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2024-05-06

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通用8篇)

篇1: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建设较为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软件盗版率高、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了阻碍软件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强化知识产权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呢,工业软件是企业中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同样也是盗版的重灾区,我们以工业软件为例,来详述一下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一.用户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盗版

首先,用户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必要性认识,认清盗版软件所隐藏的风险 盗版软件之所以在中国拥有这么大的市场,主要原因是盗版软件可以通过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得。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用户在使用这些免费的盗版软件同时,也承受来自法律、安全等各方面的极大风险。

以工业软件为例,现在工业软件的主要用户是企业用户,许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选择盗版软件或是放任员工使用盗版软件。恕不知,一旦单个软件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企业都有可能承受严重的损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家大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注重,虽然在公司集中使用了正版软件,但是对员工个人软件使用行为却较为放任。一日,公司网络因为病毒入侵而陷入集体瘫痪,直接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万。调查后才发现,原来是某位工程设计人员使用了盗版的CAD软件,软件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从而导致了这一严重事故的发生。

这个例子警示我们,知识产权建设在企业市场是极为重要的,在细节上的疏忽大意,影响的往往是企业的整体运营。

其次,用户需要认识知识的价值,自觉保护民族软件产业

某国产软件董事长曾经在一个会议上发表一番引人深思的谈话:“今天,你们以用免费软件为习惯,自以为捡到了一个大便宜。若干年之后,你们将面临无软件可用的环境。”事实也是这样,由于软件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正版版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能靠用户自觉来维护。使用盗版固然能够节省一部分费用,但对于软件行业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设想一下,假如全民都试用盗版,那么软件厂商将不会再有动力开发新的软件,这样一来,可供我们使用的软件就越来越少。

对本来就脆弱的民族软件市场来说,这种打击更为致命。软件行业在中国本来就属于弱势产业,一旦知识版权环境持续得不到改善,国内软件企业或者停止开发,或者将开发转向国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民族软件企业在萌芽阶段即被扼杀。

二.软件企业应该积极探寻新思路,主动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首先,软件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尊重行业劳动成果,避免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在中国软件市场表现的很明显,以CAD软件为例,目前,国内CAD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已形成浩辰CAD、中望等领军企业。但是,随着CAD软件行业竞争的加剧,包括AUTOCAD在内的企业采用不法商业方式或不道德的商业手段,引诱、误导、放任甚至故意设计使用习惯或购买依赖等陷阱,强迫消费,挟持消费。甚至有竞争对手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诸如“国产CAD挂羊头卖狗肉”、“国产CAD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之类的恶意宣传,让本来就竞争激烈的CAD软件市场雪上加霜。

对于这类恶性竞争,浩辰CAD表述了自己的观点:CAD软件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行业内各企业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依法商业推广。不搞恶意竞争,包括恶意攻击竞争对手、肆意散布谣言诽谤同行、高价垄断或低价倾销;更不可以诱导用户、挟持用户,通过盗版渗透市场、复制使用习惯和恶意法务等强迫用户购买,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软件企业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技术、服务、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现在,很多软件企业之所以受到盗版软件的严重困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观念,幻想着通过一次性的研发来打造获得市场认可的软件,其结果往往是虽然技术很好,但最终不得不因为盗版而黯然退出市场。

其实,现在的软件市场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服务渐渐取代技术成为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持续的给客户提供优秀而无可替代的服务,及时的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软件升级,才能保证用户的黏性,保证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和提供适合用户需求的软件和服务,降低用户信息化和正版化的供给成本与使用成本,才能够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软件企业应该探寻新的营销模式,寻找更佳的市场切入点 当一个市场慢慢发展成熟的时候,营销往往会取代产品成为竞争的制胜点。工业软件也同样如此,现在,诸多工业软件无论是从技术、目标客户、产品特性皆有着极大的重叠,很难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个时候,谁能寻找到更佳的市场切入点,就往往意味着谁能取得胜利。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浩辰CAD系列软件,在性能上媲美国外主流CAD产品、而价格仅相当于国外主流CAD产品的1/10~1/5,性价比极高。但是产品推出之初,95%的下载存在盗版行为,严重影响到浩辰CAD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发展。后来,浩辰CAD探索性的引入了SaaS平台,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使用方法、更便宜的计费模式、更简单的升级管理。用户可以按照使用用户数和使用时间长短来计费,使用户可以用很低的投入即开始使用正版的浩辰CAD产品,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促进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护正版,促进知识产权建设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坚持的重要原则,在近几年发布了多项政策、法规来促进正版市场的发育。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要严格落实软件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网络环境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发和应用正版软件网络版权保护技术,有效保护软件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通知进一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从长远来看,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只会增强,不会减弱,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会越来越完善。2011年4月11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和中央电视台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作为主办方共同启动了主题为“拒绝盗版,做诚信公民”的“绿书签行动2011”,活动邀请了浩辰CAD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公司参加,再次彰显了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软件行业自身的努力下,知识产权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2: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一、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准确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失误

