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2024-05-05

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精选16篇)

篇1: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寒假里,我在苏州图书馆借了一本《给孩子的动物寓言》。这是一个名叫黄永玉的老爷爷写给小朋友的。看题目,就知道这本书是寓言故事。字典上说“寓言”就是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尽管我还小,但也能慢慢体会书里面的图画和故事告诉我们的所以然。

这本书很简单,每页都是一幅毛笔画的动物的`图片,配上几句或者一小段好笑的旁白或者故事。就如《袋鼠》一文,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袋鼠妈妈,她的口袋里装了一只小袋鼠。小袋鼠探出身体,伸着小手,在东张西望,好像是要看看这有趣的世界。而袋鼠妈妈却把手伸在口袋前面保护着她的宝贝。黄永玉爷爷配的文字是“根据我的教训,子女要有出息,不能养在口袋里。”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我是袋鼠妈妈,就不会一直把小袋鼠放在口袋里保护着,我会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这个寓言很适合给我妈妈看!

另有一篇《海马》,画中海马爸爸吐着泡泡,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好像快要生了。文字说“照料孩子,我比我老婆还在行。”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养孩子不只是妈妈的责任,也是爸爸的责任。我要把这个寓言让我爸爸读读!

书后半部分的故事比较长,也更加有意思了。我特别喜欢一篇《猴子兵》。画上一只猴子手舞足蹈,它身边有很多瓷器的碎片洒落一地。故事说的是夏天屋子里有很多苍蝇,害得人午觉都睡不安稳。人就训练了一只猴子来捉苍蝇。三天之内,屋子里的器皿就没有一个还是完好的了。读了这个故事,我笑得停不下来,这猴子是多好动啊。我在读书会上和朋友们分享了这个故事,他们也哈哈大笑,抢着要问我借这本书看。

我真佩服黄永玉爷爷,他怎么那么了解动物,也这么懂孩子的心思呢?

篇2: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一天它在海边发现一座十分漂亮的房子,看到很是喜欢,于是每天背着房子到处炫耀,从来不肯放下,所有的小动物都夸它背上的房子漂亮。

夜晚它就在房子里休息,白天就背着房子到处游玩,从来也不肯放下。

小动物们都叫它放下重重的房子,可爱慕虚荣的蜗牛不肯。

久而久之房子和它长在了一起,变成了温暖的壳,蜗牛再也没办法跳的远、爬的高、跑得快了。

篇3: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我从小就 喜欢动物 ,电视节目《动物世界》《自然传奇》是我的最爱。 在家我也缠着妈妈养小动物,小金鱼、小狗、小兔子,我们家都养过。 但是读了 《被宠坏的狗熊 》 这本书后,让我对动物有 了更深的 认识———动物和人 一样是有感情的,我们应该 向对待朋友一样真诚地对待它们。

你看小熊米什卡就成了我们大家的宠儿, 是我们家庭里平等的成员。 渐渐地,它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人 了 ,总是千方百计地想什么都跟我们一样。 我们在墙角里给小熊铺了一个窝, 可是它不肯在那儿睡觉, 不断地往我们的被窝里钻。 没有把它盛食物的碗放在桌上, 这不是也很可气么? 多有意思的小熊! 这样亲密,这样撒娇。 不都是源于这份真诚的爱与尊重建立起来的信任吗? 我们家的小狗和 它还真有 几分相像 呢! 每次我吃好吃的食物时, 它总是围着我转,好像在说: “还有我呢,还有我呢! ”要是不往它嘴里喂上点, 它就会甩甩尾巴,找个角落趴 着不动了。 现在想想 ,小狗肯定 是在抗议 我的不公 平待遇呢!

书中令我无法忘记的还有“土匪”狒狒。 作者在许多年前与它曾是朋友。 文章中写道:“我因事离开了六年, 回来后听动物园的管理员说 ‘ 土匪 ’ 眼睛瞎了 , 我连忙过去看,我走进狒狒笼,问了管理员一句:‘它怎么了? ’‘土匪’一听我的声音立 刻扑过来 , 抓住我的 手轻轻地 摸着 , 照样向我 伸出手讨 糖吃。 ”我读到这里,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动物也有这么真诚的友谊, 隔了六年 ,眼睛也瞎了,竟然能从 声音上辨出朋友。

让我们人类都用一颗真诚的心, 善待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吧!

