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数字出版路径

2024-05-01

期刊数字出版路径(精选十篇)

期刊数字出版路径 篇1

一、教师越来越成为“数字化用户”是教育类刊物数字化转型重要的源泉

在迎接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潮流中,可以发现,教育行业是相对较为主动和积极的。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有关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政策和举措不断,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在学校的比例相对较高。发达地区很多年前就开始从行政层面推动教育资源库的普及和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的运用实际上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相对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数字化用户”。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也可以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走向教师岗位逐步取代年老教师成为学校的生力军,这类人群较多较早接触和熟悉各类数字化软硬件,本身也较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数字化运用中,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更加方便、更为快捷、利用率更高的交流互动数字化平台。教育期刊在服务教师的过程中,既要迎合他们的这种需求,也需要通过生成新的数字化形态不断培育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此外,随着国家推出的新的教师任职资格和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教师对在线教育、网上培训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这也为教育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从教育行业内部分析就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条件为教育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提供了技术的保证,教师群体作为“数字化用户”角色的不断强化和对数字化的渴求也成为教育期刊出版数字化的实然和应然选择。

二、迎合并促进教师作为“数字化用户”的角色强化——教育期刊出版数字化的两大主要形态

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问题做了一定的表述,提出新闻出版企业应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这实际上也为教育期刊的出版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教育类期刊的数字化创新应当迎合并促进教师作为“数字化用户”角色的不断强化,以质量为基线,以技术为依托,创设以期刊为凝聚核心的数字平台。数字平台将突破线下的局限,以论坛、博客、网络会议等形式进行作者、编者、读者的互动,同时也促使期刊资源的自主生成,让智慧来源于民间,惠泽于民间,编者在其中只起到把关、筛选、编辑的作用,不再以独立意志去策划、组织、选择内容。

教育类期刊出版数字化从技术层面分析,总体上需要解决的是期刊网络化、网络互动化、移动终端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构建两大系统:一是数字化出版,通过数字化的采编系统,实现网络投稿、在线编辑、在线专家审稿、在线稿费支付、网络发行,使整个出版流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读者的阅读也在网上完成。同时实现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在网上进行读者市场调查与分析、发行、期刊在线征订、送货等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当然,作为出版数字化的最重要环节是期刊的数字化,但绝并不单纯指传统观念里的纸质期刊的电子翻版或在线出版,而是围绕教育期刊进行的一系列数字化的资源开发。二是建立功能强大的个性化自有网站即数据库的开发。当然,这类网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止”或“平面”的资料归类,而应该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教育资源技术化的表达,其追求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和行为的简单数据化,更应该是一种互动化和共享化的形态并实现接驳移动终端应用。

三、满足并提升教师作为“数字化用户”的阅读需求——教育期刊数字化出版要注意的两大问题

期刊数字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出版的一些重要原则,其核心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出版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改变不了它是一种内容产业的本质。内容始终是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无论是纸质的期刊还是电子期刊,更不用说资源库。数字出版提供服务的渠道和发行渠道,而读者需要的则是内容。单有好的渠道和方式终将逐步失去受众的青睐,传统期刊的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与信息化条件的传播优势进行链接,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将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化出版进程。二是“服务创新”源动力。期刊出版是一种文化服务产业,基于读者的视角,提升服务的内涵,不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不仅是教育期刊应有所担当的责任,更是一种推动期刊变革创新的动力。正确把握住这种动力,一方面要处理好期刊的纸质媒介形态和“后台”的网络数字化平台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处理好教师的自发运用和教育期刊作为专业引领角色的现场指导作用,在求变、求新上下工夫,将平面资源、活动资源,个人资源、群体和行业资源有效链接起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一方面,实现数字化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最为“数字化用户”的群体为教育期刊出版的数字化提供无限的可能和动力。只要紧紧抓住读者导向和导向读者这两面大旗,教育类期刊一定能将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方式加以融合,发挥出各自优势,从而促进教育类期刊出版数字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平,陈光明.浅谈教育类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云”优势[J].编辑学刊,2013(1).

[2]黄小坚.构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齐头并进的经营模式——教育期刊社实施数字化出版构想[J].出版广角,2011(5).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都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成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者对数字出版模式现状做了很多研究[1-6]。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办刊体制多为行政化办刊,其资金多依赖于上级主管单位和行政部门的拨款,其办刊人员和管理体制也受主管单位制约,导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研究界专门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的分析还比较少。笔者主要针对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办刊人员配置、集约化、品牌的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改善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提供参考。

1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主要问题

1.1依赖主办方拨款,竞争动力不足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特别是各高校的学报类期刊,以学校拨款和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低。

1.2品牌意识薄弱,整体质量和影响力较低

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多,同类刊物多,有影响力的少。从总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编辑对期刊的定位、创新、策划、组稿、操作等能力上。我国真正称得上具有品牌效益的靠市场机制来运作的学术期刊很少。

1.3缺乏市场发行经验,数字化办刊人员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更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把时间都花在策划更好的稿件、实施严格的审稿与编校流程上,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市场与营销上;因而期刊缺少懂数字化办刊和市场发行经验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1.4出版模式陈旧,数字化主要依赖信息服务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停留在以纸质出版为主的模式,其数字出版多依赖于各类信息服务商,缺乏自主的数字出版和数字服务。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社在这种方式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

1.5服务模式单调,缺少衍生产品及服务

现在的期刊除了提供文章的内容外,很少有其他资讯的发布与更新,网站内容单调且相互雷同,风格相互模仿,缺少创新,大多数提供的都是无差异服务,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引起读者的访问冲动和欲望。

2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2.1内容为王,品牌效应

学术期刊的内容与品牌是2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学术期刊只有以读者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保证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品牌的发展。依托品牌延伸,通过附加、衍生产品或服务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是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主要途径。

2.1.1以读者为中心,办特色性、专业性期刊

品牌的核心是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声誉,品牌期刊的打造归根结底是通过内容的把关实现的,准确、清晰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是实现品牌经营的关键。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目标定位与国际期刊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风格,栏目设置和内容分类与同类刊物相差无几,缺少创新,而且很多学术期刊是综合性期刊,学术质量普遍偏低,读者关注度较低,受众分散,影响力普遍不高。期刊社可在期刊自身资源及主办方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通过信息反馈进行调整整合,寻求创新突破,办读者有兴趣的特色性期刊,可适当考虑将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在明确期刊内容定位的基础上,保证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是保护期刊品牌形象和学术声誉的必备条件。

2.1.2品牌的创立及延伸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建设

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在保证期刊学术定位和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期刊的品牌创立和延伸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自己的网站,独立网站是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名片,是期刊的重要传播渠道。应重视自建网站的受众服务工作,以赢得受众的认可。2)OA免费获取。学术期刊发行价格的走高,会相应地抑制读者的购买欲,使期刊很难得到受众的青睐,影响品牌的发展,而且学术期刊本身肩负着传播学术信息与交流的社会传播职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并重,靠OA免费获取赢得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3)与行业网站、学术论坛,以及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合作,引导读者和作者点击本刊网站的图标链接;还可与各高校、图书馆、相关产业合作出版,扩大影响力。4)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2完善期刊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改革出版体制

2.2.1改善学术期刊的人员配置

现在的网络出版模式迫使期刊社需要具有高学术水平和编校能力,又有数字出版和发行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出版任务,与读者和作者联系、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如果还要求编辑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各环节业务,必然不利于期刊的专业化和内容质量的提高。Elsevier出版集团的经验是设置了3个主要的专业团队,即出版商团队、期刊经理团队和市场经理团队,分别负责期刊的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工作,以确保期刊每一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国外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将学术期刊出版的全流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期刊的学术定位、策划、组稿与审稿;第2阶段,稿件的编辑与校对;第3阶段,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市场营销。其中:第1阶段的人员应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需在该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的职能),主要负责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第2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专业和语言文字水平的编辑校对人才,主要负责文稿的编辑加工等技术工作;第3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数字出版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主要负责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发行,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期刊知名度,通过市场调研将读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第1阶段的人员,辅助他们进行期刊的学术定位。这样分工明确、因才施职的模式更适合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2.2.2促进学术期刊的集约化

为了摆脱依赖信息服务商进行数字出版的困局,许多学术期刊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我国学术期刊多数小而散,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能力较弱。许多学者提出让小而散的期刊集约化[1],以整合资源,扩大读者群;但少有提出如何集约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对集约数据库使得“期刊消失”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观点的提出已有多年,但仅有少数期刊实现了经营权的合并与转移。我国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无法复制国外期刊集约的做法,国外期刊集约化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我国要实现集约化就必然涉及期刊主管单位在期刊管理、办刊经费、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更和配置,这些都是很难实现的。国家有关部门需对学术期刊集约化进程投入经费,办刊体制需要逐步推行改革,才能为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推动契机。目前国内也不乏集约成功的案例,例如:由《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创办的CRTER网站群是一个由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统一管理,又可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7]。中华医学会所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并管理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已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初具出版集团的运作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效益[8]。

20xx年由复旦大学等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建立的一个涵盖人文社科方面的期刊群数字平台,截至20xx年4月已经有70家期刊编辑部加盟。特别有开拓创举的是,该期刊群网站平台按专业整合各编辑部资源形成专刊板块,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经济、法学等12个专业期刊学报,都是针对某个专门的学术方向领域的,突显其学科专业性,并坚持开放获取、免费试用的理念,自创办以来,在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案例为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经验。集约化进程中,各期刊编辑部应做好自己期刊平台的内容、服务、宣传工作,通过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解决“期刊消失”的问题。

