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2024-05-24

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精选8篇)

篇1: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国家治理需要逐渐实现现代化,以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升整体文化水平,才能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备受人们关注。

关键词: 文化治理 重要性 问题 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升整体文化水平,才能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备受人们关注。

一、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及其相对应的文化。精神文化则代表了人们通过对物质的认识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笔者认为意义更深远的是精神文化,通过精神文化传播中国的思想观念,发掘中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对于处在相对和平且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年代,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渐渐转向了由知识、文化、价值观等组成的“软实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对中国,对亚洲的许多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认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对外开放的洗礼,已认识到一些外来文化混淆视听的弊端。但总的来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力量。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应继承发展我国传统的优秀方化,对于外来文化应去其糟粕,加强国家对文化的治理。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邓玉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治理,都必须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服务于自身的文化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的治理,即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更要认识到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许耀桐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分为系统、结构、层次三个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就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2]。结合上述观点,虽然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角度不同,但都承认了文化作为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理论渊源上看,葛西兰的“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治理性”概念,本尼特的“文化的治理性”等思想理论对文化治理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国内来看,台湾学者廖世璋最早涉及文化治理的概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文化治理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由此看来,文化治理指的是将各种政策言论等通过文化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认同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一,文化治理具有协调性。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的,作为一个国家,要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就需要一种媒介使人们相互联系,而文化就有这个作用。通过文化治理,可以使人们进行有效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形成合力;第二,文化治理具有引导性。文化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想法提供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群众在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文化治理,使人民的想法和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有利于国家和谐和稳定;第三,文化治理具有相互联系性。文化治理要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相互联系,这几个方面彼此相通,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不但如此,还要与世界相联系,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把中国的优良文化传播出去,创造互利互赢的局面;第四,文化治理具有发展性。文化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更新、创造和发展,逐步适应社会,不断完善丰富文化治理的内容。

三、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文化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从经济方面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文化产业相应而生,例如旅游、娱乐等产业,既可以使人们在劳累的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又可以拉动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是如今包括互联网的各个文化行业迅速发展,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于文化产业,电影行业的负面影响屡见不鲜;创新力度不够,只是一味借鉴外来文化,山寨产品此消彼长;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晚,技术方面达不到先进水平,也导致了一些人对此的不信任,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

2.从社会方面看: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道德水平有高有低,教育水平地区有别。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民开始选择出国旅游或深造,相伴而生的,听到的往往是我国国民素质不高的声音,不尊重当地文化,不爱护环境,等等。不但在国外,国内亦是如此。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让人们本身善良的品质受到了质疑。

3.从政治方面看:社会的转型对中国的治理提出了挑战,改革总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产生某种阻力。

四、推进文化治理发展的路径

1.从经济的角度讲,第一,经济与政治是相伴而行的。为了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再加上政治管理的需要,因此,文化治理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变得重要。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商品和文化充满活动,不但可以拉动内需,更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国家方针政策并予以支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的稳定有促进作用。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文化思想的转变与发展,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加对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经费,鼓励对相关行业的研究。第三,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对文化行业的重要领域进行严格的审批监察,提高管理水平。

2.从社会的角度进行文化管理,需要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第一,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文化管理。第二,社会,指的就是人的集合体,为社会服务即为人民服务。因此,从文化层面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便成了必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与老百姓互动,给人民群众带来福利,提高人民的思想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交流,开展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民族认同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第三,制定文化标准,与国际接轨,不管在国内国外,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体现我国的国民素质,大国涵养,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不单单只依靠国家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也要依靠国民自身各种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才能进步。

3.从政治的角度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与政治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对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提供支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对文化的治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人民用文化的手段进行政治思想的传播,可以让人民更容易认同,也使政府更便于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各个方面的治理都是相辅相成的,单单靠文化治理并不能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一个治理系统,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玉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文化的视角[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12:30-33.[2]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01:10-14+19.

篇2: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崔振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1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成效与问题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加大投入、构建联动机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研发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矿产资源;保护与治理

SOME THOUGHTS OF TH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Cui Zhenmin1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is present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good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s.Then the deep resources are pointed.In the e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perfection of law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creasing input, the linkage of departments,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mineral resources;protection and control

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

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一方面,我国开始构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开展矿山公园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当今和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仍将持续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还将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将不断加强,加之,许多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新老问题的叠加使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日趋复杂。

(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作者简介:崔振民(1972—),男,河北省迁安县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开始建立。2006年3月,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环保总局共同出台了《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并积极推进。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1年~2008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50亿元,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18个,用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项目涉及31个省(区、市)的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各类矿山,其中投入煤炭矿山最多[1]。

