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2024-05-21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共8篇)

篇1: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舞龙舞狮文化】

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中国是龙的故乡, 醒狮的国度.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项目。佛山是中国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开展龙狮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与狮, 代表着尊贵和威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威武和正义的象征。同时,老百姓把其视为祥瑞灵物, 能够给人民带来风调雨顺, 消灾解难、化戾气为祥和。

龙狮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龙狮是利用人体的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在行进的动态和静态造型变化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于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动作,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狮雕塑,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等习性。开展龙狮运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龙狮运动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精心组织和积极指导,是深受大家喜爱的。

龙狮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

龙狮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也是增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龙狮运动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内聚力量和精神图腾。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学生才能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开展龙狮运动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学习龙狮运动体现出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追求协作的友善精神、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龙狮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的文化内涵在宗教、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充当着显赫而重要的角色。开展龙狮活动,无疑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增强大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人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不断循环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龙狮运动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既有规定套路,又有自选套路,完成其各种动作关键在于伴随变化多端的节奏,将力度、幅度、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各类运动特点揉合于舞龙的技巧之中,是一项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锻炼身体部位全面的集体项目。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情感的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展龙狮运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龙狮运动本身内含丰富的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使其赋有了强烈的自娱和娱人功能,开展龙狮运动,大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通过体育运动能丰富大家的社会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体育娱乐消遣方式,通过体育运动调解人的心理情感,享受体育文化的裨益,享受人类生活的价值.龙狮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功能,而成为娱乐健身的较好运动项目。龙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开展龙狮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篇2: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一直面临一个文化上的难题:一方面,他们对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十分仰慕,尤其是对儒学及其相关的治国理论钦佩不已。顺治、康熙、乾隆都是汉化的倡导者,有些举措,说他们对汉族文化五体投地也不过分。但问题在于,作为满族统治者,他们不得不强调满族文化的优越性,在内心里,一直存在着对汉族文化的某种恐惧。从清初血淋淋地推行“削发令”,就可以看出这种忧虑和担心。

统治者的忧虑和担心,肯定会反映在国家治理方面。顺康雍乾时期,尤其是康乾时期,国家政策中的文化冲突随时可见。对不属于满族原有的文化体系,他们要大力接纳,吸收汉族文化中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成分,利用汉族文化提高自己的品味,不仅开动国家的宣传机器倡导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大义和天命神授,而且在生活中也处处向这种文化靠拢。康熙的读经,乾隆的写诗,都表现出这种对汉族文化的崇拜。

但反过来,他们又要不断提醒自己,满族文化中的尚武、淳朴,要远远优于汉族文化。正如乾隆所言:“满洲风俗,素以尊君亲上、朴诚忠敬为本,而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汉族文化上的优雅和奢华,正是中原政权灭亡的本因。所以,他们在政策上又要极力排斥汉族文化,防止汉族文化侵蚀满族的自信心,并告诫八旗子弟不得效仿汉人恶习,甚至为了防范这种文化上的渗透而把满族与汉族隔离开来。这种对异族文化的二重心态,造成了治国方略的严重冲突。

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可以看做是这种文化冲突的物化承载。一方面,模仿江南的园林,追求文化的雅致,赏心悦目的亭台楼阁,诗词对联的汉风唐韵,恨不得把汉族建筑中的优秀成分全盘生吞活剥地拿过来;但另一方面,所有这些,绝不允许触犯满族传统的神威,都要为更重要的“木兰秋狩”服务。在这里,皇帝的首要使命是率领满洲贵族以打猎的方式,重温自己驰骋疆场的雄姿,唤醒满洲血统中的战神本性。

在这种文化的矛盾心态下,治理国家的举措就难免疑神疑鬼。“文字狱”就是这种心态酿成的。其效果,恰恰是不同文化优势的互相抵消,而文化劣势却无法有效遏制。这种有选择地对汉族文化的模仿和学习,使汉族文化的价值核心被排斥,而表面的奢华则毫无阻碍被接受,很快造就出了一批堕落的八旗子弟。连乾隆也不得不承认,满族“渐染恶习,浮靡嚣薄,殊失国初浑厚之风”,“几与汉人无异”。