2.3服务增值模式

传统的学术期刊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打破只经营期刊的旧思维,开展多样化经营。

2.3.1文献检索服务模式

国内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其自建的网站,但除了自己期刊数字化及论文检索外,很少有期刊的网站提供包括引文索引、相关背景分析以及论文引用率统计在内的一系列多元服务。学术期刊应利用目前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在这方面,本校期刊社做了一些尝试,在发表文章的开头部分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获知作者及其相关成果的情况,这一服务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2.3.2个性化服务模式

个性化服务要求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用户只希望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学术期刊应通过数据库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细分,为他们量身定制所需的相关信息,提供差异性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学术期刊终究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受众更多地希望在此平台上获得相关信息,期刊社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如在自建网站上设置互动交流论坛窗口,还可拉动审稿专家互动,供读者和作者在论坛上就某一学术问题开展讨论,实现问答互助、专家互动。与各学科专家或学术会议联系,帮助或参与组织学术报告,通过手机终端信息推送模式为读者提供学术会议通知和某学科研究新进展信息,并可在自建网站上增加远程视频点播某专业或某专家的学术报告的服务功能。

2.3.3电子支付服务模式

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站几乎都还不具备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功能,读者、作者与期刊之间的费用结算仍采用传统的邮局汇款等方式[9]。学术期刊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完善网站功能,在自建网站上引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10],实现信息、服务的在线销售。

2.3.4移动终端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尝试移动终端服务,通过手机、阅读器等终端服务器向读者提供期刊文章内容的阅读,或者通过终端向受众推送期刊相关信息。本校期刊社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扩大受众队伍,并向他们推送期刊当期信息和下期预告。终端服务器可用于文章的阅读,通知信息的推送,广告的推送等;但目前的终端服务模式还不成熟,学术期刊文章都是以PDF格式生成,考虑到科技学术期刊特有的专业性,如果用PDF格式原封不动地将文章呈现在终端服务器上,由于终端服务器的格式兼容问题,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问题,必然造成阅读的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深度阅读都适合在终端服务器上进行,期刊可将终端的阅读定义为提示性和碎片化浅阅读,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到期刊网站进行深度阅读。

3结束语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刍议 篇3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有效保障学术成果的首发权,大幅缩短出版时滞,促进学术信息及时传播和交流,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成为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潮流方向,已经被《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和爱思维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巨头所采用。然而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发展极其缓慢,阻力重重,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有的以纸质学术期刊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学术评级制度。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被界定为预出版,其与最终印刷版在版面格式、文献标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在内容上也有出入,这主要是出版单位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致使优先数字出版往往并未彻底完成编校工作。因此,学术评价机构对其是否等同于正式出版存在争议,大多不被认可。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整体改革和发展浪潮中的一分子,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模式和适应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大环境,已经成为摆在整个学术期刊出版界面前的难题,必须寻求突破。设法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这也是唯一符合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路径,至少是推进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阻力最小的可行选择。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受出版标准、出版平台、人力资源、评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要明确和协调好数字出版与纸质印刷版的主辅关系。一旦优先数字出版等同于正式出版,作者、科研单位随即对其产生很高的认同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市场问题,有市场即可大有作为,开辟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局面。

笔者下文采用“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一词将这一新的出版理念与目前的“优先数字出版”区别开来,针对“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提供参考。

一、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概况

大学学报是高校软实力的表现,我国985所高校大学学报代表了当下学术期刊的较高水平,为此笔者以CNKI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的数据统计了2013年985高校102种大学学报(中文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未加入优先数字出版的共44种(占43.14%),加入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但优先数字出版0篇论文的共30种( 占29.41%),实际开展优先数字出版的仅为28种(仅占27.45%)。统计结果充分说明,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的目标还很远。优先出版还停留在宣传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仅仅是打上“优先数字出版”的标签,用于期刊自我宣传,形同虚设。大多学术期刊未进行优先数字出版实践,新型出版模式没能受到足够重视,发展非常缓慢。我国大多学术期刊并未意识到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任务是信息服务功能,而不是为了迎合现有的唯纸质期刊是权威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期刊应该将信息服务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和高效率的传播能力作为出版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的主要依托。

二、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由之路

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目的是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纸质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为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快速传播,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这样才能站在学术最前沿,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间滞后,学术信息的时效性被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也使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而且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成为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可行路径。

现阶段优先数字出版无法等同于正式出版,这是优先数字出版无法大力推广和被高度认可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使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并与最终的印刷期刊完全一致,这样才能被学术评估机构充分认可,作者也会积极支持优先数字出版,进而真正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即不是将纸质期刊制作成数字期刊,而是将数字期刊根据需要制作成纸质期刊,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真正的数字出版必须是以数字出版为主,纸质印刷出版为辅,必须厘清二者在新时期的主从关系,不能再抱着“纸质印刷期刊是最终权威”的错误理念。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都标注“优先出版”,等印刷版出版后再替换为正式出版物的电子版,这实质是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这样势必会造成重复劳动,并且会出现数据替换不及时和引文混乱等情况,给读者阅读和比较造成困难。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是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由之路。

三、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打造为正式出版需要解决的问题

1.构建与印刷版衔接的数字出版标准

纸质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出版标准和引文格式,但数字出版却尚未出台相关标准。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保证其内容、页面版式、卷期、页码等文献标志和最终印刷版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构建和印刷版完美衔接的数字出版标准。中国知网要求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必须完成95%的编校工作,说明优先数字出版论文距离较高质量的正式出版仅一步之遥,剩余编校工作量已经很少,说明其无法等同于正式出版的因素不在编校加工而在出版标准。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术论文编校完成,内容不再修改,二是文献标志信息和印刷版完全一致。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多采用数字对象标志符DOI标志,等印刷版出版后再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数字文件替换,这使得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无法被直接引用,且往往与最终版本有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将数字期刊和印刷期刊出版标准融合起来,建立新的期刊出版标准体系。可以尝试打破固定页码,无须补白和转页,印刷版期刊的栏目和页码设置根据优先数字正式出版论文的实际情况合理切分和动态变更,可以采用年、卷、页码标注形式,和现有文献著录格式有效地衔接起来。

2.协调好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纸质印刷个性化出版之间的关系

以大型数据库为平台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注重的是单篇学术论文的实时发布,而期刊自身的众多特质只能通过印刷版体现出来,必须两者兼顾,构建数字出版与纸质印刷协调发展的新型出版体系,不可片面过分强调数字出版的优势而贬低传统出版的价值。从期刊的发展历史来看,纸质印刷可以说是学术期刊的天然属性,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沉淀,在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文化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和受到广泛关注,短期内不会因数字出版而退出历史舞台。在新型出版模式下,印刷版期刊作为数字期刊的再加工,可以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出版。纸质学术期刊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仍然可以采用高度自由的个性化设计,唯一不变的是学术论文的版面、标志和内容,要实现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协调好数字出版和个性化印刷出版之间的关系。印刷版期刊因其有形特质不仅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期刊的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密切相关。纸质期刊的发展可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有助于公众对与之对应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产生认同,从而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必须明确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印刷版的先后、主次和从属关系。学术期刊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先于纸质印刷版,而印刷版是以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为基础,进一步通过创意设计加工成具有个性特征和有形载体的出版物,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3.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出版平台长期以来是制约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关键环节之一, 很多学术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实现在线采编,也可以将其出版的学术论文在线发布,但大多没有检索功能,且因我国学术期刊高度分散的国情,致使读者无法便捷获取所需的大量学术信息,无法适应已经形成的学术信息获取习惯。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建立在大型数据库的平台之上,而不是仅仅在采编系统的网站显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服务读者的出版理念,使学术信息获得更广泛传播,同时可以借助数据库服务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节约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数据库的预留接口,自主灵活地开展出版工作,这可以避免数据库企业因人手不足而导致的出版滞后,从而消除等待上传的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将编校完成的稿件入库发布。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在数据库和自建网站同时进行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使期刊学术论文出版的源与数据库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4.改变观念

学术期刊在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能否胜出,不仅取决于其出版论文的学术水平,还与期刊的出版效率和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国际知名期刊均是靠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高效率的出版能力和高水平的服务意识赢得读者和作者的信任,占据学术期刊竞争的制高点。然而我国大多学术期刊却仍然故步自封,没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学术期刊变革之中,究其原因是落后的出版观念。学术评价机构以纸质学术期刊作为最终权威的评价观念是阻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使得作者大多只关注能否被印刷版出版和被知名数据库收录,对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心存疑虑。学术期刊出版者无法制定学术评价规则,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影响和引导新型学术评价体制的建立,与其被动等待何不自我创新,更何况这是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多学术期刊编辑因传统思想作祟,竞争意识淡薄,对新型出版模式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举步维艰,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出版者善于学习新的出版理论和了解国际出版动态,摒弃陈腐观念,而不是固守传统出版模式,早日实现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印刷出版的完美结合。

5.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广义的人力资源包括作者、审者和编者。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不仅追求出版效率,也高度重视出版质量。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作者、高效率的审稿专家,尤其是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队伍,这也是高效出版的人力资源保证。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出版主要包括收稿、审稿、编校、在线发布或印刷出版环节,多环节导致论文发表时滞。要提高出版效率和缩短出版时滞,必须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尽力压缩每个环节的耗时并使其紧密衔接起来,归根到底还是人力资源建设问题。现在大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在线采编系统,收稿和审稿效率大幅提高,但因工作繁忙和社会兼职较多等因素,审稿专家未能及时审回稿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部多和他们沟通,尤其注重邀请青年学者加入,建立高效稳定、新老接替和可持续发展的审稿专家库,进一步提高审稿效率。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版单位应该和主管部门增加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重视人才引进和技能培训,组建一支能够满足新型出版模式要求的编辑队伍。

四、结语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摒弃落后的出版观念和学术评价制度,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构建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亟须出台与纸质印刷期刊相适应且符合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文化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标准,破解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技术壁垒,为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提供制度保障;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协调好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纸质印刷个性化出版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术期刊应该大幅提升服务作者和读者的能力,加强编辑队伍和审稿专家库建设,以吸引优秀作者投稿和为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岳岭. 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 科技与出版,2013(7):86-89.