3.矿山公园建设工作开始起步。2006年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已有10家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并在矿业遗迹保护、矿业文化宣传、矿业城市转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4.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于2005年9月7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土资源部、卫生部共同制定发布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了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国土资源部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并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2]。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管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134.9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26%;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47%[3]。

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数发生在建材类矿山中。

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5.破坏地貌景观。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4]。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原因探讨

造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以及地质灾害频发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开采者、地方政府等部门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弱。客观上原因主要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开采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

1.矿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长期以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缺乏专门的立法,只是散见于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之中,缺乏独立、统一和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其加以规范。分散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无法可依。

2.监督管理不到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到环保、国土、安全监察、水利、林业等部门,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监管体系,没有真正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责任,使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在很多地方出现“真空”。

3.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不少矿山未预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地方政府也未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职责,许多矿山地质环境被破坏。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落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水平

不高,治理技术方案单一,起点较低。对环境治理的科研工作跟不上,对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如何减少因这些因素造成的危害缺少深层次的研究[5]。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权责明确、可操作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法规。在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规体系。这一法规体系应覆盖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把矿业权的审批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紧密结合;把矿产开发日常监督管理与矿产开发过程中废气、废水、废弃物治理工作管理紧密结合;把土地复垦管理与矿地恢复管理紧密结合,并时时监控,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二)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保证矿产资源科学合理开发。

一要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等规划准入和矿山换证许可条件。尤其要严把企业环评准入关。二要合理调整结构。通过整治、整合,实现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避免和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三要注重日常检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现状检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查制度,严格执行矿山闭坑验收检查制度。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畅通上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基金;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激励制度体系。研究制定“谁出资、谁受益”的经济补偿优惠政策,对通过恢复治理,可以利用的矿山废弃地、尾矿、景观等,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恢复治理,治理后的建设用地、地质景观等优先由出资人占有或使用。

(四)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安监部门、水务部门和林业部门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消除部门差别,共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水平。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在一些工作开展早、基础条件好的矿区,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大型矿业基地,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绿色矿业,建立绿色矿业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矿山生态恢复还在“打补丁”,中国环境报,2010-08-25

[2] 曹玮.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绿色科技,2010(07)

[3] 王博.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通讯,2009(05)

[4] 李蕃仁.浅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10(19)

篇3: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一、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含义,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其中, 物质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及其相对应的文化。 精神文化则代表了人们通过对物质的认识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笔者认为意义更深远的是精神文化, 通过精神文化传播中国的思想观念, 发掘中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对于处在相对和平且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年代, 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渐渐转向了由知识、文化、价值观等组成的“软实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不仅对中国, 对亚洲的许多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 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如今,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认同。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对外开放的洗礼, 已认识到一些外来文化混淆视听的弊端。 但总的来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是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 应继承发展我国传统的优秀方化, 对于外来文化应去其糟粕, 加强国家对文化的治理。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 邓玉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治理, 都必须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服务于自身的文化发展。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不仅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的治理, 即文化治理的现代化, 更要认识到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 许耀桐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分为系统、结构、层次三个方面,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2]。 结合上述观点, 虽然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角度不同, 但都承认了文化作为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 笔者认为,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理论渊源上看, 葛西兰的“文化霸权”理论, 福柯的“治理性”概念, 本尼特的“文化的治理性”等思想理论对文化治理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国内来看, 台湾学者廖世璋最早涉及文化治理的概念。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 文化治理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由此看来, 文化治理指的是将各种政策言论等通过文化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 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认同国家的政策方针,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 文化治理具有协调性。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的, 作为一个国家, 要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 就需要一种媒介使人们相互联系, 而文化就有这个作用。 通过文化治理, 可以使人们进行有效沟通, 消除隔阂, 促成合作, 形成合力;第二, 文化治理具有引导性。 文化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想法提供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群众在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 通过文化治理, 使人民的想法和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进行, 有利于国家和谐和稳定;第三, 文化治理具有相互联系性。 文化治理要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相互联系, 这几个方面彼此相通, 只有协调发展, 才能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 不但如此, 还要与世界相联系, 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 更要把中国的优良文化传播出去, 创造互利互赢的局面;第四, 文化治理具有发展性。 文化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 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从中国实际出发, 进行更新、创造和发展, 逐步适应社会, 不断完善丰富文化治理的内容。

三、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文化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从经济方面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精神生活, 文化产业相应而生, 例如旅游、娱乐等产业, 既可以使人们在劳累的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 又可以拉动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是如今包括互联网的各个文化行业迅速发展, 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 对于文化产业, 电影行业的负面影响屡见不鲜;创新力度不够, 只是一味借鉴外来文化, 山寨产品此消彼长;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晚, 技术方面达不到先进水平, 也导致了一些人对此的不信任, 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

