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2024-05-04

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共9篇)

篇1: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15级法本班的一名学生。同时我也是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成员。当初满怀热情,信念坚定地进入这个组织的时候,非常希望自己可以真正的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习,成长。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当我亲身参与其中,真正的接触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我们来说无比熟悉的法律这个词语,距离那些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老人,贫困者是那样遥远,更别说法律咨询,法律途径这样的术语。这意味着当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懂得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更会对繁琐的法律程序,高昂的律师费用,专业的法律术语望而却步。我们整日高喊“依法治国”,可是当我们的口号越喊越大的时候,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否真的也是越来越好了呢?如何在宏观的法律建设下让法治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法律帮助,可以拿起属于他们的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时,法律援助,这个词出现也就显得不一般了。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司法公正的获得却不能有先后之别,法律援助让人人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这也就是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广义的法律援助包括狭义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民间组织救助三个部分。从受援主体上看,有学者认为法律援助是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为贫者、弱者或残疾者提供的法律帮助,换句话说,为经济上贫穷,智能上低下,生理上残缺而需要法律援助帮助的人,提供免费或者减少收费的法律服务,以实现法律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利。“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请进来”,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功在党和政府,利在人民群众”的特殊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下,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专家调查,我国现有困难群体约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可以说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和正义是法律援助的神圣职责。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仅是法律规定上的平等,更是实现法定权利手段上的平等。法律援助工作就是为了完善法律权利的实施,实现弱势群体所诉求的正义。

2002年9月份,9名为生计所累的下岗女工,在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的小作坊内发生集体苯中毒,9名女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减少的症状,其中1人较重,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贫困的生活、无望的未来,让女工们和她们的家人情绪异常激动,事态紧急。一起危及社会稳定的信息马上出现在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脑海中。果断介入,靠上访服务、个别谈话、集体调解,9名女工最终获得数十万元的赔偿,使这起即将发生的集体上访事件得到了圆满地解决。

还有那位对生活满怀憧憬从莒县来临沂打工的女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击碎了她的梦想——车祸导致她脑部留下残疾,轻度痴呆。悲剧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肇事者依然逍遥法外。她拖着残疾的身体奔波往返于两地之间,不幸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其不幸深深震动,主动为她提供了法律援助。两年多的时间跨度,给取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法律援助工作者毫不气馁,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在人证物证前,肇事者对援助律师的工作和法院的判决心服口服,主动通过援助中心向受害人履行了赔偿义务,使这起长达两年久拖不决的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案件办理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是难忘的,一是女孩的两次哭泣,已经轻度痴呆的她,悲苦无助的脸庞上热泪横流的神情让人无法不动容。二是案件解决后女孩父亲前来送锦旗,他腰上还扎着草绳,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贫困者形象让人怎能不动情?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这样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当医疗事故的受害者颤抖着双手,接过近乎天文数字的巨额赔偿款时,当母亲追索女儿被歹徒猥亵的赔偿款即将兑现时,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接过被黑心老板拖欠的工资时„„当穷苦的百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一切,无不闪烁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光芒。法律援助这项工作所能产生的社会意义,我无法用很高很深的理论去阐述它,只是想告诉大家: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保障时,当他们满身冤屈、失去自由又无从伸张时,当他们身患残疾感到无助时,是法律援助让他们获得做人的尊严,正义的存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人性化的关怀!

说了这么多关于法律援助的内容,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政府,律师,社会。其实我们忘了一个很关键的群体,对了,就是我们,法学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在校法学生人数达到了80余万人。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但由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造成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弱势和法学毕业生在法律应用方面能力的不足。这时,大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工作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从社会层面来讲,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局面,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政府负担,是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2、在个体层面上,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培养其承担责任的能力。而我认为更重要是,我们离真正的“法律人”更近一步!

2010年12月,在清华大学明理楼内,有位老师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模拟法庭大赛致辞,春风化雨,却又掷地有声。他说:“法律人,就是要造法律精神的骨血,让制度的皮囊因为骨血的充实变成活生生的法律。法律人,不能只做技艺娴熟的法律匠,还要培养对社会的道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争气的法律人。”是的,要做,就做一个争气的法律人!

