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学生发展

2024-05-01

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学生发展(精选4篇)

篇1: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学生发展

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创建于2004年,是一所经邵阳市教育局批准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全日制民办学校。办学九年来,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现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德育教育首先是教师的表率作用,所以我们特别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表率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教师作风方面,学校明确规定在职教师全年365天不准打牌,不准在校外兼职,上班期间不准喝酒、不准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二、校园环境——润物无声

展辉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设备齐全、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现有的优良办学条件与我校始终坚持以校园文化立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校园环境已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整体要求。校园整洁干净,绿化面积占校园总面积的36%左右,达到了省级园林先进单位的绿化标准。漫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红花朵朵,碧草葱葱。学校文化广场周围竖起的16尊名人铜像为美丽的学校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校报、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各部教室内精心张挂伟人画像、语录;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橱窗,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组织专题图片展览、专题节目制作与播放、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展辉校园的这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是学校“以德育立校”这一方针得以实现的强有力保证。

三、德育活动——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办学以来,我们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

1、开展军训活动

从学校开创办以来,从小学到高中补习部,每年秋节开学的第一课就是铁打的三至五天军事训练的活动。军训中,学校重点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组织纪律训练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三天的军训活动,是一个崭新的课堂,同学们增强了体质,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

军训是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军训,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他们关爱同学,挑战自我的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也将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学校以军训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把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结合起来

每学期开学初,由政教处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要求,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制定专项礼仪教育计划,把礼仪常规训练内容具体化,并作出每月的具体活动安排和中心训练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检查考核各班礼仪达标情况。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调查,分析学生思想状况,改进训练措施,再由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的情况把相关的训练内容制订到班务计划之中。

3、为了使学生掌握规范的礼仪言行,我们把各条常规具体化编写《展辉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

在用好体态语言方面,对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等,印发了具体详细的书面训练要求,便于教师指导;在校内校外处处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多用:“打扰了”,“请问”,“别客气”,“对不起”;上学放学都应跟爸妈打招呼“爸妈我上学了”,“爸妈我回来了”,“行吗”,“可以吗”等礼貌语言。

4、寓礼仪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中学部组织开展的《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名人遵纪守法故事会》、“文明礼貌”演讲比赛、“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征文比赛”;小学部每月举行一次“庆生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校同样能够感觉到家的温暖。从情感体验入手,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浓郁的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

5、树立典型,全面促进 每期期末各部分别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竞争“礼仪之星”;评选“礼仪标兵”、“站、立、行标兵”“书籍摆放最整齐标兵”“衣着最干净、得体标兵”、“礼仪示范生”、“推普积极分子”、“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等。并表彰优秀个人和班级,同时,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张榜校园网上,对学生良好礼仪养成后,及时评定和表彰,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礼仪动机。

6、重在实践,纠建并举

(1)组织参观、比赛、观摩演出、电影等社会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礼仪学习成效。

(2)成立礼仪规范监督小组,负责对全校学生的礼仪表现进行日日监督检查。

7、建立机制,激励先进

(1)组成班级礼仪规范训练小组,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组成班级文明礼仪训练小组,参加班级训练活动,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

(2)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时进行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合作时应有的良好文明礼仪。开展案例研究,注重发挥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表率作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3)建立家庭、社会监督小组,学校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礼仪规范评估表”,请每位家长填写,负责督促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礼仪表现。开展“小手牵大手 家家争创“文明礼仪型家庭”。

8、文明风采,展示激励 学校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和“校园广播”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宣传橱窗”中开辟“佳作欣赏”和“优秀手抄报”展示栏,把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写成文,画成画,张贴起来。将演讲比赛、征文的优秀作品展示在宣传栏。学校还在上下楼梯处、走廊上、草坪花圃里插贴警示语,让学生时常受到提醒,置身于文明礼仪教育环境中。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三年的努力,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踏实严谨,师生风貌热情自信,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味、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篇2: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学生发展

一、尊重学生, 才能尊重差异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才能做到充分认识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想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生活需要阳光和空气, 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 爱是老师的天职, 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关注每一个个体, 让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质, 获得最大进步, 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其前提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 同时,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我们必须成为爱的化身。因为我们知道,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只是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 但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 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所以我们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没有选择性, 没有阶段性。 它是一种具体行为, 更是一种良好习惯。

2.把爱定格为现在时。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爱学生不在于轰轰烈烈, 而在于真爱无痕。 它不是过去时, 也不是将来时, 而是现在进行时。