2.从社会方面看:我国人口众多, 国民素质参差不齐, 道德水平有高有低, 教育水平地区有别。 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国民开始选择出国旅游或深造, 相伴而生的, 听到的往往是我国国民素质不高的声音, 不尊重当地文化, 不爱护环境, 等等。不但在国外, 国内亦是如此。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让人们本身善良的品质受到了质疑。

3.从政治方面看:社会的转型对中国的治理提出了挑战, 改革总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 因此产生某种阻力。

四、推进文化治理发展的路径

1.从经济的角度讲, 第一, 经济与政治是相伴而行的。 为了正确引导人民群众, 再加上政治管理的需要, 因此, 文化治理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变得重要。 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商品和文化充满活动, 不但可以拉动内需, 更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国家方针政策并予以支持。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的稳定有促进作用。 第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文化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加大创新力度, 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 增加对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经费, 鼓励对相关行业的研究。 第三, 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对文化行业的重要领域进行严格的审批监察, 提高管理水平。

2.从社会的角度进行文化管理, 需要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第一, 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文化管理。 第二, 社会, 指的就是人的集合体, 为社会服务即为人民服务。 因此, 从文化层面来说, 公共文化服务便成了必要,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与老百姓互动, 给人民群众带来福利, 提高人民的思想水平, 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 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 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交流, 开展文化活动, 不断增强民族认同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第三, 制定文化标准, 与国际接轨, 不管在国内国外, 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 体现我国的国民素质, 大国涵养,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这不单单只依靠国家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 也要依靠国民自身各种水平的提高, 相辅相成, 才能进步。

3.从政治的角度讲,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文化与政治有着深刻的联系。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可以对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提供支持。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对文化的治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对人民用文化的手段进行政治思想的传播, 可以让人民更容易认同, 也使政府更便于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 国家各个方面的治理都是相辅相成的, 单单靠文化治理并不能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需要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 形成一个治理系统, 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国家治理需要逐渐实现现代化, 以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发展, 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升整体文化水平, 才能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 文化治理,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体现了它自身的价值, 备受人们关注。

关键词:文化治理,重要性,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玉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文化的视角[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30-33.

篇4: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高考质疑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基本上都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和实施,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考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日益显露,使得许多高考偏科的学生或者平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而高考却落榜的学生无法进入高校深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自主招生的含义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主招生是高校在教育部及其相關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拟订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

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不同,不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参照的招生录取制度。高校可以录取那些文体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科大赛中获得奖励者;在科技创新、文学等方面突出特长者,甚至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偏才”或“奇才”。这些偏科的学生如果参加高考,肯定会被高校拒之门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体现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相比统一高考,它还具有其他的优势:①降低分数线录取。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对被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学生会降低一定的分数线录取。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优惠的录取政策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②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有面试环节,正好给了学生和高校教师了解对方的一个平台③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安排合理。不会影响考生参加高考④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单科成绩非常优秀,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具有较强培养潜力,高校愿意自主招收⑤招生范围扩大,实行双向选择。凡高三学生均可报名,高校可选择学生,学生也可选择高校。高校自主招生是作为对统一高考和招生的一种补充,可以让一些在某方面突出的学生,比较早地摆脱高考束缚,调整状态,准备迎接更高层次的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统一高考和招生的弊端日益显露。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高校自主招生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也正是这样,公众才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

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

从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公众对该政策的出台一直议论纷纷。尽管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缺憾,为许多考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是高校在招生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能出现诸多腐败与不公平问题,公众对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提出了质疑。

(一)高校自主招生在权钱交易上存在质疑

比如说,有些高校教师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招收一些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还有些高校教师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巴结一些领导,招收一些领导的子女进入高校学习,以换取自己职位的升迁。那些真正需要借助高校自主招生这个平台而进入高校深造的学生却被无情的拒之门外。

(二)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与诚信上存在质疑

在地区差异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生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弄虚作假的现象。此外,有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也发生“另攀高枝”的现象。

(三)高校自主招生在生源上存在质疑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都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生源。许多高校不仅面向全国招收高三优秀学生,而且还把目光聚集到高一、高二的优秀学生身上。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现在却演变成了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还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三、高校自主招生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实行透明化操作。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的组织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的程序。高校的招生录取是一项非常认真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学生、学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利益,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工作中,高校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这样能使自主招生的过程处于公开、透明状态中。

