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整治

2024-05-04

生态环境整治(精选十篇)

生态环境整治 篇1

1 河流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河流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生活在河流中的生物群落和水环境共同构成, 包括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这两个部分。其中生物环境主要包括气候、能源、基质、物质代谢原料等;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水流不停、氧气丰富、自净能力强、水生植物繁多、陆水交换等。

2 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 较为常用的河道整治方式有裁弯取直、修建护岸、加大河宽、疏挖河床等, 以此来增强防洪安全性。在采用这些河道整治方式的时候, 必然需要开展相应的施工, 进而也就会对原来的河道断面、植被情况、水文条件、生物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使其原有结构出现变化, 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如河流生物多样性、自净能力、微生物结构等。

2.1 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

在进行河道整治的时候, 一般均会增加河流宽度, 缩小了原有深潭与浅滩的规模, 出现断面结构单一、河床材料单一、河流滞流区减少、河道坡降改变、自然裸地减少等现象, 对河道水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改变了河流泥沙的输送形态与输送量, 进而对上下游河流生物栖息地产生影响。除此之外, 在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的时候, 一般均会占用一些河岸湿地空间, 而这些区域也是河流生物的栖息地之一, 通过具体施工项目的展开, 改变了生物栖息环境, 导致生物数量逐渐减少, 甚至出现个体群落消失的情况, 导致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

2.2 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自净能力就是指河流通过扩散、沉淀、稀释、微生物与水生植物等生物吸收与分解等作用, 通过氧化反应, 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在河流水体自净过程中, 污染物质主要就是依靠微生物与水生植物的分解与吸收作用实现降低的。河流水生植物主要生活在河流的滨岸地带。在开展河道整治工程的时候, 对原来河滨地带的水生植物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降低了河流水体与滨岸地带生物的数量,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2.3 改变了河流原来的水文条件, 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在进行河道整治的时候, 经常会对河道断面进行改变, 使河流原来的水文条件如流速、流量、流态、水深等因素发生改变, 而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 非常容易导致河流水质出现相应的变化, 进而产生恶化。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 改变河流水文条件, 导致河流泥沙的输送数量与形式出现改变, 进而对污染物质的迁移与转化产生影响, 破坏水体中微生态环境的功能与结构;二是, 改变河流流速, 使河道原有的水力停留时间出现变化, 进而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其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三是, 改变河流流态, 如紊流强度、流速等, 进而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并且对大气向水体中复氧强度与速度产生影响, 使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出现变化, 致使水体中微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出现变化;四是, 改变河道水深、光照强度、水面面积、水体透明度等方面, 进而对水体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水温变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也是比较广泛的。

2.4 破坏了河流陆水交换平衡

在进行河道整治的时候, 一般均会硬化河床, 使得陆地和河流水体间的循环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出现陆水生物环境的分离现象, 导致一些原来的水土植物生物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遭到破坏,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体污染。

2.5 破坏了原来河岸缓冲带对河流水体的屏障作用

天然情况下, 河岸两边向岸坡的爬升主要是由树木和其它植被构成,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者转移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废水排放以及深层地下水中带有的沉积物、杀虫剂、养分、有机质等相关污染物进入到河流水体当中, 形成了一定的河岸缓冲带。而通过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 对原来的河岸缓冲带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降低了河岸缓冲带对河流水体的屏障作用, 出现了河流水体的加剧污染。

3 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

3.1 合理选择河道整治方案

在进行河道整治方案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对当地的重要生息地、河畔林保护、深潭弯道、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结合河道水深等情况, 选择合适的滩地高程;结合河流冲淤变化情况, 明确河床坡降等方面。在开展河道整治工程的时候, 一定要审时度势, 尽量保留原有天然的河流生态环境, 不要进行盲目的裁弯取直。

3.2 明确生态环境修复方法的依据

开展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目的就是恢复河流的生物多样化。所以, 在明确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方法的时候, 一定要对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目标进行取定, 实现哪种水生物种的生存, 保证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明确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方法的模式

在河流生态环境修复中, 可以运用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两种, 这两种方法基本上可以达到同一效果, 但是人工修复方法的速度更快, 可以有效缩短恢复期。在明确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模式之前, 一定要对河流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 明确河流可修复的程度, 之后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 达到最好的修复成果。

3.4 分析影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因素

影响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因素有河流的水文条件、系统条件、物质条件、物种条件、结构条件等, 这些因素之间均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 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保证河流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

3.5 确定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任务

现阶段, 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任务主要有两个:其一, 通过建立多样性的河流生态形态, 对河道水利条件进行改善, 营造了更加适合水生生物生存的多样化环境, 同时增强了河流自净能力。其二, 改变了河流水文条件, 确保了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需水量, 尽可能修复下游河道的自然水文条件, 保证水生生物生存与生长环境的适宜。