而对满族文化的强调和维护,又加剧了汉族的对立情绪,使受到排斥的汉族文化成为反抗统治者的思想基础。政策和举措上的冲突,使清朝对满族“特色”的强调,最后却加速了满族“特色”的丧失。其中的寓意,值得深入探讨。

篇3:试论预算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概述

预算是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与决策基础上,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态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成果等的一系列计划与规划。预算管理则是利用预算这一主线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的控制、反映与考评等一系列活动,并借此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预算管理是西方国家的管理惯例,自20世纪20年代起产生于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等几个公司,据调查,美国、日本、荷兰和英国的企业中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93%、100%和100%。从我国看,严格意义上的企业预算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对国家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此后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相继颁布行政规章,标志着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并进入到规范和实施阶段。1999年国家商务部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中提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2000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01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2002年的“两会”上,时任总理朱镕基和委员长李鹏的工作报告里都提到各部门要推行预算管理。近年来,我国的预算管理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企业制定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经济预测的功能

企业在制定预算之前,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或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预测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各项相关变量的变动,充分认识到预测对象变动的规律性,以便制定出的预算最符合实际情况。企业通过制定预算能够主动把握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尽量促进有利变化的发生和减少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通过编制预算可以使目标管理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建立可以引导企业的各项活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防止出现偏差,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企业整体的沟通

一个好的预算的编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信息简单沟通过程,而是需要内部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在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甚至员工之间进行流动,综合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求得最优解。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沟通,使整个企业做到协调一致。

(四)为业绩评价提供标准

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经企业确定的各项预算指标,可以作为评价部门、员工工作情况的标准,可以将各部门与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预算标准相比较,对其进行考核。同时预算管理也要求各部门对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或改进本身的工作,或在企业范围内统一调整预算,以减少未来期间差异的发生。

三、我国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全局观念

从我国的预算管理实践来看,预算在很多企业只是流于形式,有的企业领导对预算不是很重视,很多企业只是指定由财务部门编制预算并进行实施,这显然不利于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并没有切实执行,也就是缺乏预算“软约束”问题。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流程不明确

许多企业仍然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限于预算编制、限于费用预算,没有将预算与经营活动、与预算执行、预算反馈结合起来,缺乏整合思想,没有融入总预算的理念。同时,很多企业缺乏较为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没有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预算会计报表在内的总预算,工作流程不明确,不能将组织经营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缺乏整合思想的预算管理经常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企业的预算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相脱节

很多企业参考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没有对企业的未来活动做仔细的评估。如果企业及其各部门的活动变化不大,这种制定预算的方法尚可接受。但是在企业及其各部门的活动变化较大时, 用这种办法制定预算,会使预算指标缺乏客观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导致效果不佳。

(四)缺乏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奖惩制度

在我国,导致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时,很多时候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考核方也常常掺杂过多的个人因素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并不规范、合理,或者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相应的财务、内审等制度也并不健全,制约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实现。

四、提高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作用的建议

(一)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些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分担的。就所承担的工作而言,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应当是最为熟悉情况的。实际上,预算编制的水平如何,如何去完成预算,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应当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成功地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也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当局和员工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作出改善企业管理的决策。

(二)推行预算管理责任化

企业预算管理责任化,首先必须编制责任预算,形成责任预算管理体系。责任预算是按经济活动的主体来反映的,勾画出了各个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蓝图。责任预算为各个责任单位确定了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达到,则取决于各个责任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了保证预算得以完成,在实施预算管理时,企业还应当制定一定的配套措施,以便激发员工完成预算的积极性。这种配套激励措施包括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近期的激励和远期的激励。

