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2024-05-24

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精选10篇)

篇1: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原地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服务队,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实践团队每到一处,需要围绕社区进行五次行走调研,过明确边界、确定建筑及区域特征、绘制总图、绘图自查、制作住户清单、补充地图完整信息等几个过程,完成绘制抽样调查图的工作。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社区为例,队

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篇2: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报告

一、存在问题

1、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职责不清

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过程中,农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在法律中规定,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建设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许多没有兼任村委会主任的党支部书记就会认为,支部书记在村中是一把手,村委会主任是他的下属,村民委员会是党组织的属下机构,这样他就有权去干预村委会的工作,导致村委会的权利不能很好地发挥,挫伤了村民自治的权利,与推进民主初衷背道而驰。当然,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十分卓越,能很好的管理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工作,如果到了下一届换人的话,支部书记的能力不足以掌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那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矛盾就会升级。如果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不分清,就不能保证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

2、个别农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争权日渐严重 党组织认为支部书记是领导核心,村民委员认为村委会主任是所有村民“海选”出来,代表所有村民的意愿,理应全面管理村中一切事务。个别农村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党组织方面拉拢党员,村民委员会方面也拉拢支持他们的村 民,双方争权矛盾激烈,工作中各干各的事,遇到事情双方也不商量讨论,出事了就互相踢皮球、甩责任。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争权矛盾,造成的结果是:一没能顺利地完成村务管理;二也会伤害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和气。在这样的基层管理过程中,常常是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争着管,有人管错事,有人不管事,群众也不满意。

3、基层群众民主意识淡薄,未能真正实行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村民自治的权利也应是全体村民。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低、民主意识不强,很少实现村民自治的权利,对村务缺少了解,认为事不关己,自己只需干好农务,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在一些村中,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委会的自治,甚至是村委会主任的自治。

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推行民主自治,要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顺利实现。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发挥党在党员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上来,不是单一的在某一环节中起领导作用,而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全过程中,在民主决策和 民主选举中起组织领导作用、在民主监督中起坚持骨干作用、在民主管理上起组织协调作用。再具体讲,就是党支部在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把握大方向;帮助村委会管理村中事务,出主意、共协调;遇到事关村民利益的大事,组织“两委”开联席大会等。

2、进一步明确“两委”职责权限

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下,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在当前,尤其需要规范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就职责范围而言,村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尽力避免行政化倾向,摆脱具体事务。党组织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总之,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都要在法律制度范围内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兼任村委会主任,但必须经过依法直接选举才能当选;村党组织可以在村委会选举前对选举加以组织影响,但对合法选举结果必须予以承认;党组织拥有量大决策权,但应以党内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不侵犯村 民自治权为前提;对村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失当行为,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促其改正。

3、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民主决策程序

村民议事制度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民议事的组织形式就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的基本功能就是民主讨论、民主商议和共同决定。在新一届村委会选举完成后,村民自治的路还很长,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村内的决策制度,把决策由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必须明确:村务大事,尤其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既不是由党支部说了算,也不是由村委会说了算,更不是少数几个村干部说了算,而是由村民群众说了算,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执行机构。

4、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监督机制

以村务公开为重点和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为辅助,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监督机制。村民最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村务公开必须以此为基点,公开村民最关心、最热点的问题。村务公开的内容要真实、仔细,不能一句概括,大而化之,不能用过多村民看不明白的专业术语;村务公开的形式要规范化、多样化,不能形式单一,要多利用板报、广播等载体,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要把定期内容和变化内容结合起来。村委监督委员会是村两委的智囊 团、监督者,直接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充分保证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重大村务交给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自主决策。通过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提高村民的合作意识,增强村两委的团结凝聚力。

5、进一步提升村民及村干部的民主意识

篇3:基层群众自治问题研究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阐述

(一) 内涵

基层群众自治是以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 以当地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 保障基层群众享有直接进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基本权利, 并推行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的制度及其实践[1]。概括的讲, 其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的体现, 也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 且党的会议明确指出,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 这无疑使其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和新高度。

(二) 意义

实施并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意义重大, 具体体现在下述几点:一是我国政治民主内容的进一步补充, 由于基础民主涉及范围广, 影响力很大, 而通过实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广大群众可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进而维护合法权益;二有助于强化全民民主意识, 众所周知, 民主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群众对其的热情、理解和应用, 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开展, 为广大群众获取民主知识、了解民主流程、行使民主权利、体验民主生活创造了契机, 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全民民主意识, 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2];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平衡, 关键是促使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均能够平等参与政治建设, 显然推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自治水平, 切实缓解社会深层矛盾, 故是发展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广大群众民主意识尚且不高;广大群众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主体, 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明显缺失,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的进度和成效, 而这主要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宣传工作不到位、交流互动有限、基本保障难以落实等有很大关系, 因此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是顺利开展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

然后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尚不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在我国实施了多年, 但并未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 深究原因, 与其自身不合理和不完善密切相关, 如在村民自治制度中, 对乡村关系的规定、村委会选举的界定等既不明确详细, 也难以具体操作, 转型时期的城市居民自治条文明显滞后等, 致使“三个自我、四个民主”均难以得到实际保障;加之部分党政领导对民主建设认知不足, 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故制度完善面临着一定的障碍。

