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讲解词

2024-04-09

晴川阁讲解词(通用5篇)

篇1: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是武汉著名的文物古迹,在历史上和黄鹤楼齐名。由三大主体建筑晴川阁主楼、禹稷行宫、铁门关组成古建筑群。自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赢得了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有“三楚胜境”之美称。“三楚胜境”这四字出自清乾隆年间《重建晴川阁记》,由当代名家林散之书写。“三楚”是古地域名,即历史上楚国属地的别称。秦汉时期,人们将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划分为南楚、西楚、东楚。南楚——以江陵为中心,北起淮汉,南包江南,约为今湖北省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省各一部分;西楚——以彭城为中心,即今天的江苏徐州,淮水以北,沂、泗水以西。今鲁西南、苏北、皖北的部分地区;东楚——以吴为中心,跨江东至于海,约今江苏、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用“三楚胜境”来赞扬晴川阁足见古人对晴川阁的推崇。大门口这对石狮是明代雕刻的,在古建筑前更显出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

(导引至“荆楚雄风”碑前)

“荆楚雄风”碑是晴川阁的古碑刻之一。“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二字原指楚国人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秦末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荆楚雄风”在这里主要是赞扬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碑文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导引至铁门关城台)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大家知道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这其间三国时期的战乱算是比较激烈的。据史料记载,吴魏相争,吴国设关于此。左倚龟山,右控禹功矶,指的就是铁门关,其关坚固雄峻,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瑾领兵驻守,以抗魏、蜀。唐武德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汉阳建砖城,铁门关由单一的军事要隘变成汉阳城对外的文化、经贸交流通道,并作为历史遗迹而成为游览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但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而其文化、游览、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明代末期。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住江山,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 精灵,要保住江山,使大明朝不灭,必须凿断龙脉,于是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土基。清代末期人们还曾经在铁门关上修建关帝庙,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后来人们将此地名也命名为“洗马口”,铁门关现在所处的位置叫洗马长街。到民国初,关帝庙毁掉了,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1993年元月正式开放。复建后的铁门关主门洞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重建后的铁门关比历代的都要宏伟壮观。

(导引至禹碑亭)

禹碑亭因禹碑而建。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被后人称为“禹碑”的石刻,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又称“岣嵝碑。”唐宋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数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四川夔门和长沙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七十七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有人则断其为“篆书”,历代虽有人想辨识,但都不能解释出碑文的意思。明嘉靖丙申年(1536年),云南安宁人张素在湖南做官,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讶,于两年后带着碑文的拓片回到家乡,将拓片送给了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杨慎,杨慎释出碑文并为此写了一首《禹碑歌》,此外,当时还有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都自谓释出碑文。虽各家所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艰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也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是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由著名文士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晴川阁原碑刻已残,现在的禹碑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的,复建晴川阁时还出土了一块清乾隆时摹刻的禹碑,是李振义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摹刻的。晴川阁的禹碑比黄鹤楼禹碑的历史早200余年。

(导引至禹稷行宫大门前)

禹稷行宫,顾名思义就是禹和稷的行宫,“禹”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治水英雄大禹,“稷”是后稷,他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传说禹治水是救民于水火,而稷则教民耕种五谷杂粮,是救民于饥寒。因此禹稷得以并列。“行宫”是帝王出行的临时住所,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两边的门楣上的“ 陈常”、“锡范”,“常”在此是“常规”意,“锡” 2 在此读音为“赐”是通假字,意思也为“赏赐。”“范”则是典范之意。这四个字是说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后人的行为榜样。

(引至赑屃碑前)

这通无字碑是汉白玉质地的,是明代遗物,1983年出土时断裂,后经修复成现状。类似的碑可能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但我们这块碑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象龟的,便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另外,像古建筑大门上嘴咬铁环的,皇宫建筑中排水沟口吐水龙头等都是龙子。传说总赑屃好负重,背负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大禹收服了赑屃后,它转而帮助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大禹治水成功后为表彰赑屃的功绩,便让它背无字碑漫游九州大地。这表明它的功绩书之不尽。干脆碑上就一个字也不写。赑屃和龟的区别在于:龟足是像鸭掌样的有蹼,而赑屃和龙爪一样五指分开。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到禹稷行宫。

(引至禹稷行宫院内)

禹稷行宫是大禹的纪念地,所以在这座建筑中我们随处可见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文化内涵,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的透雕物,名为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上边横梁上的木雕图案中,有四条小海马,这独具匠心的木雕饰,寓意着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有“万世蒙泽出自明沈钦《重建大别山(龟山禹王庙)记》,意为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得到幸福和快乐。现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手书。檐柱上对联为“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是刘海粟大师手书的古联新写。上联讲的是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新婚时也只在家过了几天,下联讲的是禹经过八年治水,平治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两旁廊庑的壁画,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社会风情。

(导引至禹稷行宫主殿内)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原名禹王庙。明天启年间改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同治二年重建的,请大家看上面的脊檩,写着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间的这座大禹帝王像是在2002年用铜铸成,外面贴以金箔。在许多地方,大禹的形象是不相同的,我们这里就有2种。一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帝王像,帝王像上方为费新我老先生左手书写的“德配天地”,意为大禹治水的功绩与天地齐高,与日月同辉。大家跟随我到照壁后面,这里就是另一种形象 3 的大禹了。这座大禹像高3.8米,为玻璃钢材质,身穿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工具“耒”,远望前方。