(1) 蹲下来, 了解学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放学后, 值日老师在检查某个教室时, 发现一个学生站在桌子上, 踮起脚尖往窗户上看。 老师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学生太贪玩了, 怎么跑到桌子上去了? 班级分数扣一分! ”这位学生委屈地说:“老师, 我没有贪玩, 我是想看看窗户上的插销是否插上了, 免得风吹来把窗户给打开了……”这时值日老师走到该生的身边, 也踮起脚尖往上看, 果然看到了插销的位置。 这时, 值日老师面红耳赤, 对他说:“对不起! 老师错怪你了! ”有时, 我们真该蹲下来, 从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问题。

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一刻, 努力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使教育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使师爱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得到学生感情上的认可, 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老师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 静下来, 理解学生。爱学生, 就要理解学生, 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 不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往往会事半功倍。 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 没有理解, 爱也是盲目的, 理解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的关键。

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 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犯错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 应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的教育, 不是斥责他们, 而是对他们给予更多宽容。爱学生, 不是一味地关爱、爱护, 还要严格要求他们,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承认差异, 才能尊重差异

1.善待差异, 关注个体。 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花开的季节不同, 颜色各异、形态万千, 这才有了纷繁美丽的世界。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教育的百花园当然也允许花儿形态有大小, 气味有浓淡, 颜色有雅俗;允许花儿开放有迟早, 花期有长短。 作为园丁的老师, 又何必强求月季的种子开出玫瑰的花朵, 何必强求含羞草也像菊花一样傲霜斗雪?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用知识的甘泉去浇灌, 用爱心的阳光去温暖, 用春风般的双手去呵护, 让每一朵花都绽放生命本真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 是教育的血和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情感具有感染性, 它不仅吸引、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而且能获得一种“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果。 行为偏差生平时受到老师的关爱相对较少, 受到的批评甚至训斥较多。 如果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多关心一点, 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动, 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2.不言放弃, 学会等待。 上个月, 一位老师跟我分享了她的一段教学经历:这学期她任教三年级的英语课, 一切都是新的, 她也在心里暗暗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她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英语并不难学, 只要你愿意学, 就能学得很好。 她期待着她的种子能生根发芽……正当她踌躇满志时, 一个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 他的脸很脏, 头发很乱, 个头小, 却坐在教室的最后桌。 每当她上课时, 他就旁若无人地摆弄着自己的书本, 书本从不打开, 却已显出破旧的样子, 她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潜能生”了。 为了唤醒他的潜能, 她总在上课时走到他身旁, 用语言和动作吸引他, 他也渐渐地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 第一次单元测试他竟考了82分, 用班主任的话说:“真是不可思议! ”

这位老师以为他从此就能跟上她的课堂了, 她可以专注于别的学生了。 但好景不长, 一段时间后, 她发现他的状态急剧下降, 总是在座位上站起来, 而且经常动手打他前面的同学, 成绩也一下子降到48分。 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对于这种“难看”的孩子, 该如何去爱?在研究了他的举止后, 她作出了一个决定:每当上英语课时, 就把他的桌子搬到前面来, 让他坐在自己旁边。 即使就在她的眼皮底下, 他还做着各种小动作。 可她没有气馁, 只要他一举手, 她就让他回答问题, 还不断地肯定他的优点, 如声音很好听, 咬字很清晰, 等等。 班主任老师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该她:“没用的, 我以前还把他带回家吃饭, 可就是不会进步……”

她有过动摇, 也有打退堂鼓的冲动, 可每一次总是情感占了上风。 每次英语课, 依然搬他的桌子, 依然叫他坐在自己的旁边。 在期末的口语考试中, 她惊喜地发现:他对答如流, 她抛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能难倒他……她顿时精神振奋, 为自己之前些许的无奈和动摇而感到羞愧。 期末考88分的答卷令她激动万分, 同时坚定了她的信念:这些孩子不是“弱智”, 他们是人类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挽救这些孩子, 领着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生步伐步入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

三、利用差异, 才是尊重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那么, 教师就该正视这种差异, 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种差异资源, 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 看看某些老师的一些做法。

1.设立领读“小老师”制度。 在英语学习中, 教师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在一个50多人的班级里, 我们总能找到几个发音比较标准, 咬字特别清晰的孩子, 对于这种“优质资源”, 我们务必牢牢地抓在手心。 一则为了激励他们, 叫他们在前面跑, 以发出标准、流利的英语语音为自豪;二则为了引导后进的学生, 让他们跟着模仿听音, 以求他们的发音渐渐变得标准、流畅起来。

2.推行课前检查制度。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就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了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 老师对学生的听音、跟读、完成作业的签名都作了具体要求。 让习惯好的学生做“检察官”, 这样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又可保证这项制度的落实实施, 可谓一举两得。 假以时日, 学生的学习习惯日渐好转, 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越发高涨起来。

