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讲解词

2024-04-14

三坊七巷讲解词(通用6篇)

篇1:三坊七巷讲解词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篇2:三坊七巷讲解词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篇3:浅谈如何撰写参赛讲解词

讲解词属于文艺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 阐明事理并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一般来说, 博物馆讲解词大多由文博领域学者专家或讲解解说同行前辈撰写而成。宣讲、参赛类讲解词, 讲解时长通常为3~5分钟, 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科学性、逻辑性的特点。本文拟针对宣讲、参赛讲解词的创作进行论述。考核讲解员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讲解比赛通过考察讲解员语音面貌、礼仪形态、撰写文稿、临场应变、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讲解员的综合素质。一场出彩的讲解, 绝少不了一篇精彩讲解词的支撑。

据资料显示, 国内各类讲解比赛中的讲解环节, 通常限定时间为3~5分钟不等, 例如2012年福建省“嘉庚杯”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讲解比赛, 要求“每位讲解员的讲解时间4.5~5分钟”。正常情况下, 普通话语速在每分钟160-300个音节之间:录音语速约为每分钟160个音节, 朗诵语速约为每分钟240个音节, 新闻播报语速约为每分钟300个音节。一个音节一个字, 讲解语速与朗诵语速相近。因此, 5分钟时长的讲解词字数约为1000~1200个。如何在规定字数内, 回答关于讲解文物的3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讲什么?”对讲解词撰写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首先, 要求撰写人具备讲解内容的基础知识, 这里的讲解内容主要指得是文物。在2012年福建省讲解员比赛通知中提到:“讲解比赛内容:以物讲史……”, “物”泛指博物馆馆藏的一切文物。多年来, “以物讲史”一直是讲解比赛的核心要求, 比赛讲稿亦多遵从由“物”引出“史”的内在逻辑, 通过讲“史”揭示文物的真正价值和展览意义。广义的“史”泛指与文物相关的一切学科知识;狭义的“史”指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 即与该文物紧密相关的某段特定时期的史事, 是将文物放置于历史坐标之上, 是讲解比赛内容要求中的“史”。其次, 将收集完成的材料转化成书面文字, 要求撰写人具备写作知识, 这其中包含了明确主题风格, 突出中心思想, 布局章节段落, 正确使用汉字、词语 (尤其是成语) 、俗语、修辞手法, 遵守语法规范等。而作为一篇文艺的说明文, 它“与一般说明文不同之处在于讲解词的文学性,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修辞方面……讲解词的文学语言应在准确、鲜明、生动的前提下富于艺术联想, 也就是说, 需要充分发挥各种联想的心理作用, 让观众随着讲解词的引导, 触景生情。”由此可见, 一篇优秀讲解词应当具备主题鲜明、善用修辞、文情并茂的特点, 要求撰写人勤于观察及练习。再次, 撰写人应当具备逻辑学的基本素养。逻辑是思维的规律, 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正是思维的规律, 被称为“思维的思维”。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揭露和纠正谬误。撰写人面对收集来的复杂的文物背景资料, 要使挑选出的内容符合讲解员完成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重任之要求, 考验着撰写人逻辑学的素养, 及至撰写完成进入充实修改阶段, 更需要撰写人凭借逻辑素养审核材料、斟字酌句。最后, 撰写人要谙熟口语表达的规律。参赛讲解词的最终表现方式通过讲解员的口语表达完成, 在播音学中称之为“二次加工”, 因此在写作时应在遵守语法规范的基础上, 遵循口语表达的规律进行创作。遵循口语表达的内在逻辑, 除了使文稿流畅, 朗朗上口, 提升口语表达质感外, 也契合了人耳接受信息的频率, 激发受众倾听的欲望, 有效提高信息接受率。

