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2022-05-01

摘要:从国内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实施期刊品牌战略的意义,指出品牌竞争已成为当前期刊竞争的主题。全面地构筑期刊品牌的优势和竞争力,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

[摘 要]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出版业务发生了重大变革,期刊的出版流程由单线性转向立体化,出版工作数据依赖性加强,发行工作向数字化发展,编辑工作外向性越趋明显。基于这一新形势,需重构学术期刊编辑素质:一方面要正确看待传统的编辑素质,对优秀的要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构建与大数据出版相适应的编辑素质,如数据处理能力、内容整合能力、全方位的沟通能力和数据时代的创新能力。在编辑能力提升上,要树立大数据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和数据处理能力养成理念,苦练编辑业务基本功并坚持学术研究,要走出去,培养大数据视野。

[关键词] 大数据 学术期刊 编辑 素质重构 能力提升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Quality Reconstruction and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Wu Meiy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Lingnan Academic Research,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419)

[Key words] Big data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Quality reconstruction Capability improvement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最终迎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除了数据量大外,还具有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价值密度低和数据处理速度快时效高的特点[1]。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处理的理念发生了三大转变,即从过去习惯运用抽样数据转为全部数据,由注重数据的绝对精准转为注重数据的时效性,由探究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转向揭示相关关系[2],这些转变重塑了出版行业的运行模式[3]。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在出版模式、传播方式上正发生巨大转变[4]。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出版的主要参与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结构,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的需求,重构学术期刊编辑素质势在必行。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变革的基础上,重构编辑业务素质,并试图提出编辑能力提升的策略。

1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

1.1 编辑出版流程立体化

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是“選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版—发行”。这种工作模式具有单线性特征,一次的选题策划决定后续的出版行为[5]。大数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单一的、静止的数据收集无法准确预测学术发展的前进方向,学术期刊为了能继续高屋建瓴地引领学术发展,转变过去的数据处理理念,更加注重数据的时效性,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呈现立体化,由单线型转为循环型,具体表现为整个出版流程由选题策划到信息反馈后再回到选题策划(如图1)。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反馈信息的收集往往容易被忽略,大数据时代这项工作是指导下一个选题策划的重要信息依据,尤其是当前期刊采编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出版流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数据信息由原来的单向流通向信息的即时交互转变。例如选题策划与组稿环节,编辑根据选题策划组稿,在组稿过程中收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并及时对选题策划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又如审稿与组稿环节,审稿过程中把稿件、作者等信息收集起来,可进一步指导组稿工作的开展。编辑出版流程的立体化,对编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1 编辑出版立体化流程图

1.2 编辑出版工作数据依赖性加强

大数据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对数据的依赖性加强。首先,对全数据的分析利用提高选题策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过去编辑选题策划主要依据一些抽样的、局部的数据,甚至有些纯粹依赖个人经验、价值取向去完成,这种方式是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大数据时代,编辑通过获取期刊研究领域的全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探索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与难点,结论的得出是可量化的,从而增强了选题策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次,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RCID)的建立为编辑约稿、审稿提供方便。ORCID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研究者的姓名混淆问题[6],随着系统完善与注册人群的增加,其作用已远超作者识别,对于编辑筛选信息寻求适合的作者、在审稿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和学术水平均有积极作用[7]。再次,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运用有效减少了稿件评审压力。当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从而对来稿的创新性做出初步判断,有效减少编辑、审稿人对稿件评审的压力[8]。此外,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数字出版、多媒体传播及信息收集等都离不开大数據技术及数据的应用。当前,编辑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应对学术期刊出版中对数据的依赖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1.3 发行工作数字化

数据贫乏的时代,也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学术期刊只要内容质量高,发行无忧。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发行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这一转变下,传统发行工作中的弊端日益突显,如发行渠道单一、传播速度慢、成本高等。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如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优质的学术内容终面临被淹没的危机。学术期刊发行工作向数字化发展,这既是学术期刊体现其存在价值的需要,也是适应出版市场变化的需要[9]。当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已加入各大数据库平台,通过文献上网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已初见成效,但要使其数字化功效得到充分发挥,这一举措还远不够。学术期刊必然要利用数字化资源尽可能多地扩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辐射面。这就要求编辑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编辑处理技术,针对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使内容呈现方式更为丰富,更满足于传播渠道对内容的要求。同时,还可利用数字化检索等增值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4 编辑工作外向性越趋明显

