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

2024-04-18

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精选6篇)

篇1: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的建构论文

司法理念是司法实践的指南,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基础,现代司法理念的建构。法治社会里,如何建构现代司法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范愉就此撰文,本报拟分两次刊发,以飨读者。

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司法理念是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在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程序中,并直接作用于司法人员,形成“行动中的法”即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因素。

司法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意义在于:首先,司法制度在设计中应该有系统成熟的理念作为基础。理论准备不足会带来制度的不稳定性。其次,司法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没有相对成熟的理念指导,容易导致改革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反复无常和资源浪费。最后,理念的匮乏会导致信仰的危机,没有理念的基础,仅仅依靠口号和群众运动式的动员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司法的权威。

今天,司法研究以及关于司法改革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究其方法和观点,大致有普遍主义、本土论和相对合理主义等各种路径的不同,结论也由此各异。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研究途径,一般而言,当前研究现代司法问题至少要考虑到以下几个视角:

首先,现代化或法制化的视角

针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和法制现代化尚未完成的事实,着眼于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寻求与现代法治国家之间的共同点和可借鉴的制度。当前,我们在实现司法独立、落实司法人员的身份保障制度以及完善诉讼程序上,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法学论文《现代司法理念的建构》。

其次,本土化或国情视点

法制现代化将成为一种宏伟的事业或追求的理想。国情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正视国情不应仅仅是为现状和妥协进行辩解,而是为了解决社会客观需求与可行性及成本等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普适性的原理都不能成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当然依据。

最后,全球化的视界在今天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是为了简单地造成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声势,而是为了积极应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司法改革,其中既可以看到现代法治自身的反思,也可以看到未来司法发展的趋势,从中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例如,当代世界诉讼外纠纷解决模式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司法和诉讼并不能解决社会的一切纠纷,协商比对抗具有更大的价值,了解自治性和行政性纠纷解决的价值,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对于纠纷解决和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的视点既可以促进我们健全和完善法制,又可以使我们避免某些现代化的弊端,面向未来,少走弯路。

基于上述三个角度,今天,当我们探讨现代司法理念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逻辑的一致性。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不应出现理念和制度设计上的前后矛盾、逻辑混乱。当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法治秩序,就必然会选择一些具有最低限度普遍性的现代司法理念作为基本理念,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一点甚至与政治体制并无冲突。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制,也同样授予法官和检察官以独立的法律地位,尽管我国始终以司法人员素质低的理由拒绝承认司法官个人的独立,但其隐含的逻辑应该是:随着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逐步实现司法人员独立办案的目标。那么,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应该向着这一既定目标前进。

其次,现实合理性。尽管受到体制和现实的制约,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些现代司法理念,如程序正义观念、既判力观念、法律真实观念等等,通过法学界的传播以及司法机关内部各种改革,正在为我国法学界和司法界所接受。

 

篇2: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

裁判的司法理念是每一名法官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法律制度的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理性感知。在实践中,由于法官的学历、经历和年龄的不同,导致法官的司法理念不尽相同,体现在对同一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裁决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当法律空白、法律滞后、法律冲突的时候,法官的意见经常会出现严重分歧。如果同样的案件,法院与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做出的判决经常不同,这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法院裁判的权威性也有极大损害。笔者拟就法官裁判的司法理念做粗浅地分析,以期通过树立正确的裁判司法理念,进一步提高法官的职业化水平。

一、树立统一的.裁判司法理念的重要性

1.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突出和明显的社会变化莫过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并由此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诸如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观念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要求法官裁判的司法理念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使自己的裁判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成文法固有的滞后性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成文法一经公布便揭开了该法局限性问题的序幕,主要体现在其滞后性、不周延性和模糊性,通过完善成文法只能在程度上减弱而难以完全克服。因为任何实体法的制定都不可能包罗万象,涵盖一切法律关系,更何况我国的成文法在立法上都以原则性规定为主,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法官裁判任意性的可能。树立统一的司法理念,有助于弥补成文法带来的漏洞,保持裁判的统一性。

3.法官队伍素质差异性的要求

我国的法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是历年来法官选任制度不规范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法官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接受法律教育程度的不同。这导致法官的司法理念大不相同,直接反映在法官对案件证据认定、案情判断和最后裁判的不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的法官整体素质差异更大。

二、树立怎样的裁判司法理念

1.依法裁判,克服片面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

法官依法裁判,要求法官准确、全面地理解和适用法律,以作出公正、公平的判决,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必须克服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法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必须全面,把握法律的精神,避免机械地运用法律。有这样一起案例,甲从乙房产公司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交付房屋以后,甲发现该房屋有一间四周都没有门,遂起诉乙房产公司要求为其开一扇门,并赔偿损失。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没有约定乙一定要在讼争的房间开一扇门,乙并没有违反合同义务,判决驳回甲的诉讼请求。该案法官虽考虑了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但他没有从房屋买卖合同的本身去考虑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运用诚实信用的原则,全面准确地处理该案。因为一般房屋买卖合同,每一间房屋都应当有门供住户进出,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无需在合同中约定。除非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该间房屋无需开门。最高法院黄松有副院长说得好:“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处理具体的案件,并不是一个死板、机械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法官未能从法律精神的基本要求出发,片面地、机械地适用法律,必然导致裁判的错误。