这是清同治二年重修后的禹稷行宫及《汉阳县志》上有关禹稷行宫的记载。这是位于河南禹县的古均台和禹王所蛟龙井。相传大禹为制服造成洪水泛滥的蛟龙,而用铁锁将兴风作浪的蛟龙牢牢锁在这口井中,使它不再危害人类。后代为纪念大禹在这口深井上面修亭塑像。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受舜封为夏伯,建都禹县。古均台,相传是夏代后人们举行仪式的地方,唐代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在这里修建了禹庙,此台成了禹庙山门。门洞两侧砖刻门联是“得名于夏”、“怀古几登台”。这是山西夏县的禹王城和禹王台。传说大禹曾经在此建都,这道土城墙就是他的王城。禹王台,又称青台,传说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居住的地方。这是洛阳龙门禹王池,池中有高约2米的“石笋”,据说是大禹劈山引水的“石砭”(相当于石针)。这是安徽怀远涂山禹王宫和望夫石。相传大禹涂山治水,并娶涂山女为妻,大禹曾在山上大会诸侯,西汉初,人们在山顶上建禹庙,以后又称禹王宫,至今每年有两次朝禹会。望夫石。此石宛若一妇人端坐涂山山坡上。凝视着远方。相传大禹与涂山女结婚三天就离开心爱的妻子奉命治水,一去十三年与洪水奋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怀抱幼子,每日站在山坡上向远方遥望,盼望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就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以后人们称它为“望夫石”。相传大禹十三年在外,终于治理了洪水,而他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山去世,这是绍兴大禹陵,它将永远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丰碑。(导引出殿门进入院中)

由于禹稷行宫是清代重建的,所以从建筑中我们可以随处领略中国古建筑中所特有的装饰手法。请大家看“落地罩”。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从直观上看牌的外形象“凤”字的外框,所以此牌叫“凤”字牌。牌上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有一颗珠,这合起来叫“双龙戏珠”。“珠”字下是“寿”字,“寿”字下缀有两枚方空钱币,“寿”字下方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在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为“福到了”的意思。“寿”“两钱币”加起来称作“福寿双全”。牌中包含“龙凤”,又称“龙凤呈祥”。东面这头铁牛是晚清时期铸造的。当时人们用迷信色彩来渲染它,认为它能镇水、镇火、镇风,总之在人们的心中它能够平治字灾难。我们现在把它陈列在这,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讲,其目的象征中华民族不屈 4 不饶、敢于同大自然搏斗的精神。西边的这口铁钟也是清代的,原在东山寺,现置于此是为烘托主体建筑。(导引至晴川阁前坪)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汉阳龟山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汉阳知府范之箴倡修,其目的是要“至大禹之功德于不忘”,也是为纪念大禹而建。取唐代崔颢《黄鹤楼》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句意命名为“晴川阁”。晴川阁自创建以来,因其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楯,宏敞骞峙,”加上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位置,被世人誉为“三楚胜境”、“千古钜观”、“楚国晴川第一楼”和“汉南最著之胜迹”之称。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是“四方冠盖所必至”的文人荟萃胜地,许多诗人和书画名家到此赋诗填词,刻石作画,仅被地方文献和诗文集收录的诗词就有一百余首。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晴川阁与黄鹤楼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举,交相辉映,这种形式和格局在整个大江流域是仅有的,因此被称为“天下绝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将晴川阁、黄鹤楼、岳阳楼、仲宣楼并称为“楚地四名楼”。大家知道,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鬼蛇二山夹江而峙,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代晴川阁自创建曾多次因天灾而遭损毁,但因世人景仰又多次重建复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晴川阁共修建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年间。当时清代洋务名臣张之洞曾为此而撰有一对联“洪水龙蛇寻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意为大禹治水,疏江导汉,使之朝宗于海,成功治理了洪水,建晴川阁以作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在四十天阳夏保卫战的激烈战斗中,龟山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场,晴川阁这座古建筑在炮火的摧毁下,虽未全毁,但廊柱、碑石已支离破碎,楼体摇摇欲坠。因年久失修又因1934年的一场特大风灾,晴川阁毁于一旦。1983年开始按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晴川阁,阁上巨匾“晴川阁”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赐墨。

(导引至晴川阁一楼正厅)

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仿古工笔绢画,名为《武汉三镇图》。大家知道武汉分汉阳、汉口、武昌三镇,但在明代以前,只有武昌和汉阳两镇,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面入江,才出现了汉口,所以武汉三镇中汉口是最年轻的只有500年的历史。这幅画所描绘的就是明清之交时的武汉,当时黄鹤楼只有三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龟山高耸,江水横流,禹功矶兀立江头,江面上九派波涛,千帆林立,山石嶙峋,绿树掩映,画出了三镇水运繁忙的的地理特点。从图上还可见历史上的晴川阁是伸 5 入江中很远的石矶上,因历史的变迁,原来很宽的江面,因泥沙沉积和其它因素变窄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感觉临江而立,而感觉不到身处江流之中的感觉了。