3.6确定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内容

现阶段, 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 浅滩的修复与重建, 扩大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其二, 深潭的修复与重建, 为鱼类提供充足的栖息场所;其三, 连通主河槽与洪泛区, 为了鱼类觅食、繁衍提供适宜的环境;其四, 河流蜿蜒性修复, 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水流形态;其五, 河岸植物群落修复, 为了昆虫、鱼类、两栖类等生物提供一定的栖息地。在开展修复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和周围景观进行一定的协调, 保证自然环境不会遭到破坏, 禁止盲目、强行修复。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进行河道整治的时候, 目前现有的一些方法, 因为河流生态环境、自然功能与规律的限制, 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河流的多样化功能, 进而采取一些人工技术, 干预一些河道整治, 降低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 通过分析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深入了解影响的方面, 进而结合具体情况, 改进河道整治技术与方法, 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保证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马富明.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张先起, 李亚敏, 李恩宽等.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 2013 (02) .

在环境整治环境整治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2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看了视频短片,XX局进行了工作汇报,X区长作了专题工作部署,几位区领导尤其是X区长也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来看,前一阶段环境整治成效还是很明显的,实现了“双提升”:一个是提升了硬环境。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第四季度市测中,我区位居郊区组第二、全市第二;在区领导包案征迁扫尾行动中,15个项目实现清零;连续摘得XX、XX等重量级“国字号”牌子,等等,成绩有目共睹。另一个是提升了软环境。通过几个月的整治行动,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干部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我们的干群关系也发生了较大改观,整治行动日益成为全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这也为我们推进三年行动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但不可回避地是,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薄弱短板、空白盲区,刚才视频短片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XX局、X区长提到的问题,各相关单位回去后要认真对照整改、抓紧落实;同时,各相关单位也要积极开展“回头看”、自我剖析,真正把问题查找出来、整改起来。总之我们就是希望,第二阶段已经接近尾声,尽可能地不要把问题带入到下一阶段。

按照“一年打基础、起势头,两年提品质、有看头,三年建长效、争一流”的整体思路,明年的整治任务只会加重不会减低,整治标准只会提升不会降低,整治成效只会扩大不能缩小。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明年的整治行动总体上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平战结合。经过1个月的集中整治、3个月的总结提升,我们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大家要认识再提升,持续用力、持续攻坚;但同时,在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还是要进入战时状态、集中整治出形象。二是量质结合。明年的整体目标是“提品质、有看头”,所以整治工作不仅有任务量的提升,更要有品质的提升,不要为了完成而完成,要把“高质量”“现代化”“新主城”等关键词贯穿工作始终。三是快稳结合。我刚才也说了,明年的工作任务大、要求高,节奏只能快不能慢,这是总要求;但大家在工作中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搞突击战、运动战,更不能影响稳定大局。四是上下结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我们要做的事、要实施的项目包装好、设计好,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光靠我们自己玩、财政哪能转得开;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争取群众支持,我们做的事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积极宣传好、氛围营造好,最大可能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四个求突破”:

一要在系统推进上求突破。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省市党代会都强调系统观,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需要系统抓,要做到三个“全”:一要覆盖全时。我们制定“四清四拆四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明确告诉大家,这项工作绝不是运动式整治,不是某一天、某一时、某一阶段的工作,而是覆盖全时段、贯穿一年四季,大家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持久战、坚决打赢攻坚战。二要覆盖全域。从范围上看,我们的整治行动必须全覆盖、无死角,绝不能大面上过得去,细节上不能看。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里反映的也都是这样问题,对背街小巷、偏远地区、乡间支流关注不够、标准不高、整治不力,这在下一阶段必须下大力气切实解决。特别是我们的村(社区)一级,必须杜绝机关化,要坚持走出去、走下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步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共治共享格局。三要覆盖全线。环境整治不是公安、城管等几个单位的事

情,今天来参会的有XX家单位,但是工作也不是停留在我们XX家单位上,全区所有条线、所有部门都有义务协助牵头部门,要更进一步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比如刚才视频里河道污染的问题,就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仅要统筹干流支流全流域,更要抓好排放处理全流程。

