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24-04-16

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选8篇)

篇1: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村民自治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在不断完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村民自治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许多不利因素也则会那个在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深入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使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深入发展。严格的说,村民自治可追溯到我国的原始社会、古希腊雅典鼎盛时期以及非洲的古迦太极自治共和国统治时期。那时实行的氏族制度,平民会议制度对村民自治制度有启迪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民主建设的亮点,是中国农民自发创制的伟大民主实践,对我国民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一、村民自治的含义

现代自治思想的萌芽发轫于资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学说。他们都假定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自在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可以进行自治的。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自治是指每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自治的核心内涵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在法理上的基本内容是意思和意志的自主和自由,而在制度层面上通常是用自决、自我统治、自主、自我决定等来解释的。

二、当前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的思想依然落后

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程度,村民自治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村民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和民主意识的强弱。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农民民主意识普遍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封建传统落后文化思想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原因。中国五千年封建专制思想和长期小农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一些落后封建文化仍然在广大农村地区阴魂不散,影响极坏。有病不求医而求神拜佛;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农村青年一旦结婚就不再学习,如果谁学习就遭到村人讥讽等等,不一而足。而农村现实状况是“精英”纷纷离村,老弱病残守家。农村的青年人有的当兵,有的考学,还有外出打工、学艺,他们再回村的可能性很小。而在农村留守的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游手好闲青年,真正在农村干起事业来的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也造成了农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素质普遍较差,更枉谈民主意识了。而村民自治又要求村民摒弃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这就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不解决,村民自治就无法推进。

(二)上级随意委派撤换村干部妨碍了村民自治建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成员。”法律规定在某些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的头脑中可谓一片空白,毫无印象,那是针对别人的,而与已则无任何关系。据某报载,前几年,某中心区乡镇、街办党委、政府委派干部到近郊村任村支书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村大多因拆迁、征地补偿、村民住宅安置等方面的事情未处理好而导致村内矛盾激化,村支书因无力收拾残局而自动辞职,或者因乡镇、街办对其不满而劝退、停职、撤职,这时乡镇、街办党委便委派一名干部到该村担任村支书职务。从法理上讲,担任村支书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村民,二是共产党员。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知道乡镇、街办干部是国家公职人员,不是村民。所以,乡镇、街办干部去村里任支书是违法的。如果乡镇街办干部担任村支书,作村里的一把手还须听命于乡镇、街办党委、政府,村民还怎么自治?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村民自治是法治下的村民自治,自治本身要求有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为遵循的依据。目前我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实施办法。但现行法律、法规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地方性法规的某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如:关于村民资格的界定问题。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只能是户口在本村的村民,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加快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实生活中存在“户在人不在”或“人在户不在”等复杂情况。如何很好地研究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口现状,预见未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构成,科学地界定村民资格,不仅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而且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拓农村人才‘市场,为农村和城乡人才流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完善村民自治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党的领导方式

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党支部和村委会之所以容易产生矛盾,重要的原因就是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僵化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下,组织的协调主要靠党支部书记的个人威望和素质。但是这种依靠个人威望和素质的治理方式是根本不可靠的,这在改革开放之前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但在现阶段,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现实需要,村民自治都必须在党组织的引导

和保证下运作。“没有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由先进分子组成的党组织的引导,村民自治很难自动地规范化运作,甚至会走向封建性的迂腐的政治。”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就是组织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党的领导不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为民做主”,而是“让民做主”。这就需要转变基层党组织以前的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要充分地相信群众有自我做主的能力。村党支部作为党的农村基层领导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宣传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实行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党的领导就是政策、方向性的领导,除了政策、方向性的领导外,就是要支持、保障和监督村民实现其自治权。这应该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转变的方向。

(二)规范两委的职责

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具有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权的组织,将长期存在。要使这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各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必须从制度上对其各自职权范围作出合理的界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因此,党支部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就应当避免行政化的倾向,就应当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放在对其它村级组织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上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上。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为此,分别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制定各自的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三)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

我们都知道,依法治国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它意味着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法制。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它尊崇法律至上、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以及正当程序。在法治国家的状态中,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因此,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视民主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来保障村民自治的规范运作。

四、结语

总之,村民自治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乡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村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经费和条件,并

对工作实绩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村民自治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对农民群众特别是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其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使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2: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赫山街道办事处杨朝霞

党的十六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村务民主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诸多矛盾和问题、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形式。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宣传不到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性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五四运动算起,民主启蒙在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商品经济的落后、封建专制遗毒的存在,中国人民的理性民主意识不强,专制、非理性和无政府主义等观念仍阻碍着民主的传播和建立。从干部的角度讲,有的人没有认清民主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专制史的彻底否 1