(二)建立公平与诚信制度,创造良好的招生环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考虑的生源大都是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生,有的甚至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申请参加,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有些优秀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放弃参加自主招生。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给那些贫困学生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也能享受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中学以及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特长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而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应做出相应的处罚。

(三)建立明确的法律或法规,依法自主招生。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不能是随心所欲的,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就招什么样的学生。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或法规,规范高校的自主招生,尤其是对扰乱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的做法要严格取缔。

(四)学校的自主招生接受社会监督,高校对招生方式有选择权。自主招生程序首先由高校发布招生简章,学生报名申请,高校组织考核,制定考试方式,学生参加高考,成绩达到所报学校录取规定便被录取。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着种种困惑,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这条路必定会布满荆棘和障碍,还可能出现与先前预期相反的结果,但是高校只有正确地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

[1]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2]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自主招生改革理论与实践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46-47.

[3]王立科.英国剑桥大学自主招生的实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75—79.

[4]龙耀,李娟.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3).

[5]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

篇5: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耿立东

最近,我院在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使全院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现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院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意识下形成的具有医院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围绕医疗工作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体系。由于医院文化是一所医院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因此它决定着医院经营管理、领导决策以及全院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医疗作风,对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院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精神风貌、群体道德、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发展目标和社会形象七个方面。指导思想是指办院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医院的医、教、研、防等各项工作都要在既定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指导下开展;精神风貌是指在医务人员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和作风,它是团结医院全体人员的精神支柱;群体道德是指从伦理上调整医院内外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法律和制度的补充;医疗质量是指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科研能力、设备等,它是医院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保证;管理制度则是指医院的一种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它是组织医务人员有秩序地进行医疗服务的规定;发展目标是指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社会形象是指医院的医疗水平、服务态度

和作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总体印象,是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从这七项内容看,医院的文化建设包含医院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环境形象体系三大方面,这些对于医院的发展,对于医院的社会形象的认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医院文化建设应体现自身特色

就医疗卫生行业内部来说,各级各类医院的文化建设除有共性要求外,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医院文化的要素之一,也是医院文化的魅力所在。医院经过不同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如特色的学科、特殊的服务规范等等,再加上医院的规模、技术条件、人员配备、地理位置、服务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文化差异。医院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医院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突出重点,创出特色。我院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体现中医药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医院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和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这些年,我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文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于重塑人文基础,注重文化承担,对医院文化建设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强化了重点学科、特色科室的建设,以独有的诊疗特色服务病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二,大力宣传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把“乐群敬业,厚德怀仁”这一院训作为全院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医院宗旨“继圣贤传承,佑民生福安”作为广大职工的努力方向;医院院歌“生命的阳光温暖大家”体现了全体省中医人乐观向上、勤勉潇洒、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情怀和精神,职工基本做到了人人会唱,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丰富、活跃医院的文化氛围。其三,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作为文化建设中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医院把各种规章、规范印制成册,人手一份,其内容主要包括诊疗行为规范、言语仪表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传承规范、特定礼仪等等。同时,在重大活动和特定场所,比如召开职代会、新职工入院教育等场合,把齐唱院歌、齐诵院训作为硬性规定来执行,新职工入院时,由医务、护理、药学、办公室等组织新职工举行庄严的护士授帽仪式和工作人员宣誓仪式;在传统型中医方向拜师大会上,学生向老师行传统的鞠躬、敬茶、献花的拜师礼,老师向学生赠送《中医经典背诵》等。其四,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方面,从建筑风格、色彩选择、装饰壁画等方面都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与医院整体文化氛围相一致,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相和谐。通过以上建设,形成了我院特有的服务文化内涵,增强了凝聚力,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三、医院文化建设应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是对以疾病为中心医疗模式的一种转变,是医疗卫生改革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生命力之所在。以病人为中心应视为医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改善医

疗服务的一个永恒主题。医院是为病人而存在的,医院文化建设应紧扣以病人为中心这一主题来构建医院文化氛围,其中特别是构建好医院服务文化氛围。要更新服务观念,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充分调动病人的参与意识,让病人真正参加到诊疗活动中来。据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报导,有较大一部分病人未完全遵医嘱用药,这显然是由于病人缺乏参与意识所造成的,也是传统医疗模式的弊端。我院紧紧抓住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这一宗旨,在院内为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成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病人提供了优质、快捷、方便的医疗服务。医院现在两区办院,存在着人员紧张、配套设施不周全、病员分布不合理等诸多现实问题,医院想方设法,一切从方便病人就医为出发点,采取了多项措施,不但使医疗质量有所提高,而且改善了病房环境,提高了伙食质量,增加了服务措施,包括方便病人的交通工具都安排的详细合理。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两区办院逐渐走向正规和成熟,新区门诊量、床位使用率逐渐上升,受到病人和社会的好评。事实证明,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满意为导向,才能使医院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保证