最后是基层群众自治落实尚不到位;受思想、制度、组织等多方影响, 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如形式化的民主选举致使其随意性、不规范特点突出, 有的居民消极参与甚至不参与选举, 其中贿选现象尤为突出;表面化的民主决策, 部分乡村很难做到定期开展村民会议, 而且真正能够参与民主决策的居民很少;混乱的民主管理, 在具体实践中, 因民主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加之村委会随意替村民作决定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民主管理较为混乱;缺失的民主监督, 多数村委会难以做到事务公开, 且随意罢免或难罢免现象突出等, 致使自治效果很不理想, 同时这些问题存在于很多城乡基层地区。此外, 民主理论标准的缺失和模式的相对单一也限制了基层民主自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故解决基层民主自治问题亟不可待, 势在必行。

三、基层群众自治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一) 基层群众自治体系要完善

1. 法律制度的完善

合理而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解决我国基层群众自治问题的根本, 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与形势发展相符的法律法规用于实现基层民主权利的程序和措施中, 如将《宪法》中有关村民自治问题的条文移至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一章的最后, 以免因混淆认识而导致自治工作出现行政化;同时就基层群众自治细节加以明确, 如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流程规范, 村 (居) 委会成员职务终止要求, 虚报、伪造选票、贿赂拉票、破坏民主选举等不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外部救济具体流程和惩处措施等, 以此为基层群众自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 运行制度的完善

针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过于原则或有失合理的规定, 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内容比例, 适当提高条款的灵活性、可行性, 如适度摆脱理论约束, 将双过半选举规则调整为相对多数规则, 其中农村民主选举可将大于1/4作为相对多数标准;将切实、明确的消极条件和审查规范补充至村 (居) 委会候选人资格中, 对于村民委员会, 还应设置合理的选举无效制度, 以此确保民主选择公平, 并获取较高的成功率;同时还应就乡镇政府、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关系、职权范围、具体责任、指导、帮助与支持内涵作出明确界定, 并遵循切实、合法、规范、具体等要求由村民自行制定村规民约, 以此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顺利进行。

3. 考评制度的完善

基于切实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运行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还需要配套的监督和考评制度作保障, 以此推动制度建设和实践效果相互促进。其中针对基层社区, 可每年由负责人向群众代表作两次以上的工作汇报, 要求内容真实、可见而具体, 代表人数在半数以上;针对乡村地区, 可通过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议了解工作实况, 并听取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基于事务公开制度, 专设部门负责公示重大事项、干部作风、财务状况等信息, 以便群众行使监督权力, 督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做好本职工作。

(二) 基层群众自治关系要理顺

公权力的扩大也是基层群众自治前行的干扰因素, 故建议乡镇人大对当地政府实施有效监督, 配以合理的可诉机制和公民监督机制, 以防止乡镇政府滥用职权干扰基层群众自治的顺利进行, 但前提应切实理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3]。

一是对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 可以两者的相似功能为纽带使其形成良性互动, 但其职责权限必须明晰, 要求乡镇政府将农村交由自治组织进行管理, 且无法律允许, 不得随意干涉村民的共同事务, 而应发挥必要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作用, 在此建议两者签订村民自治等合理的协议, 以期将职责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经与村委会协商, 征求村民的真实意见, 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 以便形成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良好风气, 进而改善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此外还应顺应民意, 通过直选和竞选制度选举乡镇长, 并摒弃行政命令这一传统手段, 结合指导、合同、法律、经济等方式和手段对村级事务进行间接管理, 以此有效衔接乡镇政权和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二是针对党支部和村委会, 则要切实巩固党支部在领导村级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地位, 但其强调的是支持和保障作用, 而不是代替管理或包揽一切, 因此为进一步加以规范, 还需对其职责权限作出明确界定, 如党支部负责统筹规划, 确保村民自治方向正确, 协调村委会与村级组织的关系, 尊重和维护村民会议中的合法决议, 并负责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监督村委会行为等[4];而村委会则主要负责管理村级公共事业和事务, 反映群众要求、建议和意见, 调解纠纷、维护治安等。此外, 还应着力巩固党支部的基层群众基础, 并通过领导方式、内容、队伍建设的改进, 不断强化党的领导能力, 以此与村委会顺利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 推动基层群众自治有序前行。

(三) 基层群众民主意识要提高

1. 强化基层民主教育宣传

民主意识的提高是以一定的了解和理解为前提的, 因此为推动基层群众自治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 我们应从其直接参与者着手, 督促基层群众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 这就要求乡镇自治组织者充分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加大民主宣传教育力度, 除了借助新闻媒体外, 村委会可以广播、条幅、开会、发表意见等形式加大宣传, 而居委会则可以座谈会、文艺演出、上门走访等形式进行教育, 以此帮助基层群众增加对相关自治政策、制度的了解和认知, 明白其直接关乎自身的切身利益, 进而深化民主思想, 不断提高民主意识, 并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来。

2. 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范围

基层群众自治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面向的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 而在具体实践中是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以及企事业民主为主的, 其中村民自治又是重中之重。但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了诸多新的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 且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为提高全体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 就必须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城市业主委员会等纳入基层群众自治范畴, 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民主教育宣传, 以此加快城乡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

(四) 基层群众基本保障要到位

1. 以专项资金为物质基础

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 因此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在税收总额中提取比例合适的资金用作基层群众自治专项资金, 并摆脱单一的政府拨款模式的局限, 积极拓展经费和物资筹资渠道, 以形成政府划拨、社会资助、服务创收等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同时也可基于社会监督, 由基层群众自行进行物资筹集和经营管理, 并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保障, 为自治组织正常运转提供物质基础。