二要在攻坚克难上求突破。经过近4个月的奋战,可以说好解决的事情、基本都得到了改善,我们的行动也随之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的都是一些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任务。在区委务虚会上,我们把明年定为了“XX年”,针对我们面临的短板,如何解决这些困扰发展的顽疾,就是改革攻坚突破点。我常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些任务都是难而正确的事,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去解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拆迁扫尾攻坚要重点发力。前期我们制定了区领导征收扫尾“攻坚清零”包案机制,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较大成效,但对照全年清零目标,还有XX户居民、XX家企业没有完成,今年的如果完不成,那明年的包案计划和XX万平米拆迁任务要如何部署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公信力如何保持?区域发展的空间又从何而来?希望大家能从全区工作大局出发,咬紧牙关,将任务完成在年关。二是建筑垃圾偷倒要集中整治。近期纪委就全区建筑垃圾偷倒问题向区委、区政府做了专报,建筑垃圾的偷倒不仅会给地区生态和人居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也增加了基层清理修复的人力财力负担,甚至涉及基层干部的廉洁作风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中亚区长已经作了工作部署,近期我们将开展集中整治,严肃打击此类行为。三是市民文明素质要大力提升。乱扔乱放、乱停乱占、乱闯乱行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也说明我们的群众文明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要加强正面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

等各类宣传阵地组织主题报道和志愿活动,注重对中小学生、小区住户、农村居民的卫生保洁宣传,积极倡导文明出行、垃圾分类。同时,也要加强负面曝光,针对一些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和陋习,在宣传栏、电子大屏、网络上给予曝光,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三要在制度创新上求突破。环境整治环境整治行动刚开始很容易有起色、出成效,那是因为长时间积攒的“旧账”在前两个阶段集中清理掉了,但是越往后越难有大的跨越,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机制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一方面,要对标找差学经验。待全国疫情防控态势更加稳定之后,要积极开展对标找差学习,学习先进地区城乡环境整治的特色做法,深入理念和内核,开拓视野和思路,用“他山之石”来打磨我们的模式和制度,提高干事业、谋发展、破难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自我完善创品牌。行动指挥部要定期召开内部总结反思座谈会,鼓励一线工作人员多反映真实问题。对工作中暴露出的制度漏洞,要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加以完善,形成靠制度谋事干事的良好局面。对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要认真总结、归纳梳理、提升完善,形成我们特有的制度品牌。

四要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整治行动不是靠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干成,更需要全区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一要加强合作。全区各部门、各板块要以目标为导向,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互通,增进合作,打好配合战。各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在专业领域内做精服务;各板块要发挥属地力量,因地制宜,把工作做细、做实。二要加强考核。不仅要将整治行动纳入一体化考核,还要加大考核权重,真正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同时,也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倒逼工作高效开展。三要加强督查。区纪委、行动

指挥部等要持续加大专项督查力度,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目的就是尽一切全力把工作开展好、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虎年春节即将到来,这是我们环境整治环境整治行动阶段性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我们能否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能否让返浦过年的群众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变化,能否让前来旅游的游客感叹于XX的美丽风貌,我想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让我们通过这次行动亮出成绩、亮出作风、亮出品质,共同塑造现代化发展的靓丽XX。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篇3

一、建立班子,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领导,该村成立了由村党总支书记张济华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洪峰任副组长、村其他干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使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工作得以有序顺利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整治氛围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整治氛围,该村通过召开村民小组组长会议、党员会议,采用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增进共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发动农民群众以清理“三堆”(杂物堆、土堆、草堆)、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实施“三改”(即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抓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三、突出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为切实加强村容村貌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着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卫生状况,该村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村庄整洁。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沈渡村多次发动宣传,组织群众对自家门前屋后的白色垃圾、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整齐堆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清除露天粪缸改建三格式厕所。目前,该村已建有三格式厕所1500多座。针对工厂、农民文化广场、村部周围等公共场所的环境问题,该村组织党员干部定时定点清理,带动群众自觉维护我村的环境卫生。坚持“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实行农户垃圾统一堆放,统一运至镇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

2、道路保洁。近几年,该村主要干道和通组道路已经基本完善,并聘用了10名保洁人员负责该村主要干道的打扫和垃圾的清运工作,通组道路的卫生由各组组长定期组织人员清理。

3、河塘清洁。今年该村共对12条河塘进行了清淤、清杂,全面改善河塘脏、乱、差的现象,实现河水清澈、河面整洁河底无杂草。并在河塘四周栽种了树苗,美化绿化了环境。该村还具体落实了河塘管护责任人,签订了管护协议,保证了河塘的长效管护工作正常运行。

4、绿化植树。为了美化绿化村级环境,该村对村主干道两侧死树进行替换,对缺失的地方进行补栽。同时为了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已经在冬季来临之前用石灰水将树干刷白。

生态环境整治 篇4

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大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不断强化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以鲜明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通知》强调,各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制定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要扎实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据悉,为切实强化草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农业部将组织专项检查组,赴重点省区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整治专项检查。

生态环境整治 篇5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迎新年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18个村划分为9个片区,成立9个环境整治小队,各小队由挂片领导、驻村干部组成,对各片区环境卫生负责。通过印发《寮塘乡迎新年环境大整治行动方案》,对整治范围、整治内容、整治时限做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各行政村成立专项推进小组,细化任务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人,实行高标准推进机制,形成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全面摸底排查,存在村容村貌、违章搭建、农村面源污染等方面问题,现已由挂片领导、驻村干部、村三大头全面整改完成。