撰写参赛讲解词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一) 确定主题, 明确风格。

主题是一篇参赛讲解词的根基, 如果根基不稳, 或是扎错了地方, 将严重影响选手比赛成绩。撰写参赛讲解词, 尤其要注意根据比赛要求确定讲解主题, 再依据主题及参赛选手自身特点, 明确讲解风格。只有根基扎稳、扎实了, 才能有好的作为。2011年福建省讲解员讲解比赛明确要求:“以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物藏品或文物图片为讲解题材”, 而笔者所任职的单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馆内鲜有这部分资料, 经过文史专家指导, 最终确定讲解内容为有“台湾孙中山”之称的蒋渭水。

(二) 收集材料, 注意取舍。

主题明确后进入收集材料的阶段, 面对前人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何挑选出合适的材料, 考验着撰写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笔者在撰写一篇介绍闽台两地特有、具备镇风止刹功能的民间俗神风狮爷时, 馆藏不少于10本学术著作涉及风狮爷信仰, 可是将10本内容都写进文章中显然不现实, 因此要去粗取精。在挑选材料时, 可优先淘汰尚无定论的观点, 保留被广泛认可的观点。着重收集有根有据的史事, 辅以脍炙人口的民间演绎, 至于民间、神话传说则尽可能较少涉及。如此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讲解稿材料来源的可靠性, 成为讲解内容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三) 拟定大纲, 布局头尾。

材料收集完备, 好比打仗前召集了三军将士, 而撰写时拟定的大纲一如兵家使用的“阵法”。孰先孰后, 孰重孰轻, 处处考验着撰写者排兵布阵的能力。笔者在撰写关于风狮爷信仰的讲解稿时, 收集了风狮爷所在地金门之概况、风狮爷造型特点、风狮爷信仰的形成、风狮爷称呼的由来、今日风狮爷信仰之演变、泉州及金门两地风狮爷信仰之传承等多方面的材料, 结合本次比赛在北方地方进行等现实因素考量, 最终确定撰写顺序为:风狮爷所在地金门之概况、风狮爷信仰的形成、泉州及金门两地风狮爷信仰之传承、风狮爷称呼的由来、风狮爷造型特点、今日风狮爷信仰之演变。

而恰当地处理开头结尾亦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撰写一篇介绍泉州提线木偶讲解词的开头, 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说起提线木偶, 您一定不会陌生, 通过对丝线的勾、挑、拨、提, 控制木偶做出跪、坐、行、摔等形体动作, 是常见的木偶表演技艺。但是, 您能想象木偶弹琴、舞剑、喝酒, 甚至搬箱子、骑单车吗?这一切, 泉州提线木偶做得到。”从泉州提线木偶的基本表演技法是“对丝线的勾、挑、拨、提”开始, 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难度的表演内容“弹琴、舞剑、喝酒、搬箱子、骑单车”, 使观众产生想一窥究竟的好奇心理。结尾处应升华主题。仍以泉州提线木偶为例:“2000多年悠久历史造就了精妙绝伦的木偶艺术, 30多条木偶悬丝演绎着包罗万象的生命故事, 40多个国家的演出收获了太多的赞美和掌声。泉州提线木偶闪烁着东方文明的智慧之光, 它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两、三、四是依次类推的数词, 其内在联系不言而喻, 放在此处呈现出递进, 加强语势的效果。最后提出泉州提线木偶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呼应着“艺术无国界”这一世界范围内所共同认知的观点。

(四) 撰写文章, 巧用修辞。

在实际撰写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平铺直叙或堆砌辞藻, 艰涩隐晦或扭捏作态, 都很难获得受众的认同, 最终只能造成受众的负担。善用、巧用修辞却能为文章加分添彩。比喻能为受众提供一条认知讲解内容的快速通道, 笔者在撰写介绍泉州电业局带电作业女职工事迹的讲解词时, 由“带电姐妹花”这一称呼, 结合带电工作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危险性, 将带电作业环境与藏区的生活条件相比较, 将福建省内唯一一对带电女职工比喻成藏区稀有的雪莲花, 由此这篇讲解稿的题目最终确定为“电力藏区的雪莲花”。除比喻外, 递进能层层推进、增强语势, 对比能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反问能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等等, 因此善于利用修辞手法, 能使文章被易于理解, 能调动起观众的兴趣, 能渲染讲解气氛, 能更加准确地传达思想内涵。