定,需要作出巨大的、艰辛的、长期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民主是创新的机制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民主进程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振兴。有的基层干部把民主作为自己集权统治的一种策略,摆脱不了专制意识的影响,控制甚至歪曲民意,把神圣的民主看作是可随意篡改甚至是实现集权的工具。从群众的角度讲,既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又有无政府主义的意识存在,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和系统的民主理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民主权力,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受集权影响,漠视民主。不相信真正民主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集权者骗人的把戏,不看重自己的民主权力,人云亦云,或者滥用权力,致使宝贵的民主权力失去意义甚至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别人赚取权利的工具。二是非理性民主。鉴于有些人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宗族意识、集团意识、利己主义观念的存在,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往往把这种权力作为宗族、集团或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选举中为达到自己的私利而抱成一团,民主权利成为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工具,使民主遭到扭曲甚至倒退。三是无政府主义抬头。由于缺乏对民主的理性意识和系统的民主理论的教育,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小私有者的无政府主义意识就会抬头,表现为一盘散沙,严重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主张不要政府和村委,各家顾各家,无为而治,拒绝民主权利或者滥用权力。民众的以上行为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假象,似乎在农村实行民主没有条件,甚至把在农村实行民主看作是农村不稳定的原因,更迎合了一部分有意或无意地习惯于专制的人的观点,否定民主在中国的巨大进步意义,歪曲控制民主,把民主作为实现集权的工具。

第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程序需要进一步健全。民主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理论,是人类在政治制度的长期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文明成果,但他更是一种严格完整的政治制度和运行程序,换句话说,民主的进步性正体现于民主制度的安排及这种制度安排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在人民主权达到共识后,通过怎样的政权组织和程序安排使民主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课题。单以政权来源和目的来界定民主是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化的概念,只有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概念才能够提供分析上的准确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使之成为有用的概念。因此,严格完善的民主制度和运行程序比民主理论进步性本身更为重要和关键,也是历来民主实践的重点。在我国的民主实践中,人民当家作主已得到普遍认同,重要的是怎样把宪法的规定变为现实。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严密的制度和程序,确保民主的正确贯彻执行。目前,基层民主在制度上还不十分严密,程序上还存在漏洞,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们对制度与程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执行中的混乱就容易发生。

第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从民主发展的规律看,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进步,民主的启蒙、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过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实践中的制度安排,必须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也只有在民主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民主的理解和认同,理性民主观念和民主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这就表明在民主实践的初期,由于民主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民主操作的不规范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民主逐渐走向正轨的必然表现。如第一次选举,可能出现群众不选、乱选和其他非理性的选举问题,但一旦他受到了非理性选举结果带来的损害,第二次选举就会更庄重和谨慎一些,依此类推,选举就会逐渐走向正轨。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民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它的规律性,牢牢把握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倒退。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民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使民主进程停滞、扭曲甚至倒退,影响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要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的力度,在正确的民主思想的指导下,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尽可能减少民主实践初期的不规范现象,注重用严格科学的程序和制度来保证民主实践尽快走上正轨。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进行。我们的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国家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唯物辩证法是其根本的哲学指导思想,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主权是党奋斗牺牲的出发点和宗旨,也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原因,更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落实、健全和完善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基层民主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一事无成。

第二,加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要大力加强对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教育,明确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民主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观念。尤其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民主

理性教育,保证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实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三,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抓好四个环节,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民主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严密的可操作的程序,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环节的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选举中应建立健全选举组织办法、候选人产生办法、候选人竞选规定、秘密选举规定、公开选举结果规定等制度,确保候选人和选民的合法权利,确保选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决策时应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保护少数人的正当权益,严防歪曲控制民意和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民主管理中要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具体规定各项村务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越权代管无效。民主监督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村民理财小组和其他村级组织的工作规程,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创制权、罢免权和否决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衔接的统一整体,各项制度要环环紧扣,严格建立,狠抓落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给稚嫩的民主带来严重的损害。

第四,在实践中完善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措施和制度,使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提高理性民主观念,养成良好的民主行为习惯,保障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第五,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民主与

篇3: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第十三届第三次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层次继续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春风吹遍了中国广大的土地。推进基层民主,确保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加强基层群众团结奋斗的重要途径。

起初,必需进一步加强法制建造,确保各方面自治行径在法治轨道上康健进行,以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施展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管理法治化中的枢纽擢用,加强基层干部法治看法,法治为民的认识,加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实力建设,加强基层法治部分和法治队伍建设。其次,建立农村事务系统。依法推进基层公共事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公开办“实”、“开”。依法完善民主管理,维护基层大众参与权。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民主监督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中较为亏弱的步骤,监督机制不完善必然会引发腐败作为,腐蚀已经获得的民主功效。最后,要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的能力,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基层电力线生活的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需求,直接面对矛盾,在上情下达下情转移的关键作用。

二、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基础与发展逻辑

在新中国的民主实践中,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城市发展中发展而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新政权,将国家权力的组织建设扩展到社会最基本的水平。在农村,建立一个村(行政村)一级政权,即由村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对村民的政府;在城市中,建立一个居民委员会,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但作为一个全面的法律保护的民主制度,它在80年代末才开始全面运作。基层群众自治从组织形式到轨制情势的发展过程讲明: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着实是农村基层自治和城市基层自治互相作用、互相推动中发展起来的,这类民主发展的态势,在90年代依然存在,并不断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推动基层自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基层民主自治的逻辑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后形成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制度体系,一定要走向第三阶段——系统的运作和功能的实现。90年代的基层自治的发展,显示了第三个阶段的发展。进入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现阶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制度条件。

三、村民自治的含义与意义

现代自主权思想起源于资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理论。他们都假定在天然的状况下,人是无拘无束的,是以人的本体是能够进行自治的在政治学的黑色百科全书中,自我管理是指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或团体管理自己的事务,并且完全负责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自主性是他们自己决定的核心内容。法学的基本内容是记住和自由的含义和意志,这通常是通过自决、自治、自治、自决等来解释的。

