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2024-05-22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精选8篇)

篇1: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都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成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者对数字出版模式现状做了很多研究[1-6]。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办刊体制多为行政化办刊,其资金多依赖于上级主管单位和行政部门的拨款,其办刊人员和管理体制也受主管单位制约,导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研究界专门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的分析还比较少。笔者主要针对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办刊人员配置、集约化、品牌的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改善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提供参考。

1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主要问题

1.1依赖主办方拨款,竞争动力不足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特别是各高校的学报类期刊,以学校拨款和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低。

1.2品牌意识薄弱,整体质量和影响力较低

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多,同类刊物多,有影响力的少。从总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编辑对期刊的定位、创新、策划、组稿、操作等能力上。我国真正称得上具有品牌效益的靠市场机制来运作的学术期刊很少。

1.3缺乏市场发行经验,数字化办刊人员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更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把时间都花在策划更好的稿件、实施严格的审稿与编校流程上,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市场与营销上;因而期刊缺少懂数字化办刊和市场发行经验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1.4出版模式陈旧,数字化主要依赖信息服务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停留在以纸质出版为主的模式,其数字出版多依赖于各类信息服务商,缺乏自主的数字出版和数字服务。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社在这种方式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

1.5服务模式单调,缺少衍生产品及服务

现在的期刊除了提供文章的内容外,很少有其他资讯的发布与更新,网站内容单调且相互雷同,风格相互模仿,缺少创新,大多数提供的都是无差异服务,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引起读者的访问冲动和欲望。

2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2.1内容为王,品牌效应

学术期刊的内容与品牌是2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学术期刊只有以读者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保证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品牌的发展。依托品牌延伸,通过附加、衍生产品或服务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是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主要途径。

2.1.1以读者为中心,办特色性、专业性期刊

品牌的核心是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声誉,品牌期刊的打造归根结底是通过内容的把关实现的,准确、清晰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是实现品牌经营的关键。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目标定位与国际期刊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风格,栏目设置和内容分类与同类刊物相差无几,缺少创新,而且很多学术期刊是综合性期刊,学术质量普遍偏低,读者关注度较低,受众分散,影响力普遍不高。期刊社可在期刊自身资源及主办方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通过信息反馈进行调整整合,寻求创新突破,办读者有兴趣的特色性期刊,可适当考虑将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在明确期刊内容定位的基础上,保证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是保护期刊品牌形象和学术声誉的必备条件。

2.1.2品牌的创立及延伸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建设

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在保证期刊学术定位和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期刊的品牌创立和延伸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自己的网站,独立网站是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名片,是期刊的重要传播渠道。应重视自建网站的受众服务工作,以赢得受众的认可。2)OA免费获取。学术期刊发行价格的走高,会相应地抑制读者的购买欲,使期刊很难得到受众的青睐,影响品牌的发展,而且学术期刊本身肩负着传播学术信息与交流的社会传播职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并重,靠OA免费获取赢得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3)与行业网站、学术论坛,以及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合作,引导读者和作者点击本刊网站的图标链接;还可与各高校、图书馆、相关产业合作出版,扩大影响力。4)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2完善期刊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改革出版体制

2.2.1改善学术期刊的人员配置

现在的网络出版模式迫使期刊社需要具有高学术水平和编校能力,又有数字出版和发行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出版任务,与读者和作者联系、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如果还要求编辑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各环节业务,必然不利于期刊的专业化和内容质量的提高。Elsevier出版集团的经验是设置了3个主要的专业团队,即出版商团队、期刊经理团队和市场经理团队,分别负责期刊的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工作,以确保期刊每一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国外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将学术期刊出版的全流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期刊的学术定位、策划、组稿与审稿;第2阶段,稿件的编辑与校对;第3阶段,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市场营销。其中:第1阶段的人员应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需在该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的职能),主要负责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第2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专业和语言文字水平的编辑校对人才,主要负责文稿的编辑加工等技术工作;第3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数字出版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主要负责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发行,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期刊知名度,通过市场调研将读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第1阶段的人员,辅助他们进行期刊的学术定位。这样分工明确、因才施职的模式更适合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2.2.2促进学术期刊的集约化

为了摆脱依赖信息服务商进行数字出版的困局,许多学术期刊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我国学术期刊多数小而散,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能力较弱。许多学者提出让小而散的期刊集约化[1],以整合资源,扩大读者群;但少有提出如何集约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对集约数据库使得“期刊消失”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观点的提出已有多年,但仅有少数期刊实现了经营权的合并与转移。我国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无法复制国外期刊集约的做法,国外期刊集约化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我国要实现集约化就必然涉及期刊主管单位在期刊管理、办刊经费、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更和配置,这些都是很难实现的。国家有关部门需对学术期刊集约化进程投入经费,办刊体制需要逐步推行改革,才能为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推动契机。目前国内也不乏集约成功的案例,例如:由《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创办的CRTER网站群是一个由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统一管理,又可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7]。中华医学会所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并管理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已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初具出版集团的运作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效益[8]。