篇3:如何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 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 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 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 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 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 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 延缓科学发展。因此, 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必须具备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虎了事、不粗枝大叶, 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 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 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 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 相差0.0066克, 相当一个跳蚤的重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 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 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 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 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的差异, 那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 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 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 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 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 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 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 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 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 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 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 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 有助于记忆, 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 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 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 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 促进理解, 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 如果经常复习, 就可长期不忘, 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 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 克服心理障碍, 减少失误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 考试中认为题目很难, 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三是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 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 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 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 而影响得分, 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功过硬, 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 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 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 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题不会超过30%, 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 他们就会有能力运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 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 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 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 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篇4: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地理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潜藏于地理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但是高考时又常考到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如果把握不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方面的明显缺陷。而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导致我们的学生发展没有后劲。

201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题中有这样的试题:“现在人类一方面在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又在破坏着自然,你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怎样的未来?”“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灭但难以消灭的,另一些生物又是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人认为:‘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很新颖,毫无疑问,对考生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

以上述题目中“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为例,该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像断电、燃煤和燃油短缺现象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考生应该有所体验、有所思考,而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考生则可能没有多大印象(北方地区的考生的体验或深刻一点)!毕竟校园中、马路边乃至于家庭里的“长流水”现象还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这样就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困惑,很难就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全面的详实的分析和阐述,甚至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有关水资源问题,只要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方面去考虑,就能够得出相关结论。然而,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主要来自于地理教科书,至于生活中的、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现象则熟视无睹。

由此可见,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把复杂的生活情境归纳成地理问题,以地理的思维加以解决,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所以,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然是学校教育的缺陷,更是地理教育的缺陷。当务之急,就是地理教师要将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相应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学生的能力提升已日趋紧迫和必要,而加强地理学科隐性知识的教育,强调隐性地理知识和显性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无疑会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隐性知识教育。

一、要强调知识的“四个转化”

一是隐性地理知识到隐性地理知识的转化。这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地理观察、模仿、课堂讨论和亲身实践、小组合作和探究等形式使地理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其中师传生受就是个人间分享地理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二是地理隐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地理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情境模拟、倾听和地理沙龙等。三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地理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用地理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集体知识,从而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价值。举办地理讲座、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实现该转化方式的有效途径。四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隐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说,知识在师生间传播,学生接受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野外地理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是实现地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二、认真研究地理显性知识,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

在课本中,地理隐性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表现出来的,因此,发掘隐性知识务必首先研究课本中的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在对显性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思考“还有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请看下面的一段表述:“在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人口聚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较快。如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成为农耕和畜牧的起源地和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人类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引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82页,2010年第1版)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仔细推敲起来,其中隐含的地理隐性知识却很多。譬如“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隐含的知识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而且大多分布在那些自然条件良好的大江大河流域,这些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去考虑;“人地矛盾突出”隐含的知识是: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有所反映,一些古代文明(如玛雅文明)的消失,就可能与环境恶化有关等等。所以,上述有关人地关系、人类文明的知识,在课本文字之外,却又隐含其中,教学中只有通过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见“庐山真面目”。

三、通过横向比较、纵向迁移,发掘隐性知识

与课本相关的信息源主要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地理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所以同一知识在不同的版本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如有关恒星日、太阳日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是显性知识,而在鲁教版中则是隐性知识;而有关区域发展特点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是隐性知识,在鲁教版中则是显性知识。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以求高效地发掘出高质量的隐性知识。除了在不同版本之间进行有机的横向比较以外,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纵向的系统的挖掘与开拓,通过知识的迁移,更好地把握隐性知识。以“可持续发展”为例,该主题涉及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厘清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主线,糅合相关内容,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条件。