点评:

篇4:读《给孩子的诗》有感

在北岛老师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他直言了编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他写: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

北岛直言,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加入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说实话,完整受过我国应试教育的我,在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没有北岛老师那么敏感和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很平常。我甚至还模拟了中学的应试思维,列举了诗歌的特点、所指代的含义、中心思想,甚至还想了如果在试卷上出现这样的一个命题作文,我能写得天花乱坠。

想完这些,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自以为不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从这点思考方向和见怪不怪的态度上看,我的确是一支粉笔,被牺牲了。

如此看来,北岛老师的这种担忧是多么的有必要。他从此日便下定决心,用了两三年的功夫,编选了这本书,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在书的扉页上,给兜兜和孩子们,也明显指明了这本书的受众。

但是,我的亲身经历是,在朝阳大悦城的单向街,有很多和我同龄甚至是比我年长的人纷纷拿起这本书阅读,然后和身边的人悄悄说话,我听到一句:里面的诗好多都没有看过啊,太可怕了,我当年究竟学了点什么。

这本书编选了外文诗和中文诗,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更多的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其实不算厚的书,当我读完最后一首诗,看完了最后的编辑说明,我长长叹了口气,我的想法和那个书店的陌生人一样,当年我究竟学了点什么啊。

诚然,这是一本给孩子的书,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是指纹那样不可复制。这种独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被磨掉,会被各种的条件限制,最终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复制品,一样的机器,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的错,孩子们应该怎么办?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恩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想要和别人变得不同,就要多读书。

我在想,之所以当年老师私底下教导我多读书,是因为少年时的想象力无穷尽,它可以不受任何成熟的思维控制,你可以任意驰骋在想象的海洋里,想象无数现实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年少的人,也能够经由各种各样的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诗歌作为文字高度精炼和思想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自然是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最好的媒介,比如书中的第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这样的一首诗,直到今天读来依然意犹未尽,谁又会知道被孩子们读到,会想到什么呢?

正是因为年少的我们的独特和唯一,在到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时,才会有无数种可以解读的方式。

这本书里得很多作品,基本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普希金、雨果、周梦蝶、余光中、海子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具有作者鲜明的特色风格,以及丰富的意向载体,我在读的时候,无疑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优美又畅快淋漓的事情。

我很喜欢乌雅可夫斯基的这首《已经过了一点》,好似一个人对着漆黑的夜晚说话,已经过了一点,你肯定睡了,但是此刻银河在夜里流泻着银光。多美。你瞧,世界变得如此沉静,夜晚用星星的献礼包裹天空。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多美。

书中的中文诗也许会更受孩子们欢迎,我虽然不是纯粹的诗歌爱好者,往日也是兴致而起随意阅读,但书中大部分的作品也能如数家珍。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依群的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从北岛的你是栅栏是墙垣,到顾城的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精华,值得好好反复阅读欣赏。

谈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一本书,如果真的被现在的孩子或者学生读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这样快速的社会里,是否有人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诗歌不是小说和散文,它需要反复去阅读和品鉴,需要你带着一颗观世界的沉静的心,完全进入作者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用只言片语诉说的这种伟大的情怀。

但坦白讲,我不担心是否有人读懂这些作品,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尤其是如此,各取所需,看文字的看文字,讲美感的讲美感,如果规定了诗歌的唯一解读性,无形中扼制了作者的思维,也扼制了阅读者的思维,反倒是更让人担忧。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在读到这种作品,不必担忧他们是否会读懂,哪怕真的一知半解又何妨,说到底,谁不是稀里糊涂活在这个世界上。

书的结尾是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隔多年,又一次反复小声呢喃着它,不禁鼻子发酸,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爱在心间的人。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又是如此难实现,我想北岛老师这所以编撰这本书,或许也是先告诉读者,心中温暖,心怀感恩。

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诗,也是写给大朋友的诗,无论你是初次结识那些作品,还是旧友重逢,我想,在经过了各种人世间纷繁之后,重读这些纯粹的作品,也会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单纯。而依然单纯的孩子读到这些作品,也会惊叹外面的世界,身未动,先让思维做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

篇5: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爷爷吗?他是一位世纪老人,为我们留下了千百万字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精神食粮。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巴金爷爷来看看他在回给家乡孩子们的信中说了什么?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我开始仔细的阅读这封信。

在读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佝偻的老人正伏在桌子旁吃力的握着笔,写下一行又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巴金爷爷可真爱家乡的孩子啊!在生病,写字困难的情况下却克服了种种困难回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涌动着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那是一种祖孙之间的感情呀!当我读到“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时,我又深深地被巴金爷爷的谦虚所感动,一位文学巨匠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呀!他一点儿也没有名人的架子,反而还说自己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一生。他的谦虚让我敬佩不已!

我最喜欢的还是巴金爷爷在信中提出的观点: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这样的话语令我折服,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怎样使生命开花结果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现在要勤奋进取努力学习,等长大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在自己的领域驰骋,等你干出一番事业后,在用你自己的特长来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来关注社会,只有为别人付出你的心血,你的生命才能算开花结果。奉献是一生中最大的财

富,因为为他人付出了,就一定会感到快乐,而那些只懂得索取的人,一生只会一无所有,这种人的生命,永远不会开花结果。

篇6:读北岛《给孩子的诗》有感

我并不算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这本《给孩子的诗》,更多的是因为好奇。这本小小的书,到底选择了怎样的诗歌,才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回想孩童时,我对诗歌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没有小说的前因后果,没有散文的轻松明快,就是简单的字词和上口的韵律;离开校园后,诗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难以寻觅踪迹,直到,我充满好奇地翻开这本原是给孩子的诗——

将书中的101首诗通读一遍,竟然对很多首诗歌都觉得熟悉,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脱口而出下一句。一本书读下来,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甚至有着再读一次的冲动,原来读诗竟是这样的神奇!