在传统编辑业务中,学术期刊编辑给人的印象是伏案工作,与文字为伍,编辑工作内向性较强。在大数据时代,受编辑出版立体化以及数据信息依赖性加强的影响,编辑工作外向性特征越趋明显。一方面,编辑要加强与内部出版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的交互,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另一方面,编辑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除了强调与作者、审稿人加强沟通外,还要与同行、与读者保持联系,收集同行研究信息与读者的阅读反馈数据。编辑工作外向性要求编辑具备特定素质与之相适应。

2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质重构

基于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编辑素质必须重构。在重构过程中,如何看待传统的编辑素质,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对编辑素质有何新要求,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以下,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2.1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编辑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赋予传统编辑素质新的内涵。然而,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编辑素质是全盘否定,还是继承与发扬?笔者认为,传统的编辑素质是期刊编辑在出版岁月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其中许多方面对当前的学术期刊出版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2.1.1 政治把握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通过期刊编辑出版与传播的具体工作,引领学术研究。由于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编辑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包括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与鉴别力[10]。把好政治关,杜绝异端邪说的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必备素质。当前,自媒体兴起,各种信息充斥日常生活,真假难辨。面对自媒体的逆袭,学术期刊编辑要准确分辨真伪,深入分析研究,做好信息的把关人,维护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这无不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清醒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是由党的出版方针决定的,也是由当前大数据出版形势所决定的。

2.1.2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编辑完成编辑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是编辑从业资格的基石。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包括编辑法律意识、文字素养、选题策划能力等。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意识,明确编辑的权利与义务,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办好期刊的基本条件[11]。当前,一稿多投、抄袭剽窃、恶性撤稿、盗用版权、非法竞争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准确而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一方面规范出版,另一方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期刊的正常运转。在文字素养方面,编辑在对文稿加工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纠正文稿在逻辑、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错误,使文稿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语言畅顺、无错别字,达到可以付印的标准。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文字素养。当下,网络语言盛行,少数人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大量使用奇特甚至庸俗的网络语言,不惜以破坏我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为代价。对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应该认识到,在大数据时代下,编辑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功,仍然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基本条件。

2.1.3 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要求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第一,编辑要具备杂家素质。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知识面广博,学术信息量充足,要了解各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懂得不同类型(至少是大类)稿件的编辑规范,能对各类来稿进行初审,准确判断其学术价值和创新价值,决定退稿还是进入专家审稿。稿件通过审稿后,能按照专业规范对来稿进行编辑处理等。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交叉学科不断兴起,学术期刊学科栏目不断被细分和深化,这无不要求编辑成为杂家。第二,编辑要具备专家素质,即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成为编辑学领域的专家,二是要结合自己负责的栏目或专业特长,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编辑开展学术研究,无论是在编辑学领域,还是其他专业领域,都是提高自身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期刊品位和质量的有效途径[12]。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调查研究能力是打造精品期刊的内在要求。

2.2 构建与大数据时代编辑出版相适应的编辑素质

重构编辑素质,除了正确看待传统编辑素质外,还要针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编辑素质。编辑出版流程立体化、数据依赖性加强、发行工作数字化及编辑工作外向性越趋明显等新特点,要求编辑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内容整合能力、全方位的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2.2.1 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包括敏锐的数据感知能力、学习能力、获取和运用能力等。其中,数据获取和运用能力是数据处理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包括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应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方式和流程的转变,需要编辑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可提高编辑信息感知力,使编辑能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应用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传播等各工作环节。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编辑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助力信息的收集、研究与再次利用,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术期刊采编审系统的运用,编辑可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及时与作者、审稿人、读者互动,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既简化了传统繁琐的编辑业务,使编辑从繁重的业务中解放出来,也便于对各出版环节数据的收集、保存、处理和利用,最終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