2.合情合理,不能超越时空的概念

许多法官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判决在法律

篇3:能动司法理念下执行机制的完善

主动执行, 是指人民法院秉持能动司法理念对已经生效并已经超过履行期限且具有执行内容的民事法律文书, 在义务人没有履行且征得权利人同意的前提下, 由法院的执行机构主动启动执行程序,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利于案件执行的措施, 以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及时得到实现的制度。

中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种执行方式:当事人申请执行与审判员移送执行。而移送的执行就是主动执行。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 现行司法判决可以移送执行的情况仅仅适用三种情形: (1) 发生法律效力具有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等内容的法律文书; (2) 民事制裁决定书; (3)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见受现行被动司法理念的思维定势影响, 现行法律关于主动执行的规定是非常狭窄的, 拓宽主动执行 (移送执行) 范围迫在眉睫。

为了避免的执行人员滥用执行权, 需要为启动主动执行设置一定的条件。个人觉得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条件:首先, 民事主动执行的前提仍然必须存在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为根据, 应当包括一审、二审、再审以及其他生效的具有执行内容的民事法律文书;其次, 主动程序的启动原则上仍必须经过权利人的同意, 如果未经同意法院“一厢情愿“的主动执行, 未免有干涉当事人处分权之嫌。因而具体可以在生效裁判做出时或者生效后以附随相关文书告知当事人是否愿意强制执行。最后, 执行的财产仍然应当以当事人主张的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的范围为限。主动执行的目的在于如何最有效、快捷的方式来推进执行程序, 最大程度的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但不意味着可以侵犯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二、充分发挥能动角色, 建立灵活多变的执行方式

完善主动执行是必要的, 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 在能动司法理念下, 主动执行并非其全部内容。或者说, 主动执行并不能“包治百病”。在某种程度上, 主动执行只是强调从“消极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面对消极的“当事人”, 单靠执行机关积极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主动执行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义务人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的现实问题, 特别是义务人无力履行的情况下主动执行就显得毫无价值了。所以, 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执行机制除了要求主动执行外, 还应当灵活多变。

最高法院在《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好当前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为企业和市场提供司法服务, 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保’方针的贯彻落实提供司法保障,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此时, 执行人员的角色需要从消极第三人为向社会综合管理的角色转换, 正是要求执行机关能够灵活多变, 发挥能动作用。在司法实践中, 各地法院也是纷纷转换思路, 其中以江苏省走在最前列。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院长公丕祥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提到了这些词汇———“绿色通道”、“柔性司法”、“利益平衡点”、“放水养鱼”、“引水养鱼”等等。公丕祥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 法的安定性与社会变迁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通过政策考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法律的适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骤然而至的金融危机面前, 这一要求显得更为迫切。”部分法院在实务中还采取了“债权入股”或“债转股”等灵活的执行措施, 这种“放水养鱼养活鱼”的方式无疑是各地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学习借鉴的。

另外, 基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执行机制自然也应当多元化。譬如建立与调解制度相适应的执行中的调解, 充实当前法律规定的执行和解制度, 加强各机关之间的分工合作, 避免在不能完全执行时陷入双方矛盾激化的尴尬境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结事了”, 实现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三、建立执行救助基金

执行救助, 是指案件在强制执行中, 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确无履行能力, 致使案件不能执行, 而申请执行人生活确有困难时, 通过预设的程序给予其一定数额的经济救助。在司法实践中, 如果被执行人本身只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 明显没有履行能力, 或长期下落不明或死亡又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法院就无能为力了, 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法院只能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 这样的处理对于的胜诉的一方 (尤其是申请执行人同样生活困难) 显然是不利的, 故建立执行救助机制极为必要。

四、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诚信机制

中国“执行难”的现状与民众普遍法律意识不强不无关系。实体法领域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 即假设民事主体有能力对权利义务作出最有利己的安排。民事诉讼即以该假设为前提, 对当事人的自主性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 赋予当事人尽可能大的自治空间。这意味着司法会尽可能的不去触碰和干预当事人有能力自行决定的诉讼事项。这样的司法设置似乎也是符合当前司法被动性的要求的, 但是这样的法律设置是要以假设成立为前提的。事实上恰恰相反, 这样的假设在在现实中面临了困境。面对民众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当事人并不具备真正的程序自治的能力, 法律所设置的程序自然不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除了要求用能动司法理念替代被动司法的观念外, 更重要一项是如何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 这应当是一项比改变现行法律制度更为宏大的工程。另外, 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也是一项不能忽视的工作, 实践中可以通过登报、网络公示、媒体曝光的等方式实行诚信公开, 以期能够促使义务人自觉履行义务。

