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

2024-05-12

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精选十篇)

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科护理组回顾医院2010~2011年社区获得性肺炎、2型糖尿病全部住院病例诊疗过程,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对护理流程进行改进, 参考卫生部文本制定我院内科以上两种病种护理路径文本, 按照路径表单实施健康教育。选取2011年1月~12月间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2型糖尿病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患者为路径组, 相应诊断50例传统宣教方法作为对照组, 比较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变化。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服务路径

见表1。

此表特点是以时间为节点将健康教育内容固定安排在患者入院后的每一天, 使每天的健康教育按计划如期进行, 有内容、有重点、有时间限制, 通过评价栏已做与未做的选择, 保证健康教育的落实。

1.2.2 为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要求进行健康教育时, 护士必须采

用以下两种以上的教育形式:解说、讨论、演示、实例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我院护理人员为减少准备健康教育内容的时间, 避免因健康教育执行者水平的不同而导致效果不同, 我科自行收集整理出图文并茂的健康宣教资料供护士宣教时使用并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到患者及家属手中。由护士长进行效果评价, 对效果不佳者反复宣教, 直到接受为止。达标后由护士与患者共同签名。

1.2.3 护士长要每天对临床护理路径情况进行监管, 根据既定流程检

查健康教育执行情况, 对表单进行审阅, 未打钩的项目要对责任人进行追问, 视情形补充完善, 确有特殊原因未进行者要在表单中注明变异及原因, 以便根据变异的原因改善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变异率高于20%时, 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与护理, 从而利降低医疗费用和平均住院日。

1.2.4 评价

发放健康教育内容知晓调查表, 分为生活指导、检查注意事项、责任护士、疾病名称、诱因、并发症等十个问题, 每个按照”知道、基本知道、不知道”三个级别评分, 答知道的与答基本知道的合起来算达标率。另外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服务情况进行调查, 划分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三个级别, 计算满意率, 统计分析。

1.2.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患者年龄、体质量、疾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显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上显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不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使患者就医感受得到了改善, 而且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 另外, 由于每日责任护士的介绍而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充分信任,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就医依从性, 从而达到了临床路径管理的目标: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降低了平均住院费降低平均住院日。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制定的, 在住院期间带有鲜明个体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针对的是特定的患者。是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1]它能使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地执行医嘱, 而是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工作, 患者也能在过程中主动参与护理过程, 形成了主动参与的护理模式,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2 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有别于传统的宣教方法之处是其时间性、流程化和标准化, 护理人员工作目标明确, 任务清晰, 依据患者住院天数来有时间节点性地开展宣教, 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实现了护理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2,3]。

3.3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管理为患者提供的是连续的全程的优质的和全身心的护理, 每日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传统的健康宣教方法, 强调的是内容上的完整, 在时间节点上, 在个体化服务上体现不出来,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下的健康宣教能够既兼顾健康宣教内容的全覆盖功能, 又严格按照路径表单完成任务, 使健康教育改变了随意性与主观性, 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

3.5 目前存在的问题:临床路径是医、护、药、技、财务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离不开医师治疗计划、康复计划、营养计划等, 因此应有统一的部门来进行临床路径流程的监管, 目前我院尚未形成明确的监管部门, 因此建议医院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 明确各部门职责, 保证临床护理路径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内科,健康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廖月娜, 翁红霞, 筱玉珠.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药, 2007, 47 (32) :169.

[2]李海红, 吴叶荣, 张海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 :6.