2.2.2 内容整合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传播速度竞争加剧,学术期刊借助传播媒介,实现多渠道传播,能快速提高内容传播速度,其方式主要有:传统纸质传播、PC互联网传播、手机移动终端传播等。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对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辑根据传播媒介的特点对学术期刊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内容整合源于信息整合。“内容”指非结构化的信息,如文本、图表、图像、音频等文件。在学术期刊中,内容整合特指对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学术内容数据进行合并、挖掘、整理、重组,形成新的内容信息。例如,手机移动终端传播,其传播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碎片化。针对这一特点,在传统学术期刊中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显然不适合放于移动终端中传播,这就需要编辑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或删减内容,或只传播核心观点。又如PC互联网传播,如果只把纸质学术期刊的内容搬到网站上,不能使学术期刊网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编辑在整合内容过程中,可设法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播学术内容,增加各种功能,多元化网站对内容的增值服务。通过内容整合,满足不同渠道读者对内容的需求,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有内容整合能力。

2.2.3 全方位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既是编辑外在言行的具体表现,也是内在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编辑知识、能力及人格魅力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学术期刊编辑数据依赖性加强,编辑除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沟通。全方位沟通与传统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面更广、可利用的沟通渠道更多。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好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同事等的沟通工作,从而使数据信息的获取更为全面有效。如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加强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可时刻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分析研究前景。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后,沟通渠道实现了多元化。编辑除了可利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信函沟通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移动手机终端技术,如QQ、微信、网站留言回复、期刊App等实现即时的信息沟通。学术期刊编辑通过信息沟通,构建良好的内外互动机制,有利于学术期刊的良好发展。因此,编辑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现实要求。

2.2.4 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的源泉,是学术期刊不断发展的源泉。在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编辑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编辑有创新能力。另外,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变革,对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必须站在创新的高度,运用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

3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3.1 树立大数据学术期刊出版理念

出版理念是出版业的灵魂和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13]。编辑作为期刊出版的主要参与者,在期刊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编辑的办刊理念,决定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的价值取向,决定期刊的内容[14]。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模式、传播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学术期刊出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就要求编辑转变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在深刻认识当前出版形势的基础上,摈弃陈旧的出版观念,如传统的纸质投稿方式、审稿方式等,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大数据出版理念。树立大数据出版理念,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是重构编辑素质,实现编辑能力提升的前提。

3.2 树立数据处理能力养成理念

要想适应大数据出版形势,必须树立数据处理能力养成理念。首先,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锻炼信息思维。这方面知识较薄弱的编辑,如部分文学编辑、个别较年长的编辑,可参加相关培训,或有目的地找这方面课程的讲义及书籍自学。当前,这方面的书籍较多,可利用大数据通过搜索咨询的方法,找出评价高、内容合适的书籍。在掌握理念知识的过程中,编辑可有意识地锻炼信息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如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稿、传播等工作环节,运用信息思维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养成新闻阅读的习惯,培养信息感知力。其次,学习和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是当前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一是掌握编辑处理软件及采编系统的应用,用WORD软件批注、修订、校对稿件,用EXCEL、SPSS软件统计信息数据,用PDF软件对电子版清样进行校对,用校对软件减轻人工校对压力,用学术不端系统提高稿件审查质量,用采编审系统规范、完善出版工作。二是掌握信息收集技能,采用各种信息收集方法,利用各大数据网站,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包括对期刊发布平台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如通过对阅读行为的分析,整理读者阅读集中的时间、地点、作者的专业等方面的信息。三是掌握最新信息发布技能,如学术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期刊App等途径的信息发布。要能够针对不同的信息发布途径,清楚其对发布内容的要求,对信息内容进行编辑、整合、发布。此外,树立数据处理能力养成理念,还要求编辑掌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紧跟信息发展的步伐。要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编辑在信息获取、发布过程中的行为。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全方位提高编辑的信息素质,助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升级。

3.3 既要苦练编辑业务基本功,又要坚持学术研究

编辑业务水平和学术研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必须鼓励编辑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尤其是对编辑学的研究。开展学术研究,可以锻炼编辑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出“三多”法则,即多学、多思、多做。