讲到这,我的演讲要接近尾声了,你可别误会,我真不是为法援做宣传的。我只是希望无论今日你我是不是类似于这样一个组织的一分子,在你我他日学业有成之时,我们可以作为这样的一分子,一个真正的法律人去服务社会!法治燃灯者、庭前独角兽,如今,司改大船激流勇进,有人坚守,有人离开,无论我们身处哪里,何种身份,都会为了一个法律共同体的繁荣而努力!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活得真实、精彩,拥有良知和爱,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律人,做一个争气的法律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当法律环境真正如邹碧华所憧憬的一般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拍着胸脯说:“看,到处都是我们的人,到处都是争气的法律人!”

就让我们迎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春风,携手前进,共同关爱这项光荣而神圣的法律援助事业,用热情和信念为弱势的人群撑起一片公平和正义的天空,让年老的人得到贴心的赡养,让受伤害的人获得及时的赔偿,让清白的人不再蒙冤受屈,让所有的人都能沐浴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阳光下,和谐而安宁!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能够做到真正的,法治之梦,与你我同行,与时代同行!

篇2: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司法行政战线的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请进来”,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功在党和政府,利在人民群众”的特殊公益事业,是社会主

义法律援助制度下,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一个重要途径。据专家调查,我国现有困难群体约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其中包括贫困人群、失业下岗人群、残疾人、受灾人群、农民工等,可以说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是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饱含热血、忧国忧民的中华儿女都挥之不去的心结。和谐社会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而它的音符就是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只有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权利和自由,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和谐的乐章才能响彻神州大地。

“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司法公正的获得却不能有先后之别,法律援助让人人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法律援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应当享有的一项政治权利,为当今世界法治文明国家所普遍确认。它的实质是国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保障弱势群体获得司法公正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它象天平一端的砝码,托起了另一端法律公正的一切份量。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和正义是法律援助的神圣职责。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仅是法律规定上的平等,更是实现法定权利手段上的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需要正义予以消除。法律援助工作就是为了完善法律权利的实施,实现弱势群体所诉求的正义。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位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农村妇女,在相继生育了两个女孩后,公婆吵骂,丈夫拳脚相加,身心饱受摧残的她,杀害了年仅两岁的女儿。案件侦破后,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她提起公诉。在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下,法律援助律师通过周密细致的调查发现,被告人有精神抑郁症状,经司法鉴定确认后,法院从轻判处她有期徒刑9年。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服务大局是法律援助的重要使命。从法治的角度来讲,司法救济是社会纠纷解决和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群众宁愿选择上访而不选择诉讼?司法成本的居高不下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特别是贫困人群,更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承担高额的司法成本。如果不给予无偿的法律援助,就可能因部分当事人采取法外处置而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2002年9月份,9名为生计所累的下岗女工,在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的小作坊内发生集体苯中毒,9名女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减少的症状,其中1人较重,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贫困的生活、无望的未来,让女工们和她们的家人情绪异常激动,切发生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事态紧急。一起危及社会稳定的信息马上出现在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脑海中。果断介入,靠上服务、个别谈话、集体调解,9名女工最终获得数十万元的赔偿,使这起即将发生的集体上访事件,在十六大召开前夕得到了圆满地解决。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是法律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思想都是朴素的,感情都是淳朴和率真的。古语讲,礼失求诸野。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为他们所援助的每一起案件,办理的每一件事件,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都足以让他们铭记一辈子。这种感觉只有在和弱势群体的接触中才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这也是一直激励着法律援助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一位满怀对美好生活憧憬的女孩从莒县来临沂打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击碎了她的梦想——车祸导致她脑部留下残疾,轻度痴呆。悲剧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肇事者依然逍遥法外。她拖着残疾的身体奔波往返于两地之间,不幸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其不幸深深震动,主动为她提供了法律援助。由于时间跨度长,给取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法律援助工作者毫不气馁,通过大量工作,在人证物证前,令肇事者对援助律师的工作和法院的判决心服口服,主动通过援助中心向受害人履行了付款义务,使这起长达两年久拖不决的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案件办理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是难忘的,一是女孩的两次哭泣,身为痴呆的她,悲苦无助的脸庞上热泪横流的神情怎能让人不动容?二是后来女孩父亲前来送锦旗时,他腰上所扎的草绳,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贫困者形象又怎能让人不动情?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这样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当医疗事故的受害者颤抖着双手,接过近乎天文数字的108万赔偿款时,当母亲追索被歹徒猥亵的女儿的赔偿款即将兑现时,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接过被黑心老板拖欠的工资时,……当穷苦的百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一切,无不闪烁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光芒。法律援助这项工作所能产生的社会意义,我无法用很高很深的理论去阐述