关于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执行机制, 不是以上寥寥数语, 这是中国当前司法改革漫漫长路上所必须深入探讨研究的话题。由于能力有限笔者也只能算是管中窥豹, 提出的一些建议或许也仍有待论证。但是不论这条路径如何选择, 我们首先要铭记:中国的司法必须回答中国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司法必须有效回应当代中国的问题, 即使司法有难处, 即使以前缺乏经验。

摘要:能动司法是指法官不应仅仅消极被动的坐堂办案, 而应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智慧, 有效的解决纠纷。笔者试图从从能动理念下对执行机制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篇4:用理念引领司法实践的人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而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熟知王亚民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有“思想”的检察长,他的“思想”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不该留的钱一分都不能留”

2003年1月,王亚民就任邗江区检察院检察长。他深知接手一个原本就已经是全国“人民满意的检察院”与接手一个基础差的院相比,工作难度会更大。

因此,如何尽快地引领邗江检察院的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了他刚上任思考的方向。一次,在他下基层调研时,一位多年从事基层领导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坦率地说出心里话:“不瞒你说,我们基层发生问题时,有时不大想报案,因为报案后,人被抓走、钱被拿走,有时我们还要贴上办案经费。”这句话让王亚民吃惊不小,也成为他破案工作新思路的钥匙。

在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王亚民检察长感到,这一问题虽不具有普遍性,但确是发案单位的一块心病。原因主要是,少数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受利益驱动、个别案件办理质量不高、有的久拖不决引起当事人越级上访等。为此,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院干警大会上,他明确提出,转变执法理念不仅是说在嘴上,关键落实在行动上。王亚民决定从最难啃的骨头啃起,从反响最大的案件着手,打响转变执法理念的第一枪。

2004年在查处一起企业人员涉嫌挪用公款案中,依法追缴了犯罪嫌疑人挪用长达三年之久的53万元企业货款。当犯罪嫌疑人将15万元支票和38万元现金放在检察院财务室桌上时,该家企业的会计也同时接到了通知,随即从检察院领走了这笔货款。2006年11月27日,王亚民检察长亲自将一笔50万元的涉案款送至扬州某大型国有企业。总经理徐某握着王亚民检察长的手连声说:“非常感谢检察院,这笔钱对我们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呀!扬州的投资环境这么好,扬州检察机关的执法境界这么高,我们感觉放心,有保障。”

如此坚决的返还涉案财物,在办案经费紧张的基层院,难免令有些干警想不通。检察长王亚民认真地强调“发案单位的钱不该留的钱一分都不能留,这是雷打不动的纪律。我们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作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们代表国家执法,处理涉案财物,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检验执法机关是否公正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与社会公信力”。2003年至今,邗江区检察院已累计发回涉案单位各类涉案财物达300多万元,对8起历史遗留的因对涉案财产处理不服的申诉案件作出返还决定,返还申诉人扣押处理不当财产13万余元。

尊重人权,人性化办案

“人权”一词是个时髦而敏感的字眼,而“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真正落实到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王亚民检察长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转变执法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思考和研究探索的层面,要真正将现代执法理念作用于检察执法活动。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权,要人性化办案。”

徐某受贿一案侦查伊始,徐抵触情绪很大,牢骚满腹。王亚民指示反贪局干警不急不恼,认真做其思想工作,并一次次地来到讯问室,与徐某拉家常,讲检察机关办案重证据、重调查的道理,帮他分析形势,告诉他只有坦白从宽这一条路可以走。当得知徐某平时烟瘾很大并且嗜茶如命时,即派人为他买来了香烟和茶叶。在办案的关键时刻,徐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不稳定状态,坐卧不安。王亚民及时为徐某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中徐某儿子告诉父亲:其媳母子平安,添了个7斤重的大胖孙子,并劝父亲赶快把事情说清楚,早点回家和儿孙们团聚。徐某听后痛哭流涕,卸下多日来的思想顾虑和包袱,不仅交代了检察机关初查时已初步掌握的问题,还主动交代了检察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受贿问题。

徐某在法院对其判处缓刑后,感慨地对在场的所有人讲:“坦白从宽这条路我真的走对了。”他在后来给王亚民检察长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忏悔之际,常常回想起检察官对我法律上的感召、生活上的关心。检察官人性化办案方式至今令我历历在目;在我忏悔之际,常常联想起您的风采。那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既不失令人敬畏的尊严,又有刚柔并济的温情,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对此,《检察日报》也予以报道,由此可见,人性化办案产生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对那些仍在犹豫、观望的犯罪嫌疑人无疑产生了正确的导向。

王亚民常说:检察机关不仅要维护正义,同时更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检察官不但要有一颗正义之心,还要有一颗拳拳的爱心。