(五) 充实修改, 善用逻辑。

文章完成之后, 可以请专家前辈充实修改。从错别字、词语、句子语法是否符合语法规范, 到材料真伪, 材料的内在逻辑都要细细甄别。此外, 还要考量成语、俗语使用是否恰当, 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准确, 过渡段的运用是否自然, 文章的表达是否符合口语表达规律, 文章风格与选手是否相统一, 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谓是从头到脚, 任何一处细节均不能放过。只有经得起严格推敲的文章, 才是合格的。

篇4:三坊七巷讲解词

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的葡萄酒业在其中也得到了发展。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基地的旅游业也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在游客参观的过程中,讲解员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专业的讲解会让游客们更全面的了解该葡萄酒基地,若在讲解词中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使讲解更加的完整,游客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就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业旅游讲解词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讲解词设计背景

(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讲解词开发与设计现状

宁夏贺兰山东麓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的优势,被公认为是种植葡萄酒最为适宜的地区,在产区内包括12.67万hm2的葡萄糖生产区,在宁夏像这样的自营葡萄酒庄园已经达到了30多家,在这些自营葡萄酒庄园中,除了可以购买葡萄与葡萄酒之外,游客还可以通过亲自采摘葡萄、制作葡萄酒等活动,亲身体验到采摘与制作流程,增加旅游的乐趣。除此之外,庄园内还设有文化欣赏展览,里边陈列着庄园的历史与其他的有意义的物品,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览深入了解庄园的历史,以及制作葡萄酒的具体流程等知识。宁夏现有葡萄基地2.16万hm2,其中葡萄产量已达到14.8万吨,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之一,其已初步形成了以青铜峡市、银川市、农垦系统、红寺堡区这四大葡萄产区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为葡萄酒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宁夏贺兰山东麓玉泉营葡萄酒基地曾获国家级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国家AAA级旅游区”等奖项,并在2011年举办了第一届葡萄酒博览会及旅游文化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基地的知名度,具有很大的旅游意义。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讲解词的意义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基地通过其生产环境及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的参观,其不论是在生产过程,还是周边环境的人文文化,都会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若在讲解过程中,加入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丰富讲解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单一的讲解不在枯燥乏味,而且还可以让游客朋友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了解周边的人文文化,所谓“入乡随俗”,这样的讲解可以让游客更好的融入我们这个大家族,更好的了解宁夏深厚的“葡萄酒”文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让游客的在旅途中不在孤单枯燥。长此以往,这样的讲解会为旅游点带来更大的知名度,更是宣扬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讲解词的可行性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讲解词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想法与传统的单一讲解有了很大的创新,也很有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但能否开展的成功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讲解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努力程度了。首先,需要讲解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可以灵活运用于讲解过程中,但当前的讲解人员普遍无法达到此种掌握程度,这就需要相关旅游单位对讲解人员进行高素质训练,提高讲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在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相关情况之外,还要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并找出两者的相关点,在设计讲解词时自然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其次,相关旅游单位要提高培训力度,现在旅游单位对讲解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的较为松懈,若想提升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准,就需要相关组织或机构加大培训力度,为学员寻求更加专业的培训老师,对讲解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全面增强其讲解能力。最后,就是旅游机构的设施以及培训资料的缺乏。现在大部分的旅游机构都不会为讲解员提供学习的资料,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讲解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提高讲解员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增加硬件设备,为更好的讲解提供良好的条件。

除了以上这些困难需要克服之外,游客本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有些游客会认为在讲解过程中对中华文化感到反感,认为其较枯燥,而在工作人员讲解过程中直接拒绝,或是作出抵抗的动作。对于此种情况,我们不能完全为了迎合个别游客的喜好而改变解说内容,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游客,讲解人员要在讲解过程中尽量解说的风趣一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的契合点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葡萄酒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唇齿相依,相互依赖。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营养。在此以张裕公司为例,说明中国文化与葡萄酒旅游业的关系。

