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

2022-09-11

第一篇: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

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人称、修辞、表达方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人称、修辞、表达方式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表达情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从多方面抒情,叙事,议论。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什么特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给食物以人的性格,思想等,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强调……

排比:突出……强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反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对偶:句式整齐,节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种类及作用

记叙:对人物事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突出中心,画龙点晴。 描写:(见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为写人记事服务。

二、题型示例:(见结尾段落作用)

夹叙夹议: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二篇:记叙文专项复习

一、记叙文标题

一、标题的作用 1.交代写作对象 2.交代写作内容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点明中心或者是暗示中心

6.一语双关,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 7.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者照应全文

二、基本题型: 标题的妙处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三、考虑角度

1、结构

2、内容

四、答法示例:

含义:此题目愿意是什么,接着写出它的深层含义,或者是比喻义,或者是象征义等。

作用:(从结构方面来想)此题目照应全文或者作为线索等,(从内容来想)„„ 妙处: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等),写出了什么,接着从作用的两方面来考虑

五、题型示例

1、《太阳语》题目的含义

孩子用一束无声的太阳光比作语言,用此传达着对我的一种关心,一种问候。

2、《种春风》题目的含义

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

3、《像向日葵一样灿烂》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即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的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4、《天窗》题目的作用

交代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即指老屋的天窗,又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5、《为困境买份保险》有什么妙处

用比喻的写法,告诉读者要多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帮助了自己,点明文章的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干洗心灵》题目的妙处

用比拟的手法,把心灵比作可干洗的义务,生动形象的点明了主题。

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提示文章中心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

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题型示例:

1《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陌生的拥抱》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代时间发生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3《像一棵树鞠躬》开头几段多出描写专垛,有何表达作用

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 4《白苍鹭》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两次口哨声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5《美丽的谎言》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能删除,因为这两段交代了妻子患病住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写丈夫不得不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做铺垫。

6、《我看到了一条河》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这个题目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地点,也意在说明“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看似直白,实则含义深刻。

结尾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干洗心灵》结尾段落的作用 总结全文,,通过议论点题,是读者明白干洗心灵的寓意,贪婪谎言自作聪明好比蒙在我们心灵的尘垢,需要经常清洗,不断濯涤,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一直保持清莹和圣洁。

2、《雪中小卓玛》品味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照应第一段,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3、《白苍鹭》文章13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4、《母亲石》是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系在风筝线上的„„》第八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尝尝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

6、《原谅》结合求安稳,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听到女儿得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神圣感动了,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记叙文顺序

一、顺序类型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开头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二、作用

顺叙: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倒叙:

1、埋下伏笔

2、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板。 插叙: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2、交代事件的背景。

3、丰富人物形象

4、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5、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

6、为下文做铺垫

7、点出文章的中心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出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题型示例

1、《敲雪》选文第三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三段是插叙,交代了分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毒素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第二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段有何用意? 写总理小时候经历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了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3、《鸟瞰地平线》作者在第四段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插叙。写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的繁盛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写出了作者面对今天浦东的欣喜之情。

4、《军号声声》从全文看,第3点到11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起作用是什么 是插叙,写出了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丰富了老人的形象。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表达情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从多方面抒情,叙事,议论。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什么特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给食物以人的性格,思想等,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强调„„

排比:突出„„强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反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对偶:句式整齐,节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种类及作用

记叙:对人物事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突出中心,画龙点晴。 描写:(见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为写人记事服务。

二、题型示例:(见结尾段落作用)

夹叙夹议: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描写

一、方法:

外貌 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

二、方式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诊给,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三、作用:

1、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答法示例:通过写了什么事件,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什么品质,表达了什么感情。 题型示例:

1、《太阳语》文章刻画小男孩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语言描写。通过孩子的语言,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表明他玩太阳的目的是怕我孤独,想帮助我,表现了孩子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2、《无花果>结合全文,说一说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孩子,坚强。

3、《好望角》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怀揣梦想却至老也未实现,历尽人生沧桑却坚强、乐观豁达的老人。

3、《美丽的谎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是丈夫。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表现出对妻子的一种深沉的爱

环境描写

一、种类

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关系,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二、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时令

2、设置背景

3、渲染什么气氛,衬托什么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

5、为下文铺垫或伏笔

6、间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或者文章的什么中心 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地点

2、渲染某种气氛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答法示例: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三、题型示例

1、《系在风筝线上的„„》第一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明正是放风筝得好时光。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小扇轻摇的时光》

文章中加横线的部分是什么描写,表达作用是什么?

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

景物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微笑的可乐》开头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做铺垫。

语言理解、鉴赏等

一、题型: 表达效果 表达作用 请你品味赏析

你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 批注

二、角度

1、感官: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

2、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等

4、人物描写的方式:正面,侧面,细节等

5、修辞:比喻拟人等

6、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7、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等

三、词语赏析:

1、选准好词

最能体现中心的,最能突出人物和实物特征的,最能表情达意的,最能表达感情的,最能运用手法的

2、答题方法:

此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方法,写出了„„,表达了„„感情,在全文中心和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等

1、题型示例:

A、《蜜蜂》第五段中加点的“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

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

加点词语写出玻璃激起蜜蜂对外界的向往,一面又残忍地扼杀蜜蜂萌生的希望,从而突出玻璃的恶毒和蜜蜂的可怜,表达出我对玻璃的诅咒之情和对逼疯的怜悯之情。

B、《原谅》请按照要求 ,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做批注。

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阴霾: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句中框定的词语做注