公正与效率是我们执法办案的最高境界

“公正与效率是我们执法办案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王亚民强调得最多。而如何真正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公正与效率,王亚民检察长则思考得更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简易程序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但司法实践中,“可以不出庭”变成了“基本不出庭”。占基层检察院刑事案件总量约60%的刑事简易程序案件,如果公诉人员不出庭,庭审法官实际集控审两项职能于一身,容易导致控辩审相分离的原则,在庭审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影响了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的正确行使,也不利于保障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王亚民检察长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研,率先提出了“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出庭审理”的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

邗江区院的尝试引起了扬州市检察院的高度重视,市检察院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先后在两家基层院进行试点。2006年10月,扬州市检察机关简易程序改革现场会在邗江区院召开,扬州市检察院与法院联合出台《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实施办法》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施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查,集中出庭公诉。这一举措兼顾了刑事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平与效率,有效地弥补了因公诉人不出庭而导致的法律监督的缺位。《检察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以《江苏扬州简易审程序公诉人须出庭》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后,《检察日报》又配发评论员文章,予以积极评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让干警有成就感

由于基层检察院的局限性,基层检察干警在职务职级上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职级决定待遇的体制下,基层检察干警长期甚至终身处于较低职级上,“动力缺乏”症在所难免。王亚民检察长意识到要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消除“动力缺乏”症,就必须要从人才选拔方式上改革目前的运行模式,要将公平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的任用和人才培养上来,“让基层干警在本职岗位上有成就感。”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一种高境界,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则需要观念更新,需要制度创新。在王亚民检察长的主持下,邗江区检察院认真总结前几年干部人事改革的经验,加大了育人、选人、用人的力度和范围。大胆起用新人,破格提拔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进检委会,参与决策议事,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

邗江区院率先提出放开报考法学硕士的限制,鼓励全院干警通过在职学习提高能力。2003年至今邗江区检察院连同在读的就有10名同志具有法学硕士学历。

经过几年的培育,只有50多人的邗江区检察院先后有7名同志被上级院或地方党政部门选拔重用。邗江区检察院“出人才”、干部年轻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被传为美谈。而这一切源于王亚民检察长的眼光与胸怀,他是一位站在人才队伍背后的“伯乐”。

老百姓的奖赏是最高的奖赏

几年来,邗江区院在获得全国检察机关“人民满意的检察院”荣誉的基础上,先后被省检察院表彰为先进检察院和业务建设示范院,被地方党委表彰为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文明单位。但王亚民检察长最在意的是“支持社区建设先进集体”这块奖牌,因为他是老百姓送的。

在王亚民检察长的倡导下,邗江区院牢固树立起“老百姓的奖赏是最高奖赏”的政绩观;同时,他又提出打击犯罪、推进“法治”建设是政绩;同样,服务百姓、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政绩的观念。

邗江区检察院先后与兰庄、翠岗等小区60户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献爱心活动,仅去年春节前后,资助的钱物就达2万余元。此外,邗江区检察院还不定期与当地社区结成了“和谐共建”结对单位,积极的参与社区建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邻里矛盾。社区的居民们无不交口称赞“邗江检察院的检察官,把好事做到了家门口。”

烟花三月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视察翠岗小区时,挥毫写下“和谐社区”四个大字,对包括邗江检察院进社区推进法制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表示赞赏。

四年来,邗江区院在全国检察机关“人民满意的检察院”荣誉的基础上,又被省检察院表彰为先进检察院和业务建设示范院,被地方党委表彰为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篇5:回应型司法理念的践行者

回应型司法,是司法发挥能动作用以回应社会需要的一种审判工作模式,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法社会学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简言之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群众司法需求和民主意识日益增长,司法机关如何与群众的司法关切与需求充分对接、体现司法为民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为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保障?笔者挂职锻炼所在的虹口法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本市首家金融消费者联合维权站应运而生

“我花100多万买了份理财产品。当时约定如理财计划提前终止将通知本人,但银行未履行约定。我该怎么办?”在法院与区消保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3?15”咨询现场,几位阿姨焦急地询问法官。民一庭、金融庭的法官耐心解答,阿姨们终于找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向。事后法官们向我介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因其高度专业性,消费者相对处于弱势,新型金融消费纠纷不断出现。面对新的司法需求,虹口法院积极应对,坚持妥善审理各类金融理财、证券投资、保险索赔等新型案件,开展涉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近年来对775件案件的被执行人集中曝光,执行到位总标的额达1200余万元。与此同时,还拓展思路、创新方式,与区金融办签署合作备忘录,与金融机构、企业建立常规金融风险预警及纠纷化解信息沟通平台,金融消费者联合维权站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张斌院长、蔡新国副院长在“3?15”当天为本市首家金融消费者联合维权站揭牌,石家强院长助理代表虹口法院与区消保委签署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十条意见》等。这一举措,无疑是金融消费纠纷调处联动的机制创新,是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推进虹口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有益探索。