20xx年由复旦大学等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建立的一个涵盖人文社科方面的期刊群数字平台,截至20xx年4月已经有70家期刊编辑部加盟。特别有开拓创举的是,该期刊群网站平台按专业整合各编辑部资源形成专刊板块,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经济、法学等12个专业期刊学报,都是针对某个专门的学术方向领域的,突显其学科专业性,并坚持开放获取、免费试用的理念,自创办以来,在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案例为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经验。集约化进程中,各期刊编辑部应做好自己期刊平台的内容、服务、宣传工作,通过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解决“期刊消失”的问题。

2.3服务增值模式

传统的学术期刊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打破只经营期刊的旧思维,开展多样化经营。

2.3.1文献检索服务模式

国内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其自建的网站,但除了自己期刊数字化及论文检索外,很少有期刊的网站提供包括引文索引、相关背景分析以及论文引用率统计在内的一系列多元服务。学术期刊应利用目前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在这方面,本校期刊社做了一些尝试,在发表文章的开头部分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获知作者及其相关成果的情况,这一服务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2.3.2个性化服务模式

个性化服务要求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用户只希望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学术期刊应通过数据库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细分,为他们量身定制所需的相关信息,提供差异性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学术期刊终究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受众更多地希望在此平台上获得相关信息,期刊社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如在自建网站上设置互动交流论坛窗口,还可拉动审稿专家互动,供读者和作者在论坛上就某一学术问题开展讨论,实现问答互助、专家互动。与各学科专家或学术会议联系,帮助或参与组织学术报告,通过手机终端信息推送模式为读者提供学术会议通知和某学科研究新进展信息,并可在自建网站上增加远程视频点播某专业或某专家的学术报告的服务功能。

2.3.3电子支付服务模式

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站几乎都还不具备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功能,读者、作者与期刊之间的费用结算仍采用传统的邮局汇款等方式[9]。学术期刊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完善网站功能,在自建网站上引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10],实现信息、服务的在线销售。

2.3.4移动终端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尝试移动终端服务,通过手机、阅读器等终端服务器向读者提供期刊文章内容的阅读,或者通过终端向受众推送期刊相关信息。本校期刊社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扩大受众队伍,并向他们推送期刊当期信息和下期预告。终端服务器可用于文章的阅读,通知信息的推送,广告的推送等;但目前的终端服务模式还不成熟,学术期刊文章都是以PDF格式生成,考虑到科技学术期刊特有的专业性,如果用PDF格式原封不动地将文章呈现在终端服务器上,由于终端服务器的格式兼容问题,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问题,必然造成阅读的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深度阅读都适合在终端服务器上进行,期刊可将终端的阅读定义为提示性和碎片化浅阅读,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到期刊网站进行深度阅读。

3结束语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在这种办刊制度下,我国学术期刊在管理和运营上存在着产业链分工缺失的问题,只有构成内容出版、数字发行、信息反馈这样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出版模式才有完善的基础。当前学术期刊急需新的出版模式来适应市场竞争,探索出更加适合期刊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篇2: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1、什么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

优先数字出版的特点是出版时间快,出版方式灵活,发行范围广。优先数字出版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发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与读者见面。优先数字出版既可以出版经编辑定稿的稿件,也可以出版编辑部决定录用但尚未编辑定稿的稿件;既可以以期为单位出版,也可以以篇为单位出版。优先数字出版的稿件可以被广大读者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订阅、检索、下载,也可以由出版者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主动向读者推荐、推送。

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出版了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Nature创办了“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创办了“Express”, 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 Elsevier创办了“In Press”。

2、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a)符合国家推进知识创新的战略需要

提高全社会创新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可以预见,按篇优先出版文献的传播速度和交流空间将比当前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相当于在期刊上发表的科学成果的传播速度和交流空间提高几倍到几十倍。缩短知识传播周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按篇优先出版对于促进国家知识创新的具有重要意义。

b)期刊出版业态创新的需要

新闻出版总署指出,加快数字出版转型是实现新闻出版业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对于期刊业来说,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可能是各期刊由传统出版直接转向数字出版的更为革命的方式,并且是各期刊自主经营的模式:各期刊编辑部可以根据刊物特点,自主决定文稿的编辑出版模式(如录用稿、单篇定稿、整期定稿)、网刊版式、出版时间、发行方式、营销模式、经营策略等,“中国知网”主要做好平台服务。

c)期刊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经营模式 增加文献价值,提高期刊经营效益。第一时间的研究情报的价值相当高,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取所需的科技情报,并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按篇优先出版从速度和服务上都将大大提高内容的情报价值和经济价值(外国人为获取一条情报,往往花几千美元),这既切合了研究者的迫切需要,又提高了期刊经营的效益。

