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讲解词

2024-04-12

湖南省博物馆讲解词(精选6篇)

篇1:湖南省博物馆讲解词

桂林鸡血玉

当今中国红 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我是讲解员xxx,今天,能为嘉宾们讲解桂林鸡血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血玉冠中华”,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鸡血玉主题博物馆,建设在桂林国家高新开发区内。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投资10亿元人民币,集矿山开采、生产加工切割、雕刻、收藏、批发零售、玉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产业链文化特色博物馆。桂林鸡血玉形成年代距今约10亿年,是古板块缝合带海底火山沉积变质产物,产地在桂林龙胜县,本馆的矿山就位于龙胜县三门镇沙岭坳(ao),是鸡血玉品质最好的矿点。早期,民间对桂林鸡血玉有多种称呼,如“鸡血石”、“国旗红碧玉”、“鸡血红碧玉”、“桂林鸡血玉”等,2013年3月15日,本馆申请鸡血玉标准获得国家管理部门备案,从此给鸡血玉上了户口,此玉种正式命名为“桂林鸡血玉”。作为新玉种,桂林鸡血玉填补了我国玉石界乃至国际玉石界没有红玉的空白,是中国玉与中国红的美妙邂逅。它具有耐磨损,耐高温,不怕酸碱侵蚀,永不变色的特点。

接下来我首先给大家介绍桂林鸡血玉的作用和功效。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其《玉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赤如鸡冠者为最”。桂林鸡血玉以红色著称,红色在玉石中,是非常重要和珍贵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五福:福绿寿喜贵中,红色是喜的代表,红色在五行中属火,有着天赐的旺盛生命力。八卦中的离卦也是象征红色,赋予了驱邪避凶的功能。桂林鸡血玉因具有红艳如鸡血的血色,被视为招财纳福、辟邪区灾的上品,而且,桂林鸡血玉中常带有纯黑色,象漆器般的光亮。作为底色的衬托,更显得庄重。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身上佩玉能化祸为福,中国易经研究会的专家,视桂林鸡血玉为当代首选风水用石,具有强大的能量,能够改善个人的磁场跟调气,带来更多的好运跟保护。

桂林鸡血玉还具有养生益寿功效。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矿石药物使用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桂林鸡血玉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石药物,它之所以呈现出美艳鲜红的颜色,是因为其中富含铁离子的缘故,而这种铁离子也存在于人和所有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对人体大有裨益。长期佩戴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内分泌都有益处。现代研究表明,桂林鸡血玉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经过打磨的鸡血玉会将效能积聚,形成一个电磁场,佩戴在身上,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具有防辐射功能。鸡血玉的手保健还具有杀菌止痒,能治疗皮肤病的功能。桂林鸡血玉是目前世界上对人体健康最有好处且最有科学依据的宝石。桂林龙胜县人口17万人,是一个长寿之乡,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已满116岁,长寿老人多集中在鸡血玉矿山分布的地区。其次,为大家介绍鸡血玉的收藏价值

“乱世藏金,盛世藏玉”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珠宝玉石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业内人士认为当下,投资股票、房地产等传统项目,不如投资桂林鸡血玉。从2005年开始,桂林鸡血玉的平均年涨幅超过20%,近两年,鸡血玉的年涨幅甚至超过了300%,如今一只三年价格为500元,色、种、水在中等水平的手镯,现在售价也都在3000元以上。今年5月,桂林鸡血玉博物馆以内6600万元的高价成功拍下鸡血玉矿山开采权,由于鸡血玉原材料的稀缺,桂林鸡血玉的价格一路上扬,成了“金疙瘩”,并被称为桂林五宝之一(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西瓜霜、鸡血玉)。与昌化鸡血石、和田羊脂玉、田黄石相比,桂林鸡血玉仍在起步阶段,将有上百。上千倍的升值空间,未来5年桂林鸡血玉的投资和收藏行情还会越来越好,甚至逐步赶超昌化鸡血石和巴林鸡血石,成为了桂林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为家乡拥有这样的资源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2012年,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桂林鸡血玉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元首和政要。在这届博览会上,由桂林鸡血玉博物馆提供的桂林鸡血玉中国龙拍出350万元、桂林鸡血玉公关拍出590万元,突破了桂林鸡血玉拍卖历史最高价。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专家组组长王立军点评,现阶段桂林鸡血玉的价位属于初级阶段,这次拍卖充分展示了桂林鸡血玉收藏价值增长的强劲势头。

2012年12月8日,桂林鸡血玉博物馆举办了桂林首届鉴宝活动,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组鉴宝专家蔡国声教授,金申、余光仁、钱新等业内权威专家到博物馆现场对鸡血玉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为收藏鸡血玉这种天然玉石大有可为。蔡国声教授还是提醒大家收藏真品一定要传承有序,这是保证艺术品收藏增值的关键。

今年9月3日,在第十届东盟博览会签约会上,桂林鸡血玉再次亮相,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获取了等多的全球商机,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古人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为让鸡血玉保真保值,本馆秉承:“物出名门,传承有序,代证收藏,升值无限”的宗旨,为每件鸡血玉出具全国唯一的鸡血玉博物馆鉴定证书。最后,为大家讲解如何鉴别桂林鸡血玉: 桂林鸡血玉的质量以“血”、净度和“地”来鉴别。“血”的好坏,由血色、血量、浓度和血形四个方面决定。质量上乘的鸡血玉要求其血色艳而正,还要活,并要溶于“地”之中,血量要多,越多越好,而且要浓,血形以团血状血较佳,点血次之。

净度:以无瑕疵、无裂纹者为佳。瑕疵和裂纹的存在会影响鸡血玉的质量 “地”:“地”的质量由其颜色、透明度、光泽和硬度四个要素决定。

篇2:湖南省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我是讲解员王佐梅。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包括金岗口、凤凰山两个园区和北泊子、团旺两处地质遗迹保护点,总面积达15.46平方公里。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金岗口园区,占地3.8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了莱阳白垩纪地质博物馆,张和国际树化石林两个景点。你眼前的这个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939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在请大家沿着时光轴线,跟我一起去探索恐龙世界的奥秘吧。莱阳恐龙动物群

这是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莱阳恐龙动物群。

第一个恐龙岛,展示的是巨型山东龙,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请大家注意观察它的嘴巴,是不是跟鸭子的很相似呢?巨型山东龙在我们莱阳还有诸城都有发现,它成年之后高15米左右,而你看到的这个只有5米多,所以,它应该还不是一具成年龙的化石。

这里我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怎么辨别他们是吃什么长大的吗?好了,正确答案是,巨型山东龙是吃植物的。你们会不会想,吃植物怎么能长得这么大呢?因为它吃的多啊,据中科院专家介绍,一只成年的山东龙每天能吃2--3吨的食物。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咱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们莱阳的骄傲,它就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是1951年由杨钟健教授带领的科考队在莱阳金岗口发现的,是我国第一具完整的化石骨架,如今这具骨架作为镇馆之宝一直陈列在中科院古动物馆内。你看到的这具是根据1:1的比例复制的模型。棘鼻青岛龙和其它的鸭嘴龙类恐龙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头顶上多了一个棒状棘,也因此而得名。

棘鼻青岛龙明明是在莱阳发现的,可为什么冠以青岛的地名呢?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莱阳没有技术力量进行挖掘,整项工作全都是青岛的专家到莱阳开展的,所以被命名为棘鼻青岛龙。

这种化石所处的地层时代为白垩纪晚期,身长为7米左右,高5米左右,体重大约在6-7吨之间,但是它们的脑容量很小,只有200-300克,就像一个苹果那么大,所以它们不善于奔跑,又没有攻击性,更适合生存在淡水湖泊的区域。咱们的棘鼻青岛龙不管是它的颜色还是他的顶饰看起来都是非常呆萌的,可以说是属于温顺型的恐龙。

在这里我向大家普及一个辨别恐龙骨骼化石真假的办法,首先要看组合连接的部位,如果是从骨头中央连接的,肯定是模型;其次要看骨头是否有修复的痕迹,像现在这样的一看就比较完整,那就肯定是假的。因为化石在地下埋藏几亿年,随地壳的变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破损或开裂,大都能看到修复的痕迹。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三个恐龙岛,这里展示的是禄丰龙,是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老先生在云南的禄丰县发现的。禄丰龙,身体比较笨重,成年龙大约在6-7米,我们眼前这个恐龙长5米高2米,比今天的马大不了多少。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较小,有五个指头,后肢粗壮,而且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整条龙的特点就是在他这条粗壮的尾巴上,它的尾巴占据整个身体的二分之一,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平衡的同时帮助头部及颈部的活动。它是生活在浅水区的恐龙,主要以植物叶和柔软的藻类为生,多以两足行走,当它困了累了的时候,便会将它的尾巴落地与他的后肢形成一个三角架,以此来稳住身体平衡。这种行为很像今天的袋鼠。其实最早的时候禄丰龙是吃肉的恐龙,后期因为其他的恐龙比它还要凶猛,它慢慢的只能靠吃植物存活了。大家从这个方向上看,就可以知道食肉恐龙跟食草恐龙嘴巴和牙齿的区别了。

请大家继续看第二个展区,莱阳地质古生物。

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莱阳在恐龙地质界的辉煌成就!莱阳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和昆虫化石的地方,也是罕见的同时发现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重要遗址。在莱阳有三次大发现,第一次大发现是从1923年--1930年发掘了中国谭氏龙部分化石;第二次发现是从1950年--1958年发现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较为完整的骨架;第三次大发现是2008年至今,由中科院汪筱林教授的团队,逐渐发现的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确认了莱阳恐龙化石富集层和埋藏规律。

