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

2024-05-09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共6篇)

篇1: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

醉翁亭记

1、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

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 醉翁亭记

上,这就是醉翁亭。

5、原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译文: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6、原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取名,命名。

译文: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7、原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

“醉翁”。

8、原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情趣。

在乎:在于。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9、原文: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10、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若夫:用在一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一事。要说那......,像那......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开,消散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译文: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醉翁亭记

11、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幽香:清幽的香味。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秀:茂盛,繁茂。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译文: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12、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3、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至于:说到那......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倒装句,即“于树休”)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小孩子。(借代手法)

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

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

14、原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

临:靠近。

渔:钓鱼。

酿泉:名词作状语,用酿泉的水。

洌:清澈。

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错杂的样子。

前:在前面。

陈:摆开。

宴:名词作动词,兴办酒宴。

译文: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15、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情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

喝酒。

弈: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

筹:酒筹。

交错:交互错杂。

译文: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16、原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颜:脸色苍老。

醉翁亭记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译文: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17、原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已而:不久。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

18、原文: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译文: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

19、原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译文: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20、原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乐:快乐。

以:用

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21、原文: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谓:为,是。

译文: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醉翁亭记

1、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通常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本意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大白。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了新的转机。

前呼后应: 本指前行的人向后行者呼喊,后行者向前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2、全文的主旨是:

与 民 同 乐。

”字贯穿全文的线索。

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醉翁亭记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醉翁亭记

10、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和“乐”是统一的。

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11、“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1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3、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都具 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4、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5、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同点:与民为乐。

积极意义:形成一种关注民生的意识。

16、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醉翁亭记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17、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1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篇2: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 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 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 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 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 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 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虚词注解

用法:

①而:表并列

②而:表顺接

③之:结构助词,的④而:表递进

⑤而:表递进

⑥而:表顺接

⑦而:表顺接

⑧而:表顺接

⑨而:表修饰

⑩而:【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而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而表修饰

而:表并列

而:表并列

而:表修饰

而:表顺接

而:表顺接

而:表转折

而:表转折

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

以:意为“用”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篇3: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

1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作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对它们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力图确切地传达出原文上下文的意思, 并尽量保持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一致;而交际翻译是一种更注重译作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它注重的并非结构或词汇上的一致, 而是意义的表达。 (Newmark, 1987:39) 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的主要导向是译语读者, 它追求译语的地道流畅并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 力求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提供便捷, 在翻译中通常通过意译的方法来体现;而语义翻译的出发点则与之不同, 它以原作者和源语言为主要导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的一致, 因此两者在词序、句式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非常贴近。 (杨士焯, 1989)

纽马克相信语言是可译的且不同语言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用这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也定可在其他语言找到对应的表达。同时他还提出了翻译二元论, 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应当根据文本类型或交际目的这些因素的不同而采取相应变化, 使两种翻译方法有效地结合。 (Newmark, 1988:102)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醉翁亭记》两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比杨氏夫妇的英译本 (译文一) 和Herbert A.Giles的英译本 (译本二) 可以看出, 两译者既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也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因此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优秀的翻译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词汇

2.1.1 特定词语

例1.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一:and since he is the most advanced in years, he calls himsel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and was, moreover, he gave himself the sobriquet of the Old Drunkard.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得知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挫折后, 被贬入滁州, 心中无比烦闷。“最高”不仅包含年龄最大这层表面意思, 从深层次来看, 也蕴含了作者受过许多打击的沧桑。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楚地译出了作者自称为“醉翁”是源于年龄最大, 在语义上来说是对等的。但是稍有遗憾的是未将作者饱经沧桑的情感表现出来。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把“年又最高”译为‘well stricken in years’, 即在岁月的洗礼下。Stricken是受...侵蚀的意思, 恰好地传达了作者年长又饱经沧桑的意思。两译文相比, 译文二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情, 更易被读者接受。

2.1.2 文化术语

Gutt (2004) 指出由于外国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认知环境存在差异使他们对原语文本的把握上很难到达母语为原语的译者的水平。

例2.觥筹交错

译文一:when they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译文二: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释义, “筹”是盛酒用的器皿, 即酒杯, “筹”则指行酒令时用以计算饮酒数量的签子。这两个都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在翻译中不能被省译。译文一只译出了“筹” (mark up their scores) , 译文二只译出了“觥” (goblets) , 两种译文都与原文产生了少许偏差。但通过比较, 译文一的作者才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详细解释了在喝酒游戏中计分这一事件, 也含蓄地体现了喝酒这一事实。译文二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将“觥筹交错”解释为酒杯在人们的手中穿梭。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更胜一筹。