二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行政村以“两学一做”为抓手、以党员干部为先锋、以发动群众参与为着手点,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明确任务落实。按照整治的的标准和要求,统筹安排,对照发现问题的任务清单,补齐短板完成整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创建表率和文明先锋,团结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是加强投入力度,强化保洁队伍。我乡在桥银环保公司管理保洁人员的同时,还大量聘请临时保洁人清扫马路沿线杂草碎石、乱堆乱放、清洗文化墙等,共花费1万余元。同时,将春节前期保洁的费用纳入乡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实行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继续加强我乡迎新年环境大整治工作,我乡采取多种宣传方式。一是利用会议、标语、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我乡迎新年环境大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群众提高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改变陈规陋习,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乡容村貌;二是在全乡18个村的村务公布栏上进行宣传,加强村民的宣传教育;

投1187亿整治水环境 篇6

近段时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网友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市民怀疑企业污水深层排放影响地下水安全等事件,把水环境污染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水环境整治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

在这个关键时刻,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正式印发《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

一年新进展,三年新突破,八年水更清

“出台《计划》,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使全省地表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逐步修复,重现江河湖库秀美的自然风貌,构建经济繁荣、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新格局,为全省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指出,虽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局部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全省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广东全省仍有22.2%的省控断面水质达不到功能目标要求,其中6.8%水质劣于Ⅴ类,属重度污染;4.1%的水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面对现状,《计划》将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准年定为2010年,并分别对2013、2015、2020年提出了一年新进展,三年新突破,八年水更清的目标要求。

一年新进展,广州珠江河段实现稳定达标,石马河、淡水河、佛山水道等重点河段水质实现2013年阶段控制目标等。

三年新突破,至2015年底,广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显著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珠江三角洲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水体消除劣V类,淡水河、石马河、佛山水道等重点河段水质基本达到Ⅳ类,广州珠江河段在举办“亲水节”期间水质达到Ⅲ类等。

八年水更清。至2020年底,广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基本得到保障。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90%以上的省控断面水质按环境功能达标,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0%以上,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省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佛山至广州跨界水体达标交接,广州珠江河段丰水期水质达到Ⅲ类等。

重污染流域治理推行“河长制”

《计划》指出,广东将实施分区控制,通过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环境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新一轮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并对珠江广州河段、佛山水道、西南涌、水口水道、花地涌、深圳河、淡水河、石马河、前山河、茅洲河、独水河、大燕河、练江、枫江、小东江等重污染流域的治理实行“河长”责任制。即:按照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要求,由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本地区内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此外,广东还将制定“河长”考核奖惩办法,将重污染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标、任务纳入“河长”政绩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对一年考核不合格的“河长”进行约谈;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通报批评;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两年内不得提拔。对一年考核优秀的“河长”通报表扬,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并报组织部门作为提拔参考。

投资将达1187亿

为保证《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广东计划投资约1187亿元,实施联合治水、饮水安全、水源保护、设施提效、亲水景观、数字监管、全民爱水等七大类工程项目。其中,计划投资403.85亿元用于新建、扩建骨干污水厂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对水质超标控制单元的污水处理厂尾水实施提标改造,不断提升治污设施的污染减排效果。

同时,为推动各地积极落实《计划》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广东将把《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指标、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各地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中,实行每年考核、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制度。严格执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本计划执行不得力、措施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的责任人严格按规定予以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一律先免职后查处。

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 篇7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1]。

河流不仅具有生产、调节生命空间功能,而且作为景观廊道具有景观连接性和环境的指示功能[1,2,3]。因此,治理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使其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稳定的长久综合效益。

1 生态河道治理发展历程

1.1 生态河道治理理论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以传统理念治理河流所要求满足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1971年,Schlueter认为河流近自然治理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促进河流的生物多样性[4]。1983年,Bidner提出河流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分析河流整治状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5]。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6]。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7,8,9]。1989年,Pabst提出河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来恢复,在一般意义上不再进行腐植质化或剖面化处理。河岸植被应该是由自然下种形成的,而其他一切促进植被恢复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如撒种、栽植、喷水、施肥等应该停止[10]。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胁迫,维护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其自然状况[11]。

现代河道整治工程注重河道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性,并且提出了若干体现河流生态治理理念的新概念,如德国的“河流生态自然工法(Naturnahe)”,澳大利亚的“绿植被技术”,日本的“近自然工事”,美国的“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以及我国台湾的“生态工法”等。