请大家看一下展板:

1.莱阳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发现的地方,1958年毛泽东主席参观了古脊椎所研究成果展,主要展览的就是我们的新中国第一龙。

2.莱阳是众多国内外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考察、发掘和研究的地方。这是我国恐龙之父----杨钟健院士;古哺乳动物奠基人----周明镇院士;黄土之父----刘东升;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教授;著名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3.莱阳发现了三个著名的白垩纪化石生物群。早白垩纪发育了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是指莱阳恐龙动物群和恐龙蛋化石群。你看到的这个图就体现了当时种类繁多的恐龙乐园里的景象。

4.莱阳是最早发现翼龙化石的地方,翼龙它不属于恐龙,它属于蜥脚类。

5.莱阳是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的地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莱阳特有的白垩纪地层图。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地层不仅非常丰富,而且露出连续也较为完整。包括莱阳群(约1.3亿~1.1亿年前)2)青山群(约1.1亿~1亿年前)3)王氏群(约8000万~7000万年前)。看这张图片就是平原恐龙峡谷群,这就是当时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土都是红颜色的被称为红色砂砾岩,埋藏着以鸭嘴龙为代表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莱阳也发现了热河生物群,这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些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带毛恐龙、鸟类、翼龙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在鸟类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上提供了翔实的化石证据,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古生物发现。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里不展示莱阳自己的化石呢?第一,莱阳的挖掘工作相对保守一些,虽然这里展示的古生物在这里都能找到,但是都不是很完整;第二,条件不成熟的挖掘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化石的破坏,所以埋藏在地下就是最好的保护。恐龙的故乡

在我左手边是一个2D影院,大家可以到里面观看纪录片,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恐龙的起源。

看完影片后我们对恐龙的知识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传统上,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陆地上,能直立行走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即狭义的恐龙。现在,科学家认为,恐龙不仅包含那些生活在中生代的物种,还包括今天地球上的鸟类。

这边有个恐龙的演化图,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到恐龙最早是在三叠纪时期的海洋当中出现的,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期到达了恐龙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海洋,陆地,天空,均被恐龙统治达1.6亿年。现在来看新生代我们最早的人类才生存了几百万年。

恐龙家族依据腰带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我们来看一下世界恐龙分布图,长得是奇形怪状,看看我们认识几种恐龙呢?这块骨头是棘鼻青岛龙的股骨,在后面这个1:1的还原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个刻度的标注,这条股骨的长度大约为1.40米,跟许多小朋友的身高差不多吧?这块是祈福骨,大家可以摸一下,俗话说摸摸龙骨,一生幸福,大家只要摸一下,就可以将祝福带回家。

这边是巨型山东龙的下颌骨化石,就是下巴的位置,我们刚才已经摸了龙骨了,现在再看看龙头就可以万事不愁了。恐龙蛋世界,看看恐龙到底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这边有个互动区域大家可以去我们的恐龙蛋模型进去拍照留念。恐龙那么大,恐龙蛋应该也很大吧!下面我带大家看一下真正的恐龙蛋,这一窝恐龙蛋就是发现在莱阳的金岗口村。莱阳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椭圆形蛋类、网形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5科6属12种。

大家看一下这一窝恐龙蛋化石,有没有发现它是平行排列并且放射性的围成一圈呢,因为它们都属于双卵巢动物,一次下两枚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两个相邻的恐龙蛋都是平行排列的,整窝的恐龙蛋呈放射状分布。许多游客会问我,这么小的蛋,怎么会长成那么大个的恐龙呢?因为恐龙的寿命大约在200--300年,所以与蛋的大小无关。

地球演化

请大家随我上二楼。

初始的地球是由宇宙中的气体尘埃凝聚并加上对陨石的吸积形成的,地球早期不但经受了地外物体频繁猛烈的撞击,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也在不断的裂变。慢慢形成了地核,地幔和地壳。我们可以看这边地球的立体模型,从内到外分别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地核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核电站一样,不断的进行燃烧和放热。为其上的地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进行板块运动和火山爆发等各种地质现象。地幔是整个地球占据区域最大的一部分,厚度接近3000千米。它不断为地球上的各种地质变化提供动力。像我们所熟知的地震,火山爆发,大陆漂移和板块的运动,都是由地幔导致的。而我们现在生存的区域就是最上面的地壳部分。地壳的厚度大约为17千米,主要由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好像我们平时会觉得,地壳就是整个地球最重要的地方了,而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其实地壳的质量仅仅占据了整个地球的1%。

我们莱阳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包括钾长石、石墨、白云石、莱阳绿等。莱阳的钾长石质量非常的好,用来制作高档瓷釉料以及制取钾肥。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莱阳绿,可以用作雕刻、饰面和建筑材料,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地面铺的就是我们的莱阳绿。

这边是展示的原地暴露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水、空气和温度会对化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接触空气而又在潮湿的环境下,结冰对恐龙化石是破坏是毁灭性的。对于同这一块骨骼,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风化成粉末,而埋藏在地下的没有接触空气的另一面则完好无损。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为了修复和保存这些化石,首先会在外层打上石膏,避免运输途中的磕碰和损坏,到了修复中心之后,再用颗粒胶进行表面的维护和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修复和保存化石,才能将原本的形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这是地质专家根据棘鼻青岛龙的骨骼化石还原的三维模拟图。虽然恐龙身上的颜色和厚厚的铠甲都是假想的,但是它头上的这只角却是真实存在的。请大家猜一下,这只角有啥用途呢?古脊椎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这只角是用来抵御敌人的武器;第二,这是一个具有特殊色彩或者漂亮羽毛的顶饰,为了吸引异性而存在;第三,也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说法。专家们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这只角不仅骨质比较疏松,而且带有大量的气孔。据此判断,这只角是用来调节体温用的,作用类似于狗的舌头。寒武纪海洋

下一个展区就是神奇的穿越寒武纪海洋展区。大家也许不知道,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是没有任何生命的,而在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却突然出现了生命大爆发,它们从海洋到陆地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即时出现。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不仅惊呆了自己,而且震惊了世界。他模拟寒武纪时期的空气成份,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是生物组成所必须的蛋白质。由此实验可以证明,之前人们所争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那就是先有鸡后有蛋,而蛋只是鸡生命体的延续。

我们头顶上这个非常大的生物叫做奇虾。奇虾,又名古怪的虾,5.3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奇虾了。它有一对带柄的巨眼,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25厘米直径的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环状排列的外齿,对那些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在寒武纪海洋里还有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动物,叫做怪诞虫,就是墙上的这一只背上生有七对长刺的生物,它也是寒武纪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了,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发生的事件,主要依据当时形成的岩层和其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命进化树。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棵生命进化树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整个生物的进化过程。从最初的寒武纪开始,地球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从单细胞的变形虫,到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其后逐渐出现的两栖类动物,蜥蜴,鳄鱼,并逐渐进化为恐龙的分支。恐龙灭绝后,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新生代哺乳类动物。我们身后这些展柜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古生代海洋里的海洋生物以及植物标本,我们可以详细了解生命演化树上所提到的各种生物。菊石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贝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以旋转形的壳为多。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1厘米;大的则达到2米。

这个展台所呈现的就是在侏罗纪时期在莱阳生存的各种恐龙,有体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龙梁龙,莱阳最著名的棘鼻青岛龙,以及鸭嘴龙和霸王龙。恐龙也是有大有小的,咱们来看一下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它就是鹦鹉嘴龙,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因为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左右。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

自6500百万年前恐龙灭绝,爬行动物时代结束后,地球历史进入了新生代,也就是哺乳动物时代。

介绍哺乳动物时代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化石标本,它叫张和兽,它是质地专家张和先生发现的。看到它我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的一位同事第一次见到张和先生的时候便问,你不是叫张和兽吗?张和先是一愣,然后笑道:“我叫张和,而我发现的一个物种叫张和兽。于是,这个叫张和兽的小家伙就落户在了我们展馆。那么张和兽有什么特殊学术价值呢?在它之前,动物都是靠下蛋延续后代,而张和兽却是把蛋在腹内孵化再生出体外。也就是说,它是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的一个过度。

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更为进步,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它们明显区别于爬行动物的特征包括:温血动物,体表具毛,以保持其体温恒定;大脑和神经发达。在化石研究上,主要靠骨骼和牙齿来加以区别,其中骨骼中最重要的是头骨。

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猛犸象化石,我们看过的冰河世纪里面就有它。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猛犸象的特征。猛犸象又名长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草原上最大的象之一,体重可达到12吨。在大家们面前的这具猛犸象出土于黑龙江身高约2.9米,身长约5米左右,从它的牙齿磨损程度来看这只猛犸象大约有5到6岁,换算成人类的年龄也就是十八九岁。猛犸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这个门齿长约1.5米,它们身上披有金色,红棕色或是灰褐色的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可以达到9厘米。猛犸象夏季主要是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和树皮为食。它们广泛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在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有三个,1、因为气候变暖,他的活动区域变小,草场的植被减少致使猛犸象面临饥饿而死;

2、后期猛犸象选择近亲繁殖,致使猛犸象出现了骨骼畸形以及癌症的发生,使它们你大多活不到成年;

3、再后来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曾把猛犸象的肉作为食物,把它的皮毛作为抵御寒冷的衣服。