吸引海外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国际竞争力。

从期刊竞争的角度看,按篇出版可能有效提高刊物的选稿竞稿能力。它不仅可吸引国内优秀稿件,而且可借此吸引国际优秀稿件。国外有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有数量可观的华人学者,他们除了写英文稿,而且有必要用中文写稿(如历史考古等),华人学者也愿意用中文写稿。设想我们的期刊能够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钟快速发表论文成果,通过中国知

网海外平台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手中,这对作者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无疑是国内期刊面向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开拓未来更大的空间,面向手机用户定向推送。

对接手机出版,实现科技情报定向发送。根据手机幅面小、容量小的特点,作者或编者对按篇出版的论文,可编辑短小精悍的科技/学术文摘,通过中国知网平台,按需定向定时向读者推送,并自主设计营销策略,引导读者阅读期刊全文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可能获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而且可极大拓展了期刊的发行空间,甚至引导全民消费。

d)作者需要尽快发表成果,争取成果首发权

据统计,SCI收录的我国作者的论文中,约80%是在国外发表的。撇开期刊语种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谈,国内杂志刊出周期过长不能不说是国内作者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外期刊的重要因素。

作者的成果需要尽快发表,缩短出版周期,争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国际上普遍认为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是以发表时间为准。论文出版时滞长会造成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发表,造成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被别人抢先注册(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些专业性学术成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几天、几个月后就可能成为“过去时”,失去刊发意义。

研究成果按篇出版的优势在于更加彻底地解决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的问题,使作者的成果首创权和知识产权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e)研究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第一手文献资料,抢占科学发现制高点和竞争主动权;同时,读者从阅读整本期刊逐渐转向按需阅读单篇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对获取研究情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谁能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情报,谁就可能抢占科学发现的制高点,夺取竞争的主动权,这就迫切要求成果发表的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的研究者在与世界科学家和学者相切磋、抢前后的过程中,更需要中国期刊文献的发表速度赶上国际水平,甚至快于国际同行。

同时,读者的网络阅读需求逐渐从阅读整本期刊转向按需阅读单篇文献(其实,检索工具正是将单篇文献整合汇编而出版的),这也要求期刊出版方式逐渐转向按篇出版、按需订阅。

3、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如何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要将自己的学术文献实行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文献作者应向期刊编辑部和“中国知网”授权,签署“‘中国知网’优先出版授权书”;期刊编辑部应向“中国知网”授权,双方订立“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优先数字出版文献作者的稿费由期刊统一支付。

4、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出版方式是什么?

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的名称与印刷版期刊相同,其编辑单位是期刊编辑部,出版单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出版网站的主办单位)。

a)单篇录用稿出版

单篇录用稿是指期刊编辑部正式录用但未编辑定稿并将在印刷版刊登的单篇稿件。单篇录用稿出版是指将录用稿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录用稿发布后由“中国知网”自动

赋予出版日期和网址,永久保存出版记录,期刊编辑部和“中国知网”联合向作者开具录用稿出版证明。

b)单篇定稿出版

单篇定稿出版是指在“中国知网”出版发布期刊编辑部按其印刷版稿件录用、编辑、排版规范定稿的文献。单篇定稿出版的文献须有期刊编辑部指定的与印刷版相应的出版年份和卷期号,并在文献首页页脚编排“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c)整刊定稿出版

篇3:论数字出版时代期刊的盈利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期刊业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期刊出版业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催生了多种新的传播模式, 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研究和探索数字出版时代期刊的盈利模式是每位期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数字出版及其发展趋势

数字出版作为新兴词语, 一些权威的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于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 尚没有相关解释。众多学者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张立认为:“数字出版从广义上说, 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介质, 还包括出版流程[1]。”却咏梅认为:“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 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 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2]”谢新洲认为:“所谓数字出版, 是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 从编辑、制作到发行, 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并且认为“电子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另一种说法,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3]。徐丽芳认为:“所谓数字出版, 就是指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电等介质中, 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使用和传递信息的出版。”[4]笔者认为, “数字出版”即“数字化的出版”, 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手机出版。既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

