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28

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精选6篇)

篇1: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桑培松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了许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全面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全面体现新纲要的内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参悟、悟透;没有真的走进幼儿的心灵、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世界;没有还给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痕迹太重,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玩中学、游戏中学。因此,我们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园于2004年10月提出并开始在我园实施“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操作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武学中轻功的至高境界是“踏雪无痕”,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教育无痕”。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无痕”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教育不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显的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无痕教育”最理想的实施环境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二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最需要“无痕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完善,终身教育理念被人们逐步接纳,人的一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人的自身素质修养、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同时建立的,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教育,去发现与开发幼儿身上的创造性品质,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树立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敢于提出创意。此外,还要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等。

2、幼儿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很累,最快乐的就是幼儿阶段,面对几岁的幼儿,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重新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他们认知发展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移动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跳跃性、幻想性、富有创造性。对知识的需要主要凭借兴趣,缺乏长久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以玩为主要形式,所获取的知识,广博、杂乱、浅显。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需要尊重、平等,需要独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育,着眼幼儿一生的自我发展。

3、我园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园的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本环境课程。99年启动了园本课程,我们以教育内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们经历了改编„„创编活动设计„„活动后记,初步培养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原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们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掌握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什么、应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网络教育。2002年我们发现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制约教师们主动实施环境课程的机制、制度和资源,教师们很辛苦、很劳累、很疲劳。“解放幼儿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于是,我们改革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打破、改革了传统的一日活动的时间制度、备课制度、教育活动制度、评价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的与园本课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比上海二次课改早了三年。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网络资源建设是解放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开展了网络资源建设,教师们的自主空间相对得到了扩大。

第三阶段:无痕教育。2004年我们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无痕教育。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以期达到“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向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而探求。

二、教育无痕的理论基础

1、陶行之:近代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丑恶的东西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却怎么也不想一下丑恶的原因呢?有和无相互依存;简单和复杂相互交错;长短的区别在与形体上;高下的区别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音和声相互作用才能和谐美妙;先和后的区别在于次序上。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圣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做事不讲形式而重结果,不以言论教导人们,任凭自然法则的变化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拥有,有所作为但不存私心、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作到这些才符合自然的常道。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应出自老子。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强调顺应自然。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他关于教育无痕有一系列的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教育无痕的策略与途径

1、内容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我们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即打散部分课程的结构,将其内容分解到一日活动之中,日积月累,汇细流而成汪洋。

2、形式上化全为个,聚个为全。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将现有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区域个体活动、小组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机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3、方法上化多为少,聚少成多。教育方法很多,我们着重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顺其自然这一基本原理,先放后收,采用让幼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基本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各项活动。

4、评价上化师为幼,聚幼为师。即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的评价体系,使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要重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一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我们为每个建立了成长个案将其家庭背景资料,身体健康成长资料,以及幼儿在园的作品、活动、以图片、动画、影像、文字等形态记录,全面真实的反映幼儿的成长。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间: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时间、空间和人间。时间„„ 三不:不重复幼儿语言、不轻易评价幼儿、不使用狭义用句 三思:前思、中思、后思

三借:幼儿教师要会借力,借幼儿的力、借家长的力、借园长的力 三少:少说话、少命令、少示范

1、“无痕教育”不是教师不留痕迹,它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严谨的计划安排,这计划安排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对几十分钟内的一次教育活动安排,它有着阶段性、重复性、整体性和灵活性,但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充足,可以说是:“周密的安排,无痕的行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2、“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无痕”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必能显得最为亲切自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4、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为其所想,适时改变对幼儿的要求,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去唤醒幼儿的自尊。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幼儿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幼儿以良性的刺激。

5、当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我们的教育就自然会淡化、无痕。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丢幼儿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时钟效应:秒针、分针、时针。老师是秒钟、家长是分针、幼儿是时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摒弃这些为改革而改革,为教而学的做法,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打破常规,追求“教学无痕”。