村民自治为维护社会稳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激励与鞭策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村委会选举扩大和完善农村的选拔、使用渠道,是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是落实村民自治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第三,执行村民自治变更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预激情,巩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其次,一个村民自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建设了中国优秀的国际形象。近年来,许多国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对中国的外交代表,世界主要新闻媒体记者,中国学者的研究问题,并了解,参观了村委会选举,给予客观评价。认为选举工作组织精密、流程民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许多人已经改变了过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偏见还有看法。

四、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

说到民主,人们总是认为选举总是第一。的确,选举是当代民主的基本形式。党中央第三届第十一次全会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些标志主要体现在选举中。例如,在1980年,在广西平南市宜州合寨村,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第一次村民直接选举。选举产生了最早的村乡即村委会,乡村开始实行民主选举,村民自治。但,民主并不局限于选举。人们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参与自治组织治理和治理公共事务,是民主的又一种基本形式,现在人们通常把民主政治本质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在以下三个方面是民主治理的基本内涵。温岭开展“民主恳谈”或“民主论坛”,是一种“交流”作为一个起点,开展民主治理或载体的活动。

温岭“民主恳谈”是基层民主的花园与花成百上千的花,是温岭市的泰州、浙江的县级市,“民主恳谈”是温岭市在城镇,村庄,和市政当局进行各种基层民主活动的总称。温岭“民主恳谈”的焦点和要点是乡镇和村级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听证轨制,双轨制是一个镇、村两级政府重要村务公开举行民主决策的一种新尝试。乡镇和乡镇民主听证制度和农村民主听证制度的要求是重要的地方性问题,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必须召开镇民主听证会和村委会民主评议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如果镇村是采取临时办法,不作或中止决策或决定,对修改、调整和完善再次召开会议做出合理决定或决定。从实践成果来看,温岭的基层民主政治鼎新成效显著,着重体现在优化了基层党委、当局和乡下自治机关的决策标准,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强基层党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的响应,密切党群众的关系;促进基层党的顺利执行,政府决定,提高效率的执行;加快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的大量问题,解决,满足了人民群众各种合法的利益诉求;促进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冲突解决,推进社会和谐;改进和完善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强细化。所谓的“民主恳谈”是指在城镇或村庄部门支持党组织(党的领导对应的成员参加),广大人民群众和代表参与,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温岭浙江创建的“民主恳谈会”,基层民主建设总结等一系列措施,包括村级民主选举制度,乡镇民主恳谈会,镇民主听证会、村民的主要论坛,村民主要程序,民主职能,深化感情的渠道。把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具备首要的理论和实际的现价。

结合温岭恳谈会对如何完善村民自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1、健全制度是基础

“系统”在释义中的“词”在:“按要求的成员的合作,遵循一定的规则”。加强村民自治,健全制度是基础。改进村庄关系,国家应进一步强化立法,用法律庇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治村委会自治权遭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涉。要用法律分明州里当局与村委会是指导而不是治理关系,要明确处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相关的的详细并具备可操作性的准绳过程和措施。同时,乡镇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村委会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是村民自治组织的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不能落实村委会的职能和不适当的干预。一是轨制要全盘系统。关于应由村民参预治理的事情,都应以制度的模式加以规范。“八郑规程”将村上的庞大事项都以轨制的模式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村民参预治理提供了详细的依据和指南;二是制度应切实可行。起源于实践的需要,制度应符合规范的实际情况,一旦建立应具有可操作性,应该是可见的,有形的和具体的东西,让人民的主人的国家不再是空谈;三是制度要突出重点;四是制度应能得到有效落实。

2、转变党的领导方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成功。”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完善党的领导。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党支部和村委会容易产生矛盾,重要原因是村党支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刚性一元领导模式,本组织的协调主要依靠党支部书记的个人威望和综合素质。“没有对教权的先进理念,由党的先进性,村民自治是自动调节的操作非常困难,甚至是陈腐的封建政治。”党的领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这是党的先进性和要求的体现。党的领导不为人民执政,不是人民做主,而是让群众做主。这就要求基层党在全面改变基层党的工作组织之前,要充分相信群众有能力自己做主。各级领导干部在规划中,更多地考虑了决定合法不合法,确以保证决策目标、权限、实质、手段、流程都符合法律规定。在推动实施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坚持的同时,坚决防止在实践中实行传统的做法和条例来代替制度。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法治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和平的能力,是党的十八大要求。这就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投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还是资源开发、劳动关系调解等,领导干部都应该准确地用法律的方式来推动。因此,在实施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党的领导是政策与领导的方向,除了政策、领导的方向,就是得支持、保护和监督村民自治,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实力。

3、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

咱们都知道,依法治国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律模式,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是以民主为前提的法制。在法治国家、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国家之间的法律约束、权力的政府;人民与法律之间,运用法律对利益分配;在法律与社会之间,利用法律,以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权利和权利。因此,在民主法治建设的布景下,必须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运用法律保护村民自治的模式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赖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弥补了目前省级各种关于农村和农村村民自治的法律措施,使之丰富多彩的实践已经为村民自治组织制定的物质供应,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使我国农村和村民自治立法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可以平衡,村委会选举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村委会选举更加规范,农民民主选举权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

