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谐发展

2024-05-21

学生和谐发展(精选8篇)

篇1:学生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以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片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改革需要,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使语文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它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联结了课堂内外,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它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文以载道,自古而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有相当数量的课文都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作用。如《长城》、《圆明园的毁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花生》、-1-

《古井》蕴含着做人之道,《厄运中的海伦》、《向命运挑战》洋溢着主人公身残志坚、敢于向厄运和命运挑战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并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美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基本内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的心灵。小学语文课文篇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无不包含着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无不渗透着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诗句洗练,锤炼字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诗人经过“到”、“过”、“满”、“入”、“渡”、“拂”、“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仔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最后觉得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领悟了全诗的浓浓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句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得到美的享受。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是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臵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建立和谐的母子关系。如学完《鸟情》,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升华。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句感言,学生们纷纷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我们需要鸟,就像需要欢乐一样”、“没有

鸟,蔚蓝的天空不再多姿多彩”。表达了他们善待鸟类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以及内心深处的呼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挖掘这些内容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建立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教材人文精神进行挖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忽视,它直接反映教师的人文素养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试想一下,若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武断否定学生稚嫩的思想、天真的个性,即使再好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也不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好坏。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肯定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热爱生活。

5、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的本能,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相互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互协作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熟练的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态度习惯、永远的进取精神、不息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学习预感性等优良的学习品质,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和未来

社会中,通过知识的更新和自我素养的重铸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生活实践中开展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无处不在,课堂仅仅是其中的一扇窗。语文学习可在阅读书报杂志中,可在观看电影电视中,甚至可在每天回家路上的聊天中,可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同样,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应立足于平时,立足于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1、布臵课外阅读,摘抄包含人文精神的素材。人文精神含义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摘抄整理,可将其分门别类,如分为“生命”、“道德”、“哲理”、“友情”、“惜时”等主题。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

2、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如鼓励学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在春节期间,欣赏每家每户的春联,品味祖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特有的美,感受对联中透露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室内洒扫、田间劳作,学生同样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甜蜜。

3、倡导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环保的课文,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学了这些课文,我就立足学生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去周围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环境污染或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了解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人和事,如果有弄不懂的环保知识问题,可查一查有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感受到了污水、噪音、废弃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懂得了环境的绿化美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了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然后将自己了解到的通过写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等形式展示出来。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培养目标。时代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不能缺少人文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有多种多样,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不能架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到课内课外阅读的一点一滴中,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积累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语文教师的心血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和参天的栋梁。

篇2:学生和谐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知识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关键词] 发展 能力 质疑 引导 整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知,现在的小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以成就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呢

一,允许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相逢何必曾相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都强调阅读时要既学且问,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学生提出:与落花生作对比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而是既体面又实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问得多好呀!虽然,这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得有失偏颇,但从中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敢于挑战,敢于质疑,这就是难能可贵之处.发现,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课文的良机.此时,就可以以此为研读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做有用的人.而他们达成的共识远比老师说一即一的认知可贵可行.又如在学习《狼和鹿》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凶残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元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点全都集中到这问题上了.于是我顺其自然,让大家围绕着这问题品读课文,大家都很自觉地进行了阅读探究.生:鹿群失去天敌后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叶……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背鹿给吃光了.鹿就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了.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练习逃跑,奔跑了,这样,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很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狼,森林之间自有他们的自然之道.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人类不能随意地去阻止.不能因为怜悯鹿而大量的捕杀狼.……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质疑---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即便是不大会发言的人,此时也能仗着众多的支持者发表意见.我想,通过他们的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多问