请看画上的匾:“山高水长”这四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竹叶写的,从笔锋可以看出竹叶书法与一般书法的区别。作者是江苏武进人士毛会建,他是明代遗民,不愿做清代的官吏,就到龟山定居,特别喜爱这里的山水风光,于康熙甲辰(公元1660年)的某一天,酒后兴致勃发,用竹叶写下了这四个字。照壁两旁的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就是刚才前面讲过的光绪年间晴川阁增修时张之洞撰文的。请大家上楼参观。

(上楼后,出门到回廊)

这里是晴川阁中远眺的最佳地方,从正面看到和晴川阁隔江对峙的黄鹤楼,体会到临江而立的感受。南侧面对着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就是大桥横跨奔腾浩瀚的长江,链接苍翠的龟蛇二山,雄伟壮观,如巨龙卧江。桥长1670米,八墩九孔,桥高80米,宽18米。建成于1957年10月15日,是中外著名的大型桥梁之一。电视塔,座落在龟山上,其海拔为311.4米(其中龟山海拔90.2米),塔高为221.2米。龟山,古称大别山。据民间传说:大禹从黄河南下长江,来到了长江边的山上,眼看江汉奔腾,江水凝绿,万紫千红,回顾北国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草冷枯,大禹看到江南与北国的气候风景如此不一般,就惊奇地说:“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后来人们便把大禹讲这段话所站的山,称作大别山。那又为何称为龟山呢?这又要从大禹治水说起。相传远古时候,武汉这里是一片汪洋,大禹从黄河南下长江,来到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他看到此处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就问左右道:“谁有良策制服洪水?”一山神曰:“这里有一水妖作乱,欲平水患,先除水妖。”于是大禹命天神去猛攻水妖,水妖也凶猛异常,眼看天神招架不住了,此时大禹手下的灵龟大将挺身而出,一跃腾上高空,猛力向下一扑,端端正正地压在水妖独角上,一声霹雳,龟腹破裂。顿时云消雾散,清空万里,江汉顺流,灵龟和它背上驮的息壤,一下子化成一座土石山,后人为了纪念灵龟,便将它化成的山成为龟山。

(引至下楼,经后花园入招月洞至朝宗亭。可提示游客注意:晴川阁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9000多平方米,但结构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回旋感很强,移步换景,别有韵致。)

6(引至朝宗亭)

这座六角攒尖的亭子叫朝宗亭。史书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就是指禹疏江导汉使长江、汉水二水合而为一,归宗大海。1985年我们修建了朝宗亭,以纪念大禹。亭上有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意思是抒发登阁眺望的感受,又描绘了晴川阁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特点。

亭立在龟山禹功矶,根据元代文人林元《大别山禹庙碑记》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南巡到达武昌,登黄鹤楼远眺,问对面龟山的矶头为何名。跟随他左右的人回答:“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曾在此卧吹玉笛,所以称为‘吕公矶’”。元世祖又问:“唐以前叫什么名字呢?”大家都答不出。这时有一位老者站出来说:“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叫禹功矶,因当地人“禹”、“吕”不分,所以误传为吕公。”元世祖听后十分高兴马上下旨重新恢复“禹功矶”之名,并在石矶上复建禹庙。从此此矶就称“禹功矶”。

(引至下台阶“山高水长”碑前)

晴川阁上的“山高水长”匾是根据这块碑改制的。从石碑上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竹叶书艺的独特之处。碑上款写的是“康熙甲辰行醉日”(公元1660年),说明毛会建是酒醉后写下这四个大字的。

(导引游客经沿江长廊至楚波亭)

这是楚波亭。大家可能会奇怪,这里有墙壁的怎么会称亭呢?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亭有凉暖之分。无墙壁的叫凉亭,有墙壁的为暖亭。楚波亭是一座封闭式的暖亭。楚波亭建于明代,曾叫“烟波亭”,取自崔颢《黄鹤楼》诗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改为楚波亭。意思是尽收楚国烟波于眼底。我带您看过了晴川阁古建筑的人文景致,通过我的导游和您对晴川阁的感觉,希望不再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是使您流连忘返。

篇2:晴川阁讲解词

1.龙门洞

这里便是峨眉山的入口处“龙门洞”。这一带的岩体是极为宝贵的地质标本。路边这块石碑,便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64年7月命令峨眉县人民政府把这一带划为“地质剖面保护点”而立的。

这里谷底潭深水碧,古代传有龙居,两峰对峙俨如山门,岸边古洞遗存幽幽深深,故名龙门洞。以前这里飞瀑流泉,林深谷幽,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王国的领地日渐缩小,原始生态的身影向深山退却,所以龙门瀑布的壮观已成为历史的记载。游客们,现在峨眉山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为了我们能再次目睹龙门昔日的仙姿,也为了把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峨眉山这座绿岛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自觉地加入环境保护者的行列