多学,即从书本中学、向经验丰富的编辑学、向审稿人学、向作者学、向读者学。笔者在从事编辑工作初期,对编辑业务了解甚少,为尽快胜任这一工作,购买了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编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及法律法规,受益匪浅。除从书本中学以外,最直观有效的方法是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这些编辑业务水平高,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多问、多沟通交流外,还可以运用比较法,即同一篇文章,把自己的编辑结果与他们的编辑结果进行比较,从中总结自身的不足。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向审稿人学习如何审稿,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向作者学习,多与作者沟通不仅能学习到论文写作知识,还能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大數据时代,还要强调向读者学习。通过收集读者的阅读反馈信息,了解读者对自己所编辑稿件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如笔者曾收到读者关于参考文献的反馈意见,当时笔者负责编辑的是一篇老教授组来的特稿,这篇特稿通篇没有用一个参考文献。为此,读者提出在学术文章中要不要用参考文献,如何用,参考文献要不要有数量要求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专门向编辑同行请教,在后来的工作中特别留意这一问题。此外,向读者学习还可以提高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

多思,即多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思考,不仅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笔者在编辑工作过程中,有意收集一些典型的病句错句,一有空余时间就对这些句子进行进一步整理,运用结构、语义等分析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并不局限于对所遇问题的思考,还可多思考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大数据时代下的期刊出版、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媒体融合、英文版学术期刊出版等,对于有些问题还可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思考问题时,要运用多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分散思维、整体思维等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15]。

多做,除了强调发挥编辑“为人作嫁”的敬业精神,不怕辛苦,坚持在编辑业务第一线外,还要做学术研究,如积极申报课题、参加到科研团队中去或自主研究,坚持写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多做是在大数据时代编辑提高素质的必经之路,做的过程其实也是编辑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做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持。

3.4 要走出去,培养大数据视野

大数据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具有大数据出版理念,还要有大数据的胸怀和大数据的视野。因此,编辑要大胆走出去,加强与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开阔视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笔者建议编辑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与编辑本人所学专业或编辑业务相关的研讨会,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还可以结识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成为学术研究者的朋友,发展自己的作者队伍。此外,编辑还要坚持参加编辑业务培训,至少完成每年72学时的学习要求。编辑业务培训,一方面可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提高个人的编辑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可认识更多编辑同行,加强行业信息的沟通交流。还可加入各种编辑出版群,实现随时随地的线上线下交流。编辑大胆地走出去,开阔视野,最终将有利于编辑素质的提高和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提升。

注 释

[1]吴俣昊.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实务与理念更新的新起点[J].今传媒,2014(7):140-141

[2]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18

[3]柴英,马婧.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J].编辑之友,2014(6):28-31

[4]吴锋.“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革命及面临挑战[J].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5]何亚明.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2014(05):65-66

[6]刘润达,王运红.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RCID)概述[J].情报科学,2013(11):86-90

[7]魏中青.ORCID国际学术身份证在我国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5(5):101-104

[8]易基圣.基于大数据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8):154-156

[9]王继鸽.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行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8):66-68

[10]周萍.新常态下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新闻窗,2015(1):46-47

[11]汤啸天.论编辑的法律意识及其权利义务[J].编辑学报,2000(2):66-69

[12]游俊,胡小洋.编辑学者化的实质及现实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3):340-343

[13]寇爱林.中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出版理念的创新[J].中国出版,2010(6):7-9

[14]黄明睿,袁丽霞,吴开宝,等.对科技期刊编辑地位及其作用的重新评估[J].编辑学报,2013,25(6):511-513

[15]刘晓涵.培养5种好习惯:提升科技期刊编辑创新能力[J].编辑学报,2013,25(4):388-390

(收稿日期:2016- 01-07 )

作者:吴美英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篇2:

优化高校编辑工作 打造品牌科技期刊

摘 要:从国内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实施期刊品牌战略的意义,指出品牌竞争已成为当前期刊竞争的主题。全面地构筑期刊品牌的优势和竞争力,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在分析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应打破旧的办刊模式,与时俱进,具体从树立品牌意识,优化编辑工作流程、提高论文质量、突出办刊特色、构建高素质编辑队伍、努力实现期刊网络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品牌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进行知识传播、推广教学科研成果、探讨学术问题的重要平台,它为高校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我国9000余种期刊中,科技期刊已多达近5000种,高校科技期刊占全国科技期刊的1/5,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织部分。与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相比,无论从学术质量,还是出版质量,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国际科技期刊中的地位并不高,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低,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并造成国内一些优秀论文的外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业已进入品牌争雄时代,国内外科技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高校科技期刊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报道新的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新的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排行表显示,在影响因子前300名的中国科技期刊中,有一半以上的期刊属于高校科技期刊。但高校科技期刊群无论从规模还是运作方式都不足以造就大刊,更不具有面向全世界竞争优秀科技论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编辑部经营体制单一分散,实力单薄,不少刊物的撰稿人、审稿人和读者,基本上都是本单位的人员,在科技界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2.来稿量和高质量的稿件有限,栏目设置和报道内容主要考虑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需要,选题雷同,缺乏鲜明的特色;3.高校的办刊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印刷费不能及时到位,专家审稿费、稿酬过低,出版拖期,更谈不上编辑人员的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机会。4.期刊的论文时滞过长,发行量少。

二、打造品牌科技期刊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宗旨和定位、办刊理念、特色风格、创意策划、社会地位、公众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树立品牌意识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础,高校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需要编辑部全体人员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打破旧的办刊模式,对阻碍其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理念以及领导、保障、评价、激励机制予以创新,在文化内蕴的先进性、学术含量的高品位性、读者、作者的公认性、创新发展性等方面狠下功夫,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二)完善编辑规章制度,优化编辑出版流程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编辑出版流程不仅是协调和规范科技期刊工作及编辑人员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协调编辑群体内外关系和发挥期刊资源整体效能的有效措施。具体如下:1.健全办刊资金需求的保障制度,保证期刊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2.建立科学的稿件管理制度,编辑有编辑手册,审稿人员有审稿原则,客观、公正的评价作者来稿;3.按照岗位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分工到位、明确职责和目标任务,规定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以及各岗位之间协调配合的方法,保证整个编辑工作井然有序;4.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激励机制,将编辑人员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论文质量,突出办刊特色

期刊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出论文质量,凡是人们公认的高水平、权威性品牌期刊,都是影响因子名列榜首的期刊。期刊品牌对于作者来讲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能获得广大作者的高度认可,作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会经常翻阅那些影响因子大的品牌期刊,并将之列入最终投稿对象范围。因此,提高影响因子(即提高论文质量)是创造品牌期刊的关键。高校科技期刊所刊登科学论文的思想、科学方法和创造性决定着期刊的学术质量。一方面,编辑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题组稿,减少盲目性,吸纳优质稿源,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另一方面,高校是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云集的宝地,他们所撰写的稿件往往都有专项基金项目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科学价值,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将有助于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部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建立权威的作者团队,为期刊争取优质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特色是指期刊所反映的学术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特色不仅是构成期刊质量至关重要的方面,而且是其立于期刊之林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国际期刊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期刊的特色与品牌战略的成功结合,可以造就出一流的学术期刊,形成一批经久不衰的期刊品牌[2]。栏目是期刊的窗口,“名栏”是体现期刊特色的标志,各高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特色栏目,在特色栏目上下功夫,如,加大特色栏目的组稿约稿力度,聘请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作栏目主持人等。因此,办刊人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利用学科优势,在打造“名栏”、创期刊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当今期刊强手如林的形势下,科技期刊要走出平庸,打造品牌,必须办出特色。诸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矿业类为特色的科技期刊,该刊主要面向全国煤炭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研、设计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安全、煤炭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突出体现了煤矿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构建高素质编辑队伍

人才战略是期刊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编辑队伍作为期刊办刊的主力军,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3]。首先,正确的政治导向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编辑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把坚持政治方向性原则作为创建期刊品牌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编辑人员应该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及时熟悉和掌握国家及时修订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出版的法规、条例。其次,科技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质量内涵上要突出体现学术水平的高品质,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背景,并在本学科相关的领域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经验和成果。只有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扎实的文字功底,才能以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达,以新颖的版面设计,将高水平的文章呈现给读者。此外,还要求熟练掌握与科技期刊有关的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就品牌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而言,没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向读者提供有品位、有价值、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的精品文章的。

