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产出迅速增长,科研人员以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高科研价值的中文论文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但传播平台有限和语言障碍,削弱了大部分中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力度。

第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论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

摘 要:我国学界存在着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已引起世界关注。认清学术不端的危害,探讨治理学术不端的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不端违背学术道德、败坏学风,影响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学术不端使学术研究失去创新动力、浪费学术资源,违背了法治原则。治理学术不端,学术期刊应当负起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并坚持预防和追罚相结合原则,建立学术信用信息制度,以共同遏制这种行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术不端;责任;预防原则;遏制;信用信息

近年来,我国学界学术不端行为日益严重,败坏学界声誉,阻碍学术进步,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0 年9 月,《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国期刊存在31%剽窃》的文章,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热议;2010年10 月,《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学术剽窃现象严重影响该领域与世界的合作。[1]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和高校学生论文。本文主旨是探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就现阶段研究成果而言,有的文章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①有的文章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措施;②还有的文章探讨国外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经验。本文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进行归纳整理,阐述学术期刊的责任,并提出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建议。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在国际上,一般把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等三种情形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违背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我国教育部2009年3月下发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2] 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比国际上一般认定要详细并具有可操作性,现已成为我国判断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威标准。

有调查显示,“接近40%的被调查者曾把别人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论文;25%左右的被调查者有过将间接引用改为直接引用文献的经历;20%的被调查者曾经在自己没有参与撰写或研究的论文、研究成果中署名。”[3] 如此普遍、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不到学术不端的危害,或对学术不端的危害认识不深。笔者认为,学术不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学术失去尊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有学术期刊编辑指出,学术本质应该是探求真理、开拓创新,而学术不端行为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和垃圾,使学术失去尊严。[4] 每年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而真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论文却微乎其微,这是导致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造成“学术雾霾”。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会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产生“学术雾霾”,造成学人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无法形成问题意识。学术论文的“泡沫”和“雾霾”使得民众和公共实践部门看轻学术论文价值,贬低学术人的地位和贡献。

二是妨碍学术创新。学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然而伪造、篡改和剽窃等行为妨碍了学术创新和发展。一方面依靠投机取巧达到目的的学术不端者,无力或无心学术创新;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伤害了原创者的思想感情,挫伤了原创者的创新积极性。《江汉论坛》编辑陈金清认为学术不端者为了私利,亵渎学术创新精神,东拼西凑, 抄袭剽窃, 炮制学术垃圾, 毫无创见,其结果必定会破坏科学研究的创新机制, 扼杀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5]

三是浪费学术资源。“据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居世界第一。”[6] 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学术期刊却只有6000多种,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约2800种。[7]美国研发人员少于我国,学术期刊却有四万多种,其中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8730种,政府、法律与公共管理6804种,商业与经济学4115种,艺术与文学3822种,教育3797种,哲学与宗教1943种。其余为自然科学类。③这表明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学术群体发表研究成果的需要。有些人为了晋升职称或完成考核任务,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成果,占用了学术期刊版面,造成了学术期刊资源的浪费。

四是破坏了社会的评判标准。“任何人不得从其过错行为中获利”,这是各国司法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法律原则,也是评判一个人行为是否道德或合法的标准。错误行为,不仅在道德上应具有可非性,而且在法律上应具有可罚性。人们允许一个人通过错误行为谋求利益,则有失社会正义和公平。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应该依法进行学术研究。假如人们允许学术不端者通过伪造、篡改和剽窃等错误行为获利,这样的结果会使社会丧失是非的评判标准。

二、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前总编辑秦毅认为,学术期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它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渠道,又是学术传承的重要工具,具有推出新人、导向学术研究和引导学术规范等作用。[8]本文认为,学术期刊还应承担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因为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目前,已有学者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研究者自身素质不高。其一,学术研究者缺乏创新精神。创造性,是知识产权特征之一。学术研究只有不断地创新,学术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然而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严重模仿、研究方法陈旧和学术成果反复运用等情形,反映出了研究者创新精神不足。其二,学术研究者缺乏研究能力。学术研究需要一定天赋和学术训练。天赋不够或者学术训练不扎实的人,很难做出有创造性、新颖性的学术成果。其三,学术研究者思想懒惰。可复制性,是知识产权又一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为抄袭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研究者思想懒惰,不愿努力,只想不劳而获。概而言之,研究者缺乏创新精神,自身能力有限,而又不愿意刻苦努力,为达到个人目的,他可能罔顾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做出违背学术诚信行为。为此应该加强学术研究者“自律”,即强调学术研究者诚信。如有学者认为应该加强学术人的自我控制,要求学术人做到诚信、勤奋和有德性。[9]

二是我国学术评价体制助长急功近利思想蔓延。“我国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和用人制度明显存在着以在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作为衡量标准的倾向,甚至过多倚重文章发表的数量, 而不重视学术论文的真正价值。”[10]简而言之,我国这种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期刊等级化、身份化和标签化;把学术研究者的工作数量化。这样的后果使得一般学术刊物边缘化,核心刊物高端化,进一步加剧了核心期刊与学术研究者需求之间矛盾。一些研究能力达不到核心期刊要求的人,因为急功近利,可能会做出学术不端行为。

三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在立法上,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在司法上,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这使得学术不端行为缺乏基本的法律制裁。在高校中,学校发现教师有学术不端行为,一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控制事件影响范围,以免影响学校声誉。虽然有的学校会给予学术不端者内部处理,但这种处罚达不到惩戒和预防目的。在学术期刊方面,大部分学术期刊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也因怕影响其声誉而选择了沉默,只有少数学术期刊会采取抵制行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他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很少会选择举报。即使举报,也需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启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

四是研究者缺乏学术规范意识。虽然国际上已经界定了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我国教育部也例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研究者不知道这些规定。还由于一些研究者缺乏应有的学术规范训练和学术道德教育,对其违反学术诚信浑然不知。据调查,“网络上有一项对3000名高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4.5%的被调查者对何为抄袭、剽窃,如何进行引用、注释等学术规范‘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只有18.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学术规范。”[11] 这表明,在什么情况下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目前我国高校很多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很了解。

(二)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

从以上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来看,批评者很少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责任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主要发表平台,应该对学术不端行为负起责任。