在烟台,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点。辛勤致富、诗书传家是烟台农耕文化的精髓。在葡萄酒产业中,做好农耕文化与葡萄酒庄融合的工作成为了重点之一。烟台葡萄酒百年的历史与名人政要颇有渊源,把这些名人轶事、传说佳话、传世墨宝等,作为宝贵的酒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编撰各种旅游读物,强化其可读性、普及性和趣味性;与工业文化相融合。烟台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引进、创新”的工业文化,葡萄酒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与演艺文化相融合。烟台是著名的“京剧之乡”,群众基础雄厚、欣赏品味高,编排以葡萄酒文化为基因的戏剧影视,彰显烟台葡萄酒城的独特文化特色。张裕在制酒方面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在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对烟台的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宣传。

(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特征分析(基于传统文化视角)

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同时具有工业观光的资源与设备、生态农业旅游中的农业资源、休闲旅游的特点。其综合了广大旅游地点的优势,以丰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

2、体验性

在各种旅游活动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专门设置了亲自采摘葡萄、制作葡萄酒等体验性活动,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其中传统的葡萄酒制法也可以让游客们充分体验到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体会我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

3、文化性

在发扬葡萄酒文化的同时,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入进去,例如蓬莱的八仙文化等。让游客在了解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利于我国的文化发展。

4、教育性

通过聆听讲解人员的专业讲解,游客可以了解到制作葡萄酒工艺与部分农业生产知识,了解我国的传统制酒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上还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真正地体会到生物生长的过程,如果解说人员完整的解说,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5、高品位性

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葡萄酒感兴趣的游客中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或是较高的收入,其追求高水平生活的品质,对葡萄酒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传统文化对于游客来讲是难得的艺术熏陶,可以在其中深刻体会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解说人员要针对这类人群进行更为详细的解说,在了解普通的制作流程等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多多介绍一些关于葡萄酒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的契合点分析

贺兰山东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累积;有着发展葡萄种植的优越条件。隋唐时,园艺事业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还建成了许多新的果园。“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脍炙人口的唐诗名句,是对当时宁夏河套平原风光的真实写照。而诗人贯休“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的著名诗句,则是对唐代宁夏地区已经大量栽培葡萄的佐证。两宋时期,宁夏河套平原是西夏少数民族割据权的政治经济中心,园艺生产出现了“丛林果木皆增盛”的繁荣景象。西夏种植的葡萄,因品质犹佳,使者在出使宋朝时,作为赠送路过州郡员的礼品,葡萄种植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元朝建立后,对果酒的巨大需求,促进了葡萄种植业与葡萄酒生产的发展。元代诗人马祖常在“灵州”一诗中,写下了“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著名诗句。类似赞美贺兰山东麓葡萄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很多,可见其葡萄生产业的发展历史的悠久。

在酿造过程中,在许多展览的区域,仍旧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法与流程,这些操作方法供广大游客们观看,可以了解我国在葡萄酒业上的悠久历史。在庄园中还有古代使用的酒容酒器、制作器材等,其通过在博物馆向游客们展出,而表现我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讲解词设计构思

(一)讲解词设计

对于讲解词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欢迎词、景区概况、服务提示、结束语等部分。在设计讲解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这几个问题。1、讲解词要围绕“葡萄”。“葡萄”是区别于其它旅游景点的主要特色,也是吸引广大游客的主要原因,讲解词要围绕这一点展开。2、尊重文化与游客。讲解词的设计要基于尊重本土文化与游客,只有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将最真切的酒庄文化传递给游客。3、坚持讲解词通俗与规范的原则。通俗的讲解会使游客更有亲和力,与此同时,讲解词还要规范,不要过分追求讲解的独特性。

