的主体变量也影响着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即被试的年龄、生理状态、情绪、动机也都可能影响被试对心理测试题的反应。而这些主体变量的影响也会影响主试对于被试反应的解释,因此,心理测试技术必须逐个考察这些主体变量对于个体在接受测试时对测试效果的影响,从而利用这些变量更好地服务于心理测试技术。

三、被测人测试动机对心理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上的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7]。而在心理测试中,被测人的测试动机则是推动被测人接受心理测试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会促使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测试目标而做出某些行为。因此,被测人所持测试动机的不同,会驱使被测人在测试时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心理测试的效果。所以,考察不同被测人的不同测试动机在心理测试时的反应表现,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各种测试动机对测试效果的影响,对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极具价值。

兹维(Zvi)等人通过一个2(事件角色)×2(动机)的多因素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事件角色被试在不同动机引导下在心理测试中的表现情况和测试效果[8]。研究首先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执行组或非执行组,使被试获得不同的事件角色。执行组的被试需要在指导语的指导下,亲身经历某个特定的事件,熟知该事件的全部细节;而非执行组的被试仅需阅读一篇有关此事件发生的报道性文章,大致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虽然两组被试对于事件的经历和认知并不相同,但二者共同的任务都是要在心理测试中证明自己与该事件无关,也就是证明自己只是通过阅读才知道事件发生的经过的。

研究的第二步是操纵不同被试的测试动机,执行组和非执行组各有一半被试会被随机分配到对抗动机组,采取各种反测试手段;而对于剩下的被试,主试则会要求他们尽量听从主试的安排、指导,与主试合作。这种动机的操纵使得被试的测试动机与现实情况十分接近。因为,无论何种被测人在测试前,都会对心理测试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肯定倾向,也会有否定倾向。持肯定态度的被测人会在测试时相信心理测试技术这门科学技术,信任主测人能够以此技术作出正确的决断,在测试时对主测人友好,心态上非常放松,尽可能地配合主测人完成测试;而持否定态度的被测人则对心理测试技术十分不信任,认为心理测试技术本身就会对他不利,主测人也对其抱有偏见,主观上十分不愿意参加心理测试,抱有抵触心态,只是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参加,这种被测人在测试时就会采取对抗的态度,进行反测试,试图通过某些行为,避免心理测试准确探明其真实的心理状态。

兹维等人的研究最终表明,执行组的被试在持有对抗动机进行测试时,他们的心理生物反应在目标题上会显著增强;而非执行组的被试在持有合作动机进行测试时,其心理生物反应普遍下降[3]。这说明行为人对抗动机越强,越不配合测试,越采取反测试行为,反而越容易被心理测试技术检测出来;而真正的无辜者采取合作、放松的态度,心理测试就不会将他们的误判。

伊拉得(Elaad)的研究添加了外界刺激作为诱因,考察不同测试动机对测试效果的影响,也得出了与兹维相同的研究结论[9]。

四、被测人测试动机研究对心理测试技术的

意义

从现有的对被测人测试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被测人通常会在测试时持有不同的测试动机,而这种特异的测试动机会影响测试的整体效度。

就犯罪心理测试而言,一般来说,犯罪被测人对测试通常抱有敌意,会采取转移注意力、数数字等反测试手段对抗测试,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企图通过这些手段逃避心理测试技术的检测。事实上,这些犯罪被测人虽看上去与正常人无异,实际上在测试中特别惧怕心理测试技术探测到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对心理测试的内容非常关注,时刻保持着对关键字、词的注意,犯罪被测人越是装作若无其事,越是采取手段转移注意力,当敏感的关键字、词出现时,其越是难以克服自身强烈的定向反应,面对关键项目时,其心理生物反应显著升高,更易于被检测出来。

而对于无辜者来说,一般的无辜者都持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思想,整体上比较放松,对测试人员也比较信任,基本上处于一个合作的姿态,不会过于紧张,都能够顺利通过测试,降低自身的嫌疑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的无辜被测人可能对心理测试技术抱有一定的误解,可能通过媒体了解到一些不合格主测人员经办的一些错案,对心理测试技术十分怀疑,甚至抵制。这样的被测人在测试时就有可能抛弃其应有的合作动机,转而对抗测试,结果反而对其不利,增加了其被误判的风险。

针对此种情况,在心理测试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测人应当在测试前通过测前谈话对被测人给予相应提示。通过指导语说明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构成,使被测人对心理测试技术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知。通过阐述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测试效度,给予犯罪被测人心理上的压力,促使其采取应对动机,增加其整体的紧张度。相反,对于无辜被测人来说,测前谈话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测前焦虑,排除遗忘的误解,积极放松地配合测试。除测前谈话外,还可通过在正式测试前进行激励测试[10]的方式,让被测人进一步了解心理测试技术。