首先,一些学术期刊编辑已经认识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不端之间的联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吕小红认为,学术期刊在当前学术不端的治理中具有一定责任,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她认为学术期刊处于治理学术不端的末端和被动地位,只能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阻止和防范。[12]再如《青海社会科学》编审张前认为,学术不端事件的出现和某些学术期刊不恪守职责确实有一定的关系。[13]《新疆大学学报》编辑佐红琴指出,对于大部分学术不端者而言,将其所谓成果通过相关载体(主要是学术期刊)“公之于众”,才能实现其目的。[14]如果学术期刊严把论文的学术标准关,严防学术不端行为,那么学术不端者就不能达到目的。

其次,收取版面费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但是长期以来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成为一种“潜规则”。因为学术刊物受众较小,经营困难,对于绝大部分学术期刊而言,不收费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出版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为弥补办刊经费不足,维持正常出版,有些学术期刊收取了版面费。④近年来版面费也越收越高,甚至有的学人花万元以上版面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收取版面费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有没有关联?有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不是收版面费造成的,国外有收版面费的,是一种国际惯例,我国版面费异化是我国评价机制造成的。[13]事实上,我国有一些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其论文学术质量相当高。但我们也看到有些学术刊物是以收取版面费为生存基础或盈利目的的,这些刊物降低对学术论文的要求,不管作者有无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只要愿意交版面费,任何论文都可以发表。如生意火爆的学术造假公司“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 ”,以敛财为目的的《商场现代化》期刊等。甚至还出现了学术期刊的中介代理人。这些事例说明,在我国特定情境下,学术不端行为与收取版面费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

再次,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没有做到学术诚信的告知义务。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术诚信,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和学生论文规范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告知学生抄袭行为的后果。我国学术期刊虽然重视学术诚信,但是一般不重视学术诚信的告知义务。仅有少数学术期刊在采用稿件时,会与作者提前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

最后,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与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目前有些学术期刊一是“惟名”,要求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某一领域应有一定名气,或者是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二是“惟权”,希望有政府官员或大学校长、院长等级别人物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三是“惟情”,即人情关系稿件。正如韩少功所说,我国是一个超级人情大国。[15]在学术期刊上也避免不了人情关系稿子。这些现象说明,我国一些学术期刊审稿制度,不是看论文质量,而是看论文质量以外的东西。学术期刊建立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或三审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三、我国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建议

(一) 我国期刊工作者提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

四川行政学院期刊社副编审李翔认为,“学术期刊应当规范自身行为,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拒绝外来利益诱惑,切实承担抵制学术不端的社会责任。”[16]《宜春学院学报》编辑方卫星认为,为了根治学术失范,我国必须制定一部《学术法》。[17]《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程郁缀认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应该是自律与他律、道德教育与法律究责相结合。”[18] 《学术界》编辑袁玉立提出了学术不端的伦理控制,即唤醒学术人的自我意识和加强学术共同体的伦理建设。《江汉论坛》编辑陈金清认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第一, 重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第二, 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第三,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倡导优良学风;第四, 学术期刊严格把关。[5]

(二)我国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

1. 学术期刊要有责任意识

苏力教授曾对我国学术界发出一声呐喊:“什么是你的贡献?”[19]在法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什么是我国学术期刊的贡献?面对较为普遍的学术不端现象,学术期刊应该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学术期刊首先应有三种责任意识。

一是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职业责任。由于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原因,导致发表论文供需不平衡。一些核心期刊编辑,成为众多学人追捧对象。在这种情势下,期刊编辑面临着金钱的诱惑或权力、人情的挑战。期刊编辑应该以职业理想、职业荣誉、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做到不以编谋私,并勇于迎接挑战。另外,由于学术期刊来稿量巨大,水平良莠不齐,这需要期刊编辑高度的职业责任,运用编辑的学术眼光、学术智慧和学术判断,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稿件。[20]期刊编辑只要有高度职业责任,就能对稿件的好坏和是否抄袭作出初步的判断,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是学术期刊要有社会责任感。学术研究成果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当今,我国有数千种期刊、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国家投入万亿的科研经费,虽有产出数量占据世界第一的学术论文,但引用率低、创新性少。这表明,我国学术期刊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需更加努力。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承担着引导学术研究和引领学术规范的社会责任。有些学术期刊违背了公益性宗旨,由收取版面费弥补办刊经费不足,变成盈利为目的,甚至变成少数人的小金库,忘记了学术期刊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家应规定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没有投资能力的,取消其办刊资格,使学术期刊减少对版面费的依赖。同时,学术期刊也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升期刊网络数字化出版水平。总之,学术期刊应该把社会效益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收取版面费作为追求目标。

三是学术期刊要有法律责任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学术不端不仅是学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行为问题,是一种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对那些通过抄袭行为获得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或奖励的人,应给予法律制裁。学术期刊要有勇气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而不能怕影响期刊声誉。其次,应该遵守程序正义原则。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追求程序正义。学术期刊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也应该遵循程序正义。如在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或惩处该行为时,要有规范认定和惩罚程序,做到程序正义,其结果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再次,应对以盈利为目的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和“以编谋私”的编辑进行法律制裁。对于多次发生学术不端的期刊编辑和主编,可以要求其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现种种不良风气,与其缺乏对学术期刊或编辑的法律制裁相关联。

2.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则

在法律原则中,有两个原则值得学术期刊借鉴,即“预防原则”和“追罚原则”。预防原则就是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追罚原则是当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制裁。简单说,前者是事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后者是事后对该行为进行惩罚,达到警示该人和其他人以后不再犯的目的。

学术期刊采取预防原则,其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严格审稿制度。如严格实施行之有效的匿名审稿、三审责任制度、主编和责任编辑之间权力制衡等。我国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刊物,无不是实行严格审稿制度。二是对投稿人的诚信告知义务。告知作者诚信要求,让其提前知晓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打消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念头。

学术期刊采取追罚原则,一是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其责任。对学术不端者应专门发布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告,并通知其单位,同时通知相关文献收录机构,删除该文电子版。比如北大调查“博士生论文抄袭”事件,其追究抄袭者责任的事例,值得我国其他学术期刊学习。[21]另外,还应对在学术不端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编辑给予相应处罚。二是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那些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大部分是由第三人发现并检举的。这表明设立举报学术不端行为奖励制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追罚措施。