2.2 句式

2.2.1 设问句

例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译文一: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译文二: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设问句由两个句子组成, 一问一答, 原文中作者问造亭者为谁是故意而问之, 从而引出智仙僧人。两译者均未译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而是地译成了一个句子, 这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简洁体现了交际翻译的原则。具体来看, 译文一使用了语义翻译法, 译者仅仅将制造者智仙和尚这一信息点翻译出来, 但未做详细说明。这在语义上是完全对等的, 但也造成读者不明白这个和尚的身份和醉翁亭的缘由。译文二使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试图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原文的含义, 因此用较多的词解释了“智仙和尚”这一人物。两译文相比较, 虽译文二略显冗长, 但表达更清楚。

2.2.2 无主语句式

无主语句式在英语以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中出现频率较少, 但是在古文中确实很常见的。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理解, 添上主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

例4.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

译文一: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

译文二: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

原意为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显而易见, 这里省略了句子的主语。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者使用了条件状语从句, 把前半句作为一个假设条件, 即当你山行六七里的时候你就会听到。译文在语义上与原文作者的语义相符。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用名词词组做主语, 这是典型的英语表达习惯, 能使译文更加的流畅地道。两译文都有各自的亮点, 但从句式上来说, 译文二更加地道。

2.3 修辞

2.3.1 比喻

例5.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译文一:Rounding a bend you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by the stream, 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 stands a kiosque,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翼然”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凌空欲飞的亭子比喻成展翅欲飞的鸟儿, 形象地描写了醉翁亭的险绝奇逸之势。两译文都未将原文中的比喻翻译出来, 有时中文里特有的比喻含义无法准确地用英文表达出来, 这是中译英的一个遗憾。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把“翼然”译成了“舒展的亭子”, 算是在语义上重现了原文的含义。而译文二则稍微提到有一亭子, 并未对其做其他介绍, 这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和简洁, 属于交际翻译法。两译文相比较, 采用语义翻译法的译文一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醉翁亭的特征。

2.3.2 对偶

例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一: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when the clouds hang low, the grottoes are wrapped in gloom.

译文二: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by-and-by to be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leaving naught but gloom around.

原文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描述了一幅清晨的阳光照入树林拨开了雾气, 傍晚云气聚拢来山谷幽暗这样清新而幽静的画面。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用两个时间状语从句对偶实现了与原文结构上的对仗工整, 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语义。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作者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而把重点放在尽量用目标语解释原文的含义, 使读者能抛开晦涩的原文, 清楚地理解其意思, 达到交际的目的。两译文比较而言, 译文一在结构上和语感上更加优美, 既保持了原意又传达了神韵。

3 结束语

从以上例句分析可知,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对立的, 它们互为补充, 不可分割。纽马克认为, 在翻译实践中这两者的结合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方法, 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完美结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兼顾和考虑到诸多要素, 如源语言在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有何特征, 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多强等。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给我们在翻译实践上提供了重要视角,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标准, 实现信息传递和风格对等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s A Herbert.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London:Hard-press Publishing, 2012.

[2]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7.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8.

[5]Yang Xianyi,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6]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 1989.

篇4:《醉翁亭记》“而”的用法及作用

【关键词】醉翁亭;而;用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36-02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他遭贬而不颓废,寄情山水,达观的胸怀让人称羡;他不求声誉,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人生理想,“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令人敬佩。文中“而”的用法别具一格,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变化多样,最基本的有三类,一是附在“俄”“已”“既”等副词后面表时态,如:俄而,已而,既而;一是表顺接,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一是表转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顺接中又有许多变化: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修饰,表因果等。转接中又分大转和小转。综合其用法,一般有下列特征:

(一)表时态,附在俄、已、既等副词后,可译为:一会儿,一会,不久;

(二)表顺接,其用法又有不同:

(1)表并列,用在具有并列关系的两个词中间,一般不译;

(2)表递进,用在具有递进关系的两个词中间,一般译为:而且,并且;

(3)表承接,后一层意思顺承前一层意思而来,一般译为:就;

(4)表修饰,前一词是对后一词的修饰或限制,一般译为:的;

(5)表因果,前后两层意思有因果关系,一般译为:所以,因此;