2. 以救济机制完善为保障

救济机制是解决纠纷、确保义务履行、权利实现的重要手段, 对于基层群众自治而言, 其的完善有着更为凸显的效用。因此建议将基层群众自治纠纷纳入司法救济机制中, 将选民证发放不合法、处理纠纷不及时、村委会成员罢免或撤换等作为或不作为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法》中加以明确, 并对较为抽象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的救济范畴, 如要求村民必须种植某一农作物等, 同时还应就法律援助、信访机制等加以完善, 以此为基层群众自治提供基础保障。

3. 以落实服务为重要依托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 并呈现出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与城乡发展失衡有关, 故需要借助基本服务的真正落实以统筹城乡发展是促使基层群众自治回归属性和理性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政府基于统一、合理的财税、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救济、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多项制度, 以便为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基本服务, 如提供清洁水源、计划生育服务、农业知识宣传、农技培训、根治地方病与流行病等服务, 并加大投资力度, 用于建设农村道路、电网、通讯设备、互联网以及国土整治、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 以期为群众自治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还应将基本服务渗透于居民日常生活生活中, 如实施低保、就学、就业、就医等优惠政策上门服务, 积极开展“四结四帮”活动, 基于资金保障实施“五关怀”服务等, 以此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融洽干群关系, 进而为顺利开展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奠定有力基础。

四、结语

由上可知, 只有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基本利益, 方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下形势, 真正掌握基层群众自治问题, 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以此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自治功能。

摘要:基层群众自治之所以备受基层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主要与其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有关, 是一项关乎基层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其健康前行。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基层群众自治对我国政治内容、群众民主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 并以实践问题为切入点, 分别从自治体系的完善、自治关系的改善、民主意识的提高、基本保障的到位等方面解决问题, 以此促进基层群众自治顺利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问题,民主

参考文献

[1]刘明君.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困境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 2012 (09) .

[2]范毅.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前行与忧思[J].研究, 2011 (15) .

[3]董红.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05) .

篇4: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上海市虹口区各级党组织近几年来在区委领导下,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做法,促使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与基层政府的各项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有力发挥了基层民主自治在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四民四问”工作法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秀苑小区现有住户2600户,常住人口6000余人,由于是老式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库,也没有地面固定停车位,小区内部道路狭窄,车辆“对冲”行驶、无序停放,因行车带来的摩擦经常发生,进出难、停车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居民区党总支认识到,虽然这一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居民自治和物业管理的范围,但事关社区公共秩序和居民切身利益,党组织必须主动跨前。他们采用了“四民四问”工作法。一是通过“民主提事,问需于民”,党员骨干分块对所有居民进行上门走访,全面征询居民意见建议,最终收集到居民提出的意见882条,其中64%的居民要求在小区道路实行单向行车。二是通过“民主决事,问计于民”,联合街道综治办、交警中队、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制定小区车辆单向通行的工程初步方案,并进行公示,广泛征询群众意见,最终改建方案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小区内部单向行车路线和出入规范得以顺利出台。三是通过“民主理事,问治于民”,发动小区40多名居民代表、党员骨干、楼组长为主体的志愿者全过程参与管理,维持小区交通秩序,确保小区交通有序畅通。四是通过“民主监事,问谏于民”,发动居民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居民意见对小区行车方案提出调整和完善,保证人车并行的安全,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二、网络问政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内建有10栋高层,共1714个住宅单元,住户中年轻白领比例高,文化层次高、维权意识强,但与邻居、居委接触的意愿较弱。面对如此状况,居民区党支部、居委会通过在瑞虹人网络论坛(http://www.ruihongren.com/)中增设“社区服务·瑞一居委会”板块,及时发布各类服务提示,关注居民对小区工作的诉求与评论;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邀请“斑竹”(版主)和活跃在论坛上的居民参加,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居民群众正面关注、积极参与小区各项事务。

有一次,小区内的热心网友看见某位居住在顶楼的居民一直往楼上运送建筑材料,了解后得知其要修建阳光房,于是网友们在论坛上发起了热烈的讨论:阳光房可不可以建?会不会引起其他居民的效仿?修建后对小区整体环境有没有影响?党支部及时关注到了这一讨论,并组织、参与其中,做居民的思想工作。通过沟通、协商和政策解读,这位居民最终放弃了阳光房的搭建,保持了小区的原貌。

为解决小区流浪猫日渐增多的问题,居委会在“瑞虹人”发表了《关于小区流浪猫做绝育手术的倡议活动》的帖子,立即得到热心居民的关注,大家纷纷跟帖支持,并很快达成共识。大家共捐款7040元,为25只流浪母猫进行了结扎,很多居民还协助捕捉并联系宠物医院。居委会也进一步加强对爱心捐款使用的监督,每月底在“瑞虹人”网站及每幢居民楼大堂公告栏公布账目,真正引导居民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蒋家桥的“一毛钱”工程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蒋家桥小区设施老化,脏、乱、差现象严重,居民反映强烈,要求物业公司解决。而物业公司随着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入不敷出,物业管理质量逐年下降,不能满足居民的合理要求。部分居民为此拒缴物业管理费。小区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

2010年7月开始,党支部和居委会以“三会”制度,即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为载体,畅通沟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圆满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党支部和居委会按不同对象分别举办了多场协调会,如由居民代表参加的协调会,由党员骨干、楼组长、党小组长参加的协调会,由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成员参加的协调会等。根据协调会的最终意见,党支部邀请街道相关部门承担小区物业运营成本的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涨价方案,每户居民每月平均增加的支出,折合每平方米不到一毛钱,物业公司表示接受。党支部和居委会牵头召开了调整物业费的听证会,由专业测算人员详细介绍了物业费的测算标准、测算方法和具体调价方案,方案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此外,党支部和居委会还定期召开评议会,对物业公司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由居民出具《居民满意度测评表》,作为物业公司达标奖励的主要依据。

