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拒绝,学会说“不”

2024-04-26

恰到好处的拒绝,学会说“不”(精选6篇)

篇1:恰到好处的拒绝,学会说“不”

拖延战术法

很多人的耐心不是那么好的,所以你如果采用拖延战术,那么就很有可能消磨掉对方的耐性,从而避开请求,,也就是说,当对方提出要求是你迟迟没有答应,只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虑考虑,那么聪明的对方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愿意答应的。

其实,有能力帮助他人不是一件坏事,当别人拜托你为他分担事情的时候,表示他对你的信任,只是自己由于某些理由无法相助罢了。但无论如何,仍要以谦虚的态度,别急着拒绝对方,仔细听完对方的要求后,如果真的没法帮忙,也别忘了说声“非常抱歉”。

移花接木法

不要过于直接的对对方拒绝,你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或者对此实行指东道西的交流方法,让对方知道你要说的不。转移话题也好,另有理由可以,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温和而坚持--绝不会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

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使两人的距离拉近,所以对于你的拒绝也较能以“可以体会”的态度接受。

免开尊口法

如果因为你和对方有某些特殊的关系,无法让你坦诚的拒绝,那么你可以采取避而不谈的方法,让对方知道你的心思。这个时候,肢体语言就派上用场了。一般而言,摇头代表否定,别人一看你摇头,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了,面对推销员时,这是最好的方法。另外,微笑中断也是一种掩体的暗示,当面对笑容的谈话,突然中断笑容,便暗示着无法认同和拒绝。

类似的肢体语言包括,采取身体倾斜的姿势,目光游移不定、频频看表,心不在焉……但切忌伤了对方自尊心。

很显然,在人与人交流的时候,沟通的技巧的问题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学会如何说不,对于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更好的融入环境当中是很有好处的,也是搞好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形所采取的不同的艺术方法,希望对各位朋友能有所帮助,从而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篇2:恰到好处的拒绝,学会说“不”

设计者:

卓娅红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时间:40 分钟

参加对象和人数:56 个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有权利说不,但也要维护良好 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 力。

辅导形式:小品表演 问题讨论 个案分析 角色扮演 一.暖身活动: 边放音乐边做放松训练:随意的坐着,以舒服为主,以语言诱导他们。放松头部,放松脖 子,然后是身体,四肢,手指尖,脚趾尖,慢慢吸气,再呼气…… 2 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紧张和生气的事情,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了调节 自己的心情,消除紧张和生气。

教师: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学会说不。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左右为难 的事情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先来听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二.引入课题

这天,丹丹从幼儿园刚回到家就扑到了妈妈怀里,委屈得眼泪涌满了眼眶。

“妈妈,今天上图画课时,我被老师批评了,”丹丹哭着说,“因为我没有画笔用。”

“你不是前些天才买的新画笔吗?”妈妈停下了手里的活,蹲下来问丹丹。

听妈妈这么一说,丹丹的眼泪终于掉了出来。原来,上图画课前,和丹丹坐在一起的 娜娜看到她笔盒里的彩色画笔,就向她借。当时,丹丹也不想借给她,因为之前已经有小 朋友向她借走了几支画笔,如果再借给娜娜,她就没有画笔用了。可是她却没有讲出来,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娜娜心满意足地把画笔拿走了。上图画课时,娜娜没有把画笔还回来。有好几次,丹丹想叫娜娜还画笔,却怎么都无法开口。等到了交作业时,老师发现丹丹 交上了一张白纸,就把丹丹批评了。丹丹感到很委屈。1如果我是 丹丹我该怎么办呢? 看三组小品

第一组:丹丹:去。难道你不会向别人借吗?非要来向我借。你看看我才几支画笔,借给 你我怎么完成我的作业啊!

娜娜:(生气)不借就不借!

第二组:丹丹:那好吧!我们是朋友嘛,你要借我当然会给你啊。作业到时候再说好了。

娜娜:(高兴)你太好了,真是够朋友。

第三组:丹丹:我很想借给你的。但是我的已经有好多都借出去给别人了,没有剩下几支 了,如果借给你我就没有办法完成我的作业了。要不你向别人借一下。

娜娜:(失望)好吧。教师:让我们对三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

请同学们谈谈丹丹和娜娜有什么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丹丹:A不借/好B借/不好C不借/好

娜娜:A 很生气B 高兴,够朋友 C 有点失望,但是可以理解 3 问题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1):丹丹敢说不,但是不善于说不,惹的同学很生气,失去了同学的友谊。想到的是自己,没有想到别人。