综上所述,被测人的测试动机会直接影响被测人在测试时所采取的行为,进而影响测试的效果。因而在测试前,主测人员应当通过测前谈话准确把握被测人可能持有的测试动机,通过其测试动机进一步推测其心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主测人员甚至需要主动出击,或通过指导语,或通过激励测试,对被测人的测试动机进行操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心理测试技术。若主测人员对被测人测试动机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视而不见,在实测时不予以重视,就有可能造成犯罪被测人测试时紧张度不够,导致测试效果不好,被主测人员漏过;无辜被测人过于紧张,心理生理反应太强,影响测试判断,甚至有被误判的风險。

nlc202309042303

以此類推,在心理测试技术的使用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对心理测试技术的影响,必须要对每一个可能影响测试效果的因素加以考察,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为心理测试技术服务。在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再将测前访谈、实测操作同步评图和测后谈话综合起来,客观、严谨地对被测人进行分析,得出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测试鉴定分析报告。

[1]范刚. 从连破六起疑难命案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价值与应用[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 (1):131-134.

[2]范刚. 再论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 (5):132-136.

[3]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范刚. 刑事侦查心理学[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5]沈卫.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案件侦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 (11):152-153.

[6]孟庆茂,常建华. 实验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Zvi L,Nachson I,Elaad E. Effects of coping and cooperative instructions on guilty and informed innoce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concealed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12,84(2):140-148.

[9]Elaad E. Effects of goal-and task-oriented motivation in the guilty action te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13,88(1):82-90.

[10]激励测试,即在正式测试之前,给被测人进行数字测试或个人信息测试等游戏测试,使其了解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高效度。

栏目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

篇5: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2.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3.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5.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9.()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A.学习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10.()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A.学习需要

B.学习准备

C.学习目标

D.学习期待 1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1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3.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A.25%

B.50%

C.7 5%

D.100% 15.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A.兴趣

B.认知内驱力

C.求知欲

D.成功感

16.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17.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A.利他主义

B.以国家为重

C.大公无私

D.无私奉献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阿特金森

C.维纳

D.维果斯基

22.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23.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4.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

()。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25.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

A.素质教育

B.创设问题情境

C.以学生为主

D.熟悉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动机一般具有哪些功能()。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整功能

2.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等。A.学习的兴趣

B.爱好

C.努力

D.学习的信念. 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A.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B.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D.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9.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加涅

E.维纳

10.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E.运气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归因理论是从________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4.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________。

5.从动机的生理基础上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________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______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是________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13.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________。14.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________。1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

2.自我效能感

3.学习期待

4.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五、简答题

1.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中应用的评分艺术。

3.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4.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

六、论述题

1.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2.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2.A

【解析】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3.B 【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D 【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

5.A

【解析】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可知。6.B 【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

7.A

【解析】各方面内驱力随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8.A

【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9.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期待。

11.C 【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12.C 【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13.D 【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14.B 【解析】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或过高的任务。

15.B 【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

16.C 【解析】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17.A

【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8.B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19.B 【解析】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D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1.D 【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2.C 【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23.B 【解析】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24.C 【解析】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25.B 【解析】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ABD 【解析】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3.AD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ABC 【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

5.BDE 【解析】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6.ACE【解析】本题是对动机的综合考查。

7.BDE 【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8.ABCDE 【解析】见大纲中相关内容。

9.BCD 【解析】应当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代表的流派。

10.ABD 【解析】从内在性维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是自身内在因素。

三、填空题

1.结果

2.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3.替代性强化

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5.中等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

7.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

8.需要

9.认知 创造

10.避免失败的动机

11.自我中心论

12.行为

人本

13.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14.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

15.学习的诱因

四、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3.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3)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答案要点】

(1)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能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总体上讲,适当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2)评分或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因此,教师的评分在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同时,还应掌握评分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就会丧失信心哆产生失败感;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3.【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4.【答案要点】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Et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Et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答案要点】

(1)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力求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

篇6:幼儿教育心理学测试

一、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要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国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5新课程各学科要体现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选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始终贯彻的方针是(A)

A先立后破,先实验再推广。B先破后立,先实验再推广。C先立后破,边实验边推广。D先破后立,边实验边推广。2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是指B A中央、地方、学校 B国家、地方、学校 C省、市、区?D市、区、学校 3新课程要求中小学增设的课程有C A英语和信息技术B英语和社会实践活动C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D 英语和劳动技术 4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C)的能力。