那么这个古生物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通过这个展板来了解一下。

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自寒武纪以来地球经历了5次重大集群灭绝事件。第一次到第四次生命大灭绝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陆地和海洋的分化,致使海洋中的造礁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灭绝,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统治者逐渐的替换为恐龙,并进入了侏罗纪的黄金时代。第五次生命大灭绝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恐龙大灭绝了,小星星撞击地球,导致尘埃遮蔽天空,大量的光合植物由于缺少光照而死去,食物链底层断裂后,植食性动物尤其以恐龙为主的大量动物也在坚持了几个月后死去,导致肉食性动物缺少资源,也逐渐走向了灭亡。就此结束了恐龙统治地球的漫长时代,而生存下来的哺乳类动物,凭借神奇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力在短期内实现了又一次生命大爆发,缺少天敌又进化到更高层次的哺乳动物迅速占领了地球。最后进入了我们人类的新生代时期。

篇3:博物馆讲解工作初探

长久以来, 各界学者针对如何吸引公众兴趣, 如何增强展陈设计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和研究。可是再精美的藏品, 再漂亮的布景, 再多元的展示, 再高端的仪器, 对于观众来说都仅仅是陈设而已, 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温度、语言、行为所给予的引导性和亲善性。换句话说, 观众只能被动的在固定的场景模式中进行泛泛而平乏的自我学习, 缺失一种心灵的交流, 更缺失知识点和面的提要概括。加之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灌输模式、被动学习, 致使人们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所达到的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因此, 对于中国公众来讲, 在参观过程当中, 特别是针对初次参观者, 配以适当的讲解说明, 点拨要点, 了解藏品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是极为必要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很多观众觉得博物馆需要配备更多的讲解员, 并不断充实完善讲解工作。在走访各博物馆的过程中, 也时常看到跟随讲解员的群众越聚越多的现象。公众的需求就是博物馆业务开展的任务和方向。因此, 如何提高并丰富讲解工作, 是博物馆实现其科普教育职责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培养正确的情绪及心态, 做到热爱博物馆、热爱观众、热爱讲解工作

自步入博物馆工作伊始, 前辈就反复教诲这样的警句:“态度决定一切”。不错, 工作是“三百六十行”, 然而总则只有一个, 即“干一行, 爱一行”。在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 讲解员的态度和情绪往往会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更似一只无形的手, 引领参观氛围的走向。观众是善良的, 当他们感受一次全身心的讲解服务后, 也必将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与赞誉。因此, 讲解员只有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 发挥对博物馆的热爱, 对公众的热情, 对讲解工作的热忱, 才能变完成任务到体会乐趣, 再升华到个人使命感与自豪感, 直至最终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规范语言行为仪表仪态,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观众来到博物馆, 接触最多的, 无非就是展厅、藏品、服务人员。展厅、藏品是相对固定的, 只会因为布展的需要而改换。可服务人员是多变的, 特别是讲解员, 通过最长时间与观众的接触, 能够很大程度地左右或者改变其对博物馆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某种意义上说, 此刻的讲解员, 就是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因此, 注重言谈举止, 规范礼仪行为, 提高自身修养, 加强职业道德, 以积极的服务满足公众需求, 以平和的态度解决困扰纠纷, 无疑是岗位赋予每一位讲解员的最低标准, 也是最高要求。

三、深刻了解展厅设计理念, 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每一座博物馆、每一个展厅、乃至每一处展陈细节的设计, 无一不是经过多方专家仔细构思与反复推敲后得出的最佳方案, 知识体系严谨, 设计理念深刻。而从海量藏品中精挑细选出的展品, 定是具有丰富科研性、审美性的特色精品。若想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 既对博物馆有整体了解, 又对某些展品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就需要讲解者在展陈理念上作全面的概述, 勾勒整体轮廓, 并在重要展品上作点的介绍, 描绘局部色彩, 将整个博物馆化作一幅绚烂的图画, 呈现于观众面前。

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史前生物厅, 其设计理念是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 介绍生物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 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其中, “恐龙与鸟类”是本展厅核心单元, 生动地呈现了从恐龙到鸟的进化过程。中华龙鸟的发现, 揭开了长羽毛恐龙与鸟类起源研究的序幕;中国鸟龙是最著名的长羽毛恐龙化石之一;孔子鸟在鸟类化石研究中的地位仅次于始祖鸟。这些化石不仅珍贵无比, 而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四、拓展知识视野, 深化学科体系, 构建学科桥梁

广博的知识, 是讲解的基础和保证。当观众需要一碗水的时候, 讲解员必须先拥有一桶水, 甚至更多。这样, 才能在讲解交流过程当中做到答疑解惑游刃有余。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是全面而广泛的, 它既包括对专一学科的深入学习、理解, 也包括对藏品涉及相关学科间脉络桥梁的构建。如首都博物馆一位在“古都北京城建篇”展厅服务的老志愿者, 在介绍中国古代房屋多为土木建筑时, 将其与其他文明古国的石质建筑进行横向对比, 然后从地理学角度加以分析, 由于华夏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多黄土、多林木、缺少石材。这样, 不仅将知识内容深化拓展, 还把建筑学与地理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学科联系在一起, 值得借鉴学习。

此外, 知识是客观的。虽然应当具备怀疑精神, 但作为一名讲解员, 当面对公众时, 如果传授的知识是错误的, 则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低龄公众, 由于其群体特殊性, 那些错误点有可能令其印象深刻, 以至误导多年。严谨的工作态度, 科学的讲解词配备等工作无疑位居首要地位, 直接关乎讲解的质量。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 不断学习、革新、完善、充实, 才能使讲解工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五、针对不同参观群体, 选择适宜的讲解重心、方式、策略

参观博物馆的公众, 不受年龄、学历、职业、身份等限制, 喜好、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团体, 适宜调整讲解重心、方式、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理念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 “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灵活运用。诸如面对低龄团体, 可放低整体难度, 将主要知识点的传达, 多以儿童化口吻, 采取提问、比喻、表演、联系课本、讲故事等互动活泼的形式讲解。面对较为专业团体, 可以提高要点难度, 将特色讲深讲透, 多以平和舒缓、友善恭谨的口吻, 采取介绍、设问、对比、联系生活、聊历史等探讨交流的形式讲解。在这一点上, 自然博物馆古爬行动物展厅的一位志愿者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她能够用“菊萍姐姐”一样的表达方式与孩子交流, 能够明确受众群体, 将目光始终放置孩子身上而忽略家长, 能够在解说过程当中突出要点详略得当, 从而使众多的小朋友围聚其周围, 甚至连中间休息的5分钟都不肯离散, 这就是讲解员的魅力所在。

六、培育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讲解活动

每所博物馆都设有专业的讲解员队伍。然而伴随科普教育的推广, 公众参观人数与日俱增, 博物馆接待任务也在日益艰巨。显然, 有限的人力资源无以满足广大的公众的需求。因此, 科学、系统地培育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队伍———特别是志愿者队伍走向讲解岗位,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 便可以拥有多层次的讲解者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提供服务。如吸纳退休后仍热情饱满老专家来做志愿者, 可以为具有一定基础的观众进行更专业地介绍, 可以对现有的讲解队伍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还可以帮助博物馆完善现有的讲解词, 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小小志愿者”培训活动也在很多博物馆开展得有声有色, 对小学员不单进行基础科普和展厅特色的介绍, 还涉及语音词汇、发声表达、仪表形体和讲解知识等多个方面, 毫不逊色展厅专业讲解员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合格的小小讲解员持“证”上岗, 专门为小朋友讲解, 颇具专家风范, 获得广大家长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总之, 讲解工作的主要目的十分明确, 即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但在主体、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又非常灵活, 其涵盖知识领域之广, 对讲解者分析、传授、表达、沟通能力要求之高, 在博物馆众多岗位中也是别具一格的。一个好的讲解员应当做到每次讲解的过程都不是完全一样的。通过不断地相互学习与自我完善, 逐步提高讲解水平, 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讲解员走向博物馆, 走向公众, 走向社会, 走向科普教育的明天!

摘要: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 是联系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出色的讲解工作不仅能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还能令枯燥的展品变得鲜活, 令冰冷的展厅变得热情, 从而让观众在快乐中学习, 在交流中充实, 流连忘返。笔者通过从事讲解工作的亲身体验, 融合走访各博物馆的所见所闻, 对如何提高博物馆讲解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工作,讲解员,观众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曹兵武, 李文昌.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

篇4:湖南省博物馆讲解词

关键字:博物馆;讲解员教育培训;课程培训程序

在过去,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1995年在美国费城所举行的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报告中,正式提出“如何提升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上的地位”,是未来努力的重点。

一、博物馆的教育

相对于学校有固定的时间、内涵的正式教育,博物馆是一个非正式教育的机构,在博物馆教育中,观众才是学习的主人,观众有选择学习内涵的自由。而博物馆的任务,便是做好收藏及展示,配合教育活动,主动提供给观众;或在观众希望学习时,拥有充分的资源提供给观众。

因为博物馆是属于非正式的教育机构,参观观众的心态较为轻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也因为观众的轻松心态,使得教育的成效有限,博物馆的丰富资源不免浪费。因此,大量学者提出应该对博物馆进行针对性教育的论点,但是无论是否要进行针对性教育,博物馆都要随时做好准备。

二、讲解员的定位

在博物馆的教育任务中,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随时随地的提供给观众,就是讲解员所要负担起的任务。换句话说,讲解员的任务就是要把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内涵,让观众获得深刻的认识。

于是,不免让人质疑的是,讲解员是否必须对馆内展示品的原理原则、收藏品的发展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事实上并不尽然。一个徒有满腹学问,却不懂如何表达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讲解员。