4、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准确决策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首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是落实民主集中的重要一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智慧和繁荣,但思想;大禹的习俗,因为私人的好。”要加强民主决策,加强民主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提高民主质量,畅通民主渠道与落实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监督的意见、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我们要加强民主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员的培训和选拔,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监督形式。民主管理相对于一致从命巨子管理。管理中的“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科学传播的中央集权思想,协调组织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严格执行并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9条指定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村民们要召开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一个强制性的村民实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是民主决策制度的主要载体,要积极推进村务和民主决策,通常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民主决策,不由一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基层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为了提高村民会议的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的心灵和头脑。

五、结束语

中国村民自治的建设不仅是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过程,也是法治和秩序的基本原则。在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宣言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使用民主权利,根据自己的事务管理,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民主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广泛的实践”。

总之,现在农村村民自治更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地去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才能把村民的自治朝健康良好的方向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干净整洁,生活余裕,治理民主,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推重农民意愿,踏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融洽的农村社区。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村民自治权是我国农村的一种控制性武器。但村民自治不仅定宪章、立法、集经费、进行干部选拔,如何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事务中,如何培养村民自治的精神,如何防止村民自治的刚性,形式划,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金太军.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5-52.

[2]高建,佟德志.基层民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0-17,67-71.

[3]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67-77.

[4]魏光奇.官治与自治[M].商务印刷馆有限公司出版社,2004:10.

篇4: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政治;自治权利;完善;

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01-01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及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到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联邦自治”“民族自决权”有本质区别的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

二、民主政治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民主政治应该是让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自己的权利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提出及发展使中国人民真正地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多方面的民族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充分享有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在立法、经济、文化教育,组织制度等方面享有自治权。

在立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行使自治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下,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还以整章形式规定了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等。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刚性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它赋予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这一权力所体现的本质就是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践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这一实行自治的核心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也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相应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民族区域自治是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相适应的一种制度,而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性正是“自主性”,例如财政预算支出的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可以高于一般地区;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在教育方面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建立民族高等院校,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在文化方面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医疗事业方面,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国家还设立各项专用资金,扶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文化建设事业。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意识淡薄。经济文化落后及由此产生的自治意识淡薄,是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得不到很好实施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意义上看,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对自治地方的一些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纸空文。不少农民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所在地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知之甚少,而很多普通农民根本不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相关自治法规的内容。多数民众自治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淡薄,严重影响了自治法赋予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贯彻落实。因此提高民族自治意识就必须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政策,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文化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座谈会,文化教育节,颁布实施条例等,使民族自治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并牢固树立自治意识,把实施条例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政治建设的保障,文化建设的需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未能及时修订。据调查,自治区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除了章节结构、称谓以外,自治条例的主要内容十分相似,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对照,照抄照搬的地方比比皆是。没有自己的特点,缺乏具体灵活的措施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最大的问题所在。制定自治条例要根据宪法和自治法,但依据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在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上,自治条例应当着重解决个性方面的问题,要分析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中存在的特殊矛盾和突出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党的领导机关与自治机关的关系,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修改制定。提高自治机关的自治能力,制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自治条例,充分落实自治权成为当务之急。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尚未能正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些误差,因此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成了当务之急。除了普及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教育外,作为知识分子阶层就应该充分正确理解这项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落实方法,使民族地区人民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惠政策,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贯彻落实,更好的促进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版

[2]杨虎德.青海民族工作的实践与讨论[M].西苑出版社,2011版

[3]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版

篇5: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镇龙乡位于横县北部山区乡,是壮族之乡,是革命老区乡,距县城50公里,离南梧高速公路校椅路口约28公里,与宾阳贵港两县市相邻和石塘、校椅、云表交接。全乡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18940人,内辖11个村(居)委会,83个自然屯。有党支部17个,共有党员365名。耕地面积11190亩(其中:水田9840亩,畲地1350亩),有林面积23.5万亩,木材蓄积量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2%,是横县主要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镇龙乡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不断完善,村民自治领域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一、抓好村、屯办公楼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础。从1998年以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重点抓好村委办公楼的建设,全乡11个村委,掀起了建设村办公楼的热潮,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筹集一点,上级补助一点,村集体开支一点,到2001年,全乡各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了一栋6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之后,不断扩建,到现在,各村的办公楼120平方米以上,实现的村民自治有场所。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各自然屯也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屯办公室,据统计,全乡83个自然屯,有21个有屯办公室。

二、抓好组织和队伍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关键。从1995年村改委 1

之后,至 2011年已是第六届,今年按照《村民自治法》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差额、竞争”原则,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两委”班子成员。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一次性成功选举产生支书、主任各11人,副支书、副主任各11人,委员66人,其中支书主任一肩挑3人,“两委”交叉任职25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届年轻2.9岁;大专文化以上3人,高中(中专)文化36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无论是从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还是能力水平上都得到了全面优化,真真正正选出了百姓满意,党委政府放心,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不出事的村干部,巩固了基层政权组织。可以说,村两委班子好与差,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质量。