诉调对接分中心纷至沓来

回应群众司法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深化司法联动,为此,虹口法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创造。近年来,先后在辖区八个街道设立了诉调对接分中心,并积极打造“五室两点一站”专业调解平台。“五室”即医疗事故、物业纠纷、劳动争议、妇儿维权、交通事故专项调解工作室;“两点”即律师志愿者法律咨询和白玉兰开心家园心理咨询工作点;“一站”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站,这项举措既发挥了法官、街道干部、律师等各自的职能和智慧,又体现了司法与社会联动的集聚效应,迈出了回应型司法的重要一步。此外,法院还成立了“郭杰法官巡回调解工作室”;每年“3?8”妇女节,与上海市女子监狱女犯开展结对帮教,至今已连续19年;精心打造“向日葵”工程,完善协助执行网络,确保民生案件执行绿色通道发挥效应;积极推进青年法官下社区活动„„虹法人以其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回应型司法的理念。

“公众开放日”活动持之以恒

今年区“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感慨地说,原来法院给人的印象总是灰色的围墙、不苟言笑的法官,令人有距离感。但自从近年来虹口法院邀请我们旁听庭审、监督审判执行工作等,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体察到法官的辛苦与平易近人,感受到法院的公正与透明,拉近了法院与公众的距离,也便于我们更有效地监督法院工作。虹口法院自2009年起就尝试举办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的专题开放日活动,2010年起正式形成了有组织、有主题、有互动的“公众开放日”活动。2013年开始又将该活动品牌向规模化、效应化发展。至今已举办“公众开放日”30余场,累计接待人民群众1400余人,社会反响良好。今年4月17日下午,市人大侨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员张丽丽一行应邀走进虹口法院,旁听庭审、参观法治文化设施等,对虹口法院工作尤其是回应型司法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予以充分肯定。

篇6: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

——在全市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和全省中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市法院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法院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工作任务。

2011年,全市法院在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认真履行审判职责,扎实开展法院各项工作,为维护稳定、保障改革和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全面履行审判职责。一年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3171件,结案59780件,同比分别上升5.9%和6.2%。其中,中院受理各类案件8309件,结案7824件,同比分别上升30.3%和30.4%。继续坚持依法“严打”方针,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保持打击声威,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行为。全市共审结各类一审刑事案件5586件8603人,其中,杀人、抢劫、贩毒等八类严重犯罪2411件3993人。严厉打击各类职务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案件110件126人,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加大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力度,审结假冒注册商标犯罪案件7件20人,保护知识产权人和相关公众的合法权益。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注重依法尊重和保障被告人人权。认真落实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坚持宽严相济,做到有罪则判,无罪放人。全年共对774名罪犯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分。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严防超期羁押和案件超审限。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依法调整各类民商事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全市共受理各类一审民商事案件26612件,审结25777件。稳妥开展涉农审判,审结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案件2166件,涉及3440人,金额3602.02万元。依法审理婚姻、家庭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审结婚姻家庭和继承案件5108件,人身权纠纷案件2458件,其他权属、侵权纠纷案件1435件。依法审理买卖、房地产、建设工程等各类合同纠纷案件5321件,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审结借款合同纠纷案件5377件,维护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安全。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10件,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坚持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开展行政诉讼审判,全市法院全年共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审结298件。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精神,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全年共执结21156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16.9亿元。

二是认真落实综治措施。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加强少年审判工作,判处未成年被告人963人,适用缓刑83人。依法妥善调处各种群体性纠纷,审结10人以上群体性诉讼案件68件,涉及3290人,有效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78件。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建立畅通有序的涉诉信访工作格局,耐心做好息诉息访工作。全市法院依法办理来信来访29389人次;中院积极参与我市举办的联合接访,与有关部门共同接访103人次,有力保障了当事人的申诉权和申请再审权。积极落实司法为民各项措施,开展司法救助,依法为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用185.5万元。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全年适用简易程序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8436件,一审刑事案件2024件。因地制宜开展巡回审判,推广假日法庭、午间法庭、田间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全市各基层法院共设置巡回办案点63个,深入乡村巡回审判163次,审结582件;深入城区开展法律进社区147次,审结368件。进一步加强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工作和执行案件和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一年来,全市法院以调解、撤诉方式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3664件,调解撤诉率为54.3%,同比上升了0.8%;经协调,以撤诉方式办结一审行政案件92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结案数的30.9%;以和解方式执结案件1026件。