1.2 国内外代表性河流生态治理发展历程

莱茵河沿岸各国在早期的河流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大量如筑坝、河道疏浚,以及裁弯取直、截断小支流等工程措施。尽管这些工程措施在一段时期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却使河流丧失了应有的水文活动。于是1976年12月,沿河各国签订了“无机盐协定”和“化学品协定”,对莱茵河的生态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并且治理理念转为尽力维护、恢复河流的自然特性,大力恢复河流生态,同时逐步拆除因航行、灌溉和防洪在河流上修建的各类工程,如河流两岸的水泥护坡,并代之以灌木、草本,对曾被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逐步恢复为弯曲原貌。

英国的泰晤士河,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给予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12]。法国的塞纳河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专门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水管局。流域水管局为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和指导。并鼓励和促进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行动计划,对塞纳河实施管理,改善和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早期洪涝灾害严重,政府通过筑提防、修建江河出水口、裁弯取直来解决防洪和改善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航运的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进入了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全面整治和开发阶段[12,13]。

加拿大的第一大河圣劳伦斯河曾经一度遭到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1988年,加拿大政府开展了圣劳伦斯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专门成立了主要从事技术咨询、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交流等工作的圣劳伦斯河管理中心,形成了由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同时积极鼓励社区群众参与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积极性,取得显著成果[13]。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流域的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成立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战略》及《盐渍化和排水战略》等一系列管理战略,保证了该流域生态的基本平衡和环境的相对完好[13]。

而我国治水历史悠久,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治水时期,至今已有4 000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的河道整治开始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上海市在这方面以“五纵”、“四横”、“三大水系”为整治重点,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为整治目标,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河道样板工程。成都市的府南河治理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模式。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设“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使城市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 设计要点分析

2.1 平面布局

河沟道平面规划设计中,设计标准下的过流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行洪要求的情况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易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出现一条非常优美的近自然生态河道,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景带。

2.2 断面设计

生态河流断面设计的关键是使河道能够适应不同的水位和水量,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原河流边坡进行整治,增加河道横断面的多样性,采用天然断面、不对称断面、多层台阶式断面结构[14]、矩形断面及单级梯形断面结构,为鱼类、两栖动物、水禽和水生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生境。

2.3 景观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恢复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河流生态系统[15]。如修建各种塘坝、橡胶坝、浅滩及人工湿地。种植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通过舒展而庞大的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及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为鱼类、昆虫、鸟类等觅食繁衍提供场所。

2.3.1 生态型护岸

生态型护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防洪的基础功能,能较好地满足护岸工程的结构要求和环境要求。

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在沟道狭窄、冲刷严重区采用石笼结构、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网格反滤生物工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多孔质护岸、多自然型护岸等生态型护岸方法治理。另外也有采用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防止水土流失,也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2.3.2 跨河建筑物景观

河道水工建筑物一般包括:各种水闸、如节制闸、分水闸、进水闸、分洪闸、船闸;各种堤坝,如丁坝、塘坝、橡胶坝、导游堤、堰等;各种港口建筑物,如码头、船坞、船台、滑道、筏道等;另有取水口、跌水、渡槽、泵站以及跨河桥梁等。在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好协调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绿化与照明、个体与群体、建筑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16],在水流的动态中凸显出河流自然美学价值与发扬水文化的内涵。

2.3.3 浅 滩

深槽和浅滩是蜿蜒型河道的典型地貌特征,在浅滩的设计

中,选择合理的底质是非常重要的。浅滩底质应该尽量采用不同的粒径组成,以避免砂砾石粒径的均一化,以保证砂砾石颗粒互相咬合,加强稳定性[17]。

2.3.4 鱼道、鱼巢

人工鱼礁是人们在水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水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动、植物环境,为鱼类等游动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的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鱼群和提高渔产量的目的。

在生态河道整治过程中,要保证整治河流的连续性,而这其中不仅包括水流的水文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运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17]。河流必须保证鱼类的迁徙自由和其生活所需的环境,即水质良好,有充足的饵料;能够提供适合鱼类繁殖的产卵场所,水量充足;河床材料丰富等。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保持鱼类的生存条件。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鱼类的生活习性,上溯范围及产卵地等因素,来设计鱼道及鱼巢形式。一般来说,鱼道类型按结构形式分有槽式鱼道、池式鱼道、梯级鱼道、鳗鱼道;若按其所处的位置来分,可分为沿海型鱼道、沿江型鱼道、电站枢纽型鱼道。

2.3.5 增加亲水性

所谓亲水性就是通过对河流的亲身体验,实现与河流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保健休养的目的。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忽视甚至没有考虑河流的这一功能。河流是动植物不可缺少的生息场所,同时也是人类休养生息的空间,洁净的水体可以使周围空气清新,调节气温,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4 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