3. 建立学术信用信息制度

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全国学术期刊应该联合起来,在公共学术平台上筑起一道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联手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此,应建立一个类似银行的征信制度,即学术信用信息制度。其一,建立学术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把学术不端者输入学术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提供学术信用信息查询,让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与其利益相关方,查询该人的学术信用,作为对其信用的评价参考。比如大学招聘教师,可以上学术信用信息系统查询该人的学术诚信。企业在决定是否把横向项目委托给他(她)时,也可以同样方式查询该人的学术诚信。其二,建立学术期刊黑名单制度。一个学术期刊单位把学术不端者列入黑名单,同时要把相关信息发布到学术期刊共享的网站上,便于其它刊物查询和掌握。学术期刊联合起来,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限制其至少两年内不得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如果再次发现此作者有不端行为的,终身打入黑名单,不再发表其文章。

注释:

①有的认为学术不端行为让学术失去尊严、让学术丧失创新和浪费学术资源等。

②有从学术者自身角度,要求学术者自律和对其加强伦理控制;有从学术评价体系角度,呼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制度建设;有从编辑和学术期刊角度,提出完善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强编辑的道德责任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等。

③该处数据使用美国Ulrichsweb的期刊导航(http://ulrichsweb.serialssolutions.com/)获得。

④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正式文件为 1988年6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发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 》,此举在当时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宁.“剽窃无异于盗窃”——2010年剽窃事件频发的警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14/c_12877081.htm,2015-01-04.

[2]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03/201001/xxgk_80681.html,2015-01-04.

[3] 中国教育网和清研咨询.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311/20110225/t20110225_581381.shtml,2015-01-05.

[4] 梁凤英.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165.

[5] 陈金清.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及其治理[J].学习与探索,2010,(5):7.

[6] 常红.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均已居世界第一[EB/OL].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03/c1002-25595686.html,2015-01-05.

[7] 张雁,曲一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N].光明日报,2013-08-16.

[8] 王玮.关于社科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秦毅[N].光明日报,2003-02-01.

[9] 袁玉立.学术不端的伦理控制[J].学术界,2012,(12):121.

[10] 马勇进.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的神圣职责[J].青海社会科学,2008,(6):196.

[11] 霍建菲.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法学院,2013.27.

[12] 吕小红.加强期刊制度建设 遏制论文学术不端[J].中国出版,2012,(9):66.

[13] 张前.学术不端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6):200.

[14] 佐红琴.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J]. 新疆新闻出版,2010,(5):69.

[15] 韩少功.超级人情大国(一)[J].读书,2001,(12):85.

[16] 李翔.学术不端视阈下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6):124.

[17] 方卫星.学术失范的危害探析——兼谈我国《学术法》的制定[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117.

[18] 程郁缀,刘曙光.防止学术不端和期刊的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638.

[1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序.

[20] 李太淼.学术期刊要在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0,(5):8.

[21] 董鑫.北大调查“博士生论文抄袭”事件[N].北京青年报,2014-08-23.

Academic Misconduct-Dilemma of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Discussion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Journals

Guo Peng Xiang Zhaoxia

责任编辑:翟 祎

作者:郭鹏向 朝霞

第二篇:“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产出迅速增长,科研人员以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高科研价值的中文论文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但传播平台有限和语言障碍,削弱了大部分中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力度。因此,如何大规模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学术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问题与战略突破口。

为此,中国知网基于成熟、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平台与国内外规模化市场,以及与我国学术期刊的长期合作基础,首创提出并建设了“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为打造“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中国知网针对双语及英文期刊资源主要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整合,树立自主“走出去”品牌。

第一,中国期刊英文论文一站式获取平台(Academic Focus),简称AF,门户网站cstm.cnki.net。整合较长出版历史的英文原版期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新创办英文期刊、中国顶级中文学术期刊英译版及国际会议论文集等全英文论文,形成了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双语期刊的国际化品牌集群,现已收录290种期刊,共31.9万篇。

第二,国内首款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简称双语JTP,门户网站jtp.cnki.net。遴选和翻译顶级的中国学术期刊(144种)文章,提供中文、英文、中英对照、中英浮动对照四种在线浏览方式,提供段段对照、句句对照的阅读方式,打破语言障碍,帮助海外学者获取和方便使用中国学术研究成果,支持读者对照阅读学习中国专业文献。

第三,国内首款全英文“题录+全文”的书刊复合型资源整合平台(Academic Reference),简称AR,门户网站ar.cnki.net。精选CNKI优秀学术论文,覆盖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年鉴、工具书、学术典藏图书、术语库八种文献类型,以英文题录、摘要、关键词为检索手段,实现各种文献通过英文直接检索、全文关联。涵盖英文摘要1500多万篇。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学术发展目标,覆盖多种学科进行英文文献资源整合,并精选我国优秀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外文版数字出版,为海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读者提供了跨越语言障碍、快速了解中国学术发展、当前研究热点与社会文化现状的发现平台。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资源收录

该项目专门建立资源合作部,专人负责国内英文和双语期刊的合作。

1.中国期刊英文论文一站式获取平台(Academic Focus)

截至2019年11月,Academic Focus共收录147种纯英文期刊(SCI期刊31种,TOP期刊40种)、144种英译版期刊,期刊文献量达30.3万余篇,均提供全文下载;4867册国际会议论文集,均为英文文献,文献量达51.8万余篇。收录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1935年,是收录中国英文期刊时间跨度最长的英文数据库。

收录的期刊及会议论文覆盖十大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力学航空航天、化学化工冶金环境矿业、机电交通水利建筑能源、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2.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

借力国际引证大数据分析,初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建立选刊、选文标准,遴选优秀中文学术期刊。科技、社科学术编委会把关论文内容质量,“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辅助遴选优质内容。收录期刊多为国际影响力TOP5、TOP10,及学科排名前五的期刊,以社科院、中科院、中国科协主管、主办的优秀期刊为主。目前,上线期刊144种(包括社科期刊70种,科技期刊74种),上线论文23000余篇,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六大学科领域。已有资源包括在科技领域具有较高国际编委比例的《中国农业科学》和《农药学学报》;以及文史哲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近代史研究》和《历史研究》;还有把握国际经济前沿理论且主要作者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经济研究》等。

3.中国英文书刊复合型资源整合平台(Academic Reference)

截至2019年11月,Academic Reference共收录147种英文原版期刊、144种双语期刊,总计291种;精选中文期刊(IF≥0.2)英文文章,英文全文的文章约79万篇,英文摘要的文章约1027万篇。收录博士论文英文全文0.68万篇,英文摘要36.4万篇;硕士论文英文全文8.14万篇,英文摘要251.5万篇。收录会议论文英文全文66.3万篇,英文摘要49.5万篇。收录工具书306本,英文条目855.5万条。收录年鉴2365本,英文全文203.6万篇。收录英文图书133本,收录中英对照术语库98.9万条。