(2):丹丹人缘好,但是缺乏主见,不敢说不。过分考虑别人的需要,压抑或违背自己的正 当需要。

(3):丹丹敢说不,也善于说不,有自己的主见,又能考虑到别人的情绪。教师总结:当我们有正当理由时,我们可以拒绝别人,但是也要理解和尊重别人,只有这 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并不因拒绝别人而失去了友谊。三.自我对照 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平时有没有不敢拒绝或拒绝不当的经历?并举出 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学生发言,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说出,什么事情自己如何应付,自己和对方 有什么感受等。四.怎样说不

根据第三个小品和学生列举的例子,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说不的方法 1 做出判断,该不该拒绝 2 如何说

(1)拒绝(直接或间接说,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别人)(2)并说出理由

(3)想出替代的方式(提出一些健康可行的可供选择的替代的方式)五.实际演练 我的好朋友在上课时吵闹,我值日,我该不该记下他 我和小明是好朋友,小明很喜欢打游戏,放学后经常因为玩游戏而晚回家,小明却欺骗父 母说在我家做作业,并要我替他圆谎。我该怎么办 小华叫同桌在期末考试时给他抄抄,同桌很害怕,他该怎么办

(每个两难情景请两个学生做一组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扮演是否拒绝、理由、替代方式三方面)六.小结 你能拒绝的只是对你不合理的要求,而不能拒绝一个应该帮助的人 2 在说不的过程中,要做到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学会与人沟通

篇3:邻居的好处说不完

身边版

孩子什么的,交给邻居吧!

张恒所居住的小区里小孩不多,有了孩子的家庭又特别容易跟其他有小孩的家庭熟络起来,张恒家的小孩今年2岁,邻居家小孩5岁,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玩儿得比较融洽。张恒是外地人,父母都不在身边,孩子只能自己带,所以张恒上班的时候,谁来照顾孩子是个问题。正好邻居家的婆婆从乡下来到城里,帮着照顾小孩儿,知道张恒遇到了困难,邻居二话不说就把照顾小孩的事揽到了身上,来照顾小孩的一日三餐,两个小朋友在家里也是个玩伴,就这样,直到小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邻居才结束了帮张恒看小孩的阶段。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邻居婆婆为照顾两个小孩付出了很多。

《成都女报》点评:找个好邻居,连托儿所的钱都省了。

邻居热心盘问,保住巨额财产

小丁才搬了新家,为了跟邻居搞好关系,刚到新小区的第一个礼拜,小丁就主动邀请了左右两家邻居聚了几次餐,也一下子让邻里之间的感情更近了一步。原本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下成了朋友。有天小丁周末加班,妻子回娘家,家里只有铁将军把门,结果有个自称是小丁哥哥的人来到了小丁家。这位哥哥开着一辆小卡车,还带了两个随行的小伙子,撬开了小丁家的防盗门就开始搬东西。小丁的邻居小张买菜回来发现有人在小丁家搬东西,就专门去问了问,一听对方自称是小丁的哥哥,立马觉得有问题,因为小丁是家里的独生子,根本就没什么哥哥。小张留了个心眼儿,进了自家门之后,赶紧给小丁拨了个电话求证,小丁果然没有哥哥,外面这个就是一个光天化日下的贼!小丁赶忙拨了110报警,小张也出门佯装套近乎,拖住“哥哥”的时间,直到警车开到小区门口,这位假哥哥才发现自己露馅了。

《成都女报》点评:甭假装什么亲戚,我们邻居比亲戚还亲呢!

新闻版

远水解不了近渴

据《成都商报》报道,2011年8月8日晚上8点40分左右,成都海滨湾支路1号一居民楼起火。在短短几分钟内,火苗通过1楼阳台蹿上3楼。起火的居民房内没有人,而楼内又找不到灭火装置,附近居民纷纷从隔壁新修的单身公寓内取出灭火栓灭火,避免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并与随后赶到的消防队员一起将大火扑灭。在救火过程中,还有一位邻居在破门而入灭火时被火烧伤,经过邻居们的协助,这场大火嚣张的势头终于被浇灭。