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外界输入到水体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已经超过了水体本身的纳污与自净能力。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经济性好,能源消耗少,管理人工费用低,可以持续发挥治污作用。因此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开始广泛应用水环境修复技术。

2.4.1 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调控的湿地系统,通过其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废水处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人工湿地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湿地特有的生态系统[17]。在河道整治中,适当地设置人工湿地,有利于对河道中的污水净化、吸附河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修复河道水环境的作用。

2.4.2 人工浮岛技术

人工浮岛技术就是以浮岛作为载体,将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并可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栖息地环境,重建恢复水生态系统,并可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其搬离水体,使水质得到改善[17]。人工浮岛一般由植物栽培基盘(浮床)和固定系统(锚桩)构成。形式多采用四边形,也可采用三角形、六角形或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

2.4.3 土壤渗滤技术

土壤渗滤技术是一种以土壤为介质的净化污水方法,通过农田、林地、草地、苇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过滤、物理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生物氧化和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固定与降解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7]。土壤渗滤系统通常可分为4种类型: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

2.4.4 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污水在塘内缓慢流动,经较长时间贮留,通过在污水中存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包括水生植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综合作用[17],如生物降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使有机污染物降解,污水得到净化。从生态学的角度,稳定塘系统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

3 国内治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于河道治理仍然有一部分仅仅局限于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甚至只以水利工程学为指导,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景观学、生物科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

(2)对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移转换规律以及水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与特定的生物群落的相互联系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均未能够全面地考虑到河道的生态治理中去。

(3)对河道周边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历史的调查与常规的水文、地质的勘测进行的仍然不够深入。存在对现状了解不清,盲目根据经验治理河道的问题。

(4)在河道治理中,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同时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以及传承水文化。

(5)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如建立洪泛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系统与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设立洪水保险等。

摘要:河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只有保持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具有抵抗和恢复能力,才能长期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的设计要点以及在当前治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指出国内河道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与研究提供了参考。

生态环境整治 篇8

两年之后, 投资4.2亿元实施整治的石埠河流域, 将形成可供居民休闲、娱乐、观赏的江滨绿化景观带, 与正在实施整治的可利江流域共同打造南宁西部敞开式的市民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公园。

石埠河流域是南宁市城市内河之一, 位于相思湖新区高教基地园区中心。为了完善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恢复石埠河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水生态系统, 加强城市水利建设, 石埠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4.2亿元, 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截排污工程、补水工程、生态恢复及环境景观工程等, 建设工期为两年。

据介绍, 工程用地东与金沙湖国际旅游休闲康乐园连接, 东南至邕江, 结合南宁市旅游规划, 石埠河流域主要用于居民的休闲娱乐。整治范围从石埠河河道出口至金沙湖水库坝址, 天然河道全长4.35公里, 整治后河道总长约2.7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3.2公顷。园林景观设计范围包括大学西路延长线至金沙湖水库坝址段的人工景观调蓄湖绿化控制线范围及周边现状山坡、南百公路至河道下游邕江出水口的河道绿化控制线范围。景观亮化工程内容主要包括人工景观调蓄湖、河道岸坡绿化、50米至100米宽的坡顶绿化景观带的景观亮化、绿化、美化设计。

工程景观设计的定位目标是形成集防洪排涝、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提高河道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 创建生态、自然、优美的滨水环境景观。

据介绍, 石埠河将采取景观与实用并进的方式实施整治。在实施整治过程中, 将利用河道出口已建成的邕江防洪堤、防洪自排闸及拟建的排涝泵站防御外江洪水和排内涝洪水, 适当扩宽河道, 满足和提高行洪要求, 取邕江河水补内河枯水期用水, 截污清淤, 使内河有不小于0.3米的流动水深、水质达3至4类的水景观。

在景观设计上结合城市整体规划, 大学西路以北为生态保育段, 规划保持自然生态特色, 以原生型植被为主, 适当布置少量休憩场地;大学西路以南至邕江为休闲生活段, 结合两岸居住及绿化用地, 以人为本, 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居环境空间, 形成可供居民休闲、娱乐、观赏的江滨绿化带。

据悉, 整治后的石埠河流域将形成“一带五段多节点”的空间景观结构。“一带”即指一条河道流动的水系及两侧护岸绿化带;“五段”指五大功能区景观段, 由北向南分别为:自然生态区景观段、湿地景观区段、科教活动区景观段、市民休闲活动区景观段和市民健身娱乐区景观段。各景观节点包括有调蓄湖湿地、藤绕奇石广场、紫藤广场、藤生植物园、七彩广场等。此外, 石埠河整治后将建成弯曲河道, 成自然的蛇形。在河道较宽处设有河床沙洲, 沙洲周围有浅滩与深潭, 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