(二)平台建设

1.中国期刊英文论文一站式获取平台(AcademicFocus)

如图1所示,Academic Focus首页设置十大专辑导航、热点滚动栏、期刊推荐板块等功能设计;提供主题、文章名、作者、单位、关键词等8种检索方式。具体功能特点如下:

导航:支持学科分类导航(即十大专辑导航)和支持资源类型导航。

检索:提供一站式检索和出版物内检索,并新增已购资源内检索。

知网节:提供单篇文献的详细信息和扩展信息。知网节显示文章的基本信息、参考文献、依托CNKI强大算法推送“相似文献”。

下载方式:提供PDF格式文獻的下载。

专题汇编:针对当下热门话题,精选三个免费主题和免费文献,提供在线阅读。

期刊名录:英文期刊、译英期刊及会议论文的名录详细显示在“Title Browse”页面中,同时支持资源类型及专辑筛选。

2.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

如图2所示,该平台首页划分为论文检索、期刊浏览、热点话题、期刊展示、特色文章、学术新闻、研究服务、出版服务八个板块。特色功能包括:中英双语检索、四种全文阅读方式、中英全文句句对照、创新点提炼、知识点注释、正文结构化导航、文内引文链接、前沿学术沙龙、学术新闻发布等开创性特色功能。通过双语对照全文数据库,用户不仅可以浏览相关电子全文,还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中英文对照的多种呈现方式:中/英文全文阅览、左右对照阅读、浮动对照阅读,从全文层面实现中英文双语对照。还包括JTP新闻、《编译快报》、研究基金国际合作科研招聘仪器设备增值信息服务。常规功能有:浏览、检索、期刊展示、最新文章推荐、信息服务等。

3.中国英文书刊复合型资源整合平台(AcademicReference)

英文书刊平台以传播中国学术文化、满足海外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学术进展为出发点,在产品设计方面借鉴国际出版商先进服务理念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海外读者提供九大特色功能:①便捷的一站式检索与精准的高级检索功能相结合,使读者快速定位和锁定所需内容;②学科和文献类型双重导航,高效引导用户浏览并获得所需文献;③对全文为中文的文献,提供英文题录信息和中文全文链接,满足有深度阅读需求的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学术进展和特色文化;④提供文献计量指标,包括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等,为阅读提供参考;⑤提供相似文献推荐,根据检索行为形成高效、精确的个性化推荐;⑥对文献中的图、表、公式等进行碎片化提取,提供详尽的研究过程解读;⑦多样化的分享渠道、引用功能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⑧全英文界面和贴近海外用户使用习惯的交互设计为读者带来极致的阅读体验。⑨增加个人用户付费购买功能等,将英文书刊平台打造成为国内优质英文学术文献集聚与发布中心,为全球读者提供便捷的学术内容服务。图3展示了Academic Reference平台的首页及界面。

(三)数字加工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项目基于 XML为核心的复合出版技术构建采编发一体化数字出版平台,支持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定制服务和互动传播。通过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我国最新学术成果能够同时面向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读者进行广泛传播。

1.数字化出版体系建设

中国知网目前拥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配置几十项专利技术与工具,满足各类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要求,并采用结构化的加工流水线,构建集约化的生产系统,满足精细化加工设计要求。“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基于同方知网现有数字生产流水线,为新合作学术期刊等加工建立新的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完成英文期刊等资源的全文碎片化加工,包括数据交接、纸质资源扫描、碎片化标引、文字校对、整合发布,保证平台的高质量显示和高精度检索。一般数字加工流程如图4所示。

2.国际化编译体系建设

项目建立了国际采编译协同平台,目前在线使用该平台的专职人员近百名,海外翻译和质检专家共计4000名,在线实时处理的稿件20000余篇。该平台通过国际化的营销体系运行,以中外文双语全文对照为基本出版模式,将学术文献改写为学术新闻双稿齐发,建立学术创新点与知识点数据库,与数字化文献相链接。

(1)组建海外翻译与质检队伍,保证翻译质量水平。在全球范围内聘请长期在海外工作、母语为汉语的學者作为翻译和质检专家,专家多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2)严格控制编译质量与时效,保证出版上线质量。建立了科技、社科两个翻译分社,从质控、时控、量控三大方面保证译文的翻译质量和编译效率。

(四)市场营销

借助中国知网在业界的知名度、口碑、用户量,发展完善的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平台。通过邮件推送、电话联络、实地拜访、会议会展等多种方式,推广我国学术期刊,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海外各种机构类型包括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综合图书馆在内的全方面覆盖。在精准推送邮件、继续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的同时,在亚洲、北美、欧澳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和参加市场活动;在国际性会议和各类出版展会上对该项目的三大平台进行宣传,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具体如下。

1.门户网站宣传平台

开发设计独立的门户宣传网站,为项目所有合作方提供一个集约型服务平台。网站面向全球学术界及全社会公众开放,为合作期刊设置专属页面,在发布各刊英文、双语论文的同时,为海外学术界集中了解中国优秀期刊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

2.建立海外学者信息库,实施学术译文直达推送

建立百万学者专家信息库,电邮推送体系采取主动推送和自动推送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面向海外中高层读者的阅读终端推送中国精品学术期刊及优秀译文内容,引导用户发现并使用增强传播平台,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3.直销体系和渠道销售保证投资回报

通过建立海外事业部,构建全球发行与销售体系。如通过英国、以色列、阿联酋、西班牙及意大利等本地代理将学术期刊资源进行本地推广。另外,平台采用灵活的定价和采购模式,如老用户新产品补充优惠策略、联合采购价格策略等。

二、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实效

(一)社会效益

1.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集我国英文期刊、双语期刊和英文图书专著等资源为一体的“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打通了学术与文化的壁垒,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促进中国与以英文为母语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整体提升国内英文出版的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的各类英文出版物与中文出版物相比,数量不足。最根本原因是缺乏“出海”的有力工具与渠道,出版物没有形成合力和有效的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整体缺乏出版原动力。通过集成工程的实现,可以有效整合目前国内英文出版物,并能够顺利向国外进行商业化运作,从根本上推动英文出版物出版机制的转变,盘活出版资源,改善英文出版物的出版现状。