当前,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战略转型。在中国, 以数字出版为标志的新型出版业态异军突起, 已成为出版业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 截至2008年年底, 电子期刊年出版总量达到9 000种, 年产值达到7.6亿元。截至2008年12月, 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 比2007年增长46.42%。据科研机构预测,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达750亿元, 将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预计未来几年, 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左右, 总产值每年将增长50%左右, 增长速度也会快于传统出版业, 是出版业发展的亮点[5]。可以说, 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期刊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1.2 数字出版的特征

一是产品数字化, 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由于数字出版是通过各种网络 (计算机网络、数字通讯网络等) 进行的出版活动, 它的产品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多样化传播的。如通过互联网建立数据库提供文件检索服务和查询、建立网站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字服务、利用文、图、声、像和视频制作数字多媒体期刊;利用3G通讯技术制作手机期刊等。

二是传播速度快, 出版周期短, 传播范围广, 出版成本低。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以及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在传播速度上明显优于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出版中按照出版工作的各种规范要求对作品进行审读、编辑加工, 达到发稿标准后, 就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公安网、数字通讯网等网络开始发行, 传播速度和出版周期明显加快。数字出版在传播的范围和广度也是传统出版所不具有的。由于在数字出版是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传播的, 其传播范围和广度是巨大的。另外, 数字出版过程中没有胶片、显影材料、定影材料、印版材料、纸张等资源的消耗, 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出版成本。

三是开放性强、信息交互方便。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出版者与出版者、出版者与读者、出版者与用户之间可以利用电脑、网络、通讯工具等直接交流信息。这种开放性、交互性也是传统出版不能比及的。

2 探索数字出版时代期刊的盈利模式

在传统出版时代, 期刊的盈利主要靠扩大杂志的发行数量和增加杂志的广告收入来实现。在数字出版时代, 期刊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完善渠道, 努力扩大杂志的发行量

努力扩大杂志的发行量, 依然是数字时代期刊盈利的重要渠道。数字出版时代, 期刊依附的发行平台越来越多, 期刊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 重视并增加期刊的发行渠道建设, 努力扩大杂志的发行量。在传统出版时代, 大部分期刊销售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发行渠道也非常有限。邮发征订、自办发行是主要的销售、发行渠道。在数字出版时代, 期刊不仅可以继续通过邮发征订、自办发行的方式扩大发行, 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完善发行渠道建设, 利用网络扩大杂志的发行量。期刊社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开展杂志的网上征订业务, 而且也可以通过期刊代理商、网络销售商等专业的杂志发行商扩大杂志的发行量。目前, 这类网站有龙源期刊网和浏览网等网站。其中, 龙源期刊网自1998年开通以来, 以丰富的网络内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读者, 目前, 每日的造访者平均在100万人以上, 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其内容特色是以人文社科大众类杂志为主, 全文在线的杂志已达到1 400多种, 拥有完善的刊社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软件。

2) 借助网络, 不断增加广告营业收入

不断增加广告营业收入不仅是传统出版时代众多期刊的追求目标, 而且也是数字出版时代众多期刊所追求的目标。增加广告营业收入是数字时代期刊盈利的主要渠道。从某种程度上讲, 广告额的多少会直接反映一个杂志的盈利水平的高低。在数字出版时代, 期刊应该借助网络不断增加广告营业收入。期刊可以通过在自己的门户网站设置旗帜广告 (Banner) 、按钮广告 (Button) 、文字链接 (Text link) 、弹出窗口广告等形式, 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杂志广告的媒介领域, 克服传统出版时代有版面限制方面的不足。另外, 期刊还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 刊登文、图、声、像和视频广告, 不断提高广告的直观性、形象性。在实践中, 借助网络增加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当代众多名刊的明智选择, 如《瑞丽》、《读者》等名刊也在借助网络刊登广告。

3) 以人为本, 全面推出个性化服务

在网络出版时代, 杂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利用自己的门户网站推出一系列个性化服务, 如杂志的付费检索业务、有偿咨询、信息分析等等, 同时, 杂志还可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提供一些动漫下载、手机铃声、电脑游戏、视频点击等服务项目。另外, 杂志与手机的结合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方向, 期刊应该积极向广大手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如著名出版公司丹尼斯 (Dennis) 旗下的《马克西姆》 (MAXIM) 利用手机提供一对一的内容服务, 不到一年时间全球数万个订户通过手机无线网络订阅了该杂志。

参考文献

[1]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 2006 (12) :14-15.

[2]却咏梅.数字出版:路在何方?[M].中国教育报, 2005, 5, 16 (18) .

[3]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 2005 (7) :7-8.