。 2.普贤船

这里公路下面河心中的那块巨大的奇石,长约35米,宽2.5米,其形状酷似一首航船,它便是“普贤船”。我们当地人把它唤作“石船子”。别看它其貌不扬,可是大有来历。传说当年普贤菩萨撑着这条满载佛经的船来到此地时,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普贤菩萨搬书上岸后,为不让海浪把船卷走,于是施展佛法,将船点化成此巨石,从此它便停泊在这仙山脚下了。明朝时期,曾有人在山崖上刻有“藏舟于壑”四个大字,便是说的这件事情。

3.良宽诗碑亭

这座极为普通的跨溪铁索桥,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动人的故事。

传说1825年初冬,日本和尚良宽在日本的宫川海滨见随海潮漂来一物,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段桥桁,上面有着一行醒目汉字:“峨眉山下桥’。良宽早已向往仙山佛国,于是心灵一动,吟诗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

书法遒美且清心;

分明峨眉山下桥,

流寄日本宫川滨。

此诗既出,便在日本民间广为传诵,影响甚广。为了使中日两国人民之间这一动人的故事成为美好的传说永远流传下去。1990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批准,日中友好汉诗协会在乐山市和峨眉山市有关部门及峨眉山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这里修建了良宽诗碑亭。同时修建了这道铁索桥,以方便游人参观。

这便是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题写的亭额:“日中诗碑亭”。

这是柳田圣山先生撰写的碑文。它说明了诗碑亭的建造经过,借此表达了希望世界和平,中

日两国人民友好万年的良好愿望。

这块黑色石碑和正面镌刻的便是良宽和尚的那首诗文手迹。

这背面镌刻的便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唱和良宽和尚的诗文:

禅师诗句证桥流,

流到宫川古渡头。

今日流还一片石,

清音长共月轮秋。

这是当年桥桁出峨眉、经青衣江、过岷江、入长江、漂洋过海至日本宫川的流程示意图。

大家看这块碑亭的右边杂树丛生,绿草丰茂,象征着佛国仙山峨眉;左边那星罗棋布的石块,象征着日本诸岛;这块上鹅卵石嵌的水波纹饰,象征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中间的诗碑亭,便是连接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诗碑亭的整体设计者,可谓别具匠心。

4.清音阁

这便是清音阁有名的牛心石。你看这浪花四溅,水珠翻飞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你听这动地的轰鸣声,已经持续了亿万年的历史。冲击这块巨石的,便是黑白二水千古不断的激流。左边的这条江叫“黑龙江”,它发源于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经洪椿坪穿白云峡到此;右边的这条江叫“白龙江”,它经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两条江上分别架有二道石拱桥,象两道彩虹勾通左去广福寺右上万年寺的路径。富顺诗人刘光弟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样如诗如画的

“双桥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中间这座亭子,旧名“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钦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后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后重建的,规模比过去的大得多,它早已不是王公大臣的专利了。

这便是始建于唐代的前牛心寺,明洪武时,广济禅师住持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清音阁”。后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仅一殿,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1992年8月新建了那座三层阁楼的客舍。

5.广福寺

清音阁的左边便是广福寺,原是前牛心寺别院。这座寺庙初建于明代,清朝初年重建。“广福”即“广种福田”的意思。此庙现仍是清音阁的一座属庙。若从报国寺景区而来,广福寺就是进入清音阁景区的第一座寺庙。

6.牛心寺

清音古刹背后这座山便是牛心岭,岭上便是牛心寺。牛心寺为唐代所建,初取名延佛寺。唐慧通禅师改为卧云寺。宋继业三藏扩建更名为“牛心寺”。旧寺已废,1912年圆照济悟上人修建。此寺虽然不大,然而名气还不小哩:

一是据《峨眉山志》载,寺中原有盛唐时期我国著名的佛教人物画家吴道子画的《十八罗汉》,你说该价值几城?可惜今已无存,只空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遗憾。

二是明初广济和尚曾住该寺。广济和尚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时的僧友,而且十分要好。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最后到南京应天府当了皇帝,可谓凡尘有功。广济和尚则辗转入蜀来到峨眉山,居深山而佛国有造,成为一位大德高僧。朱皇帝皇袍加身,高坐龙廷,闲来无事打听得广济在峨眉山,便下诏让他进京叙旧情,享清福,可广济视名利如粪土,上书辞谢,词恳情挚,朱皇帝也就不便勉为其难了。

三是牛心寺后山脚下有个“药王洞”。洞高约5米,宽近3米,深5米多,洞底和洞口均有明显的烟熏火烤痕迹,洞壁上至今寸草不生,据说是久经药物熏烤的原因。传说“药王洞”是“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采药炼丹的地方,他在洞中炼成了“太乙神金丹”。如果你去拾得到一两颗,保准比市场上的“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药效好上百倍。就看你的运气了。祝你走运。