安徽博物院研究员陈书青,依其多年博物馆工作经验指出,讲解员的工作重点,是在掌握观众和讲解技巧,并非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内容;即使只解说展板上的知识,只要能将观众不知道的内容,清楚明白的表达,就已足够。讲解员说的开心,言之有物,观众听的清楚,不虚此行,便是讲解的最终目标。

笔者也向众多优秀的讲解员请教过,大家统一认为,讲解员是展品和观众沟通的桥梁,必须和观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参观观众的属性,再依据其属性给予适当的引导。所以,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孩童的好奇心”、“宗教家的热忱”“演员的演技”、“学者的专业”、“领袖的魅力”和“妈妈的耐心”。

综上所述,不难从专业讲解员的工作经验中发现,“讲解”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引起观众的学习动机、掌握观众学习情绪、协助观众熟悉展厅环境,提供参观资讯,指导观众进一步学习途径,都是解说的专业能力,和充分熟悉展示品的专业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三、讲解员的训练课程

由于讲解员的工作重点,是在掌握观众和讲解技巧,在讲解员训练课程规划时,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必须提供讲解员熟悉观众解说方面的能力训练。讲解员的训练课程应该包括:

(1)基本课程

教育学理论、博物馆学理论等,提供给讲解员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和教育的认知,协助讲解员了解博物馆教育进行的方法。

(2)初级课程

口语解说的技巧、肢体语言的表达、人际关系、沟通方式、仪态动作等。协助讲解员掌握观众和解说技巧。

(3)高级课程

各展厅展示内容的专业知识,包含一般常设展示厅和临时展览的展示内容。

一般大家会把“基本课程”和“高级课程”并称为“必备课程”,这两方面的课程是一位解说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至于“高级课程”部分,训练课程所能提供的只有基本原理的资料,在相关资料的收集上,仍需要讲解员自行收集。

四、训练课程的规划原则

当一个博物馆新开张时,讲解员都是新进人员,课程规划上不须考虑讲解员资历的深浅,一切从零开始。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可以掌握两大原则:

(1)基础课程和初级课程部分对全体讲解员开设。

(2)高级课程部分,请原展览的制作者解说展示设计理念及其整体规划。

当博物馆运作一段时间后,人员流动,在课程规划上开设要考虑解说员的资历深浅,避免课程实施的重复或者疏漏。在课程安排上可以掌握“基础,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穿插进行的原则;

(一)基础、初级课程方面

1、新进人员可以采取师徒制,跟随资深人员见习,以获得讲解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资深讲解员相互观摩解说,或以座谈会的方式提供解说经验的分享。

3、外聘讲师讲授课程,传达新知识、新经验,或也可以培育馆内资深的讲师。

(二)高级课程方面

1、资深讲解人员应该讲展示的设计理念等相关资料收集建档成为范本,提供给新进人员,使其获得足够知识。

2、临时展览展出时,应请原设计作者解说展示原设计理念及整体规划。宜在展出半年前就与规划者保持联系,展出前一个月进行课程训练。

3、常设展厅改变展示内容、加入新内容,或展示领域有新知识的发现,可以请该领域的专家进行普及演讲。

五、训练课程的实施过程

每一个训练课程从需求分析道最后实施完成,有一系列的程序,如下所示:

需求评估—课程规划—课程实施—成果评价—回馈

博物馆的讲解员训练课程基本都是这几个程序,分项说明如下:

(一)需求评估

初开馆时,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及应具备的能力都是课程需求。等到开馆正式稳定运作后,需求来源则有三大部分:讲解员能力有限、课程规划者认为可提供讲解员新的课程以及因为工作需求而进行的专业知识课程。

(二)课程规划

博物馆讲解员课程应该以年度计算或者半年度计算的方式,依据上述的规划原则进行课程计划的拟定。课程的实施时间宜运用休馆时间或者下班时间,以避免影响讲解员排班,降低服务品质。

(三)课程实施

讲解员教育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1、培训:适宜在有临时性展览或者有新的知识教育时,外聘相关专业人士到馆实施课程时进行。

2、讲解观摩及讨论:现场观摩或者播放视频进行观摩,举行座谈会进行讨论改进,吸取经验。

3、 自学:新进人员进行高级课程进修时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学习展馆的设计理念,整体构思、相关知识等资料。

4、参观其他博物馆:可以安排讲解员利用假期到相关博物馆参观,学习他人的讲解经验,亦可请他馆的经验丰富人士进行专业培训。

(四)成果评价

由于讲解员的工作是“靠一张嘴吃饭”,而且着重在服务观众及在讲解时处理突发状况,不易考核,仅能以心得报告或者实地演练的方式,了解讲解员的学习成效;或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讲解员自评学习成效。新进讲解员的自学课程,可以由资深讲解员进行考核验收。

(五)回馈

为了了解讲解员训练的成果,可以从展厅规划设计者那了解讲解员在讲解时的薄弱之处,对该部分加强训练;亦可邀请相关人士参观博物馆,由讲解员进行讲解,从参观者那了解对讲解的第一感受。

五、训练的回报

讲解员的教育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得出成效的,不能太过强调投资回报。或者说,由于讲解员是直接面对观众服务的一群人,代表的是博物馆的门面,多对讲解员进行训练,让观众能接受、接近博物馆,博物馆的教育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

篇5:昆虫博物馆讲解词

大家好!

欢迎参观昆虫博物馆,我是讲解员,下面由我带领大家参观。

昆虫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6月,是中国第一个国立昆虫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虫博物馆,包括展览、收藏、科学研究三大部分,收藏国内外昆虫标本120多万号。现在大家参观的是展览部分,采用仿生建筑,外形像一只巨大的甲虫,总建筑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

现在大家看到的“崇尚科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是昆虫博物馆的创始人、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在1999年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落成时的亲笔题词,也是我们办馆的指导思想。

昆虫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五个展厅,现在请随我参观第一个展厅--昆虫生命厅!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起源于3亿5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近一亿年。在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昆虫就占了四分之三,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昆虫。与恐龙同时代的昆虫个体硕大,当时的蜻蜓就有76厘米,犹如一只大鸟。展柜中陈列的是古老的昆虫化石,一亿5千万年前晚侏罗纪的蜻蜓化石,还有蜉蝣、蜚蠊等化石。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统称,它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条腿,一生发育多变化。大家可要记住了,只有6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多一条或少一条的都不是。大家看看这些动物,它们都不是昆虫,它们是昆虫的近亲,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但它们的足多于6条,象蜘蛛、蝎子有8条腿,蜈蚣和马陆的腿就更多了。

知道了什么是昆虫,下面我们再详细了解一下昆虫的体躯构造,昆虫体分三段--头、胸、腹,我们先看头部。头部是昆虫的取食和感觉中心,昆虫种类繁多,由于生存环境和取食习性的不同,它的口器也分化成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咀嚼式口器,如蝗虫、蟋蟀等,它们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主要取食固体食物;第二种是虹吸式口器,如蝴蝶和蛾等,口器由一根长长的喙管构成,主要吸食花蜜、露水等液体食物;第三种是刺吸式口器,如蚊子和知了等,它们的口器特化成针管状,可以直接刺入人的皮肤和植物组织,吮吸血液或汁液。当蚊子刺吸人体时,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口针插入皮肤后先注射唾液酶,这样就将体内携带的病毒、细菌等传给健康人群。蚊子可以携带和传播80多种疾病,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动物。最后一种是舐(shi)吸式口器,如苍蝇等,取食时用唇瓣直接添吸植物表面汁液。

昆虫头部还有一对触角,就象天线一样,感受外界信息。灵敏度让人吃惊。如,雌性天蛾释放的信息素只有0.0001毫克,而雄性天蛾在十几公里以外就可以嗅到这种气味。当前,美国一些昆虫学家利用受过训练的蛾类来探测出人造爆炸物、大麻等非法危险物品,试图训练蛾类成为未来的反恐精英。昆虫触角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棒状,连珠状,羽毛状等等。

昆虫的头部常常还有一对复眼和1-3个单眼,单眼一般只能辨别光线的强弱,复眼能够成像,复眼是由许多6边行小眼组成。昆虫中眼睛最多的是蜻蜓,蜻蜓的复眼是由28000多个小眼组成。许多昆虫也像人一样有听觉,不过它们的耳朵不长在头部,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的第一节,蟋蟀的耳朵则长在前足胫节上。

了解完昆虫的头部,我们再来看看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昆虫的跳跃、飞行等运动是靠胸部来完成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昆虫的足发生了分化,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步行足、跳跃足、游泳足、攀援足、携粉足等等。蝗虫的后足很发达是跳跃足,一次跳跃的距离可达体长的100多倍。跳蚤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一次弹跳高度可达其体长的200倍,相当于人跳400米高。航空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英国一飞机制造公司从其垂直起跳方式上受到启发,成功设计制造了几乎可以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除了三对足,昆虫的成虫一般都有两对翅,根据翅的构造可分为鳞翅,鞘翅,覆翅、膜翅等等。

下面我们来了解昆虫的第三段腹部,腹部是昆虫的生殖和消化中心,是昆虫重要的繁殖器官。昆虫大多数是两性生殖,也有孤雌生殖的,甚至还有一些种类既可以两性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大多数昆虫是卵生,也有少数卵胎生、胎生等。昆虫一生从卵孵化到长成成虫,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称为变态。昆虫的变态可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不完全变态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的昆虫有蝴蝶、蛾子等,不完全变态的有蝗虫、螳螂、蜻蜓等。

