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2022-09-06

第一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三()班姓名: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 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螟()

6、晦明变化者()

7、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发:)

8、佳木秀而繁阴(秀:)

9、伛偻提携()(伛偻:)(提携:....

)

10、泉香而酒洌(酒洌:)(洌:) ..

11、山肴野蔌(肴:)(蔌:)

12、宴酣之乐(酣:) ...

13、觥筹交错()(觥:) ....

14、颓然乎其间者()

15、树林阴翳() ...

16、至于负者歌于途()

17、鸣声上下() ...

二、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负者歌于途”中的“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三、先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

四、填空:

1、课后最后一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游人之乐衬托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五、翻译句子:

1、峰加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

《岳阳楼记》

一、解词:

1、政通人和()

2、百废具兴( ........

)(具:)(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

5、浩浩汤汤()

6、朝晖夕阴( ........

)(晖:)

7、岳阳楼之大观也() ..

8、南极潇湘()

9、迁客骚人() .....

10、浊浪排空()

11、日星隐曜()(曜:) ....

12、山岳潜形()

13、樯倾楫摧() ......

14、薄暮冥冥()

15、忧谗畏讥( ........

)

16、满目萧然() ..

17、春和景明()(景:)

18、沙鸥翔集( ....

)(集:)

19、长烟一空() .

20、宠辱偕忘()

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2、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江湖:) ..

23、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归:) ..

二、一词多义:

此乐何极()

1、极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译句: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常有高猿啸,属引凄异()

4、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而或长烟一空”的“或”和“一”的意思分别是和,下面加点词中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一无所有 ..

B、或异二者之为一视同仁 ..

C、或告之曰一蹴而就 ..

D、或多或少一心一意 ....

四、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式是:和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的“斯人”的指代对象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B、找不到知己而惆怅

C、希望人们学习“古仁人”D、对“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家骚人的慨叹

六、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归附B、锦鳞游泳:鱼的美称 ...

C、薄暮冥冥:和“厚”相对D、是进亦忧:文中指在朝廷中做官 ..

七、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积于今六十岁矣 ..

C、前人之述备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感极而悲者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八、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桃花源记》

一、解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英:)(缤纷:) ....

3、欲穷其林()

4、才通人()

5、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

7、阡陌交通(阡陌:)(交通:) ....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咸:)(问讯:) ....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无论魏、晋() ....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4、便扶向路(扶:)(向:)

15、处处志之() ...

16、欣然规往()

17、寻病终()

18、问津() .....

二、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2、率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缘缘溪行()

前守缘贡()

三、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

2、咸来问讯古义:今义: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

四、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夹岸数百度,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B

三、C

四、

1、禽鸟太守;

2、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五、(答案略,译文中有)

《岳阳楼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极:极点,尽头 /尽,直到尽头/ 到极点,极度

观:看 /景象/察看,视察

或:有时/ 或者

属:连续,连缀 / 通“嘱”,嘱咐,嘱托 / 类

三、有时 / 全,完全 /A(学生易错的D中的“或多或少”的“或”是“或者”的意思。)

四、DC

五、古仁人,藤子京及像作者这样的人

六、C

七、D

《桃花源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寻: 寻找 /不久

率:率领 / 大都

缘:沿着 / 趁着

三、(答案略,见课后练习题)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中的“读读记记和读读背背”

三年级下册中的“读读记记和读读背背” 语文园地一(家长签名: )

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郁郁葱葱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皓月当空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翠

苍翠欲滴 喷薄欲出

语文园地二(家长签名: )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勤对懒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语文园地三(家长签名: )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语文园地四(家长签名: )

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 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 锲而不舍 脚踏实地 语文园地五(家长签名: )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园地六(家长签名: )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语文园地七(家长签名: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语文园地八(家长签名: )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成千上万惟妙惟肖 结结实实

人山人海 诚心诚意 零零星星 大惊小怪异口同声

南辕北辙 郁郁葱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三篇:醉翁亭记

一、作家作品

本课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二、成语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三、理解记忆

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爱你过,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本文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主旨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内容精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描绘滁州山水。

第二段:写山水之乐。抓住早晚晦明变化,四季特征景物来写。

第三段:写出游之乐。一共四幅图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是太守醉,醉是因为看到百姓生活和乐富足,为自己治政有方而陶醉。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体现与民同乐的主旨。

五、中心思想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胸襟,以及与民同乐的理想。

六、重点实词

(1) 环.滁皆山也(环绕)(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3)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4)名.之者谁(命名)(5)饮少辄.醉(就)(6)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寄托)(8)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消散)(9)云归.而岩穴暝(聚拢)(10)晦.明变化者(暗)(11)野芳.发而幽香(香花)(12)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13)负.者歌于途(背着)(14)后者应.(应答)(15)伛偻..提携(腰背弯曲)(16)山肴野蔌.(菜蔬)(17)杂然而前陈.(摆开)(1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19)弈.者胜(下棋)(20)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21)苍颜..白发(脸色苍老)(22)颓然..乎其间(原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23)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24)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25)太守乐.其乐.(以„„为乐)(快乐)(26)太守谓.