“一毛钱工程”使原本一肚子不满的居民们理解了物业的难处,心甘情愿为每平方米多出一毛钱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大有改进,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四、彭泽居委的心理疏导工作室

上海市四川北路街道彭泽居委会所辖塘沽路698号,地处七浦路服装市场附近。底楼门面房多用于商业出租。其中一门面房店主引进了无烟烤羊肉串等新疆特色小吃,698号楼上居民知道楼下门面有新疆维吾尔族人来做烤羊肉串后,强烈反对门店经营烤羊肉串,更有少数居民围堵在小吃店的门口,致使小吃店无法正常营业,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党支部、居委会获悉后,立即意识到此事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不仅是简单居民纠纷,还涉及到民族团结问题。为此,党支部随即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对此事进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双方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要真正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打开双方的“心结”。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想到了由彭泽居民区原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单位党员律师等自发组建而成居民区的心理疏导工作室,将相关情况与心理疏导工作室进行了沟通,并会同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们多次走访小吃店,与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进行深入沟通,希望他们在确保正常营业的同时,能否换位思考,体谅楼上居民的担忧。同时,志愿者们还继续做好楼上居民们沟通工作,消除他们心中疑虑,另外还就减少店主经济损失之事专门与房东进行沟通协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深受感动,提出愿意协商解决问题。在党支部书记和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们陪同下,店主和新疆维吾尔族同胞主动前往楼上居民家中拜访,取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党支部、居委会随即组织召开了一场协调会,组织小吃店店主、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周边居民、房东等多方人员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解决协议,成功化解了矛盾。

五、“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华兴居民区属于老城区,外来租住人员多,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普遍认为外来人员人数太多是社区建设、环境整治的最大阻碍,厌恶外来人员成了普遍的心态。面对这种现状,党支部和居委会深深感到,要做好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自治力量。为此,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由居民区内新上海人中的党员骨干和群众骨干组成。

党支部、居委会和“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商讨和解决社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原本难以解决的小区管理难题,由于有了“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参与,得以顺利解决。例如,针对小区环境“脏乱差”的老问题,一名委员提出,可由“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推荐一名外来人员担任社区保洁员,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付诸实践。渐渐地,外来保洁员为了小区整洁每日辛勤打扫的身影使本地居民们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有了转变,大家都开始自发地维护和改善小区环境,小区弄堂内清洁多了。

同时,党支部和居委会认识到“新上海人自治管理委员会”也是一个挖掘、培养和凝聚小区骨干的载体。比如江苏籍的新上海人陈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在上海打拼出了一个起重公司,成为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他不仅积极帮助小区内5位失业下岗人员到他公司再就业,而且遇到小区内外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配合社区工作的情况,他都主动参与协调解决,如今他在小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在协助党支部和居委会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

六、经验与启示

(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应发挥引领、服务作用。基层自治的主体是社会个体,其直接动力是社会个体的自主性发展和相关利益的维护。但是,社会个体的结构是多元的,社会关系也是比较松散的,自治组织与自治活动要在这种社会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在要求。

(二)基层群众自治要采取组织的形式,走专业化道路。基层群众自治需要采取组织化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制度化、程式化、权威性等等是自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基层社会包罗万象,分化的社会必然导致分化的服务和分化的组织。作为基层的自治组织,它也应该多元化和专业化。另外从组织的效能来看,越是层级少的、技术性高的组织一般越具有效能。

(三)基层群众自治必须注重培养居民民主自治意识,提升参与积极性。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在日常身边事务中实践着“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的民主理念。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活动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当居民与社区利益有直接关系时,他们则主动愿意参加到社区事务中来。从虹口区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来看,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自治议题也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停车、宠物、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矛盾纠纷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因此,居民在城市社区活动中参与热情的培养,取决于真正实现居委会的自治权,把对社区重大事务参与决策管理和对社区权力的运用与监督等等事项归还给社区,进而使居民能够参加与自己利益有着切身关系的活动。

七、若干思考

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在街道层面,党工委要切实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深化“三全”工作法,将政府职能与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的需求有序对接,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居民区层面,要在支持和保障居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的方式,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要坚持群众当家作主,进一步健全广泛参与、有序有效的协商议事平台。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和活动载体。各街道和居民区要积极拓展和创新民主协商、议事理事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深化“三会”制度,努力吸纳各方面的群众代表和骨干力量参与,发挥“民情恳谈会”、“居民议事厅”等自治载体的作用,协商议事、凝聚共识;要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受众多、覆盖面广的优势,搭建基层群众自治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对于社区内其他具有民主自治功能的各类组织和工作载体,只要是有利于扩大群众参与、保证群众参与的有序有效,都应给予支持、鼓励和服务,从而不断拓宽群众自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群众自治的内容和形式。

(三)要坚持依法办事,健全完善居民区“两委”决策机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前提。要扭转现在居民区“两委”日常工作客观上存在的过于依赖行政方式开展工作、对上负责有余而对下关注不够等问题,要主动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从改善居民区“两委”的决策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直接行使民主自治权利上入手,在决策议事内容上,要增加来自社区内其它各类组织的议题比重;在决策议事过程中,要增加民主协商程序,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在决策事项实施上,要更多地组织发动群众去实施,即便是政府公共事务、社区管理事项,也可以通过项目化、社会化的方式,交由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去做,更多地扩大参与范围。