四、启发地理思维,把握隐含的特征和线索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活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高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约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全球的分布为例,该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待该问题,适宜采用科学演绎的模式,由一般到特殊,从基本原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导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其简单模式为A←B。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即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突破。

总之,隐性知识的发掘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地理教师付出大量的艰辛劳动,充分调动大脑的学习和思维功能。特别是在当前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氛围下,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如能增强挖掘隐性知识的意识,积极钻研发掘隐性知识的技能方法,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篇5: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被赋予教师名誉的一刻,他们的职业道德已不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关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发展,因为他们关系千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需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在教师行业表现出来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出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都属于师德范畴。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逐步升温,教师的思想观念亦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师德问题不断凸显,令人担忧。

通过对小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倦怠感。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观不断受到社会物质发展的影响,功利主义和权力主义上升,干净的师德人文环境慢慢被染污;②学校对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师德奖罚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定时、定期组织教师对师德理论进行更新学习,对教师自身品德素养和专业素质的监管力度不够;③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而不是品德,不能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教师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表率作用意识较差,仍然存在教师为上的主观思想。不少教师更是故步自封,不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意识。

一、净化师德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在市场经济大潮快涨的影响下,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呈现出新姿态,尤其是对知识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后,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教师群体开始不断谋求更高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虽然这种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教师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积极工作,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得以弘扬。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功利缺乏理性的把握,在相关制约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打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导致其在职业生涯中出现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校内授课形式化、校外补课赚钱多、过度追求职位上升、以我为尊体罚辱骂学生等,导致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信心、家长对教师行为持蔑视态度、社会对教师劳动成果不认可,教师“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渐渐被玷污,教师地位不断下降。

笔者认为,应从社会这个宏观环境开始净化师德人文环境、营造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才是建设优良师德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加强对优良师德的宣传力度,对具有高尚师德、树立榜样的教师给予奖励,如“最美教师”张丽莉,让教师知晓社会时刻关注自己,期待自己更优秀的表现;其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切实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最后,大众媒体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各类媒体应该以正确的舆论为指导,对为社会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宣传、表扬,对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进行批评、谴责,将师德放在阳光底下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以上措施,为师德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完善学校体制建设,建立公平奖惩机制

为了更好地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这些政策、法规在小学阶段甚至整个教育过程都没有得到落实。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师德建设中的带头作用,领导力度不足;多数学校的组织及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学校对师德建设的管理权力并不明确,校长、校党支部、工会、教导处、总务处,都对师德建设具有一定权限,共同管理教师,正是如此,造成了“谁都能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而且学校实施师德考评制度,将小学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资级别挂钩,导致小学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和业务水平,忽视了提升师德修养的主动性。

师德考评制度是一种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被评价者的角度看,一些教师为了在师德考评中获得较高分数,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使本不完善的制度产生反作用。为此,完善师德考评制度要从多方面抓起。学校领导要强化执行力,管理层要实事求是地选取师德考核内容,科学、合理、民主、公开地进行师德考评,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亦能在考评制度中得到关于自己工作成果的肯定和奖励,转化为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这样的考评制度才能对教师起到激励和警醒作用。

三、与时俱进提升自我,亮化师德高尚形象

以上两种策略都是从外部环境重塑师德建设,教师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才是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亦是师德建设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当今社会要求个人做到全面发展,教师是教育人成才、成功的人,应时刻跟随社会发展。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优秀的师德,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学生知识的传递者、学生生活的引路者。

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塑造形象: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仅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运用智慧去创新教法学法,才能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③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理。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规定越来越多,教师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这也是师生出现矛盾的原因之一。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往,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篇6:试论如何强化基层工商所建设

云岩工商分局 曾艳梅

工商所是工商行政执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加强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基层工商所建设,是实现工商职能转变,体现科学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云岩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基本情况

贵阳市工商局云岩区分局共有15 个工商所,200 多名工商干部,承担着6700 多户企业及22000 多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工作。目前的工商所,在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的前提下,要完成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任务,加强工商所建设成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关键中的关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商所在机构设置上存在问题是部分工商所未按行政区划设置,在应对多个地方政府部门边缘性工作中牵扯了更多精力。