(三)表转折,后一层意思,不是顺着前一层意思发展,而是转向它的反面或对面;它又有大转折和小转折之分,大转折就是层次的转折;小转折就是句中的转折。

《醉翁亭记》中25个“而”字,几乎囊括了“而”在文言文中的全部用法,其运用之自如,表情达意之准确实在难得。

(1)“蔚然而深秀”:“蔚然”指树木茂盛,“深秀”指幽深秀丽,蔚然与深秀属并列关系,“而”表并列,可不译。

(2)“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溪很深,鱼很肥;泉水香,酒色清;两个“而”都表并列;

(3)“起坐而喧哗”,这里的喧哗,并非起而喧哗,亦非坐而喧哗,它是欢乐之中一种形式。句意是:有的站起,有的坐下,时站时坐,喧哗声一片。喧哗和起坐是并列的,所以“而”在这里表并列。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不但饮酒不多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而”在这里表递进。

(5)“得之心而寓之酒”,这里的意思也进了一层,不但领悟在心里,而且寄托在酒上,“而”也表递进。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早晨,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就消散了,傍晚,云烟集聚,山谷就昏暗起来。雾气随日出而消,山谷随云聚而暗,所以这里的“而”表承接。不要误认为“雾气因日出而消,山谷因云聚而暗”,作因果的判断,从语气上没有因果之意。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三个“而”字都表承接。香气随花开而发出,树木茂盛才成阴翳,水面下降了,石头就出现了。

(8)“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两个“而”,都表承接。太守回家,宾客们就跟着太守一起回家,游人离去,禽鸟就快活了起来。“而”译成“就”。

(9)“临溪而鱼”:到溪边去捉鱼,“捉”的动作是承接“到”的,所以这里表承接;(10)“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而泻出”,“潺潺”,既写声,又写形,有慢慢的流出,缓缓的流出之意,是对“泻出”的修饰,“而”在这表修饰。

(11)“往来而不绝”:来来往往的络绎不绝,表修饰;

(12)“杂然而前陈”:错落的摆放在面前的席上,杂然修饰前陈,“而”表修饰。

(13)“从太守而乐”,意思是跟随太守游山的乐趣。这个“而”表修饰,译为“的”。

(1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因为四季的景色不同,所以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而”在这里表因果。

(15)“朝而往,暮而归”:这两个“而”字又是一种用法。“朝往”,“暮归”,“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视为结构助词,与“人之立志”的“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16)“已而,夕阳在山”:“而”,放在副词“已”之后表时态,译为:不久。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然而”的“而”,表转折,是承上层“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意思的转折,是大转折,可看作层转。可译为“可是”;

“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的“而”也表转折,是小转折。可称句转,译为“但是”或“却”。

篇5: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1、解释加点的词。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到、靠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的环滁皆山也 环:围绕(环绕)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意趣、兴趣)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开)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临溪而渔 渔:捕鱼(钓鱼)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陈列)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2、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穷尽、完结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贫穷(穷困)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5、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介绍了“西南诸峰”、“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等景物。

6、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2分)答: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分)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修散文选集》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环滁(chú)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yá)B.翼然(yì)辄醉(zhé)酿泉(nibng)繁阴(fán)C.酒洌(1iè)野蔌(shù)伛偻(yǐ lǚ)觥筹(gōng)D.颓然(tuí)苍颜(cāng)提携(xié)喧哗(xuān)3.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D)A.翼然临于泉上(靠近)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杂然而前陈者(A)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2)觥筹交错(A)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3)负者歌于途(A)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比喻)(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设问)(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对偶)(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设问)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3、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泉,最后写亭。

4、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8分)1.填空。(10分)(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山肴野蔌。(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6)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8分)环滁()林壑()蔚然()琅琊()()潺潺()酿泉()辄醉()晦明()野蔌()酒洌()山肴()伛偻()()弈者()觥筹()颓然()阴翳()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0分)(1)环滁(环绕)(2)蔚然(草木繁茂的样子)(3)得之心而寓之酒(寄托)(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6)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7)苍颜白发(脸色苍白)(8)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9)树林阴翳(遮盖)

补充练习题一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四季不同景色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E 而乐亦无穷也。F ……故自号曰醉翁也。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B)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D)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补充练习题二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C)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填空: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散文,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⑦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C)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D)

A、朝而往,暮而归。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2题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①—④从大到小句。写景的顺序是从俯到仰,由面到点,自远而近。

9、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视觉,听觉。

10、这段景物描写,总写琅琊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醉翁亭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布置好环境。

11、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

12、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篇6:《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

宋代: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翻译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上一篇:小学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小学书法垂露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