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困惑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机遇.抓住它,才能生成一份美丽,收获一份别样的惊喜.所以,课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相逢相盖便相亲,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清醒于自己的视野不如醉心于孩子们的天地中.此外,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失败,提倡学生“标新”,采用积极评价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巧妙引导,创造学生探究机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自己去深入探究,深入思考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探究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独立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有探讨研究的空间;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三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80万曹军,原因何在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语言,作出正确的表达.如此,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验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的确的,语文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优化学习过程,创造合作探究机会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善于思维,有的善于表达……如果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那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共同提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打下小组学习的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让学生各有收获.其次,指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课前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灵活,分工明确.课中分组讨论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点拨.讨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见解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再由小组长综合归纳,达成共识.(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综合归纳.(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见解,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根据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汇报式,交流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全班讨论时,我们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说,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体会语言文字.过程中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尝试着读,理解地地读,投入地读.合作学习把个人经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主动学习的潜能,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实而不虚,才能使课堂充实而富生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清醒于所谓的正确答案中终不如醉心于求索的历程中.三,整合融合,拓展学生探究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非教学的终点,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自主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心得问题.因此,语文探究学习不应禁锢于课堂,局限于课本,与生活隔层脱离,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1,向课后开放

课文及课外读物蕴藏着大量的综合性知识.课后开发阅读,可凭借课内的“引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后,可开展“长征知多少”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并整理发言稿;在读完朱自清的《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作家,诗人写春的作品……同时,加强课外动笔的实践,诸如诗歌的扩写,改写,故事的续写,读后感,仿写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阅读的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视野就越开阔,思维也就越活跃.2,向各科开放

一切都是相通的,各课程间更是如此.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语言文字为凭借,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与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调共同提高的作用.如上《月光曲》一文时,可向音乐课开放,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通过直觉的听来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从而理解盲姑娘兄妹俩的陶醉及贝多芬那“纯熟”,“感情多深”的弹奏技巧;上古诗《山行》时,可向美术课开放,引导学生涂涂画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诗情画意用图画来体现.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于孩子们手中的“霜叶” 之绚丽的确甚于艳丽的“二月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都易于发展.3,向校外开放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所以,为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秋游,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体验生活……如此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地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中丰富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养就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能折射出课堂的独特美.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回荡于课堂中.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篇3:学生和谐发展

一、让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和谐

以前, 受“师道尊严”的影响, 经常出现学生害怕老师、有什么问题不敢问老师、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的现象。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的, 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当中, 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索求知的欲望, 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 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 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 而是更为广泛、更为精彩的现实生活。

实践证明, 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 教师的行动才会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信心。师生关系的和谐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老师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 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来, 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 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 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二、让教的过程与学的结果相和谐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 它们的完美统一是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教师也必须从以往只注重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和谐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猜想能力、探究新知能力、创新能力等, 需要教师对某些关键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在课堂上巧妙引导,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既强调结果, 又关注过程的体验。

三、让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相和谐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眼界大开。

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 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 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创造性的生成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时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 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对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的时候, 两者是有差异的, 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新的问题出现时, 教师为了教学设计不被打乱和冲击, “果断”地采取了避开的原则。这样的选择, 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给抹杀了。

篇4: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虽然作为教师的我知识不够渊博,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有着教书育人的热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无穷的创造力,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每一位儿童都有着丰富的潜力,积极的创造欲,他们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吸收、内化,使自己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逐步成熟完善。以下就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共同分享。

1、及时沟通,平等交谈,充分信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独特。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处理得当,皆大欢喜,更有可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处理不当,有可能小事变大事,甚至大打出手,造成意外伤害,不但疼了身体,还伤了感情。

在处理学生之间矛盾这类事情的时候,我坚持一个原则,及时沟通,平等交谈,充分信任。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其自己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往往会更好。更重要的一点是永远相信他们犯错是出于无心,相信他们“再也不会”,久而久之,就如“皮革马立翁效应”一样,他们会变得温和而理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能力的增强,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想拥有事情的决定权。但在与他人沟通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沟沟坎坎。尤其是与长辈的人意见相左时,总有说不出的烦恼,难免会觉得委屈。若未及时沟通,矛盾会越积越多,心情也变得更糟糕,逆反心理逐渐形成,进行及时合理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在信任的基础上交谈更容易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2、营造氛围,鼓励阅读,陶冶情操

书,是记载人类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来看一看为什么一些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书中蕴藏着许多知识,隐藏着许多奥秘;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非常的生动,扣人心弦;书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让人沉醉;书是我们的无声导师,给我们启发,使我们更聪慧……为同学们创造舒适的读书环境,准备合适的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那么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你看!教室里很安静,同桌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数,脸上不时地露出淡淡的沉醉的微笑,他还会忘乎所以地无事可做吗?故事会时,同学们个个儿都口若悬河,绘声绘色,难道他不后悔自己看书太少,肚里没“货”吗?