(三)推行预算管理自主化

预算管理要达到以预算为依据,以激励为手段,实现企业各个部门自主管理的境界。所谓自主管理就是企业各个部门等责任单位,以批准的本部门的责任预算为行动目标,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付诸实施,保证责任预算的完成。自主管理以本部门积极主动的管理为主,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为辅,形成靠经济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来自觉地实施相应的预算管理,这是预算管理的一个较高境界,也是最为有效的境界。

(四)预算执行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

在使用预算管理的同时,强调员工的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使企业价值理念成为每一个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保证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和谐统一、共同提升。这样一方面有严格的内控制度和程序进行显性的约束和保障;另一方面,又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行隐性约束,从制度、机制和文化层面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的管理规定,从而为预算的执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爱香, 高晨.全面预算管理——整合“四流”, 创造“一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 1999, (11) .

[3]汤谷良, 李萍莉.系统构架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J].财政研究, 2000, (2) .

篇4: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时期;油画创作

1 中国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简介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作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民俗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风色彩的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油画创作得到了宽松的发展空间,油画作家逐渐热衷于在作品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并通过创作把人的内心本质反映出来,其油画创作的风格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尤其是民俗文化特征在创作中得到了更加突出的表现。当前很多艺术家侧重于民俗文化在新时期油画创作中的体现,其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生活化色彩明显,准确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民俗特征。

2 中国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家创作心理、审美欣赏水平、情感融合、民俗文化感悟四个方面,下面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对创作家心理活动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油画创作家,其心理活动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创作者在创作中会潜移默化的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在我国传统中,不同色彩象征着不同的寓意,红色代表热情红火,象征着喜庆气氛;而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则寓意丧葬文化;再者中国民俗文化赋予了某一种事物特殊的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喜鹊和牡丹则代表着吉祥如意和高贵大方的寓意。这些传统民俗思想对油画创作者的影响深远,艺术家在创作时也把这些民俗文化体现出来。例如,在艺术家顾黎明的作品《吉祥如意》中,就采用牡丹作为创作灵感,赋予了牡丹以吉祥如意的寓意。

2.2 对创作家欣赏审美的影响

文化艺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审美,早在洞穴时代,早期人类就对客观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了固定的审美方式,在不同文化环境成长的创作家具有特定符号的审美方式。因此,油画创作家在艺术创作时,很难摆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依赖,其作品表达了对民俗艺术美的追求,虽然创作家个性不同,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不同,但是其审美风格大同小异,其油画作品和民俗文化审美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在作品《新娘》中,整个作品采用红色作为主体色彩,凸显了喜庆的气氛,符合中国民俗的审美风格。

2.3 民俗和创作家情感融合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普通民众,属于平民文化,而油画则是起源于西方,两种风格之间具有明显地差异性。因此,如何完成两者之间的融合是创作家思考的问题。中国民俗属于下里巴人的文化,而油画则展现了阳春白雪的高雅气质,但是不同文化的情感具有相通之处,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会体现出违和感,反而展现了良好的相溶性,中国民俗文化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源泉,扩展了其主题取材范围,同时油画创作则扩展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现形式,油画作品侧重于对时代特征和人物内心的表达,艺术家对民俗文化的情感和感悟可以通过油画展现出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2.4 油画传达民俗感悟

中国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人生感悟和生活习俗,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同时中国民俗文化中包含着文化美、传统美,其美的表现形式容易被油画创作者所发现,从而以油画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著名创作家王宏剑善于挖掘中原文化中的美,并用油画作品来表达思想,在其作品《冬至祭》中,作者展示了中原文化中的丧葬民俗,对丧葬礼仪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体现了中原文化丧葬文化传统。再者部分创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挖掘不为人知的边疆民俗。例如,《塔吉克族婚礼》中,作家对塔吉克族人的婚礼文化进行了表达,油画作为民俗感悟的一种表述形式在创作中应用广泛。

3 中国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部文化的不断冲击,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也不断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优秀特点。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的融合至关重要。