篇4: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运行模式;市场结构;产业链

【作者单位】赵文义,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与协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CXW0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也在相应转变,而且这种转变仍然在进行之中。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正在从单纯的学术信息发布平台向全方位的科研支撑平台转变,其需要对学术信息进行深度集成、融汇、分析、挖掘、重组和聚合,以更好地充当学术研究工具并承担学术交流服务的功能[1]。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模式和经验,通过学习和反思进而改革现有的制度、技术和观念。笔者基于国际上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把引文索引加链接模式、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和全文数据库模式纳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范畴,试图全面解读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引文索引加链接模式

引文索引加链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SCI。SCI的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SCI自从问世以来经历了印刷版、磁带版、光盘版、联机版和网络版等出版形态,随着出版形态的演进,SCI收录的来源期刊逐渐增加,收录的信息也逐渐丰富,信息更新的速度也逐渐加快。SCI的编制是以引文索引法为理论基础的,引文索引法的创始人是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1955年,加菲尔德博士提出了引文索引法并于1957年创办了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ISI开始出版SCI;1973年ISI开始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1978年ISI出版《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1997年ISI推出Web of Science(WOS),并集成了SCI、SSCI和A&HCI,《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作为WOS的一部分也由ISI出版[2]。目前,ISI隶属于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WOS收录期刊1.3万余种,具有广泛的科研管理、科研服务、科研评价、科研预测、科研决策和科研创新等功能,在业内有绝对的垄断优势[3]。

WOS出售的不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而是强大的科研服务功能。但随着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兴起,WOS通过链接开放获取的学术内容也可能实现出售的目的。由SCI发展到WOS,SCI已从单纯的检索刊物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相比之下,一些享誉世界的检索刊物由于没有为所收录的文献提供进一步衍生的引文指标信息,因此在本质上更多地属于纯粹的检索工具。比如:由Reed Elsevier出版,创刊于2004年的Scopus;由美国信息工程公司出版并于1998年被Reed Elsevier收购,创刊于1884年的《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由ISI出版,创刊于1978年的《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ce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由美国化学会出版,创刊于1907年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CA);由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出版,创刊于1898年的《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A);以及由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出版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由苏联全苏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的《文摘杂志》;由美国生物科学情报社出版的《生物学文摘》等[2]。

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

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Google Scholar。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gle.com/)是由专业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于2004年11月推出的学术搜索服务,该服务通过屏蔽非学术信息使搜索效率更高、更精准。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角度来看,Google Scholar具备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功能。与WOS相比,Google Scholar涉及的领域更加全面,尤其是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使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Google Scholar在免费使用的模式下吸引了大量用户,Google公司再把这些用户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客户,从而实现商品的销售并支撑Google公司的商业运转。Google Scholar面向全球提供学术搜索服务。2006年1月,Google Scholar开发了中文学术搜索功能,通过与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网、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合作,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学术搜索市场服务[4]。

由Reed Elsevier于2001年开发的Scirus(www.scirus.com)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向科技和医学领域提供专业学术搜索的搜索引擎[5]。Scirus通过免费的方式为Reed Elsevier的品牌支撑和商业利益服务。除了由商业公司基于商业目的开发的学术搜索引擎,还有许多基于公益目的开发的学术搜索引擎,典型代表是PubMed。PubMed Central(PMC,公共医学中心)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于2000年1月在院长哈罗德·瓦穆斯的倡議下建立的,它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免费存储网站,具体由NIH所属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开发[6]。PubMed(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作为学术搜索引擎不仅针对PMC数据库提供检索服务,而且还收录了许多符合收录标准的其他学术资源。

nlc202309081518

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能够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一种形态,是以学术出版商向其开放代码以及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形式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在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学术信息逐渐成为一种路径依赖的情况下,学术出版商也会逐渐倾向于选择部分学术内容开放获取并积极与学术搜索引擎合作,以促进其内容的宣传和销售。

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文数据库模式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文数据库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商业集成数据库模式、开放获取集成数据库模式、单刊或刊群数据库模式。