谁(是)

七、问答题

1、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描绘了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作者利用空间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水特写。

2、 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山引出泉,又由泉引出亭。

既介绍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为写亭做了铺垫。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制造悬念、引起下文。

3、 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早晚和四时之景,分别是什么?写景时有什么特点?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

点?

①朝景、暮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

②作者在写景时抓住不同时令、不同季节景物的典型特点,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 ③写朝暮之景,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形成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之景时,抓住了山间独特的花香、木秀、霜洁、泉落、石出的特点。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是第二段的小结,与全文相照应。 抒发了作者被美景所陶醉的心情。

4、 第三段主要写百姓与太守出游,这其中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

5、 作者在第三段描绘的几幅图画中为什么把“滁人游”放在首位?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的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说明滁州政治清明,为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做铺垫。

6、 滁人兴高采烈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描写的是滁人随太守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

1 你能感受到什么?

滁州人山水美丽,太守治理有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图景。

8、“渔”“酒”“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都是山间野味、就地取材。 揭示宴酣之乐取自于山水之间。

9、众宾无拘无束地喝酒、谈笑、喧哗能说明什么? 说明太守与幕僚之间关系良好。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你认为太守是因何而醉?

太守并非饮酒而醉,他是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陶醉在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境之中、陶醉在自己能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中。

11、第四段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1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其乐”是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与民同乐

百姓并不知道太守真正的乐趣是什么,太守虽和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但他心中的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

13、欧阳修“乐”的原因有哪些? 滁州山水优美 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与民同乐

14、本文除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派遣抑郁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外,还表现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不因遭受打击而垂头丧气,反而旷达自适,表达了泱泱君子的坦荡胸襟。

15、作者善于从动静对比的描写中突出意境之美,请找出文中的这些对比?

①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与“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树林的静与百鸟的乐形成对比。如“树林阴翳”和“鸣声上下” ③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如“负者歌于途”和“行者休于树” ④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夕阳在山”和“人影散乱”

16、作者写此文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滁州山水优美 社会原因: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个人原因:能与民同乐与山水中

17、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三种情形的“乐”,这三中乐,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禽鸟之乐在于有人散去可尽情飞鸣;游人之乐在于随太守游览山水的情趣;太守之乐在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8、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在我们面对逆境时,要向欧阳修那样具有坦荡的胸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向困难挑战,才能有所作为。

19、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济天下者,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阅读你一定被作者博大胸襟所打动,请谈谈自己的感悟。

欧阳修被贬却看不出独善其身的隐意,相反,看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与民同乐图。面对逆境应不计较个人得失,奋发图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都是值得学习的。 20、作者纵情山水,在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寄情山水,借山水排遣自己被贬的抑郁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1、从全文看欧阳修是一个为政清廉,真正为民的贤官 ,结合现实,你认为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征途中,需要什么样的为官者来实现这一伟大工程? ①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政清廉,无私奉献

②具有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素质,能够胜任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22、写作本文时,正值作者被贬滁州,但体现在本文的却处处是“醉”与“乐”,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欧阳修被贬难免抑郁,但本文意在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与“乐”是统一的,都是与民同乐的表现

23、写出本文的两个成语,及其意思 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醉翁之意不在酒: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比喻别有用心。

2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里不直接点明“庐陵欧阳修”,而将此留作全篇的结句,其用意何在?