“水清岸绿石埠河, 青藤老树叶婆娑。四季花开蝶飞舞, 风光独具凭观摩。”这将是整治后的石埠河流域景观形象。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 篇9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促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2012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随后, 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 》, 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 标志着新一轮土地整治的大幕正式拉开。不久之后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用以指导全国各省、市、县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 实施土地整治规划, 必然对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 为促进土地整治规划更好的实施, 有必要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科学手段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土地整治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的一项综合改造工程, 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和景观格局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是通过实施工程、生物等有效措施, 完善水利配套, 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 增强土地的防洪、抗旱等能力, 从而影响区域水资源的结构和质量。但是, 农田灌溉工程等土地整治活动通常引起地表的水系网络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自然生境类型和伴生在原水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生态过程发生改变。比如在河流上游补充耕地, 肯定需要对下游地区的用水量大小进行重新分配。

(2) 对植被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荒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整治活动都会影响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的生态过程。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但是, 过量的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植被减少、退化, 会加大景观破碎化度, 降低自然植被之间的连通度,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3) 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地整治的实施会改变土壤结构, 比如开垦坡地导致地表破坏, 会增加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的沙漠化;会改变土壤质地, 比如在山地地区, 农地耕作和休耕的过程容易造成地表土层土质疏松而导致水土流失;会影响土壤肥力, 比如一味追求耕地产出率的提高而随意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甚至有可能导致土壤侵蚀。

(4) 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壤结构、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土地整治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土地整治中的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降低旱涝灾害及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有利于当地农田林网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另一方面, 大量开垦荒地会引起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地形地貌改变也能够间接影响到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演变。

3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对农用地的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地的开发, 对农用地的整理主要包括对耕地的改造和农田水利及田间道理整理, 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又包括工矿和农村居民点整治, 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主要包括河滩地、盐碱地开发等。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种土地整治类型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3.1 耕地整理环境影响分析

农用地整理不仅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更会较大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用地整理主要对生态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整理区的景观变化表现为斑块、廊道的改变;农用地整理可能会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影响土壤肥力;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 空地整理成耕地, 地方植被被移除, 栖息地的被弃置, 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 使得生物的生态和环境结构发生变化, 影响生物的生存及繁殖, 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质量等;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被整理区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的改变都会对整理区的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

3.2 土地复垦环境影响分析

采用合理的矿山复垦方案和正确的复垦技术, 能够有效改良区域内土壤、植被及水质状况, 继而恢复动植物栖息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相反, 不合理的复垦方案或者不成熟的复垦技术, 将会对复垦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 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 引发次生灾害。

3.3 农村居民点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 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可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 村庄建设大部分是农民自主建设。由于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指导, 村庄布局不合理, 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 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引导村庄聚并, 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 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 未利用地土地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开发是人类改变区域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需要特别慎重, 如果开发不合理, 将可能会产生下面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水源供需矛盾, 水体污染, 原生、次生自然植被面积减少和退化, 环境自净能力减弱, 环境容量下降;土壤质地变化引起水土流失, 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破坏等。

4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因此, 土地利用应在整治优先的前提下, 做到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使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进化同步进行。

4.1 提高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重视生态建设规划

土地整治应全面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发展观, 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开展土地整治规划之前, 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 以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 还应当在区域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开展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注意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合理利用, 进而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4.2加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尤其是土地退化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W在整治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对区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LO植被和生物要素等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利或者有界世害的影响。因此, 必须对土地整治区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考碳低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更应该对项目区中的土地退化区开展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治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通过评价得出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合理的整治技术、模式, 尽量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使整治工作朝着对生态环境最有利的影响方向发展。

4.3 集成先进技术,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开展土地整治中, 要善于吸收、集成、推广国内外一切适合应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如工业污染处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洪涝旱灾防治技术等, 只有这样, 才能因地制宜,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应基于农村生态系统自身特点, 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 逐步实现清洁化、绿色化、无公害生产;建立生态拦截系统, 吸纳净化面源污染物, 结合工矿用地整治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 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安全, 即形成减源、截流、治理体系;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 保护物种栖息环境, 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倡采用自然式, 增加河道、沟渠与周边植被的水气循环, 为陆上植物提供水补给, 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避难场所, 同时, 河道、沟渠边壁提倡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一方面增强水系的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农田水利的景观作用, 共同构建起水、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安全稳定、生物多样、功能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观生态系统。此外, 还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的检查监管,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耕地补偿工作的有效开展, 坚持占补平衡中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产生用地指标, 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列举了不同土地整治形式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土地整治必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观点, 并列举了一系列两者兼顾的土地整治技术, 在充分考虑所有与项目建设已经产生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下, 使整理后的区域生态环境朝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保证土地整治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摘要: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随着土地整治规模的增大, 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进而危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并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设计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军, 李正, 白中科, 鞠正山, 王国茹.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S1) .