3.建立“师徒”结对制度。 班级的后10%永远都是我们最关注的对象。 为了鼓励和激发他们, 让他们在班级里挑“师傅”。 “师傅”的条件是:乐于助人、成绩优异、能力较强。 而且一个“徒弟”可以挑选两个“师傅”。 凡是被选中的“师傅”, 只要能帮助“徒弟”, 就能获得老师的一个盖章。这样一来, 学生和学生之间充满良性竞争。 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 学习氛围浓厚了;既增进了友谊, 又提高了成绩。

四、发展差异, 才是尊重差异

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 如果我们忽略它, 漠视它, 淡化它, 则只能让差异变得愈发明显,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 此时, 发展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什么是差生, 就是优点还没有被发现的学生”。 “半杯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每个学生如同或多或少的半杯水, 教师不能只盯着“空”的部分———缺点, 而要看到杯中的“水”———优点, 也就是说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 就会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学习困难或表现不好的学生, 首先应当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情感和道德发展的规律, 找出原因, 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自尊与偏好的教育措施。 越是那些内心脆弱、没有突出优点的孩子, 老师越是需要给予敏感的关照, 对他们需要特别耐心与爱心, 甚至不要有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些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前途不抱希望。 当您难以克制自己对于“差生”的不满情绪时, 请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这是我们的准则。

2.以变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有时, 对于一些学生, 在忍耐、包容、制止、拒绝后不见起色, 反复肯定、鼓励、熏陶、赞扬后也没有效果, 教师就需要变换教育方法, 让自己的施教方式具备“变频特征”, 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成长节律合拍, 及时为其拨开头顶的云雾。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今天, 教师只有多一些变频意识, 活学活用书本上学到的育人模式, 悉心研究活生生的教育对象, 以“变频”的方式方法尊重、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才会让棵棵“草儿”绽放出美丽的花蕾, 才会让粒粒“泥土”聚变成惊艳的美瓷。

文章到此, 我忽然有了这样的顿悟———所有的耕耘, 大地知道。 我看到别人耕耘的土地总是一茬又一茬春种秋收繁花似锦, 我的土地远没有那么热闹, 可是在这片土地上, 也伫立着葱翠的小苗, 盛开着美丽的小花, 也能收获甜甜的果实。 所以, 我愿依然这样耕耘着, 清风明月相依, 阳光雨露为伴, 守候每一株苗的成长、每一朵花的盛放。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下半月刊) , 2010.

[2]钱志亮.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晓春.困难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晓楠.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篇3:加强主体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主管理 自我教育 科学评价 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00-01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其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成人感、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并迅速增强,不喜欢太多的管教和束缚,希望自己来安排和处理自己的事,并希望自己能影响他人、管理他人。针对以上特点,我们的作法如下所述。

1 转变观念,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呼唤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前提。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让学生无条件、无批判、被动地接受那些教育者认为是先定的、天然合理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积极地接受教育和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一面,从而导致了教育者精心实施的外部教育影响很难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转化而为学生所接受,当然更谈不上自主管理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明显。因此,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希望而且也能够管好自己,在工作中要大胆放手。在此基础上要给每个学生合适的位置。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趋向至高人生境界的需要,初中生精力旺盛,如果在班内、校内找不到实现自我的机会,他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找,而这是极其危险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因势利导,给每个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班内除常务班委系统外,还设有值勤班委、民主监委会,除小组长外,还有值勤组长、专项管理员(公物管理员、自行车管理员等)数名,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岗位,让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内是主人,对集体是有用的,是受尊重的,從而对自己充满希望和信心。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

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旦激活,就会像核裂变一样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巧妙引导了。教师的引导要处理好“放手”与“指导”的关系。“放手”和“指导”的度要把握好,最好要达到“将能而君不御”的境界,即学生要有较高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师“放手”的前提,教师也要敢于“放手”为学生创造发挥能力的环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放手”和“指导”也应该作相应变化。如在指导学生会组织活动的问题上,我们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1)由教师设计方案,学生组织开展;(2)教师提出活动内容,学生设计方案并组织开展;(3)教师提出目标,学生出点子想思路,并设计方案组织开展。所有的引导工作都必须在实践中完成。这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改善自己的行为,任何教育内容,离开实践活动都将显得苍白无力,作为教育的高级形式── 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是如此。在我们学校,由34个班参加的运动会,我们都是交给学生去组织,学生不仅有极高的热情,而且其思路之开阔、创造力之丰富,连组织运动会多年的体育教师都自叹不如。他们在运动会前两周就成立了由学生会主席直接领导的组委会,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在学生中选聘裁判,遵循选召── 培训── 考核── 聘用的程序,以保证裁判队伍的高素质,他们设计了含健美操、火箭发射、足球射门表演的精彩的开幕式,还成立了精神文明评比小组,制定了精神文明代表队评选条例和办法,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运动会中,大到对全局的整体把握,小到对广播稿内容的调节,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科学合理。有一次运动会期间,适逢美国著名学者任柯安教授来我校考察,见初中生能把规模这么大的运动会组织得如此精彩,这位考察过世界各国教育、见多识广的学者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说“OK!OK!”。我们不仅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体育节(含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暑期“爱心献社会、孝心献父母”系列活动,还鼓励学生出点子、想思路。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潜能被发掘出来,他们充沛的精力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在组织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3 科学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它以自我意识为主体,是学生对自身教育主体地位的一种强烈体认。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人才会意识到成功的资本就在自己,表现能进行独立思考,崇尚主宰自己,自信自尊,勇于不断开拓,成为自己行为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行为结果的承担者。从另一方面看,初中生毕竟处在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他们不可能在主体教育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上都做得完美无缺。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认为,教育者对学生在主体教育中的表现不可挑剔求全,在对他们的评价上要本着“表扬为主”的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展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树立典型榜样和目标。