它,只是想告诉大家: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保障时,当他们满身冤屈、失去自由又无从伸张时,当他们身患残疾感到无助时,是法律援助让他们获得做人的尊严,正义的存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人性化的关怀!

就让我们迎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春风,携手前进,共同关爱这项光荣而神圣的法律援助事业,用无比的热情为穷苦的人们撑起一

片公平和正义的天空,让年老的人得到贴心的赡养,让受伤害的人获得及时的赔偿,让清白的人不再蒙冤受屈,让所有的人都能沐浴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阳光下,和谐而安宁!

篇3: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已近160年, 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 既取得过伟大成就, 也遭受过严重挫折。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也相应推进,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明确形成之前,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法律思想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在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法制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 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以巩固革命成果, 其中以1954年宪法最为著名。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问题有所涉及, 但囿于形势, 始终局限在对敌斗争和巩固政权的狭小政治空间之内, 把法律仅视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工具和手段;以政策代替法律、以群众运动代替法律制度的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之后严重起来。但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探索仍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为后来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为历史转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自此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总结新中国法制建设经验教训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 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指出要完善立法, 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肯定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同时, 摒弃了其中法律工具论等错误思想和理论, 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理论, 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指明了根本方向。

在上述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实现了第三次创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改“法制”为“法治”, 第一次开创性地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的根本准则, 并写入宪法;第一次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 论证了依法执政的重要性。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与经验,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六大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面临着经济要发展、政治要稳定、文化要繁荣、社会要和谐的一系列任务, 在上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基础上,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之下, 明确地提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决策, 推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2 法治理念的含义透析

“法治” (Rule of law) , 是指依照法律处理国家政务的治国方式, 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基本政策, 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古代东西方的“法治”思想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古代法治思想源于春秋, 盛于战国, 强于秦, 衰于汉;西方法治思想则起源于古希腊雅典时期。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认为法乃帝王立国之器、治民之具, 即法不过是帝王治理国家、防止暴民作乱的器具。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法治”表述为“法律的统治”, 与这种治国方式相对的是“人治”, “人治”是指执掌国家权力者主要依据自己个人的判断、好恶去处理国家政务。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最好的一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与最好的法律治理国家的方式相比哪个更优越时, 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主张法治的实质是摆脱个人欲望, 依靠理性统治的治国模式, 是一种最优秀的治国之道。他认为,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便是谁都难免有感情”。亚里士多德主张,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迄今为止, 法治或许是人们所能寻找到的一种最为科学与理想的治国方式, 历经完善与阐扬, 成为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基本标志,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选择。2005年9月, 胡锦涛同志在会见世界法律大会代表时针对法治问题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国家与国家的和平相处, 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

法治与理念相结合的法治理念是法治实践理性化的最高理论形态, 也是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最后根据。简言之, 法治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法治的理论、理想和信念。它是反映法治性质、宗旨、结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观念和信念, 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 是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是法律文化的积淀、法制原则的结晶, 法治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

一般而言, 法治理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思想的时代性, 体现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二是文化的传承性, 蕴涵历史反思的结晶, 是民族传统的要素之一;三是结构的政治性, 反映特定国体和政体的要求, 构成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最高历史形态的法律, 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其本身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法治理念是法律根本和最后的依据, 是法律的终极出发点。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 “法律是一个有意识服务于法律价值与法律理念的现实”。