[2] 王福军,冷怀明. 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 编辑之友,2011(3):60-63.

[3] 丁媛媛,翁洁敏. 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43-245.

[4] 张春军,董凯. 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1(8): 75-76.

[5] 李江,伍军红. 论文发表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J]. 编辑学报,2011(4): 357-359.

[6] 徐铭瞳. 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 编辑之友,2013 (3): 42-45.

[7] 周桂莲,杨智全,华千勇,等. 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001): 155-158.

[8] 孔艳,颜帅. 学术期刊距离优先数字出版有多远[J]. 科技与出版,2013 (2): 72-75.

[9] 吕赛英, 王维朗, 张苹, 等. 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 编辑学报,2012(1): 74-76.

[10] 陈华,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2010 (20):69-71.

中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4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创新发展。它们与出版业不断融合, 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10年8月,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011年, 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 期刊的数字出版仅为9.34亿元;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 期刊数字出版收入10.83亿元。由此可见, 期刊数字出版收入所在份额非常小, 2012年所在的比例甚至还小于2011年所占的比例。不过, 在数字出版领域,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科技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十分稳健, 数字出版在科技出版的销售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 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已经形成了网络出版的完整技术流程, 完成了由“纸质提交-邮寄评审-定期出版-集中发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向“在线提交-网上评审-按篇出版-网络发行”的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彻底变革, 并依托网络技术优势实现了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形成了以名刊、大刊为首以信息技术提供商为龙头的若干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方阵。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诸如产业链发展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稀缺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等。作为数字出版的弱势群体的中小科技期刊杂志社更是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逃避数字出版这一发展趋势, 不能坐以待毙, 不能被数字出版浪潮吞没, 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步骤、分阶段慢慢拉近与大出版社的差距, 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 争取在数字出版利益大潮中分一杯羹, 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发展点。笔者认为中小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慢慢实现数字出版, 完善数字出版, 并从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实现网上投稿、在线编校等流程

网上投稿、在线审稿、在线编辑等作为数字出版的第一个关口, 目前很多杂志社都已经实现。在线审稿系统方便了作者的投稿, 作者能够很清楚地知道稿件处于哪一个环节;编辑也可以从审稿专家库中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也能尽快得到通知, 回复相应的审稿意见;如果专家没有时间或者超出一定的时间未将审稿意见发回, 编辑可以重新选择审稿专家。审稿结果和修改意见能够很方便地反馈给作者, 作者修改后重新上传修改稿, 达到发表要求后, 编辑部进行排版, 作者可以实现在线校对。也就是说,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传统出版的编辑流程中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各环节之间的界限已渐渐淡化, 编、排、校实现一体。

但一些中小科技期刊由于资金、人才等问题依然延续的是传统的收稿和审稿方式, 延长了收稿、审稿、退修及返回修改稿等过程的时间, 从而也就延长了出版时滞;有时候还可能造成稿件的丢失;给退修、退稿等环节带来不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稿作者的积极性, 造成了一部分稿源的流失, 也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工作量。这对于期刊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各中小科技期刊社应该重视审稿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以保证期刊的长足发展。

建设期刊网站

期刊网站是一个期刊对外宣传的窗口, 是作者对期刊进行全面了解最好的工具;期刊网站必须包含几个要素有:期刊简介、期刊投稿须知及流程、在线投稿、期刊各期目录、期刊互动及相关单位的链接等。科技期刊网站的受众群体比较固定, 所以更容易让阅览人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 (1) 在数字出版蓬勃发展的今天, 期刊网站必须提供各期文章的有偿下载, 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收费方式。比如在期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 可以采取打折的方式;对于长期在期刊相关论坛活跃的作者, 可以给予一定虚拟货币的奖励, 这些货币可以用来购买本期刊的论文;对于某一期的作者, 可以免费获取某一期的论文电子版等方式。 (2) 增加与期刊的互动, 譬如给每一位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一个账号 (姓名为作者的名称, 设置一个初始密码) , 他们可以登录, 在互动栏目中对期刊论文内容、排版及印刷质量等提出意见, 发表看法, 可以对某篇文章的作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作者的写作兴趣及体验感, 不再把写论文当作一项任务, 而是真正的一种经验交流;既能增强作者的自豪感, 也利于同行汲取一定的经验。 (3) 根据某一期的专题, 可以增加对相关专家的访谈栏目;用视频的形式展现, 把专家论坛中提及的东西进一步深化, 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还可以配合这一期的专题, 查找一两篇国际上相关文献, 提炼成简报的形式在网站上体现, 并提供相关链接供有需要的读者进一步阅读全文, 从而增强本刊的先进性;让有科研习惯的投稿人慢慢爱上该网站, 习惯性浏览该网站。 (4) 开辟广告刊登专栏, 可以配合相关专题刊登相关广告。而且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和网站功能的不断完善, 能够获得较大数量的浏览量和点击量, 也可以引起相关医药公司的兴趣, 从而有意向在期刊网站上投放广告, 这样可以增加期刊的广告收入。

抱团发展, 整合资金和人才资源

中小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遭遇的两大核心问题就是资金和人才资源的匮乏。短期内完全解决两大问题是不可能的, 可以考虑抱团发展, 如可以按照城市、或者是按行业所属类别, 寻求合作, 组成科技期刊群, 共同维护相关网站等,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整合资源, 寻求集群效应和利益。分工合作, 将集团网站打造成一个在一定区域里或者行业里有一定知名度的期刊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应和人才资源, 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小科技期刊可以效仿《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做法, 该社依托自建的中国光学期刊网, 现已发展成拥有45种光学期刊集群的数字出版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综合运用了IDEF方法群中的部分方法, 如采用IDEFl对平台进行信息建模, 采用IDEF0对平台进行功能建模等;IDEF0模型在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成为作者和专家对光学期刊阅读的自然延伸, 也日益成为广大科研用户和企业必不可少的行业服务平台, 在国内专业期刊集群数字出版领域, 业已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不断谋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

保护知识产权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底线, 期刊社要对期刊数字版权及数字发行权的归属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 可供数字化发行的科技论文的著作权主体有两个, 分别是拥有著作版权的论文作者和拥有编辑版权的期刊社, 其中期刊社的编辑版权主要涉及其对论文所作的编辑加工以及版式设计等创造性劳动。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还是以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出版和各期刊社的网站出版为主。但数据库出版一般还是简单地将纸质出版物转化为网上出版, 且时间上滞后于纸质出版物;期刊社的网站出版形式也差别很大, 有些仅仅只提供目录及摘要等;尽管目前也有一些期刊社采用了微博出版等较为新潮的方式, 但整体来说, 数字出版能力还比较弱。

2010年8月10日中国知网在国内率先启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但许花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20家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34家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已与中国知网签署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 其中有18家期刊尚未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上优先出版定稿的稿件, 使用该平台实现优先出版的期刊只有16家, 占调查期刊的13.3%;可见, 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并未引起核心科技期刊的的重视。核心期刊尚且如此, 中小科技期刊这方面的意识就更加薄弱。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产品也正逐步向互动化、移动化和盈利模式多元化迈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下一步整合必然围绕移动互联终端展开, 尤其是基于i0S, Andmid等系统平台的智能手机、P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比如现在微信比较流行, 中小科技期刊也可以考虑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数字出版方式。

结语

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 篇5

[关键词]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 版权保护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流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型出版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其以检索阅读方便、保存便捷、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新闻出版总署不完全统计,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2006年为200亿元,2007年为360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到2009年已达到799.4亿元。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步伐也不容忽视,而伴随数字出版这一新型产业的诞生,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以及其从诞生到改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会给产业本身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特点

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期刊由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的转化,催生了数字化科技期刊的新形式。所谓数字化科技期刊,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利用的科学技术连续出版物,它是现代IT技术发展的产物。由于网络型的电子期刊能够实现编辑出版、发行到订购和阅读全过程的电子化,所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期刊。国外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出现得比较早,其发展正趋于成熟;而在国内,其发展还刚刚起步,存在期刊发行形式单一,期刊发行者与电子出版商脱节,网络发行在时间上落后于纸质发行等现象。但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以其独特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将会是期刊出版发行的自然发展方向。归纳起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期刊出版的单一性,其数字出版平台可综合多家科技期刊的发行与出版,是学术期刊资源内容的整合,好比是科技期刊的“综合图书馆”,而比传统图书馆优越之处在于其对相关内容的查阅要简洁、便利,只需输入关键检索词,便会浏览到来自不同期刊相关信息的列表。所以,通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可综合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信息,能整合优质内容资源,在科学细分领域做全面、做专业、做大做强。