3、培養兴趣,发挥潜能,各展所长

提到“兴趣”大多数都会讲兴趣等同于特长训练班,什么书法、绘画、乐器、舞蹈、声乐等等。是不是上那些兴趣班的孩子都对那些技能技巧感兴趣,真正的喜欢呢?并非这样,其原因有可能是他真的没兴趣,是被逼无奈;再有可能就是指导者没能让他对此感兴趣,指导方法需要加以改进的。我觉得兴趣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如果要上特长班,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慎重的考虑,并最终让其自行选择,并告知既然选择了就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特殊情况不可半途而废。当然指导者和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适当扶持,做家长的更应有所坚持。技能可能没有练就,但过程应该留下深刻印象,酸甜苦辣都该尝过,坚持不懈地品质更应养成。

“兴趣”并不等于特长训练。“兴趣”是指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在实际的生活中无形培养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各种途径使之对某一事物自发地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再加以有序地培养,使之成为特长那才是比较合理的。

4、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合作共赢

实践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人、事、物交织在一起,这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发生的状况有些可预计有些则不可预知。跟纸上谈兵,口头说教有关联但不等同。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所学道理是否真正懂得,心中设想是否切实可行关键就得看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是否获得成功。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不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演不了“双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学会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尽己所能,有取有舍,将效率提到最高,结果才能最好。这些都是在平时的独立学习中实现不了的。

5、抓住机遇,挑战自我,增强信心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关键在于“选择”。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机遇面前是选择抓住还是放弃,在困难面前是选择克服还是妥协,全都在一念之间。如何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提高学生的耐挫力,让学生更加自信呢?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每周开展“新闻发布会”,机会均等,依次轮换。当得知能像电视中的新闻播报员一样给同学播报自己搜集整理的新闻,学生有的期待,有的担心,有的无所谓。但这件事每个人都必须做,做得如何决定于有没有认真对待。有的学生对“新闻播报”非常重视,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最新实事,积极排练,做好充分准备,上台播报胸有成竹,声音响亮,赢得了同学阵阵掌声;而没有重视,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只能换来老师、同学给予的善意批评和建议。事后的心情当然也不尽相同。有了失败的经历当然要吸取经验教训,争取下次做得好些;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当然不能骄傲,会尽力做得更好。渐渐的,在平时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人也变得更自信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更关注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苏州实验小学 江苏】

篇5: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系统了,越来越公平了,不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人性化,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全方位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它是由教师、同学、自己和家人组成的多群体参加的一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过程。综合素质评价更注重的是导向、诊断、改进、激励的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现将自己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要注重发展学生潜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且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项也有弱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智力参差不齐,思维快慢不一,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性特长各有千秋的不同的人。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有的机智灵巧,有的木讷呆板,有的举一反三,有的过目不忘,有的喜欢体育,有的擅长唱歌„„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然地生长着。如果我们用“齐步走”的教育模式、“一刀切”的教育要求和“同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去训练教育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去做,培养出的学生将会变得毫无个性可言。

青少年学生是培养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使每名学生在评定过程中,都能结合自己的特长,深入理解、感受与展示自己已学到的东西,让每个学生深信不疑: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中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将来还有可能在某个方面成为卓越的人才。

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同样是各有特点,甚至迥异不同。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这种差异,特别是弱势群体。学习上暂时落后者、智能上发育迟缓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等,一般表现为自信心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如果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主观努力这一本质,忽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转化的动态过程。不要总盯着这些孩子的不足,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点滴进步,造成学生感觉自己始终是落后者、失败者,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失去发展进步的信心。