原指空气混浊,这里形容脸色阴沉,写出了我此时的愤怒和不满。

C、《塞外的春天》轻浮的柳絮,精致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轻浮洗出了柳絮的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的数量之多。 D、《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撩拨是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人们被我们的欢快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

四、写景句子赏析:

1、分析角度:

感官、词性、修辞、动静、虚实、表达

2、答题方法:

此句运用了„„方法,„„的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或者是渲染了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心情或者是什么思想感情。再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3、题型示例:

A《塞外的春天》“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加长,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的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B《母亲石》文章第三段划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做赏析。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C《淡竹》赏析下面的句子

(1)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

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洗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五、写人句子赏析:

1、分析角度

词性,词的感情色彩,描写人物方法、方式等

2、答题方法: 运用了„„方法,„„的写出了人物的„„表达了„„感情。(注意和中心等的关系)

1、题型示例:

A、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其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从内容理解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女儿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形象传神地描绘出女儿给予把偶女侍的迫切心情和真诚态度,表现了女儿善良和宽容的品质。 《淡竹》赏析下面的句子

(2)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B、《陌生的拥抱》赏析下面的句子。

因为本来就是陌路人,与车上其他人一样,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目的地,,下车后就如那废物的雪花散落到不同的地方。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上的人比作各自飘零的雪花,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前后形成对比。

C、《小扇轻摇的时光》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贪婪和啃生动性腺高帝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D、《烧炭工和绅士》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一、方法: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

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的结尾;

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二、答法示例、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抒发了„„歌颂了„„批判了„„

记叙文的线索

一、线索种类、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即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方法技巧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写作手法

一、作用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写„„来象征„„,表达了„„,使文章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用„„衬托„„(或者用谁和谁做对比,反衬了)突出了„„特征,表达了„„(感情、中心等)。

3、对比:把„„和„„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表达了„„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人或者事物,再挖掘其内在意义,给予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者人物的„„(特征,性格等),使行文有波澜

6、侧面描写:通过写„„,衬托了什么或者谁的什么品质,性格,精神等,使人物等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了什么。

7、正面描写:通过对什么或者谁的直接描写,突出强调了什么性格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什么。

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突出写出了„„表达了„„

9、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什么事情写起,反映了什么主题,突出表现了文章中心,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更有震撼力。

10、夹叙夹议:

1、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2、精神或性格。点明事件的意义,

3、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4、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画龙点睛、增强感染力

11、其他: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兴趣,增强感染力

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条理清楚。

铺垫:衬托:想象:联想:细节等

二、题型示例: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构思巧妙,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方法:

一、运用了什么手法

二、举出一两个具体例子

三、对例子进行简要分析,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题型示例:

《原谅》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1、此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文中我和女儿对待女侍的态度的对比,我前后情绪变化的对比等,更好地体现了原谅的美丽。

2、此文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文章第四段写女儿眼中闪着泪光,为文章设置悬念,吟出下文女儿述说得到原谅的故事,是文章情节跌宕,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我看到了一条河》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爸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你对爸爸的认识。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1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 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 重点:

1、 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 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难点:

1、 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5、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类试题 当堂训练:

第四篇:【冲刺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 专题13-记叙文阅读

2015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集训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第1页(共5页)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情 感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2)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第2页(共5页)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第3页(共5页)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专题十三

一、(1)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意思符合即可)

(2)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第4页(共5页)

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②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 (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 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大意写出即可) (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中考现代文复习(一)记叙文

中考现代文复习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写人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 倒叙:(结局→开端)

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 插叙:(中断叙述,插入片断)

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内容,突出中心。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烘托出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主要内容。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①以人物为线索。(人线)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 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 ②以实物为线索。(物线)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物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③以事件为线索。(事线)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智取生辰纲》

1 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 ④以时间为线索。(时线)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地线)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⑥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情感线)

有的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春》盼春→绘春→赞春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考试常见试题类型为: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中“便于直抒胸臆”的特点,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七.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 例子: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背影》)

(2)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我的母亲》)

2、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 描写分类: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

按描写内容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

俗民风等的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性分:↗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

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场面描写(初中阶段不作为考查内容)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情感。②体现人物身份。

(二)自然环境作用:

①交代故事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已》(明确了故事的发生的时间、人物的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 ②象征和暗示。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 ④ 烘托人物形象。

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⑤ 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 ⑥ 深化作品主题。

备注:解答相关问题时,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三)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的朝代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更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情感。 ②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或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侧面描写作用:烘托的作用。(“烘托了„„”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3、抒情是指用来表现与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1)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 (2)黑暗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议论即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议论例子:

(1)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文间: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 (3)文末: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就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 例子: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八.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用)? 表达效果(作用)答题的参考格式为:修辞的作用﹢对象特性 (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效果:赋予﹢对象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效果: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效果: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

3 效果:通过比较,鲜明地突出了﹢对象﹢特性

(6)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效果:强调突出了﹢对象﹢感情

(8)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效果: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9)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效果:加强语气,表意坚定(表达了„„态度或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九. 表现手法 (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高尔基《海燕》 (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鲁迅《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比较。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具有强烈的讽刺。 (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8)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9)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 (10)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如周敦颐《爱莲说》

(1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蓄、巧妙。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上一篇:征集桃花节活动方案下一篇: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