(二)信息查询的快捷性。互联网支持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可以将期刊从创立到现在所发行的所有文献都集中地存贮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中,广大读者可以灵活、便捷地获取不同年份文献的相关信息。而传统期刊出版时期,读者若要查找一些过刊的有关文章,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过刊信息,就需要联系相关的编辑部,或者到一些特殊收藏的图书馆进行查找,费时费力。同时,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众多不同学科的科技期刊都集中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数据库”中,使读者阅读和查阅相关信息非常方便,对一些跨学科知识的查阅和应用也显得轻而易举,这样,也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交叉和应用。

(三)使读者阅读更具有针对性。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会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感兴趣,而不去关注整本杂志所有的文章。因为一般的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其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就可以使读者通过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信息而直接下载对应的文献全文,而不是去订阅对应的纸质期刊。这样使读者阅读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

(四)科技成果内容报道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的传统纸质出版要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才能将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传送到读者手中,而对于数字出版,其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使科技文献从电子信息上传到读者在网页上浏览,也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间。数字出版大大减少了传统出版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媒体传到读者的时间。这对于一些时效性比较强,需尽快传播的科技成果无疑是雪中送炭。近年来,国际上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很快,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Elsevier的Preprint,Springer的Online First等。 优先数字出版是指文章在正式按照卷期印刷出版前,在网络上优先发表,通常比印刷出版提前几周或几个月。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利用网络出版的高效快捷加速学术成果的生产和传播,对促进国家学术创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触动下,“中国知网”(CNKI)也建立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国内一些刊物也纷纷加入此平台,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出版周期,解决了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的问题。

(五)具有超文本链接的特点。由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便可利用超文本链接信息的网络地址,将相关的主题、关键词、作者等信息用指针标记起来,从而指向不同的相关网址,可以与对应的文件相联系。这样从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找到与所查找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的超文本链接进行追踪,由此及彼地找到所需的更多信息,并且可以直接点击所感兴趣的文献进行下载阅读。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安全保护问题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安全保护技术上会比传统期刊文献的出版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而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地方,这样也就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一)网络技术的安全隐患。期刊的数字出版是依赖于互联网进行操作的,而互联网上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就会影响到数字期刊的发行与阅览。网络技术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数字期刊数据库的技术漏洞、网络病毒的流行和网络黑客。目前,整个数字出版体系还不健全,各种运营商蜂拥而起,出现了不同规格和开发程度的数字期刊数据库,其在开发技术和制度规范上存在较多的漏洞,一些网站未建立下载权限,一些网站的反复制设定较差,等等。网络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很强的感染性,一定的潜伏性,特定的触发性和很大的破坏性。不同性质的网络病毒,其危害是不同的。如一些病毒只是减少磁盘空间,对系统和数据库不产生影响;而一些病毒会引起数据的大量丢失;一些病毒会盗取用户信息和密码;一些病毒却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对网络病毒不能很好防范就会给期刊的数字出版带来极大的损失。

nlc202309021727

(二)盗版网站的隐患。有研究表明,近年虽然原创网站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数量和百分比都微乎其微,转载网站仍占绝大多数(95.1%),这就为盗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一些转载网站的认同,一些文章会同时出现在原创网站和转载网站上,且运营商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损害作者版权的行为。同时,我们也会在一些网页上发现免费下载的文献,这也存在版权保护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技术提供商为了获取广告收益,从出版社低价购进版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供使用者浏览、下载;而对于作者,有时很难辨别原创网站和盗版网站,很难对自己的文献实施版权保护权力。同时,我国现在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对于一些在法律意义上很难认定的盗版行为无能为力。

(三)版权保护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版权保护,又称著作权,最终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权法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作品使用的机制。在中国,数字产品发展较晚,相关的网络产品版权保护的法律也不健全。现行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条例,所以,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相关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案件。在近几年,我国参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并根据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我国的《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对网络产品的版权保护,从立法层面上解决了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对一些盗版活动进行了大力度的打击,但是,在立法和相关制度的管理上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一些著作权人对相关法律保护和个体著作权的保护方面并不很了解,还有一些人没有相关的版权保护意识,即使发现自己的数字产品加入一些盗版网站,也会认为是很正常的宣传。由于我国的期刊数字化出版起步较晚,期刊社在主观上维权意识不强,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近年来侵犯期刊社数字版权的案件层出不穷,如被列为2004年“十大知识产权司法要案”之一的“维普公司侵权案”。

三、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安全保护

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国内相继建设了诸多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而对于这些数字出版平台,正因为具有上述网络信息的优势特征,才会表现出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可修改性、可重用性、易获得性,而数字化期刊的出版、发行、订购、付款、阅读、使用都涉及信息的使用,使得其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安全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病毒的防御。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技术,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卫士工具软件,实现对威胁的辨认和隔离防范,并能及时更新病毒库,有效地防御变形病毒的侵入。

(二)共享数据的安全保护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立中,应利用先进的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WEB服务作为信息共享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子系统,在共享数据信息中过滤敏感信息,并将授权IP以及角色控制等认证信息以服务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用户通过网页访问数据时采用先认证再接收的模式确保数据安全性。

安全认证是保证数字出版系统安全的关键性技术。一般情况下,当业务用户提出WEB请求后,通过服务层调用服务接口进行安全认证,认证通过后将各功能服务任务交给各子系统,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服务处理。首先,设定系统服务的权限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不同等级的用户和服务子系统设定不同的登陆、检索和查询、下载、更改信息等权限,并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级别用户进行权限区分,使其登录网页和地址均有不同的限定,这样可避免非法用户访问数据元服务。其次,在设定用户权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高级安全设定,即IP验证。这可以针对不同用户进行设定有效或无效。再次,对于一般性用户,要实现密码保护,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方可进入系统进行操作,若用户名或密码连续三遍输入错误,需进行系统解码操作或再次认证,这样可以做到基本的防范。

除了以上安全认证技术外,数字证书技术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安全认证技术。目前数字证书和移动数字证书在银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安全保护效果较好。从长远角度考虑,研制新一代的网络协议将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安全保护技术的一项有效策略。

四、数字出版中科技文献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出版时代,数字信息具有传输快、获取方便、易复制等特点。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刚刚兴起,对于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如何做好科技期刊文献的版权保护,使科技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健康,显得至关重要。

在西方,由于实行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传统纸书相等同的内容,在数字出版市场较为看好。所以,在我国要想使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起来,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中从出版到发行、从作者到读者、从出版社到网络发行商所有细节进行明确的法律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传播途径,保障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立法内容上,可借鉴西方成熟的数字出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出版物性质和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和修订。

科技期刊是科学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健康推进会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科技文献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忽视作者的权利,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成果宣传的公平;而如果过分偏重于作者权利的保护,就会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所以,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中,既要保证科技文献的广泛传播,又要保证作者的知识版权不受侵犯,就必须在作者、出版社和技术运营商之间签署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要严格按照“先授权,后传播”的方式,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版权。各方应该诚实守信,严格遵守协议规定内容。若一方违约,其他各方有责任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在此过程中,作者应树立版权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维权和保护。

在学术道德上对科技文献版权进行规范和约束,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一种新思路。在这方面,CNKI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MLC以CNKI的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数字文献进行全文对比检测,发现其与其他数字文献的重复率,以实现对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的检测,而对一些具有学术不端现象的文献,拒绝网上发表,这样从学术道德上保护了原作者的知识版权。目前,一些期刊社也使用了该系统,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的检测,抑制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更大限度地保护了原作者的版权。

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数字期刊版权的技术保护,包括权限限制、加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等技术。相信随着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相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字出版市场必将走向更加理性和有序。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1] 钟边.编辑要十分关注数字出版[J].中国编辑,2010(6):1.

[2]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网络病毒的传播途径. http://www.ch

inatat.com/new/201011 /ti557633543962110

10229998.shtml.2011-11-30.

[4] 张博,张卫,杨立东,等. 浅析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 出版发行研究,2010(4):58-60.

[5] 版权保护. http://baike.baidu.com/vi

ew/2896961.htm.2011-11-30.

[6] 陈进元. 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Ⅷ-Ⅺ.