读一首好诗,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没有一种文体能够像诗歌这样,将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默默阅览,还是轻声吟诵,又或是大声朗读,都将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受众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会自然地让人觉得舒畅和愉悦。诗人能够赋予文字生命,描绘雨燕是“它使雷电枯竭,它在晴空播种,它若触着地面,便会粉身碎骨”,描绘老虎是“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样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文字肆意组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带给读者的是震撼的美。

读一首好诗,畅游的是想象的空间。诗歌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但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轻易就引人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学会聆听万事万物,“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探索神奇的世界,“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诗中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透过诗歌,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读一首好诗,发现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但诗人们却用自己的笔,担当起世人的眼睛,发现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他们既对着自然诉说情话,“当我还在你的面纱胖游戏,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倾听你每一声心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又发现城市中的风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叙说自己的故事,橱窗有最新的构图,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韵”;他们既歌颂秋日的平静,“少有这样的天气,没有风,残留的叶子,点缀着枝头,为树干编织,金黄的袖口”,也歌颂寒冬的寂静,“隆冬像暗夜一样,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他们歌颂太阳、天空、河流,他们歌颂稻束、花朵、树木,他们歌颂山、歌颂海,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

读一首好诗,铭记的是内心的希望。诗中往往带着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也有悲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年少时不识哀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这首诗,竟然觉得鼻子发酸。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抛却浮华,实现这样的梦想?美丽的愿望和诗人的结局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诗句拥抱生活——他们在哀愁中寻找快乐,“亲爱的朋友,我们就要分手,一同来歌唱吧,在你出发的时候”;他们在失望中依然乐观,“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他们在孤独中等待希望,“在温驯的孤独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闪亮”;他们在悲伤中保持宁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他们在黑暗中仍关爱着别人,“当你用隐喻释放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那些丧失说话权利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生活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拒绝,但只要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线,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开心扉,说上一句“你好,哀愁”.曾经以为,诗歌并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现在我相信,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不再读诗,说明世间的浮华与烦躁,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给孩子的诗,也适合给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你,适合每一个心中仍然充满希望、仍然热爱美好的你。

篇7: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题记

在绍兴市小学语文领雁工程培训时, 罗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暑假里闲着没事, 我怀着一份好奇翻阅起来。

只看书名, 我感觉它可能是一本有关如何提高朗读技巧、提高阅读分数的书。但其实这本书强调更多的是“渴望阅读”, 是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使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手册。

夜静静的, 风凉凉的, 来自大师的抚触和叩击, 让我的心澎湃不已。掩卷沉思:作为教师, 作为家长, 如何点亮孩子“悦读”的心灯, 让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 让他们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天籁自鸣天趣足——

做“悦读”兴趣的激发者

《朗读手册》对于如何让孩子渴望阅读的观点有许多, 如:“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 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反之, 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音乐及亲戚, 我们则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接近带来快乐的事, 回避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愉快就像胶水一样, 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 但只朝喜欢的方向吸引。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 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中, 甚至将之称为‘广告’亦不为过, 因为朗读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动力, 学生才会挤时间读, 有滋有味地读, 从中汲取知识, 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

奥维尔·普瑞斯特科在《给孩子读书的父亲》中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 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悦读”兴趣的激发者, 努力点亮孩子们“悦读”的灯。“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 我们就像在为阅读的乐趣做广告。”精彩的故事, 动听的讲述, 会深深地吸引孩子, 在其乐融融中让孩子感觉“悦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想, 让我们把“悦读”的兴趣植入孩子的心田, 在静静地积淀后, 孩子们的阅读之路将会灿烂如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孩子主动阅读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悦读”的兴趣。如:读故事———感受课外书的神奇。农村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 更不用说“悦读”了, 为了激发他们的“悦读”兴趣, 我就利用每天的课余阅读时间, 读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慢慢地, 孩子们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对书产生了好奇,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悦读”的欲望。又如:设悬念———调动读书的欲望。平时在读故事时, 我往往要设置一些悬念, 一方面吸引孩子听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如在读《爱的教育》中的故事时, 我往往只读一半就不读了。当孩子们纷纷要求我读下去时, 我就故作神秘地告诉他们:要想知道结果呀, 请大家阅读《爱的教育》。这样, 调动了孩子“悦读”的积极性, 他们自己会利用课余时间兴致勃勃地去阅读。