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 篇2

分析在中等It学教育内科护理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难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作 者:李浩 黄雪勤 王玉芳 周耀富 作者单位:李浩(昆明市卫生学校,云南,昆明,650032)

黄雪勤(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王玉芳(安康职业卫生技术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周耀富(屁明市禄劝县皎西乡卫生院,云南,禄劝,650000)

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观察 篇3

【关键词】肺栓塞;内科治疗;诊治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12-01

肺部急性栓塞的发病机制和内源性、外源性栓子堵塞肺部动脉及附近分支血管有关,此疾病属肺部循环出现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病征[1]。呼吸内科对该病实施治疗时,存在较大的漏诊、错诊风险,为提升诊断及其后续治疗的整体成效,本文以回顾评估法对进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展开探讨,在评析各项临床数据与资料的前提下,分析所得结果,现作以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运用回顾评估法对其展开临床评析。所选病例由医师遵照呼吸内科的相应诊疗规范展开病症鉴别及治疗。当中有4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介于51-87岁间,平均(58±6.91)岁。经CT检测、系统化检查后得知,14例患有高血压、19例患有冠心病、11例近期内接受过外科手术、9例患有肺部感染、8例患有Ⅱ 型糖尿病、7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有肺部肿瘤。上述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并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同期评估。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选用福田公司所制FX-4010心电图12导同步检测设备、ECG-92C 型光电心电图3导同步检查设备对病人实施系统检查,同时检测PO2 (血氧分压值)、PaO2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值)、PCO2 (二氧化碳分压值)等评估指标。

1.2.2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向所有病人施行抗凝性治疗,取尿激酶2万IU混合于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当中,在病人静脉处注入。溶栓治疗完毕以后,测定凝血酶时间指标,若指标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予以3000IU肝素。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探查病人的心理反应、呼吸状态及血循环情况,同时监测PO2、PaO2、PCO2等指标值。

1.3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完后,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归转到正常范围,疾病症状彻底消除,呼吸功能较好,视作治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接近正常范围,疾病症状部分消除,呼吸功能有所提升,视作有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疾病症状没有改变,呼吸功能较差,视作无效。

1.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 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0.05表明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经跟踪随访得到相关治疗信息,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各项气血指标值都优越于治疗前,对比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方面意义。溶栓治疗前、后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如表1所示。

3.讨论

进入呼吸内科实施治疗的肺部栓塞病人,其肺部常出现血气循环差、血氧量过低等现象,这种病症若不及时得到救治,可能诱发病死情况[2]。呼吸科临床中一般选用血气指标分析、心电图检测等方式展开直观化的心肺功能监测评估,这对栓塞疾病的预判工作提供了指标信息,有助于尽快证实疾病情况[3]。凭借心电图检测设备对心肺血管异常病人施行检测的过程中,各项操作较简便,且诊疗费用不高,能较快捷地展开诊断操作[4]。此外,探查心电图指标还能为溶栓治疗工作提供较多的针对性诊疗信息,并辅助了解血管的实际阻隔力,促使心肌代谢和组织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增加冠脉血流总量和附近血管的血流循环量,以实现减少心脏活动负荷的诊疗目的[5]。

此研究中,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跟踪随访得知,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溶栓治疗后病人的PO2值、PaO2值、MRC评估分、PCO2值分别是(39.15±4.02)mmHg、(83.29±8.03)mmHg、(1.2±0.43)分、(29.02±3.71)mmHg,各项血气指标值和治疗前比对,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意义。

综合以上阐述,对呼吸内科接收的肺部栓塞病人施行相应诊治时,可将心电图检测作为主要的辅助性手段,这样既可提升病症鉴定的总体效率,又可增强溶栓治疗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杰霞.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体外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61-164.

[2]唐京京,王玲玲,蒋光仲等.肺炎疫苗联合流感疫苗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19-121.

[3]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05-1706.

[4]刘华,付素容.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类型及感染/定植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6):90-92.