现在大家看到是好爸爸负子蝽,负子蝽是水生昆虫,雌性负子蝽将卵产在雄性的背部,由雄性负子蝽担负养育子女的重担,因此被称为好爸爸。

现在请看园柱形展柜内的胡蜂蜂巢,俗称马蜂窝。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止,蜂窝结构在建筑上广为应用。

昆虫是大自然的歌手,昆虫鸣叫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语言,这里展示了昆虫鸣叫的三种原理:一种是鼓膜震动发声,如知了的鸣叫;二是翅膀震动发音,如蜜蜂、牛虻等;三是翅膀摩擦发声,如蟋蟀,螽斯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多种多样,蚂蚁、蜜蜂、白蚁等昆虫喜欢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称为聚集习性;食性也很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等,如苍蝇就是腐食性,七星瓢虫则是肉食性或捕食性。有些昆虫的成虫雌雄个体外部形态差异很大,如独角仙、锹甲等。

昆虫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保护色和拟态两种保护方式,请大家仔细看,树枝上一片片枯叶,并非枯叶,它其实是枯叶蝶,伪装的非常巧妙,被称为伪装大师。还有竹节虫、角蝉等。

昆虫家族厅

现在请大家参观第二展厅昆虫家族厅。

昆虫纲已知种类有100多万种,分类学家按照亲缘关系把昆虫纲分为33个目。这里按照进化顺序介绍33个目以及各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种类和常见种类:

缨尾目昆虫:是比较原始的无翅小型昆虫,由于它们身上有银灰色的鳞片,尾部有二根或三根细长的尾须,因此被称为衣鱼。全世界已知种类有570多种,中国已知约20种。是常见的书籍和衣物害虫。

蜉蝣目昆虫:蜉蝣目(Ephemeroptera)目名源自希腊文,意为 “仅一天的生命”。中国也有“朝生暮死”之说,其实古人对蜉蝣不了解,蜉蝣一般为水生,它的幼虫称稚虫生活在水中,寿命长达数月到1-2年,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古人借蜉蝣的“朝生暮死”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蜻蜓目昆虫:蜻蜓昆虫比较原始,常见的有蜻蜓和豆娘,它们都有美丽的翅,纤细的身体,硕大的复眼和极短的刚毛状触角。蜻蜓繁殖离不开水,我们经常说的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蜻蜓的幼虫叫稚虫,统称水虿,水生。蜻蜓与豆娘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蜻蜓的翅一般透明无色,豆娘的翅常常有较深的颜色;停息时,一般蜻蜓四翅平展,豆娘四翅斜立于体背。

蜚蠊目昆虫:蜚蠊俗称蟑螂,体扁平,头常折于胸部下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善奔跑,多数种类夜间活动。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常见的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

等翅目昆虫:俗称白蚁,是一类小型昆虫。通常集体生活,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及分工。它们以木材纤维为食,肠道里有一种特殊的,可以消化纤维的细菌。有些生活在土中,在地下筑巢或地面筑巢成塔状,称为“蚁塔”。有些生活在木材中,是家俱、建筑物及树木的重要害虫。普通白蚁无翅,只有繁殖蚁才有翅,交尾后翅从基部脱落。

螳螂目昆虫:螳螂目昆虫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前胸延长;前足特化成镰刀般的捕捉足。姿态优雅的螳螂是昆虫界最冷酷的猎手,他们捕食几乎所有的昆虫,包括自己的同类。雌雄螳螂交尾后,雌螳螂常常会将雄螳螂吃掉,以补充营养,繁殖后代,而雄螳螂有时会心甘情愿的被吃掉,因此说螳螂是自然界的好丈夫,有忠贞不渝话螳螂之说。

虫修 目昆虫体棒状或阔叶状,酷似植物。棒状的称竹节虫或杆虫修,体阔叶状的称叶虫修。虫修目昆虫种类不多,但都是中型到大型昆虫,有些种类体长可达65厘米,是世界最长的昆虫。

直翅目昆虫就是我们常见的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中国已知近2300种,其中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直翅目昆虫前胸背部为发达的马鞍状,后足为跳跃足,前翅为皮革质的覆翅,后翅为膜质,飞行能力强,为不完全变态。蟋蟀好斗成性、蝈蝈鸣声动听都是重要的观赏昆虫。

同翅目昆虫我国已知约7000种,大小和外形非常悬殊,蝉和蚜虫都属于这个目。口器为刺吸式,前翅质地均匀,停息时翅置于背上呈屋脊状。其中有不少是农林重要害虫,如蚜虫、介壳虫。

半翅目昆虫俗名叫“蝽”,我国已知近4000种。刺吸式口器,前翅一般为半鞘翅,腹部具有臭腺。泰国的面具虫就属于半翅目蝽类,看它多象京剧的脸谱。

鞘翅目昆虫便是我们常说的甲虫,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一些漂亮的种类是收藏家渴望的珍品。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占昆虫总数的1/4,是昆虫纲最大的一个目。中国已经发现超过19000种,实际数量还远不止此。甲虫体型大小悬殊,前翅角质化为坚硬的壳,起保护后翅和腹部的作用,膜质的后翅才是作飞翔用的。展柜中陈列有各种甲虫,如金色条金龟、红色条金龟、贝氏条金龟,咖啡巨犀金龟等等。蜣螂俗称“屎壳螂”,取食牛粪、羊粪等,是自然界的清道夫,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神农蜣螂,来解决牛粪羊粪带来的草场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这里还有瓢虫、叩头虫、荧火虫、各种天牛等等。

襀翅目昆虫又叫石蝇或襀翅虫,体形不大,中国有近400种。共同的特点是头部宽大,有一对细长柔软的丝状触角,咀嚼式的嘴已经退化。它们只有1到5厘米长,身体与蜉蝣一样,也是柔软纤弱的。成虫翅看上去发达,但实际飞翔力很弱。一般栖息在流水附近的树干或岩石缝隙内,幼虫生长在水里,对水质要求很高,目前此类昆虫已经被作为水质监测昆虫。

广翅目昆虫虽然在中国不到100种,但在野外,我们会有机会遇见这些身体中型至大型,引人注意的,看起来非常古怪的昆虫。它们的触角细长多节,复眼发达而突出,单眼三个。广翅目雄虫往往有极其巨大的腭,宽大的翅膀为膜质。发达的前胸呈长方形,可以活动。粗大的腹部没有尾须。飞翔力很弱,平时一般停在水边的岩石或树干上,傍晚有时会在水面轻飞。幼虫就栖息在水底,肉食性。

脉翅目昆虫翅膜质透明,脉序网状,具翅痣,口器咀嚼式,完全变态。包括草蛉、粉蛉、蚁蛉等。中国有3600多种,绝大多数种类为肉食性,捕食蚜虫等农田害虫。

鳞翅目昆虫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蝴蝶与蛾,多为中型至大型昆虫。虹吸式口器,平时像发条一样蜷曲在头下,吸食时伸出,可以探入花心吮吸花蜜。蝴蝶和蛾外貌很相似,容易混淆。怎样区分蝴蝶和蛾子呢?我们只要抓住关键,注意它们的触角构造,就不会闹笑话了。蝴蝶的触角为棒状和锤状,端部膨大,基部细长;而蛾子触角是丝状或羽毛状。蝴蝶多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蝴蝶停止时,两对翅常常竖起来,而蛾子停止时两对翅则平铺覆盖在身体背部。这里展览的蝴蝶品种以凤蝶、粉蝶、蛱蝶、斑蝶、娟蝶等为主。

毛翅目昆虫小至中型。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约与身体长度相等。成虫似鳞翅目的蛾类,因此俗称石蛾。

长翅目昆虫种类较少,通常地域性很强。头部向下延长成喙状,雄虫腹部末端球状的外生殖器常向上翻卷,形似蝎子,因而本目昆虫一般称为蝎蛉。

双翅目昆虫为昆虫纲中第二大目,常见的有苍蝇、蚊子、牛虻等。它们只有1对前翅,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复眼很大,占头部的大部分。多数种类为卫生害虫,有些为天敌昆虫。

膜翅目昆虫为昆虫纲中第三大目,全世界已知约12万种,中国已知2300余种。翅膜质二对,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雌虫常具针状产卵器,有时具有蛰刺能力。完全变态。包括蜜蜂、蚂蚁等。

以上参观,我们认识了昆虫大家族中的一些主要类群,虽然人们常认为昆虫是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其实它们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昆虫生物多样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世界名蝶展区,展区内收集了世界各国的一些名贵及珍稀的蝴蝶,包括一些国家的国蝶。

闪蝶科是只分布于南美洲的种类,由于翅面能够闪烁绚丽的金属光泽而得名闪蝶,多为金属蓝色或灰白色,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全世界有80多种。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非常复杂,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光线照射到翅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于是闪蝶翅上的复杂结构在光学作用下就产生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

光明女神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也是秘鲁国蝶,数量极少,十分珍贵,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其前翅两端的颜色由深到浅蓝不断变化,整个翅面犹如蓝色的天空镶嵌一串亮丽的光环,呈V字形,给人间带来光明。不仅体态婀娜,展翅如孔雀开屏,在阳光下蝶翅光彩熠熠。

这里还有巴西的国蝶大蓝闪蝶,哥伦比亚国蝶--寨浦路斯闪蝶,产于秘鲁的夜明珠蝶,酷似猫头鹰的猫头鹰蝶,瑞典国蝶--鹤顶粉蝶;美国国蝶--君王斑蝶;日本国国蝶大紫蛱蝶;澳大利亚国蝶天堂凤蝶。还有长袖凤蝶,非洲白凤蝶、曙凤蝶、白斑园蛱蝶等。