当我们的教育不留痕迹时,必能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将大大的提高,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

篇2: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3: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之惑 — ——处 理 不 当

“涂色正方体” 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运用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对将棱长n等分的涂色正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后,三面、两面、一面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关系的探究,积累分类计数及从特殊到一般地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情况。

(1)简单化。认为教学一道思考题用上40分钟太夸张, 只是就题论题,采用讲授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相关结论,学生的感知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轻操作。教师能够运用课件教学,让正方体动起来,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看似理解了,但实际上学生仍旧是充当配角,缺少直接操作的直观经验,印象不深。

纵观两种教学方式, 教师忽视“涂色正方体”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教学价值,学生被教师牵着被动学习,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碰到类似问题时,仍旧是“镜中花,水中月”———无从下手。

2.学之困 ———苦 不 堪 言

正方体的涂色问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极其抽象的几何问题,属于纯数学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刚学此类问题, 学生看起来掌握了,实际上对涂色正方体中几种小正方体的位置、个数规律摸不着头脑,由此产生错误在所难免。如“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表面涂上红色,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种情况? 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这样的拓展题,学生的错误率高达85%,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感到似是而非,很茫然,甚至一看到这样的问题就产生畏惧心理。当然,此类习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严密的思维,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观察、操作和想象探索的过程,因此所获得的涂色正方体的经验是极其肤浅的。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一、思之措———操作想象并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正方体的涂色问题”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借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对此题进行了如下设想:40分钟课堂中操作与想象并举, 结合课件,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想象、验证、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理解涂色正方体的规律,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探寻规律的经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二、践之行———感悟取舍之源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出示:把棱长为10的正方体表面涂上红色, 然后切成棱长是1的小正方体。猜一猜: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种情况? 各有多少个?

师:比较难猜吧? 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所在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方体的涂色问题。为了方便研究,你们认为从棱长为多少的正方体着手研究比较合适? (引出先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

意图:从高难度问题入手,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吸引,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内需;当听到解决此类问题有规律可循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积极性高涨,为新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引导探究、探索规律

(一 )棱长为3的正方体

1. 猜一猜 : 把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种情况?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有序观察(按顶点、面、棱的顺序)。

2.验证 (再一次引导有序验证 )。

结合教具,重点分析两面、一面、无色三种情况所在位置及个数情况。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有多少个?观察教具,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拿着教具边拆边说: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一共有8个。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有多少个?

生1:去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后,每条棱中间剩下一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共有12个。

生2:每条棱上拿掉两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剩下(3-2)个两面涂色的,有12条棱,所以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共有(3-2)×12=12(个)。

师手拿学具边演示边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有多少个? 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的中间位置,每个面有(3-2)×(3-2)=1(追问 : 为什么要减去两个 ? 用手比划———两边各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两个) 再乘6个面,(3-2)×(3-2)×6=(3-2)2×6=6(个)。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有多少个?课件演示引导:将大正方体脱去“外套”,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

生: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中间位置,每层有(3-2)×(3-2),有(3-2)层,即(3-2)3=1(个)。

师:好像数错了? (明确:各涂色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之和27要与大正方体的体积数27相等)

意图:没有从棱长为4的正方体入手,主要是因为棱长为3的正方体比较特殊,两面涂色的每条棱上只有1个 ,一面涂色的每个面上只有1个 ,六面都没涂色的也只有1个。从易到难容易理解,学具操作,教具演示,辅以课件,结合动作。教师帮助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引导有序统计,发现首先要确定四类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上的位置,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 )棱长为4的正方体

1. 猜一猜 : 把棱长为4的正方体(表面涂有红色 ) 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种情况? 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2.操作验证 :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按照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有序探究,并用算式表示各种正方体的个数。

3.汇报 (结合教具演示 )