教师要善于从各个方面细致观察学生的变化和变化的程度,注意了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基础,帮助学生制定自己可以达到的奋斗目标,一小步一小步的不断提高,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我们要帮助学生来客观全面的真正的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要有正确认识,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各方面都比较弱势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要有正确认识,发展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自己的不足来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要相信自己,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日常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让弱势的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感到自豪的事情的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在班内作自我介绍或由其他同学为他们写一条以上的优点,在全班宣读。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发展自己的优点,最后就会成功。”

三、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要注重评价的过程

我们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评价过程。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学生间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都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综合评价中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综合实践活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增强了学生参与与评价的主动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设计即形式多样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如“伙伴眼中的我”,就可以采用分组发言的形式,让大家在欢声笑语、畅所欲言中了解自我。通过参与和体验评价过程,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树立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要注重各评价主体间的合作

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民主式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是整个评价中的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主要接受班主任个人素质评价的状况。由多个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会更趋于全面、客观、公正,会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全方面认识,知不足而后进,扬其长而避其短。

各评价主体间的及时交流,会更有利于对评价客体多方面立体的了解,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到及时的与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对学生阶段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教师或家

长面前的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还会很大。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武断,这就需要家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一起,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必要的深入交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的片面评价,而应找出根本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自主参与的自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沟通与合作,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主体价值。

五、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每一个人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发现学生身上的“美”,更需要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用鼓励和赏识的语言指出其不足,而不是“有一说一”,不顾及学生的切身感受,推倒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丽,抵消学生所受教育的总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着想,无论是写评语还是日常谈话都不要信口开河,给学生贴反面标签,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淘气”等等,这样的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和伤害。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多说贴心的话、鼓励的话,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给学生写评语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劳动、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而且能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孩子的情况,以便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在给每个学生写评语时,我总是慎之又慎,在措词和写法上斟酌再三。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以一种爱的态度,采用亲切的语言,以情感为主,鼓励为主,导向为主,教育为主,使评语这种教育手段发挥其特殊作用。如:六一班的学生杨鹏,原来是一位特别调皮的学生,作业经常不写完,学习成绩更是不理想,于是我在评语中写到:杨鹏你是个聪明、可爱,热心助人,勤动脑的孩子。你在课堂上经常会给老师带来惊喜,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次老师的提问,你都能勇敢地回答,你是个多么爱动脑的孩子呀!同学的自行车坏了,你能主动帮助同学,虽然弄得自己的手和脸上全是油泥,可看到给同学修好的自行车,脸上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你是多的有爱心的孩子呀!老师多么希望你以后的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呀。有不会做的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会愿意帮助你的。只要珍惜时间,下定决心,老师相信你,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很快赶上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作业果然能完成了,成绩也不断的提高,达到了中上等水平。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体会到,一段真正好的评语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催化剂。孩子可以从教师给的评语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赏识与期望中不断产生前进的动

力,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自尊与自信。赏识每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呀!

教师要学会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的水平。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让每个人都能够茁壮成长,长大成才。做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赵胜永

篇6:学生和谐发展

内容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了一个学生。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感染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应成为他们的父母、兄妹。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课堂内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这种教育功能,努力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和谐 教育 素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会让学生感到拘谨,产生抑制。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崇高的爱,有着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学生的天职,这种爱是纯真的、自觉的,它能使学生动心、动情,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师要及时了解、观察、关心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谈心。去年,我教的班中有个及调皮又不写作业的学生,一天上课,我发现他一反常态,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我没有训斥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课后找他谈心,原来他妈妈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我当即买水果、点心让他陪我到医院看望了他妈妈,并给他讲道理:“要安心学习,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让妈妈安心养病,这才是对妈妈的最大关心。“他确实照我的要求去做了。两星期后,我又去看望他妈妈,并表扬了他儿子最近取得的进步。当时,他忙感动不已,连声对我说:”让老师您费心了,谢谢!“我在他妈妈面前表扬了他,是这位学生受宠若惊,感激万分。从此,他在学习、纪律方面均有很大进步。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了一个学生。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感染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应成为他们的父母、兄妹。