《成都女报》点评:邻里关系搞得好,家里不怕大火烧,纵有火势三楼高,还有邻居奋力浇。

付出自有回报

据《成都商报》报道,光荣北路79号院地门口,常常会有一位身材矮小、满头银发的老人,反复地清扫着光荣小区社区小游园及周边,就连人们纳凉休闲的长凳,她也一天擦拭十几次,这位78岁的傅琼芳婆婆其实并不是你所以为的社区保洁员,她不过是小区内的一位住户,老人打扫小区也是自发的义务行为。傅婆婆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感觉自己拿着国家的低保,就应该为社会做点事情,想来想去打扫卫生是最实际的选择了,一坚持就是8年,但是最近却见不到傅婆婆的 影子了,因为她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老人的经济条件不好,每个月只能领300元的低保补助,于是小区内的居民们便自发组织捐款,为在小区里默默付出了8年辛勤劳动的傅婆婆筹集手术费。

篇4:孤独症的融合教育:对拒绝说不

找班主任、找校长、找教育局,2016年2月19日至今,罗芳(化名)都在找人和求人的路上,因为上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小宇(化名)再一次被学校“退”了回来。

上小学2年来这已经是小宇第三次被学校“退回”了。原因都是“管不住”、“在课堂上大吵大叫”、“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早在小宇3岁的时候,罗芳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但她觉得孩子的智力发育没有大问题,而且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都不严重,应该进普通学校,和普通的孩子一起随班就读。

在中国,像小宇这样的200万孤独症儿童能否在适龄期顺利进入普通学校,进入学校后能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疾病的康复,也考验着学校、政府,乃至社会。

艰难入校路

现在回想起来2年前小宇入学时的情景,罗芳仍然感到疲惫。

2014年,当与小宇同龄的孩子都要升入二年级读书的时候,罗芳还在为孩子能不能顺利入学发愁。

“虽然政府文件再三申明,要实现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办法实现事实上的‘零拒绝’。”中国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友协会(以下简称中精协)主席温洪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

小宇的入学之路充满艰辛。罗芳回忆说,当时她拿着小宇的孤独症诊断书、发展评估表入学报到的时候,学校负责新生入学的副校长就以学校没有接收过孤独症孩子为由,建议她把孩子送到区里的特殊教育学校。

“他虽然是孤独症,但是智力发育正常,早期干预效果很好,孩子的状态一直不错,而且专家评估过了,进普通学校没问题。”罗芳将手里小宇的发展评估表递过去说。

副校长扫了一眼评估表后告诉她,“我们没有专业的老师,真的不好接收。”

在温洪看来,这也确非推脱之词。因为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他们不懂交流,不会表达,且每个孩子的个体表现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遇到情绪爆发时,还要求教师依靠丰富的实操经验,快速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并专业地进行干预。“这对老师的专业要求很高。”温洪说。

但是,目前很多普通学校没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资源老师,而普通老师也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或培训,遇到孤独症这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也是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孤独症儿童入学的主要原因。”温洪无奈地说。

她认为,孤独症儿童入学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对孤独症的认知,很多人甚至认为孤独症会传染,从而“谈孤色变”。所以出现了很多普通孩子家长联名要求学校驱逐孤独症儿童的事件。

入学后的挑战

在学校、医院、区教育局、区特教中心之间来回整整跑了一个月,罗芳才重新开齐了学校要求的各种证明材料,“我们最后甚至不得不给学校写了一份入学免责声明。”她委屈地告诉本刊记者。

罗芳本以为小宇入学后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谁知挑战却刚刚开始。

开学的第一周,小宇就被领回家三次。每次班主任老师都打电话给罗芳说,“小宇不停地哭闹,你过来把他领回去吧。”

尽管小宇进班前,罗芳已经跟班主任沟通了几次,但老师还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小宇闹情绪的时候,她就像教育普通孩子一样,刚开始会哄,哄不住了就惩罚。但这些往往都没有什么效果,最终只能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去。

罗芳说,她当时特别希望学校能有一位哪怕仅仅了解孤独症是什么的老师,能够帮助她。但是,直到半年后小宇离开,罗芳也没有等到她所需要的帮助。

后来罗芳才知道,小宇所在的学校也有一间资源教室,还配了一名资源教师。但她从来没见过。

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负责全区融合教育的常务副主任王红霞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按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文件精神,2014年开始海淀区便要求各中小学对残疾儿童入学实行“零拒绝”。之后很多学校开始建设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

王红霞说,目前海淀区共有近200所普通中小学,其中30%的学校建设有资源教室,每间资源教室配1~3名资源教师。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尽管教育发达地区普通中小学建资源教室、配资源教师的比例并不低,但资源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都还没有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温洪说。