最后,创新性是科技期刊质量的核心要求,创新素质在当今尤其重要。编辑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引导论文创新,如果不能及时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报道新技术,将会最先被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所淘汰。此外,为了适应编辑出版国际化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国际、国内信息交流,几乎所有的高校科技期刊都要求英文摘要,掌握外语能力对编辑工作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通过组合,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优势,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富有竞争力的编辑队伍,对高校期刊的品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人才打造品牌,品牌造就人才,只要将期刊的规划和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后,就可望看到人才与品牌共铸期刊的辉煌。

(五)努力实现期刊网络化,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网络化为信息传播带来了质的变化,无论是传播范围,还是传播速度,乃至传播质量,Internet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保证,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网络与外界进行交流是科技期刊实行开放性办刊的发展趋势[4]。在互联网上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建设高水平的网站是网络化时代高水平期刊一个重要标志,期刊网络化建设得如何对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期刊在发行范围、读者范围、提供信息和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期刊办刊者可通过建立期刊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期刊宣传力度、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展示和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在当今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较为完善的期刊网站上的内容和功能应包括:1.提供有关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期刊目次、摘要、全文(可设置访问权限)等期刊内容的在线发布;2.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在线远程编辑,充分发挥电脑校对的优势,使编辑部工作全部都置于高效的监控与管理之中;3.建立读者、作者互动机制,把为读者服务放着首位。重视信息反馈的作用,克服以往大多数科技期刊只为作者服务的弱点,加强与读者的网上交流、关注读者的需求,可以通过事先发布交流的主题,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刊物内容的确定和选择已成为可能。

三、结 语

高校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建设也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在科技期刊社会化、产业化和科技信息资源化、有序化、数字化的大趋势下,高校应将期刊纳入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专业人才,学术、学科办刊资源和优势,并借鉴国内外期刊编辑出版的成功经验,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优化编辑工作,打造品牌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

[1] 吴守凤.确立品牌意识,创立品牌期刊[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 薛世平.高校学报品牌与特色的创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

[3] 曹兵,蒋伟,佟建国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

[4] 胡青.印刷版科技期刊网络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5).

作者:刘洁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篇3:

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热潮反思

摘 要:学术期刊出版与国家经济利益、科研实力、国际地位等方面利益紧密相关,在“走出去、引进来”国家战略下,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期刊的宿命。针对当前学术期刊一味追求英文出版和SCI检索等现象,辨析国际化出版与本土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关系,探寻国家利益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途径,对当前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热潮提出反思。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化;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出版体制;学术话语权

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社会文化与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标志之一。作为科研成果积累与传播的主要载体,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国现有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整体水平不高,小散乱现象突出,期刊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模式,滞后于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中国学术期刊还面临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巨大冲击。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期刊出版集团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学术质量、运作模式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以及成功的经验。中国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当下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热潮?这些值得学术期刊从业者反思[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观战略的背景下,为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进行最大限度符合国家利益情况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途径探索与研究,也是目前学术期刊管理和主办部门所关心的问题。那些背离国家利益、缺少国家支持的学术期刊,其发展方向势必会偏离;同样,管制不合理也势必会阻碍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适度扫除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目前开展了所属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项目与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资助,打造了一批在本专业领域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强的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通过被引频次等指标,全面分析中国6 400多种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2012年以来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总被引频次连续3年大幅增长,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笔者试图运用政治学观点,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国家利益视角对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利弊进行反思,以期为制定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路径和推进措施研究提供依据。