呼吸内科患者临床分析 篇4

1临床资料

55例患者均为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均为下呼吸道痰标本, 其中清晨清洁口腔后深部咳出留取痰标本47例, 人工气道吸痰标本8例。由本院细菌室按照《全国检验临床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 采用K-B法常规进行临床药物敏感试验, PA质控菌株来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患者资料

55例患者男29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56岁。诊断支气管扩张21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24例 (其中合并呼吸衰竭12例) , 肺炎5例, 肺脓肿2例, 合并肺结核3例。其中有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l5例。根据患者痰检时间及临床资料, PA感染属院外带入21例, 属院内感染34例。

3结果

(1) 55株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1。

(2) 55例住院患者转归情况:治愈出院36例, 临床好转无症状带菌14例, 死亡5例。

4讨论

PA感染为机会性致病感染, 呼吸内科患者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支急性加重、机械通气、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下产生。目前临床上面对PA耐药问题已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研究表明, PA耐药机制产生复杂, 高水平染色体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PA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同时PA极易形成生物被膜, 这是PA感染难以清除、易形成感染慢性化的原因[1]。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细菌耐药率上升, 在PA感染中尤其常见, 多耐药甚至全耐药PA菌株的出现给选择抗生素带来了很大困难。文献表明, 亚胺培南在治疗产生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已产生了耐亚胺培南PA菌株, 其耐药率在16%~30%不等。目前有专家提出治疗耐药菌株感染的优化抗生素治疗策略, 即2RDM:即Righ patient (合适的病人) 、Right antibiotic (合适的抗生素) 、Dose (适当而足够的剂量和给药次数) 、Duration (合适的疗程) 、Maximal outcome (尽可能好的疗效) 、Minimal resistance (尽可能低的耐药) [2]。

分析表明, 和院外带人组感染相比, 院内获得的PA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的耐药性明显增高, 对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相差不大, 提示院内获得的PA感染多为产β内酰胺酶菌株。我院还培养出2株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定、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四药均耐药[3], 患者为支气管扩张病史30年院外带人, 另一位为长期住院卧床患者院内感染, 两者都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病史, 提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而产生多耐药PA菌株。临床治疗PA感染, 以合成青霉素类、三四代头孢菌素、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为好, 注意联合用药以及交替用药为佳, 常用的联合治疗的药物组合推荐IPM-TZP, AMK-TZP。CAZ-TZP, AMK-I PM, CIP-TZP, 同时要注意亚胺培南不能和三代头孢菌素合用, 因IPM是一种强有力诱导剂可导致细菌大量产生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 从而使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近年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本身几乎无抗PA活性, 但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调节免疫, 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 抑制PA的一些毒性因子而增加其它抗PA药物的活性, 改善疗效, 尤以阿奇霉素作用最强。

PA感染目前正逐渐成为呼吸内科面对的一个临床难以处理问题, 如何在工作中贯彻抗生素优化选择策略,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是每位呼吸内科医生需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 尽早实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有利于筛选出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同时尽量避免院内感染PA的发生, 是提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PA感染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强, 蒋捍东, 柴杰.生物膜假单胞菌产B内酰胺酶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1204.

[2]范哗, 范颖, 吴玲.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的分析和治疗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10) :789.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篇5

随着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如何进行合理的使用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在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总结如下。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1.1 青霉素类 包括不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耐酸青霉素类(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假单胞菌类(羧苄西林、呋喃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抗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1.1.1.5 抗G杆菌,对G + 球菌及假单胞菌无效。

1.1.2 头孢菌素类 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1.1.2.1 第一代头孢菌素 包括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新和头孢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

1.1.2.3 第三代头孢菌素 包括头孢他定、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地嗪、头孢甲肟、头孢克肟等。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二代为弱,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似。对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在内的G杆菌、G + 球菌及厌氧菌,包括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脆弱拟杆菌均有极强的抗菌活力,对多数耐药菌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氨曲南对多数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G + 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对结核杆菌以链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3 大环内酯类 属窄谱速效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主要为需氧的G + 球菌、G杆菌比红霉素强,尤其对社会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致病菌、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治疗的第一选择。

1.4 四环素类 属广谱抗生素。因常见致病菌多已耐药,现在仅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军团菌感染,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抗菌谱同四环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环素强5倍,后者作用更强,对多数MRSA有效。

1.5 林可霉素类 包括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抗菌谱较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氯林可霉素抗菌活性较林可霉素强4~8倍,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

