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2023-05-25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同学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同学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同学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同学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同学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同学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⑶ 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衔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49461.aspx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青丝:苍颜,脸色衰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⑷ 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⑴ 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衔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⑵ 也:

表陈说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安排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朋友,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宁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⑴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⑵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⑶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⑷ 写宴饮局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⑴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示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示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知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⑵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⑶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示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局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同学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

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安排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第二篇:28、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 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泉

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朗读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讨论交流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4、诵读设疑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讨论活动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课后习题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第三篇: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28课《醉翁亭记》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 觥筹(gōng)

阴翳(yì) 弈(yì)

(2)多义词辨析

【重点句子分析】

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前文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而“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文学常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

(3)背景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2)中心意思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

(4)课文翻译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每次)喝很少的酒就醉了,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阴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同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西山上,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文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课本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chǔ)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láng)

B.潺潺(chán) 辄醉(zhé) 林霏(fēi) 岩穴暝(mǐn)

C.伛偻(lǚ) 酒洌(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D.对弈(yì) 觥筹(gōng) 阴翳(yì) 颓然(tū)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C.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凉,冷)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遮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②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_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自然结合。

③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A (6)C (7)B (8)①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④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们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从着。⑤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9)①《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历史学家 ②乐 写景 抒情 ③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四篇:《醉翁亭记》教案

【教材说明】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作业】

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1 / 13

第二题,朗读全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若夫(fú) 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

2 / 13

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②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

3 / 13

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2、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4 / 13

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2、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

5 / 13

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两幅图景:“明”“晦”)及四季风光图(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6 / 13

然。 (三)第3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板书提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

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四)第4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

7 / 13

内容,是什么?”

2、理解词语:

3、分析内容: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二、学习写法:

(一)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二)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8 / 13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词语小结:

“而”字的用法: 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也”字的用法: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滁州)

林壑尤美(山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草木茂盛)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水流动的声音) C、饮少辄醉(就)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

9 / 13

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

觥筹交错(酒杯)

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应该重读的一句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而不知人之乐 C、起坐而喧哗者 D、临溪而渔

4、下列骄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D、射者/中,奔者/胜,觥筹/交错。

第三课时

一、质疑问难:

(一)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请提出来,先小组内交流、解决。

(二)老师把握文章深度,及时补充、纠正、最后作出肯定。

1、写作特点: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4)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2、本文的构思如下: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10 / 13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3、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4、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P152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11 / 13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上文第

(一)段“山间之四时”的“四时”指____。 3.上文第

(一)段“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4.上文第

(二)段中体现作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哪句?

三、积累佳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摘抄本上,并背诵。

3、每人再积累五句“忧国爱民”的佳句。

四、课文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

回顾全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再一次体味文章的优美和作者的深情!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引入:滁州城—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写景: 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12 / 13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归来: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13 / 13

第五篇:《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备注:(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1 / 5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有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意思谁知道?(意不在此而在彼)。谁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它来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2.疏通文意

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课后注释,掌握译文。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 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备注:

〈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2〉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3)思考下列问题(投影),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_______;后一层介绍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

2 / 5

___”这句话。

(答案:(“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_______,先用“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总收一笔。第二层写_______,先用“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_______”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_______”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_______,第二层写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

4: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3 / 5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

5、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甲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6、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朗读并思考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二 )怎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思考:

1、文中“山水之乐”能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为什么? 不能,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

4 / 5

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2、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二)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三)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3、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二:作业: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5 / 5

上一篇:组装车间新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