据她了解,很多学校配的资源教师并不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的可能是学校要按主管部门的要求配资源教师,就从现有的老师里随便找了一个。至于他们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如何,很多学校并不重视。”

这些缺乏专业技能的老师,并不懂怎么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自己也就很乐意被“占用”。

在温洪看来,目前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人才的缺乏“是最短的那块板子”。

首先是因为中国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目前很多干预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来自国外,中国还缺乏对孤独症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其次,各个大学在孤独症教育方面的专业设置也相对滞后。据温洪介绍,目前在全国近3000所高校中,只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置了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

越秀模式的启发

罗芳也曾想过给小宇找一个陪读老师或者特教助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她所说的特教助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后,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积极融合的专业群体。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以下简称越秀启智学校)目前在运行的“融爱行”项目就是在为孤独症儿童家庭培养特教助理。

越秀启智学校校长陈凯铭介绍,“融爱行”项目原本是孤独症儿童家长互助组织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广州扬爱)发起的。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特教助理,帮助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接受融合教育。

2012年9月,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融爱行”计划的业务督导和培训工作,转到了越秀启智学校。陈凯铭说,当时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市选了20所公办学校作为个别化辅导的试点,同时挑选20名孤独症儿童参与项目计划。

陈凯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项目组会首先为参加计划的孩子进行全面的发展评估,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然后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生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特教助理及学生家长,召开个别化教学会议,共同为每一个孩子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

之后,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配有一名特教助理,他们每天陪孩子一起上课,帮助孩子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并完成相应的学业任务。每周五,这20名特教助理都要回到越秀启智学校,在那里接受专业培训,学习专业技能。

据了解,这些特教助理是与广州扬爱签署劳动合同,由广州扬爱对她们进行日常管理。他们陪伴孤独症儿童所产生的费用由学生家长支付。

“基本上是每个孩子每月2000~3000元。现在随着随班就读的逐渐推广,一些特教助理已经可以在一个学校带2~4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陈凯铭说。

在温洪看来,越秀的“融爱行”项目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在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融爱行”项目通过培养特教助理,帮助孤独症家庭解决了孩子入学后的融合问题。

但是,这一模式要真正推广还存在一些壁垒。如在社工行业不发达的北方,还缺乏专业社工队伍的支撑;而现在比较流行的保姆型陪读老师是否能够承担起专业的帮助任务,也还有待验证;在北京等教育资源丰富,可以争取到更多免费资源的地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是否愿意为此埋单,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篇5:姑娘,学会说不

六年级女生(16至18岁)是特立独行的一类人。最近,我受人哄骗,要去给吉尔福德镇附近一所女校的六年级学生讲话,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我决定给她们列一份我希望自己在17岁就能了解的10件事。我起草了一份清单,在办公室的一些员工中传看,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立即枪毙了10项中的至少7项。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再提了,不过里面包括偷偷脱毛和性传播疾病等。

我终于列出了10件希望自己在17岁时就知道的事,我的员工们也同意我公开讨论这些问题。清单中的第四点是“说‘不’很难”。17岁时,我总会把说“不”(甚至是说“行”),和饮酒、吸毒、性或是和在本应做功课时外出等联系起来。然而,说“不”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我向年轻的听众们指出,如果她们在17岁时不能学会这一技能,她们将会花很多年的时间去做那些自己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并因此浪费大量时间(当然还有金钱)。

当然,我年轻时也不太擅长说“不”,直到44岁的高龄才勉强做得好了一些。未能及早掌握这一重要生活技能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我20岁出头时,曾多次当过别人的未婚妻,接受了多达4位不同男士的求婚。这些都是先后发生,而不是同时发生的,我实际上也一直没有走进教堂,直到第四次,也就是和钱眼先生订婚为止。人们问我为什么(以及究竟如何)让自己陷入了这种困境。事实是,当某人请求你成为他的生活伴侣时,这是一种巨大的恭维,对我来说,拒绝似乎有些无礼。因此,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用资本市场的话来说,解除头寸,而且就像在真实的资本市场中一样,往往不会很容易,动作不会很快,永远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当我终于结婚后,我随了先生的姓,改姓钱眼。有一周,我写了一篇关于姓名的专栏,结果收到了大量女性读者的电子邮件,尤其是亚洲和美国的读者,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事实很简单,我非常喜欢丈夫的姓。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会改掉自己的姓了!但姓名可能带来极大的苦恼。我的单身女友(Single Girlfriend,简称S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技术上来说,她已不再单身,而是与一位合格的银行家(Eligible Banker,简称EB)组建了家庭,生了一个儿子。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孩子的名字必须在出生后42天内登记。只剩下几个小时了,他们还在为孩子的姓争吵。SG希望将两人的姓用连字符连接,因此孩子的名字就是Child SG-EB。而EB则希望在登记孩子的名字时,去掉两个姓中间的连字符,即Child SG EB,这样在孩子长大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假装SG只是一个中间名字。我个人同意EB的意见,但SG却不肯接受。