一、学术期刊与国家利益的特性

(一)国家利益与学术研究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决定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经典现实主义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的根本是指国家生存与安全,在此基础上保护本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统一。自由主义学者安德鲁·斯科特则认为国家利益是基于国际体系为中心的,即国家政策应与跨国利益、国际利益相结合,履行对国际体系以及全人类的义务。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是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包括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安全利益为基本条件,包括领土、主权以及良好的周边环境等,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条件;政治利益是维护国家现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地位;经济利益包括保障国内经济发展与提高国际经济地位;文化利益则是保护国内历史的、传统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维护等。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全民性和阶级性、持久性和动态性等多重属性。国家统治过程时刻伴随着寻求知识支持和论证的过程,学术自由是国家对知识价值承认与否,以及国家对知识的社会效益与国家利益权衡利弊的结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美国、中国、德国和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投资分别占各国GDP的1.9%、2.2%、2.5%和3.0%[2]。在1994年美国发布的《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中指出,科学应为国家重大目标服务,政府资金也优先投入到这些领域;在确保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开展与私人企业、国外企业合作。巴斯德曾经说过:“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学术无国界是支持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内在原因,其内涵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崇尚学术自由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即由国家主导的基于本国利益的科学研究,如由国家资助建立大学和研究所,雇佣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等。

(二)国家利益与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与国家经济利益、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利益紧密相关,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学术期刊为国家利益服务,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国学术期刊大多由政府审批与管理,依赖政府和主办单位扶持,市场经济虽然也能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但因为市场本身存在局限性,在某些程度上妨碍了国家利益的实现。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思想交流与传播以及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引领科学研究的旗帜。学术期刊及办刊单位在研究领域内的话语权具有较强的学术风向引领作用。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应由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通过刊发文章选题设计、研究方向、栏目等的设置,吸引国内乃至国际的专家与学者,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解决设置的研究议题,从而促进该学术期刊出版国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进步成果。在学术期刊刊发议题的设置中,成功的范例是美国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也有一些国内知名学术期刊通过定期设定研究议题,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撰写研究综述,分析国内外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

二、学术期刊现状与国家利益忽视的原因

(一)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

科研成果质量鉴定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常缺少客观、量化的指标,而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的科研成果评价为其提供了可操作的便捷性指标。学术的国际化开拓了学术视野,方便中国学者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对话,中国学者的论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一流刊物上,促进中国科技进步。据统计,2013年中国学者发表论文16.5万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论文大国。《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一文指出,在2012年所有《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中,中国作者共发表论文303篇,占其论文总刊载量的8.5%,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比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增长加了35%。国内科技成果评价、职称评聘、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制度攻读学位等均与论文发表挂钩。然而,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下,论文发表与项目申请几乎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人员唯一的科研活动,出现了过度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科研考核体系,导致学术浮躁,科研商业化、学术造假等现象凸显,如:花钱买论文、跟风与重复性试验论文较多等,缺乏创新与必要的科学质疑精神。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由于过度崇拜SCI、EI等指标,国内作者都热衷于将高质量论文发表于国外影响力大的期刊,一些档次较低的文章才会考虑国内刊物,大批科研成果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学术期刊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中国科研创新动力消失。

(二)学术国际化与学术期刊

与对学术评价机制的纷争与诟病不同的是,国内对学术国际化问题则基本达成共识,为此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开展国际合作并召开国际会议,在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术期刊管理和主办者也开始探索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学术期刊办刊理念向开放存取、数字化与国际化方向转变,期刊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出版业的必然反映。

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引文索引主要收录英文期刊。据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约有160种,其中90%以上是英文出版[3]。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学术出版霸权地位已形成,学术期刊背后的国家利益也自然向其倾斜。《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国内顶级期刊,其多个专辑均为英文版,且已被SCI收录,但因其是中文出版而照样不被中国学者看重[4]。德国、荷兰等非英语国家为了扭转本国出版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也利用英语办刊并取得成功。中国一些办刊实力较强的学术期刊也开展了国际化尝试,旨在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针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等问题,有的政协委员提出了打造中国知名英文学术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目前中国在扩大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国内学术期刊小、散、乱等问题凸显,即使期刊被SCI检索其影响因子也不高,难以受到国外科学研究者的重视[5],难以吸收国际优秀稿源解决本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很难形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可以说,中国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评价体系、办刊理念以及编辑队伍素质等是制约其国际化影响力提升的限制因素。