三面涂色的: 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 体从教具 中取下,见证“三面涂色”,不管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将处在一条棱上的2个小正方体取下 ,见证“两面涂色”;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用(4-2)×12算出来的 , 引导学生说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 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有24个两面涂色的(比一比“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一面涂色的:取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见证“一面涂色”。每个面有(4-2)×(4-2)=4个 ( 追问 : 为什么要减去两个?用手比画———两边各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两个)再乘6个面,(4-2)2×6=24(个)。

没有涂色的: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 体的总个 数减去三 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64-8-24-24=8(个),教具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 发现更简便的方法是(4-2)3=8(个 )。

4.小结

课件依次 呈现四种 涂色正方体 的情况 , 要求边想 象边思考 ,然后再用算 式表示各 种涂色小 正方体的个数。

意图:有了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感知基础, 猜想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运用学具有序操作探究验证,汇报时结合学具明确四类涂色小正方体所在位置,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小结用算式表示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 为找到规律作铺垫;活动记录表的填写,主要是便于学生比较与归纳。

(三 )棱长是5的正方体

1. 闭上眼睛想一想 : 把棱长为5的正方体(表面涂有红色)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四种涂色小正方体各有几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它们的个数吗?

2.学习小组对照课件讨论 , 并用算式表示各类小正方体的个数。

3.课件演示验证 ,汇报结果。

4. 检验 : 各涂色面 的小正方 体的个数之 和应与大 正方体的 体积数相等。

意图: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棱长 为5的正方体 , 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试着用算式表示各类小正方体的个数,然后对照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为进一步丰富表象,概括涂色正方体中的规律夯实基础。

(四 )归纳总结

师:如果表面涂色正方体的棱长分别是6、7、8,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 每种涂色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棱长是a的正方体,表面涂有红色,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吗?

生: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仍然有8个 ,在顶点上。

师:两面涂色的呢?

生: 因为两面涂色的都在棱上,而一条棱有2个顶点,所以要减去2个顶点就是(a-2)个,有12条棱,所以两面涂色的就有12(a-2)个。

师:说得太好了,一面涂色的呢?

生::一面涂色的在面的中间,它也是一个正方形, 它的边长为 (a-2),因为正方形有6个面, 所以它的块数就是6(a-2)2。

师:那么没有涂色的呢?

生:正方体的中间也是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a-2)。

师:是的,去掉涂色的以后,棱长就少了2,仍然是一个小正方体,因此没有涂色的个数就是(a-2)3。刚才大家都是从图形的特征出发,发现了这些结果。我们在找边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什么呢?

生(齐):数字。

师: 对了, 还可以通过数字的规律,譬如总个数27、64和125,它们都是些立方数,这样棱长为a的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a3。

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同时在回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时由少到多、化难为易的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把学生的认识由特殊推向一般,提高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环节三】巩固应用 ,拓展提升

第一关: 有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 它的六个面都涂有红色,把它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

(1 ) 三面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2 ) 两面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3) 一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 ) 个。

(4)没有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第二关:把表面涂有红色,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2)两面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3)一面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4)没有涂红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强调: 今天研究的正方体棱长a必须大于或等于2。

意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到相应的规律与方法都必须在一定范围之内才有意义。

第三关:课后活动。

有一个长是5分米, 宽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长方体,它的6个面都涂有黄色, 现把它切成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黄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2)两面涂黄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3)一面涂黄 色的小正 方体有( ) 个。

(4) 没有涂黄色的小正方体有( ) 个。

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触类旁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行之得———“知明方能笃行”

“涂色正方体”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教学素材是将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 方体的棱 进行2等分、3等分、4等分、5等分……平均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五年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本课探究规律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获得找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以及渗透分类计数的思想方法,而规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

