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2024-05-25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精选7篇)

篇1: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原文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翻译

环绕滁州的,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森林沟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醉翁”的那个太守。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其实,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时太阳升起,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岩洞里暮色苍茫。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野花怒放发出清香,树木茂盛深秀成荫,风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还有野味蔬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胜了,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那是宾客们乐极了。这时,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逐渐阴暗起来,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篇2: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醉翁亭:在滁州西南琅邪山,僧人智仙所建,欧阳修题名。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

[2]环滁:环绕滁州城。

[3]林壑(hè):树林和山谷。

[4]蔚(wèi)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5]琅邪(yá):又作“琅琊”,山名,在今滁县西南。

[6]酿泉:一本作“让泉”,即琅邪泉。

[7]“有亭”句:意思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似的亭子靠近泉边。

[8]“名之”二句:意谓,给它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给它题名。“太守”,汉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废郡设州、府,习惯上仍称知州、知府为太守。这里是作者自称。

[9]饮少辄醉:稍稍喝一点酒就醉了。

[10]“山水”二句:意谓欣赏山水的乐趣,领略在心,寄托于酒。

[11]若夫:发语词。林霏:林间雾气。

[12]归:指回到山中。暝(míng):幽暗。

[13]晦明:明暗。

[14]“野芳”四句:写山间四时景象。秀:秀发,滋长。繁阴:树荫浓密。

[15]负者:背东西的人。

[16]伛偻(yǔ lǚ):曲身驼背,这里指老人。提携:指被牵领着的小孩。

[17]泉香而酒冽(liè):是说泉水清香而酒味清纯。一作“泉冽而酒香”。

[18]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

[19]前陈:摆设在面前。

[20]丝、竹:指管弦乐器,这里作动词用。

[21]射:是古代一种游戏。中(zhòng):指投射的人命中了目标。

[22]弈(yì):下棋。

[23]觥(gōng):酒杯。筹:行酒令用的竹签。

[24]颓然:形容酒醉倾倒的样子。

[25]已而:不久。

[26]翳(yì):遮蔽。

[27]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前一个“乐”字作动词用,后一个是名词。其:指代从太守游的人。

[28]述以文:用文章记述下来。

[29]庐陵:作者的籍贯,今江西吉水。

【作者简介】

篇3: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1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作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对它们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力图确切地传达出原文上下文的意思, 并尽量保持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一致;而交际翻译是一种更注重译作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它注重的并非结构或词汇上的一致, 而是意义的表达。 (Newmark, 1987:39) 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的主要导向是译语读者, 它追求译语的地道流畅并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 力求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提供便捷, 在翻译中通常通过意译的方法来体现;而语义翻译的出发点则与之不同, 它以原作者和源语言为主要导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的一致, 因此两者在词序、句式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非常贴近。 (杨士焯, 1989)

纽马克相信语言是可译的且不同语言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用这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也定可在其他语言找到对应的表达。同时他还提出了翻译二元论, 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应当根据文本类型或交际目的这些因素的不同而采取相应变化, 使两种翻译方法有效地结合。 (Newmark, 1988:102)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醉翁亭记》两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比杨氏夫妇的英译本 (译文一) 和Herbert A.Giles的英译本 (译本二) 可以看出, 两译者既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也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因此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优秀的翻译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词汇

2.1.1 特定词语

例1.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一:and since he is the most advanced in years, he calls himsel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and was, moreover, he gave himself the sobriquet of the Old Drunkard.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得知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挫折后, 被贬入滁州, 心中无比烦闷。“最高”不仅包含年龄最大这层表面意思, 从深层次来看, 也蕴含了作者受过许多打击的沧桑。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楚地译出了作者自称为“醉翁”是源于年龄最大, 在语义上来说是对等的。但是稍有遗憾的是未将作者饱经沧桑的情感表现出来。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把“年又最高”译为‘well stricken in years’, 即在岁月的洗礼下。Stricken是受...侵蚀的意思, 恰好地传达了作者年长又饱经沧桑的意思。两译文相比, 译文二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情, 更易被读者接受。

2.1.2 文化术语

Gutt (2004) 指出由于外国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认知环境存在差异使他们对原语文本的把握上很难到达母语为原语的译者的水平。

例2.觥筹交错

译文一:when they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译文二: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释义, “筹”是盛酒用的器皿, 即酒杯, “筹”则指行酒令时用以计算饮酒数量的签子。这两个都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在翻译中不能被省译。译文一只译出了“筹” (mark up their scores) , 译文二只译出了“觥” (goblets) , 两种译文都与原文产生了少许偏差。但通过比较, 译文一的作者才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详细解释了在喝酒游戏中计分这一事件, 也含蓄地体现了喝酒这一事实。译文二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将“觥筹交错”解释为酒杯在人们的手中穿梭。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更胜一筹。