篇5: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社区

创建评估报告

营山村现有人口人,总户数户,育龄妇女数人,其中已婚育妇人,流动人口人,按照“群众自治、规模适当,地域鲜明、以路划定、楼院相邻、就近便利”的原则,以户的标准设立居民小组个,推选居民代表人,计生居民小组长人,协会会员人,协会会员遍布小区、楼院,为准确掌握居民计划生育信息搭建了平台。去、今两年以来,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万村(社区)示范活动及青山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万村(社区)示范活动在全区开始实施,我村积极响应,广泛宣传组织发动,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并严格按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评估标准“六个好”积极创建,紧紧围绕“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积极实施计生居民自治,建立健全计生民主听证、民主监督等工作制度,有效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村计生工作被评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村计生工作被评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村流动人口管理被评为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示范村。村计生办被评为全村优秀计划生育办公

室。村计生工作获全村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为实行居民自治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一是强化常规工作。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村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管理员落实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包组包片,工作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位,以经常性工作为主,激发活力,多元参与。为进一步筑牢维护社会稳定根基,将政府行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网格管理中,做到从源头化解治理、从苗头发现预防是根本,民生服务回应是持续沟通的前提,为此,村居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依托“一网多责、一格多员、协作联动、责任共担”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实施“百姓说事、分类理事、居民议事、明责办事、公开评事”的民情回应制度,推出了“知民情、管民事、解民忧”与居民交朋友实践活动,对村关爱居民联络员工作通过“一记、一卡、一册、一图、一库”进行监督,对居民自治成效通过居民满意度测评进行监督,并通过村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形成日常监督互动,切实做到了对居民反应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11年以来,村为居民提供各类即办即答服务万余次,限时办结60件,村内部办结率达100 %;走访率达100 %。村并坚持例会制度,做到人人必到,组织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及时部署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各小组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生育政策,不违法生育,带头履行扶助义务,不计较报酬,做到一碗水端平,为实现村居民自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管理,广泛宣传,实现计生居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一是建章立制。为推进计生居民自治各项措施的落实,将实施居民自治的制度、职责上墙公示,同时根据本村实际,依法制定了《营山村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计生管理员和中心户长、小组长以组为单位,逐户签定协议书,形成了村计生办与居民计划生育管理的长期合同关系。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村政务公开栏全面、及时公开人口计生法律法规政策及落实情况,定期公开计生工作情况;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和居民代表开会,传达上级精神和阶段性的任务,听取居民代表的意见,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情况,研究讨论人口与计划生育规范服务管理等事项。三是开展诚信计生活动。按照村人口计生局精神做好《诚信计生协议书》的签订工作,各小组长经常性的入户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三、开展生育关怀,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得到实惠。一是村积极筹集资金,成立营山村“生育关怀”基金点,争取上级帮助,对“计生三户”困难户实行重点帮扶,在资

金、技术、项目、低保等方面优先给予照顾,使计生户在经济生活上得到保障。二是坚持上门服务。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村专干、计生管理员、计生居民小组长坚持入户访视育龄群众,对符合政策生育的对象生育后给予每对夫妻生活上关心及帮助,对落实节育措施的对象进行入户随访并赠予慰问品。三是落实各级人口计生各项免费、扶助、奖励以及优生优惠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在贯彻政策时做到对诚信计生对象优先优惠。今年确认奖励扶助对象为11人,确认特别扶助对象为4人,累计募捐285元,为5位贫困母亲发放了慰问金及慰问品,累计为5户计生困难家庭创业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亲情工程慰问6户、慰问金2100元,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18人,为诚信计生家庭新办理低保43户。

通过人口计生居民自治,村形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群众参与计生管理的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权益切实得到维护并享受到更多的计生优惠政策,如今村民主自治如春风化雨般地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把问题解决在村、把情绪理顺在家庭,以心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拥戴。现在居民自治组织让楼道变亮了、环境变美了,让人与人之间满溢真情与和谐,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有效的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自主、自愿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们坚信,在上级部门正确领

导下,营山村将继续深入推进村民主自治为己任,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6: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1.问卷结果

2.调查分析

2.1居民委员会的任务重而且繁多(对应调查序号:1、2、18)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任务一般都有50项之多,有的甚至达上百项。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大多数居民委员会扮演着“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既管公婆打架,又管夫妻离和”。

2.2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对应调查序号:3、4、5、11、19)

许多地方的居民委员会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固定的办公用房、无必需的办公设备、无必要的活动经费,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委员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3 缺乏年轻工作者(对应调查序号:

6、20)

目前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由于不愿意做居民委员会日常事务中那些婆婆妈妈的繁琐事情,一旦有年轻人来居民委员会工作,便立刻成了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

2.4没有经济实力,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无法实行居民的自治(对应调查序号:

7、8)

大多数居民委员会都是靠出租办公场地或者是街道办事处的拨款来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开展必要的活动。

2.5组织结构不合理(对应调查序号:9、16、17)

2.6与政府之间关系模糊,成其下属部门(对应调查序号:12、14、21)当前,在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实际中,有的乡镇政府仍视村民委员会为其当然的下属机构,按照行政管理方式来对待村民委员会,一般都是通过对村民委员会发布各项指令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来领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一些城市基层政权组织把本来不属于居民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都交给居民委员会办理。