(二)队伍整体结构与所肩负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基层工商所由收费型向执法型转变,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经营方式多样化、市场监管环境复杂化和经济违法违规行为高科技化等等,均使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特别是基层工商所的监管人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执法就是执罚”思想、“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限制为主”把关思想、“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随意执法”倾向等惯性思维在少数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部分干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要求。二是干部老化现象严重。从年龄结构看,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老中青年龄段干部人数呈纺锤型分布。以我局为例,现有在职干部267 名,平均年龄为42 岁。其中30 岁以下11 名、30 岁至40 岁78 名、40 岁至50 岁128 名、50 岁至60 岁50 名,分别占总人数的4 %、29 %、48 %、19 %。年龄断层的问题已初露端

倪,年轻干部比例偏低,年龄老化的问题突出,队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整体能力的提高;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法律、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则更为奇缺。

(三)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学矛盾一直是干部培训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干部队伍亟待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填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在职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繁忙,任务艰巨,参加集中培训的精力和时间受到限制。仅就以往培训的情况和当前的培训需求看,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干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队伍管理中,能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是否建立一套健全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近几年分局出台了一些激励机制,但少数干部仍存在“松口气”的心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浮于事,效率不高。有些出现了一方面人满为患,一方面人才紧缺,部门内部忙闲不均的现象,对队伍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干部交流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对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队伍的精神面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干部交流轮岗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还存在各部门出于部门需要往往只愿对工作不出色的干部进行轮岗,对工作积极主动做出成绩的人员,出于工作上的考虑舍不得交流的情况。

三、对策及措施

实践证明,基层工商所建设应坚持按照省局党组提出的“ 12345 ” 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五摒弃、五树立”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四个统一”、“四化建设”、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的总体要求,以适应职能转变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制度为核心,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服务质量为内容,以提升队伍素质为根本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技术支撑,统筹规划,精心实施,整体推进,严格规范,全面提高基层工商所建设水平。

(一)科学合理设置工商所,整合人力及行政执法资源。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建议坚持按行政区划设置工商所,走“小局大所”、“精局强所”之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便民”的原则,整合基层人力及行政执法资源,进一步增强工商所监管执法,服务发展,消费维权的职能。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工商所复合型人才。1、加强基层工商所领导班子建设。在基层工商所领导班子配备方面,实现领导能力、业务水平的有机结合,既要有善于团结、善于协调、善于创新的带头人,又要有擅长业务、善于指导、善于钻研的负责人,形成优势互补、配合默契、运转高效的良好格局。要把素质较好、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到工商所长岗位上来。2、加强基层工商所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工商所在人员配备上,要按照领导能力互补、年龄梯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的要求,对基层工商所的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强化整体战斗力。在基层工商所干部知识结构方面,实现工商业务、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既要有精通并能够熟练地综合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法律专才,又要有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监管执法服务的计算机能手,形成严把法律法规关和提供有效技术支撑的互动局面;在基层工商所干部年龄结构方面,实现年龄大、年龄轻的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年龄偏大干部的政治思想坚定、组织纪律性强、工作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又要适当配备部分年龄轻的、具有一定学历层次、富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干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3、加强工商所党支部建设。工商所党支部要严格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实施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重视在基层一线发展党员,培养引导优秀积极分子入党,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4、加强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首先,支持鼓励基层工商所干部积极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抓好岗位培训工作,工商所干部每年必须保证不少于12 天脱产培训。其次,培训要始终把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首位。突出以转变职能、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岗位知识培训。要准确把握干部成长的规律和能力要求,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学习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干部都具有理解力、判断力、结合力、推进力、纠错力、引导每个人自觉、主动地履行职责,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干部掌握取消“两费”以后,如何监管、如何执法、如何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为工商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第三,突出以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更新。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进

程加快,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权益,已经不是过去不懂政策、不懂法规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培养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能手。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