几位读者曾来信建议,所有女性一生都应保留自己的姓,这样,在结婚、离婚等事情上,就可以避免把问题复杂化。这正是在亚洲发生的事,我也认为这样做非常明智。改名可能会非常痛苦。我的最迷人女友(Most Glamorous Girlfriend,简称MMG)在嫁给第一任丈夫时,改掉了自己的姓。当时MMG在一家一流的广告公司工作,公司规模非常庞大,处理日常的行政请求就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因此,5个月过去了,她的新名字还没有出现在公司内部的电话簿上,就在此时,婚姻破裂了,她又改回了婚前姓名。

篇6:像孩子一样 学会“说不”

而我觉得它最为美妙的地方在于:只会是可怕的两岁,而不是可怕的三岁或者可怕的四岁。女儿进入第一个反抗期是在一岁十个月,差不多两岁半就结束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可以听懂逻辑,开始探讨道理的阶段。

两岁的小朋友之所以变得让大人觉得“麻烦”,无非是因为他们开始说“不”。除了语言的“不”,还包括不管不顾地哭闹,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抗拒意志,言行举止间充满了“偏要和你对着干”的意思。

由于之前我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和准备,所以女儿的这个阶段过渡得比较顺利。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平滑的道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段泥泞的小路,这条小路的总长度是一千米,如果我们停下来训斥孩子,或是试图抱着他快走,或是拿鞭子赶着要他跑出刘翔的速度,都会使得孩子降低自己正常的速度,从而让这段路变得艰涩、缓慢,而如果我们明白道路的长度是既定的,只需要顺从孩子的节奏默默陪伴,那么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正常速度,顺利走完这一段充满探索的征途。

用“泥泞小路”来形容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未必那么准确。我家闺女闹腾得顺利,八九个月就走完了,长的也就一年或一年半。虽然现在三岁出头的她也会说“不”,但已经是富含逻辑色彩的升级版。譬如一个人走进草坪里横冲直撞,妈妈拿书里黑熊的大熊掌踩伤了小草的故事来引导她,她会振振有词,“可我不是大熊掌啊,我是小脚丫呀。”与成人交锋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简单粗暴、重复单调,开始会使用逻辑、策略或方法,并充满烂漫的童真。

比如不允许她吃太多小饼干的时候,她这样说:“妈妈,请给我一块饼干吧,我只吃一块,不吃两块和三块。”“妈妈,我想吃一颗糖,我会洗手的。”“妈妈,我还想吃一块巧克力,你不用担心,它们会变成粑粑的”……

我时常由衷地羡慕女儿,在我们面前,她大多数时候没有遭到过太多的规则和禁忌,无需为讨父母的欢心去委屈或扭曲自己,以保障自己被人喜欢或赖以继续生存。那些总是不自觉地主动寻求他人的感受,围绕他人的感受打转,矢志不渝地为他人而活的人,就是因为在爸爸妈妈那里一直用“假自我”的方式长大的孩子。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假自我”,总是为得到他人的认可或欣赏而委屈自己,制造出无数虚假的反应去和他人相处。尤其在职场上,面对别人的盘剥和利用,几乎从来不敢对人说“不”。或者有时候在咬紧牙关拒绝了别人的无理请求之后,还会深感不安,觉得亏欠了人家。

所以,当第一次听到孩子脆生生地发出“我不”的时候,我万分羡慕。在“说不”的那一刻,孩子确定地知道:我和妈妈,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是如此不同。

何其悲哀,在我周围,好多年轻父母的成长史上,没有过可以酣畅淋漓地“说不”的经历,我们委屈着压抑着愤怒着摸爬滚打。我们花很多很多的钱去上心灵成长的工作坊,接受“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在无数次不得善终的恋爱里寻找并拼凑完整的自己,用了二三十年艰苦卓绝的自我摸索,无数次地不破不立,才换得一个可以对人不卑不亢说不的姿态——那是一个两岁孩子最原初最自然的状态。

上一篇:考勤管理制度(2012.1.1)(财务部)下一篇:党建促脱贫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