乡、镇(街道)与自治组织的角色冲突,限制了自治组织的“自治性”乡、镇(街道)与村(居)委会的关系是影响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变量。在基层群众自治的进程中,一些地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村(居)委会的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过分干预村(居)委会的选举与自治工作,并将大量行政事务交给村(居)委会,使得村(居)委会演化为政府机构事实上的行政末梢,自治空间不足。由于我国大部分村委会有相应的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经济来源,因此乡、镇对村委会缺乏经济控制手段。但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委会和所有居委会中,基层群众自治正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这种经费的提供方式容易在供、需双方产生“受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错觉,而这正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长期扮演政府“一条腿”角色的重要原因。

2.7群众参与不积极(对应调查序号:

13、23)

村(居)民参与意识普遍不高,影响了自治组织的民主进程由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农村社区村民参与选举和村务管理的热情普遍高于城市社区的居民的参与热情,但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社区,村民缺乏参与意识的情况也大量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政化,失去自主性和自立性,难以深入群众,无法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自治功能发挥不出来,不能动员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2.在农村社区,受传统观念影响,村民对政治陌生、冷漠。在城市社区,居民“单位意识”的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人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依然更习惯于“单位参与”,社区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培养还有待时日;3.村(居)民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渠道不畅通;4.村(居)民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社区事务的决策程序等缺乏了解,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普法宣传和民主训练。

2.8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较低(对应调查序号:2、10、15)

不能尽全力工作,回应效率低下。

2.8民主权利救济渠道狭窄,诱发了不少信访(对应调查序号:

22、23)

篇7: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评估情况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贵州省计划生育协会下发的•关于2010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国家级示范村(居)评估验收的通知‣黔人口发„2010‟30号文件精神,按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六个好”的评估标准,我州采取了“三个强化”有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1、州、县、乡三级均成立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全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实施方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时间安排五明确。

2、建立村(居)为主机制,明确村(居)“两委”职责和分工,落实干部责任包干机制,落实驻村领导干部、计生专干责任制,村级两委干部包片责任制,村(居)干部基础工资加绩效活动工资制。如施秉县城关镇的云台村等。

3、切实兑现村计生专干、协会常务副会长和村计生小组长的工资报酬,解决村居计划生育工作活动经费。对村(居)计生阵地硬件建设达标的村(居)给予经济补助,对表现好的村干部给予政治保障。使村(居)人口计生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保证群众自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如凯里市鸭塘镇的中坝村等。

4、各县(市、区)均分别明确两个2010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建设任务。

二、制定评估方案

1、评估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

2、评估内容: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关于印发†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评估标准‡的通知‣和•贵州省计划生育协会关于计生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意见‣,围绕“组织建设好”、“制度规范好”、“村(居)务公开好”、“宣传服务好”、“计生诚信好”、“文明建设好”等内容,确定评估验收内容

3、评估方式(1)、自查自评:县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按所推荐示范村(居),并组织所推荐示范村(居)开展自查自评,于2010年10月9日前完成自查自评工作。

(2)、现场评估:从各县市区所推荐的示范村(居)中随机抽取1个村(居)进行现场评估。现场评估可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进村入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3)、书面评估:对随机抽取的1个村(居)所在地的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的评估工作采取书面评估方式,主要评估内容为年初工作计划、平时督查情况、评估报告(县级)及示范村(居)工作运行情况、人员与经费落实情况等。

三、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通过评估检查,人口计生工作通过自治的不同形式,基本达到了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建设评估中提出的“六好”要求,人口和经济社会、文明建设迈入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村级计划生育协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按照村民自治的总体要求,与其他自治组织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组织会员,带动群众,从计划生育入手,动员各种力量和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着积极的骨干带头作用和生力军。归纳起来,有五点主要经验:

一是支部重视、村委会领导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基层党支部和村(居)委会是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支书一般均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同时兼任协会会长。

二是优化组织网络,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有的实行计划生育专干和协会秘书长两职1人兼,有的将村民小组长、村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村计生协会员小组长合三为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突出会员小组长的作用。

三是群众参与,是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必要条件。各村积极发挥群众在文化宣传、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中的参与作用,在生育证发放、社会抚养费征收、奖励扶助和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方面的民主评议和监督作用,使群众的参与热情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是服务引导,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措施。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委会仍然要承担由上级交付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管理的手段将主要通过服务来落实。网络全、会员众、优势突出的基层协会自然成为村委会服务群众所依靠的生力军。

五是计生诚信好。均无人口出生瞒报、漏报现象,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0%以上。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生殖健康、避孕措施免费服务到位。

2010年创建的32个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有7个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村(居),获国家计生委和中国计生协授牌。对2010抽查评估的17个村(居)分值作为2010人口计生工作评分标准中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指标的分值。对所抽查村评估结果代表该县申报创建村成绩,对合格村由州计生协予以授牌。

篇8: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问题;对策

一、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建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主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它有利于培养人民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思维,提高人民的实践能力。

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符合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民主作为国家形式,是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的基础,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事务由人民决定,对人民负责。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关联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第三,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将民主由被动改为主动,让人民逐步意到自己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从而促进人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保证国家的意愿与民众的不谋而合[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是人民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解决各种矛盾,维护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稳定,整合农村和城市资源,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激发了“民智”和“民力”使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主意识淡薄。基层群众民主意识单薄,人民参与基层事务的热情不高,自治意识不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至今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人民并没有树立自己参与管理事务的主人翁意识,总是被动地听从基层政府的安排,认为自己是基层政府的附属机构,这样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不到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办法解决,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不到真正地贯彻执行。

2、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的角色冲突。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使人民得不到真正的决策权,人民利益得不到维护。基层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是指导、帮助的作用,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政府为了自己工作的高效开展,把大量事务安排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了得到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就把人民的利益抛弃在后面,这种情况虽然对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双赢,但是却打击了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2]