(三)努力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水平。、依法行政,以监管促进经济发展。工商所监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发展。通过执法,不仅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市场监管执法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依法行政、严格监管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牢固树立“五摒弃五树立”的指导思想,一切行动都要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服务环境有利于促进监管。现在,制约经济发展、影响行政执法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政策的差异或时空的距离,而是环境的优劣。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是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比发展就是比环境、比服务。好的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行政执法的重要杠杆,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生产力。营造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则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行政执法如果处理得不恰当,会影响执法部门的形象。因此,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要切实端正执法的指导思想,妥善处理好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环境、严格监管与注重社会效果、严格监管与树立形象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做到在服务中依法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强化市场监管,积极服务于社会安定和谐。如努力营造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环境,持续发展的品牌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诚信经营的信用环境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尽心尽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3、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基层工商所监管方式。(1)建立完善工商所监管执法机制。要全面推行以落实片区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辖区管理责任制、片区管理责任制、经济户口管理制和市场巡查制。辖区管理按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工商

所综合监管执法,下放事权,明确职责,重心下移,监管前移。(2)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强化工商所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动态监管,以经济户口为依据,加强对经济户口的监督检查,记录并及时录入检查结果,动态更新经济户口的信用类别,并根据经济户口的信用类别区分监管频度,实施分类监管。建立起“划分信用、界定距离、分类监管、强化效能”的信用监管模式,做到对辖区经济户口“一般管到,重点管住,热点管快”,对高危行业、食品经营、农资经营实行台帐式专项管理,与登记机关监管形成合力。(3)建立完善商品市场准入监管机制。以食品、农资等商品为重点全面建立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经营责任制和承诺制,与经营户签订责任书,督促检查经营户全面履行进货索证索票查验制度、进销货台帐登记制度,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认真组织落实“六查六看”为内容的食品经营监督管理措施。(4)建立完善基层工商所案件查办机制。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全面开展执法监督。(5)建立完善12315 行政执法机制。实现市、区、工商所三级联动并与“一会两站”连接的12315 行政执法网络。工商所要及时受理、办理、反馈消费者的申诉举报,形成“受理及时、调处高效、反馈快速、信息汇总”的申诉举报调处工作机制,建立起上下互通,内联外延的行政执法平台。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行为。(1)规范监管执法行为。要把”四个统一”作为工商所监管执法的基本制度,建立完善辖区管理、片区管理、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工作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实现基层工商所监管规范化和常态化。坚持把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作为工商所开展监管执法的基本方法,建立健全企业监督管理、个体监督管理、商品市场监督管理、消费维权等工作规范,完善工商所监管执法长效机制,促进工商所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和长效监管,实现工商所履行职能责任化、程序化和流程化。(2)规范服务行为。要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重点规范窗口服务工作,强化服务窗口的综合服务职能,受理、办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业务咨询,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企业年检,消费者申诉举报等事项。(3)规范内务管理行为。要建立健全工商所标识规范、干部学习、出勤管理、车辆管理、档案管理、保密工作、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干部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加强内务管理,保证工商所日常工作高效规范运行。(4)规范监督行为。要全面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广泛接

受群众监督,通过上墙公示、置放办事指南、示范文本等方式,公开工作人员身份及岗位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公开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的依据和事项,公开服务承诺等便民措施,及时公开工商所消费警示、行政处罚案件等工作信息,提供社会查询。

篇7:如何强化巡田乡的干部作风建设

——加快邵阳新宁巡田经济发展“大家谈”论文

巡田乡纪检组织委员:汤启新

一、巡田乡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巡田乡社情复杂,乡党委政府工作任务和压力越来越重,特定的工作环境,对乡机关干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巡田乡现在的情况来看,干部作风总体情况良好,呈现“五新”特色

1、精神面貌有新的转变。近年来,我乡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道路建设及产业发展等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利益冲突,给机关干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党员干部表现出了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与时俱时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充分展示了基层干部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2、大局观念有新的提高。科学发展要求全乡干部目标一致,认识统一,这是对全乡干部大局观念的一次考验。从实际来看,我乡绝大多数干部能从推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中,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每项工作,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大量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

3、改革创新意识有新的增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工作创新的过程。我乡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与思维定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探索新思路。在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4、干部形象和干群党群关系有新的改善。全乡基层干部大都能以“在位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勤恳工作,敬业奉献,把实现富民强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千方百计发展经

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道路建设、便民服务、驻村制度等,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群众的肯定。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全乡干部的形象,对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5、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新的增强。在重大问题的处理前和决策出台上,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在项目建设上,全部实施招投标。在支出上,严格控制开支。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全乡干部队伍建设的自身要求相比,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够”。