充分发挥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保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转化、制约,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发向上的医院精神。一是要紧密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开

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的医教研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着眼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出现的难题,做到稳定思想情绪,化解思想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要“疏导”、“约束”,一方面要用先进的思想对职工进行正确的疏导,如对职工进行政治理论、爱国主义、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培育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又要用严明的纪律和机制来约束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如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技术操作常规为重点的各项技术制度,以医院作风为前提的各项教育奖惩制度等。制度与思想教育相配合,“疏”与“堵”有机结合,才能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成效。三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这几年,我院尝试在教育手段上改变了过去“我讲你听”,“台上作报告,台下记笔记”的单纯灌输模式,允分利用现代化音像、网络等电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声形并茂,形象生动;开展以思想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学术交流,通过一系列职工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活动,来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修养,收到了较好效果,也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更好发展。

篇6: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一、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器具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康复器具行业发展已具备多方面条件,包括:

首先,作为主管部门,民政部对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极为关注,专门设立了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同时大力支持中国康复器具协会的发展,这两个机构对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职能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康复辅具产品研发、相关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康复辅具行业技术标准拟定、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和相关培训与信息服务,该中心为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起到指引和指导作用。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作为民政部指导下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在政府部门和行业会员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行业的发展与改革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先后在南京、南昌、厦门、青岛等地举办了康复器具博览会,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其次,除了国家层面上的扶持,一些省市民政部门也开始资助残疾人、老年人等需要康复器具的社会群体,帮助他们尽快康复。黑龙江省民政厅自2009年起就启动了“龙江爱心助残工程”,资助低收入残疾人装配康复器具。再次,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基础。国家有能力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其他多种优惠的方式支持行业发展,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生产、销售康复器具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1-

境,使其有充分的自主性。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康复器具行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程度和扶持力度有待增强、行业标准尚需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仍需提升。

二、促进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社会组织,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与多方利益群体相关联,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便于表述和理解,本文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层面

1.政府相关部门观念上高度程度

观念上的高度重视是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扶持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主要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及其下属机构的关注。

2.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多种优惠政策

政府民政和财政部门以及银行系统给康复器具企业以特定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康复器具出口退税、减少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征收等方式;财政补贴,财政部门给企业或产品以相应补贴或者给消费者以补贴,另外可将部分康复器具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土地优惠政策,康复器具企业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门为其提供相对优惠的土地;优惠利率,央行对康复器具行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其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政府部门为康复器具企业提供一定技术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进行产学研结合与交流,并对企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另外,民政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应与教育部加强沟通,争取在某些高校开设康复器具生产、康复服务专业,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性人才,英、美等国早已在学校内开设了假肢矫形器相关专业。

3.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政府立法和行政部门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民政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严格控制行业门槛,杜绝不符合行业标准的组织和个人的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属部门

为康复器具行业的发明权、创造权严格把关,保障相关企业的专利权,避免行业内不正当竞争的发生。

第二,行业协会

作为唯一的全国性康复器具行业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为了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协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自身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康复器具协会应坚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残疾人、服务于本会会员”的宗旨,在政府和行业会员单位、个人间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得作用。对上成为民政部门的智囊和参谋助手,对下指引行业发展、服务成员。在民政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协会得以稳步发展,现有单位会员400多个、个人会员两千多人,协会现设上海、广州、成都(正在报批)三个办事处,并下属假肢矫形器学术等6个专业委员会。鉴于此,协会应充分利用自身会员多、影响力大的优势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协会除了组织开设假肢实操培训班、假肢矫形康复机构听力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等面向行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班外,还应开设面向行业内企业管理者、研究人员等的培训班,提升其管理和研发水平,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协会应努力为企业提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平台,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康复器具博览会,加强国内康复器具企业与国外先进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多方协调,制定行业标准

作为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有责任为行业创造、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长远发展:第一,国际行业标准严格,我国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产品出口时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第二,标准缺失也导致我国康复器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导致劣币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为此,协会应在协调民政部等政府部门、行业内相关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行业标准,促使行业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

3.加强监管,发掘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除了为行业发展服务和制定行业标准外,中国康复器具协会还应对行业进行

监管,保证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协会应该发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并通过协会影响力促进这些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有着指引作用,也有助于增强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第三,企业自身

1.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树立品牌意识

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和品牌意识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多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两者正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各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逐渐认识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康复器具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尴尬境地。我国康复器具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并注重自身产权保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品的出口与进口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品牌的竞争力已成为提升企业形象及增加企业赢利的关键。企业要想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就必须把品牌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严格按照标准设计、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并在“顾客就是上帝”的引导下做好相关服务。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