7.“一线天”栈道

前面高崖挡路的地方便是白云峡。大家不用担心,中间有峡谷可以通行。

白云峡,两边石岩壁立,下面流水寒彻;顶上古木参天,只见青天一线,所以又叫“一线天”。这是在七千万年以来,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迅速上升,河水强烈地下切,把这岩石切了个深槽。古时僧人来往过此,全靠在石壁上凿石穿孔,横穿进木桩作梁,再在桩上面铺横木条当桥板,人踏上去,栈道吱吱作响,上下闪动,够人担惊受怕的。1980年后,为方便游人通行,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预制板栈道。这样虽不及古栈道原始风味浓郁,便平坦宽敞,免去担忧,便可尽情欣赏这里的自然美景了。出门在外,谁都希望旅途平安嘛。祝你平安。

8.洪椿坪

洪椿坪到了。这里海拔1120米,周围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黄心、夜合、红回香、黑壳楠、润楠等。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性,是全球保存较完整的典型的亚热带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存价值。这便是有名的洪椿古树。《庄子》一书中载,此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是神奇的万岁之树,所以人们把洪椿当作“树神”。传说归传说,似不可信,但根据植物学家认定,这里的洪椿树确有一千年高寿。愿意当寿星的,都来和这千年寿星合影留念,把它的祝福带回你的家中。这便是洪椿坪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初取名“千佛庵”,明朝末重修,后因寺所在地叫洪椿坪,便以地名改寺为洪椿坪。在峨眉山中名气大增。

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

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殿门坊上1921年四川什邡人冯庆樾撰写的双百字长联,是峨眉山楹联中联语最长者:“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萤然天池荫屋,泠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虬枝偃蹇;许多琪花瑶草,锦彩斑灿。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孔,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夜月舒练。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住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这副对联应对工整,文彩飞扬。上联描绘峨眉毓秀的山景,下联则缅怀寺中大德高僧,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巧寓其中。

二是这观音殿楼上的这盏木制千佛莲灯,高2.25米,直径1.2米,七条金龙盘柱,200余尊佛像雕嵌其上,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三是寺内还保存有一通清朝乾隆年间的木质“正明司碑”,记述为汉藏两种文字所书,藏传佛教徒朝拜峨眉山始略。此碑是四川唯一的木质藏汉文木碑,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墙上“洪椿晓雨”四字记载了洪椿坪这里特有的自然奇景,它是“峨眉山十景”之一。这里由于环寺皆山,林密森森,阳光很难穿透树荫,所以空气湿度大,水蒸气不易散发。一到清晨,气温清冷,湿润的空气便凝聚成微小的水粒,似雨似雾,随山风扑面而来,无声无息,无形无影,润衣而不湿衣,沁人心扉而不寒冷肌肤,甜甜的,绵绵的,给人一种清心的温柔。这里是一个天然的空气浴场,在这里小憩,可以洗去你一身的旅途疲劳,也可以涤净你心中的忧愁和烦恼。

寺中有小方池,名叫“锡杖泉”。过去这镉盟??克?姆钕住4?档滦拇笫β柿烀湃嗽渖娇??犹斐胤逡?慈???笕私?耸律窕傲耍?凳谴笫σ槐哂檬种徐?冗祷魃窖拢?槐呖谥心钅钣写剩?淙蝗??缘赜砍觯?拔?热?钡拿烂?阌纱瞬痪抖?摺?

洪椿晓雨润客衣,锡杖泉水沁人心。洪椿坪林深、庙静、水清、气朗,确实是游人驻足的仙境,所以也曾引来过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39年他曾在此世外桃源一住便是80天。“洪椿坪”、“大雄宝殿”匾便是他当年留下的墨迹。

9.九十九道拐

此处山高路陡,导游只有登山爬坡之功。无解说聊吹之力,暂且把话题按住不提为妙。这带常有猴子当道,向游人乞食,逗戏他们,可以减轻疲乏,也是一种旅途中的乐趣,但要注意安全。

10.仙峰寺

仙峰寺就要到了,大家歇歇脚,观赏一下这里的风光。看,这是一株巨大的连香树,树龄大约有400年。连香树为第三纪古热带残遗种,为单属科的珍稀植物,对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植物进化关系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这一带密林中,还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鸡。如有幸,定能一睹这种珍禽的芳姿。到了,这就是仙峰寺。这里古名慈佛院,元朝时这里还只是小庵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经扩建成寺,清代改名“仙峰寺”至今。寺后仙峰岩高耸入云,云重雾浓,庙宇在雾中时隐时现,恍若仙山琼楼,故名仙峰寺;因它的附近便是全山最有名的最大天然溶洞九老洞,所以本地山民习惯也就把这座寺庙直呼作“九老洞”。仙峰寺和九老洞一寺一洞及周围山景融合在一起,便成为“峨眉山十景”之一的“九老仙府”。

11.九老洞

属于喀斯特地形的峨眉山区,溶洞成群,崖穴成网,九老洞可以算得上山中洞穴之首。从这仙皇台上去,便是九老洞所在。

关于“九老洞”的得名,源于一人神奇的传说。传说当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远道从黄河边来峨眉山访天真皇人问道,巧遇穴居此洞中的九位老人,名叫“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问及年龄,九位老神仙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们曾经在年轻时候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看来是资历不浅的了。“九老洞”的得名源出于此。洞口呈三角形,从洞里向外看,洞口轮廓恰似一尊老道塑像,真是奇妙极了。你看这洞府的四周,青藤盘绕,杂树飞花,上有白云飘飞,下有雾霭升腾,洞外天郎气清,洞内凉风习习,“九老仙府”果然神秘传奇,诸位不妨进洞体验一番。