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民主选举发展很快,但是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贿选和领导干部对选举的干预等问题比较严重,人民通过给予投票人一定的“好处”,让他们选举自己,投票人为了得到所谓的“好处”,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样就导致了选举结果权威性的降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设立了“监督机构”,但是对它的职责只是笼统地进行了规定,人民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进行监督。当人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人民的自治权利进行保护,人民只能进行举报,再也没有其它的法律责任形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缺乏经费问题,从而人民的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基层群众自治权实现的重要原因,一个制度的贯彻实施情况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文化主要包括基层群众的权利意识和自治意识。一如我们所知,人民的观念对制度的支撑和认同才会体现出制度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民对制度的认同,那么制度也没有办法很好实施。但是在基层群众自治中,人民的权利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其行为滞后,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公权力因素。国家公权力及其强制性越大,会使群众的自治权相对越小,我国法律规定,基层政府对自治组织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这会给基层政府造成一些误解,认为自治组织是自己的下设机构,自己可以领导它们,扩大了行政干预的现实可能性。基层群众实现自治权的救济途径不完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救济途径的不完善不利于保护权利的实现。当村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寻求政府来帮助,通过这种途径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其结果必然是暂时的、无效的。

3、其他非正常因素。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出现导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难以具体实施,在基层选举中,靠的不是能力、名声,而是看你有无雄厚的资金、强大的家族在背后支持你等非正常因素,如果你没有资金、家族在背后支持你,即使你当选了,工作也很难开展,长此以往这些非正常因素在基层选举中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3]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方案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职能建设

1、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一定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否则我们的改革就会变质。

2、转变机构职能,提高人民的服务意识,增强人民的服务能力。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以我们要听取人民的意见、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接受人民的监督。

3、精简基层政权的机构。我们现在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人员臃肿和编制超多的现象,只有精简机构我们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二)培养群众参与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我们可以设立群众意见受理处,让人们群众有地方表达他们的意愿,对于他们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对不合理的建议进行回复和说明。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如果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的时候,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给他们解决。

2、切实解决群众利益,提高参政热情。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确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自治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热情。

(三)完善民主管理的相关法律

1、健全法律法规中群众自治的相应条文。在新的形式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来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有太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中华人们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们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三、四条分别是调整村委会与村党组织、村委会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具体划分他们之间的界限[4]。只是笼统的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自治,基层政府对自治进行协助,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详细规定,我们要明确基层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协助、村党组织进行领导的方式以及村委会进行自治的途径。

2、规范群众投票行为。[5]在以前选举中会出现贿选、乱选等不正常现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群众投票行为的规定,在投票时进一步落实选举证、实行无记名投票和唱票公开的原则,这样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民的选举权利。(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学莉.《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论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 黄涌群.《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5页.

[3] 张禛婷,顾爱彬.《基层群众自治现状调研及展望》[J].政法论坛,2014,4(下):147—03.

[4] 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武汉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篇9: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评估情况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贵州省计划生育协会下发的•关于2010年度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国家级示范村(居)评估验收的通知‣黔人口发„2010‟30号文件精神,按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六个好”的评估标准,我州采取了“三个强化”有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1、州、县、乡三级均成立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全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实施方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时间安排五明确。

2、建立村(居)为主机制,明确村(居)“两委”职责和分工,落实干部责任包干机制,落实驻村领导干部、计生专干责任制,村级两委干部包片责任制,村(居)干部基础工资加绩效活动工资制。如施秉县城关镇的云台村等。

3、切实兑现村计生专干、协会常务副会长和村计生小组长的工资报酬,解决村居计划生育工作活动经费。对村(居)计生阵地硬件建设达标的村(居)给予经济补助,对表现好的村干部给予政治保障。使村(居)人口计生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保证群众自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如凯里市鸭塘镇的中坝村等。

4、各县(市、区)均分别明确两个2010年度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建设任务。

二、制定评估方案

1、评估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

2、评估内容: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关于印发†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评估标准‡的通知‣和•贵州省计划生育协会关于计生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意见‣,围绕“组织建设好”、“制度规范好”、“村(居)务公开好”、“宣传服务好”、“计生诚信好”、“文明建设好”等内容,确定评估验收内容

3、评估方式(1)、自查自评:县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按所推荐示范村(居),并组织所推荐示范村(居)开展自查自评,于2010年10月9日前完成自查自评工作。

(2)、现场评估:从各县市区所推荐的示范村(居)中随机抽取1个村(居)进行现场评估。现场评估可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进村入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3)、书面评估:对随机抽取的1个村(居)所在地的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的评估工作采取书面评估方式,主要评估内容为年初工作计划、平时督查情况、评估报告(县级)及示范村(居)工作运行情况、人员与经费落实情况等。

三、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通过评估检查,人口计生工作通过自治的不同形式,基本达到了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建设评估中提出的“六好”要求,人口和经济社会、文明建设迈入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村级计划生育协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按照村民自治的总体要求,与其他自治组织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组织会员,带动群众,从计划生育入手,动员各种力量和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着积极的骨干带头作用和生力军。归纳起来,有五点主要经验:

一是支部重视、村委会领导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基层党支部和村(居)委会是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支书一般均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同时兼任协会会长。

二是优化组织网络,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有的实行计划生育专干和协会秘书长两职1人兼,有的将村民小组长、村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村计生协会员小组长合三为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突出会员小组长的作用。