埋下伏笔。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显露出作者表面的闲逸与内心的深沉。

2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都是与民同乐的表现。

第四篇:醉翁亭记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疏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存世。

背景资料

(1)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欧阳修积极支持,直言敢谏。革新失败后,欧阳修被株连受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颖州做了九年地方官,在此期间,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宋史·欧阳修传》称颂他说“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对宽简措施,他解释说:“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文中描写的升平景象和流露的与民同乐思想展示了作者对滁州任上政绩的喜悦。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诸记中的另一名篇,也是谪守滁州时写的,跟《醉翁亭记》写法虽异而旨趣相同。文中以议论为主,写景成分不多,而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强调指出“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丰乐亭即为此得名。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生活中对政事的态度是积极的,跟一般“迁客”不同。

【问题说明】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不到十里的琅琊山中。原是琅琊寺(一名开化寺)和尚智仙建造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期间,寄情山水,常在此亭宴请宾客,并以“醉翁”为这个亭子命名,写下了这篇传颂千古的《醉翁亭记》。

作者在文中自号“醉翁”,说自己“苍颜白发”,都是夸张手法,他在写这篇文章时仅39岁。

【课文分析】

段解: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说到“醉翁亭”,忽又一笔宕开,说“太守”之“乐”,此微露主旨之法,为全文张本。

段解:本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乐”体现得更加具体细腻。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段解: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段解:以上为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束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真乃“立片言于要地”,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字词诠释】 ①〔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滁州,今属安徽省。 ②〔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③〔林壑(h)〕树林和山谷。

④〔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⑤〔潺潺(chán)〕象声词,水声。

⑥〔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⑦〔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临,靠近。 ⑧〔名〕动词,命名,给„„取名。

⑨〔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 ⑩〔辄(zhé)〕就。 〔意〕情趣。 〔在乎〕在于。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文言文中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云归而岩穴暝〕云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 〔晦明变化〕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至于〕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出。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yǔ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

〔酒洌〕酒味清醇。洌(li),水(酒)清。 〔山肴(yáo)野蔌(s)〕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zhng),弈者胜〕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射,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出胜负。

〔觥(g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苍颜〕脸色苍老。

〔颓(tuí)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乎,这里相当于“于”。

〔阴翳(y)〕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鸣叫。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市。

【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文章结构】

全文分四段,以“乐”贯穿全文。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原因。第二段写琅琊山间的朝暮、四季之景。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

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一、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二、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三、风习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

四、点明全篇主旨

【写法分析】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的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束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难点分析】

(1)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创造性地运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显然有其艺术上和主题上的目的,这一不断重复的句法结构,可以说首先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记》中的积极主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愉悦闲适在文体形式上的突出表现。通过“也”字陈述句式的大量运用,作者将本来应是动词词组的表述转化为名词词组的构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题中,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秩序。同时,这种连用“也”字结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种富有情韵的吟咏句调,有助于造成舒徐圆畅的散文节奏。

(2)《醉翁亭记》在全篇的描写与抒情中,“醉”“翁”“乐”等是贯穿始终的。从作者的主体视角来看,“太守”的怡情山水与宴饮的欢乐,是全篇的抒写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突出的。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欧阳修的“醉翁”形象时,上述联想便会油然而生。

(3)泉香而酒洌。

这句话的“洌”字有的选本作“冽”(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宋代散文选注》)。从水的“洌”和从冰的“冽”是两个不同的字:“洌”是形容水清,“冽”字形容寒冷。这两个字的字形相近,意义也类似,古籍中常混用。《辞海》(修订本1979年版)在“洌”字条目下和“冽”字条目下都引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这个句子。从词义分析,“洌”字由形容水清澈变为形容酒清醇,是很自然的引申,课本选用“洌”字是正确的。

也有人认为“泉香而酒洌”是错综句式,要理解为“泉洌而酒香”,泉水是清凉的,酿出来的酒是香的。这样理解也可以。

(4)射者中,弈者胜。

“射者中”课本注释为“射的射中了目标”,但到底射中了什么目标,并没有交代。一般认为是指古人宴会时的一种投壶的游戏。壶是用来受矢的,口大颈长,腹中盛以又坚又滑的小豆。矢是用来投射的,以又坚又重的树枝(不去皮)做成。主宾先后举矢投壶,矢中壶内,多中者胜,胜者斟酒负者饮。这种游戏周朝就有了,《左传》等古籍中有记载;大约宋朝时仍然流行,宋初文学家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说:“宜围棋,子声丁丁(zhngzhng)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情形与本文“射者中,弈者胜”差不多。

“弈者胜”课本注释为“下棋”,但没有说明下的是什么棋。一般说,古代文人以下围棋的居多。古籍中的“弈”,大多是指下围棋。如《论语·阳货》:“不有博弈者乎?”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弈,围棋也。”古代也有象棋,还有其他种类的棋,但在文人圈子里可能不如围棋流行。因此,本篇中的“弈者胜”可以理解为“下围棋的下赢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句中的“其”字是一个代词,但代的是什么,并不明确。有人认为指太守自己,句子的意思是“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览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他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这种解释,比较符合作者的心理。

也有人认为“其”指游人,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这种解释也讲得通,太守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

【重点分析】

一 作者用一个“乐”字贯串全文。请你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含有“乐”字的句子有: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而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从以上的句子来看,作者写了五种乐: (1)山水之乐; (2)宴酣之乐; (3)禽鸟之乐; (4)游人之乐; (5)太守之乐。 二 辨别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思。

聚拢归回去归向霏:雾气霏2.霏霏:雨很密的样子

乐趣乐3.快乐 1.