三是着力规范司法行为。继续加强司法管理制度建设。中院制订了《全市法院2011年司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针对审判和执行工作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空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行为标准,严密工作流程。出台了《关于规范证据交接制度的通知》,《关于规范评估、拍卖工作的补充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意见,统一执法尺度。继续加强审判质量与效率管理。中院在机关内部实施案件质量与效率考评通报制度,对本院各庭室的“十率”情况进行逐月通报,一些庭室也把“十率”指标细化到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法院、中院各庭室和审判人员个人的案件质量与效率考评体系。中院按照业务对口的原则分别开展了对基层法院2005已结案件的质量评查,并召开案件质量分析会,通报评查结果,促进一审案件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市法院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为13.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两级法院还通过局域网实施审限管理,对逼近审限的案件予以通报,督促承办人员增强审限意识,有效提高了审限内结案率。一年来,全市法院审限内结案率为100%。继续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中院制订了全市法院创文明行业工作意见,确定了新一轮创建工作示范点,继续在全市法院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同时,认真总结推广“争创省级优秀人民法庭”活动经验,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我市人民法庭工作得到省法院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四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主线,全面加强队伍的思想教育。各法院组织干警围绕“依法治国”、“司法为民”等专题展开学习讨论,对照查摆工作作风、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澄清思想误区,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结合学习党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警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干警争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热情,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司法业务建设。鼓励干警进修各种高层次学历,全市法院共有10名干警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一年来,先后举办了司法警察技能、民商事审判业务、执行业务等培训班116期,培训1235人次,指派干警67人次参加最高法院和省法院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开展全市法院民事审判岗位技能竞赛,促进民事审判队伍司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大兴调查研究和学术研讨之风,组织干警总结审判经验,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加各种主题的讨论会,促进干警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院在机关推行了党风廉政周记制度,要求每位干警每周如实记录学习教育、办案办事、廉洁自律、重大事项等内容,加强对一人一事的教育防范工作。针对今年南安法院发生的尤垂博等人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在全市法院部署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整改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6件18人。

过去一年全市法院工作取得的进展,是全市法院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团结拼搏、积极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院党组,向全市法院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法官违法违纪现象仍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全市法院和法官的整体形象;审判、执行工作中仍然个别存在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的问题,司法规范化建设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规章制度的遵守、监督、落实更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审判任务日益繁重,案多人少的压力依然突出,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和困难,要求全市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进一步下大力气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司法管理,并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改善执法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法院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把“抓规范、促公正,保稳定、建和谐”作为工作着力点,进一步转变司法理念,强化司法保障,维护司法公正,促进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转变司法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法律手段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司法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发挥着其他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纠纷解决观,以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明为目标,把每一件纠纷的调处,都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次具体实践,实现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树立正确的维护稳定观,把稳定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的目标中来研究,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更高层次上来追求,努力实现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树立正确的群众利益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司法权威观,通过严格的司法程序、规范的司法行为、清廉的司法队伍、公正的司法裁决,展示司法应有的威望和公信力。

树立正确的“四观”,是人民法院找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司法保障的切入点、着力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必然要求。在树立和落实“四观”的过程中,全市法院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司法理念从“执法如山”向“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法院工作的根本要求。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强调的“执法如山”理念所着眼的主要是“法”而不是“人”,而制定法本身是有内在局限性的,以单一的“执法如山”理念指导司法实践,必然会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境,这不仅不利于司法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更加繁重、社会责任更加艰巨。相应地,转变制约司法功能充分发挥的司法理念和司法方式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执法如水”理念强调以协商正义补充规则正义的不足,重视法律与情理的互动,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做到“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才能使司法治理刚柔相济,最终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明的目标。

司法理念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实践中出问题往往是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司法理念的转变,重在制度上的建设,重在实践上的落实。当前,要着重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在司法方式上,要着力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注重培养广大审判人员提供平等对话的空间、促成当事人以非对抗性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司法能力,以“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明”为目标,在认真总结调解息诉建议书制度、“茶桌调解法”、对已调解结案的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等行之有效的调解工作措施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诉讼调解方式,不断拓宽民商事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坚持“和为贵”,进一步加大行政案件协调和执行案件和解工作的力度,妥善协调当事人利益。认真听取刑事案件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诉求,切实保障其诉讼权利,尽可能通过调解方式妥善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问题。对案件事实已经查明,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自诉案件,也要在犯罪嫌疑人作有罪答辩及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采用调解或和解的方式解决,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要继续探索和健全多方面、多层次分流解决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以司法为主导,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二是在法律适用上,要强调法律与情理的互动。法律本身应当尽可能地体现社会生活的情理,才能符合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可的公正要求。所以,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适当考虑情理方面的因素,不仅不违背依法审判的原则,而且有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为此,要着力培养广大审判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经验法则的意识,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司法的民主参与,加强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以适当的名义吸收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参与民事纠纷的调处,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和人大代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的桥梁作用,以及运用社会日常生活经验化解矛盾纠纷的独特优势,使裁判结果尽可能地兼顾情理,真正体现公平正义相结合、法律情理相交融,增强裁判结果的正当性和公信力。