我们在期末对各级学生会组织、各班及学生个人都进行科学的评价。除“优秀学生会部门”、“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十佳中学生”等综合表彰外,还评出了许多单项奖,如“十佳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课代表”、“作业十佳”等,“校园之星”评选则包括“音乐之星”、“美术之星”、“文学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等二十余项,从众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和被人尊重的愉悦。

总之,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主体教育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上述教育目的的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篇4:实抓礼仪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学生发展

通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策略教育研究实验,我们发现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讲究教育策略,要从相信学生智力正常和具有完成学业任务的潜力出发,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好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学原则,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具体地说在实施策略教育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

对一般学生来说,相信他们的学习潜力,教师不难做到,但对后进生来说,教师有时却会认为他们不是学习的材料,甚至认为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众所周知,智力低下者是指智商在69分以下的人,在整个人群中,理论分布不足3%。在没有弱智学校收容这些“笨”孩子的情况下,每50人的班中,平均可能有1-2名这类学生,其他的学生都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合格水平的。因此,相信学生具有学习潜力的观点,对学困生相对集中的学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智力低下的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出现了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薄弱,或幼年时代未能有机会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未能受到严格的正规的学习训练。因此,一旦教育环境有所改善,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培养,智力因素得到积极的训练,这类学生取得学业进步,成为合格人才是可以实现的。

二、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储存声音的录音机,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有需要、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仆人、奴隶。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不是他们的上司、奴隶主。因此,什么时候做什么,以及不许做什么,教师应站在他们前面引导,站在他们旁边辅导,促使他们当好学习活动的主人,因为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在学习者将教学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以后,才能实现。

三、创设和谐的环境,为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真善美的氛围

和谐的情境包括和谐的物理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物理环境包括整洁、美观、健康、充满朝气的校园、校舍、教室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也包括学生家庭生活与学习生活中的其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是指教育情境中有关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教育群体内部的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相互理解、支持,彼此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协调。这种和谐的物理环境与人际关系,成为弥漫在学校、家庭中的一种校风、家风,它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更可以产生积极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四、以教学为中心,实现教学关系和谐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业成绩合格与否是人们评价学生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必要条件,教师从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的某些行为方面的不和谐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材要求的不和谐出发,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教学关系和谐的标准:学生方面表现为,在想学、爱学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教师方面表现出为,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

五、遵循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

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策略教育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如下三个教学原则:(一)背景性原则。学生对学习、对所学课程,对教师的情感关系以及与父母、与同学的情感关系,构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境。学习活动需要愉悦、宁静、刻苦探索的心境,这种心境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对教育工作,对所教的课程,对学生的情感关系,以及由其他人际关系形成的情感关系,构成课堂教学时的心境。教师需要愉悦、宁静,渴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心境。教师通过自我情感的调控,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对学生情感进行积极的调控,使学生在适宜的情感背景中学习,防止消极情感对学生的干扰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准备,包括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思维定向等方面。教师是本学科的专家。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有关学习内容的理智范围,以便使学生顺利地从已知过渡到未知。要知道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对新知识,经常由于找不到自己已有的旧知识而如堕五里雾中,以至变成听天书,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鸿沟是一种不协调的因素。(二)吸引性原则。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以来,对学习没有兴趣,以至没有学习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魅力,并逐步迁移为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博学睿智的内涵,诙谐幽默的谈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三)知识、智力、学习策略同步性原则。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该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只是应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还应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好的学生,都有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在各科学习中得到广泛的迁移,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在教师的直接传授下,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对这类学生,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智力的同时,要给他们传授学习策略。

上一篇:曲折是美丽的作文600字下一篇: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