1.6 多肽类 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及壁霉素。多粘菌素B和E,肾毒性大,疗效差,只用于严重耐药的G杆菌多数耐药。壁霉素抗菌谱与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对表皮葡萄球菌稍差,对肠球菌和难辩梭菌强于万古霉素。

1.7 喹诺酮类 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依洛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雷沙星、芦氟沙星、克林沙星、巴罗沙星、曲伐沙星等。抗菌谱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而较广,对G杆菌良好抗菌活性的同时,对G + 球菌抗菌活性增强,以克林沙星、曲伐沙星最强;对G + 厌氧菌抗菌活性也有所增强,其中曲伐沙星较甲硝唑高10倍以上,被认为是目前喹诺酮类对G + 厌氧菌抗菌活性最强者;对其他呼吸科常见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司帕沙星对结核杆菌抗菌活性较环丙沙星强4~8倍,对其他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MRSA均具有相当活性。临床上多用于院内感染,尤其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G杆菌,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将比较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总称为第二代,代表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为G杆菌和G + 球菌,用于各系统感染;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谱包括G杆菌,这样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杆菌、绿脓杆菌和G + 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2.2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不宜联合应用,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2.3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对G + 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性、无PAE或很短),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h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

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 篇6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基础疾病的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茵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是其主要诱因。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肺部院内真菌感染因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4-01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1。院内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10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8.67岁。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以2007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减轻,肺部阴影完全吸收。良好:症状稍微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与阴影无任何变化。恶化:症状加重,阴影明显扩大。

1.3方法。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真菌类型、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2856例,其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78%。其中确诊病例6例,临床诊断病例10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6.48%。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肺炎21例,19.4%;哮喘12例,11.1%;肺间质纤维化8例7.4%;支气管扩张症4例,3.7%;肺癌4例,3.7%。感染的易患因素为: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105例(97.2%),合并低蛋白血症63例(58.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7例(34.3%),合并糖尿病29例(26.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103例,95.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6例(61.1%),光滑假丝酵母菌15例(13.9%),其他酵母菌22例(20.4%)。其次为曲霉菌属(5例,4.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19.4%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2。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5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3。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红兰.肺部真菌感染48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861

[2]史金英,张丽娟,张惠芬,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25(4):378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病房住院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75例患者, 年龄23~79岁, 平均47岁, 其中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34例, 75例患者全部符合2006年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中的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过敏史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

对患者在呼吸内科住院的病情、相关影响因素和感染真菌种类进行统计。

1.2.2 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种类, 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基本原则, 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

2 结果

2.1 患者病情统计结果

75例患者的基础病情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共有4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的患者发生真菌感染, 这种基础病情出现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2.2 患者相关影响因素统计

通过对75例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 发现以下因素对发生真菌感染具有影响作用, 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年龄超过35岁, 住院时间超过30天, 应用抗菌药物这三组因素对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影响较大, 其次的影响因素是侵入性操作、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应用免疫抑制剂。

2.3 患者感染菌种特点

75例患者的感染菌种统计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以酵母菌属为主, 占到了84.0%, 曲霉菌属只有16.0%。

2.4 治疗效果

由于患者发生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 对因为酵母菌属引起感染的63例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 对因为曲霉菌属引起感染的12例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应用氟康唑对由于酵母菌属引起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 治愈率为93.7%, 应用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属引起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 治愈率为91.7%。应用药物治疗治愈的总人数为70人, 总治愈率为93.3%, 效果非常好。

3 讨论

真菌大多寄居在人体的表皮和粘膜, 对一般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并不会致病, 只有在患者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调时才有可能发生感染, 例如艾滋病、人体表皮大面积烧伤或者恶性肿瘤等, 现在临床上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也非常容易造成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会降低吞噬细胞的功能, 使抗体的数量减少, 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引起真菌感染[2]。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年龄超过35岁和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这是因为在呼吸内科中的老年患者, 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 长期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其中慢性肺炎最多, 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而且要坚持使用抗菌药物, 这样非常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而发生真菌感染。另外老年患者的活动较少, 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逐渐减弱, 导致免疫力下降[3]。由于病情的需要, 一部分呼吸内科的患者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 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这种侵入性操作非常容易将真菌带入到患者体内, 使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