3.1 中国油画创作技巧的创新

当代艺术作品侧重于人精神本质的表达,中国民俗文化完美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风貌。因此,油画创作应当创新技巧和形式,在作品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灵活的把民俗符号作为油画创作的源泉,充分展现劳动人民的民俗情感和精神需求,提高油画创作的精神内涵。再者在油画的描绘手法上,要侧重于描绘具体的民俗事物,加强传统民俗风格的体现,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2 加强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

中国民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财富,当前文化冲击造成了区域性的文化入侵。因此,要加强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既要保护好本质性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适当进行文化输出,提升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融合可以在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中间找到结合点,以国家化的载体形式来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增强中国民俗的传承和发扬。

3.3 油画创作家践行两者的融合

创作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因此油画创作家要深入挖掘中国民俗文化,提升其民俗文化审美水平,寻找创作的源泉。再者油画创作家要加强对民俗活动的感悟和理解,深入到中国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进行采生创作,身体力行践行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的融合。此外油画创作家要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的好奇心,熟知偏远地区独特的文化形式,提升油画创作的独特性。

4 总结

中国绘画依托于现实生活,艺术家在图像艺术语言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把握敏锐的创作主题,通过绘画来表达真实感情。中国民俗文化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油画创作风格的不断完善,探究中国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影响是势在必行。因此,中国油画创作家要创新绘画技巧,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践行民俗文化和油画创作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关义觉.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影响[J].作家,2015(08).

[2] 包银峰.浅谈我国民俗文化对当前油画创作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2(07).

[3] 李婷.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

[4] 魏建祥.探析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J].现代装饰,2014(02).

篇5: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齐鲁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民主法治的思想有着深刻矛盾与冲突,构成了民主法治的反向力量,对我们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非常不利,这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

(一)“宗法伦理”观念不利于法治文化建设。齐鲁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宗法伦理思想,这是“礼”的核心内容。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礼治就是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和在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是天生的、是生来就注定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必须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政治、社会地位,不得有丝毫的僭越。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礼”,不同的行为规范。人人要徇礼守法,遵循固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规范,这与法治社会所大力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格格不入。

(二)“重礼轻法”意识抑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齐鲁传统文化强调“礼法合一”、“德主刑辅”,坚持“为政以德”、“以德服人”,重视道德感化。长期以来,重礼轻法、重德轻刑就塑造了一种道德型人格,并积淀成为一种顽强的心理意识,法律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重视。法治文化并不否认道德(礼)的作用,道德所不及的地方由法律调整,法律所不及的地方由道德调整。但是,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对规范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起更重要作用的还是法律。道德的多元化及其柔性特点决定了其往往无法解决多元化利益冲突,甚至陷入冲突困境,难以自拔。这就必须寻求表面上凌驾于社会,实质融于社会的法律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化解道德冲突。法治文化并不排斥“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将对人的关爱、对人权的尊重融入法律条文中,不以个人好恶有所不同,并且平等给予,不论远近亲疏。因此,法治文化建设就面临着帮助人们以内心里摆正法与礼的关系,更加积极地重视法律作用的发挥。

(三)“人治观念”阻碍了法律地位的提升。齐鲁传统文化推崇“贤人之治”的思想,“官本位”、“权大于法”的人治观念影响深远,致使人们形成了对权力意志的盲从和从众心理。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上长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长官意志大于法、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人治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容忍、接受的思想根源。在这种思维定势下,人们的法律信仰缺失,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观念普遍存在,遇到问题,想尽千方百计找关系托门路,寻求掌握权力的人予以庇护和关照,逃避或减轻法律的惩处。法治文化建设应当倡导现代法治观念,崇尚法律至上的权威,法大于人、大于权,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权力应当受到法律的制约,权力的行使者,不论其地位高低,都必须依法用权,其权力种类、范围、大小、运行的程序等都应依法律而定。