3.提升中国的学术国际影响力以及学术话语权

目前,英语仍是科学技术领域文献出版的最主要语言。通过整合英文内容的书刊,翻译优质中文学术期刊,可以把中国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传播到世界从而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可以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话语权。

4.填补国内英文文献整合平台的空白,促进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

国内不乏较优秀的学术文献数字出版平台,其不足之处在于主体内容均为中文,较难被全球大多数的英文读者接受。国外的数字出版平台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单种或多种文献类型产品、摘要或全文型数据库,均有成功范例。但由于较少收录中国的英文出版资源,海外读者缺少便捷途径获得这部分内容。所以“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正是海外学术市场所急需的。

(二)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知网已拥有海外机构用户1500余家,包括海外高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学会、公共图书馆、重要政府研究和科技咨询机构、大型企业、医院、军事机构、银行等,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016年10月启动销售工作以来,“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的三大平台已分别在北美、欧洲、亚洲各有代表性用户,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北欧亚洲研究联盟、日本株式会社三菱总合研究所等。

Academic Focus作为中国唯一的中国英文期刊论文一站式获取平台,向海外用户持续、及时输出中国最新学术成果。其主要销售区域为欧澳区的中东国家和东南亚区,十大学科刊群目标用户面向海外综合性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图书馆、学协会等。订购模式多数为包库,少数为按专辑订购,其中科研院所和军队由于专业性较强,通常按照专辑订购。具体用户如表1所示。

另外,约有300余家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医院、企业等机构开通试用Academic Focus数据库,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莱登大学、圣加伦大学、清迈大学等。AF产品项目的潜在用户机构,遍布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双语JTP平台发布后,中国知网国际部组织开展了全球试用活动,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诺丁汉大学在内的全球150多所知名高校参加了该试用活动。目前,中国知网的正式国际用户共7家(详见下表2),试用用户共 2500 家。总体上讲,JTP 平台初具规模,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双语文章已获得国际认可。

Academic Reference为2018年3月新上线产品,截至目前约50家海外机构开通试用,分布于欧澳、东南亚、亚洲、日本等区域。

高端用户强化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76%的世界500强大学通过知网阅读中国学术期刊。“一带一路”主要成员国国家的核心政府智囊每天都在使用中国知网,深刻地影响他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中国知网通过知识服务的方式在诸多行业树立了标杆用户,中国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海外行业用户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项目实施的思考与感想

(一)中国学术期刊英文集成出版是强化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需要

Academic Focus收录了中國优势学科和“中国学”研究的独家英文期刊及双语期刊资源近140种,为专业读者提供常见数据库之外的中国学术观点与科研成果。在人文社科领域,收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政府智囊机构和中国顶级综合型高校主办的社会科学全学科系列期刊,它是研究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学者对国际问题看法的“第一手”文献数据库。在科学技术领域,Academic Focus收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顶级理工科院校等中国创新型机构主办的科学技术全学科系列期刊,它是掌握中国领先基础研究、重要应用基础研究、先进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二)英文资源整合发展的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作为出版大国,其学术出版影响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增加,而中国出版的英文学术资源因其语言优势,日益受到海外研究者的青睐。综观国际上的大型出版社,如德国的Springer,荷兰的Elsevier,美国的Wiley-Blackwell,英国的Nature等,均是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出版社。AcademicReference利用英文资源在出版“走出去”方面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将国内期刊、博硕论文、会议、年鉴、工具书、学术典藏图书、术语库等多种文献类型的英文学术资源集大成整合平台,庞大的资源量优势也是项目实施和市场契合度高的重要因素。

(三)双语出版是国际读者与国内期刊的要求

海外有了解中国的学术进展及国内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及外籍在华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国内对专业英文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英文期刊在面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交流最新学术成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过分强调海外影响力而把中文期刊转变为英文期刊,必然会失去大部分中国读者,而中文期刊在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学术界确实存在传播障碍,JTP双语出版为期刊提供兼顾国内外用户群的可能性。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机构订购了英文库(AF)和双语(JTP)数据库,同时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机构也广泛开通了试用,并且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机构已经完成了订阅。通过对试用结果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海外用户对中国产品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产品的升级和改进提供了思路:

(1)新增网络首发刊种及国内TOP刊种,扩大资源量;

(2)引入机器辅助翻译等手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提高翻译产量;

(3)翻译形式由以“刊”为单位转变为“单篇”“热点话题”和“学科专题”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四、推动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造船出海”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期刊走向国际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学术期刊不能永远“借”别人的“船”出海,建立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造船出海”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期刊走向国际的主要方式之一。

首先,中国英文期刊的办刊宗旨是直接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形势而言,普遍因为办刊历史短、发表论文少,个刊在海外的知名度非常低。其次,中国的英文学术刊物只有300余种,其中有200余种曾经或目前正在与国外出版机构以订阅模式或OA(Open Access)模式进行合作出版,但合作费用高昂,新刊经常因经费不足而被拒之门外。再次,因为出版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不利条件相互制约,个刊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期刊分散,品牌难以显现,严重阻碍了中国主办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中国最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外期刊或平台上,大部分版权和发行渠道掌握在外商手里,这种状况可能会对非常时期的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设“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国际发布平台是现实的需要。

(二)中国学术期刊英文集成出版是建立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对英文学术期刊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多项办刊扶持政策。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通过创办优秀的英文学术期刊来提高国际影响力。英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通过专业编辑和智能推送为海内外专业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期刊与文献推荐,让专业读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调研中解脱,只读最需要的内容!