这便是《封神榜》中的财神爷赵公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便在这里享受人间烟火至今。信则有灵,不信则无,信不信由你了。

其实,九老洞的成因和规模,地质勘探工作者经过艰辛的努力和科学的考察,早已把它弄得一清二楚。九老洞曾是一条波浪翻滚的地下河,亿万年前,随着峨眉山体的上升,水去洞存,加之山水的冲刷浸蚀,便形成了这峨眉山上最大的地下宫殿。

九老洞全长1500多米,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在洞的深处可看到异态纷呈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帘、石笋和听到阴河哗哗的流水声。

多年来,九老洞以它神奇的传说和复杂的地貌吸引着不少冒险者进去一饱眼福。这其间成“仙”者有之,明智而中途返回者不少。其中最幸运的要数云南昆明医学院的三个大学。1983年的一天,他们鲁莽入洞,除了一身勇气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在洞中迷路困陷12个昼夜,经组织人员全力抢救,才把他们从洞穴中救出,算是没有成“仙”,险哉!所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深入洞内,让好奇心把你引迷途。

九老洞下方的黑龙潭,便是陪白娘子下山到杭州西湖去找许仙的青儿修道的地方。黑龙江便是从那里经洪椿坪过白云峡流到清音阁前与白龙江汇合出山。

12.仙圭石

仙峰寺前面有一巨大的摩岩石刻,人称“仙圭石”,上面刻有“南无普贤菩萨”,为泸州周祚章用楷书写的,字体浑厚端庄,颇讲法度。顶端因有“仙圭”二字,为赵熙书故称“仙圭石”

13.珙桐林

这便是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峨眉山珍稀植物--珙桐林。其中还有水青树、连香树,均为第三纪古热带的孑遗种。

春末夏初这段时间,在九老洞至遇仙寺及往洗象池的游山道两旁丛林中盛开的珙桐花就像一群群白鸽在绿海上翻飞,你看它洁白柔嫩的花瓣,多象白鸽展开的双翅,那黄色的花蕊,多象白鸽的嘴喙。因此,人们又把珙桐花形象地叫着鸽子花。

这种一千多万年前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植物,如今唯我国独有,而且只有神农架、峨眉山等少数地方才有。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来游峨眉山时,将两株珙桐树苗带回美国种植,从此它越洋过海成为美洲的贵客。愿这鸽子花和平鸽般飞遍世界各地,带去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也愿这鸽子花带给今天来游的诸位家庭以和睦与温馨。

14.遇仙寺

篇3:晴川阁讲解词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特色

特色,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占性、不可代替性、唯我性的形象特征。突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特色是博物馆在对外宣传营销中能使外界对其产生认知的重要凭借。文博旅游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是馆藏文物的载体,是观众对博物馆认同和体验的风向标。博物馆的展览或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间、场地的制约,而文博旅游产品却能打破这一障碍,真正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并长期保存”的目标。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宣传,延伸受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博物馆应以展览相关的历史文化为基点,设计突出本馆特色、区域化旅游优势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文化产品。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品牌、文物、展览的延伸。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博物馆纪念品,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具有博物馆名片的作用,这些纪念品伴随着人们离开博物馆后,脑海中仍旧长久地回味,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应该帮助人们回忆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加深印象的应该是博物馆的特色文物和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的纪念品要真正体现出博物馆的特色,只有这样的纪念品才受到观众的欢迎。博物馆的柜台上千万不要出现那些随处可见的粗俗低劣的纪念品,这样不但会损害博物馆的声誉,而且没有任何特色,在哪里都可以买得到,失去了博物馆纪念品的意义。为此,晴川阁专门成立了旅游开发部,设计完成并制作出售的基础文化产品有“晴川阁明信片”、“晴川阁旅游套票”、“禹碑”布雕,丝巾、工艺扇、纪念章等旅游产品,为了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晴川阁这座楚地名楼的魅力,我们将张舜徽大师撰写的《晴川阁修复记》制作成手卷出售,还编辑出版了《晴川阁》、《晴川阁诗文钞简注》、《晴川阁墨萃》等书籍,将晴川阁独有的地理位置、别具一格的优美造型、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详尽地编录其中,使观众在休闲娱乐中,愉悦地得到文化的熏陶。在设计制作具有楚文化建筑装饰特点的商品“凤字牌”时,我们与时俱进,对观众群的爱好、欣赏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等事先进行了市场调查,利用不同的材质做到大、中、小型相结合,价格有高、中、低档之分,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求,很好地兼顾了收藏与普及的需要。

一项研究表明,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越来越喜欢购买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品作纪念。博物馆应该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让观众除了参观博物馆精美的文物展品外,还能从博物馆购得有意义的纪念品、文物复制品和宣传书刊,这样就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