(二)需注意的技巧和问题

在讲解词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不能太过单调枯燥,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游客可以全面的了解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文化,还对我国的葡萄酒历史有所认识。讲解设计还要有创新,区别于一般讲解词。除此之外,对于游客的问题,讲解员要有耐心的进行回答,争取照顾到每一位游客的感受,对于年纪较大的游客,讲解员应给予特殊照顾,扩大讲解的音量,保证参观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旅游职业素质培训、葡萄酒知识培训、世界中国葡萄酒历史知识培训、宁夏本土文化的知识培训等,提高讲解质量。

四、小结

篇5:三坊七巷古夯土墙的修复探讨

1 夯土墙损坏的原因

(1) 沉降引起的墙体倾斜、裂缝。从勘察资料来看, 那里的地资剖面从上到下大致如下:1m左右的素填土, 1~2m的粘性土, 5~15m的淤泥。由于那时没有设置地圈梁, 基础大多用小块石干砌, 宽度大多为600~1000左右, 整体性较差, 墙体高低不一, 所以基底应力大小不一, 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2) 后期加盖的房子, 离马头墙较近, 后期基槽的开挖, 引起旧墙体的基础的沉降。 (3) 后期加盖的房子的檐口排水, 有的滴到墙帽上, 长期的侵蚀引起土墙的强度降低而破坏。 (4) 墙上长树, 树的根系侵到墙体, 降低了墙的承载力。

2 修缮古建筑的目的

修缮古建筑既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 延长其的寿命, 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所以古建筑的修缮要做到以下四点: (1) 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 (2) 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 各个时期和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方式都有所不同, 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 (3) 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 (4) 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 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 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 方可成功。

3 夯土墙构造要求如下

3.1 夯土墙的用料

土墙以土为材料, 土质的好坏直接关于到土墙的坚固性。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 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 夯成土墙易开裂, 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 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 (老墙泥) 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 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 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于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 而要用熟土, 这样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更为讲究的用料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 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糯米浆, 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 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

3.2 墙身的构造处理

墙脚用毛石或条石干砌, 内外两面用泥灰勾缝, 起到防水作用, 通常高0.6~1m。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 外皮略有收分, 内皮分层退台递收, 一般每层减薄10~17cm, 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 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 土墙内还配筋, 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约3~4cm宽的长竹片, 作为竹筋夹在土墙之中, 墙的高度方向每隔约50cm放一层竹筋, 其水平间距约20cm。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两枋之间配长的竹筋拉结, 在模板底伸出, 比模板长约50cm。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 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外墙的转角处还要特别布筋加固, 即用较粗的杉木或长木板交叉固定成“L”形 (俗称“勾股”) , 埋入墙中, 通常每三“版”土墙放一组“勾股”拉结, 以增强墙角的整体性。夯好之后还要用尖头钢钎插入土墙, 通常凭经验以钢钎插入的深度来判断土墙夯筑的密实度, 这种严格的检测手段也是确保土墙质量的重要环节。

3.3 边框体系的处理

夯土墙的转角及沿长度每隔5m左右设一构造柱 (砖柱) , 沿高度方向每隔4m左右设一圈梁, 圈梁可用配筋砖带或木圈梁。构造柱和圈梁形成了边框体系有效约束了墙体, 增强了墙体的变形能力。

3.4 新旧夯土墙的连接问题

在修复夯土墙过程中, 为了最大体现历史的原貌, 一段墙有的只修其中毁坏的局部, 保留其中质量还可以的一部分, 在新旧墙体连接处设砖垛过渡, 砖垛与旧墙体的缝隙插入小生铁片逼紧和灌注灰浆处理。

3.5 夯土墙的裂缝处理

有的夯土墙墙体强度还可以, 只是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小裂缝, 为了保存它, 在缝隙插入小生铁片逼紧和灌注灰浆处理即可。