(三)基于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热潮反思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的产出不断增加,但顶级学术期刊缺乏的状况将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利益。据统计,中国物理学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有2万篇左右,大约80%发表在国外杂志上,这些发表在国外的学术论文对国内科研的影响程度值得我们深思[6]。

由于学术话语权被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占有,使其他国家的科研处于被动局面。国外学术期刊通过设置议题,引领着全世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与思路。科研仪器设备购买国外的,论文成果也优先在国外刊物发表,中国科研工作者沦为学术期刊发达国家的打工者。这种由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版权无偿转让给国外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的流失。据美国《2012年科学和工程学指标》统计,中国科研投入总额位列全球第二,但是国内的创新体系仍然表现不佳。美国《科学》杂志也曾发表论文“炮轰”中国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些高质量论文外流现象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朱剑等通过对学术国际化与学术体制、学术评价以及学术期刊关系的论述,对中国期刊的国际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探讨。赵文义分析了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国家利益被忽视的原因,提出适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战略。国内学术期刊缺少高质量的稿源,那么拿什么拯救高质量科研论文外流的状况?学术期刊办刊模式与国际接轨问题、期刊质量以及审稿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的国际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

在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部分期刊也进行了一些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形成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热潮,如何让中国学术期刊在不妨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走出去、创造中国国际知名品牌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行业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的束缚、经营理念与模式单一、办刊理念缺少特色、编辑人员素质与语言障碍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制约等。

目前评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被SCI、E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国际化评价常与学术评价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中国政府用财政资金供养的英文学术期刊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与仅谋求SCI、EI检索的意义何在?当前国家已停止了官员考核中以仅GDP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那么考核科研人员的SCI“紧箍咒”是否也应松绑?SCI、SSCI创始人加菲尔德曾指出,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获取学术信息的快捷路径是三大检索系统的首要功能,其次才是评价功能,SCI影响因子评价与核能影响一样,为学术期刊带来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7-8]。过度追求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等指标,忽视了期刊影响力的主要基础——期刊文章内容与质量,将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作为所有学术期刊评价的国际标准,在中国很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结果必将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特性与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当下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怎么办?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包括形式上的国际化和内容上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形式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作者国际化、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学术观点及审稿意见国际化、期刊语种的国际化、编校与排版等出版人才国际化、出版与发行的国际市场等。而国际化的实质是内容国际化、科研论文研究对象国际化、研究水准国际领先,因此内容上的国际化比形式上的国际化重要得多。中国现有体制下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应选择在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科研领域入手,由政府财政支持。在语言方面,应首先实施中文出版,其次可由编辑翻译成英文,国际稿源也可先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家利益下,学术期刊应限制国家资金产生的科研项目论文外流,同时努力争取国际稿源。在购买自然、科学等高端杂志的版权后,可由国家组织专业出版机构进行翻译,降低国内科研人员接触国家前沿领域的获取成本,提高便捷性。

中国期刊国际影响力整体仍较低,高水平论文外流更降低了其竞争力。当下政府通过资金资助部分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出版已经初显成效,部分英文刊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但目前分散资助个体办刊的方式难以形成能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竞争的规模化的出版集团。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的支持,突破期刊经营管理模式,支持期刊出版部门通过兼并、重组形成期刊群模式,走集团化、国际化之路,才能大幅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

四、结语

在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学术期刊发展却与之不匹配,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加快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热潮有助于国家科研实力与地位提高,但同时应合理、适度地协调国际出版与国内出版的关系。在当下“走出去、引进来”的国家战略下,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和本土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等问题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 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出版[J].思想战线,2011,37(4):93-95.

[2]苗凌葛,赵青,赵大良,等.中文科技期刊国外影响力的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6):605-608.

[3]王淑华,王亨君.我国英文版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2):173-175.

[4]周棻.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实践的样本探析——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J].中国出版,2011(10):6-11.

[5]王丰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5):43-45.

[6]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126-137.

[7]谢清风.英国出版的国际化模式[J].编辑之友,2011(10):123-125.

[8]彭桃英,陈玉国.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3):71-73.

作者:陈磊 王磊 赵文义

上一篇:自主合作模式中的初中生物论文下一篇: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