篇4: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互动教学 医学教育 探索与实践

“互动教学”就是综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在互动中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今天,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尝试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的核心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教师单一的灌输式,重教轻学,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医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如我们教授的《口腔解剖学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相对于口腔其他学科来说课程内容较为单调,有些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加了大量图片及录像,仍有部分同学反映印象不深刻。现在,我们通过构建教学互动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讲台、课桌固定不变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师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或者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学生的本性价值、能动性都能得到尊重和发挥。例如,我们在乳牙解剖形态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何乳牙的颜色较恒牙白?为何乳牙磨牙的根分叉大?一个十岁儿童的口腔中仍可见到上颌乳中切牙,是否正常?……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一些学生也向老师提出问题,如临近脱落的乳牙发生的龋坏还有必要治疗吗?同学之间可先行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此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互动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实施“互动教学”必须打破传统医学教学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定势,围绕学习者这一个中心,展开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启发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体会和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讨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学习面部外形结构及口腔内表浅结构时,同学们面对面观察唇的境界,唇红、唇弓、唇峰、唇珠、人中切迹、唇面沟等表面标志,然后以两个同学为一组,测量两侧口角至唇峰间的距离。教师与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教师可以站在学生中间,师生间、学生间能够轻松自如地交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而且学生们均是在轻松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课堂充满新奇、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在总结时特别强调口唇的美学效果以及与整形外科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设机会,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在讲解口腔内的部分解剖标志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舌的活动来体验自身口腔内的这些解剖结构,如上下唇颊系带是口腔前庭上线形的粘膜皱襞,舌体越过上下颌牙列在前庭沟处即可探及唇颊系带及他们的位置。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形的粘膜隆起,切牙乳头位于其前端,腭皱襞是腭中缝前部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位于硬腭的中央部分,舌体上卷除可触及上述结构外,还可感知他们的位置关系及硬度,尤其是上颌硬区及隆突,由于粘膜薄而缺乏弹性,义齿基托在此部位应作充分缓冲以免压迫引起疼痛或形成溃疡。舌体下卷可感知舌下肉阜、舌系带、舌下腺导管开口,舌体前伸还能探及口腔前庭沟,在用舌体探及口腔内诸多解剖标志的同时,教师还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了舌体运动的灵活性。

目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时尚的课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补充很多课外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课堂达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而且,一些图形结合的动画效果使部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使理论知识化静为动,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我们学习面部解剖标志时首先让同学们面对面相互认真观察对方面部的每一个解剖标志,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美丽人群的相对标准的面部形态图片,在掌握正常形态的同时,老师又将某些面部异常及畸形如唇腭裂的病例图片与标准的面部形态相对照,这种鲜明的对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此时可能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整复这些面部畸形,老师再恰当地提示整复手术恢复正常外形的重要性,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联系临床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今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在互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外的人机互动。现代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学手段得到一定的更新,它不仅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电子课件及电子邮件的互动效应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外,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浏览,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及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学生们还可将从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不断地共同完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孟刚,王莉,郭桥楠.互动教学——一种值得提倡的医学教育模式[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

[2]张玉妥,季建军,邱景富.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

篇5: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方案 中国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08-09-05 10:3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41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园区的教育教 学事业也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孩子们也渴望享受更优质的教学.中国象棋, 有着悠远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底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非常适合我们学校的 特色发展.2.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好多学生的业余活动内容单调,学生只开展自 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对那些自己不懂,不会又不感兴趣的活动,从不问津.以致 于娱乐,交往活动,体育活动等都比较少.格调低俗,消极的,有害的活动充斥.学生的业余时间,有的是在看电视,睡懒觉中度过的,有的是在玩扑克,打电子 游戏机中度过的.这些不良的现状已经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象棋的开展, 一定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全新的享受,一定会给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色彩.3.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国外的教育家和教练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 析,他们肯定了棋类对各种年龄学生在发展和教育上所起的作用.形成个性的创 造,发展认识的积极性,以及在各种环境下满意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中国象棋所 起的重要社会作用都是无庸置疑的.在中国象棋的练习中, 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 对各种事情进行选择;要有责任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纪律性和较高的文化修 养,可以说中国象棋类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以上三点理解, 我们学校提出了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的课题.二,概念的界定 象棋普及教学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会同专业机构,社区等,在学校中 开展象棋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全体学生参与.2.进行分层教学.(分年级,根据水平的高低分组)3.着眼于学生整体象棋水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三,理论依据 1.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国家新《体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说“我国是一人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 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中国象棋在农村中有较浓厚扎 实的基础,非常适合开展这样的活动.2.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 “国际象棋——循序渐进的, 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它能够养成严守秩序的思维, ” 培养注意力, 发展记忆力, 可以说围棋和中国象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象棋应作为智慧文化的成分之一 进入小学,在众多文献中,很多都证明了中国象棋同哲学,控制学,心理学,数 学, 教育学等等相联系, 它们