二、漫卷诗书喜欲狂———做“悦读”作品的引领者

《朗读手册》中指出:“在要求孩子阅读之前, 作者对一个幼儿园班级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为期8周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观察小朋友们在自由活动时间会选择哪一类书来看, 他们发现‘非常熟悉’ (老师一直重复读的) 的书被选的次数是‘不熟悉’ (老师没读过的) 的书的3倍, 而‘熟悉’ (老师只读过一次的) 的书被选的次数是‘不熟悉’的书的2倍。另对30名七年级和十二年级中学生的阅读嗜好进行调查时也发现:68%的中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 这本书在班上很热门。”“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 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走进书中奇妙的世界。”

音乐家兼艺人冯多瓦是被老师领进文学殿堂的。他说:“在中学时, 我一直觉得阅读非常乏味, 直到碰见我的恩师卡斯塔赫尼诺。他向我推荐布瑞得伯瑞的《华氏451度》。从那时起, 我才感到了阅读的乐趣, 开始通过它了解社会, 逐渐地成熟起来。”确实, 要想点亮孩子“悦读”的灯, 教师就应成为点灯的人, 成为“悦读”作品的引领者。因为我们必须承认, 当我们试着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我们就如同在向他们推销。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之前应该先通过自己的阅读为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 先于孩子去阅读, 先于孩子被感动, 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孩子, 使他们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只有自己经常阅读、经常推荐、经常和孩子交流分享才能引领孩子走进“悦读”的广阔天地, 形成浓浓的“悦读”氛围。当孩子感受到愉悦时, 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阅读了, 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悦读”起来。

为了“哄”孩子爱上阅读, “哄”孩子们读更多的书, 我每周利用校本课时间开展一次好书推荐活动。把自己觉得适合孩子阅读的、感觉孩子们会喜欢的书推介给孩子们。在推荐会上, 我会娓娓动听地讲述内容, 以引起孩子“悦读”的兴趣。如本学期, 我已向孩子们推介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曹文轩的《草房子》、科罗迪的《木偶奇遇记》、怀特的《夏洛的网》、马洛的《苦儿流浪记》等书。在我的引领下,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这些书来。

平时我还将自己的引领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如教学《猫》后, 我引领孩子们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 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 我又引领孩子们走进《三国演义》 (儿童版) 的故事, 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 激发孩子们“悦读”的激情。这样, 在我的引领下, 孩子的“悦读”兴趣被激发,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书中他们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从而更有兴致地进入下一轮的“悦读”活动中。

三、春城无处不飞花———做“悦读”平台的搭建者

《朗读手册》一书在《如果给智能不足的孩子朗读呢?》和《如果你开始读书给孩子听, 第一天会是什么情形?》两个篇章中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其中一个叫卡索拉, 她在刚出生时由于染色体受到破坏, 导致脾脏、肾脏和口腔都有缺陷, 肌肉有痉挛现象, 这使她晚上的睡眠从来没有超过两个小时, 还弱视。可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 她父母在她4个月大时就开始给她朗读, 每天坚持, 到她5岁时, 心理学家发现她的智能发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 而且社交适应能力良好。还有一个叫珍妮弗, 她出生时, 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症, 她两个月大时, 被告知她将会全盲、耳聋, 而且严重智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父母每天朗读的影响下, 4岁的她接受智商测验时, 竟高达111分。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早一天阅读, 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阅读, 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 做起来越容易, 效果越好。狄卡斯伯研究发现:婴儿在听到新故事时, 心跳会加速;而当他们听到熟悉的故事时, 心跳会变缓。以上两项研究可以说明, 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某种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 而且会将这些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所以, 婴儿从出生前就开始学习了。因此, 作为教师或家长的我们应该及早为孩子搭建“悦读”的平台, 点亮孩子们“悦读”的灯, 让孩子有更大的展翅空间。

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平台, 我经常利用班会课或是利用午间活动时间, 举行“小书虫碰头会”, 让他们侃侃而谈, 聊书, 聊作家, 聊读书的乐趣。同时在本学期, 我在所教班级还开展了“小学生‘阅读作文’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关于阅读作文, 孩子们开始简单地认为就是读后感, 许多学生说不会写读后感, 我先讲了读后感的写法, 同时告诉孩子们阅读作文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读后感, 还可以是故事的续写、故事的改编、故事的缩写、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读书笔记等等。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自己阅读某一本书后的感受, 经我一讲以后, 许多孩子跃跃欲试。现在“阅读作文”的写作已有一个多月了, 交上来的作文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与作者莎士比亚对话, 有的给孙悟空新编故事, 有的续写了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在大家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大胆丰富的想象中, 我看到了孩子们对阅读作文的好奇, 同时也让孩子们既感到了阅读的快乐, 又感受到了写作的畅快。

四、陶陶然乐在其中———做“悦读”路上的同行者

《朗读手册》中有许多关于家长、教师应该做个读书的同行者的观点, 如:“帮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 这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亲子间一对一的相处时间可以用来读故事书、聊天或玩游戏, 这是用来教育孩子有关书、玩具、花或水等生活事物概念的重要时刻。”“以身作则。除了朗读时间外, 要让孩子亲眼看到你为了休闲而阅读, 与孩子分享你的阅读热情。”