二、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品牌

旅游学认为,博物馆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观众的重要参观景点。因而,旅游行业能为博物馆带来众多的观众。因此,博物馆人首先需要改变观念,结合旅游观众的心理需求,经营好自己的文化产品。过去一段时间,博物馆长期享受着文化事业单位的优越,很少考虑到观众给我们带来的资源。如今,市场经济却考验着博物馆搏击市场的魄力和创新的智慧。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营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博物馆正常运作的两大块——行政、业务,应该转变为三大块———行政、业务、经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谋求长久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楼的晴川阁,在明代就有“自经崔颢题诗后,别是人间翰墨场”的赞誉,近年来,我们通过策划举办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社会活动,是博物馆最具有灵活性的对外展示形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和社会影响力。2005 年以来,晴川阁围绕文化产品主题策划了少儿绘画比赛、青少年主题团(队)会、“大禹纪念周”、“小小讲解员”比赛、“六一欢乐PARTY”、“5·18 博物馆之旅”等多项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参与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自己的文化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双赢。

三、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营销人才

博物馆文化产品应融入具有文化内涵的“故事”,一方面这是博物馆文化产品传播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开发渠道单一、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且这些问题一时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种情况下,博物馆文化产品最首要的并不是急于拓展出前所未有的产品形式,而是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其加工成“故事”,融入文化产品中,这是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英国一家博物馆的一个拼图形式的纪念品让我们感触良多。这盒拼图售价仅为1 英镑,完成后的图案是3 只中国陶瓷花瓶,在拼图的背面,你会看到这样一段话:“这3 只花瓶于去年被一个因为鞋带没有系紧的游客撞掉而全部打碎,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将它们全部修复起来了。”同时,拼图背面还印载了花瓶拼接的实际过程以及当时的现场修复照片。这盒拼图是这家博物馆最受欢迎的纪念品之一。英国肯定不只此博物馆一家在出售拼图,为什么大家要争相购买这种拼图呢?答案是人们所购买的不是单纯的拼图,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故事。香港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某博物馆用修复某古殿时剩下的木料制成的一种书签,经博物馆工作人员相告,这枚小小的书签立刻变得富有历史文化韵味了。我们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中并不缺乏拼图和书签,也不缺乏故事,一件文物的发现、发展演变、不凡经历都可以成为它的“故事”,关键也许是缺少能讲故事的人。

专业知识的缺乏是中国博物馆员工普遍存在的问题,懂得博物馆管理又善于经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国外运作较为成功的博物馆商店,大都会将产品开发纳入到展览策划中来。“一个成功的纪念品商店,应该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观众看完展览,往往会对某件展品产生兴趣,如果有与展览相配套的文化产品,就可以将兴趣转化为消费。”观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兴趣,往往是对博物馆、对展览、对展品兴趣的延伸,将营销服务转化成为文化的传播点,发挥博物馆娱乐、互动的特点,恰恰是中国大多数博物馆尚且不足的地方。展览需要解读系统才能充分展示展品的魅力,博物馆的商品同样需要销售人员“解读”,才能揭示商品的价值与内涵,引导顾客的消费心理,满足顾客将展览、将文博知识带回家的愿望。湖北省博物馆在出售编钟或编磬商品的旁边放置了一套24 件编钟和22 件编磬,在专业音乐老师的免费指导下,观众既可主动学习编钟和编磬的演奏技巧,又能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所以,博物馆不仅要完善服务设施,还要培养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销售人员。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销售人员不但要对商品的价格、材质、特点了如指掌,还应当具备对有关展览、展品、文化产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文博知识,更有效地发挥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

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博物馆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将精通博物馆学、旅游学、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人才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团队,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四、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营销特色

博物馆营销在中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数种吸引观众来叩门的各种活动的结合。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藉由这座桥梁的沟通,博物馆得以将其作为视野,分享给到馆参观、学习、体验的观众,是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恪守”主业,对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作壁上观”,这是对博物馆“非营利”性质的认识存在缺陷,片面将“非营利”等同于“非盈利”,经营和管理都趋于保守,缺乏活力,导致在参与与文化市场的竞争中被公众排斥和遗忘,使博物馆这一拥有巨大信息量的独特的文化休闲领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如端午节、龙舟节、中秋节等,每个城市对这些节日的庆祝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国际和国内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正确处理了博物馆发展与旅游市场的关系,利用旅游企业的宣传优势,加大与其合作的力度。通过旅游业的行业指导、对各大旅行社进行走访,借助旅游部门的力量开发和促销产品。旅游部门将游客的信息传递给我们,根据游客需求确定和改进工作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展出内容、特点等信息传递给旅游业,有助于旅游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博物馆展览和活动内容组成产品提供给市场,从而实现“双赢”。从1999 年开始,晴川阁参加旅游部门组织的昆明、郑州、上海、苏州等国际国内旅交会,在旅游行业推介自己。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2005 年与武汉市旅游局联合举办《红金龙首届武汉大禹文化旅游节》,武汉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莅临活动现场。2008 年,我们策划了“时代潮音———晴川中秋诗会”,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请知名专家讲述中秋文化,创出了“中秋赏月”这一文化品牌。2009年与旅游部门再次联手推出的“迎春花灯”展,五天的时间接待观众5 万人,收入达25 万余元,这些文化产品一度成为武汉市重大节日活动,极大提升了晴川阁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和旅游部门的合作,既能提高活动的品位,又能给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生产的文化纪念品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最能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个性,最能激发人们求购的欲望和吸引大众,是人们情感的诉求和精神的需要。同其他产品一样,博物馆文化产品也有生命周期,鉴于目前一部分有影响的一部分产品日趋老化的现象,加紧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已势在必行。特色,是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灵魂,它集地方性、纪念性和特色性与一体,因此,以资源为依托,对相关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将是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重点,将传统文化、现代工艺技术和博物馆资源结合起来,才能重获生机。