阿波罗绢蝶是俄罗斯国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同时还有中华虎凤蝶、三尾凤蝶等。

金斑喙凤蝶是中国国蝶,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I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最昂贵的蝴蝶之一。极为罕见,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少数地区。翅上鳞粉闪烁着幽幽绿光。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颜色金黄。

在蝴蝶世界中,有些种类雌雄个体存在很大差异,大家看这些大凤蝶,雌雄外形,色彩悬殊,判若两种蝴蝶,体型较小,外形漂亮的是雄蝶。

最后看到的是印尼国蝶绿鸟翼凤蝶,马来西亚国蝶红颈鸟翼凤蝶。

这里是两个3米多高有几百只蝴蝶和甲虫组成的百蝶起舞图和甲虫方阵,给人以遐想。对面有三幅蝶翅画,由蝴蝶翅膀拼贴而成。中间这一幅《满庭芳》,长1.8米,宽1.2米,画中古代仕女手执蒲扇,风姿绰约,飘然起舞,墙上凤凰戏珠,彩蝶纷飞,地下落英缤纷,创作富有诗意,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与众不同的是,这画是立体的,是用5000多枚蝴蝶的翅膀一片片拼贴而成。

现在大家看到位于大厅中间的是多媒体互动区。这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由我们昆虫博物馆自主研发的多媒体软件,包括昆虫的变态,昆虫的鸣叫,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记忆游戏等多媒体软件。其中昆虫的变态采用了最新的3D和VR结合技术,屏幕上的昆虫可以随游客的手指头任意翻转,放大、缩小等,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现在请大家上二楼参观。楼梯口向上看到的是我们昆虫博物馆的馆徽,中间的蝴蝶是我们国家的国蝶金斑喙凤蝶。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3幅蝶翅画,是由巴西希利凯公司收制作的,中间这一幅《蝶王传四代》,用了7988只巴西名蝶--大蓝闪蝶拼贴而成。

昆虫与人类厅

现在大家参观的是第三展厅昆虫与人类厅。在人类历史上,蝗灾常与水灾、旱灾相间发生而成为危害人类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它对农业、牧业甚至林业均可造成毁灭性破坏。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2642年)我国共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那么除了蝗虫,还有很多危害人类以及农作物的昆虫称为害虫,而能够给人类创造产品,满足人类需求的昆虫称为益虫。害虫要加以控制,益虫需要保护。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害虫。家庭害虫:有很多生活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为害粮食、衣服、书籍、建筑等。书籍常常会被衣鱼等害虫蛀食,皮衣、毛衣等衣物会被皮蠹等蛀食。白蚁是为害建筑物的害虫,栋梁、椽柱甚至会被白蚁从中蛀得空空的。蟑螂出没于家庭、宾馆的厨房,是最常见的家庭害虫,只要有一毫米的缝隙它就可以自由出入,被蟑螂取食、污染的食物,不但带有大量细菌,甚至可以致癌,要想彻底消灭蟑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卫生害虫,能够传播疾病,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昆虫称为卫生害虫,如苍蝇、蚊子、臭虫、跳蚤、虱子等等。蝇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肝炎和天花等病毒,伤寒、痢疾、霍乱、炭疽、麻风、结核等细菌,常见种有家蝇、红头丽蝇、丝光绿蝇、黑麻蝇等。

蚊子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动物,可以传播80多种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等。我国常见的蚊子有:淡色库蚊、白纹伊蚊。

跳蚤可以传播鼠疫,14世纪(1348年到1352)在欧洲大流行的鼠疫--“黑死病”,死亡人数达到2500万人,占欧洲人口的1/4。

农作物害虫主要为害农作物,中国农作物害虫有1500多种,每年造成的损失有5400万吨。

水稻害虫,全世界有1300多种,中国有380多种,最常见的有稻蝗、稻螟、稻苞虫、稻飞虱和叶蝉等。二化螟和三化螟是主要的水稻螟虫,为害水稻茎秆;稻包虫是一种蝴蝶,幼虫吐丝将稻叶缀苞为害;稻飞虱刺吸为害,导致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并传播病毒病。

小麦害虫,中国有237种,常见的有小麦吸浆虫、麦蚜虫、麦红蜘蛛以及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其中,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以幼虫为害花器和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受害严重时几乎绝收。

禾谷类杂粮害虫,中国有500多种,主要有粘虫、玉米螟等。亚洲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以幼虫钻蛀茎秆、玉米棒,也为害叶片。该虫分布很广,国内除西藏、青海未见报道外,其它各省均有发生,每年因玉米螟造成的产量损失在30%以上。粘虫是迁飞性害虫,猖獗发生时,可将整株作物的叶片吃光,仅留残秆,损失严重。

棉花害虫,中国已发现的有310多种,重要的有30多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有棉蚜、棉铃虫、红铃虫等。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其幼虫钻蛀棉铃常常造成绝收,严重影响我国棉花的产量及棉织品出口。棉铃虫还钻蛀番茄、辣椒等果实。

储粮害虫,危害储粮的昆虫有200余种,全国每年损失达几百万吨。储粮被害虫危害以后,不但在数量造成重大的损失,而且也使品质大为降低。有些人认为储粮害虫是粮食中自然长出来的。因为他们在粮食入仓时,并没有发现害虫的踪迹,但是在入仓后不久,就出现了各种害虫,因此使他们就错误认为,害虫是由粮食中自己长出来的。其实不然,储粮中的害虫不会自己产生,它们都是通过粮食在田间生长、收获和储藏的过程中,侵入到粮食中的。如麦蛾和豌豆象,它们既能在仓库中危害储粮,也能在田间取食为害。当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时,它们就从隐蔽场所飞到田间,在稻穗、麦穗、豆荚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即钻入到粮粒内部为害,这时由于它们身体很小,我们不易发现它们,当粮食收获后进入仓库时,它们随着粮食也被带到仓库中。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发育长大变成了成虫,钻出了粮食,这时我们才发现粮食中突然出现了害虫。还有一些害虫,能够从田间飞向粮仓,侵入到粮食中为害,如谷蠹、绿豆象、皮蠹等。

玉米象是大家比较熟的一种贮粮害虫,成虫啃食,幼虫蛀食小麦、玉米等。印度谷螟蛀食谷物及其制品。烟草夜蛾,也叫烟青虫,幼虫取食嫩叶,咬成缺刻和孔洞,或钻蛀花蕾与果实,为害烟草。

蔬菜害虫,我国蔬菜害虫有200多种,比较重要的有30-40种,为了防治这些害虫,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从而导致蔬菜瓜果等存在农药残留残毒,影响人类健康,现在生产上使用无公害农药以及生物防治,农药残留已经大大降低。

菜粉蝶属于鳞翅目粉蝶科,是最为常见的蝴蝶之一,幼虫又称菜青虫,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芥菜、油菜等蔬菜。幼虫食叶造成孔洞、缺刻,同时排出大量虫粪,污染叶面和菜心,并可引发软腐病。

蝽属于半翅目蝽科,又叫椿象、臭板虫、臭大姐等,有臭腺,受到惊吓、干扰、攻击时会产生很难闻的气味。成虫、若虫吸食叶片、嫩梢和果实的汁液,受害果实畸形。常见种类有茶翅蝽、麻皮蝽、荔枝蝽象等。

桃小食心虫,幼虫蛀食苹果、梨等果实,严重影响果品品质。还有桃蚜、旋纹潜叶蛾,柑橘凤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加害果蔬,给生产造成损失。

柑橘凤蝶属于鳞翅目凤蝶科,又叫花椒凤蝶,幼虫为害柑橘和花椒等叶片。

森林害虫,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最重要的 20余种中包括松毛虫、松干蚧、华山松大小蠹、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等。它们的侵袭或寄生严重时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害虫常常被誉为不冒烟的火灾。常见的为害树干的害虫包括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蠹蛾及透翅蛾,膜翅目的树蜂等。

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以幼虫钻蛀为害树干木质部,破坏养分运输,导致植株死亡。常见种类有星天牛、桑天牛等。其中黄斑星天牛导致三北防护林的杨树大面积死亡。

小蠹属于鞘翅目小蠹科,主要为害衰退和濒死的林木,以幼虫在树皮下为害,导致皮层脱落和整株死亡。常见种类有:华山松大小蠹、纵坑切梢小蠹。

现在向大家介绍有益昆虫,首先是蜜蜂,人类养蜂已经有9000多年的历史,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深受人们喜爱,我国是世界养蜂与蜂产品大国,仅就蜂王浆一项,年产量已突破2千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蜜蜂也是自然界的主要的授粉昆虫。自然界85%以上的被子植物为虫媒植物,也就是说是通过昆虫的媒介才能授粉,结实。除了蜜蜂访花授粉外,还有很多传粉昆虫它们在植物的开花结实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传粉昆虫就没有自然界的姹紫嫣红。

养蚕起源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养蚕第一大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以“丝国”而闻名于世,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养蚕技术。目前,全世界养蚕的国家大约有40多个,中国是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4。

家蚕,又叫桑蚕、蚕。蚕的一生经过卵、蚕(幼虫)、茧蛹、蚕蛾四个阶段。蚕吐丝结茧是为了保护蛹,茧通常有多种颜色。养蚕除了缫丝织绸做衣服外,蚕的粪便叫蚕沙可以提取叶绿素;僵蚕可以入药;蚕蛹可以食用;雄蚕蛾可以炮制成保健酒。