三、抓好制度建设和村民教育,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一是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重点制订了《村规民约》,由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每一个村民都有约束力,谁违犯《村规民约》,由村两委领导小组依约执行。通过制度建设,既体现了民主管理,也增加了村民执行政策、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目前,各村委会凡涉及村民利益和集体经济利益的问题,除必须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外,都要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里发展规划、经济建设、公益事业、财务开支、创办企业等都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得到充分落实。二是我乡以村民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村民终身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村党校、村级文化室的作用,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实施远程教育,建设一批农村书屋,实现图书10000册,为群众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村组,广泛宣传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新精神、政策,并协调做好县文工团、县电影公司做好演出工作,现在百场电影进乡村在我乡进行中。我乡每年还开展文体活动,篮球赛、山歌赛等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我乡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成立了村组理事会(经联社机构)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积极行动,使结婚比俭朴不比嫁妆、子女重养父母不重葬事以及抵制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在我乡初步形成。以“致富户、守法户、计生户”为内容,在全乡农村广泛开展活动。

四、抓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村民自治的保障。我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践行科学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打造林业强乡,构建和谐镇龙,加大新农村建设,实现民富乡强” 为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乡加大农业生产发展力度,实现粮食丰收,大力发展甘蔗和蘑菇生产,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亩和3万平方尺以上。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继续抓好无公害蜂蜜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养蜂业,全乡养蜂达5000箱。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山上大棚养鸡,以米田可、六昌、那旭村为重点,巩固发展100万羽以上,同时抓好本地土鸡、土鸭、土鹅、生猪等家禽家畜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植树造林,为绿水青山添砖加瓦,稳步发展松木、杉木等多种林木,全乡有林面积达27万亩,人均有林地15亩。我们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健全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治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乡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一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们将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村民自治模式,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建设新和谐镇龙而奋斗。

篇6: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汇报材料

工作汇报

中共伍家乡委员会 2011年12月14日

2011年,伍家乡党委在区委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伍家乡2011年组织工作要点》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村“两委换届”及“争先创优”活动为抓手,着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水平。今年,伍家乡先后荣获宜昌市“先进党委中心组”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强化民主决策,确保党委决定正确

(一)完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科学、民主。民主决策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做好民主决策工作才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乡党委制定出台了《伍家乡党委议事规则》,坚持对重大决策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由党委班子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和要求,充分听取乡党委成员、各支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研究,并以会议表决的形式作出决定。出台了《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关系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

项、各级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和后备干部的确定任用等事项要坚持听取意见广泛全面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和形式多样化原则,充分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确保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坚持推行“五议五公开” 制度。全乡各村党支部(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处理各村事务中必须遵守“村民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这一议事流程。坚决杜绝“一言堂”、书记主任“一锤定音”的现象。

二、实行民主选举,严格村级干部选拔程序

我乡第八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尊重群众意愿和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周密部署、操作上严格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换届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一)健全组织,加强督办力度,明确工作责任。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第八届换届选举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选举日常工作,建立了乡党政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乡驻村指导组具体指导各村选举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各村也成立了换届选举工作机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本村换届选举工作第一责任人,靠前抓、具体抓。

(二)严格选举程序,全面推行党组织“两推一选”制和村委会“海推直选”制。

我乡第八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从组织考察到推选选委会、监委会,从选民登记到个人自荐、村民提名,从海提大会到正式选举大会,乡村两级严格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全面推行党组织“两推一选”制和村委会“海推直选”制,扎扎实实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严肃选举纪律,严密组织实施,严格工作程序,始终做到了规定程序不减少,关键环节不简化,民主选举不走样。在村民投票组织工作上做到了“两严格两确保”:严格规范委托投票,严格管理秘密写票处,确保选民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立行使民主权利,确保选举依法、公正、规范、有序进行。

(三)充分宣传,广泛动员,确保实现“官由民选”。本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选民的参选意愿强烈,不少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都专程回来参加选举,依法行使自已的民主权利。全乡登记选民20818名,参加村委会投票的选民19200名,参选率达92.2%。全乡有18464名群众参加了党组织书记推荐,611名党员参加了村党组织成员推荐和选举,参选率达64%。选民的民主选举意识明显提高,绝大多数选民都能正确行使选举权,把自已神圣的一票投向公道正派、廉洁勤政、乐于奉献、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干部。

三、确保民主管理,整体推进“三务”公开落实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强化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农村腐败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项阳光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伍家乡党委、政府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核心,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全乡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领导有力,组织健全

伍家乡党委、政府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乡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并在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对全乡村级集体资金、帐目实施双代管制度。

(二)制度完善,措施有效

为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伍家乡不断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并出台了《伍家乡村级规范化管理办法(暂行)》,各村还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进一步明确村党支部(总支)、村委会的地位、职

责和关系,规范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内容、程序及相关制度。并强调各村每次会议议事内容要记录成册,年终纳入到千分制考核,使其真正做到了有规可依、按制办事、措施有效。

(三)载体健全,形式多样

为保证村务公开制度的贯彻落实,深化民主管理的理念,各村积极创新村务公开工作思路,采取“点题公开”及“回音壁”的方式解答群众疑惑。在公开形式上除了在村级阵地设置统一的村务公开栏外,有的村在村民集中安置小区设置公开栏和“明白墙”,有的发放明白卡,设置意见箱。乡“两公开”领导小组组织经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事务办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建立监察制度,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四、强化民主监督,打造阳光型“班子”队伍(一)建立领导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

为了能达到真正实现干部群众选、村务大家议、大事村民知、全程有监督。伍家乡党委、政府决定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中,成立千分制考核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设立村民检举监督信箱,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部门配合、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为伍家乡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乡纪委组织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促进乡村干部作风转变,树立清廉勤政干部形