摘要: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作为特殊的纪念品,是博物馆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和必要手段。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过程中,晴川阁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篇4:晴川阁游记作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是唐朝诗人崔颖《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阁的名字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我曾游过宏伟的黄鹤楼,也到过美丽的东湖,但从未到过汉阳龟山禹功矶上的晴川阁。

这一天,我们乘渡轮来到龟山脚下的一条仿古建筑街道,晴川阁就坐落在这条灰砖红墙街的一侧。我们一走进晴川阁公园,抬头即可望见正门上的四个大字:“三楚胜境”。这似乎是在揭示着游客们:这里是荆楚极好的游览之地。进入大门后向左转,来到了一个石碑前,上面刻着刚健有力的“荆楚雄风”。据记载,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书写的。虽然这块石碑风尘仆仆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碑角已被磨损,然而这四个大字仍然是那样的清晰。石碑的右边有一排老式房间,门口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傍高山流水听钟声琴声车船声”,下联是“伴长江烟波迎远客近客天下客”。这副通俗易懂的对联赋予了晴川阁极为深刻的含义。上了楼梯,我来到了铁门关。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吴魏相峙,用兵河口,吴国才设关于这背倚古大别山、俯控江浒、地势险峻的地段。难怪杨枢习题联“汉阳日抱鼋窟窟,大别天开虎豹关”。从铁门关下来往右可以看到晴川兰亭之一的禹碑亭。亭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字。禹碑原刻于湖南衡山。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刻石衡山,后世称此碑为“禹碑”。再向右,上过一排石梯后,可看见一个方形的红木门。渐渐推开木门,从木门发出吱吱咔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真有点像一个进入幽深庭院的古代人。一进门就看见右边几棵翠绿的竹,左边是几条石凳,中间即是进入“禹稷行宫”的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清朝同治三年时创作的六幅壁画,是留念大禹治水的。画中人物活灵敏现:有的敲打木桩,有的捕获猛兽,还有的用绳拉着巨大的石头。这些壁画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是怎样驯服大自然的。

篇5:晴川阁观后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是唐朝诗人崔颖《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阁的名字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我曾游过雄伟的黄鹤楼,也到过美丽的东湖,但从未到过汉阳龟山禹功矶上的晴川阁。这一天,我们乘渡轮来到龟山脚下的一条仿古建筑街道,晴川 阁就坐落在这条灰砖红墙街的一侧。

我们一走进晴川阁公园,抬头便可望见正门上的四个大字:“ 三楚胜境”。这似乎是在提醒着游客们:这里是荆楚极好的游览之 地。进入大门后向左转,来到了一个石碑前,上面刻着刚健有力的 “荆楚雄风”。据记载,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书写的。尽管这块石碑风尘仆仆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碑角已被磨损,然而 这四个大字依然是那样的清晰。石碑的右边有一排老式房间,门口 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傍高山流水听钟声琴声车船声”,下联是“伴长江烟波迎远客近客天下客”。这副通俗易懂的对联 赋予了晴川阁极为深刻的含义。

上了楼梯,我来到了铁门关。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吴魏 相峙,用兵河口,吴国才设关于这背倚古大别山、俯控江浒、地势 险峻的地段。难怪杨枢题联“汉阳日抱鼋窟窟,大别天开虎豹关”。从铁门关下来往右可以看到晴川兰亭之一的禹碑亭。亭中间有一 块石碑,上面刻有字。禹碑原刻于湖南衡山。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刻石衡山,后世称此碑为“禹碑”。再向右,上过一排石梯后,可 看见一个方形的红木门。慢慢推开木门,从木门发出吱吱咔咔的声 音,感觉到自己真有点像一个进入幽深庭院的古代人。一进门就看 见右边几棵青翠的竹,左边是几条石凳,中间便是进入“禹稷行宫 ”的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清朝同治三年时创作的六幅壁画,是 纪念大禹治水的。画中人物活灵活现:有的敲打木桩,有的捕捉猛 兽,还有的用绳拉着巨大的石头。这些壁画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数 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是怎样征服大自然的。

望着那烟雾茫茫的天际,我在遐想:这奔腾不息的江水该是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晴川阁讲解词】相关文章:

晴川阁简介04-18

万里晴川作文05-09

单位参观讲解词04-26

导游沿途讲解词05-04

初中文言文字词讲解08-06

龟山汉墓导游讲解词08-11

三坊七巷讲解词04-14

船博馆讲解词04-22

菽庄花园讲解词04-25

创4a迎检讲解词04-28

上一篇:新希望主题曲歌词下一篇:嘀嗒遐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