二、要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上帝一样的尊重孩子。”作为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叫朱彭的学生,在我们还没有接触时,有关他的“故事”一装满我的脑子,他凭着自己的一双硬拳头,成了学生中的“领袖”,和班主任作对,是的班级怨声载道,不得安宁。什么原因是他破罐子破摔,和老师对着干呢?前几天上课,他边看着我,边玩东西,静观我对他的态度,我决定暂宽容他几日,给他自我教育的机会。第四天放学,我留下了他,我们没有进办公室,只是在教室里面对面坐着谈话,我列举了他在课上所有的错误,在课堂上没有点名批评他,是相信他能改掉缺点。这次谈话,只我一人“发言”,他一声未吭。但第二天上课时他表现很好,我当即表扬了他。一星期后,又找他谈话,有表扬了他,并经常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鼓励他。此后,他不仅注意听讲,而且作业也整洁多了,课堂上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一个月后,我又找他谈话,此时,他主动开口了:“我跟x老师捣乱,是因为他经常在同学、老师面前讽刺、挖苦我。开学头一天,上课点名你看我时间最长,肯定听了x老师的坏话,所以,我就想和你捣乱,看你怎么对待我。还不错,你对我挺信任,我就不好意思在捣乱了。”可见,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小心,仅仅一句话,侮辱了学生人格,就会造成学生感情的创伤,是一个学生的上进心泯灭。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犯了错误的学生,虽理不直,气不壮,但未泯灭潜在的自尊、自信,老师要关心爱护,耐心细致,要让学生树立起信心,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已成功的体验,多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

三、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对学生不要严格要求,恰恰相反,我认为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初次和学生见面上第一节课时,我就把新学期的各项要求清清楚楚地交待给学生,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以认

真的态度始终注意检查,督促。以严肃的态度纠正学生的错误,已赏识分明的措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荣誉感。教师只有认真纠正学生的错误,纠正的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课堂内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这种教育功能,努力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示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让老师知道这是老师的关爱、信任。于是,学生便会对老师的动作、言语、面部表情做出反应,更加自主的学习。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只只跃跃欲试的手臂,更让老师明白学生的渴望,师生间配合达到一种默契的境界。

课题成果

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作者姓名:李 素 贞

篇7: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关爱学生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关爱学生

江池镇邹家庙完小——杜君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体现针对性和实践性。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在他成年以后再弥补,而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却是要在幼小时养成。作为一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感化,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关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

以人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感到他是一名有爱心、善良、宽容的老师,产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信任。作为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人格特点,不同的孩子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作为老师应该看到孩子发展的不同差异。尊重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性格特点,不应把它看成是孩子们在顽皮或倒蛋,作为老师应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关心理解他们。促进感化孩子们团结、友爱、和谐的心灵得以健康的发展,以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孝行孝道、诚信教育为核心,让孩子们学会尊重理解他人。首先应尊重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尊重他人的核心是平等,是对他人人格的承认与尊敬。尊重,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全球伦理原则。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可以产生信任,信任可以使双方敞开心扉,可以让陌生人变成朋友,可以让原来不可能办成的事变为可能。教育工作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效果。所以,有人说:“尊重是最好的教育”。尊重他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诚意,“诚于中而形于外”。尊重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和法律上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在人格和法律上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作为教师,尊重学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就应该去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呵护着他们。也就树立增强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更加自觉主动。师生间的关系就能得以和谐的发展,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佩和信任的心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尊重学生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由此可见,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篇8: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要素,和谐