A收集处理信息能力B相互交流能力C独立思考能力D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原则是(C)

A全面 公正? 客观B统一? 严格? 甄别C多元? 主体? 开放D自由? 民主? 激励 6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D)

A考试中心B教案中心C知识中心D 教师中心 7中小学生成绩评定应采用(B)方法。

A分数排名B等级评价C评价手册D 成长档案 8唤醒教师职业尊严与成就感的评价策略(C)

A教学反思B评优选先C上公开课D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9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A)

A校本教研B独立钻研C专家讲座D外出学习

10在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全面实施(D)制度。A聘用制度B考核制度C选拔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

三、??? 判断

1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对)

2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对)3多元智能理论是杜威提出的。(错)4课程就是教科书。(错)

5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对)6教师发展学校。(对)

7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对)8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错)9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错)10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错)

四、??? 简答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2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有哪些?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 4简述教学提问的六级水平。1记忆水平2理解水平3应用水平4分析水平5综合运用水平6评价水平

5什么是课程?(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课程作为学科? 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五论述题

(一)“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场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教学方法、手段为纽带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新课程课堂评价应该由过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从哪些方面看学生的学呢? 1看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 兴趣?)2看学生的活动广度(感官? 参与 举手 小组活动)3看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生自己? 自主)4看学生参与的方式(独立 集体讨论 小组学习动手操作)

5看学生的参与品质(倾听 质疑 独到见解? 动手能力)6看学生活动认知水平(发现 探究)

7看学生的参与效果(95%教学目标? 主动性? 发展性)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论证“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极其理论

2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

3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

(三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如何将传统教学过程的“五环节”进行改进?

“五环节”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

1、备课。

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

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2、上课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首先须把握总的教学目标: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

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课后反思

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

学生: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

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学业成绩评定的改革(网络资源? 动手实践)

(四)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试述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五)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5 ??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的。2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当代教育影响极为深远。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主张教育要培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进步的“新民”。4“因材施教”的创始人是(孔子)。

5(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6学生的学习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72001年江泽民再次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 选择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先多后少D先少后多 2《爱弥儿》这部小说体教育专著的作者是(B)A杜威B卢梭C巴浦洛夫??? D康德 3“做中学”是(C)提出的。A夸美纽斯B爱因斯坦C杜威D 居里夫人

4(C)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A素质教育B生命教育C终身教育D 学历教育

5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C)A备课质量B作业批改质量C课堂教学质量D班级管理质量

6(D)是一切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A总结B开会C下方案D 计划

8(B)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A检查B考试C评比D 教学竞赛 8精心(C)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A听课B说课C备课D 评课 9教育的本质是(A)A发展人B规范人C训练人D教化人

10教师的职责是(D)A传承文化B传道授业解惑C为人师表D教书育人

三、判断

1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对)

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对)3“教育即生长”是卢梭提出的。(错)

4“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5教学常规就是教学的底线(对)6学无止境,教学相长。(对)

7把学生按智力水平分班教学是因材施教(错)

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9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比让学生装满知识重要(对)10学生学业成绩如何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错)

四、简答题

旧:1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诚热爱教育事业(2)尊重热爱学生(3)教师之间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5)依法执教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敬业奉献,三热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

?2教学常规内容 备课? 上课? 作业批改? 课后辅导 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

3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劳动整体的示范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4教育方针

旧: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最新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五论述题

(一)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常规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底线,所谓底线就是要做好这样工作的最低标准。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第一,规矩越多越好;第二,要求越高越好;第三,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教师成了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教学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写出你的观点和建议

参考答案

1传统的教学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采取管制、指示、命令等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并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些措施不仅使教师束缚过多,压力过大,疲于应付,更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2传统教学常规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建议:

(一)教学常规既要严格又要适度,更要便于操作、评估

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教学常规。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

(二)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研制者和开发者 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

(三)变教学过程“五环节”为“三环节”

“五环节”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

如何对待常规工作?

(一)?提高一个认识,即提高对常规工作为谁做的认识。教师首先是为自己做的,其次是为学生做的。

(二)把握一个中心,即课堂教学。(1)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做到一课一得(2)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

(三)抓住一个关键,即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二)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备课更有效? 1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

2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3“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4、课后反思(课后备课)

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

学生: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

上一篇:漕河泾创业中心培育的企业在小巨人工程项目中脱颖而出下一篇:讲卫生从小事做起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