英国作家和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他的《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享受图书》一书中强调, 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 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几乎都可以被克服。确实, 只有爱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书的学生, 只有会阅读的教师才能教出会阅读的学生, 只有终身阅读者才有可能培养出终身读者。由此可见, 教师在孩子的“悦读”活动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 所有教师应成为孩子“悦读”路上的示范者, 更早更好地点亮孩子“悦读”的灯, 让孩子在教师的一路陪同下, 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让孩子们在“悦读”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在平时作业已改完的情况下, 我会来到教室, 找学生借一本书, 坐在教室里看, 有时还和书的主人交流几句。这时, 总会有不少学生围在我身边, 他们想知道我看的是什么书, 我就趁机给他们讲一讲书中的精彩内容, 说得他们心里痒痒的, 他们肯定也会去看了。到现在为止, 我已在学生那儿看过不少书了, 有杨红缨、郑渊洁等写的风趣幽默的系列丛书, 如《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系列》, 有感人至深的书, 如《爱的教育》《城南旧事》等。

有时, 读到有趣的故事, 我也会忍不住与孩子们交流。像读完《窗边的小豆豆》, 我兴奋地跟孩子们讲:“这本书里的故事真是太有趣了。”孩子们都争着想听原因。我说:“跟妈妈第一次一起坐电车去新学校的小豆豆立刻决定长大了做一个把车票满满地堆一盒子的售票员。可过不了几天, 小豆豆的志向却又想做间谍!怎么办呢?小豆豆想出了一个“做一个化装成售票员的间谍”的好主意。”“真有趣。”“我也要去看看。”有孩子说。此后几天, 总是有孩子来和我分享他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感受。是啊, 是书, 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乐呵呵地靠在了我身边, 也靠在了书的身边。

篇8: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信中主要写了巴金爷爷对自己的一生的感悟从而教育孩子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表达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们真诚的关爱与无限的希望和期待。

学完课文,我对巴金爷爷的那句“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只有为别人奉献爱,为别人付出精力,为他人花费时间,同情更多的人,给予别人更多,为别人多想一点,生命才会“开花结果。”我们人不能在自私自利中虚度一生,我们要尽力为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缕绚丽的光彩,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奉献,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时刻记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才能让自己的一生不白白浪费掉。我们活着就要活得有价值!

谦逊的巴金爷爷在信中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他一直都在不断努力学习,不断释放自己的光彩,不断贡献出自己的精力,为文学,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其实是希望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鲜艳的花朵能够如信中所说的那样“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是呀,我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我们心中有那么多纯洁美好的爱心,我们身上有那么多充沛的精力,这些不都是我们为祖国为他人做贡献的充分准备吗?所以,爱惜我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吧,释放自己无限的潜能吧,因为希望在我们身上,成功掌握在我们手中,希望的轮船将由我们自己掌舵 !

篇9:读《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有感

一看书名,鸿篇巨制啊,一本书讲人类简史,从人类诞生到现代社会,而且还不厚,的确很佩服作者的归纳能力。写书的人叫房龙,在历史书籍方面,算得上一个被多番推荐的名字,敢于挑起这样的大梁,一方面其本身有丰厚的积累,因此能举重若轻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截取对历史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描述;另一方面,此书毕竟是针对孩子的人类简史,强调全面而不是深入,用简单的话语讲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即为成功。作为西方历史不太懂的小白,看完此书后对西方文明的衍化、几大古老文明帝国及目前依然影响巨大的宗教变迁,其基本的逻辑和脉络有所理解。

关于人类的进化,专门展开来讲,几本书都讲不清楚,毕竟进化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从细胞到动物然后到人类,这个问题太大太难,目前只有很多猜想,但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在此书,就换成两三个章节,不纠结进化论中有意思的争论,也不细讲进化过程的分化和最终结果,简单的几句交代了人类就是从细胞逐渐变成生物,然后分别进化出植物和动物,在进一步进化为哺乳动物、大猩猩以至于最后现代人。从这个环节的选择,可以猜出此书的写作风格,不纠结于细枝末节,只描写历史的整体脉络,让读者对历史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有兴趣,自然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史前人类生活,更多是一种为了适应自己而不断进化的过程,根本动力是保留物种基因,生存下去;而人类文明,必然来源于更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包括文字、部落、社会、生育等等众多方面。关于文字,书中提到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很容易理解,就是画图;而楔形文字,其实也是图像文字,没想到吧。古老文明的文字起源很多都来源于图像,人类将看到的直观的画出来,彼此都能理解,就形成了交流方式;画图的方式千人千面,而且画的太复杂又很辛苦,于是文字开始演变、简化,甚至加入了表音或者表意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现在丰富多样的语言体系。其实淹没在历史中的死文字特别多,这是因为使用这种文字的文明失去了存活的土壤,死文字就是这种文明的墓志铭。