(三)双语出版是优秀中文期刊走向国际的有效路径

在推动出版“走出去”方面,语言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中文期刊翻译成英文必然能扩大这些期刊的对外传播范围。中英全文对照期刊数据库(JTP)引入国外先进办刊理念,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改变我國学术出版业的不利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它是推动我国文化科教、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中国学术期刊只有在提升自主办刊能力、建设国际传播平台、市场运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才有可能真正地参与到国际上开放竞争的学术出版环境中,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推动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大文化和经济意义。

[作者单位系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出版与发行部]

作者:肖宏 孙红梅 齐琪

第三篇: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

摘要: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章以大学人文社科学报为视角,从期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大学学报办刊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就大学学报特色及其建设、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高等问题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 大学学报 办刊特色 学术影响力 人文社会科学

一、引言

就学术期刊而言,学术影响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既反映了办刊水平与质量,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或学术质量及其水平的状况。大学学报(包括人文社科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力当然也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本质看,实际上就是学术期刊所代表的学术方向、趋势和话语权;从一个国家的视角看,就是一个国家的学术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也就是说,学术期刊之间不仅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其他领域一样,同样也有学术期刊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竞争,并表现得异常的激烈。像美国的《科学》(se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等世界上著名的学术期刊,全世界许多重大的学术成就都在其上发表,并得以在全球迅速传播,在学术界和社会的不同层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上的话语权,奠定了这些期刊在世界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中的权威和地位,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为能在这样重要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而感到自豪;我国的《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名期刊,也确定了其在中国学术期刊界、学术界及公众中的地位,同样,我国的研究人员也为能够在这些刊物上發表论文而自豪。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的业绩考核中,能够在此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所获得的“工分”与奖励都不菲,在职称的评聘中也会获得机会和晋升,可谓名利双收,这些利益指标就确立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及话语权。在中国的大学学报中,人文社科类的学报就有1300余种,“作为社科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报却整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数量有了空前增长的同时,其整体声誉不升反降,来自学术界的各种批评和诟病之声不绝于耳,‘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等等不一而足。使得学报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不再同步,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不相适应的情况”。多数的大学人文社科学报在发展上都面临着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问题。一方面,人们比较认同的所谓“核心期刊”中的大学学报(本文指人文社科类,下同)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其他“非核心期刊”的大学学报多数办刊水平不高,其中一些还在生产“学术垃圾”,此类大学学报存在着生存危机。要摆脱困境,必须根据不同大学人文社科学报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从选题、栏目、具体内容等方面去克服当前办刊上存在的问题,厘清办刊的定位、目标、思路以及特色等。我国教育部2003年和2004年先后推出的名刊与名栏工程建设,目标旨在树立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品牌期刊,展示一批代表高校学术水平的优秀学术成果,探索形成先进的办刊理念和机制体制,对学报群体强化特色、形成品牌,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办刊水平。通过大学学报名刊与名栏工程的建设,强调通过“特色”提高办刊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提高大学学报及其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内中含括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逻辑关系。本文讨论视角的逻辑基点是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问题,并基于文本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

二、期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内在逻辑

期刊特色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在逻辑上应该是互为因果的。所谓期刊的特色,实际上就是差异性发展,即所刊发学术研究论文的内容选择,如领域、专业、行业、区域等等。期刊若没有特色,也就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对于大多数的大学学报来说,学术影响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厘清相关问题。

第一 按照办刊的宗旨确立学报的办刊定位。不同的大学学报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亦即办刊的主要目的与意图,无论是社会科学学报还是自然科学学报概莫能外。整体说来,我国大学学报的办刊定位是与大学的办学定位相联系的;而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一般根据不同大学的学科结构、办学水平、层次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来确立。如《清华大学学报》办刊宗旨:“传播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登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程科学的学术论文;及时反映代表这些学科前沿、并为当前国际上科学界关心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继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辟有一系列有创意、有特色的学术专栏。”《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为:“报道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如某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为“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等等;这些办刊宗旨既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学术影响力,也反映了一所大学学报的办刊基本定位与学术追求。办刊宗旨是大学学报办刊定位的基础。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目的与学术追求,必然会从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体现其成果的特色,而这些成果的传播交流就确立了一所大学学报办刊的基本定位,包括栏目设置(策划)、选题、组稿的内容,等等。

第二 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一所大学的发展,一般都有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再往综合性发展的过程,其形成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必然会遵守同一发展路径和规律。一所大学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多学科成果的集合,可能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发研究的成果、应用研究的成果或工作研究的成果等等。在人文社科类的大学学报中,不同大学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也反映出了不同的特点。如一些大学基于照顾学校内部不同学科的需要,或因稿件来源的限制,或囿于其他一些原因,选择把刊物办成综合性的学报,在栏目的设置上自然是面面俱到;一些大学选择本校的若干个强势学科作为办刊的基础与方向,办成只报道若干个学科研究成果的刊物;一些大学干脆把大学学报办成专业性的刊物,如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哲学与文学类、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高教研究类等专业性的刊物。此外,在学术的方向选择上,一些学报选择以基础理论

研究为方向,一些学报选择以应用研究为方向,而另一些学报则选择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融合的办刊方向,等等。这种办刊的方向与思路选择,就体现在大学学报所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选题上,长期形成的特点与风格必然对广大受众以及二次文献机构产生影响。而这些对于一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的影响、对于一所大学的学报发展及其学术影响力而言,利与弊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权衡。

第三 地域(区域)性特征及专门主题的确立。我国人文社科类大学学报,其研究成果的报道,既可以体现我国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层面、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反映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研究,包括政治、法律、历史、经济、管理、社会、文化、语言、艺术、民族、民俗、教育等不同的问题,其讨论的主题非常广阔。因此,确立专门的或具有区域性特征的问题作为办刊的主要选题就非常重要。选定面向地域(区域)性的或具有民族特质的研究、或专门性主题的研究为选题方向,可以回避一些雷同的选题,便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成果报道及传播的方向,利于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相对集中,形成连续与整体效应,也容易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及其他受众的关注,形成自身的刊物特色;通过大量的研究成果传播及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提高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便会水到渠成。但应该说明的是,无论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抑或研究本国本地区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关问题,其范围非常广阔,一所大学学报报道的学术成果只能是沧海一粟,应尽量避免报道选题的雷同和重复。我国不同地域(区域)的大学其区域性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广西云南等省区,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并与东盟相邻,经济、社会、文化、贸易、国际关系、政治、民族、民生等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比如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区,与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极其广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在广东发展,特别是毗邻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近三万家台湾企业在广东地区发展,这为广东地区的大学研究外资企业,研究粤港澳台四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及其交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为广东的大学学报形成某一方面的特色期刊或栏目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旦确立研究本地区(域)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果作为学报选题的特色方向,就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并提高学术影响力。如广东客家地区的大学(如嘉应学院)对客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广东潮汕地区的大学(如汕头大学)对潮汕人文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这种地域性的研究成果是其他区域外的机构研究所不能比拟的;又如福建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无论是血缘亲情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福建地区的高校学报若以闽台关系的某一方面作为选题或设置栏目,就能够体现出其特色,学术影响力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一所大学学报要形成特色,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作为基础,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条件,要办相应的特色刊物就会困难重重或变成空中楼阁。