2.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同行业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各个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技术等的共享、共用,对于行业发展同样重要。康复器具企业应充分利用协会以及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及自身的不足,学习先进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方法,从而使自己得以快速发展。

篇7: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几点认识

2006-3-25 0:0 响水县国税局·高圣峰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对当前国税文化建设的认识

国税文化是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工作中长期积累的共同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税收工作特色的理念体系。以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为基本特征的税收文化建设,一方面强调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及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环境,这是开展国税文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约束性,有一套保障税收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是国税机关编织的一张有形的网;第三是强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凝聚人们的向心力,达到提高素

质的效果。

对于“国税文化”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而且这一术语本身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得较少。笔者认为所谓“国税文化”,就是指国税机关在长期税收实践中所创造的独具税收特色的优秀物质成果和先进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税收文化现象,包括价值观念、行业精神、治税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行为规范等一切观念意识的成果。国税文化,是实现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观念基础,是税务机关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税务机关活力的内在源泉。税收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文化,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采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方式,建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全体国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

二、国税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能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由表及里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做好税收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税务干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组织税收收入,为国家财政不断增加新的血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征管措施,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加大科技管理的力度,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组织收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税务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不仅具有组织税收收入的义务,也应有物质、安全、情感、自尊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权利,税务机关的决策者要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注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各项需要,从而使税务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个人和税收群体的共同目标而竭尽全力。

(二)制度文化是税收文化建设的核心。

制度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关键和保证。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一定比地狱更详细。就是说唯有制度和标准,能守护一个良好的集体。制度文化是税务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税收经济活动中的必然产物,对于规范、约束税务干部职工行为、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规章制度是税务机关决策层意志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章制度一经制定,要求每位干部职工都必须坚决遵守,不得违犯。任何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在一个阶段和条件下对干部职工行为的明确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便于操作。对税务干部行为的强性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推行税收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税收制度文化建设,才能

使税收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谐进步的国税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对内感召群体,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形成传播,树立国税良好形象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群体感悟税收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组织情感,以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税收核心理念是税收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这是税务大家庭的精神支柱,是与每一位成员关系联接和维系的纽带,促使他们自觉为税收的发展而努力。要特别强化以人为本观念,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来创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及和谐高效的“团队精神”;把税收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其相适应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税务干部既有精神文化的情感陶冶,又有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美感享受。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一)本着庄重、明确的原则,加强国税标识文化建设。

标志形象是文化的传统表现形式,如长方形的“中国税务”胸章、灯笼式“税”字肩徽等都是税收文化的标志形象。一是规范办税服务厅标识。统一标牌名称,统一标牌长宽比例,统一标牌背景底色,统一字体、字色,统一字高宽与标牌高宽比例,统一标牌图样式、比例与标注位置。二是进一步规范着装。强化服装管理与着装要求的一致性,让税务人员喜欢穿、有得穿、有得换,以及建立服装淘汰更新的灵活机制,从实际出发强化必须着装的范围和非公务行为着便装的意识。三是统一基层各单位(科、所)的名牌、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办公楼以及自行设计的宣传广告、独特的名片设计等,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反映税收文化的精神

内涵。

(二)本着快捷、便利的原则,加强办税服务厅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办税服务厅环境建设,全面推行办税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办税服务厅值班长制度,改进办税服务流程,实现一窗一站一门式服务;开发使用税款征收专用设备,简化优化征收及打印的工具,规范配置,提高效率;规范办税窗口,分为基本服务区(必设窗口)与特色服务区;规范办税厅陈设,规范办税公开,规范文书填写样本,规范办税宣传;深入开展“星级办税服务厅”、“ 巾帼文明示范岗”评比活动,全力构建“服务型”国税系统。