文明的发源一定离不开淡水资源,即淡水河或者湖泊;所以人类简史最开头的灿烂文明,集中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比如中亚、地中海以及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为古老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他们意气风发引领数百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世界四大古文明包含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其实都有文明的遗憾、传承的断层,前三者已全身退入历史洪流中,中华文明却坚持并未断层,但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真的只是传说吗?山海经中的精怪只是先人的想象?青铜器在那样生产力情况下作为国之重器的理由及铸造方法就不好奇吗?或者时间的鸿沟为我们探究古老文明的灿烂辉煌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但也许这些存在历史故纸堆中的神话、传说,有可能是换种思维解决问题而已。

古埃及、古巴比伦创造了非洲和亚欧的人口繁茂,自然慢慢演化出多样性,同时因为相互争斗、相互合作慢慢演化出了各种国家和文明,比如罗马、希腊、波斯、马其顿、亚历山大,等等,不一而足。文明在进化、人口在增长、国家已形成、资源却有限,于是围绕着地中海,好一处历史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乡故乡都是同一片土地,敌人朋友都是同样被赐福的生命,你打下我我打下你,如果忽略历史潮流中因为争夺资源或者战争死去的累累尸骨,这出戏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国家形成了,民族也形成了,争夺物质资源之外,自然要追求精神生活。于是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开始慢慢发展。宗教作为安抚人心、提供精神家园的方法,最开始必然是弱小的,但奈何国家管不了精神生活,所以巨大的需求决定了其自然能在历史中滋养壮大。并不反对宗教带给人安抚的力量,但宗教的演变过程中所沾惹的血腥和杀戮,并不比政治、国家、战争的少,十字军东征、黑暗中世纪、哭墙、自杀式袭击,惨烈。

随着生产力进步,海洋文明发现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于是文明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战欧洲大陆。从领主统计到帝国统治,欧洲大陆的封建帝国主义,虽然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长度,但发生的`摩擦和争斗片刻也没有停息。中华文明至少还有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欧洲大陆皇帝太多没法合只能分。加上教皇作为独立第三方势力参与其中,这片土地成就各民族大杂烩的全体自嗨,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芬兰、意大利、英格兰、苏格兰,几多热闹。神奇的是,这些民族都遵从古拉丁文和希腊文,侧面说明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力量,正如汉字于中华文明一般重要。

接下来的时光就更加熟悉,因为工业文明来了,有点近代文明的意味了。书中记录了很多国家间的战争,其实战争就是打国力,尤其是国家经济实力,为了统治阶级有限的几个人的欲望,苦了全体老百姓,悲哉。国家首脑都爱打着诸如历史仇恨、国家利益等大旗发动战争,但战争一旦开打,就很难被制止,会绑架着全体国民都朝向一个未知的结果。所以,热爱和平,不轻易开启战争,是现代理性文明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毕竟冲动一时爽,后果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啊。

最后联想到现代的穿越小说,新时代的人穿越回历史特定时期,就活脱脱活出历史之外。但穿越带过去的知识储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真的能带来科技进步吗?穿越带过去的诗词歌赋,真的就能轻轻松松秒杀全场,要知道真写这些诗句的文采才俊们的真实历史归宿。穿越过去的明确的历史大趋势、现代管理学方法、价值观、甚至高段位的勾心斗角,就真的能让你在朝堂后宫中呼风唤雨?太自我中心了,太自以为是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即便拥有超越穿越时代的观念和知识储备,能不被洪流所裹挟,过的相对滋润并且有利于部分人,已疏为不易。别幻想用现在的经验去揣测古代,现在的优秀做法只适合现代社会,在穿越的古代中难免水土不良,想象爱因斯坦,提出了这么超前的物理学理论,最后结果是不被理解、被孤立。

篇10: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的耳边又想起了《奉献》,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爷爷写这封信时已是耄耋老人,由于腿脚不便只得靠信与家乡的孩子“会面”。在信中,他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是啊!“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为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中国的脊梁正是靠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撑起的。

孔繁森作为一代炎黄子孙的代表,他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两次进藏,历时11年,无怨无悔,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世界屋脊,令人敬仰。身为地委书记的他亲自为80高龄的藏族老阿妈暖脚,这情景催人泪下;体弱的他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三位藏族孤儿读书,这举动真是感人肺腑。

当面临病重的爱人与受灾的阿里两者之间的选择时,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阿里,他心里只装着阿里人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唯一想的就是“我应该为阿里奉献点什么?”