从真菌感染患者的真菌种类统计分析, 酵母菌属是导致感染的最主要因素, 而且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的人数最多, 曲霉菌属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较少。针对这种菌种特点, 选择氟康唑对酵母菌属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 从治疗结果看, 总体治愈率达93.3%, 总体治愈效果良好。

在针对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后, 可以发现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 许多方面还是可以预防的, 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仍然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因此在以上分析结果基础上, 提出了以下预防对策:

首先在患者住院后, 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生命特征数据, 尤其是在手术结束后要对患者密切观察。因为患者在发生感染后, 非常容易导致身体多系统同时发生感染, 引起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下降等症状, 对此进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

其次要帮助患者正确排痰。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时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逐渐减弱, 要帮助患者将痰液正确排除, 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

最后要注意合理的饮食。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是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因此患者要注意合理的饮食, 提高维生素C、A、E和微量元素硒的摄入, 这些营养元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能够抑制真菌的毒性, 对患者的抵抗力能够有所增强, 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4]。

在呼吸内科患者住院期间, 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较高, 通过本文对其患病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发现一些影响因素会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升高, 因此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能够从根源上预防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加强预防和临床治疗肺部疾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对75例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相关病情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 分析患者的感染菌种特点, 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真菌治疗方法。结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最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和应用抗菌药物是发生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感染菌种以酵母菌为主, 采取治疗后有效率为93.3%。结论:发生真菌感染与患者病情和相关影响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临床上要注意预防, 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 在发现感染时采取积极的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舒国谦, 舒华锋, 吴建华.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7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8) :2863.

[2]杨继红.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527.

[3]高莉, 董碧蓉.老年肺部真菌感染6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2) :171-173.

呼吸内科慢性咳嗽临床治疗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52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4~77(54.63±2.67)岁。所选病例均符合我院呼吸内科对慢性咳嗽疾病的相关定义,且满足诊疗相关标准。排除标准[2]:临床资料不全者,年龄超过80岁者,合并严重感染及其他内科严重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无法定监护人或家属者。5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咽部发痒症状,症状存在时间均在4周以上,均进行X线胸片诊断,未发现心肺功能严重异常者。

1.2治疗方法按照临床症状给予对症的呼吸内科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对患者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同时观察患者血尿常规,发现异常现象立即进行相应处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服用阿斯美[生产厂家: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669]、喷托维林(生产厂家:江西南昌桑海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6021899)、酮替芬(生产厂家:山东绿因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444)等药物。其中,阿斯美每次1~2粒,每天3次;酮替芬分散片每次1mg,每天2次。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适当给予抗生素。

1.3观察指标参照卫生部门制定的《镇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内容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痊愈: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及咽部发痒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及咽部发痒等症状轻微存在;有效: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及咽部发痒等症状有所好转,但尚未达到治疗标准;无效:5种症状均未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52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及咽部发痒等;导致慢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胃食管反流11例(21.15%),变异性哮喘14例(26.92%),鼻后滴漏综合征15例(28.85%),其他12例(23.08%)。

通过合理治疗后,咳嗽、喘息、咯痰、反流症状及咽部发痒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86.54%、98.08%、96.15%、94.23%,其中喘息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症状。见表1。

3讨论

慢性咳嗽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是一种慢性综合征,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合并症状。慢性咳嗽致病因素比较复杂,且不同病因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症状,且症状程度存在一定差异[4]。临床研究表明,由于慢性咳嗽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因此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不仅对患者诊断、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较为严重的制约。