[7]任荣政,肖元春. 科技期刊开拓数字出版市场的基本策略与原则[J]. 编辑学报,2010,22(5):392-394.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 篇6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

0 引言

现如今数字、网络技术发展的非常迅猛, 当今出版行业向数字化出版发展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 因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 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投稿、通过网络进行发行和编辑、在线对稿子进行编辑和审稿、加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这使得杂志社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可以使杂志社的时间和经费得到节省;第二,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可以借用互联网平台, 增强学术产品的获取性, 还利于增强个性化服务;第三, 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那么日期、纸张、刊期等不会对期刊限制, 有利于即时出版的实现, 还有利于通过网络使得学术期刊国际化, 不仅可以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大, 还有利于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扩大。

1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

1.1 传统出版单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因为学术期刊单位多年形成的工作方式, 主要是进行内容生产, 对内容进行编、审、校, 这导致出版产业和出版教育严重分离的现象很严重, 而且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严重的缺乏数字化出版人才, 产、学、研很难形成有机的联系, 资金投入比较偏重于编辑业务方面, 对数字化出版的技术研究缺乏一定的资金的支持, 这导致学术期刊单位很难走上数字化出版的道路。即使出版单位不进行数字化出版的技术研究各种, 单纯的进行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工作, 并维持加入中文全文数据库, 这些工作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1.2 单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

发达国家对于数字化出版的市场运作表明, 当今数字化出版朝向立体化发展, 不再是单纯的线性发展, 而且也出现了具有多种特征的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现如今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走上数字化出版的道路, 但是在我国, 很多的属于“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 其出版流程和管理方式依旧沿用着老的模式, 这些说明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较为单一, 数字化出版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1.3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平台建设还处于初期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缺乏市场主体, 各种出版资源非常分散, 拥有数量众多的自建网站, 具有多样化的网站形式, 网络化的集成度较低, 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平台建设还处于初期。而且, 我国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需要时间来改变, 读者一页一页的翻阅纸张制成的学术期刊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 这种方式利于读者随时在有疑问、感兴趣、重点的地方进行笔记标注, 而且还利于读者随时翻回前页进行比较阅读, 而如果读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阅读, 那么就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有很大不同, 读者改变并习惯于在电脑屏幕上进行阅读需要时间来养成。

1.4 行业标准和体制机制较落后, 版权问题较为突出

当今, 数字期刊属于一种信息或者网络产品, 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对数字期刊进行管理约束,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的规范。第一, 多个部门对于数字期刊有监管的职权, 各个部门的职责多有交叉重叠, 数字出版的概念较为狭小, 对于监管的影响较为突出, 尽管数字化出版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相应的监管机制的发展较为滞后。第二, 当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格式来约束数字化出版物, 这不但限制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 也不利于监管和整合资源, 因为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形成是非常必须的。第三, 版权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适用于数字化出版, 这使得侵权问题发生的较为频繁, 出版社和著作权人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

1.5 学术期刊网站格局雷同

很多学术期刊单位的网站都不是自主研发的, 大多都是为了实用从软件公司购买的, 而软件公司只考虑效率和利益, 这使得学术期刊网站格局雷同的现象非常之多。还有就是大多数数字化出版都是在纸质期刊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网站信息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更新周期缓慢。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思路

学术期刊发展的未来之路就是数字化出版, 想要跟上发达国家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步伐, 那么及时的认清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 借鉴国外数字化出版的成功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 探寻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提出了几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思路, 希望可以为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1 培养、引进复合型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传统的出版业相比, 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 不仅需要大量的出版专业和编辑学的技术性人才, 还需要综合性和管理人才, 懂得现代化传媒技术、跨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因此想要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快速发展, 必须做好以下俩方面的工作:第一, 加大资金的投入, 配备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完善的硬件设施;第二, 培养、引进复合型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 这对于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 要重视对编辑部内的人才的培养, 还要不断的引进适合数字化出版的技术性和管理性人才。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

2.2 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OA学术期刊集成平台的建设

OA指的是依靠网络和数字技术, 前提是对于创造者的知识产权给予尊重, 对于用户获取和使用信息方便的开放式的传播方式。OA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使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免费的获取。想要实现期刊学术水平各项指标最大化的目的, 比如可获取性、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等, 那么实现OA出版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专业读者, 还有利于更高水平论文采集机会的增加。当前我国80%的OA期刊都在网络上分散着, 处在一种无序的状况中, 因此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OA学术期刊集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利于在网络上分散的OA期刊集成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 对于中国特色的OA平台的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这样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3 建设高效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当今国际出版潮流和盈利热点就是数字化出版平台,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其出版收益中数字化出版所占比例上升非常快, 其中数字化期刊出版是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方式, 最成功的平台就是数字化期刊集成群, 其是有传统的出版商作为主导的。当今, 学术期刊朝向数字化出版发展是大势所趋, 因此, 我国也要加快高效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步伐, 国家应该在政策、技术、人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并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化出版发展的成功经验, 来构建规模大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的成立, 这样有利于学术期刊出版集约化运行的实现, 有利于对外竞争能力的提升。可以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来逐渐的实现:第一, 要将加盟的各个出版社的所有期刊内的文章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第二就是要使论文的在线预出版成为可能, 只要是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而且得到了主编的终审并修改过的论文都可以以单篇论文的方式在网上发布;第三, 待时机成熟时出版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期刊。

2.4 完善数字化出版的相关标准

数字化出版的出现为出版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其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 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未来的几年, 应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出版行业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要建立健全和数字化出版需要的管理体制, 这样才可以满足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需要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进行约束,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和其他检索系统的联系, 对于其在世界内的快速传播时非常有利的。要建立数字化期刊统一的编排标准, 这有利于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出版单位和著作权人要不断的学习版权法、著作权法, 要加强版权意识,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版面等级制度和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来使得数字化出版得到保护, 减少经济利益纠纷问题的发生。

2.5 根据实际建立独特风格的网站

面对现如今各种学术期刊网站布局雷同的现象, 各个出版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强创新, 建立有独特风格的网站, 这样不仅可以体现网站的实力, 还有利于吸引读者的兴趣。出版单位不仅要重视网站的结构布局, 还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维护工作, 要实时的更新学术期刊, 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 这样才有利于读者在各类学术期刊网站臃肿的现实下, 多次的浏览本网站, 这样才可以为网站树立一个好的口碑, 有利于网站的做强做大, 提升网站的盈利能力。

3 结论

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大势所趋, 这样才可以使网络时代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才能够使出版单位不被快速发展的出版业所淘汰。本文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不足的几方面, 包括传统出版单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单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平台建设还处于初期、行业标准和体制机制较落后, 版权问题较为突出、学术期刊网站格局雷同等几方面, 然后根据自身的认知提出了几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思路, 包括培养、引进复合型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OA学术期刊集成平台的建设、建设高效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完善数字化出版的相关标准、根据实际建立独特风格的网站等, 希望可以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现状及转型路径[J].编辑之友, 2011 (11) .

[2]祁刚.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架构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3]魏凯.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全流程解决方案[J].出版广角, 2011 (11) .

浅议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7

学术期刊的人才问题、工作环境问题有所凸显, 办刊经费的制约是一个重大因素。为了解决经费问题, 某些学术期刊采取了大量扩版的措施, 从一些程度上牺牲了刊物质量。近年来, 对改善这些问题的呼声加大, 希望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资及国际间交流、减小体制的制约、提高期刊的质量, 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事实上, 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飞跃式发展, 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1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现状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起步且速度很快。虽然人们知道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性, 但因为不知从何入手, 以至于实际行动很少。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学术期刊主办单位自办专业网站期刊

由于对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再加上资金及人力方面的限制, 这类网站一般内容匮乏且更新速度慢。网站内容基本是期刊介绍、编辑部简介、投稿须知、过刊的部分内容查询;有些网站可查询稿件处理情况等。但学术期刊网站总体上缺乏个性化服务。通过自办网站, 学术期刊可进行对编辑流程的网络化及自动化管理, 从而规范期刊生产流程, 提高管理水平, 使稿件处理周期缩短。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在这方面的都还很不足[1]。

1.2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权威数据库机构建立的综合性期刊网站

中国集中式大型学术期刊的上网工作发展迅速。国内比较大的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等。内容涉及多方面。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期刊网数据库查找资料, 日益依赖数字资源。

1.3 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

学术期刊进行网络出版发行, 可以大大缩短其出版周期, 作就能够及时行使首发权, 读者能更方便快捷地获知最新的科研信息。

1.4 评价

这些数字化出版方式各自其利弊。前两种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出版。通过网络数据库上网虽然节省了自建网站的成本, 但时效性较低。虽然对于文献的传播、检索会快捷、方便,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出版效率, 缩短出版时滞, 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等问题。

由于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只是一种网络信息产品, 没有正式刊号, 且科研院所等在评聘职称等时不认可, 所以其发展的前途不明朗[2,3]。

2 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对策

在中国发展较好的、真正占据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统治地位的是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重庆维普。因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受到了明显影响。传统出版机构只是提供内容, 没有谋求进一步发展。

2.1 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还有许多困难。目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 这就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的问题, 数字化建设得以引领。把该做法引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构想。

2.2 实现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 且传播范围广、信息的阅读率高, 与读者的互动可更好地实现, 读者的参与性强, 其阅读倾向能随时被掌握。网络出版缩短了出版时滞, 使得科研论文可以快速发表, 但目前学术机构在对科研工作量进行计算、职称评定时都不认可这类成果, 所以人们不看重发表在网上的文章。鉴于此, 新闻出版总署应将一些网上出版学术期刊予以公布, 并明确规定这些刊物的学术评价标准等同于纸介读[4]。

2.3 学术期刊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

用户使用期刊网主要是为了查找有用信息及资料, 因此全文上网是大势所趋。但这势必会对纸质版发型造成影响。因此, 必须从实际出发, 合理处理纸质版和网络版之间的比例关系。将适于最吸引读者的部分内容放在网络上, 从而诱发读者购买纸质版的愿望[5], 使纸质版、网络版互相促进发展, 实现良性发展。

2.4 学术期刊应积极投资网络出版

网站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工作, 需要按照网络特性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加工, 进而使学术期刊得以增值。网站的建立不能一劳永逸, 要在建好网站后对其进行不断更新与维护, 让读者传播学术期刊新动向, 并和读者进行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会.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最终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05-29 (11) .

[2]汤菲.论学报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4) :43-46.

[3]汤菲.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 2006 (3) :55-58.

[4]蒋海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思索[J].出版广角, 2007 (7) :17-18.