2.2 句式

2.2.1 设问句

例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译文一: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译文二: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设问句由两个句子组成, 一问一答, 原文中作者问造亭者为谁是故意而问之, 从而引出智仙僧人。两译者均未译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而是地译成了一个句子, 这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简洁体现了交际翻译的原则。具体来看, 译文一使用了语义翻译法, 译者仅仅将制造者智仙和尚这一信息点翻译出来, 但未做详细说明。这在语义上是完全对等的, 但也造成读者不明白这个和尚的身份和醉翁亭的缘由。译文二使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试图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原文的含义, 因此用较多的词解释了“智仙和尚”这一人物。两译文相比较, 虽译文二略显冗长, 但表达更清楚。

2.2.2 无主语句式

无主语句式在英语以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中出现频率较少, 但是在古文中确实很常见的。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理解, 添上主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

例4.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

译文一: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

译文二: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

原意为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显而易见, 这里省略了句子的主语。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者使用了条件状语从句, 把前半句作为一个假设条件, 即当你山行六七里的时候你就会听到。译文在语义上与原文作者的语义相符。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用名词词组做主语, 这是典型的英语表达习惯, 能使译文更加的流畅地道。两译文都有各自的亮点, 但从句式上来说, 译文二更加地道。

2.3 修辞

2.3.1 比喻

例5.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译文一:Rounding a bend you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by the stream, 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 stands a kiosque,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翼然”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凌空欲飞的亭子比喻成展翅欲飞的鸟儿, 形象地描写了醉翁亭的险绝奇逸之势。两译文都未将原文中的比喻翻译出来, 有时中文里特有的比喻含义无法准确地用英文表达出来, 这是中译英的一个遗憾。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把“翼然”译成了“舒展的亭子”, 算是在语义上重现了原文的含义。而译文二则稍微提到有一亭子, 并未对其做其他介绍, 这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和简洁, 属于交际翻译法。两译文相比较, 采用语义翻译法的译文一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醉翁亭的特征。

2.3.2 对偶

例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一: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when the clouds hang low, the grottoes are wrapped in gloom.

译文二: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by-and-by to be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leaving naught but gloom around.

原文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描述了一幅清晨的阳光照入树林拨开了雾气, 傍晚云气聚拢来山谷幽暗这样清新而幽静的画面。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用两个时间状语从句对偶实现了与原文结构上的对仗工整, 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语义。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作者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而把重点放在尽量用目标语解释原文的含义, 使读者能抛开晦涩的原文, 清楚地理解其意思, 达到交际的目的。两译文比较而言, 译文一在结构上和语感上更加优美, 既保持了原意又传达了神韵。

3 结束语

从以上例句分析可知,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对立的, 它们互为补充, 不可分割。纽马克认为, 在翻译实践中这两者的结合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方法, 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完美结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兼顾和考虑到诸多要素, 如源语言在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有何特征, 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多强等。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给我们在翻译实践上提供了重要视角,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标准, 实现信息传递和风格对等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s A Herbert.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London:Hard-press Publishing, 2012.

[2]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7.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8.

[5]Yang Xianyi,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6]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 1989.

篇4: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醉翁亭记全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对照翻译:

篇5: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手法上,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醉翁亭记》文言现象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3、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5、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6、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7、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中心思想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醉翁亭记》文中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篇6: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望过去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山之间奔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与客人到这里来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中。游览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啊。

至于太阳一出,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变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化无定,这就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山石显露,这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山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弯腰而行的老人和被搀着走路的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游山。来到溪水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酿泉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纯,野味野菜,各色各样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和行酒令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这是宾客们在欢乐。容颜苍老头发雪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篇7: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翻译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语言科学,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1999) , 强调“准确而整体地表达”。然而, 这并非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以为,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小就耳濡目染, 因此我们中国人做汉英翻译, 理解汉语原文不成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在翻译之前, 正确梳理原文往往不可或缺。

2. 原文梳理

2.1原文梳理的定义和意义

原文梳理是指迅速识别文本类型、行业特征、应用场所、文体特征和目标读者, 尽量理顺其叙述思路, 划出较难处理的词句, 剔除其可能存在的非常规表述, 同时调整其句间联系, 从思想上做好词汇量、句型复杂程度、交际层次等的准备工作。 (常玉田, 2010)

做翻译的是译者, 但是汉语原文的作者同译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发现, 中文原著或原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或者原文词不达意或过十简化、造成含义模棱两可, 这就给译者增加了困难。拿来就译, 往往见树不见林, 容易影响到最后译文的整体质量。

2.2原文的错误

2.2.1数量词

例1:徐明林身为 (老挝) 昌胜达公司丰沙里县子公司负责人……他手下管着30个种植场的工人……

分析:原文中的“30个种植场的工人”到底是“30个种植场”的工人, 还是“30个工人”?难以定夺。后经查询, 种植场只有一个, 数量为30的是30个种植的工人, 不是30个种植场。原文意思梳理后, 译文如下:

Xu Minglin, who is in charge of (Laos) Changshengda Company Phongsali Subsidiary, has 30workers to grow coffee.

