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核电的认识

2022-06-27

第一篇:对我国核电的认识

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日本特大地震伴随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核泄漏;自然灾害;核能立法;防护措施等。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伴随特大海啸,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虽然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但这次事件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核电站尽量建在不易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伴随海啸袭来从而引发的,而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灾害丛生地震频发。因此,中国核电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出问题。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其次,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严格禁止这些设施出现超期服役现象,而且不管在怎样的紧急情况下,电站内都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并且福岛一期核电站原本设计寿命已经到期,但出于成本考量而继续运作,尽管在今年2月份的评估报告中,东京电力认为这种超期服役不存在风险,但由于其安全设计存在缺陷,最终导致了目前事态的恶化。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第三,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至今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在核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虽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但这只是属于政府部门规章的范畴,只是涉及核电厂的选址和环境标准问题,法律层级和效力都明显偏低。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出台核安全法,对核能安全监督、核能监管主体及责任、核事故应急处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范。

第四, 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核电一旦建成,将会接受时间的考验长期运行,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台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

最后,对类似核电这种含有潜在高风险的行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日本作为世界上利用核能最早也最普遍的国家,核能安全领域中的措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更是加大了对核电设施的防护力度,设计了多重应对措施,然而,在这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来袭之后,其既有防护措施却显得捉襟见肘,用于应急启动的电源无法运作,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危机的产生和蔓延。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的预案,对于一些有着潜在危害性的设施,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是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更需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法制日报》——《日本核泄漏警示:中国还缺一部核安全法》

第二篇:谈谈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教育,大一的军训,大二的军事理论课,从军事技能训练到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素质。而作为受教育的我们,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提高。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第一次与祖国母亲贴得那么近,由衷的体会到对她的爱,深切的感受到她的脉动,也真心为她的安慰担忧。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学习军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的精华。

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对个人而言,学习《国防教育》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开展足额征军事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它是及时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就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得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平安定的保证。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人中国人都因该引以韦自豪崇高的事业,从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们是我们新时代最值得尊敬。最可爱的人。

我国的国防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我国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建设既依赖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盛的经济,强大的国防,是我们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两大支柱,二者反映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加强国防建设,并不单是军队的事,涉及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贯穿于平时和战时的全过程,是党、政、军、民的共同大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加强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党的事业,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

而如今,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迟迟未决的台湾问题,剑拔弩张的日本与朝鲜等等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们在和平年代的忧思。 因此必须加强国防,一个国防的国防建设是其主权的保证、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国防观念是其爱国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体现。那么如何加强国防观念呢?军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军训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国防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强国防意识是维护祖国的必须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须。国防不但要与经济实力相挂钩,还要看统治者的决心与意志及国家的既定方针。宋朝经济发达,但是由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养马地,结果自语骑兵的交战中失败。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唱讲的要与时俱进,根据各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国防方针。

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最后我们最为21世纪的接班人,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思想,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学习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知识,了解国防建设的成就。以一个热情的心投身国防建设大军中,与有关不利于国防建设的行为作斗。

第三篇: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认识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班级:10金融02 姓名:李希1011010108 指导老师:马会兰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振奋人心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它也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种种的种种,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里面展露无遗!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同时因为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生活而自豪!

第四篇: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的低劳动成本优势。2003年前,农村年轻外出务工人员只能拿到和改革开放初期父辈们一样多的工资,月工资长期维持在600元左右。但2005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超过1000元,工资在2年左右时间内增长超过60%。此次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20%。很多人因此惊呼,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经济增长竞争能力开始下降,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果真如此吗?

(一)我国是否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

从数量看,我国在未来20年内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还需要转移20年,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仍然有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的优势。同时,劳动力供求特点将发生一些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劳动力需求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大。从总的劳动力成本看,虽然名义工资上升,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名义工资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并没有上升。从国内纵向比较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加迅速。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1998-200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27%,同期,全国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2.85%,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4个百分点。因此,当前工资增长不仅没有带来真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且还导致成本的下降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从国际比较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7%,这一数字到2000年增加到3.7%,10

年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上升了2倍。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40,而2000年这一数字变为1/10,10年间中国工人的效率增加了4倍。相对于成本增加来说,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加速度似乎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工人的竞争优势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小了。

在总体的劳动力真实成本没有上升的同时,国内地区间的名义工资在发生变化。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名义工资上涨越来越快,未来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后,要实现从中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成功跨越,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冲破由发达国家控制技术和出口资本赚取高额利润和超前消费,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和节制消费的分工格局,由外需拉动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变;由高投资模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增长模式,向由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变;由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高素质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社会建设的方向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全局考虑,而不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提高。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认为劳动力短缺来主张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基于庞大的劳动力基数,以及农村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在今后20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缓慢的梯度转型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行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转型问题,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还将大力发展2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低成本、小规模企业的代名词,劳动密集型也要实现

高素质和体面的劳动。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市场,不一定是由于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有可能是劳动力素质低。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就认为是劳动力短缺。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劳动投入都要依靠人力。开发人力资源,首先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关键是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大幅度增加企业在岗培训补贴规模,实行普惠制补贴;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培训年轻劳动力;将一批普通高校转型为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将农村“两后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