本文结果显示,导致慢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胃食管反流11例,变异性哮喘14例,鼻后滴漏综合征15例,其他12例,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4]。本组52例患者明确病因后,均采取对症治疗,整个诊疗活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由于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应科学选用药物,选取对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发挥直接性抑制效果的药物,有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现象,降低患者气道阻力,强化支气管上皮组织的纤毛运动,从而改善慢性咳嗽患者的多种症状。

本组5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为:除喘息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偏低外,其他如咳嗽、咯痰、反流症状、咽部发痒等治疗总有效率均高达90%以上。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喘息症状治疗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为:本组患者均服用镇咳类药物,长期服药后在体内形成较强的抗药性,同时喘息症状比较严重也是导致患者疗效差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为呼吸内科慢性咳嗽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要明确致病因素及临床症状表现,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断提高诊疗效果。

关键词:呼吸内科,慢性咳嗽,喘息

参考文献

[1]钱春艳,宋惠珠,蔡小军,等.加巴喷丁用于难治性慢性咳嗽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40(9):180-182.

[2]申兵.分析社区慢性咳嗽临床病因及治疗方法[J].北方药学,2015,12(11):28-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镇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89,5(2):127-128.

七年制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探讨 篇9

关键词:七年制,呼吸内科,临床实习

医学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而七年长学制培养模式更是目前主流的新型教育模式,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临床知识及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师。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七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 呼吸内科作为重要的内科实习科室, 如何提高学生临床能力, 是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 临床教学现状

目前, 七年制临床教学仍然延用五年制临床教学模式, 即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该模式既违背了素质教育思想, 又制约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反复记忆、操作。而强压、灌输式教育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 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 致使学生对临床实习逐渐失去兴趣。同时, 教师所进行的重复式医学实践, 致使学生思维模式僵化、守旧, 毫无创新能力。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缺乏, 他们将很难应付日渐繁重的临床工作。针对这一现状, 并结合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特点, 尝试转变临床教学模式, 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提高临床技能, 拓宽前沿视野, 发散辩证思维, 做到“学”为能“用”[1]。

2 呼吸内科临床实习能力培养

2.1 分组管理, 个性化指导

每组主要带教教师即副教授, 主要对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的结合进行系统教学,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呼吸内科是收治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的主要科室, 要对学生做好呼吸道传染知识的宣教工作, 使其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工作习惯[2]。七年制学生学习知识面广、英语水平高、思维活跃, 无考研压力且就业压力较小, 能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 这就需要管教教师即医疗组主治医师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 如对病史的采集、临床技能的操作、常规医嘱的下达做到言传身教。特别是呼吸内科较多的临床操作, 更应仔细讲解, 对容易出现问题的操作应多次示范。学生操作时放手不放眼, 进行一对一指导[3]。

2.2 教学查房与病历点评

教学查房是教学医院培养青年医师最主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典型病史, 可加深学生印象, 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带教教师确定教学查房内容后, 指定学生整理该病历, 完善相关检查及目前用药情况, 查阅文献了解最新进展, 与患者沟通,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临床知识;同时, 让七年制学生对外籍留学生进行带教, 不仅能激发其学习临床知识的热情, 还能使其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病历书写既是医疗工作的重点, 也是科室管理评定的主要内容, 病历书写直接体现科室医疗水平。为此, 要求带教教师逐一点评七年制学生所书写的病历, 及时指出不足, 并要求学生立即修改, 对病历书写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4]。

2.3 人文精神及医德医风教育

目前, 医学生普遍存在视野不开阔, 知识面较窄, 职业归属感较差, 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西方国家的医学生人文教育包括: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 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养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 培养医学生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信息管理和社区管理能力[5]。虽然我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临床实习是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前沿, 在树立职业风险意识的同时, 要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社交能力培养、沟通技巧传授, 这需要带教教师有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在带教教师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 反复学习交流技巧及病情介绍的切入点, 以“仁心仁术”思想指导临床实习工作。