命名名4.名字 在乎5.吗

第五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基础上, 应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第一节课组织学生遵循文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默读获得自己的阅读初感并提出自己的阅读困惑,把它们写在预习提纲上。

第二节课的教学起点的把握就基于对学生预习提纲的阅读、整理和筛选。在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品析、结合生活体验、角色互换、小组合作等活动来进行文本的研读和情感的体悟。通过3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

总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设置,都希望尽可能地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形态。

教学设计:

一、背景资料

《醉翁亭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这些历来被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能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古诗文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对策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游记,写于其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全文不过

四百多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骈散结合的句式,清晰的脉络,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宴饮之乐,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高度和谐的理想化的境界。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并明

确了文言阅读和学习的一般方法、要求,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应该不成问题。学生容易从反复朗读中主动进入到语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学鉴赏的学

习活动中来。但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而且多线形思维,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态就成为教学本篇文章的重难点。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本文教学首先就应通过反复且多种方式的诵读去品味语言。同时又要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思考以及恰当的补白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态和情怀。

三、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内容大意;

2、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疏通疑难字词;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曹琦

3、通过默读、细读的方式,结合下发的《资料简介》,在《预习提纲》上写下阅读初感并就文章理解和写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教学准备

课前印发《醉翁亭记》《资料简介》《预习提纲》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本事,导入课题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滁州志》

设计说明:从本事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快速进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感知大意

1、初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确语音。

2、再读文本,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内容大意,并圈画出疑难字词。 3.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4.第三次朗读课文,巩固疑难字词,再次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字词积累。通过反复朗读和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通过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充分调动学生之间文言阅读的积累来解决问题,老师适时点拨指导。

(三)自主品析,质疑问难

反复默读、细读课文,写下自己的阅读初感,并且就文章理解和写法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说明:默读和细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文本中,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提出自己的阅读困惑。这也为第二课时的“以学定教”,即教学起点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的备课资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感受其乐观旷达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补白作者相关资料,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态。

二、教学过程

(一)呈现学生问题,明确教学内容

1、课前对学生在第一课时写下的阅读初感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呈现一个主问题,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初步探讨交流主问题,形成学路。

设计说明: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基于对学情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形成学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这些都是实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基础。

(二)诵读品析想象,感悟醉翁之乐

1、让学生根据关于醉翁的句子,简要谈谈对醉翁的第一印象。

2、呈现学生相关的阅读初感,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欣赏山水之美。 (1)自由地诵读山水文字,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用感受到的情感再一次朗读文字,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感受的呢?

3、补白背景,生活联想,感受山水之乐。

(1)我想采访一下这位醉翁,你是慕滁州山水的盛名而来到滁州的吗?那么,你走进山水是为了什么?

(2)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验吧?

所以,醉翁在走进山水的过程中,山水也走进了醉翁的心里。也就是前文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请带着这样的感悟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基点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凝练的语言、骈散交错的句式以及虚词的巧妙运用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时,通过巧妙地补白背景和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醉翁的“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

(三)诵读探究品析,感悟太守之醉

1、关于太守,同学们在自学的时候读懂了哪些?

2、读关于太守的相关文字,想一想有没有读懂的吗?猜一猜老师会提哪两个问题(①

二、三自然段的称呼能不能互换?②第三自然段的四句话能不能调换位置)?

3、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思考、合作学习和交流对学生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设计说明: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是后面教师提问的基点。让学生提出尚有疑惑的问题并让想一想老师可能会提什么问题, 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实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探究的形式主要依据课堂提问来具体选择和组织。

(三)诵读补白品析,品悟欧阳修之醒

1、找到关于欧阳修的句子,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其中的自得之情。

2、联系上文,是什么让欧阳修如此自得呢?

此环节需要补充曾巩《醒心亭记》的相关文字,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补白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能够获得对文本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生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回味醉翁的乐,太守的醉,欧阳修的醒

(五)课后拓展研读 《欧阳修传》(王水照 崔铭著)《清醒的醉翁》(康震著)

设计说明: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英语角主题活动策划下一篇:医院科室总结及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