泰戈尔说:“我们必须奉献生命,才能获得生命。”孔繁森正是如此,所以他得到了藏族人民极高的赞誉。

巴金爷爷也是乐于奉献的人。他一生笔耕不辍,就连重病时依然坚持写作,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晚年时他捐款数万,捐赠文学典藏数百。他言传身教地教育我们,人活在世上就应该给社会奉献点什么。拜伦说得极为精彩:“如果人人都为自己活着,那么世界便会冷却下来。”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手心向上一味索取,而是要手心向下奉献给他人更多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如同沐浴阳光般温暖。

教师在黑板前站了一辈子,缕缕青丝变成了银发,他们把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了学生,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边疆的战士们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坚守了多少个春秋,他们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日夜捍卫着祖国的疆土;还有那漆黑夜空中的明月,它吸收阳光,反射出如水的月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我一遍遍思索着巴金的话„„

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最近,我们学了《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这是巴金爷爷写给他家乡四川成都的孩子们的回信。

信中,巴金爷爷认为他是一个普通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开花结果,认为自己过去浪费了许多时间,他十分珍惜余下的每分每秒。信中的话语虽然很朴实、简单易懂,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和他对人生的态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是啊,如果人活着就是为了白吃干饭,而不为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人活着就应该奉献,哪怕只是一次热情的帮助。

学完课文,我掩卷长思,感慨万分,想起了一个关于奉献的故事。一位身材矮小的六旬老人杨秀霞,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经济困难。但她不顾老母亲的劝阻,毅然在半个月里三次走上手术台。为了万无一失,她在捐了1000cc鲜血后,又多捐了200cc。过后她严重贫血,时常晕眩,还引发了脊椎疼痛,甚至不能弯腰穿鞋,她宁愿自己受苦,也想让一位素不相识的“大陆儿子”活下来。她的这种奉献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赞颂的吗?

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人:当我们还在睡觉时,环卫工人就早早地起来清洁城市了,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当我们进入梦乡时,老师们还在备课,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还有白衣天使不顾被传染疾病的危险,救死扶伤;人民警察火眼金睛,捉住坏蛋;解放军叔叔不怕苦不怕累,保家为国······这些人不都具有奉献这种品质吗?

奉献是种美德,奉献是种崇高的精神。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吧,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吧!

篇11: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作者本身也有不幸,他的不幸是他的女儿是聋哑人,但他的成功却在于他没有放弃女儿,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最后把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他的孩子,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反思教育现状,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中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减负”,应试的重担依然存在,部分教育者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总是数落一通,有的还要叫上家长,将学生的错误列个清单,家长、老师一起数落。学生低头认罪,检查反思……没过两天,依然如故,也许更甚。而有的家长、教师则先了解原因,然后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态度、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前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破摔”;而后者则往往能使孩子改正错误,取得进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出现过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动不动就一味地去训斥学生,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求知是世间最大的欢乐,多数孩子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

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像《赏识你的孩子》中的父母那样,采用赞美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从而让学生欢乐轻松地学习。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对许多事情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其本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面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给予他们的不是指责,也不是训斥,而是指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赞美,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学生找到自信。这样既能够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能够和学生保持很好的师生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赏识可以很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我们的赏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首先对他们要宽容,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自卑感强,还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想到去做别的事,精力不集中。看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想办法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一旦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就鼓励说:“咱班的课我最爱上,班级纪律好,学生都懂事,爱学习。”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非常强,一听说比其它班级好,都想让自己的班级更好。在提问题时把浅显易答的问题留给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后给予肯定、鼓励、表扬。

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想到学生是人,是有头脑有思维的人,和自己一样需要尊重。学生偶尔犯错不要当众批评,等学生下课有时间去和他谈,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认识自己的做法的缺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人怕敬”,其实人最怕被尊重,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教育才能见效。

最后要信任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差,都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如果学习上找不到闪光点,就在生活中找,爱集体,助人为乐,爱运动,等等。抓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表扬,并信任他,给予鼓励,要经常对学生说“行”,如此学生就会在充满信心中前进。赏识学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委以重任,赋予责任,给学生发挥才能的机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赏识学生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对学生的赞美也不能滥用。这要求教师学会欣赏,要有赞美的技巧,而且赞美还必须是真诚的、得体的。

这使我想起非洲的巴贝姆巴族,当族中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错误的时候,族人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罚。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又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叙说。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的症结,矫正行为的错误,树立改过的信心,激扬向善的正气。一个成功的老师总是不吝啬赞美孩子。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向孩子的心灵撒洒阳光,让他们在得到心灵呵护的同时,也能尽情地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中。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者孩子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善于将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当学生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时,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

老师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喝彩。赞美如春风,他可以使人温馨和感激;赞美如火种,他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理想。“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动……”期待每个老师都能够赏识自己的学生,进而享受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篇12: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有感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作文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力学小学 五(6)班 张帆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篇13:写给孩子的动物寓言

在雌蛾体上长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即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的扩散传布,把雄蛾从遥远的地方招引来,进行交尾。性外激素分泌的量虽然很少,但作用却很大。据说一只雌性舞毒蛾只要分泌0.1微克的性外激素,就可以把100万只雄蛾招引过来。雄蛾的嗅觉器官特别发达,它们的触角往往长成羽毛状或栉状,从而对雌性蛾所释放的性外激素感觉十分灵敏,几乎可以感知只有几个分子的信息。有人用舞毒蛾做试验,当风速在每秒100厘米时,雄蛾对4.5千米以外的雌蛾性外激素仍有反应,但除去触角后就失去了这种反应。(童话故事)