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解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和现代西方法治理念、总结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先进理念;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问题所作的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理念, 现代法治理念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一方面, 二者分别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类型, 在阶级本质与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冲突与对立;另一方面, 二者共存于联系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 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 相互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方面要认识到其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 也不能因为二者存在区别就扣上绝对化的帽子, 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根基和精神实质, 并以此指导法律制度的价值选择, 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存在根本不同。在西方法学理论中, 古典自然法学主张法律制度应以“天赋人权”为终极追求, 历史法学认为应是“民族精神”, 社会学法学则从成本消耗的角度出发追求利益方案“最大的效果”, 分析实证法学则将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仅仅局限在法律规范的体系范围内考量。诸如此类的西方法治理念非但不能在具体实践中促进人的解放, 反而使人被异化, 变成按市场要求扭曲发展自己的“单向度的人”, 从而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以人为本”蕴涵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构过程中, 内在的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同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包含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方面内容也将保障人权作为内在的考量尺度。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核心内容, 通过法律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与限制是保障人民权利不受侵害的大前提。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求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 始终把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公平正义是法学理论最古老的命题之一。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这样解释:“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美国的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指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是为了公平的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倡的“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良法规定的行为模式公平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并受到法律保护, 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能诉求, 是法的实质与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 执法为民和公平正义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目的性要素, 执法为民是实质内容, 公平正义是价值体现;执法为民是对公平正义的实质界定, 公平正义是对执法为民的技术保障。服务大局是针对社会处于转型期、面临复杂情况而对法治建设特别强调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前中国的大局, 法治建设要服务于这个大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认为, 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根源于并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法律不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法律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律表面上所具有的决定一切的力量恰恰是由于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的,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服务大局不是指法外开恩或法外施刑, 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本身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因此依法办事就是按照人民意志办事, 就是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是人民的选择;从现实的焦点透视,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中流砥柱。但是, 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通过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领导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手段或方式。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 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 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 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 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篇4: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关键词]会主义法治理念;司法实践;运用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变化要求,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标志着党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法官队伍和审判工作必须适应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确保司法公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针对我国封建主义人治和专制思想提出的。我国社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过来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民主法治传统很少,更多的是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主义人治和专制理念主要以君权神授、专制独裁、权大于法为核心,强调官本位、义务本位,漠视个人权利及保护。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现代法治起源于西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吸收了西方法治有益经验,加速了我国立法进程,提高了执法、司法的水平。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人类法治文明唯一标准。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照抄照搬,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是有害的。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法律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混乱,甚至造成社会混乱;有的打着司法改革旗号,否定党对法治领导,尤其是否定党对政法领导,宣扬司法机关非党化、非政治化;鼓吹“三权分立”,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概括和反映。其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根本保证。

自从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只有得到法律保障才能变成实有权利,否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各种权益必须通过法律作出具体和明确规定,并通过法律实施来保护。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司法实践中要实现这一根本的价值追求,必须增强平等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意识。任何人不管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如果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受到同样制裁;坚决克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腐败现象。

执法为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公正实施法律为首要标准,做到保护人民利益与维护法律权威高度统一。司法实践中,要处理好正当程序与实体正义的关系。程序与实体并重是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的制度保障。2005年以来,陆续曝光的佘祥林、黄亚全等典型错案、冤案一再敲响警钟。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严格依程序办事,是保障人权的前提;要处理好执法为民理念与贯彻群众路线的关系。只有贯彻群众路线,才能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使司法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和满足群众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密切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克服司法中的官僚主义,展示司法机关和司法者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需要司法者树立公平公正司法理念。首先是证据意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需要确立科学证据意识;其次是确立法律权威意识,法律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的惟一依据,也是司法机关作出裁断的惟一准则。司法机关一切权力均来源于法律授权;再者是司法公开意识,公开是法律的属性之一,司法公开可最大限度地预防司法中的不公与腐败,坚持公开可以在监督环节上最终实现公正。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使命,要求司法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大局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七大明确要求继续发展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大局要把握好依法履行保障和服務大局,不能不顾大局去“发挥”职能。坚决防止和纠正单纯业务观点,孤立看待司法工作,割裂司法工作与改革发展、与党和国家大局关系,孤立地抓司法工作的错误思想和作法;服务大局要把握好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不能离开法定的职能去“服务”大局,坚决防止借口服务大局把什么事都包揽过来,甚至干一些明显超出司法机关职能的事。

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之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实践的根本指针。在司法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党的政策与法律本质一致性以及表现形式等特点,决定了

党的政策是法律的核心内容,是法律的灵魂和精髓。贯彻党的政策能够促进法律更好地实施,树立法治权威,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罗干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讲话.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想政治建设.