一是学习抓得不够扎实。有些干部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一些干部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当前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不细,法律法规了解太少,遇到问题和矛盾,拿不出解决办法和点子,影响到地方的发展。

二是作风和能力不够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官本位的思想;有的敬业精神不强,事业心、责任心有所退化;有的思想不解放,患得患失,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工作缺乏深度与硬度,缺乏一种一抓到底,雷厉风行的激情;有的片面夸大不利因素,把问题归咎于客观原因,不能正视和积极解决问题,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工作陷入被动;有的缺少工作的前瞻性,对基层工作缺

乏研究;有的工作拖拉,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是群众工作不够扎实。由于我乡干部年龄普遍较年轻,加之近几年随着一些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加快,已经进入了一个矛盾的“凸现”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不断出现。有些同志平时忙于事务,较少深入群众,对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得不够全面,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不够重视,存在“避、拖、压”的情况;有的同志把私情带到工作中,缺乏“在位一任,致富一方”的服务意识,导致个别干部的群众认可度低,群众基础欠牢固。

四是工作不够深入。主要表观为“四多四少”:住机关城区多,下村到组少;迎来送往多,调查研究少;掌握上情多,了解下情少;做表面文章多,讲究实效少。

上述存在的问题,尽管只是少数和个别现象,有的还只是苗头,但如果不警惕、不重视,任其蔓延,终将损害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地方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一是有些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二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冲击很大;三是一些制度和机制的可操作性、激励性不强,在督察落实上不到位。

二、强化巡田乡干部作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乡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转变作风的过程应该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良好载体。根据巡田乡这些年了实践和全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切实转变我乡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三个机制,完善优良作风促成体系

1、培训教育机制。建立“四个一”制度,即每周一次自我学习教育、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半年一次测验考试、每年一次封闭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乡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长才干,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公开机制:一是对全乡干部出勤进行月公开制度;二是

对乡机关和各部门的财务实行月审公开制度;三是推行阳光政务。建立巡田乡政务公开阳光台,公开办事流程和收费标准,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全乡17个村财务实行代管,对工程进行招投标制度,打造阳光政务。

3、监督惩处机制:一是任前谈话制度:对新任机关内设机制负责人和部门正职站长,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人大主席、政协工联委主任和纪委对其实行任前廉政和任前工作谈话;二是述职、评议制度:对部门负责人每半年一次向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部门工作情况、个人履行职责情况和廉洁勤政情况的述职,评议结果与评优和年终奖金工资挂钩。三是诫勉谈话制度:对态度消极,履责乏力,工作失职,违反纪律,造成不良影响,但又构不成党纪处分,给予诫勉,并在进行通报。诫勉诫勉对象应在5日内写出整改措施。诫勉期满后,经考察,问题已经改正的,解除诫勉。

(二)实施三项制度,构建促进作风转变的新载体

1、乡机关干部驻村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沉到一线、服务群众”的思路,实行乡机关干部驻村制度,联村指导村里开展各项工作,驻村员定位于“五员”:一是传达员。把上级的政策和乡党委、政府的决定决议及时传达贯彻到所驻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二是指导员。指导驻村“两委”科学地制定本村发展的基本思路、措施,依法民主科学地决定重要事项;三是办事员。根据群众需要代为办理手续、证件等服务;四是督查员。督促和检查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村庄做出的决定决议、部署安排的贯彻执行;五是报告员。经常深入到驻村党员群众中,听取呼声要求,解答疑难困惑,征求意见建议,并及时报告。准确的定位,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措施,使“驻村员”制度表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打开群众“心锁”、开启基层难题的“金钥匙”。

2、服务代理制:乡政府里设立政务中心,通过服务代理实

现“三变、两提、一为”。“三变”:就是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暗里办为明里办。“两提”就是行政提速、干部素质提高。“一为”就是为民。实施代理服务很好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提高了办事效率,密切了干群关系

3、工作分片分线制。机关作风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落实来体现。在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的基础上,乡里实行分线分片制,各工作片、线制定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完成时限、推进措施,并做好内部分工,分解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到人,扎口负责。实行周调度、月总结。对重点工作和紧急工作可实行一日一报和三天一调度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并通过每周工作安排、每日碰头会及时了解各条工作线、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中共巡田乡委员会