三是在治理方略上,要注重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为了实现社会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在刑事司法领域,应当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贯彻这一政策,要求宽严都要真正落实,宽严都要依法进行。严,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严惩暴力犯罪以及严惩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从严打击,决不手软。宽,就是要坚持区别对待,应依法从宽的从宽处理。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员,尽可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未成年犯罪人,可依法判处缓刑、运用减刑或假释等措施,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在坚决打击犯罪的同时,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保障刑事被告人依法行使辩护权、质证权、辩论权和最后陈述权,杜绝超期羁押和超审限现象的发生,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死刑司法政策,坚持“少杀、慎杀”,严格控制死刑,慎用死刑。

四是在审判效果上,要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侧重于司法职能的发挥,社会效果侧重于司法目的的实现。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人民法官既懂政治、又讲法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司法品质的重要标准。广大审判人员要强化服务大局的意识,善于把握政策,通过政策把握立法精神,将政策与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化解矛盾、确保稳定、维护群众利益和树立司法权威之间的关系,使裁判的客观公正性为社会所认同,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司法理念实现从“执法如山”向“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为了引导广大法院干警充分认识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中院将组织全市法院干警就这一主题撰写论文深入开展学术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题研讨会。全市法院要充分重视,周密部署,广泛发动,共同把这个研讨会组织好、举办好。

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不断强化司法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持续过程。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刑事犯罪、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和各种治安事件持续高发。由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司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许多矛盾纠纷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处理,转变为现在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特别是司法手段解决;许多经济关系从以往主要依靠政策调整,转变为现在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特别是司法手段来调整,因此,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程序,使人民法院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聚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了人民法院更大的责任,给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法院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去认识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坚持司法公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前提下,扩大以审判职能为主的各项职能,主动将法院工作融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大局开展审判和执行工作,通过公开审判、便民利民、效果延伸等方式履行职责,强化司法保障,依法维护稳定、保障改革、促进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一)把握重点,增强司法保障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法院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三个重点,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进一步增强人民法院依法促进发展、服务发展、保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刑事审判方面,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做到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方式更有效就选择什么打击方式。坚决惩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严惩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放火、爆炸、毒品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促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在民事审判方面,要牢固树立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的思想,依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正确调节社会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妥善调处涉及企业纠纷的各类案件,特别是涉及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的纠纷案件,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涉台法律法规,充分重视涉台审判,保护台湾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泉台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法审理好涉及知识产权的各类案件,保护自主创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品牌经济战略在我市的顺利实施,保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行政审判方面,要依法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类行政纠纷案件,特别是涉及征地拆迁补偿、经济行政许可、环境整治保护、产品质量监督等领域的各类行政案件,依法监督和支持依法行政,切实协调好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增进人民群众和政府间的相互信任,为各类产业项目的发展营造良好行政法治环境。依法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给予救济和补偿,监督和促进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二)解决难点,增强司法保障的实效性。针对一直存在的司法难点问题,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干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破解诉讼难题,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法律权威。要继续解决“执行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执行工作机制,拓展执行方法,完善执行措施,强化执行管理,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提高执行案件标的到位率,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中央政法委5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争取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改善执行工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机制,促进执行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加大执行工作力度,针对个案情况决定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换员执行、共同执行。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健全执行威慑机制,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判决。要着力解决“申诉难”问题。切实提高一、二审案件的裁判质量,建立和完善判前说理、判后答疑、信访听证、执行听证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健全涉诉信访工作机制,通过明确的程序安排,规范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审查行为。认真处理好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的重大信访案件,做好教育、说服工作,努力息诉罢访。要进一步完善群体性案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积极预防、妥善处理涉及劳资纠纷、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库区移民、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的群体性案件,坚决杜绝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现象的发生。

(三)关注热点,增强司法保障的主动性。司法服务是审判工作的有机扩展和延伸。全市法院要树立司法被动性与司法服务相统一的理念。既要严格适用法律,又要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既要防止借口司法被动性而滋生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也要防止以司法服务为名而背离司法被动性原则。要密切关注全国性的热点问题和辖区域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涉法热点问题,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找准司法介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履行好人民法院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保障发展的根本职责。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以审判工作为依托,积极提供司法建议,促使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促进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外公示裁判文书,公布拒不履行生效裁判者名单,实现司法资源的社会共享。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工作,发挥惩教结合的功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引导民众遵法守法。基层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庭,要着眼广大农村,强化各项建设,不断加强便民服务设施、措施,方便农村群众诉讼,节约诉讼成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乡村活动,帮助农民提高法律意识,大力提高农民维权能力,努力为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应有之义。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民法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立足点。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是审判,司法能力的强与弱,司法水平的高与低,检验的标准就是审判质量。人民法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成效,最终也要通过审判质量体现出来。因此,要坚持公正司法,始终把公正司法作为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作为提供司法保障的根本任务,通过依法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司法的过程成为彰显公正、排解民忧、化解民怨、维护民权、赢得民心的过程。