期刊数字出版路径 篇8

许多学者对于数字出版都有不同定义或解释。中国出版研究所张立认为:“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 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整理编辑的数字化、审查校对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最终服务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依靠科技, 还包括出版流程。”北京印刷学院张志林认为, “数字出版 (Digital Publishing) 是采用二进制数字代码创建、存储、传输、再现和管理数字内容 (Digital Content) 的出版方式与活动,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形态, 包含了智能手机平台、微博出版、平板电脑出版、网络学术出版、网络游戏出版、软件出版、网络杂志出版、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影视出版、动漫出版等多种形式。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生产,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媒介, 其主要特征是平台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效果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产出数字化和传播数字化。”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的形势并不乐观, 面对这样的形势, 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基本分析: (1) 我国数字出版量逐年攀升。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数字化需求, 从发展规模上相比, 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业。从产值来看, 2008年数字出版产业产值为530.64亿元, 2009年为799.4亿元, 2011年达1899.4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过65%。 (2) 数字发展的形式不断创新。数字发展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数字发展业也营造出了多种营销模式, 数字化变革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3) 数字出版业秩序困乱。例如出版物内容难以监督、知识产权的纠纷难以解决、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等。

2.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读者已不再单纯通过纸质平台获取信息, 而是越来越习惯于依赖网络。如今,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已变得越来越宽广, 网络、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系列电子设备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 成为当前信息来源的主要端口。同时, 也暴露出传统办刊模式下的编辑耗时耗力、出版过程繁琐、信息传递速度慢、服务形态不多元化等弊端,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 国内外众多杂志和报刊社接二连三地宣布倒闭, 但是也有一些杂志社正在谋求转变之路, 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迈进。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网络化发展趋势给科技期刊传统出版运作模式带来了不可抗拒的变革,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网络化的普及可为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带来产业升级和业务再造, 为实现传统出版产品形态向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不单单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展和延伸, 它还对科技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发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逐步转变的过程, 大致可分为操作数字化、内容数字化、出版数字化。操作数字化和内容数字化是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前提要素, 为最终得以数字化出版垫铺了基石。在这个基础上, 科技期刊可以根据整个科技平台发展的大环境, 并结合整个期刊市场的需求, 将数字内容最终转化为不同形态的数字产品与服务。

(1) 科技期刊操作数字化。

原先的科技期刊出版主要依赖于文字编辑以及美术编辑, 流程均是收稿—送审—编辑—排版—校稿—印刷—发行。这一流程虽然也会需要电脑的辅助, 但是并不具备科技一体化的性质。想要在这信息化的时代不被淘汰, 只能力求刊物自身向数字化出版发展, 谋求新的出路。数字化期刊操作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和计算机技术将科技期刊的编辑、管理以及发行全面实行一体化, 从而节省人力资源及日常不必浪费的纸质资源。对一本科技期刊而言, 稿件的审核、编辑、校对都是其核心工作内容。科技期刊数字化操作可以通过局域网技术建立各种数据库, 从而可以便捷地输入刊物的稿件、管理作者的信息, 以及反复审读稿件的质量。此外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也使原本坐在办公室的编辑人员实现异地办公, 随时随地的接受稿件以及编辑稿件。

(2) 科技期刊内容数字化。

一本优秀期刊的核心是其优质的内容,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就是其内容的数字化。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科技期刊向数字化转变的模式仅仅是将期刊的纸质版一页一页地扫描至网络平台,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刊数字化转型。此外还有一些科技期刊, 由于不愿被大型网络数据平台 (如知网、万方、维普等) 买断, 所以自己独立建设网站, 这些科技期刊拥有自主版权的网络期刊。期刊社依靠自主开发的网络平台, 可以延伸出很多信息框架, 比如开辟一个交流天地与广大读者在线交流;又或者建立一个审读平台, 让广大的专家学者给期刊论文进行审读;也可以设立搜索引擎, 便于读者对期刊内容进行筛选、搜寻以及分类。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发展大大满足了数字化期刊网络出版的需求。建立强大的数字出版平台, 从而能够给读者提供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类数字内容 (包括多样性的传统内容) 和个性化增值服务。

(3) 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阅读。现在很多科技期刊都拥有自己研发的电子期刊, 但是却很少拥有自己研发的应用软件,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科技性人才的缺乏。新媒体、新科技、新技术对传统的编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编辑从业人员对掌控现代化技术操作仍有很大的距离; (2) 盈利模式模糊不清、盈利渠道少。很多科技期刊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 纷纷提供了免费下载的服务。这样不仅不能给科技期刊带来收益, 还无形的增加了期刊的运作成本 (比如网络平台的维护) ; (3) 版权争议。数字期刊的版权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免费下载电子期刊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损害了作者的权益, 期刊发行商需要在注重自己收益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作者以及期刊的合法权益。

4. 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1) 多元化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1) 利用内容盈利。

一是加入供应商的数据库。将科技期刊加入到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中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最主要的数字出版模式, 这些供应商集合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去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盈利, 这种渠道给科技期刊数字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期刊自我创建网络平台。网站可以全面实行会员制, 向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 并给会员提供免费的阅读体验, 间接式的实行网络营销。三是开发可安装在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中的应用软件。在3G时代,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 高科技电子设备具有轻便性、快捷性、易操作性等诸多优势。广大的读者可以通过科技期刊的应用软件, 付费下载每期的内容, 并且还可以把这些期刊保存在云服务平台, 构建自己的书架, 这种创新的阅读手段必将给期刊社带来高额的回报。

(2) 利用广告盈利。

现如今网络化已经普及至每个环境当中, 网络广告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传统的媒体都会把大量的广告份额摆放在电视和广告上, 如今网络广告的份额随着网络环境的日渐成熟也逐年增加。网络广告的版式多种多样, 商家可以根据版面费的高低购买网页上的不同位置。此外科技期刊的广告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其市场客户可以是一些高新企业, 也可以是一些具有科技性服务的大型企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广告这个渠道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赢取更多的市场价值。

(2) 创建优秀期刊网站, 打造网络品牌。

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可以带动一本科技期刊的长期发展, 这个窗口不但可以向外传播信息, 也可以向内聚拢信息, 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传统的期刊经营者需要拥有以低廉的成本建立自己品牌的能力, 现在我国期刊的网站建设千篇一律, 很多网络都无法突出自身的重点。所以, 想要打造一个优秀的网络期刊平台, 就应该在功能、内容、服务上做足功夫, 从而全面的提升网站的内容质量和技术含量。期刊建设独立网站, 提供数字化内容和服务, 对彰显期刊品牌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直接以期刊名称命名的网站, 通过个性化的设计, 以丰富多彩的网上内容及服务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 在短期内就会拥有大量的读者, 且通过与网站配套建设的数据库功能, 可以帮助期刊社掌握自己的用户群, 积累客户资料。此外, 品牌期刊的网站除主要提供文献服务外, 还可以凭借其知名度, 根据读者群的特点进行商务活动, 积极吸引相关产品的广告商。

(3) 注重培养懂出版、懂新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切以人为本的年代, 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急剧攀升。科技期刊数字化在技术操作、流程掌控、编辑校对、出版方式、市场运营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最亟需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 要长远的考虑如何建设一支懂得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优秀人才队伍, 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方面要有长远的计划和完善的制度;另一方面,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重视对适合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期刊出版单位内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 尤其是对传统的编辑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从而在提高数字出版技术的同时也能提高其业务能力。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在职的所有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数字出版知识, 才可以使得每个人成为既懂本专业知识又懂高新技术的多面手。

5. 结语

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此过程需要科技期刊杂志社长期的付出与坚持。由于这是一个跟科技相关的工程, 所以还需行业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此外,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大力扶持, 更需要我国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健全数字出版管理制度, 从而促进网络出版产业链不断持续发展。良好的网络平台搭建, 不仅加强了数字内容生产, 更加强了外界社会与期刊社的交流与联系, 实现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处理稿件并在线完成期刊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 从而达到传统期刊向数字期刊迈进阶段刊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5) :689-692.

[2]刘成勇.传统出版进入数字出版的主要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 2007 (9) :5-7.

[3]杨宏, 卢振举.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3) :271-273.

[4]乔丽.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赢利模式探析[J].科技与出版, 2009 (9) :46-48.

[5]金更达, 樊晓燕.战略联盟:传统出版商数字出版竞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 2009 (7) :57-59.

[6]左健, 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 2010 (4) :44-48.

[7]刘冰, 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应尽快实现基于结构化排版的生产流程再造[N].编辑学报, 2010 (3) :262-265.