[作者简介]蔡学军,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篇5: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分析

客观题会比较简单,考生将教材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概念记忆准确——但比去年更为灵活和细化。今后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考试要点不应只停在宏观把握,准备论述题这样的要求上,更多地应着眼于外在表现特征,内部构成,以至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注意“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与“三个至上”以及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一论述要点,其与实践结合紧密,命题范围广泛,既可出客观题,主观论述也有可能。如:因不服当地政府对本村175亩土地的征地审批,宁海县胜利村村民向浙江省政府提出行政复议。在未得到及时受理的情况下,他们又将浙江省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最终杭州市中院认定浙江省政府构成不履行行政复议的法定职责,判定村民胜诉。

考试风格:

考试更为细致

例题: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正确的有()

A.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B.法治理念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党的领导作为重要使命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

本题答案为:AB,C应该是根本保证,服务大局才是重要使命;D,根本目的应该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

考试更为综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例题:“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之所以坚持“三个至上”,是因为社会是法律的基础

B.法律与国家政策在内容上是统一的C.它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界限

D.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是人民利益

答案为CD,之所以坚持三个至上主要是我们国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B选项错在“内容上”,应该为“本质上”。

考试更为实务和间接,即从现实政治生活中举例来考察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例题:下列做法符合党的领导的要求的有()

A.某省高院要求,各级法院要积极与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联系,以征求意见、邀请人大代表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参加庭审

B.某法院积极办理人大交办、督办案件

C.某法院邀请数十名人大代表参与执行

D.某法院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对一起案件进行调解

答案选BCD,答案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便民意见。人大代表除了不能参与庭审,但可以旁听,可以参与执行,也可以参与调解。

篇6: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2012-3-1 15:55 来源:法律教育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记忆口诀。2012年司法考试的航船已经扬帆,载上希望的风帆,驶向梦的彼岸。为此法律教育网特地为大家总结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各项知识点,希冀对大家备战2012司法考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彩链接:

司考命题三步走

司法考试全科复习全方略

司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记忆顺口溜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

为民……组成等等)

口诀:“只(指)见(建)观念体,性功能目标价值,途径精灵无法(五法:立法、执

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指导”

2、三个至上的内在联系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归要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保障。因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质上是一致的。法律|敎育

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整体,关键,根本,保障,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主张,意

志,体现。保障,一致

口诀:一个整体贱根宝,为发现主意先长智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彻底的人民性

充分的开放性

系统的科学性

口诀:证(政)人放学,掀底饭(分)桶(统)。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

基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立法,行政,司法,建设,推动。

思想先导,思想基础,思想保障,价值指引,重要保障。

口诀:立正(政)时(司)间(建)动。

导出(础)张(障)纸(指)报(保)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支功夫党,核本驾驶证。

(别人总结的经典口诀。我找不到更好的了)

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口诀:人玩(完)签(宪)约,出标必还(环)

——想签约,投标是必须的……

执法为民

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

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口诀:人人文明,出发求关

公平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

程序正当是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及时高效是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口诀:等你当鸡,喊来(内)在此

服务大局

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

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

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我要足踢根基

党的领导

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口诀:施(思)政组。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化成果特色重组建设指导(这应该比较

重要,但我没想到什么好句子背)

7、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毛泽东 “民主建国”,第二,邓小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第三,江泽民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四,胡锦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东邓泽胡(东等着胡,打麻将了)。

民主法治理念

(等着东胡,等了十六年才等来了法治理念)

8、为什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

决定的

口诀“先进历史人民艰巨”

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健全完善立法

一、坚持科学立法;

二、坚持民主立法;

三、坚持法制统一;

四、坚持体

系完备 学民自(制)私(系)第二节

坚持依法行政(括号内的不想背的,可以不背)