2.4 临床技能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

呼吸内科是临床技能操作较多的科室, 如影像读片、胸穿、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术等。带教教师带领学生查房后, 观看临床技能光盘, 组织学生互相练习, 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 使其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给予学生信心, 防止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读片技能教学需整个科室教研组在收集大量典型病例的基础上, 按呼吸内科病种分类制作幻灯片, 使学生反复阅读、记忆;同时, 在结合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与典型病例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不同观点, 使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感性认知, 加深对疾病影像学特点的理解[6]。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各医学院校的培养重点,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医学生才能担负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任。临床教学过程中, 带教教师应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发挥学生想象力, 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 促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创设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宽松环境,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7]。

近年来, 呼吸内科发展迅速, 为提高七年制学生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 抓住学生学习特性, 创新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 摸索和探讨七年制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 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 岳秀, 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3) :307~308.

[2]牟晓玲, 唐良萏.七年制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1 (8) :1421~1422.

[3]孙光远, 赵学维, 徐志飞, 等.胸心外科临床带教七年制医学生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9, 11 (1) :87~88.

[4]沈燕, 吴超, 周卫红, 等.七年制医学硕士生临床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 :73~74.

[5]潘宇, 陈俊国.西方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1) :1344~1346.

[6]吴华伟, 程杰军, 许建荣, 等.提高医学生影像读片技能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1) :1401~1402.

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的300例住院病历,对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过程等。300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有250例(83.3%),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患者120例,年龄17.8~78.3岁。对其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抗生素的名称、是否存在联合用药、用药是否合理、疗程等进行分析。

1.2 方法

根据WHO建议,我们采用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衡量我院呼吸内科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标[3]。根据200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部)》、《临床用药须知》和第15版《新编药物学》及有关说明书确定日剂量,通过常见适应证的用药量来确定药品的日剂量[4]。用药频度(DDDs)为总用药量除以日剂量。当不用药品的应用对比时,用药频度可以作为比较指标。用药频度越大,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表明临床中该药物的应用相对较广。药物利用指数(DUI)为用药频度(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WHO规定DUI≤l时,表明用药合理;当DUI>l时,表明用药不合理[5]。

2 结果

2.1 应用抗生素的品种

300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有250例(83.3%),应用了29种抗生素,其中使用最多的前6位抗生素为:使用头孢他啶的有30例(30/250,12.00%);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有27例(27/250,10.80%);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有25例(25/250,10.00%);使用阿奇霉素的有22例(22/250,8.80%);使用头孢曲松钠的有17例(17/250,6.80%);使用环丙沙星的有14例(14/250,5.60%)。详细结果见表1。

2.2 抗生素的应用及联合用药情况

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的250例患者中,应用1种抗生素的有53例(53/250,21.20%);应用2种抗生素的有80例(80/250,32.00%);应用3种抗生素的有50例(50/250,20.00%);应用4种抗生素的有37例(37/250,14.80%);应用抗生素≥5种的有31例(31/250,12.40%)。其中,一联用药有115例(115/250,46.00%);二联用药有108例(108/250,43.20%);三联用药有19例(19/250,7.60%);四联用药有8例(8/250,3.20%)详细结果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3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有250例(83.3%),应用了29种抗生素,以头孢他啶(头孢菌素类)的应用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头孢类抗生素应用最广,主要是由于其对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临床疗效相对较好,而且价格相对适中,有很大的关系。联合用药中,以一联用药和二联用药为主,其比例分别为46.00%和43.20%。应用前6位的抗生素中,其药物利用指数≥1的只有一种抗生素,其余都小于1。综上所述,我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或者交替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做到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某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该院300例住院病历,对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3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有250例(83.3%),应用了29种抗生素,以头孢他啶(头孢菌素类)的应用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联合用药中,以一联用药和二联用药为主,其比例分别为46.00%和43.20%。结论:该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郭东英.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3):7042-7042.

[2]刘红光.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分析[J].中外医疗,2011,2(11):15-16.

[3]马玲玲.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30(13):15-16.

[4]刘玉清.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合理应用[J].中外医疗,2009,1(4):111-120.

上一篇:高等数学说课下一篇:练习指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