商业集成数据库模式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最原始、最主要的出版形态,也是国际上大型学术出版商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如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集团于1996年开发完成的科技和医学(STM)领域全球首个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出版学术期刊超过2000种;由Reed Elsevier集团于1997年开发完成的STM领域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出版学术期刊超过2500种;由Wiley-Blackwell集团开发的STM领域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InterScience,出版学术期刊超过1200种[6],由美国EBSCO Publishing公司开发面向所有学科领域的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其中学术期刊数据库(ASP)收录学术期刊近4700种,商业资源数据库(BSP)收录学术期刊近8350种[7]。国内的学术期刊商业集成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网等,由于对集成对象没有收录标准限制,因此出版学术期刊都有数千种。开放获取集成数据库模式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创办者或者组织者包括商业出版机构、非商业出版机构和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联盟等。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是在NIH哈罗德·瓦穆斯院长倡议并成功创建PMC的基础上于2000年10月协同斯坦福大学帕垂克·布朗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迈克尔·艾森教授共同创办的[6]。该馆是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非营利组织,于2002年11月获得摩尔基金会和汉森基金会的资助并开始创办开放获取学术期刊,所有PLoS的学术论文都存储在PMC中。英国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BMC)是一家于1999年成立,致力于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出版的独立出版公司。该公司出版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超过200种,提供网络期刊链接430余条,并以营利性机构自居。該公司希望通过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盈利,但是目前并没有实现盈利的目标[8]。BMC出版的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存储在PMC中,同时还被Scirus、Google Scholar、Citebase和OAIster等学术搜索引擎收录。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目录(DOAJ)属于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联盟,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面向全球收录符合收录标准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国内学术期刊市场化出版利益链还未完全建立,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是在向商业集成数据库提供内容的同时,通过自建网站或者主办单位网站实施开放获取,规模较大的开放获取集成数据库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http://www.nssd.org/)、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http://www.oaj.cas.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等。

单刊数据库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科学》杂志(http://www.sciencemag.org/),刊群数据库模式典型代表是英国的《自然》杂志(http://www.nature.com/)。

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市场结构与产业链形态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市场结构可以从买方和卖方的个数来分类,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引文索引加链接模式来说,由于WOS、Scopus、EI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可以视为卖方寡占的市场结构,但是由于WOS提供的科研服务非常丰富,导致其市场结构有由卖方寡占向卖方垄断演变的趋势。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来说,由于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搜索、Scirus、PubMed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可以视为卖方寡占的市场结构,但是由于Google Scholar的搜索范围更大、搜索效率更高、用户路径依赖的程度更强,导致其市场结构也具有卖方寡占向卖方垄断演变的趋势。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文数据库模式来说,由于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InterScience、EBSCO host等商业集成数据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大,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国际市场具备典型的卖方寡占的市场结构特征。而PLoS、BMC、DOAJ等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由于可以免费获取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需要作者付费,很多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学者科研成果的出版,用于购买商业集成数据库的科研经费势必被大量挤占,因此,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对商业集成数据库模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由于国际上商业集成数据库、单刊或刊群数据库之间的内容互不重复,因此单刊或刊群数据库依靠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样能够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而相比之下,国内同质化的商业集成数据库出版模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引文索引加链接模式和学术搜索引擎加链接模式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全文数据库模式处于产业链的中端,大量的传统学术期刊编辑部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果把学术论文的生产也纳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那么学术论文的生产便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而国外的学术期刊依靠语言优势很容易被SCI、S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国外的期刊社也吸引了许多国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不仅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SCI、SSCI、EI等检索标准进一步垄断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出版权。如果我国不能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应对策略,我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数字出版市场上的份额势必会逐渐下降而且难以逆转。

无论是从SCI、Google Scholar的发展来看,还是从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的发展来看,商业化、市场化都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便是PLoS这样的非营利机构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只有市场竞争才能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市场竞争才能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的合理聚合与集约化出版[9]。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谢新洲. 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 刘则渊,梁永霞. SCI的科研管理功能[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

[4] 于宁,庞海燕. 科学搜索引擎与学术搜索工具——Scirus 与Google Scholar 比较研究[J]. 现代情报,2009(29).

[5] 戴利华,刘培一.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刘银娣,唐敏珊. 欧美大型学术出版机构营销战略研究[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裕芳. 网络信息检索与综合利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8] 陈晋. 开放获取十年:2001—2011[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9] 赵文义,赵大良. 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与内生条件[J]. 出版发行研究,2014(6):36-38.

篇5: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数字出版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数字出版技术与内容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数字出版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数字出版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环境出发,详细地分析了数字出版行业的产业链、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等,对国际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结合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各细分市场状况,详尽介绍数字出版的研究应用与基地建设,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主要经营企业的经营数据,对行业的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进行了谨慎性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几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数字出版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数字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数字出版服务提供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数字出版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数字出版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数字出版服务提供企业、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数字出版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数字出版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数字出版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数字出版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篇6: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分析论文

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篇7: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服务各地友人,使学术著作得以出版,龙华图书工作室和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进行专著出版,欢迎各地单位、个人,合作出版个人著作、学术专著、论文集。

■ 自费出版,作者需提供:

①作品简介、目录及计划开本、页码、出版日期等。

②作者本人简介、地址、邮编、电话及身份证复印件。以上材料不退。③作者在本说明材料复印件上签名同意寄回(代协议书)。

费用:作者自主支付出版费用。印制由作者负责或委托我们代理,由作者支持印制费用。出版社在收明作品介绍、作者介绍及工本手续费后,安排出版计划。提供统一标准书号。

■ 印制:

①作者可委托我方代为安排联系印厂。安排照排、校对、出版、装订。

②印制也可由作者独立安排,报本社印刷规格,包括书名、开本、页码、出版日期、印数、价格等。以及印刷厂(含照排单位)名称、地址、电话、传真、负责人和联系人姓名,由我方开具委印单(书)。作者负责印制安排报告也可与出版物说明、作者介绍及费用一道交纳,便于批准后同时开具委印单,减少联络时间和次数。

■ 发行:

①出版物发行由作者本人负责,也可委托我方代销。

②代销费按原订价50%扣取。代销的运输及退回费用由委托人承担。代销的实际销售数字年底结算。

■ 版权:

①该书著作权归作者依法享有,可委托我方代销。

②该书如需版权转让或再版,由我方决定,一般不再征求作者意见,但将向作者支付著作权使用费用。

■ 投稿须知

1、来稿以发送电子邮件(采用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或提供邮寄打印稿;

2、来稿要求:作者介绍,书名,目录,排好章序,部分书稿(3000-5000字)合并在一个word格式的文档中;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以方便联系;

3、我们收到书稿后,经初审通过,并经初步排版后(3-5天时间),会根据作品体裁、篇幅、印数、纸张类型、开本大小、出版社、书号类型等,给作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图书出版委托书》,含至少两家以上出版社、单书号或丛书号两种书号类型、各出版社图书出版费用核算、开本大小、印刷用纸等,供您参考选择。

■ 龙华图书工作室的优势

1、合作的出版机构较多,包括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百余家,合作出版商40多家;

2、出书经验足,可以为作者提供书稿编写的个人出书服务;

3、速度快,价格低:所有定价均是我们根据市场的分析进行的定价;

4、规范:先谈基本合作意向,再签订正规合同;

5、我们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直至拿到样书。

个人自费出书→来电咨询工作室(***)→发书稿介绍→编校环节→出片印刷→向个人发书。

个人书稿未脱稿或稿件达不到出版要求的,可由工作室代为组稿编写,直至拿到样书,省去中间环节的麻烦。

联系人:李编辑

电话:***

QQ:1057485064

Email:lhgzs2008@126.com

篇8: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本文以文化生活类期刊为例, 选取传播模式这个方向, 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阅读模式三个方面, 分析探讨了其在新媒体背景下重构传播模式的方法, 为传统期刊的转型数字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优势资源整合

1.坚守品牌, 创新定位

品牌是让受众信赖的基础, 是企业的重大竞争力, 是文化生活类期刊媒体的有力武器。对于读者来说, 熟悉的品牌会让他们感到舒服和放心。因此, 文化生活类期刊要守住自己的品牌。

但是, 有了较好的品牌基础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守住品牌不等于毫无创新, 相反传统媒体在转型上面临的挑战更大。文化生活类期刊不能故步自封, 要重新审视新媒体背景, 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 来进行品牌的重新定位, 创新整个流程。

2.关注并满足受众兴趣

如今是注意力经济, 要想有市场, 就必须获得足够多的受众注意力。要获得受众注意力, 就要了解受众的心理和兴趣。如今大数据研究比比皆是, 文化生活类期刊应该跟上时代潮流, 积极采取最新的数字技术 (如数据挖掘等) , 对受众进行分析, 了解自己的受众群体, 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阅读趣味的转变。这样才能提供更能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阅读内容, 不至于用户流失, 同时还能增强用户粘性。

例如, 如果说某类期刊的受众群是当代的青少年群体, 我们可以直观地知道,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追求个性、对新鲜事物保有高度的好奇心, 那么我们可以在期刊中增加彩色插页, 用有冲击性、新奇、收藏价值高的图片来顺应读者的阅读需求, 强化刊物的时尚元素, 加强他们的购买力。

3.采用UGC模式

UGC, 意为用户创造内容。如今, 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喜爱自己作为一个传播中心, 去创作内容, 并与他人分享。UGC模式不仅节约成本, 也顺应了读者在获取阅读信息的同时彰显个性、分享见解的需求。同时, UGC的个性化社群, 能让用户更快地聚集, 具有更大的用户黏性。

例如, 可以开辟一些板块让读者针对某一事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进行社交讨论。也可以根据期刊内容与风格开辟专门的版块, 让读者贡献内容, 编辑只是起把关作用, 在这些用户贡献内容中筛选出价值高的呈现出来。