目前人们饲养的主要为家蚕,除此之外,还有柞蚕、蓖麻蚕、天蚕、琥珀蚕,樟蚕、乌桕蚕等,其中天蚕蚕丝墨绿色带有金属光泽,被称为丝中钻石,价格非常昂贵。

食用昆虫,昆虫作为人类食物吃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全世界已知可供人类食用昆虫有3650余种,如蝗虫、蚕蛹、蚂蚁、蝉、龙虱、田鳖、黄粉虫、天牛、象甲等。食用昆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大多数食用昆虫的蛋白质质量在50%以上,而且属于可更新资源,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食物转变率高等优点,一些种类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很有开发前景的食品资源。

展柜中,大家看到的黄粉虫,又名面包虫、旱虾,原是一种仓库害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在作为一种食用昆虫被广泛饲养。黄粉虫营养价值很高,幼虫被作为甲鱼、蝎子、观赏鸟类和鱼类等经济动物的活饲料。目前,几乎在各地花鸟鱼虫市场都有出售。

工业原料昆虫,一些昆虫它们的产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白蜡为一种介壳虫--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用途很广,除了制作蜡烛照明外,还广泛用于印染、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五倍子是蚜虫寄生所造成的虫瘿,富含单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医药原料。紫胶,也就是火漆,是一种介壳虫--紫胶虫的产物,具有绝缘、防潮、粘着等作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另外还有胭脂蚧,可以提取洋红,作为天然颜料用于化妆品。

药用昆虫是我国中药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记载了73种,迄今为止,已报道具有药用价值的昆虫有300余种,以昆虫入药的古今验方近2000例,其中临床报道应用的抗癌昆虫就有12目25科112种,最有名的药用昆虫是冬虫夏草,目前每公斤10多万元,它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它是由虫草菌寄生于土壤中的蝙蝠幼虫,使幼虫僵化,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主产于我国青藏高寒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冬虫夏草具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咳、秘精益气、专补命门”的功效。展柜中陈列的还有斑蝥、蝉蜕、蚕沙、九香虫、地鳖虫、僵蚕、蚂蚁、冬虫夏草等药用昆虫。

环保昆虫。蜣螂、埋葬甲等腐食性昆虫,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屎壳郎(神农蜣螂)是我国常见的腐食性昆虫。可以快速分解动物粪便。澳大利亚曾从我国引进神农蜣螂解决因牛羊等动物粪便堆积而出现的草场退化的现象。

有些昆虫用于司法鉴定,称为法医昆虫。一般人死10分钟后,苍蝇就会在尸体产卵,卵孵化成蛆,再变成蛹,最后成虫破壳面出,根据尸体上昆虫的种类和虫态,可为破案提供佐证。

另外,昆虫在仿生学研究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昆虫机器人,萤火虫与冷光源,蝇眼与照像机,蜂巢窝纸,步甲与二元化武器,蜻蜒翅痣与飞机平衡重锤等。

天敌昆虫。许多昆虫能够捕食或寄生其他昆虫,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叫生物防治。有了害虫打农药,弊端不少,一是成本高,二是易污染环境,三是时间长了虫会产生抗药性。因此,生物防治是一很好的办法。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常见捕食性昆虫有瓢虫、步甲、虎甲、螳螂、猎蝽、胡蜂等等,寄生性的有姬蜂、小蜂、寄蝇等等。

昆虫学家周尧教授

周尧教授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上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农庭。1932年9月-1936年6月就读于南通农学院,受尤其伟教授影响,对昆虫学产生了极大兴趣。1936年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学,在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F.Silvetri)教授的指导下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祖国河山遭到日本践踏,他悲愤不已,深感“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1938年毅然辞别西尔维斯特利教授回到祖国。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穿上军装,投笔从戎,随军到了抗日前线。

1939年5月到10月,他以昆虫学家专家身份参加了中英庚款懂事会川康科学考察团,同年11月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授,从此扎根祖国西北,把一腔爱国热情都倾注在昆虫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上。

1948年关中解放前夕,国民党发动内战已迫近西北农学院。在**中,学校其他负责人和一般教师逃离出走,周尧教授却留在学校,以实际行动保护学校财产免受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和劫掠。

1949年西北农学院解放后,周尧教授精神焕发,加倍努力,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为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的发展,为祖国昆虫学事业的繁荣及我国农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在教书育人方面,周尧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的普通昆虫学教学。他重视课堂讲授,讲课思路清晰,内容纯熟,语句简练。表达确切生动,板书工整,再加上他画昆虫图的独到功夫,紧紧地吸引了学生。他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尽力把讲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根据昆虫分类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使学生听、看、做、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常带领学生到田地间观察和采集标本,结合实际,传授技术,帮助学生认别昆虫。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通过他的讲授使苦燥无味的昆虫分类学变成了活生生的昆虫大千世界,使听者既受到教益。又是一种享受,有同学形容,听周先生讲课,大有“如坐春风”之感,在6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有的已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杰出青年,或成为省、部跨世纪人才。学生们和周尧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宜。

周尧教授毕生致力科学研究,著述等身,成绩卓著,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组织和领导小麦吸浆虫研究,对控制这一危害极大的害虫做出了重大贡献,该研究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知识渊博,研究领域宽广,在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先后发表昆虫学论著200多篇(册),建立了23个新亚目,45个新总科和2个新科,发现400多新种与新属,采集标本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从1956年开始研究我国古代昆虫学史,并出版专著两部,此研究创立了我国昆虫史的新学科并为之奠定了基础。其中《中国昆虫学史》一书多次出版,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1990年获中国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1994年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为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100万字,彩色照片5000余幅,包括中国蝴蝶12科366属1800余种及亚种,其中新种新亚种85种。原国家科委宋健主任称其为“科学界创举”。1997年完成了《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一书,为全国研究蝴蝶属证与翅脉最全的专著,使中国蝴蝶研究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

周尧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技活动组织者和科技事业开拓者,早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创立了昆虫趣味会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及《趣味的昆虫》杂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创立了天则昆虫研究所,并主编《昆虫与艺术》《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期刊。文革结束后,1979年受全国昆虫学家的委托创办《昆虫分类学极》,至今己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种刊物及700余位科学家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昆虫分类学界有影响的学报之一。1980年建立了西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1987年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该馆1999年扩建二期工程对外开馆,2005年又完成三期工程并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198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办出版社--天则出版社。1996年为了推动中国蝴蝶研究的发展,保护和持续利用蝴蝶资源,他又发起创立了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

1996年6月,为了弘扬周尧教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精神;鄞县人民政府在鄞县建成周尧昆虫博物馆,同时奖励周尧教授奖金人民币60万元。周尧教授为加速培养和造就昆虫分类学跨世纪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促进我国昆虫分类学事业的发展,除将其中的20万元捐献给鄞县周尧昆虫博物馆外,将其余的40万元奖金连同他多年来的稿费等积蓄全部捐献用于设立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极大的鼓舞了青年一代昆虫分类学工作者。

周尧教授曾先后担任西北农学院总务长、植物保护系主任、西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并先后兼任过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医学院教授、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西北五省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主任顾问、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理事、西安世界语学会名誉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知识》、《中国动物志》等杂志及很多系列丛书的编委等职务,为陕西省及全国昆虫学会、科技史学会、世界语学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周尧教授仿真硅胶塑像,是他60-70岁时的英资。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杰出人士、中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优秀的编辑、出版家,世界语活动者、学术团体的领导人和工作者。1979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意大利那波里大学授予他荣誉奖状,1985年当选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香港亚洲农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他“亚洲农业杰出人士”称号并授于金奖。他也是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爱国、敬业、惜时,乐群”精神,体现了一个爱国科学民主人士的高尚品德,值得每个人学习。

昆虫文化厅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昆虫与人朝夕相伴,映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昆虫文化。

丝绸文化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昆虫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从历史资料的考察、考古学的发掘,证明在6900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养蚕,并利用蚕丝来纺织了。这张图片展示出山西夏县西阴村距今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个蚕壳。这张图片展示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4700年前的丝绸残片中,每平方厘米内丝线经纬度密度就有52根和48根,纺织技术已达一定水平。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达27篇。这些诗歌的描写证明了蚕业由长江下游逐渐向黄河流域普及的过程。到了鼎盛的唐代,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形成了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丝绸之路”。那些辗转到达欧洲的丝绸由于穿起来滑爽柔软,看上去具有珍珠般的光泽,而且花样繁多,简直令欧洲人爱不释手。丝绸在古罗马与黄金等价。有趣的是,古代欧洲人虽然对丝绸非常仰慕,但却并不知道丝绸来自哪里,因为从事贸易的波斯商人从利益角度考虑,不愿意透露丝绸的来源。他们只告诉欧洲人丝绸来自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欧洲人便天真的设想那个能生产丝绸的国度叫“赛里斯”,即“丝国”。他们以赛里斯国远在大地的边缘,那里有一种神奇的树,可以从树上长出长长的丝来。也有的传说讲,丝是赛里斯国的羊毛。当几百年后的欧洲人终于明白丝是从一种昆虫口中吐出来的时候,他们真是惊讶万分。

张骞是陕西城固人,公元前139年,第一次访问西域诸国,历尽坎坷,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行程没有一定的路线可言,并且也没有随带丝调制品。公元前119年,张骞又以中郎将身份,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巨万”以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才真正地把大量丝绸带到西方。并于公元前115年回国。此后,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外关系,在扫清了匈奴的障碍以后,西北丝路较之西南丝路更为便捷,且作为官道,保证了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此线路大致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固原、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分赴各国。