一、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二、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

三、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价值体现;)

四、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五、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法理高一公道(高一学法理最好了,大学不要学了)

第三节

严格公正

司法

一、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三、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四、充分发扬

司法民主

公正,效率,权威,民主,功效为民

第四节

其他基本要求

一、加强制约监督

二、自觉诚信守法

三、繁荣法学事业

四、实施正确领导

篇7: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法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人民司法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确保在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才能提高法院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人民法官的头脑,保证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要密切联系法院队伍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教育广大法官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防止西方法治理念的负面影响,清除极左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在思想上真正搞清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

从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的实际来看,还存在一些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司法为民的宗旨观念淡薄,特权思想较为严重。少数司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以法治民”思想严重,高高在上,在司法过程中要求服务对象为司法活动提出种种条件,满足司法机关和人员的工作需求,一味强调服务对象的对其服从服务,造成了司法活动中主仆地位颠倒。二是司法效率不高,审判质量较差。少数审判人员不负责任,办事拖拉,造成少数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结,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有的审判人员不注重学习,专业素质较差,导致案件经常出现差错。三是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办案的社会效果不够好。有的办案人员就案办案,或偏离了法治的轨道,或忽视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没有很好地考虑群众的诉求,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办案社会效果不佳。四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的执法观,损害了法制的统一。由于司法机关现行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有的司法机关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重,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中争取管辖权,对一些执法难度大、无经济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诿,或者为“保护”本地企业及本系统部门不顾司法公正,偏袒一方当事人。五是执法不廉、司法不公的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对当事人吃、拿、卡、要,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不同,但根源还是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科学的执法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司法人员的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产生混乱,执法工作出现偏差,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范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司法实践、推动司法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作用,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工夫,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使广大法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紧密联系“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实际,牢牢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要紧密联系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实际,确保人民法院改革向纵深推进,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法院工作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要紧密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通过诉讼途径表达的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体而言,我们在司

·法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对人民法院最根本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把公正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首要价值目标。对此,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法官革命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提高广大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公正司法的各种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切实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管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不断完善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

二是要坚持为民司法。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去年,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人民法院确立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要切实加强广大法官的思想教育,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做到慎用权力,心系群众,把司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司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司法领域的官僚主义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参与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实行网上立案、上门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要贯彻群众路线,实行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的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真正做到“人民司法,司法为民”。

三是要坚持高效司法。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效率上。“迟到的正义也是不正义”。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判效率低,办案周期长。有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由于拖的时间太长,当事人遭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因此,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审判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要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案件在审限内的结案速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缩短办案周期。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展审判工作,逐步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审案、网上批案,提高办案效率。

四是要坚持文明司法。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司法文明,关键就是要做到文明司法,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当事人和群众,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努力把人民法院建设成为“最讲理、最文明的地方”。要认真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大力倡导司法礼仪,规范法官言行,切实做到严肃执法,热情服务。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接待上访群众和当事人,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严格执行纪律,做到依法执行,文明执行。坚持实行诉讼引导制度、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引导当事人和群众依法、有序诉讼。加大诉讼调解和执行和解力度,切实转变审判作风和工作作风,争取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是要坚持廉洁司法。司法不廉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法官作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应该做到清正廉明,一尘不染,让人民满意,让群众信任。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法官廉政建设,纯洁法官队伍,提高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社会公信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法官对贪赃枉法行为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人和事。

篇8:从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关键词:法治 理念 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思想诞生于几千年前的欧洲,发源于古希腊的深刻思辨,成长于古罗马的优秀实践,蛰伏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成熟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它为西方文明的繁荣打下思想与制度的基础。但是在中国,法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什么,应当居于何种地位,一直是法学和政治领域的争议热点。

一、法治的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

法治的形式定义,顾名思义,就是依法之治,rule by law,这种语境下的“法治”和“法”并不带有价值倾向,只是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实行的一种治国与社会管理方式,因此,形式定义的“法治”与“法”是手段而非目的,更绝对谈不上信仰。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追求“公平正义”。实质的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溯及既往”,更要求公权力以不妨碍私权利的合法行使为界限。可以说实质法治是以对私权利的保护为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核心的,但是实质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形式法治为基础和制度保证,否则制定再优秀的良法也只是一种空想。