决定着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需从棋类中得到的作用, 特别是心理教育学.棋类直接与教育,学习和人的发展相联系.

研究过程.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 年 3 月——2005 年 6 月)(1)课题方案.(2005 年 6 月)(2)江苏棋院胜浦实验小学训练基地建立.2,实践阶段:(2005 年 9——2008 年 6 月)(1)对全校学生全面实行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2)课题参与人员进行指导,调查,及时反馈,做好资料收集,阶段性调 查报告等.3,总结阶段:(2008 年 6 月——2009 年 7 月)收集,分析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六,实施策略 1.多元化的活动组织.一种活动的成功,离不开教育教学机构的组织领导, 本课题亦是如此,不能放任自流,相互推诿,谁也不教.因此我们采用了“三管 齐下”的策略,努力完善活动组织机构,确保本研究按正常轨道,高效地开展.(1)工会牵头管.主要工作包括:①每学期制订详细计划,并根据实际对计划进行阶段性的修 改,使学生,教练员目标明确;②作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选拔好重点棋手,并 安排好校内教练员进行指导棋手训练;③做好与江苏棋院,家庭及社会的联系工 作,尤其是对有特长的家长及社会人员做好聘请为指导员的工作,共同商讨如何 训练,指导学习.(2)教练组具体管.中国象棋在农村虽有一定基础,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况,小学生学棋存在着 多走弯路,多进“死胡同”等问题.因此,极需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 高实战水平的教练队伍,我们组成教练组的成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三棋特长 的体育教师及其他各科教师;②有三棋爱好及特长的家长;③社会上以及其他学 校有特长爱好的人员;④江苏棋院的大师.2.经常化的活动阵地.每周两节的活动课.要求全校学生参与.3.科学化的统计 我们设想给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张表格,详尽记录每个学生参加象 棋活动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统计,追踪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4.合理化的激励体制.(1)树立榜样.榜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也容易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趋同的心理倾向.因 而要树立一批正面的棋手给学生提供可以效仿的样板, 让他们在自我监控中同化 别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因此,我们在期末进行象棋高手的评比,以有力 促进学生的下棋积极性,从而提高棋艺.(2)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 取得成绩是学生参加中国象棋练习的直接目标.因此, 我们应组织各级竞赛.①各中队利用中队课进行小型比赛;②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比赛;③选拔优秀棋手参加镇级, 区级以及更高级的比赛.

(3)级别审定.为使学生对棋艺做到知己知彼,以激发学生学棋的积极性,特设立棋力测试 专门组织——棋

手审定组.具体操作与要求见下表: 棋手审定组操作要略表 称号 审定 组织 审定 时间 铜牌棋手 班级审定组 每两个月 进行一次.银牌棋手 学校审定组 金牌棋手 学校审定组 每学期进行一次.1,已取得银牌棋手称号的 同学.2,精通中国象棋的下法, 已具一定的创新思维,下棋时 思路敏捷.3,在镇级比赛中获得前三 名的成绩或在区级及以上获得 名次.1,学生递交申请报告.2,理论考试.由审定组出 题,学生解答相关棋种的残局 和死活题等.成绩满 60 分(总 分 100)者参加实践考.3,对申请进行互相对弈, 取 80%通过.