昆虫不仅与人们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戚相联。从古到今,以昆虫为对象制作的工艺品就不计其数。展柜中特别珍贵的有巴西农业部长送给中国前农业部长刘江,刘江部长又转赠给周尧教授的巴西闪蝶蝶翅组成的园型图案镜盘;校党委书记张光强先生赠送给博物馆的长园型名蝶工艺品;汉代青白玉口含蝉;春秋战国青铜蜜蜂吸露带钩;春秋战国青铜蝉钉;蝶翅画孔雀开屏。大柜尽端右上方,摆放的《梁祝凤蝶》工艺品,把昆虫当成自由幸福生活象征的故事。美丽动人的梁祝故事流传千古,其发原地在宁波西郊,当地把玉带凤蝶认作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身,因此,又名梁祝凤蝶。这种凤蝶雌雄形态差别大,而且飞姿也较轻盈优美,夏秋时节蝴蝶双双在一起飞舞,又特别喜欢在房前屋后飞舞,是一种有趣而独特的“伴人蝴蝶”。

四时清歌--古典诗词所见的四季虫录。多少年来,诗人们面对昆虫思绪万千,留下了许多深沉的诗篇,内容有生态白描的、浪漫想象的、细致观察的、感情寄托的、柔情关怀的、豪迈气概的。昆虫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到《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昆虫的诗句已经比其他任何一类动物都多,与我们的诗词关系最密切的昆虫当首推蝶、蜂、蝉和蚕,仅《全唐诗》里与蚕有关的诗就多达490多首。例如: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名句,浪传千古。宋代诗人谢逸,对蝴蝶的形象特别偏爱,一人的咏蝶诗居然超过了300首,被人戏称为“谢蝴蝶”。到现在,中国提到昆虫的诗词已经多达11000多首。

草虫之韵--中国绘画中的草虫画料。风行于中国的“草虫”是国画的一个专题,在各大历史或美术馆中保存有大量的珍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人的《晴春蝶戏图》,图中有15个蝴蝶,一个蜂。从蝴蝶的外部形态来看,尚能确定蝴蝶的种名。直到近代名画家,如齐白石等都有蝉、蝴蝶画传世,表现自然界的生动和和谐,和人对昆虫情趣的欣赏与赞美。

昆虫俗信文化。千万年来,人类对昆虫的感情极为复杂的,有喜欢、有爱怜、有钦佩、有厌烦、有敬畏,有恐惧的等等,这方面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随处可见,形成了昆虫俗信文化。

蚕能吐丝,为人们提供织物原料,浙江地区蚕农清明期间多有祭蚕神保丰收的活动。在江南蚕乡,春节期间要走家串户“送蚕花”,到主人的蚕房中转一圈,唱着“送蚕花”的民谣,表示祝愿,据说这样可以能保佑蚕花丰收。

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蝗灾,面对可怕的蝗灾,善良而又无可奈何的人们,凭空想出蝗头人身的“蝗神”,建庙作为偶像顶礼膜拜,哀求它们不要降灾。

原始的“昆虫崇拜”不仅外国有,中国也是如此。人们见到螽斯产卵多,于是用螽斯来象征子孙繁盛。我国清代在北京紫禁城中建有螽斯门,据说希望皇室家族子孙满堂,兴旺发达。古代人们认为蝉可以死而复生,因此蝉形玉器很多,作为佩戴的饰物。同时,在古代的饰物中,有一些是利用动物名字的谐音以求吉利,例如将马和蝇放在一起,就是商场上的马上赢,马上就能赚钱了;又如国画中的猫蝶图,代表祝愿老年人健康长寿;再如瓜蝶图,代表了多子多孙健康长寿。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把昆虫当成自由幸福生活象征的故事,也不胜枚举。不仅汉族有众所周知的梁祝传说,许多民族也流传着关于蝴蝶的爱情故事,而且情节与梁祝大致相似。只不过故事主角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罢了。

现代有关昆虫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国农业大学彩万志教授,对昆虫节日做了详细的统计和描述,仅在中国,各种名目的民间传统节日多达2000余个,其中与昆虫有关的竟有100多个,且多有寓意,如有象征纯洁爱情的“双蝶节”;“吃虫节”、“蚂螂节”象征驱赶蝗虫,表达了人们对蝗虫的怨恨。

食虫之风。我国食品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古书上都有关食虫的文字记载。《庄子》证明,早在春秋时期蝉已经大量被我们作为上等的美味食用。到现在据统计,在食用和入药方面,可以利用的昆虫多达8大类63属373种,昆虫佳肴有油煎干蝉、油炸蜂蛹、蚁卵炒鸡蛋、油炸煌虫等等。近年来,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食虫文化也正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中国人近年来在成都、武汉、深圳等城市举办的美食上也出现了各类虫菜,别具风味。当前昆虫食品及食虫活动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生活之中,并将在今天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绿色保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赏虫之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鸣虫与斗蟋蟀。斗蟋蟀和畜养鸣虫是两项极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民俗活动,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远古时代,人类对鸣虫即有认识。蝉声叫,意味着夏天到了,蟋蟀叫意味着秋天来。大家看图片上有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而秋字形似蟋蟀。从唐朝开始,人们开始把鸣虫畜养在各种笼器,聆听其独特的韵律。这些鸣虫有油葫芦、蛐蛐、金钟儿,蝈蝈、纺织娘、扎嘴儿、金铃子等等。从宋朝开始,斗蟋蟀已经成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时至今日,玩虫、赏虫已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一种陶冶身心、亲近自然、愉悦心智的一项活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这种赏虫文化,展示了人类如何从大自然中追寻、实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上的愉快。

大家看到展柜里做工精巧、花样繁多的东西,是畜养鸣虫和斗蟋蟀用的虫具盒器。捉赶蟋蟀的器具有虫罩、虫网、芡草等;喂养蟋蟀的器具有蟋蟀盒、罐、葫芦、水盂、过笼、水匙等等;斗蟋蟀的器具有毫戥秤、斗格等等。其中多数是用红木或乌木制作的,价格不匪,如这个毫戥秤价值800元,斗格价值500元。斗蟋蟀讲究公平竞争,就好比现在的拳击比赛,分不同重量级。斗蟋蟀也分重量级,毫戥秤就是用来在格斗之间称量蟋蟀体重用的。而斗格也就是战场,两个蟋蟀在里面决斗,胜者为王,主人会悉心照顾,而败者常常被仍在地上,再跺上一脚,多么的悲惨。一些斗蟋蟀者还将他们喜欢的蟋蟀死后装入红木做的小棺材内,保存在家中,取意升官发财。

这个展柜里摆放的是各种昆虫服饰,特别是发卡,有蝴蝶的,有蜻蜓的,有螳螂的,甲虫的,还有蝉等等,色彩鲜艳、做工精致、深得女性的喜爱。模仿昆虫式样的小饰品自古以来就在女性潮流文化中流行中

在这个大展柜里摆放着各种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充分显示了昆虫独特的美的魅力,这些制品从帽饰、衣饰,甚至肥皂都出现的蝴蝶形象。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最能够启发人们的创意遐想。

此外,昆虫与地名、姓名、成语也有关联,早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人统计,中国以虫为地名的地方30多个,中国虫字旁的姓氏已经有46个,其中单姓35个,复姓11个。这些姓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士,如汉代的功臣“虫达”,后魏平东将军“蛾青”等等。与昆虫有关的成语、谚语也不少,典型的如:“螳臂挡车、朝生暮死、蜻蜒点水、飞蛾扑火等等。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等,曲牌名有扑灯蛾、粉蝶儿等。乐器中有蜂鼓等。关于昆虫的民曲有《蜜蜂过江》等,戏曲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玉蜻蜓》等等。这一切都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篇6:药学博物馆决赛讲解词

中藥鑒別為千年的歷史難題,特別是中成藥,植物、動物、礦物原藥材經過炮製加工、粉碎研磨,其外形盡失而且中成藥多为粉末直接入药,常由数种、十几种及至数十种粉末药材组成并且有多種劑型,故有「丸散膏丹,神仙難辨」之說。直至19世纪显微镜的诞生,才使得药材的组织粉末特征得以鉴别,即可以对中成药进行显微鉴定。我校徐国钧院士是中国显微鉴别的奠基人之一,其学术专著《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在1986年出版后,其中手绘的墨线图和描述被众多生药学、中药鉴定学教材所引用,成为中药材粉末鉴定的经典著作,这里展出的即为本专著所依据的标准粉末药材。

所谓腊叶标本,就是将有花有果的新鲜植物材料采集部分或全部,用吸水纸、标本夹等压制使之干燥、平整后,装订在台纸上制成的标本,因此又称压制标本。本馆采用29×42厘米的国际标准大小白版纸以作保存。学术界常说“没有腊叶标本就没有分类学”,同样,老一辈科学家如管光地、徐国钧、周太炎、秦仁昌、裴鉴等为本馆采集、鉴定的许多药用植物标本室我校对药用植物系统研究的重要依托。本馆前身为1936年建校之初的药用植物标本室,发展至今七十多年积累了25000份5000多种植物腊叶标本,本版展示的为其中部分珍贵标本,例如历史久远的1880年美国的腊叶标本、二十世纪初期前苏联采集制作的标本、建校初期采自峨眉山的标本、还有与朝鲜、越南、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的标本、以及采自西藏、新疆、西双版纳、海南等边远地区的珍贵药用植物标本。

上一篇:1党员教师撰写对照材料提示下一篇: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