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机遇和挑战 篇9

1 海洋科技期刊传统出版的困境

1.1 出版周期较长, 论文信息时效性低

海洋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普遍较长, 如《海洋通报》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平均出版时滞分别为409天、380天、349天, 其中论文定稿后的时间 (包括等待出版、排版、印刷等) 超过半年, 大大影响了创新性科技论文的时效性, 不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快速运用和转化, 也不利于吸引创新性优质稿件和确保作者对创新成果的优先权。

1.2 信息过载, 传播针对性弱

海洋科技期刊在一定意义上是“论文集”, 由于海洋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了海洋水文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貌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论文本身高度的专业性导致了其受众范围小[1], 对单个用户而言, 受专业和研究兴趣的限制, 往往对非本专业的论文看不懂或者不感兴趣。过载的信息就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 使得用户很难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少量信息[2]。

1.3 发行量小, 印刷成本高

很多海洋科技期刊已经采用了彩色印刷, 但印量基本在1 000册左右, 售价一般也不高 (表1) 。海洋科技期刊真正的发行数量远远小于印量, 其中相当部分印刷本是用来存档和作为样本的。不菲的印刷费用和较小的发行量, 给海洋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2 海洋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的重大意义

2.1 加速海洋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与转化

数字出版将加快海洋科技论文的信息传播。目前, 一篇海洋科技论文从投稿到被读者阅读, 需要经历约1年的出版时滞, 以及印刷、出版等多个环节。对于传统出版而言, 制作只是整个出版链条的起点, 制成品到达读者必须借助便利的发行渠道。数字出版通过互联网以数字信息的形式进行传播, 面对最终用户, 以直接阅读或下载等形式完成流通过程[3]。借助数字出版的模式, 海洋科技期刊的论文可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到读者中, 加快了论文信息传播的速度。

数字出版还有可能重构用户利用论文信息的方式, 提高海洋科技论文转化的效率。传统的海洋科技期刊都是纸质印刷, 由于版面的限制, 其承载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如海洋科技论文中有大量高精度的彩图, 但很多期刊限于成本压力, 只能黑白印刷, 即便是彩色印刷的, 限于版面, 彩图也比较小。但数字出版是基于数字模式的出版, 它承载的信息量要大于纸质期刊, 而且更加经济和便捷。通过数字出版, 海洋科技论文中的高精度彩图就可以通过传递给读者, 而且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也将成为一个可以链接的知识系统, 方便读者参考和引用, 提高论文的转化和再利用。

2.2 建立完整的海洋科技期刊产业链

海洋科技期刊的编辑与出版涵盖了科技论文的约稿、期刊的主题策划、稿件审理、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在传统出版中, 海洋科技期刊纸质本的出版发行就意味着编辑出版工作的结束。但在数字环境下, 纸质期刊的发行量日渐萎缩, 海洋科技论文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转移到网络, 充分重视和开发数字出版是海洋科技期刊完善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数字出版的技术和平台, 其本质作用和当年的纸质印刷出版是一样的, 不难想象, 如果当年缺乏了纸质印刷出版, 那么前期花费了大量精力编辑的期刊就不能被大众所阅读和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是广大海洋科技期刊进一步延生服务领域、延长产业链的必然要求。

海洋科技期刊拥有丰富的论文信息, 是优质的内容集成商, 拓展下游发展空间, 通过数字出版提高发行量是其作为期刊的天然属性。通过引进技术, 坚持内容为王, 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无缝对接, 建立符合海洋科技期刊传播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不难想象, 在不久的将来, 通过数字出版获得的收益会很快超过纸质期刊的售卖获利。因此, 建立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自主平台是保证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海洋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的机遇

3.1 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建设, 全面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工作, 海洋科技工作体系逐步构建, 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得到实现, 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海洋管理的职能得到落实, 海洋科技获得重大发展, 海洋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完成[4], 海洋科技事业的大发展为海洋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海洋领域各个重大专项任务有序实施, 各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等课题任务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一些重大战略性领域实现了跨越。“十一五”期间, 围绕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新成果、新理论[4]。丰硕的海洋科研成果是海洋科技期刊发展的源泉, 为海洋科技期刊提供了优质的稿源。同时, 快速发展的海洋科技事业也要求海洋科技期刊在论文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3.2 海洋科技期刊影响力初具规模

我国的海洋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 从创刊时间来看, 大部分期刊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从隶属关系来看, 主要可以分为5类:教育部主管的涉海高校主办的海洋科技期刊, 如《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学院涉海研究所主办的海洋科技期刊, 如《海洋与湖沼》《热带海洋学报》;中国海洋学会主办的《海洋学报 (中文版) 》《海洋工程》;国土资源部主管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国家海洋局主管的《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学研究》和《海洋通报》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海洋科技界期刊影响力不断提高。表2是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 对部分海洋科技期刊1990—2009年的20年间网络累计发文量、篇均被引率和总下载频次等进行的统计。

4 海洋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的挑战

4.1 信息资源分散,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集中传播平台

几乎每个涉海科研院所都会有自己的海洋科技期刊, 其出版地也随时各异, 主办单位多元化和出版地分散直接导致了海洋科技期刊彼此交流较少, 各个期刊独自经营, 论文资源都掌握在各个期刊手里, 没有建立信息资源的整合机制。这种状况与当今网络传播和数字化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第一, 小而全的局面, 不利于期刊做大做强。

目前海洋科技期刊有一部分的征稿范围是有重叠的, 很多海洋科技期刊几乎囊括了海洋学科的各个方面, 其直接结果就是什么都有, 但什么都不强, 这种小而全的局面是羁绊做大做强的最大束缚。尤其是在数字传播时代, 用户看中的不是传统的单本“刊”的形式, 数字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超越的阅读, 它不受“一本期刊”的限制, 阅读方式的改变就要求海洋科技期刊必须以特色取胜, 以精品取胜, 因为用户需要是一个知识、思想的“组合单位”。

第二, 集中传播平台的缺失, 限制了海洋科技论文的整体传播。

目前尽管已经有部分海洋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实现了网上投稿和过刊查询, 初步建立了数字化传播渠道, 但尚未建立海洋科技论文的集中传播平台。建设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海洋科技论文获取平台不仅是传播海洋科技成果, 提升海洋科技论文影响的需要, 也是满足海洋科技工作者获取相关智力支持的需要。但目前由于缺少统一协调, 海洋科技期刊的传播依旧止步于各自为阵的网络传播中, 未能形成发展的合力。

4.2 产业链不完整, 数字出版主导权缺失

数字出版的主要环节包括上游作者和出版商的内容提供方, 中游的技术提供方, 下游的数字化产品化的销售商, 此外还有运营商等。目前海洋科技期刊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内容提供商的角色, 将论文版权转让给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同方知网等运营商, 由他们完成论文的数字化, 并在他们的平台上发布论文。这种模式存在两个隐患。

第一, 论文发布的延时, 影响科研论文的“首发权”。

海洋科技期刊在论文定稿时, 其实已经具有论文的数字版本, 但局限于没有自主的发布平台, 未能实现优先出版, 而要等待传统出版后运营商的发布。从《海洋通报》的实践来看, 论文完成修改定稿后, 大至需要半年后才能印刷出版, 出版后至少半个月后运营商才能完成数字化和发布, 这种延时是和快速发展的海洋科技事业不相适应的。

第二, 数字出版主导权缺失。

在短期来看, 海洋科技期刊完成了内容提供商的任务, 似乎是社会分工的合理表现。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随着纸质期刊销售的持续下降, 不难预见在未来数字出版将成为期刊销售的主要来源。在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强势运营商面前, 分散经营的海洋科技期刊很容易被边缘化, 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不可否认任何运营商的本质是企业, 一旦它的平台足够大, 聚集的资源足够多, 就很可能出现垄断的局面, 对下游的用户提高收费, 对上游的内容提供商压低版权转让费。海洋科技期刊的传播需要各种运营商的合作, 但不能完全依靠。

5 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

5.1 加强引导, 发挥集群优势

数字出版涵盖了出版工艺的数字化、载体的数字化和发行环节的数字化。单独的一个海洋科技期刊在资金和技术上都难以完成这个数字化的工程, 需要海洋主管部门从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信息整合和传播的高度, 对现有的海洋科技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 发挥海洋科技期刊的集群优势,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对硬件载体、传播平台等进行规范、引导, 促使其健康发展, 使海洋科技期刊真正成为海洋科技成果传播的有效平台, 以提高海洋科技成果在转化和利用效能。在海洋科技期刊联合发展的过程中, 海洋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推动是关键, 应该充分发挥统筹领导作用, 制定出台扶持海洋科技期刊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 努力构建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动海洋科技期刊的产业链完善, 通过“深挖沟渠, 铺设管道”的办法, 大力构建自主传播体系, 加快数字出版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的建设, 建立适合海洋科技成果传播要求的平台, 保障海洋科技成果信息的高效传播, 实现自主传播和利用其他运营商传播两条途径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海洋主管部门通过协调和引导, 解决单个海洋科技期刊很难解决的问题, 为产业发展创造交流平台、合作平台, 促进产业经验交流和产业融合,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与生产系统的对接, 推动海洋科技事业的科学发展。

5.2 服务海洋, 强化内容为王

海洋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是传播海洋科技成果, 助力海洋事业发展, 这也是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最大推动力。继续坚持紧密结合海洋科技发展进程。

在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过程中, 关键在于强化内容为王, 提升信息的价值。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出版的期刊进行数字影像化, 而是数字出版的特殊模式, 建立全新的内容集成, 将原来以“刊”为单位的海洋科技期刊打破为以“篇”为单位的海洋科技论文, 实现海洋科技信息的优化和重组, 提高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全新体验。海洋科技信息的集成和关联将成为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服务的关键点,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按照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海洋科技期刊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是实现海洋科技期刊由原来的单一的出版向多元的知识服务转变的契机。未来的海洋科技期刊应该是一个集海洋知识结构展示、海洋知识发展脉络梳理和海洋新知识增值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服务系统。海洋科技期刊应该全面推进资源数据化, 注重数字出版的时效性、丰富性和专业化, 以互联网和移动无线网为平台, 为用户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5.3 深挖潜力, 推动产业升级