象;开展“双述双评双公开”活动,扩大群众知情权,争取群众支持。另外,建立乡、村、组三级纪检信息举报网,设立举报意见簿、公开举报电话,专人受理举报,畅通举报渠道。

(二)制定监督措施,发挥群众监督力量

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对各村村务监督,特别是对当前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土地征用补偿、重大项目审批和支农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理、村集体企业纯收入支出情况等问题以及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评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的监督。

一是要求16各村制定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上述事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采取关口前移的办法,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变事后理财为事前理财。各村成立由村民代表推选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村级财务预算决算、重大财务活动都须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对村务公开进行检查和监督,有权代表村民查阅审核有关账目,反映有关问题,对有效监督村级财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设立村务公开小组。村务公开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务公开小组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查村务公开各项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形式是否规范,并及时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督促村级

篇7: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街道地处成都市成华区东北部,幅员面积37.61平方公里,占成华区幅员面积的1/3,辖2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18个村改居社区),170个农村居民小组。街道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

原**乡被称为“外八乡”、成华区的“西伯利亚”。在牛龙路没有修通前,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较严重,群众意见大,基层干部难当,许多人不愿意当村干部,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基层组织较软弱,村支两委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淡薄。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党工委、办事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北湖建设、旧场镇改造、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乡村路网建设、同乐新型生态社区、桂林新居等重点工程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2005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名列全区前茅。全年实现区及区以下财政收入1768万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43.0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223.08%;农民人均纯收入5406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7.27%。

二、主要工作特点

(一)强化科学、民主决策,确保党工委决策正确

完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科学、民主,这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党工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组织部关于《成[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华区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列席街道党工委会议试行办法》,大胆开放党工委会议,对重大决策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充分听取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工程规划等重大事项及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保重大项目决策科学、民主。仅2005年,党工委共开放会议16次,先后邀请了12名社区党支部书记、7名居委会主任、3名区人大代表、3名政协委员、5名党员代表、14名群众代表及副科级以上干部列席党工委会议,主要对地区经济发展、北湖深度开发、同乐新型生态社区、桂林新居、旧场镇拆迁、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及乡村路网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反复研究,听取多方意见。

例如,党工委提出建设“工业**、物流**、居家**、休闲**”的发展思路和打造成都“人居天堂”、“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都是通过多方座谈、广泛征求群众、专家的意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提炼而成。

2005年正月初二至初八,党工委书记就**2005年发展思路专门征求建设社区党支部书记胡雅军、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发根等8位党支部书记的意见和建议,为正确制定**2005年工作要点打下了基础。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2005年5月,党工委、办事处邀请省社科院、市农工办、就业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家论证、研究,同年7月28日在全省率先成立成都图强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从而找到了一条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新路子。

为了有效解决**旧场镇改造拆迁进度缓慢的问题,党工委领导和睿华公司负责同志一道于去年11月认真听取场镇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对旧场镇改造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为推进旧场镇改造打下了基础。

今年2月中旬,党工委、办事处还邀请了策划公司对绕城高速路两侧的高洪、平丰、新民、光明、建设等五个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策划,目前正在制定具体规划。

(二)全面实行公推直选,严格干部后续管理

一是严格实行公推直选。按照区委关于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的有关文件精神,党工委认真研究,精心组织,于2004年全面推行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制度,当年10月,20个社区党支部书记全部实行公推直选,同年12月,20个社区居委会采取直选办法进行了换届选举。通过公推直选,一批作风正、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岗位。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公推直选后的后续管理工作,及时组织新当选的两委干部进行任职培训。2004年10月到2005年12月,共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6期,其中组织社区党支部书记到广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1次;到上海、南京等长江三角洲学习考察1次。此外,有8名社区书记、主任参加了大专、本科学历培训。通过培训,社区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2月9日-10日,组织社区书记、主任和居民小组长共240人到电子科大参加了区委首次举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8万元。

2、干部队伍精神振奋

以前干部队伍存在自由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群众的信任度低,社区的工作开展困难。

现在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神振奋,干劲十足,责任心、事业心增强,为了社区发展和保证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许多干部加班加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一些同志更是带病坚持工作。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是“现在干部比以前实在多了,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区委主要领导对**干部的评价是“整个**在变,面貌在变、我们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都在发生变化,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以前群众对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表现出漠不关心,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社区自治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现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群众主动要求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例如:秀水社区改造办公楼,因为没有场地,居务公开、财务公开拖延了一段时间,都被群众举报到区上。又如乡村路网建设,要占用光明社区3组廖玉清的鱼塘,廖玉清要求按5000元/亩的标准赔偿,而社区的标准是4200元/亩,社区干部做了多次工作他都不同意,后来支部书记李发根提出召开居民大会进行表决,只要大家同意,就按5000元/亩的标准赔偿,迫于民主的压力,廖玉清最终接受了4200元/亩的赔偿标准。再如丛树10组和13组的土地被租用后,广大群众考虑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民主表决,两个居民小组主动向社区居委会每年分别上交2500元、3万元,支持社区发展。

4、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融洽

以前群众对干部不信任,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基层工作难搞,基层干部难当,甚至不少社区没有人愿意当干部。

现在推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消除了干部与群众的隔阂,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融洽。