4 夯土墙的抗压试验

对于用传统工艺修复的新夯土墙, 为了了解其抗压强度, 在实体中取试件做抗压实验。构件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分为三种:木卡夯墙、木柱夯墙和连体夯墙。夯土墙材料配合比为:本地熟土32%、生土18%、壳灰12%、壳灰丁10%、碎瓦片、瓷片25%、糯米浆3%等, 按一定比例进行科学配料, 混合均匀。

4.1 试验条件

由于我国暂无夯土墙材料试验的相关规范, 本次试验参考《砖石结构设计规范》 (GBJ3-73) , 试件采用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试块, 试件均由现场夯土墙中取样 (取样区域跨越不同夯循) , 并切割成边长约150mm的立方体试块, 由于夯土墙材料强度较低, 试块在加工成型的过程中存在缺损情况, 本次试验对于边角轻微缺损的试块采用水泥土材料修补平整, 水泥土配合比例为淤泥:水泥:砂=10∶3∶3, 掺水量经以材料具有较好可塑性, 修补容易成型为宜。试块上下受压面采用厚度约3mm的水泥砂浆找平。修补用水泥土制作3个试块, 与修补后的夯土墙试块同条件养护。在夯土墙试块抗压试验的同时进行水泥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4.2 试验设备

试验加荷采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加荷速度为1.1k N/s。

4.3 试验结果

图1~图3所示为夯土墙试块抗压典型试验曲线。由图1~图3可见, 荷载曲线在4~5k N左右曲线出现水平段, 这是由于试块两个受压面不完全平行, 试验机球铰在持荷状态下进行调整, 以使上下承压面受压均匀。随着荷载增加, 荷载-时间曲线呈线性增长, 约达到极限荷载70~80%时, 试块首先出现竖向裂缝, 荷载曲线出现拐点趋于平缓, 随后试块出现多道竖向裂缝, 并迅速产生横向胀裂, 试块边角部及外层剥落, 此时荷载迅速降低, 试块破坏。

5 结论

影响修复墙体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材料的影响:夯土墙材料直接影响墙体的承载能力, 墙体材料的强度越高, 墙体的承载力越大, 影响土料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土的种类, 含水率, 掺料的种类及比例等; (2) 施工方法及施工质量的影响:两板水平接缝处是夯土墙施工的薄弱环节; (3) 墙身构造的影响:加构造柱、圈梁及墙筋可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构造柱可以使易受风雨侵蚀的房屋转角部位得到保护, 提高房屋的耐久性。

摘要:三坊七巷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街坊之一, 其全面整治和保护修复工程已实施, 实际工程遇到的许多技术问题急待各方进行处理。本文主要论述了夯土墙损坏的原因及夯土墙构造要求, 并详细介绍了了夯土墙的抗压试验。

关键词:夯土墙,古建修复,夯土墙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涂烨.三坊七巷夯土版筑施工工艺[J].福建建设科技, 2013 (4) :22-23.

篇6:三坊七巷讲解词

“城市复兴”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它旨在通过综合社会各种力量,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1)。理论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组织、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复兴理论从提出至今的40年间,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市理论研究、城市政策制订、城市建设实施等方面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在对待城市现状上,城市复兴不再是将城市的过去抹去重来,而是保留城市肌理,主张完善发展。自此以来城市复兴运动的各种尝试从未有停止,而城市复兴思想和理论也随着城市复兴实践的完善、深化,尝试包含更广泛、更全面的内容。

从策略方法上讲,当代城市复兴较之以往更趋开放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领域中对复兴问题研究的开展,激活城市复兴的策略研究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城市复兴的实践途径及激活要素的策略来说城市复兴可分为以空间策略为要素的复兴、以经济策略为要素的复兴及以文化策略为要素的复兴。尤其是以文化策略为激活要素的复兴将城市复兴带到一种新的实现方式上来。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为例,从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三个层面来研究以文化策略为激活要素的城市复兴实践方式。