4.创新新媒体个性栏目

在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期刊遭受到各种移动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智能手机、PAD等移动媒体工具的应用, 意味着包括文化生活类期刊在内的传统期刊有必要往信息量更大、内容更生动丰富和互动性更强这些方面发展。

很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 《三联生活周刊》 打造了它的“i Pad版”, 其中打造了一些新栏目——“天下”、“好东西”、“文化电影”等, 这些栏目充分结合了新媒体的多维度信息传播手段, 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

二、全方位传播平台

1.借助社交媒体力量

现今社会还有一个重大特点, 就是各种社交媒体越来越壮大, 从开始的人人到QQ空间, 到博客, 再到现在的微博、微信, 我们可以看到,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互联网上与朋友分享信息, 而不是单方面被动地搜索信息和接收资讯。另一方面,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天然良好平台, 由临近的朋友分享来的信息更容易获得关注以及信任。所以文化生活类期刊在转型时, 要学会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 如朋友圈、微博、博客等。这样可以加强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大大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2.全方位覆盖受众

目前, 由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 信息传播的最大潜在受众无疑已经落到了这些人的头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受众群体。所以, 传统期刊尤其是文化生活类期刊要格外重视对移动用户服务端的建设。

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新媒体时代, 期刊转型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再封闭, 学会借力, 实现共赢。比如期刊可以与那些流量高的网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其中植入自己的内容, 这样借助新媒体提升了自己的阅读率、内容的传播率。再比如期刊可以开发自己的网站及APP, 将内容呈现在移动端上, 同时与一些特色网站合作, 既可以增加网站的流量, 又开发了新的收入来源。总之, 互联网时代资源开放共享, 只有顺应时代, 加强合作, 才能实现转型, 一赢俱赢。

4.打造编读互动的服务展示平台

一个编读互动的服务展示平台至少有以下三点功能:

展示。在新媒体时代, 网站成为了杂志的名片之一。网站可以在杂志上市前为读者提供预告和导读, 对于已经上市的杂志, 提供在线阅读, 同时还可以提供杂志社所有产品的介绍和购买入口。

服务。杂志出版后, 可以在网站上收集来自读者的意见和反馈, 解惑释疑, 来配合纸刊的出版。

互动。杂志社可以通过线上的互动来凝聚读者, 增强读者对品牌的归属感。同时可以把握读者的反馈, 有利于自己及时调整办刊思路, 提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让刊网互动落到实处。

三、个性化阅读模式

1.尊重新媒体阅读习惯

新媒体背景下, 阅读方式多是电子阅读, 比如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端, 还有Kindle等手持阅读设备, 都是手指触碰操作, 模拟翻页设计。传统期刊在设计电子期刊产品的时候, 要考虑到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从内容到读者的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只有充分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 才会被读者广泛接受。

2.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传统纸媒由于出刊流程、印刷成本、版面限制、信息转换间的损耗等诸多先天性的障碍难以克服, 导致其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乏善可陈。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 它们能多维度——可听、可视、可分享地呈现信息。由此, 文化生活类期刊应该考虑到这点, 发挥新媒体手段的优势, 将其充分结合到纸质期刊中, 再利用高清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为读者提供既能满足其个性需求, 又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内容。

3.突出网络特点

我们知道, 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阅读。因此, 文化生活类期刊转型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些特点。从网页设计到功能开发都应该将互联网的特点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在期刊内容上, 也要考虑到网络的特点, 选取一些具有高传播性、高分享性的内容, 便于人际传播。

摘要:当今社会的数字化革命, 让传统出版业受到很大冲击, 其中传统期刊首当其冲, 传统期刊必须直面转型。本文以文化生活类期刊为例, 以传播模式为方向, 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阅读模式三个方面, 分析探讨了文化生活类期刊在新媒体背景下重构传播模式的方法, 为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生活类期刊,转型,传播模式,重构

参考文献

[1]李钊平.《青年文摘》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生存选择[A].中国编辑, 2010.5

[2]罗佳.《瑞丽》: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要把握核心优势.月度聚焦, 2010.11

[3]王玉珠.传统纸媒期刊新媒体时代的华丽转身——《三联生活周刊》传播模式的重构.出版发行研究, 2013.2

[4]李钊平.《青年文摘》如何借力新媒体.出版发行研究, 2012.6

[5]屈辰晨, 王斌.任何人的兴趣都可以变成杂志——新媒体时代杂志之8020模式.出版广角, 2008.10

[6]王玉珠.新媒体时代品牌期刊的数字化创新——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青年记者, 2013.8

[7]张小敏.“内容为王”还是“产品为王”——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发挥优势.传媒, 2008.6

上一篇:商铺委托经营管理协议(本人心血之作,特别吐血推荐!)下一篇:加盟餐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