三是群众参与,是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必要条件。各村积极发挥群众在文化宣传、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中的参与作用,在生育证发放、社会抚养费征收、奖励扶助和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方面的民主评议和监督作用,使群众的参与热情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是服务引导,是做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措施。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委会仍然要承担由上级交付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管理的手段将主要通过服务来落实。网络全、会员众、优势突出的基层协会自然成为村委会服务群众所依靠的生力军。

五是计生诚信好。均无人口出生瞒报、漏报现象,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0%以上。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生殖健康、避孕措施免费服务到位。

2010年创建的32个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有7个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村(居),获国家计生委和中国计生协授牌。对2010年度抽查评估的17个村(居)分值作为2010年度人口计生工作评分标准中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指标的分值。对所抽查村评估结果代表该县申报创建村成绩,对合格村由州计生协予以授牌。

篇10: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为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贵阳市、清镇市计划生育协会提出的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人口计生基层群众合格村(居)建设的要求,按照我镇人口计生基层群众合格村(居)建设的安排,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计生为中心,以宣传教育工作为先导,以计划生育群众工作为载体,促进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工作顺利开展,提升村民自治工作新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改善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为开展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组 长:王国均(村计生协会会长)副组长:杨正才(村计生协会副会长)成 员:徐延平(村计生协会秘书长)

杨再义(村计生协会理事)

肖举芳(村计生协会理事)

杨忠学(村计生协会理事)

杨再禄(村计生协会理事)

徐念华(村计生协会理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村办公室,由杨正才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

1、村有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村计生网络健全,报酬落实;村两委敢抓敢管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落实各项制度,职责明确,村与乡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

2、村计生协会强化组织建设,达到合格村协会。

3、村计生服务室按要求配备相关设备。

4、育龄妇女小组长每月对育龄妇女重点对象进行见面报告,准确填写记录,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5、有三条永久性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四种报刊齐全;群众对计生工作满意率达98%以上,宣传品入户率达100%,知晓率达100%,6、流入、流出人口登记准确,及时填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信息报告单,无手术库存,当年出生手术及时率达100%。

7、有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准确、及时、规范;与每户村民签订计划生育系列合同,认真履行合同职责和义务。

8、年度符合政策生育率92.5%,综合妇检率达98%以上。

四、工作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步:宣传发动

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活动,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出良好的宣传氛围,让广大群众知晓开展“村民自治”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和发动让群众知晓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达到“村为主、组为本”,让多数人管少数人,为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必须开好两个会:第一是村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会;第二是村民大会,村民大会可根据各个村民组召开,要让全村村民明白开展 “村民自治”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制定村规民约、实施计划生育协议管理

1、根据“村民自治”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工作组织机构和一系列制度,并上墙公开,其核心是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各村在不违背现行法律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拟定符合本村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的村规民约讨论稿,在拟订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交给村民讨论修改,形成共识后,表决通过。经村民签字认可后,方能公布生效。

2、村要实施计划生育协议管理,加大履约力度。督促各村民组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积极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对违反协议的对象予以依法处理;明确育龄妇女小组长和中心户长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细化指标任务,明确具体实施管理的重点户、重点对象,妇检对象名单,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真正实现“村为主、组为本”。

第三步:摸清底数、完善资料

1、各村要认真逐户对家庭人口档案,以组为单位认真进行进村入户排查,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如户数、人数、育龄妇女数、已婚育龄妇女数,流出人口数、18—49周岁育龄妇女人数、流出办证情况、妇检对象、重点对象、三结合帮扶对象;流入人口总数、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情况、2009年以来的人口出生情况、手术库存情况、生殖服务证(生育证)发放情况等。在熟悉和掌握本村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村干部搞好业务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民小组,帮助村独立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 村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规范村级档案资料,提高村级工作水平。

五、工作任务

1、村两委敢抓敢管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落实各项制度,职责明确。

2、计生协要强化组织建设。一是健全协会组织机构,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作出会员重新登记工作,做好协会会员联系户工作;二是认真开展协会活动,大力宣传计生有关法律法规、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知识,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确保知晓率达100%,满意度达100%。

3、严把妇检闸门关,彻底清扫手术库存,确保政策外人口出生。妇检时,村组干部必须到场组织搞好妇检,对未参加妇检和有可能发生计划外生育的重点对象盯死看牢和不惜血本追踪补检和加大力度清扫手术库存。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着力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对本村流出人员要认真摸底统计,并对流出人员进行分析排查,对未办理流出证外出的要主动上门收集办证资料给其补办,确保办证率达100%。对流出本村人口要及时纳入管理,及时验证,验证率达100%。

5、规范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栏,公开栏要有优先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情况、村规民约、优质服务等内容,要在各村写永久性宣传标语3—5条,在各村民小组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栏1—2幅。采用温馨化,告知性的语言进行宣传,让群众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

6、规范计生服务室内上墙内容及资料挡案。计生服务室内的上墙内容由计生办提供,村在服务室内规范上墙。包村计生专干对计生资料档案要分年度分类装档妥善保存备查,(特别是统计报表要分2010年度和2011年度装档)各类资料由村专干负责完成,做到准确、及时、整洁、规范。

六、工作要求

计划生育协会在村民自治工作中要作好业务指导工作,对村民自治工作负总责。重点在软件资料整理,村民自治村规划上把关。加快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人口计生工作与村民自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村计生协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使我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村计生协会在11月30日前整理好有关资料,进行基层群众自治试点村工作自查并写出报告上交镇计生协会。

上一篇:五里界小学高段数学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汽车照明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