篇6: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人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 %,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网络上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制约,既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调查显示,83.6%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可见,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活生生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人。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还有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的形成。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调查中,对于“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有31.8%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查找学习资料”。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调查显示,有22.4%上网青少年是为了交友。有56.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上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减轻了学习压力”。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激发了青少年的想像力、创造力。网络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和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对青少年想像力、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激发作用,这无疑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6.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身的独立主体。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使青少年价值观的选择更加困难。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和提供信息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形成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迅速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关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人侵,宣传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其“隐形”状态下的人机互动交往方式,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另外,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恐惧,因而产生了多疑、防范等心理,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3.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部分自制能力、分辨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少年因上网减少了户外活动,有11.8%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有15.3%的人认为上网改变了白己的生活方式。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4.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因玩电子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占29 %。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人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

三、有关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层次性和民族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在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人到社会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三)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要提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电子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市场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篇7: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篇8: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已基本完成, 并且发展态势良好。研究人员利用霍夫斯蒂德在1980年提出的文化理论和格雷在1988年提出的会计亚文化观, 剖析各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 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会计准则和实务差异的原因之一。因此, 在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事业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会计文化对此产生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CAS) 和国际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IAS) 的差异角度来分析我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进而探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三个方面, 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产生的影响, 并就如何加强适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事业发展的会计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二、我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会计文化并基本建立了我国会计文化的基本框架, 较为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张云的《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会计发展史和传统文化来研究会计文化, 并将会计文化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多数学者认同广义的会计文化定义, 即人类参照和传承的有关会计及相关学科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集合;少数认同狭义的会计文化定义, 即有关会计的精神财富。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后, 我们认为我国会计文化是法律管制重于职业化、统一性多于灵活性、稳健主义大于乐观主义, 崇尚集体主义、信息相对保密的文化, 是兼具社会性、时代性、多元性、并存性、主体性、团队协作性、超前性、竞争性、国际性、防范性的文化。我国会计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法律法规管制为导向, 会计价值较统一。CAS与IAS的某些差异折射出我国会计文化更加细致化和规范化的特点。比如, 对存货成本费用计量中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的处理, IAS并未做规定, 而CAS却单独规定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其进行摊销,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这样做的弊处是, 在我国详细法律法规引导下, 会计人员个人职业能力的发挥受到更多的约束, 其职业化水平较发达国家略低;好处是, 由于我国在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的规范上采用强制性手段, 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一致, 会计人员基本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 使得我国会计价值更加统一。

二是会计人员较保守, 其行为有集体主义特征。CAS与IAS的某些差异也反映出我国会计文化更加保守的特点。比如, 对于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IAS允许在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的情况下, 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CAS则为了防止利润操纵而规定均不得转回。在相对保守的会计文化影响下, 我国会计人员逐渐形成了审慎稳健的职业态度, 例如, 有些会计人员为降低风险, 会按超过国家规定的0.5%的比例来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另外, 我国的会计人员有明显的集体主义的行为特征, 对于不利于企业的会计信息, 他们倾向对外只报告规定必须披露的部分, 而向与企业管理活动和资本融通活动相关的人士报告更多信息, 从而维护企业利益。

三是透明性不高, 会计行为依赖伦理道德。我国会计文化透明性不高, 首先, 表现为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完全依赖市场。比如, 在规定固定资产计价时, IAS规定考虑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在内的公允价值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获取来自市场;而CAS则规定以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 数据不来自市场。其次, 表现为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 除了关联方披露的准则以外, IAS在披露上的规定要比CAS的详尽。我国企业多数不情愿或尽可能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决策信息, 在年度报告中不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 其原因在于:在我国现有会计环境下, 透明性偏低反而有利于保护企业利益, 其一是企业可以防止与真实业务资料相关的会计信息被滥用, 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其二是企业可以从公众及投资机构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筹码。根据前文提到的会计人员具有的集体主义特征,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 有可能会根据个人的道德判断选择更有利于保护企业利益但与准则相悖的会计处理方式。

三、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会计文化独具特色, 因此充分认识我国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制定我国国际化趋同的会计准则的影响。