(三)本着应用、拓展的原则,加强国税宣传文化建设。

营造声势浩大的税收文化氛围,就必须借助各种宣传媒介的力量。既要发挥好报纸杂志的宣传作用,也要利用现代科技的新方法,如网络、广播、电影、电视、声像、现代科技产品等,从不同侧面反映税务职业道德的涵义。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税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还应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丰富智能化和网络化税收文化内涵。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宣传成本低、宣传面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等特点,大力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局域网上开设“业务探讨”、“网络文摘”、“文化论坛”等版面和栏目,在全局营造出积极向上、团结有序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四)本着统一、标准的原则,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税收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管理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事的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税收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步实现了从“管户制”到“管事制”、从“人工管理”到“微机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管理变革,但不可否认,新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放水养鱼”、“减税引资”、“寅吃卯粮”等消极错误的思想倾向,大大削弱了改革成效。将“诚信”的观念引入税收工作,使税收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税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的税收文化建设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其次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大力弘扬当前的读书学习文化,培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文化理念,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之风,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以不断的学习适应不断的变化,建设学习型国税队伍。通过开展一些诸如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和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和寓教于乐的活动,培养税务人员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税务人员在活动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和增长见识。开展好“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的宝贵道德文化教育资源,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培育税务人员热爱祖国、热爱税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五)本着科学、统一的原则,健全税收文化运行机制。税务职业道德教育依赖于税收文化的良性有序发展,既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精心培育和呵护,还需

要有健全的机制作保障。

一是文化理论探索机制。

税收文化应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理念,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保证税收文化长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税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不仅要深入探讨中国税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税收文化理论

体系。

二是人员素质保障机制。

税收文化是税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共同培育并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税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学识水平以及社会背景等文化因素必然会影响到税收文化建设的水平,因而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作保障。在提高素质过程中应更多地融人情感和文化的因素,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渗透干部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此外,还要舍得投入,在培训时间、制度、教材、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建立起以促进税收文化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三是社会形象建设机制。

社会形象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文化建设成功与否,最终都会反映到社会形象上来,因而必须加以重视。社会形象主要分为环境形象和行为形象。所谓环境形象就是指学习、工作的办公条件,环境形象文化就是通过不断改善税务机关办公条件,美化工作场所,营造舒心愉悦的文化氛围,并借助环境效应,对税务人员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造。所谓行为形象就是通过严肃税收风纪,使税务人员举止大方,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形象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诱导者、监督者,是无形的学校,能为税收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氛

篇8:对低效井综合治理的几点认识

1 低效井现状及形成原因

据某厂2010年12月资料统计,共有低效井920口,占应开井数的28.0%,其中低产井250口,间抽井379口,提捞井149口,高含水关井142口,见表1。对低效井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小

一是投产较早的基础井和一次井,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目前单井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比较高,各类油层动用都比较好,在现有井网和开采技术条件下,自身挖潜余地已经很小,因而造成油井低产。二是在基础井网或一次井网条件下,个别井点非主力油层已得到很好动用,使得一次或二次加密调整井投产后含水较高,尽管目前累积产油较少,但由于剩余可采储量较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较高,调整挖潜余地已经很小,造成油井低产。两种原因形成的低产井共有191口。

1.2 油层条件差,控制储量低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加密调整对象逐步转向表外储层和表内薄差油层,这类油层发育厚度小,控制储量低,而且渗透性差,导流能力差,开采难度较大,在现有井网和开采技术条件下,挖潜余地较小,造成油井低产,形成的低产井共有370口。

1.3 注采不完善,油层形成低压区,供液能力差

一是位于断层附近或油田边部,无注水井补充能量或连通水井少,油井长期供液不足,造成低产;二是由于砂体发育规模小,连续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单砂体注采不完善严重,造成油井低产,两种类型低产井共有92口,

1.4 油水井层间或平面矛盾突出,调整挖潜难度较大

由于注水井套损等原因注水状况差、油井本身层间差异大或砂体平面矛盾突出,注入水单方向推进,造成油井层间或平面动用差异较大,吸水好的层或注水受效好的方向油井已经高含水,吸水差的层或受效差的方向油井含水低,出液低,造成油井低产,这种类型的低产井共有8口。

1.5 三抽设备及工作参数偏大,造成系统效率低

工作参数偏大112口井、机型偏大22口井。另外由于井况及泵况变差造成低效73口井。

2 低效井的治理对策

根据低效井成因,应用现有成熟的工艺技术,遵循“由易向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措施到多种措施并用”“地质、工艺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分析评价各种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低效井治理。根据低效井成因特点,确定了以下几种治理对策。

2.1“堵、调”结合,调整层间及平面矛盾,提高较差油层动用程度

对于全井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小,但层间动用差异大的井,采取堵水与注水方案调整相结合的措施,减缓平面及层间矛盾,提高动用较差油层的出液能力,使油井脱离低效。

2.2 通过注水方案调整,加强低含水层的注水,提高油层产液量

注水方案调整是油田开发调整过程中提高油层动用程度的较为常用的手段,工艺成熟,易于操作,费用低,因此,在低效井治理过程中我们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低产井的平面及单砂层注采关系进行分析,适当调整注水方案,控制含水、提高产量,达到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3 应用压裂工艺,改造薄差油层,提高油层导流能力