2005年4月,我们启动了25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在不给地租、不赔青苗的情况下,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共同努力,宣传发动群众支持配合道路建设,在短短的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交地工作,确保乡村路网建设快速推进。

又如**辖区内的工业区、北湖等重点项目建设,都要涉及征地拆迁问题,但我们的拆迁安置政策透明公开,群众也非常积极地支持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基本上没有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5、社会和谐稳定

由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群众理解、支持力度明显上升,信访量明显下降,社会和谐稳定。2004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79件,2005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件,同比下降13%。连续三年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

目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

一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不平衡。表现在:有的社区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完全到位,重视还不够,措施不得力。

二是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甚至把民主与法制完全割裂开,片面强调民主而忽视法制,存在只要民主,不要法制和集中的错误意识。

三是群众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观念还有些薄弱。表现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强,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有部分群众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们党工委、办事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纳入党工委、办事处的今后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为构建和谐**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加强党工委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工委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社区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实践之中,领导和支持群众依法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监督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树立“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辖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重点抓好街道层面和社区层面及居民小组的有关工作。

街道层面突出三抓:第一继续狠抓作风建设;第二继续抓好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第三继续抓好党工委会议开放制度。

社区层面突出:第一深化党务公开、居务公开、财务公开;第二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促进所有社区党支部的软、硬件上台阶;第三继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

篇8:论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这个制度在基层民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农民享受到了民主,感受了公平,这个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因为农民相比城市居民、企业职工,它属于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能够实现民主,这个国家才是彻底的民主大国。农民可能没有太多文化,有的只是辛勤的双手,但是为什么能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为什么国家要把党与农民的关系置于突出的位置呢?我认为,从建党到建国的历史进程中,农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对这两个为什么最好的诠释。

毛泽东说过,“农民问题始终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全局,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在党长期执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也是这样”。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可以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谈起,当时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后又经历两次会师,队伍逐渐扩大,最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走上了长征的道路。我之所以谈这段历史,是因为农民在这里占据着重要角色。毛泽东成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少不了农民的帮助,井冈山地处六县一山,这里在国民革命合作时期,发生过农民起义,毛泽东队伍来到这里后,受到了农民的支持,农民给他们提供了粮食,帮助他们住宿,后又得到农民头子、绿林英雄袁文才、王佐的鼎力相助,他们才能突破敌人的围剿。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当时的情况下,谁给了农民好日子,谁就得到农民的拥护,所以最终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正确思想。蒋介石也正是忽略了农民,忽视了对农村的建设,才会让共产党能在当时的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政权。可见,农民的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农村社会稳定了,地基打牢了,那么整个社会都会是和谐的。

我们中国的国情是特殊的,这种特殊就决定了农民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家实行村民自治政策,是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的。村民可以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的去选举内心认为合格的村干部,这样的村干部才会受到认可,才可能去为老百姓做实事。如果选举的村干部上任后,并没有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没有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那么在下一次的选举中,他将会被淘汰出局,就会有新的有责任感的村干部代替他。在村干部的任职期间,村民也可以对他们提意见,让他们进行改正,村干部同时也要将所管村的情况定期的向上级汇报,能让上边了解到这个村落的最新发展状况。通过这种严格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一般情况下都会为农民做实事,为农村的新建设而努力,在他们的管理下,农村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会有所新的成就。

同时,在农民进行选举村干部时,他们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去成为村干部,他们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它的经济会发展的很快,人口素质整体比较高,响应号召比较积极。可见,村民自治不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也给了辛苦耕耘的农民一个说话的机会。

村民自治政策不仅利于农村的发展,也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什么是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力求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作用便是联系人民群众与国家政权。

所以,这个政党要想生存和发展起来,他就必须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农民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与外界来往少,内心也感觉被国家所忽略,很少关心国家的动态。

实行村民自治,选举村干部,村干部在农民与执政党之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村干部能把国家的指令第一时间传达给农民,也把农民的最新生活状况反映给国家,比如今年粮食产量不好,村干部反映到上面以后,国家可能会想办法帮助农民销售粮食,减收农民的负担。

又或者农民所在的生活区域的交通情况不便利,国家就会出资帮助农民修路。这样,国家既知道农民的需求与状况,农民也能及时了解到一系列推行的政策,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党与农民的关系。实行村民自治也避免了上级盲目的干预农民的生活,能让农民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自我管理。因为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利益问题,国家实现了农民的利益,摆脱农民的贫困,农民自然而然就是共产党最忠实的拥护者。

二、村民自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理,再好的政策也会存在漏洞。村民自治制度的实现机制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这四个方面分别存在不同的缺点。先从民主选举来说,村干部的选举是通过群众投票的方式,在公布选举之前,是有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有参与选举想法的人,可能会通过贿赂上级,让上级为他们说好话,去指定他们任职,这个做法是违背民主选举规则的。

除了在上面想办法,他们也会从下面入手,比如给有投票权的村民一定的好处,某些村民可能只图眼前利益,就把票投给了这个人,这是初期投票会出现的问题。投票结束之后,还会进行监票、计票各个环节,我觉的监票和计票这个过程也是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的。比如选举人有可能同时贿赂好监票和计票的人,在计票过程中,计票人有可能将贿赂人的票数多计,而监票的人又假装看不到,这样就会使行贿人出现票数多、群众喜爱程度高的一种假象。