[2]罗文斌, 吴次芳, 吴一洲.国内外土地整治项目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04) .

生态环境整治 篇10

关键词: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评价探讨

城市内河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基础环境, 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在城市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 作为基础建设内容, 环境建设的速度稍显滞后,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环境的脱节。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河流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牺牲环境带来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城市的基本规划, 而城市内河环境的综合整治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效益, 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规划性强的工程, 整治的过程不仅要针对内河环境的重建, 还要考虑与相关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 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为城市提供优秀的公共基础环境。

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内河环境改造与整治、运营期间, 对环境产生的多方位的影响。

1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到的主要项目

内河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 其主要责任和功能在于: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内河受生活生产废水的污染导致环境问题, 需要及时进行整治。环境整治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 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因素, 城市内河的改造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整治, 也需要进行开发与更新, 在生态治河的基础上营造出功能合理、协调的空间环境。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 不仅包括基础性的防洪蓄水、截污等, 还涉及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景观建设。因此, 内河整治项目会涉及的子工程建设包括:景观工程、雨水、污水管道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

河道整治工程是内河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 要对河道的整体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 结合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 分段整治、分段改造。考虑工厂与生活排污的轻快, 可以在河道的断面形式和断面材料上下功夫, 在做好基础的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建设景观面。雨水和污水管道工程是城市水利建设的一部分, 管道网络的合理分布与建设是基础。

景观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内河环境整治的高阶段的工程, 是在河道治理与污水、雨水管道工程合理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求在城市现有自然条件和建筑景观的基础上做好景观的建设, 还要求体现当地的文化精神、做好人文建设。这也体现了景观建设从自然情趣到文化精神再到时代特征的不同层次需求。景观建设不是简单的景观罗列, 而要强调自然、人文、建筑的协调性, 体现城市的风格和品位, 需要创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考虑到城市内河的规模, 开发进度不宜过快, 在景观营造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 展现城市空间的多面性, 要不让自然河流被强制整改为人工渠。

2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与开发利用方式

区域用地一体化布局, 从整体角度研究城市内河的功能地位是内河环境整治的基本原则。土地、河流的多样性利用, 历史建筑的发觉和以公共空间的特色改造是基础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 城市内河的开发利用方式包括3种, 分别是保护性开发利用、重建性开发利用以及保护重建并行的开发利用。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模式注重对有价值的资源的保护, 通过自身的维护保养与改善, 恢复自身吸引力与价值;重建性开发利用是完全改变现有形态, 塑造新空间;保护与重建并行的方式则是根据不同的资源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 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同方式各有优缺点, 原则上完全的重建是不尽合理的, 对城市的规划也有负面影响, 所以开发利用的时候大多以保护性利用和保护重建并行的方式进行。

3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从整治期间和运行期间2方面进行研究, 相对而言, 考虑施工期的废水、臭气、噪音、扬尘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整治期间的负面影响较大;而运营期, 河道污染物减少、内河水质改善的正面影响居多。

讨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 主要从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水土流失、内河底泥的疏浚与处置、河流渠道化与河流非连续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扬尘、噪声等方面进行研究。

施工期的废弃物处置主要目标是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 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 比如遇到降雨天气, 这些垃圾处置不当或者不能及时运走就会被冲入河道, 不仅增加河水浊度, 还会提高工作量, 影响正常工序的进行。施工期受机械振动影响, 河岸土壤将变得疏松, 可蚀性大,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泥土等撒落到河中, 造成河水悬浮物浓度大幅增加。因此, 施工期要做到建筑垃圾及时清理, 并对河岸、围堰等加强防护。

内河底泥的淤积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沿岸生活和工业垃圾、建筑和市政垃圾的混入造成的。底泥中的有机物组成是废水中未分解的有机成分, 无机物为泥沙和无机盐。底泥成分复杂, 疏浚挖掘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底泥风干形成的粉尘或者挖掘中的恶臭及底泥中所含的有害物质, 可能会对土壤、地下水、周围环境等产生二次污染。底泥湿度高, 运输不方便, 可以根据相关的行业标准考虑卫生填埋或在表面喷洒固体废弃物覆盖剂等方法。

河流渠道化与河流非连续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河整治中不考虑当地的自身情况, 套用其他地方的整治模式, 造成在河道、河岸的处理中简单地截弯取直, 筑坝蓄水, 使原来的自然河流渠道化、非连续化, 对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建议在整改时进行合理的设计, 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 使河流自然弯曲, 采用生态护坡减少生态危害。

扬尘、噪声是施工中无法避免的情况, 只能通过基本的防尘措施、降噪措施尽量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上一篇:八法下一篇:大学生数学建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