审定 要求

每两个月进行 一次.1,已取得铜牌 1,要求学 棋手称号的同学.生熟练掌握中 2,在下棋时有 国象棋的基本 自己独到的见解与 下法, 能完整下 思路.完一盘棋.3,在本校的棋 2,要求在 类比赛中获得前三 本校的棋类比 名的成绩或在镇级 赛中获得第 4 比赛中获得第 4—6 —6 名及以上.名.1,学生递 1,学生递交申 交申请报告.请报告.2,对申请 2,对申请进行 进行互相对弈, 互相对弈,取 50%通 取 50%通过.过.

审定 方法

七,预想成果 1.预计学生下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参加各级比赛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在 个人名次, 团体名次上都比往年要好.2.预计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了队员广泛 的兴趣爱好 和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坚毅顽强的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克服惰性,养 成良好的心理品 质.使原来懦弱, 自卑的学生由此走上乐观自信, 奋发自强之路, 得到良性转化.3.预计通过中国象棋的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其它学 科成绩在不同程 度上有了提高.八,组织管理 课题组总负责人:陈蕾

课题组组长:沈素全 吴建明 课题组成员:全体中国象棋教师


篇6: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上作文课,教师没谱,学生头痛。要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实现培养学生既会作文,又会“做人”的终极目的。我认为要在强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作文教学的特征,实施科学教学。下面就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活动,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处于承前启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每当此际我定会当仁不让。如每年春季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组织的篮球运动会,规模大、观众多,广播台需要大量广播稿,弘扬“夺冠”精神,以震声威。我及时鼓励学生锻炼自己,帮助他们踊跃撰稿,投递广播台。大家兴致可高了,你一篇他一页的稿子纷纷播出,为运动员鼓了劲,加了油,为运动会添了彩。这一举 动,既锻炼了学生实地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教与学协调一体了。同样为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还经常组织辩论会、“诗歌朗诵评优”、“优秀作品赏析”等活动,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如: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作一个读书笔记,抄写精彩语段、好词,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每周一收上来检查,发现好的语段在课上介绍并表扬,课后大家传阅,或誊好上“学习园地”供大家赏读。学生对这项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深入理解,作出简要评析。他们还根据文章的内容分门别类地配以五光十色的封面和生动活泼的插图,令人爱不释手。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换来的是学语文爱老师、爱学校、爱生活、爱作文、爱文学的浓浓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消除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鉴于此,我觉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业务功底,肯做扎实的基础工作等几方面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我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技的作用。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讨论“移山哪如搬家?”,学了《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讨论“韩麦尔重返讲台后,小弗郎士该怎样学习?”,学了《猫》,让学生讨论“第三只猫的死说明了什么”,学了《废墟的召唤》,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留下一部分废墟好不好?为什么?”等,大家经过讨论,既明白了范文的匠心,更觉得可写的内容很多,恨不得立竿见影,一吐为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提高,作文的思路捋顺,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实践表明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的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保驾护航作用了。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师,没有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的。我是这样认为和操作的:

1.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因此,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 神享受,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2、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方积累。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遇难不惊,提笔成文。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变幻莫测,但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又较少,只有带领学生涉猎课外,才能拓展视野,增强兴趣。采用的方法常是①开展课前三分钟训练,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根据学习内容明确主题,如:古诗词鉴赏,我熟悉的一个人,新闻播报等,学生为了不在说的时候丢脸,往往会查找资料细心准备,准备的过程也成了积累的过程。②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成语接龙、赛对联、猜谜语、新诗创作和辩论会等。③举办诗文朗诵比赛、表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有了兴趣,还愁不爱语文、不爱作文吗?

上一篇:徐文娟-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筑起反腐的坚墙——北极雪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