爱因斯坦曾说过:青年最终走出校园时应是一个和谐的人。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而课堂活动又是学校最主要的活动。据此可知, 课堂活动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 要形成生动和谐的历史课堂, 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匡正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与合作的结果, 任何一方主宰课堂, 课堂都不可能健康、和谐, 都不可能实现历史课堂教与学的长期有效性。王阳明说:“舒畅之则条达, 摧挠之则衰痿。”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面貌, 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首先,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双边关系。要抛弃传统的主体与客体对立、我与他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和尊严的人, 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历史教师要欣赏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包容学生的每一次失误与错误, 既要耐心, 又要时时鼓励, 以一个“朋友、听众、顾问”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分享历史知识、智慧和情感, 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 建立“对话、互动”式的师生学习关系。对话不同于传统的“问答”, 传统历史课上师问生答, 学生是被动的。有效的对话是这样的:它能引起学生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历史疑问和见解, 能引发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大讨论;师生之间的发言是交杂在一起的, 学生是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那么, 历史教师在“对话、互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呢?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认为: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 教师应持中立态度, 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对话的主要方式是讨论, 而非灌输式讲授;讨论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无须统一标准;教师是讲座的主持人, 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以上方面, 对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 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所以, 对教师而言,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活动, 课堂是沉寂的;而对学生来说, 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课堂是杂乱的。只有师生双方的和谐互动, 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引导生生关系:和谐合作, 共同进步

传统历史学习强调“修行在个人”, 是一种内敛性、封闭性的学习, 极易造成学生交流沟通障碍, 心理压抑, 致使他们缺乏团队配合与合作意识, 难以形成和睦、友爱、平等、尊重的同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人的未来学习、工作、生活总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于与别人合作沟通的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合作学习就是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最终放大学习的综合效益。善于学习, 基础较好, 知识面较宽的同学通过交流合作, 能互学互进;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通过交流合作, 能互相鼓励, 增强自信;学习基础不一的同学间进行合作辅导, 可以让帮助者体验助人的快乐, 让被帮助者体验集体的温暖。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能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有利于每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和进步。

三、关注教学对象与教学资源:和谐学习, 延伸拓宽

一项针对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 学生最喜欢有血有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历史教材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历史教材限于篇幅, 语言严谨, 更兼有许多抽象概念、理论名词, 读来缺乏亲和力, 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不和谐。从另一方面来看, 历史教科书仅仅是了解历史的纲要与基础, 并不代表着全部历史。因此, 教师有必要把教材的功能由“内容”转化为“例子”, 充分挖掘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补充丰富、生动、多样的历史读本是必要和必需的。

历史上许多史家名著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兼有历史的真实性与语言的文学性, 让人百读不厌, 是人们学习了解历史的典范之作;在今天, 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话〈论语〉》等, 又展示了一个个饱满、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 虽然遥远却又如此亲切, 仿佛近在眼前, 伸手可触。这远远超出了书本规定的抽象符号, 在全民中掀起了一股读史、学史热。历史教师每学期可以选定一些较高质量的历史读物、历史名文, 收集一些历史杂志等相关资料, 开辟出读史固定时间, 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历史, 探讨历史。教师要注意选择“读本”的可读性、丰富性, 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历史”问题, 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指导、有针对性地多读历史“读物”, 对弥补历史教材不足, 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开拓历史视野, 启迪历史智慧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历史教师将书本基础知识与读本延伸知识进行有意识整合, 才能促使历史学习走向健康和谐。

四、审视历史学习的目标与评价:多元评价, 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主要有音乐、身体运动、逻辑—数理、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等七种。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智能, 智能间的不同组合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因此, 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人, 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全部智能。传统的历史评价, 一纸试卷、一个分数,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可贵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质性评价, 并且评价主体单一, 学生作为评价对象没有发言权, 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 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存在, 是否在历史的塑像前悟到了历史认识, 体验到了一种历史情怀, 从而获得了主体性的历史。因此, 历史评价要逐步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通过多种内容、多种形式,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能力和历史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发展途径来展现自己的历史认知能力。

马克思说过, 人始终是主体。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 目的就是要塑造和谐的“历史”人。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形成历史责任感, 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唯其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知、情、意三方面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论.

[2]解读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 (6) .

上一篇:学年度幼儿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天津2016年上半年资料员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