二、法治理念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一)法治理念的含义

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是某一领域的世界观。将理念引入法治思想中,产生的法治理念是对法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建构,因此法治理念是法治思想的有序化、整体化、概念化的表现,是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石。

(二)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法治理念覆盖的范围很广,但是一个成熟的理念应当具有一定的体系性,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精神内涵与核心就构成了法治理念的逻辑体系与主体架构,从而使得法治理念具有了体系性,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演进和内容自洽。

1、 公平正义理念——法治理念的最高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理念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念之一,具有普世性。但是在法治领域里,公平正义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将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法治理念中的最高理念是因为,公平正义理念对于法治理念范围中的各种理念具有统摄性。

2、 人权保障理念——法治理念的逻辑起点

法治思想中的“平等”、“法治”、“自由”、“保护权利”等等,甚至包括公平正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无一例外都是以保护人权为逻辑出发点,因此可以说保障人权是判断法律是否良法的首要标准。

3、 法律权威理念——法治理念的核心

法律权威作为理念强调的是树立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效力的思想意识,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整个法律体系为根本的最高评价依据的思想观念,形成全体公民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和信仰法律的理念。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必然具有至上、至圣、至信、至贵的权威。

4、 权力制约理念——法治理念的精髓

“法治期待于公民与官员都是对法律绝对忠诚。”事实上,法治肇始于法律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权力制约理念体现在法治思想的很多方面,可以说失去了权力制约理念,人权保护理念与公平正义理念的实现都会成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政治口号,而法治也会随之丧失其原本的精神内核甚至沦为一种工具。

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一个初步总结,其现实性与必然性体现在:

首先,法治进程以及立法、司法活动要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这些现实问题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就成为了“服务大局”。

其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性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就是“党的领导”和“执法为民”。

最后,“依法治国”的理念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公平正义”也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有利于缓和日趋尖锐的矛盾。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缺陷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中国未来法治化进程的观念与思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是当今我国官方、民众等等各方在法治问题上形成的共同信念、期盼、理解或者看法。但是概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句话”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概念被定型化、被僵化了。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核心概念仍然应该是“法治”,“社会主义”是对“法治”的一种政治定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理念”体现了太多的政治化色彩,这于法治理念对于法治思想的传播是有害无益的。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表述为现在的“五句话”,它缺乏足够的法理基础作为支撑,在内容上存在缺陷。“五句话”的表述并不足以涵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应有内容,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个概念本身存在的缺陷。

篇9: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二)彻底的人民性;(三)系统的科学性;(四)充分的开放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三)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因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质上是一致的。作为有机统一体的“三个至上”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蕴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三是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 6

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蕴涵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又在科学发展观中被进一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同志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它全面系统、深刻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和规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宗旨使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切实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为什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治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求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核心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

(三)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主要是通过推荐重要干部,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法治领域得到贯彻落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健全完善立法

一、坚持科学立法;

二、坚持民主立法;

三、坚持法制统一;

四、坚持体系完备

第二节 坚持依法行政

一、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二、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

三、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价值体现;

四、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五、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节 严格公正司法

一、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三、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四、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主要指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司法民主包括司法主体民主、司法程序民主和司法目的民主三个方面。司法主体民主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直接参与司法,例如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二是司法人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司法程序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开制度。司法目的民主的表现为司法为民。

第二章社会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

(二)法制完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四)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根据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

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第二节执法为民的内涵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二)保障人权

(三)文明执法

第三节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三)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树立法律权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合法合理;(三)程序正当;(四)及时高效

第四节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一)把握大局;(二)围绕大局;(三)立足本职

第五节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的体现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党的先进性,使它具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资格和能力。中国的法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发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程产物,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设计并推动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法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整体推进。历史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传统影响、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能使国家陷人无政府状态,既谈不上实现民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

(二)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符合中国制度。其次,必须以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为依据。

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视本国法律文化传统。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上一篇:中学教师立德树人让师德在岗位闪光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如何写晋职称用的个人业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