三坊七巷的兴衰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市中心区,中轴线南街以西,东临八一七路,南接吉庇路和光禄坊,西靠通湖路,北至杨桥路,占地44.7hm2。南后街自南向北贯穿其中,街的西侧是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为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街区至今还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街—坊—巷—弄(里)”格局,尚存明、清代古建筑159座。被喻为是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风貌和人文特色的集中代表(图1,图2)。三坊七巷缘起于西晋末的永嘉年间(2),成型于宋代。到了南宋,三坊七巷已成为城市贵族、仕夫的聚居地。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民国初,三坊七巷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期(图3)。首先是周围形成了侯官衙、圣庙、学府、抚院使署等官方建筑和场所。其次,优越的区位和居住传统吸引了更多的贵族、学者、仕夫来此居住。如林则徐、严复、梁章炬、陈宝琛、萨镇冰、甘国宝、沈葆桢、冰心、庐隐、林徽因、郁达夫、林觉民等。从人文意义上说,三坊七巷迎来了她的中兴期。

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州城和三坊七巷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口大量外流。解放后,在城市大建设和道路拓宽的背景下,三坊七巷仅剩下两坊五巷保留原有风貌,同时因居住人口密集,沿街聚集了大量商业,三坊七巷成为城市商住功能混合的聚集区。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维修保护,破坏性开发建设、违章搭建和老化现象严重,生活条件不断下降,三坊七巷到了濒临毁灭性破坏的地步。

过眼烟云,三坊七巷由兴及衰。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变迁、人文生活的最佳印记,集中体现了多种城市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曲折的保护历程

1992年,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与福州市签约,出资35亿元开发改造“三坊七巷”项目,拟将其建设成集文物保护、商贸、旅游、文化、住宅、娱乐于一体的街区。其思路是以开发为主,规划了数十栋高层公寓,对其中42处文物采取分片迁建的方式进行集中保护。但结果却是导致了街区格局受到严重破坏。在相关专家及人士的呼吁下,项目仅实施了一期,后续的拆迁便停了下来。到2003年,该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建成4座13层商住楼,在三坊七巷北端形成了以高层住宅为主的新居民区,直接导致三坊之一的衣锦坊北侧界面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对三坊七巷整体风貌的控制。

经历了92年的破坏性建设后,三坊七巷开始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从2001年起,三坊七巷开始了她全面的复兴历程(表1)。

至此,三坊七巷的保护经历了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保护工作实现了内涵上质的飞跃,城市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均被纳入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剖析

1.空间形态

城市文化特征的直接表象是城市的空间形态。分析三坊七巷的空间形态可以看出:街区以南后街为轴,三坊与七巷呈鱼骨状排列于东西两侧,其间分布联系坊巷的明巷和暗弄(里),加之原有巷名沿用至今,虽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整的“街—坊—巷—弄(里)”格局。

街区内分布着大量的优秀历史建筑,现保存有159座明清建筑,面积在1 000m2以上的大院20幢,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上百处之多(图4,图5,表2)。建筑形态从风格、型制到材质、细部都表现出福州独特的建筑语汇:建筑布局、结构用材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征;院落庭院布局反映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建筑细部精巧细腻,体现建造工艺水平;古园林小巧雅致,表达出原始的人文山水观。

2.行为模式

城市文化特征是城市主体行为意识作用下的社会反映,它对空间形态的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这里讨论了三坊七巷的行为模式就是分析三坊七巷的“人”与“事”。从这里走出的人,从这里发出的声音无不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印记,这正是三坊七巷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归纳三坊七巷的行为模式要素有助于我们读懂三坊七巷古老表皮下真实的文化内涵(表3)。

3.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特征来源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三坊七巷蕴含了最为真实的福州传统生活方式,其街区社会组织关系、居住模式、生产商贸习俗等都透露着浓郁的福州地方人文特色(表4)。

三坊七巷复兴实践的文化策略

三坊七巷复兴规划将街区定位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突出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典型里坊式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策略遵循历史原真性和风貌完整性、区域系统保护、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合理永续利用、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原则。