飞蛾这种以气味传情,寻找配偶的方式,在生物学中称为“化学通讯”。

飞蛾是完全变态昆虫,它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完全不同。除少数种类成虫吸食果汁外,大部分成虫不危害农作物,幼虫则大部分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因此,人们就利用飞蛾的“化学通讯”特点,分离和测定了许多飞蛾类害虫性外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人工合成,用来诱杀雄性飞蛾,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篇14:读《小寓言大启发》有感的作文

《弓手》的作者是德国的莱辛。他写的这个故事卞要讲某人有一张黑植木做的弓,他非常喜欢。但他对弓的样子不十分欣赏,便请一位艺术家在弓上面刻了一幅狩猎图。这个人高兴极了,试着拉了一下弓,但是,弓断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过分的修饰对于事物来说,有时反而是有害的。

我想,一张黑植木做的弓,使用它可以把箭射得又远又准。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为了使它变得十全十美,便请来艺术家在弓卜刻出了一幅完整的狩猎图。然而,良弓配上狩猎图,身价真的变得更高了吗?没有。与这个人的想象相反,刻上狩猎图的弓变得脆弱了,一拉就断了。弓上刻的图案不仅没有使它变得十全十美,反而使它失去了实用价值。

我感到,事物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形式之间,往往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良弓看起来粗笨一些,这是因为它要把箭远远地射出去。粗笨正是保证它功能的一种条件。过于精巧纤细,弓就不是原来的弓了。改变它粗笨的外貌,也改变了它的性能和价值,这就从根本上毁了它。由此我想,在讲究形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事物内在本质的要求。这就像人的衣服一样,并不是穿得越高档越好,越讲究越好。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应该考虑事物本身的因素。

篇15:“读书吧”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5岁的莫莫, 有幸认识了梦轩, 在他的鼓励下, 开了她的第一个帖子《莫莫日记》, 莫莫的写作生涯由此开始。从开始的她说我来打字, 到一年级寒假开始, 她自己写自己打。不光日记写得越来越长, 打字也越来越快, word的使用也十分娴熟。记得亚华第一次看到莫莫日记的时候, 不敢相信这些是出自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之手。小说的构思、语言的流畅度, 让他大感意外, 他说这些是他们实验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也达不到的水平。对, 这一切就源自于坚持!从一句话开始的坚持!没有多少技法的指导, 全部源自兴趣所致。是兴趣让她坚持了下来!原来写作对他们来说, 是如此简单!

记得当初动员涵涵妈妈让她上来开帖, 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把她拽上来, 这一上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的时候涵涵妈妈认为, 她又不是不写日记, 每天都能够坚持写的, 干吗还非得发到网上呢?只要写的目的达到了就行呗!其实不然, 让孩子自己在家写, 多少有点被逼的感觉, 为了完成任务。而自从涵涵上凤凰网之后, 每天都会主动要求去写日记, 去看小朋友们的帖子, 去看大家的留言。

“读书吧”里到处都是像莫莫这样的孩子, “读书吧”就是创造了这样一个读书、写作的氛围。“读书吧”里不仅有一批爱读书、爱写作的孩子, 还有一批默默关注着孩子们成长的家长。他们每天分工值班回帖, 每个孩子的每一篇日记, 都会有好几个回帖, 这, 让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感兴趣?“读书吧”成了家长和孩子们最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孩子变得更体贴家长了, 家长变得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读书吧”让孩子和家长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篇16:读寓言故事有感

今天我了一个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读后我感触非凡。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天,赵简子去山中打猎,一匹狼的右腿被箭射中了。恰好东郭先生去中山国求官,他在林中休息,一匹狼从草丛里跳出来,它恳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把它装在装书简的袋子里,赵简子走后东郭先生就把狼放了出来。狼说:“你就好人做到底把你的身躯给我吃吧”!东郭先生听了,就对狼说:“我们去问问那三位老人,如果他们认为你可以吃我,那你就吃我。”狼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先问了老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种下一棵杏核不费力气的照顾我,这十几年他一直吃我的果实。我老了却要被卖到木柴厂。狼为什么不能吃你呢?”他们又问了老母牛,老母牛说:“当初我被用一把刀换回来,我辛辛苦苦的劳作,养活了他全家。现在老了他却要把我宰了买肉,狼为什么不能吃你呢?”他们又问了一个老人,老人说:“你为什么要吃掉你的恩人呢?”狼狡辩道:“他把我装在袋子里分明想把我闷死。”老人说:“有这么回事吗?那你再演一遍让我看看。”狼又装进了袋子里。老人马上把袋口扎紧,他对东郭先生说:“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你对它讲仁慈,真是太傻了。”说完,老爷爷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这个故事中的狼就像生活中的坏人,我们遇到坏人的时候可不能像东郭先生那样产生怜悯之心,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应该像那个爷爷一样想办法让坏人收到应有的惩罚。

上一篇:幼儿大班国庆节教案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