除了贿选现象,还有特别腐败的派选情况。村干部的选举都是村民投票选举的,而有些情况下上面却直接指派人员,这种情况一是会引起村民的不满,上边直接派人,没有经过村民的同意,村民会觉得自己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会觉得间接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二是参选者感觉到不公平,其余参加选举的人,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不公会大大地降低群众去参与的热情度。

三是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因为派选的人没有经过群众的监督,可能不具备管理村中事物的能力,导致经济搞不起来。

民主决策方面也存在问题,有的地方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没有争取农民的意见,而是直接询问村委会的意见,由村委会给出明确答复。有的村落还能人性化一些,村民代表会议先征求村民的看法,听取村名的意见,然后再询问村委会的态度,当这两者的意见相符时还好,村民的自己决定决策的权利还算得到保障,可当这两者的意见发生矛盾时,往往都会舍弃村民的意见而听取上级的意见,这种表面上民主决策,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民意。

民主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一是村民没有足够的权利,在村干部工作期间,可能存在失职和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村民提取意见后,村干部并没有接受,工作作风依旧没有改变,而村民对此无能为力。

二是村民在对村干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会存在个人的偏见,不能公正的看待他们的工作能力。可能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的村民没有遵守村里的一些规则,村干部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或则是由于别的一些等私人恩怨,导致他们对村干部心存芥蒂。再者,因为一些事物的处理过程比较繁琐,村民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不能正确的分析出事物的利弊,看待事情的眼光过于狭隘,这样就会使他们对村干部产生误解,毕竟农民的思想有时候还是过于狭小过于偏执,一般只会顾忌自己的利益,而不能考虑到整体的利益,不能做长远的打算,这种时候,村干部也感觉十分委屈,默默地吃了哑巴亏。

三是村民监督的不到位,可能是由于有的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或则是可提供给村民的福利太少,导致村民不关心这些,因为谁当村干部他们的生活都没有什么起色,所以他们也失去了监督的热情。

四则是过度监督,这个是我想特别强调的,因为最近几年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什么某村民半夜潜入到村书记家杀害其全家,某村民拿着刀到村委会砍伤数人,这些都是因为村民的情绪过于偏激,无视法律,用自己的方式对村干部进行惩罚,他们这样不但让真心为村民服务的村干部心寒,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都是村民自治中所出现的普遍现象,那么该如何去采取措施去减少这些问题出现的几率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谈的。

三、完善村民自治的具体做法

完善村民自治,从村民角度来说,应该做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要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多数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也缺少一定的素质,他们在村干部没有直接的伤害到他们的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去有意识地去监督他们的工作。所以村民应该培养这种多为他人着想,多考虑大局的精神,让村民自己去觉悟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村委会做工作了,村委会应该经常性地在村里开展一些活动,进行一些教育讲坛之类的,村民可能觉得去听这些活动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锄地务农,那么村委会就应该想办法,让村民自愿地区参与这些活动。

比如,可以去参加教育活动的村民,每个人给发洗发水、毛巾等这些平时生活可以用到并且花费也不是很多的物品,村民觉得自己得到好处了,参与的热情度就高了,并且村委会在村民心目中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因为有福利可以享受,所以就会支持村委会的工作。

我想到这点,是从城市里各大超市促销,还有路边随处可见的扫二维码送什么自拍神器之类的活动得出的想法,我们能够发现,传单之类的已经引不起我们的任何兴趣了,甚至会引起我们的反感,大多数人接到随手一扔根本懒得看,可是如果有福利可拿,我们就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愿意花费时间去弄一下,人都是一样的,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很大可能会去做,这件事对我没好处我也就懒得去折腾了。

除了给村民一些福利,还有一种更激励村民的做法,那就是可以评选优秀村民。村委会可以专门准备一个档案,记录村民的表现,比如做贡献了,根据贡献的大小加不同的分数,参加活动也要加分,然后到年底时候或则一个季度,统计分数高的前三位,给予不同的奖励。这个方法我觉得特别好用,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私企或则是国企,不管面对的是学生还是老师、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这种评优活动都大大地受到了他们的热衷。

除了从村民角度来完善,村干部自身也要去做出努力。毕竟村民监督的范围有限,有一些事情的决定,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不能全部的了解事情的进展,所以不能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个就需要村干部自身的自觉性,即自己监督自己。在村民看不到的地方,也能认真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诱惑,内心坚定不为所动。这就好比我们上学时参加过的无人监考考试一样,没有人来回走动看你在做什么,你可以拿出手机百度答案,你可以偷摸翻书,你也可以伸着脖子撇着眼睛抄袭别人的答案,但是你这么做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忐忑不安的,得到的成绩是虚假的,同时你也会受到其他考试的人的嘲笑。村干部在处理村中事物的时候,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良好的品质做支撑,村干部也要在任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村中突然发生的一些状况,要第一时间去处理,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因为和某些村民私底下关系处的好,或则有亲属关系的存在,就进行偏袒,对于对方犯的错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做法都会严重的影响到村干部在村民现在的威信。

完善村民自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让村民自治真正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真正地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张志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79-82.

[2]戴立兴.中国共产党执政考量——政党与群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91-94.

[3]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224.

上一篇:《可能性大小》教学反思下一篇:经济师工作计划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