某厂二、三次加密调整井及过渡带扩边井开采对象均以薄差储层为主,导流能力差,从压力剖面看注水压力高,油井受效差,地层压力低,水流压力低。因此对于具有措施潜力的低产井,我们主要通过压裂减小渗流阻力,提高油层的导流能力,进而达到增加单井产量的目的。

2.4 转移开采对象,挖潜非调整层潜力,提高井层利用率

一部分开采薄差层为主的低产井,由于射开层较差,控制储量低,又以限流法方式完井,没有进一步措施的潜力,现井网条件下利用价值不大,这时可分析该井的其它层的动用状况,根据油层平面上的发育情况及注采关系分析剩余潜力,结合油田长远规划对可采取补孔的层进行补孔,从而提高低产井的产量,保证井利用率。

2.5 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增强油层供液能力

对于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低产井,积极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恢复地层压力,使油层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提高其出液强度。

2.6 合理匹配机泵及工作参数,降低能耗,提高油井运行效益

对于机泵及参数偏大井,在满足热洗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匹配机泵及工作参数,降低能耗,提高运行效益。特别是对于日产液量大于10 t、日产油量大于1t、由于参数偏大,严重供液不足而形成的间抽井,通过采取调整工作参数,使之供采协调,改为连续抽油,脱离低效。参数下调50口井,间抽改连续抽85口井。

2.7 加强井况和泵况分析,采取大修、侧钻与检泵,提高油井的利用率

加强对长期泵况差井和套损关井的分析,通过检泵后产油量能达到1 t以上(包括1 t)井采取检泵措施,大修和侧钻后产量能达到有经济价值,采取大修侧钻措施,提高油井利用率。已实施检泵32口井,大修2口井,侧钻1口井。计划侧钻油井11口,水井2口。

2.8 开展可调层找堵水技术,实现找堵水一次性完成

常规堵水工艺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油井多层高含水,堵水选井选层困难,找水、堵水不能同时进行,不能任意控制某个层。堵水没有达到预想效果,需要重新动堵水管柱,造成作业费用的浪费。可调层找堵水技术能在初次封堵高含水层失误的情况下,无需动管柱,在井口直接调整井下封堵层位,最终确定堵水层位,提高堵水效果。

3 综合治理总体效果

3.1 增油效果

根据低效井成因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采取水井增注措施,油井转注,方案调整等措施,油井采取压裂、补孔、堵水及检泵大修等措施,使低效井脱离低效188口井,低效井数减少了20.4%,达到开题预计目标。其中间抽井脱离低效116口,低产井脱离低效66口,高关井脱离低效4口,提捞井脱离低效2口。日增液838 t,日增油153.9 t,见表2。

3.2 节电效果

对于参数不合理井,在满足热洗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匹配工作参数及机泵,降低能耗,提高运行效益。共采取“三换一调”下调措施50口井,平均日节电20.58 kWh,系统效率提高2.88个百分点,预计年节电36.5×104kWh。另外对于低产无增产措施的井采取间抽29口井,预计年节电21.17×104kWh,见表3。

4 经济效益分析

利用经济学理论对以上补孔、压裂、大修等11种投资较大治理措施的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措施投资与增油量收入持平时的增油量叫经济增油量,从计算的经济增油量和投资回收期看:各种措施不但增油,而且经济有效,见表4。

5 几点认识

1)分析清楚低效井形成原因是治理低效井的先决条件。从地质角度分析,地层条件差,采出程度高,注采不完善,注水状况差是导致油井低产而产生低效的主要原因;从采油工程角度分析,机泵及工作参数偏大导致油井能耗高、井况和泵况差油井不能正常生产而产生低效的主要原因。

2)根据低效井形成的不同原因,确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3)低效井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油田开发不断深入,单井产油量逐渐下降,产油量不到1t的井数会逐年增加,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单一学科措施不能满足低效井治理需要,多学科治理是发展趋势。

4)低效井治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目前的治理措施不能满足特殊疑难井需要,例如解决油层污染技术,薄差油层改造技术,找堵水技术等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摘要:通过对低效井调查统计分析,确定了低效井形成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在充分考虑油井增产潜力的情况下,制定治理对策。通过对249口不同类型的低效井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有188口井脱离低效,日增液838 t,日增油153.9 t;对79口井采取节能措施,平均单井系统效率提高2.88个百分点,年累计节电57.67×104kWh。

关键词:低效井,综合治理,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涛平.石油工程[M].4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

[2]王成元,夏加宽,杨俊友,等.电动机现代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6-115.

[3]孙新铭,黄卫.示功图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7,28(8):125.

上一篇:开学祝福短信祝福语下一篇:相信自己,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