2.2.2错别字和词语误用

最简单的梳理是纠正原文中的错别字和其它笔误现象。有时原文是手写稿, 打字员或看不清或看不懂, 就猜着打印出来找人翻译了。有时则是因为业主与中介、中介与译者之间采用了传真、复印、扫描等媒介, 致使有些文字难以辨识。有时则是原文作者的问题。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译者不加梳理就开始翻译, 极有可能形成错误。

例1:唐时, 宋州 (今河南商丘) 、毫州 (今安徽毫县) 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分析:原文的“毫州”、“毫县”可以肯定是错的, 按照“毫”字查字典进行译音翻译必然误己误人, 应当是“亳州 (安徽亳县)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ilk produced in Song Prefecture and Bo Prefecture is of high quality.

例2:马琳在世乒赛决赛时的表现差强人意, 令人失望。

分析:成语“差强人意”是说“差不多”, 目今媒体和学生作业中, 这个成语用作“不如意”理解的比例极高。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差强人意”后, 译文如下:

To our disappointment, Ma Lin didn’t play well in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2.2.3形式逻辑

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允许有所含糊, 而英语更为注重形式逻辑。部分原文叙述中的分类, 有的时候比较混乱, 有些术语不够统一, 或者叙述顺序不够清晰, 都会造成译者难以下笔。只能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译者主动地仔细梳理、安排, 在句型、词序和叙述顺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1: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 我都爱读。

分析:这个句子划分“外国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标准混乱, 前面的按国别分, 后面的按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标准不一致, 导致分类不当。对原文进行梳理, 将“古典的”删去后, 或另起一句, 译文分别如下: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 and so on.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I also like reading classic ones.

例2: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分析:“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 跟“时期”不是一类概念, 用判断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 属于不当判断, 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判断不真实、不恰当, 就造成了语病。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eriod is the best time to develop human’s intelligence.

例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 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分析:前边说“能不能培养出”, 后边说“也是根本任务”, 那么“不能培养出”也成了根本任务了。犯了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的逻辑错误。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我们能不能”后, 译文如下: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with"Four Qualifications" (ideals, morals,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s) is not only a crucial 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but a basic task for education.

2.2.4病句

“病句”是指按照汉语语法来看属于病句, 但不至于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假如译者不加重视, 不去进行梳理, 又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甚至造成译文读来感到好笑, 或者目标读者可能会觉得费解。

例1: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分析:“切忌不要”, “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应将“切忌”或“不要”删去,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Near-sighted people should take the inspection by the professional doctors and wear suitable glasses.It’s not advisable to refuse to wear glasses for fear of trouble or disgrace.

例2: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论证, 已于2011年7月成立 (老挝) 昌胜达咖啡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在老挝丰沙里省的咖啡项目的运营。

分析:原句缺乏主语, 但不影响到译者的理解, 而英译时需加上主语,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Yunnan Changshengda Investment Co., Ltd.,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established (Laos) Changshengda Coffee Co., Ltd.in July 2011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 Phongsali Province, Laos.Since then the company has started the coffee project.

2.2.5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例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分析:“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On my way back home, I shall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and take the newly-built subway.

例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分析:是“其他学校”, 还是“其他领导”, 发生歧义。对原文进行梳理, 这时需要向原作者询问清查, 知道是“其他领导”后, 译文如下:

Principal, deputy principal and other leaders attended the orientation meeting.

2.3其他调整

译者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精神, 多花一些时间整理一下原文, 以求完整而充分的理解, 也方便了自己往下翻译: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原文作者学好用好汉语,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译对译好英语——只有做到了, 才能更好地服务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

例1:我们做这样一个项目, 除了有公司全体员工精诚一致、拼搏努力外, 还得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政府、老挝各级政府及相关农林局、禁毒署、香港乐施会、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分析:“还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在中文中, 中间罗列了一大串定语, 中文是可以这么说的, 而且还是很地道的中文, 但是如果照原文翻译, 只怕会不合英语表达方式。因此英译时需先说出中心词“支持”, 再用介词短语说明“支持”的来源,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ject, all the staff of the company are of one heart and working hard, and we also received lots of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mong whom ar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unming City, the Lao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the UNDCP, Oxfam Hong Kong, Peking University, and Yunnan University.

3. 译者定位

由于汉译英这件事的性质本身使然, 希望译者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批判地审度原文;二、虚心地重视基础;三、勤奋地查阅资料;四、细致地落实细节。这四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主题:要认真对待, 要解决“态度”问题。

4. 小结

由于客户要求翻译的东西真可谓五花八门, 同时交来的汉语稿子中的汉语文本, 各类问题实在是千奇百怪。在做翻译本身之前, 必须先对汉语原文作一番细致的梳理。梳理正是理解原文的过程, 也是争取译文语意正确的保障, 否则翻译的时候容易事倍功半。“翻译首先在于实践。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 不断练习, 不断总结, 逐步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吕瑞昌:1983) 。

摘要: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自己大量的实践中, 探讨汉英翻译原文梳理重要性。

关键词:汉语原文,错误分析,翻译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 (研究生)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2023-2024下学期高二化学备课组工作小结下一篇:乡镇工商联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