由于街区遗产包含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因此,对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表征形态,更要延续和传承其传统生活方式,做到神形兼顾(图6)。

1.更新空间形态及功能形态——光大场所精神,植入新功能形态

严格控制保护区街区风貌,注重风貌的保持和延续,整治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维持保护区整体空间形态和尺度;协调建设控制区整体风貌,其建设内容应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取得与保护区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对环境协调区内造成景观、空气、水系污染的污染源应逐步拆除搬迁,区内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历史街区风貌景观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进行,形成与城市空间的过渡与对话。对区内保护建筑采用更新、修缮、保留(暂留)的多级策略,渐进、弹性式的修复或更新。挖掘与建筑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形成有情节、有内涵的空间形态。制定合理的功能定位,传承居住功能,恢复传统商业形态,植入契合街区传统行为模式的新型城市功能。赋予其地方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旅游展示等综合内涵。如:欧阳花厅将延续其宗族居住功能,降低使用强度,同时展示福州传统民居建筑和园林特色;水榭戏台展示民间曲艺、建筑与园林艺术;陈承裘故居将展示“六子科甲”家教典范、刘家大院将展示福州近代工商业历程、新四军办事处旧址将作为革命教育基地;林聪彝故居将展示林则徐家族文化并作为民间工艺博物馆,沈葆祯故居将展示洋务运动,船政文化等。

2.延续生活方式——继承传统,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对蕴藏于三坊七巷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原始生活方式——民间手工艺和曲艺、民间生产商贸习俗、民俗节庆风俗、传统宗教文化和典型的闽学现象进行保护和传承,并提供展示平台。

开辟作坊展示点,对民间手工艺进行展示、经营。如福州三宝(脱胎漆器、纸伞、角梳)和裱褙、纸花、玻璃等三坊七巷极具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传统生产工艺。对老字号商业进行保留和引入,再现传统经营方式,恢复南后街传统商业功能。如古旧书坊、传统饮食、药店医堂等。开辟民间演出点(如以水榭戏台为平台)对评话、唱等民间曲艺进行保护、传承与展示。延续民俗活动提供节事文化活动的展示及场所。如对有千年历史的南后街元宵灯市,光禄坊的立春剪纸、中秋“摆塔”等民俗节庆活动进行延续与传承,并逐步将它们变为福州民俗文化的展示中心。修复宗教寺、庙、祠、堂的使用及展示功能。如复原道教紫极宫,展示道教正统文化;改造三山堂,作为对天主教堂建筑艺术、文化、仪式等的展示。

选择代表性遗址设立闽学现象(科举文化、保守型精英文化、宗族沿袭制)展示点。如修复陈承裘、郭伯荫故居和许厝里以及现存各家族宗祠,开辟为士族文化与家族祠堂现象的展示场所;以小黄楼作为展示科举文化的场所;以光禄吟台作为展示名贤文化的场所;以道南祠作为祭祀闽学大儒的场所;以听雨斋作为书法、绘画、诗歌展示的场所等。

三坊七巷的重生——城市复兴之路

城市复兴是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延续永不停滞的脉搏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是没有句号的城市实践。三坊七巷的复兴实践将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获新生,它在传承的同时融合现代文明,创造属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新文化、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福州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07

[2]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福州市文化局.福州文化志.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4]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第二、七册).河北:方志出版社,1999

[5]北北,曲利明.城市的守望——走过三坊七巷.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6]中央电视台,福州市广播电视局.探索发现——三坊七巷.北京: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5

[7]吴晨.西欧城市复兴理论研究及对中国的借鉴:[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8]D.Lichfield.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20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坊七巷讲解词】相关文章:

三坊七巷05-04

三坊七巷分析04-17

写福州的三坊七巷作文05-02

福州三坊七巷游记作文600字04-17

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04-28

三坊学校万师访万家活动方案04-25

七巷街项目分析报告04-15

上一篇:提档介绍信下一篇:直供电操作方法及故障处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