三、形成大学学报办刊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 办刊思想、理念与办刊宗旨的融合统一。办刊宗旨是对办刊目的(目标)的一个高度概括性的陈述,其实现必须要有具体的办刊思想、办刊理念作指导。如上述几家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从表述上它的涵义是非常宽泛和高度概括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报道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就是一个宽泛的、高度概括的办刊目的的陈述。要实现办刊的宗旨,必须通过编辑人员特别是居于决策位置的编辑人员的办刊思想、理念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实现办刊的宗旨。办刊思想、理念可包括:要把一种学术期刊办成具有怎样的学术品位、类型、风格以及学科专业特色的刊物,如学术型的、应用研究型的、工作指导型的、专业性抑或综合性的?应该刊登哪一类学术观点或特点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哪一类的受众作为对象以及刊物的发行范围?在学术界以及对社会应该发挥怎样的影响、承担哪一种角色和责任?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目标追求?在学术界和社会受众中应该树立怎样的一种形象等等。在不同的办刊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术期刊的选题、栏目设置、学术论文的视点及风格要求,学术期刊的目标追求、发展思路、办刊方针、工作策划、经营运作、工作规范,以及对学术论文学术观点的表述、文体风格要求和期刊日常工作等方面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要實现办刊的宗旨,可以有不同的质量、层次及目标定位要求,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实施,这在不同的高校学报中都可以在不同的办刊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做出相应的选择。

第二 稿源的影响。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每一个学科范围内一个时期所产生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数量的,世界上著名的学术期刊会获得优秀作者的学术论文或成果发表的授权,其他大量作者的学术论文或成果发表的授权便会依次流向不同层级的学术期刊,一些未能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或成果便会被淘汰,由此形成一个学术论文或成果生产与发表的平衡系统。然而,在同一个层级的学术期刊中,作者学术论文或成果的发表授权流向是相对固定并也同时依时依事而变化的,这就出现学术期刊对优秀学术成果发表授权的竞争,目的是通过获得优秀学术成果的发表授权,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关注和支持,扩大学术影响力,以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来提高竞争力。从大学学报的视角看,作者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只有极少部分是大学外的其他研究人员,这一特定的环境,使得大学学报类学术期刊的稿源竞争趋于激烈;特别是当前研究成果的评价制度和大学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优秀的大学学报(如核心期刊等)稿源充分丰富、质量好,其他一般类别的大学学报特别是处于低端的大学学报稿源较少且质量不稳定,这就必然影响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导致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下降。基于这样的一种基本事实,对于许许多多的大学学报而言,特色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成为大学学报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我国大学的研究成果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还存在着不少距离,不仅我国高端大学的学报以及其他学术刊物之间存在竞争,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SCI或SSCI的影响因子中,排在靠前位置的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刊物,比如,2009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影响因子,纳入影响因子评价的共有7347家期刊,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128家,15的期刊有62家,20的期刊有36家,30的期刊有13家,影响因子超过40的杂志有4家;而中国出版的期刊有114家被收入SCI,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有23家,超过2的有9家,影响因子超过3的期

刊有3家,社会科学类期刊的情况也大概如此。这里面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研究成果上的水平差异;另一个是我们学术期刊的水平与影响力的差异。因此,就国内而言,对稿源竞争的结果,便是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大学学报稿件堆积如山,一般性的大学学报稿源相对不足,层次处于低端的大学学报只能来什么稿件就刊登什么稿件,处境尴尬。

第三 办刊定位与选题的影响。办刊的定位与选题是在一定的办刊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结果。我国的大学学报之所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主要原因就是办刊的定位与选题方面的问题。一所大学学报要办成哪一类的刊物,这需要办刊者做出充分的调研论证,需要根据客观现实、受众面向、作者与读者群情况、主办单位自身对学报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教育部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中关于名刊的入选条件中指出:“主办高校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较强大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学科优势”;也就是说大学学报的稿件来源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学术条件作基础。笔者认为,这么一个原则包含:一是有利于以自身优势组织和甄别优秀的学术论文;二是有利于吸引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优秀稿件;三是有利于形成学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办刊水平、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当前,在我国1300种人文社科类大学学报中,主办单位含括了综合、理工、经管、师范、农林、医药、语言、法学、军事等类别的院校,层次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地方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院校,虽然大学学报主办单位的类别层次不同,但许多却因为办刊的定位与选题的不当,造成相互之间在定位、选题、报道内容等方面的雷同,形成了“全、散、小、弱”的状况,也难以客观全面反映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貌和实际。

四、若干认识与思考

关于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问题,无论在教育部、学界和期刊界,核心观点与认识是趋于基本一致的。当然,要把一所大学学报办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术期刊,提高学术上的影响力,还有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需要厘清。