数字出版的崛起对海洋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海洋科技期刊纸质发行量不断萎缩, 传统出版模式将更加严峻地面对数字出版的强大攻势, 被动地应对无异于自动放弃生存机会。但是, 也应该看到数字出版要完全替代传统出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 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科技期刊。两者并存、共同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海洋科技期刊的发展局面。因此如何继续保持海洋科技期刊现有的基础和优势, 推动体制内传统出版充分内部深挖潜力, 实现最低成本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字出版对海洋科技期刊来说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如何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升级是每一个海洋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境下必须面对的课题。由于海洋科技期刊基本上分散在各个研究所或业务中心, 在单位中也仅仅是从属地位, 普遍存在人员紧张、技术缺乏的劣势。目前海洋科技期刊尚未建立自主的数字出版体系, 而是采用了完全将版权交由内容集成商 (如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同方知网) 包装销售, 不仅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巨大风险, 而且从长远看将丧失数字出版的主导权, 海洋科技期刊被迫沦为各大内容集成商的“打工者”。

海洋科技期刊要接力数字出版, 现实的选择还是应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立足各个海洋科技期刊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服务重点, 坚持差异化发展, 做好原创性数字内容的分类集成和标引, 通过建立数据库, 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语义编辑技术, 即对海洋科技论文的数字内容进行自动化分析、分类、整理、概括, 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以知识为主, 将海洋科技期刊所承载的知识结构和关系展示出来。积极探索海洋科技期刊集成共享平台, 在解决成本投入的前提下, 整合海洋科技期刊的差异优势资源, 再造一套可以适应于跨媒体出版的放射状的程序型流程, 探索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一体化运作, 以求获取出版效率、出版效益等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 由于发行量小、分散经营等原因, 海洋科技期刊在海洋科技事业中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海洋科技期刊的本质是媒体, 要主动适应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求, 主动融入发展当中, 不断强化媒体传播的管道作用, 积极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联姻, 实现跨界共赢。数字出版为海洋科技期刊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提供了可能。在传统出版模式下, 分散经营的各个海洋科技期刊交流途径往往局限于交换期刊, 缺乏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导致小而全的尴尬。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不仅搭建整体的出版平台, 也应该是海洋科技期刊共享的网络平台, 促进海洋科技期刊在稿件资源、审稿专家库、作者信息库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 有力地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 促进稿件资源的有序流转, 逐渐使海洋科技期刊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打造海洋科技期刊出版旗舰, 提升传播海洋科技成果的能力。

摘要:海洋科技期刊是海洋科技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 但传统出版中周期长、论文信息时效性低、信息过载、传播针对性弱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发展数字出版将加速海洋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与转化, 建立完整的海洋科技期刊产业链。尽管目前海洋科技期刊信息资源分散,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集中传播平台, 产业链不完整, 数字出版主导权缺失, 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迅速, 海洋科技期刊影响力初具规模, 为海洋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发挥集群优势、强化内容为王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 积极发展数字出版, 成为及时有效传播海洋科技成果信息的平台。

关键词:海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文义, 杨琦.科技学术期刊的基本属性分析[J].编辑学报, 2007, 19 (6) :402-405.

[2]许亚荃.试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J].企业经济, 2003 (6) :83-85.

[3]王耀辉.浅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0) :81-83.

期刊数字出版路径 篇10

[关键词]科技期刊 数字出版 存在问题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就其本质而言是传统出版的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对其产生的冲击,导致原来出版形态的变化。

一、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

我国的数字化出版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 年增长46.42%;2009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达 799.4 亿元,比2008 年增长50.8%。数字化阅读方式广泛普及,数字阅读人数快速增长,从互联网上检索、查询文献已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文献的主要手段,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发展势不可挡。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方便写作、编辑出版周期短;出版、印刷、发行同步,可实现按需印刷和真正的零库存;节省中间环节支出,使用费用低,检索方便快捷,节省资源,绿色出版等优点。

长期以来,传统学术著作出版由于页数少、成本高、发行量少、查阅不便等原因,一直是学术出版界的老大难问题。而数字化出版存在分销环节畅通、平台开放、检索快捷、收费低廉等特点,极大促进了学术著作的网上出版。目前网络学术文献出版已找到较好的赢利模式,形成了学术研究、信息采集、资源建设、网上服务、产权保护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其中尤以网络学术期刊发展最快。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总数已达7486种,99%的学术期刊已经实现了网上数字化出版。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形式有纸本期刊数字化、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社数字化内容同步上网、开放存取(OA)、按需印刷(POD)等。但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仍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数字化期刊收入仅为传统纸本期刊的3%,而欧美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数字化出版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科技期刊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数字化的出版工作。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所的报告,截至2010 年,我国的期刊总数为 9907 种,其中科技期刊4955 种,占期刊总数的50%。截至2010年10月,7686 种期刊利用CNKI 平台进行了数字化出版。有的期刊除借助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平台进行数字出版外,还自建网站。2010 年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的1868种核心期刊调查表明,其中已有1105种期刊自建网站,自建网站期刊数占到59.2%。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

1.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未完全数字化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实现的数量较大、覆盖面较广,但真正实现编辑出版全流程网络化的期刊还不多。多数编辑部的投稿、组稿、审稿、出版等全流程的数字化操作仍未同时进行,大多数仅仅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在编辑出版的部分或局部环节进行了改进,期刊的数字化仍停留在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后上网。从而导致出版周期长,信息贬值,论文的传播效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文的学术价值,未发挥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出版优势。

要改进这一现状,期刊社领导与编辑应加强数字化意识,期刊社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数字化期刊出版所需硬件设备及软件人员,培养在线工作能力,提高编辑出版效率,缩短出版时滞。

2.数字化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我国数字出版法规体系还存在以下现状:一是数字出版法规体系建设得不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是我国数字出版法规体系尚在不断健全中。如在著作权领域,目前初步形成以《著作权法》为基础,以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以及政府规章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版权法律法规体系。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首先要解决期刊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用共同的信息语言和信息技术,实现学术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国际期刊数字化出版时,大多是将数据直接转换成PDF格式,读者只需下载一个阅读软件就可以原样浏览和打印,而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不统一,期刊数字资源的信息保存与读取格式还未标准化。如,万方采用国际通用浏览器浏览期刊页面,CNKI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实现页面的原样浏览和打印,维普也使用自己的浏览器。这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增加了阅读成本,影响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另外,各期刊社采用不同的编辑处理系统、编排标准,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在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原则,注意推进数字出版标准的国际化,注意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预测性和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同时,可以采取“先标准,后法规”“事实标准转化为正式标准”的策略,建立“引标准入法”的程序规则,构建可持续改进和完善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循环体系,建设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信息共享平台。

3.产业链不完整,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规模小而分散,而单个期刊社的数字化产品无法达到聚众效应,导致了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出现以CNKI、万方、维普三家信息服务商为主的出版模式。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形成一条由内容提供、技术供应、渠道运营、衍生服务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由于产业链的不完整,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各自为政,内容提供商对自有资源的保护日趋重视,加大了行业集成商搜集出版资源的难度;技术提供商在自主研发数字出版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上下工夫,以期形成技术垄断的局面;电信运营商则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抽成比例,而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社的盈利微乎其微,这就使许多期刊社在期刊数字化面前持观望、犹豫态度。

nlc202309011127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掌握主要内容的传统出版单位(期刊社)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弱,它们与出版商的利益关系还不清楚。因此,期刊借助这些平台进行数字出版的愿望较低。版权关系也很混乱,有的出版商不与内容提供者签订任何协议,就将内容材料上传到平台上,严重损害作者、编辑部的利益。

4.对版权问题重视不够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参与出版有许多新的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开发,不过所有这些都绕不过版权和网络传播权的问题,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将图书与网络出版进行结合,编辑都要事先解决好版权问题,而这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海量空间,内容极有可能形成泡沫化膨胀,因此,作为编辑必须具有技术能力防止各种形式的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为了使期刊数字化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制订和完善有关数字出版物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保持各方利益相对平衡的版权保护和使用机制,同时还应增强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5.技术落后,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进步,新的数字出版形式也在不断涌现,新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不断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难题,其中数字出版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缺乏是关键因素。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需要精通数字技术的专门人才,但目前期刊出版行业工资水平偏低,很难留住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目前做数字出版的人大多是仅具有IT专业背景的人员,导致数字出版在整体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有所缺失,而传统出版虽然在出版的专业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往往不能满足数字出版要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此前一次调查表明,各地区出版社对技术研发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其比例约为50.9%。因此,缺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版发行人才,是科技期刊开展数字出版的障碍之一。

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向要求出版从业者不但具备传统出版业所需的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融合型”的专业能力,即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对跨媒体内容定制并扩大其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为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需要,出版专业必须探求基于素养、情境与技术三维一体的出版人才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王洪建,周澍民.数字出版的概念[EB/OL].(2008-12-17)[2011-04-20]. http://news.163.com/08/1217/14/4TCES94P000131UN.html.

[2]熊立.我国数字出版业08 年收入530亿元同比增46%[EB/OL].(2009 -09-07)[2011-04-20].http://tech.sina.com.cn/it/2009-07-07/11163241555.shtml.

[3]程晓龙,李淼.2009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达799.4亿元[EB/OL].(2010-07-21) [2011-04-20].http://www.cs.com.cn/ssgs/04/201007/t20100721_2519780.htm.

[4]吴月红.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3): 202-204.

[5]黄浩海.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问题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23(2): 172-174.

[6]曾建勋.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1): 6-9.

[7]黄先蓉.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3):69-71.

[8]李云霞.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12):77-78.

[9]付继娟,何戈,耿东锋.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1(5):64-66.

上一篇:体育权利下一篇:肝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