在准则制定方法上, IAS以原则为导向, 而CAS则以原则和规则两者相结合为导向来制定准则。这种差异部分来自于会计文化的不同, 西方会计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倾向激进主义, 而我国的会计文化强调法律作用、倾向保守主义。因此, 为推动我国国际化趋同事业的发展, 在制定准则时, 我国应适当突出“原则”导向, 同时控制具体会计准则数量, 为会计人员更好地发挥职业能力提供空间。在准则制定目标上, CAS和IAS几乎相同, 都是以“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和“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会计目标, 但由于国情不同, CAS仍脱离不了将旧会计准则中“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作为首要目标。所以, 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 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在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前提下, 进一步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2. 对推广应用我国国际化趋同的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是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影响。IAS的制度结构与CAS不同, 它不属于法规体系, 却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不规范会计记录, 却能通过由企业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自行处理而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IAS更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给予了会计人员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我国会计人员要想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有所作为, 就必须尽量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尽快适应会计准则的更新换代。

二是对协调“法制”和“人治”的影响。我国会计文化强调法制重于人治, 但在会计准则的实际操作中, 会计行为的约束却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尽管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每个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已成为我国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守不住道德防线, 做假账、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依然存在。所以在推广新会计准则时, 不仅要重视会计法律法规的落实, 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是对“社会成本”要求的影响。在推广应用国际化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时, 应注意其社会成本及影响力的大小。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 理性有限的人在做决策时会用容易评价的标准来判断新事物。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 学者们偏向理想主义, 主要考虑学术价值、创新程度和未来使用价值, 而会计从业人员及企业则偏向功利主义, 主要考虑经济利益、投资机会和便捷程度。所以学者们的研究往往超前于实际应用, 会导致学术研究和准则推行与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之间出现距离。会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这种距离造成的社会成本, 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在我国的推广。

3. 对我国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事业的影响。

会计的演化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我国文化的引导。一方面,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鼓励会计人员知难而进、奋发进取, 对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做法、国家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导致我国会计人员忽视个性的培养, 束缚了其创造性的发挥, 此类保守的会计文化不利于我国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由此可知, 我国的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 我们只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 才能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 在以IAS为参照标准制定会计准则时, 要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为依据, 以功利尺度和道德尺度相结合为原则, 普及和应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我国会计准则, 同时高度重视我国会计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不断发展创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事业。

四、建议及结论

1. 以人为本,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文化最主要的“携带者”是会计人员, 会计准则最主要的“执行者”是会计人员。可以说,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会计文化水平高低和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快慢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推动会计文化发展、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时, 要加大对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 求同存异, 加强法律法规约束。

由于我国企业行情的不同, 会计人员才情的不同,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 设下限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 从而推动市场有效机制的完善, 企业责任意识的增强, 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下限的设定要求同更要存异, 鼓励经营良好的企业和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表现得更好, 激励不尽人意的企业和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努力超越下限。这要求在制定会计法律法规时, 要实地考察企业情况, 掌握企业的真实状况, 制定出企业和会计人员“普遍可以接受、努力可以实现、尽力可以更好”的下限, 为我国会计文化发展和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事业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 谋求发展, 兼顾市场和企业现状。

对于企业来说, 生存是根本, 对于市场来说, 发展是必须, 企业的好坏和市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文化及国际化趋同的环境。由此,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不仅要借鉴IAS的规定, 还应考虑到我国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 统筹兼顾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建设市场的有效机制、完善我国的会计文化和国际趋同进程四方面的关系。

总的来说, 我国会计文化建设既要吸取我国传统会计文化的精华, 又要借鉴国际会计文化的先进之处;既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共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坚持系统思想和整体观点, 又要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文化;既要保持会计法制建设的步伐, 又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最终建立起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适应国际发展的会计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桂航.论会计国际化与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国际经贸探索, 2010;11

上一篇:就是这样的初中作文下一篇:读书使人充实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