第一 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问题。大学学报是否需要办出特色,就学术界与期刊界而言,基本观点是趋于一致的,我们通过期刊网检索可以得出这么一种主流观点的结论。许多研究者都把大学学报的办刊特色看作是期刊存在的依据、生命、灵魂,是价值所在,能够提高质量,克服雷同与同质化问题,提高学术影响力等等。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开展的名刊与名栏工程就十分明确地强调要特色办刊与特色办栏目,这反映出政府主管部门认同学术界与期刊界的观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大学学报的数量也在相应地增加,这种相对应的量的增长是应该的,有利于及时传播我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认为大多数的大学学报是在生产学术垃圾,那是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假设中国的大学学报只有寥寥几家知名大学的学报,而在其他学会(协会)或相关机构办的期刊不多和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大学及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可以实现么?答案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大学学报的定位、选题的雷同、个性与特色不够鲜明,以及存在著办刊质量、水平不高和发行量低等弊端,使得大学学报成为人们诟病和批评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弊病与我国大学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的雷同化、办学的同质化是一样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正因为如此,教育部提出了名刊与特色栏目的建设工程,目的是通过名刊名栏的建设,引导大学学报特色化办刊及健康发展,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并通过我国大学学报的引领作用,带动高校的研究人员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及开展研究,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大学学报的特色办刊办栏目,是否意味着仅仅把特色理解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呢?它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差异性发展应该是其核心和主题。我们要厘清的问题是,高校办学报与办学科专业不同,前者办刊依靠的是校内外稿件(多数学报大约为1:1),可谓举不同高校与机构的学术之力量办刊;而学科和专业的举办则是一所学校内部之力,在力量的对比上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关于“特色学报”应该以学校的优势为基础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该质疑和批评的观点之一是,一所大学具有优势的研究成果许多并不在本校的学报发表,多数会在校外的优秀期刊(如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上发表,还有一些会在国外的期刊发表。此种情况在学术交流中是极为正常的和健康的。要求在核心期刊或国外的期刊发表论文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的考核评价、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价等机制形成的产物。笔者认为,此观点反映了一个基本的现实,办特色学报和栏目确实存在许多影响稿源的深层次问题,但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厘清的:第一是包括教育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使核心期刊的功能泛化,演变或等同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从而影响特色学报和特色栏目的建设;第二是学报主办单位对特色办刊的认识、措施和政策支持,编辑人员的办刊理念、对特色期刊的理解、工作策划、措施和目标追求。在当前考核与学术评价机制不可能扭转的情况下,后者是在特色办刊、办栏目作用中的决定因素。如果要求我国大学1300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刊载的研究论文在内容、栏目等都必须不同,你说可能吗?比如说,一些大学的学报设置“经济探索”栏目,同一个栏目在不同大学学报中所探索的视角或问题点不同,如一家学报以宏观经济为主调,一家学报谈微观经济为核心,一家学报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主题,一家学报以应用经济理论为方向,一所大学学报以新兴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一所大学学报则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研究目标,如此等等,这个就存在着深度、广度、层次、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等不同的问题,其中刊载的学术论文可能会有交叉或重叠,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就存在差异,这就应该是体现出了特色,也就是实现了差异性发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特色,把学报社科版定位为综合类学报,并把高等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政治与法律、学生工作、哲学(含心理学)等作为主打栏目,按大类刊发论文,从10年实践情况看,有利于形成自身特色和提高学术影响力。依据为:从1999年我国的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成为大学内部和外部议论的焦点,社会议论、人大政协两会议论、每一个家庭也在议论,扩招、大学的管理发展、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学生管理教育、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都是热点问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与管理问题突出,我国经济如何发展、如何转型、如何应对不同形式的经济或金融危机等,无论国家、省市、区域、内外资企业、所有经济部门甚至每一个

家庭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如此等等。本刊自创刊以来每年的影响因子都在稳定地大幅提高,如2007年一2008年统计的五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419和0.541,分别排在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下同)的第28位和20位;2009年和2010年统计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678和0.875,五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738和0.756,在全国大学学报排名,前者分别位于第15位和第11位,后者均排在第7位。由此可知,从2003年起得到的影响因子统计数据表明,本刊自创刊以来的影响因子及排名每年都在稳定提升,近些年一直都在全国大学学报的前列。笔者以为,以体现学术影响力最为客观数据之一的影响因子作判断,此一情况应该反映了本刊的基本定位和特色,也证实和反映了本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第二 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一个确定的和有具体涵义的概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学术界和广大受众中的学术影响。但是在具体的评价以及实践中往往产生偏差,成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比如,大学学报的主要作者和读者应该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员,其他机构的群体不多;在现时的大学教学与科研管理中,一般以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SCI收录期刊、SSCI收录期刊等作为学术影响力的依据。这种期刊的划分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理由是,定义核心期刊的基础是基于布拉德福的文献分布率。但是,从我国的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来看,特别是核心期刊,它把除了引文量(被引率)之外的其他文献检索工具(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摘)率及专家评价等作为一个比较主要的指标之一,同时还考虑地区的分布、不同类别期刊分布、学科分布等,在具体评价上它已经背离了布拉德福定律的涵义。核心期刊的功能本意是为文献单位馆藏和读者阅读提供指引。相关机构把其作为一种管理的指标和工具也有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其功能的泛化,“全然演变成一种学术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于演变成牟利工具,在当前我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道德退化变味的情形下,如果大学学报以其作为学术影响力追求的唯一标准,必然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当前,我国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功能泛化以及功利性追求,广泛地受到人们的诟病与批评。尽管许许多多的学术机构、团体以及有学术良心的学者都在作批评甚至抵制,但指挥棒的功能使其做法在“批评中壮大,在抵制中成长”,成为学术界的“臭豆腐”,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就沿着此一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因而衍生出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这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悲哀,长此而往,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将被“功能性”所替代。就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而言,笔者比较认同以文献计量学与网络文献计量学作为评价的基础。此依据的理由在于:第一,文献计量学以文献的引用为基础,可以克服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干扰。任何人对文献的引用都是以有用与否作为依据的,多数情况下反映了引用者的学术观点,排除极少数“虚引”的外,其可靠性是比较高的;第二,专家评议,亦即同行评议。专家对期刊刊载论文的客观评价,也要以文献计量得到的数据作为基础。比如,一種期刊其学术影响力如何,除了直接阅读期刊本身外,还需以引用的相关综合数据作比较、评价,特别是交叉学科,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哪一些观点备受关注和能够引起共鸣,等等。无论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任何一位专家都不可能对其所有刊载的论文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他的学术专长只能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领域的,这些就反映出了专家评价中学术方面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对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评判,学报的主办单位必须要有自身的学术基础,能够对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方向作出基本的判断,并结合引文数据和其他指标综合评价,这对一种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才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27

[2]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OL].[2010-12-23].csm.mofcom.gov,cn/fwhy/display.php?e_jd=83443 2010-12-18.

[3]北京大学学报[OL].[2010-12-18].hanyu.iciba.com/wiki/674482.shtml 2010-12-23.

[4]张旭,2009年SCI影响子因子多角度看点[OL].[2010-06-1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78.shtm.

[5]重大学科网,2008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OL].[2010-12-21].hup://km.cqu.edu.on/team.php?action:document&saction=view&rid=1708&did=646.

[6][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3]12号)[OL].[2003-11-06].npL://www.zgtax.net/plus/view.php?aid=287018.

[7]张杰,创办特色学报的困境与出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2-144

[8]吴江洪,影响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7-89

[9]舒莉霞,高校社科期刊办刊特色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6-68

[10]孙显军,地方院校文科学报特色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2):85-88

[12]尹玉吉,关于“学报特色论的全方位审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93

[13]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7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51

[14]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3

[15]昌炎新,核心期刊渊源及功效的利弊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23

作者:何秀成 庞龙斌 黄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期刊论文范文05-08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05-09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05-09

金融期刊论文范文05-10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05-10

水利期刊论文范文05-11

学术论文范文05-12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05-09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05-09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男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皮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