(一)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审判质量。全市法院要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诉讼效率,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把案件审理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公开、公正、高效审理。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有关规定,加强审判流程管理,杜绝超期羁押和超审限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案件二审的审判监督作用,及时纠正不当或错误判决,确保法律适用统一。定期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活动,对裁判错误的案件,依法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推行案例指导制度,开展审判实务专题研讨,加强中院对基层法院的业务指导,促进全市法院准确理解法律、统一裁判标准。发展是主题,稳定是前提,和谐是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民法院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衡量法院工作,不仅要看判了多少案件、制订了多少管理措施、开展了多少专项活动、接待了多少次群众来访,更要看是否化解了矛盾纠纷、是否理顺了群众情绪、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是否最终实现了“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明”的目标。因此,案件审判质量和法院工作绩效的高低,一定要引进社会和谐这个重要标准来加以检验。在实施案件质量与效率“十率”考评的过程中,要突出抓好反映社会和谐状况的调解撤诉率、上诉抗诉率、申诉上访率等指标的考核通报,促使广大审判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质量意识,把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当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真正做到案件的裁判不只是司法程序的终结,而是矛盾纠纷的终结。

(二)健全内外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保证审判权沿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运行。合理划定权力界限,强化内部制约,实现权力责任一体化、权限划分明晰化、权力运行程序化。完善审判组织内部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评议表决程序,实行裁判文书会签制度,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审判组织的整体功能。要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并重的观念,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的观念,将接受监督当作改进和加强法院工作的重要渠道,切实完善与人大代表联络制度,不定期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各项工作。在坚持定期报告法院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视察、座谈,认真办理议案、提案、意见、督办案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接受监督的方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提高接受监督的实效性。要完善法院新闻宣传制度,实现司法审判与媒体报道的良性互动,推动法院新闻宣传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正面舆论效应。

(三)落实便民措施,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统领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贯彻这一指导方针,要求人民法院切实解决为谁司法、为谁服务,如何司法、如何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廉洁司法、文明司法。当前,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发,要结合“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开展,从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强司法工作制度的系统化、科学化建设,努力形成更加完备的司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要规范立案窗口建设,继续推广网上立案和远程立案,改进和完善便民立案工作机制。认真执行即将于4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切实做好诉讼费用的交纳和退还、诉讼费用负担、司法救助、诉讼费用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诉讼收费工作,更好地实践司法便民、利民。积极争取财政、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推广设立执行救助基金,积极探索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难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救助;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依法指定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以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为原则,不断完善巡回审判制度。依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强化当事人在诉讼、执行过程以及审判流程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创建必备的物质条件,保障当事人、社会公众能够查知有关的审判信息。

(四)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司法为民能否落实,司法公正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司法公正、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官队伍。全市法院要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两级法院在选拔各级领导干部时,一定要严格标准,把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法律业务、年富力强、符合法官法规定条件的人选拔到人民法院的领导岗位上来。法院领导干部要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己任,身端影直,廉洁奉公,刚正无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保持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努力以一流的班子带动法院队伍建设。要强化集体领导,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法院党组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对法院内的重大工作决策,包括重要人事变动、重大财政开支、重大建设项目等,都必须经党组集体讨论研究,作出决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干警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水平。注重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好模范人物的标杆作用,使广大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为基点,以建设“学习型”法院为载体,通过组织各种学习、培训、研讨和技能竞赛,全面提高法院队伍素质,促进队伍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积极营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在法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法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法院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表现与发展空间充满希望,在行动上奋发有为、争创一流。当前法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法院干警的福利待遇,关心好干警的工作和生活,想方设法为法院工作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总之,要努力建立一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人事工作机制,确保法院各项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省法院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年”活动。认真组织干警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纪律条规,组织测试,引导广大干警牢记廉洁从业的纪律规定,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组织全市法院干警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并认真组织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对照检查,吸取教训。组织警示教育演讲比赛,大力弘扬人民法院公正、清廉的主旋律。结合各法院实际,组织廉政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道德基础。召开干警配偶廉政座谈会,引导干警家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助廉、倡廉的责任。继续抓好查案工作,把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作为查案重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违法乱纪行为。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着力抓好法院基层建设。进一步严格审判程序,提高司法效率,规范司法行为,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司法公正。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深化司法为民的内容,进一步密切基层法院、人民法庭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改善司法环境,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严肃审判纪律,转变审判作风,树立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的良好形象。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基层法院法官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纪律作风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建设和办公现代化建设,及时清结因基建等原因拖欠的款项,保障基层法院工作顺利开展。中院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院审判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监督和指导,加大对基层法院领导班子的协管力度,强化对基层法官的业务培训,帮助基层法院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基层法院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相关文章:

论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04-18

边区社会教育论文04-15

边区制度义务教育论文04-20

边区地方工商行政论文04-17

湘鄂渝黔边区产教结合现状及前景分析02-25

上一篇:“00”后的我们作文1000字下一篇:以毕业为话题的国旗下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