篇8: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何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英籍犹太人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 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迈克尔·波兰尼认为,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 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 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 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 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说的知识。

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 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 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 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地理隐性知识, 一般指的是潜藏于地理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 但是高考时又常考到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 如果把握不好, 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方面的明显缺陷。而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 导致我们的学生发展没有后劲。

201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题中有这样的试题:“现在人类一方面在保护自然, 另一方面又在破坏着自然, 你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怎样的未来?”“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灭但难以消灭的, 另一些生物又是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人认为:‘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很新颖, 毫无疑问, 对考生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

以上述题目中“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为例, 该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 像断电、燃煤和燃油短缺现象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 考生应该有所体验、有所思考, 而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 考生则可能没有多大印象 (北方地区的考生的体验或深刻一点) !毕竟校园中、马路边乃至于家庭里的“长流水”现象还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这样就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困惑, 很难就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全面的详实的分析和阐述, 甚至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有关水资源问题, 只要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方面去考虑, 就能够得出相关结论。然而, 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主要来自于地理教科书, 至于生活中的、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现象则熟视无睹。

由此可见, 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时代, 但是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把复杂的生活情境归纳成地理问题, 以地理的思维加以解决, 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所以, 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然是学校教育的缺陷, 更是地理教育的缺陷。当务之急, 就是地理教师要将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 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 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相应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学生的能力提升已日趋紧迫和必要, 而加强地理学科隐性知识的教育, 强调隐性地理知识和显性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 无疑会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隐性知识教育。

一、要强调知识的“四个转化”

一是隐性地理知识到隐性地理知识的转化。这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隐性知识, 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地理观察、模仿、课堂讨论和亲身实践、小组合作和探究等形式使地理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其中师传生受就是个人间分享地理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二是地理隐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地理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 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 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情境模拟、倾听和地理沙龙等。三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 通常是将零碎的地理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用地理专业语言表述出来, 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集体知识, 从而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价值。举办地理讲座、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实现该转化方式的有效途径。四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隐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说, 知识在师生间传播, 学生接受了这些新知识后, 可以将其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野外地理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是实现地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二、认真研究地理显性知识, 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

在课本中, 地理隐性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表现出来的, 因此, 发掘隐性知识务必首先研究课本中的显性知识, 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在对显性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 思考“还有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请看下面的一段表述:“在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 人口聚集, 社会安定, 生产力发展较快。如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均成为农耕和畜牧的起源地和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 人地矛盾突出。人类为了获取食物, 维持生存, 不得不砍伐森林, 开垦草原,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使土地质量下降。” (引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82页, 2010年第1版)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但仔细推敲起来, 其中隐含的地理隐性知识却很多。譬如“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隐含的知识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 而且大多分布在那些自然条件良好的大江大河流域, 这些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去考虑;“人地矛盾突出”隐含的知识是:环境问题自古有之, 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有所反映, 一些古代文明 (如玛雅文明) 的消失, 就可能与环境恶化有关等等。所以, 上述有关人地关系、人类文明的知识, 在课本文字之外, 却又隐含其中, 教学中只有通过显性知识, 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见“庐山真面目”。

三、通过横向比较、纵向迁移, 发掘隐性知识

与课本相关的信息源主要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地理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 所以同一知识在不同的版本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在此处是隐性知识, 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 反之亦然。如有关恒星日、太阳日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是显性知识, 而在鲁教版中则是隐性知识;而有关区域发展特点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是隐性知识, 在鲁教版中则是显性知识。基于上述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 以求高效地发掘出高质量的隐性知识。除了在不同版本之间进行有机的横向比较以外, 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纵向的系统的挖掘与开拓, 通过知识的迁移, 更好地把握隐性知识。以“可持续发展”为例, 该主题涉及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厘清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主线, 糅合相关内容, 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条件。

四、启发地理思维, 把握隐含的特征和线索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活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 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 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 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 中学地理教学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高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制约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因此,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全球的分布为例, 该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 只要是温带地区, 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 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 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待该问题, 适宜采用科学演绎的模式, 由一般到特殊, 从基本原理出发, 经过演绎推理, 导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其简单模式为A←B。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 即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中, 以问题为中心, 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突破。

上一篇:学生文明旅游倡议书下一篇:关于假期的小学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