开发人力资源还要提高就业质量。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员工签订相对长期的劳动合同,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完善用工制度留人;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高待遇留人;加快转移劳动力融入城镇,改善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通过“生活好”留人。

开发人力资源还有提供好就业服务。想方设法促进劳动力流动。政府应该鼓励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进出,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就业训练、职业介绍以及提供迁移帮助等。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首先要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应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的工业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市的向心力。适当抑制城市生活设施的投资,为工业的分散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农业地区的建设投资,保证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平衡,这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协调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

系。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加可能主要在建筑业和服务业方面,如果制造业的产量没有适当增长,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不能发展,就业人数实际上也难以增加。仅仅发展制造业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中的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

结束语: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判断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就业都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及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基本矛盾,中国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高达9.97亿,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创造8亿岗位,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及就业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并日益加重,与就业的总量矛盾一起,逐步形成我国就业的三大主要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破除体制和制度障碍、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破解我国就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张丽宾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第五篇:对我国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及看法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也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但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总的而言,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首先,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其次, 国际关系新变化。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在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虽然欧盟内部的“磨合”尚需较长时日,提高一体化的程度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要害是内部还存在各种分歧,不能处处事事用“一个声音讲话。”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国家联盟“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还有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势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以及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都是影响大国关系格局的新因素。印度、巴西、南非等十来个国家,虽非传统概念上的强国,但他们的发展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上各种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军事超强的美国国民经济产出约为世界的1/4,军费更近世界一半。如此强悍的军事力量不仅长期支撑了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干预,包括对我国台湾事务的干涉,而且助长了它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非法与非理性行为,对世界并对它自己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俄中等国愿意根据国情,加大国防投入,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它们的整体军力与美国相比还很落后,国防态势仍呈防御性,谈不上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国际安全失衡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2011年,世界大国之间和地区强国之间急需改善战略沟通,共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中给各国带来公益的部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调整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

再次,国际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但也有所缓和。各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范围还是在美国本土,攻击或威胁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及其人数),最近的这些年不断增多,美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的确,在当今社会,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也持续紧张,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威胁也有增无减。与地区热点问题相比,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更是任重道远。此外,世界还遭受着--------------------------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其他类别的安全威胁。04年的禽流感、印尼大海啸,07年的美国飓风,乃至当今中国的汶川地震以及印度的风灾,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丧生,造成了各种损失更是无法估计。2011年全球性的军备竞赛升级可能不会出现,但如果相关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建立信任措施等途径展开安全合作,它们之间出现军备竞赛升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军备增长与扩大外购军备,存在于一部分地区。但这些现象并非是全球性的。欧洲也有大国近期正在紧缩军备,削减防务开支。

最后,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疑虑与敌视。中国发展在世界上存在正反两种反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大。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我国目前所处的状况。

一.我国经济现状。毫无疑问我国经济正在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已经处于世界第四位。并且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我国的经济仍能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崛起谁也无法阻挡。然而我国的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过长期的发展是以高能耗、资源的大浪费为代价的。我国的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毫无疑问的将制约我过的发展。

二.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我国的周边环境目前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但周边环境的压力空前大。目前我国是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将近半数的国家都有领土争议,中国三百万的海域中将近有一百五十万有争议。中国北方虽然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并没有领土争议,但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依然存在,俄罗斯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面对曾经侵占过我们,而今又与我国示好的强邻我们只能一方面乐其示好,另一方面不能对它掉以轻心。我国西方是地处要害而资源有很丰富的中亚,现在渐渐变成国际的热点,况且我过长期在新疆地区受到东突实力的骚扰,这注定了我国不能在中亚地区掉以轻心。我国正东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日方有钓鱼岛的归属争议,有东海大陆架的争议,与韩国有大陆架及东海海域的争议。中国的东南方是我过的一切国际的争议的核心——台湾问题。虽然近几年台湾问题有所缓和但台独势力依然存在,这一地方爆发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是我国最危险的地区。中国的最南方南海海域问题,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这一地区时时刻刻都有爆发战争的危险。中国的西南方是迅速崛起的印度。印度是有领土争议最多的国家。中印有十二万的领土争议。印方控制了大部分是利益的既得者。总之,我国目前处于和平的周边环境中,但处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受到海域,领土问题的困扰。

我国处于快速崛起的阶段,需要一个安定,缓和,宽松的环境中,任何**都对我国的发展的不利。因此我国要想方设法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状态,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空间。 所以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的我国的政治外交应采用如下对策。 (1)我国应与周边国家及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壮大时期任何地方的不稳地,不和平对我过的发展不利。

(2)寻求与各方面的合作。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仅有经济利益,更有政治利益。政治是经济的外在表现。两个国家的经济的合作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关系是否稳定。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经济依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依靠性。加强与各方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光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对保持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

(3)搁置争议,任何争议尽量用和谈的方式解决,力避武力冲突。虽然我国周边地区争议众多,将所有注意力放在争议问题上对我国的发展不利。求同存异在一定时间内仍能概括我国的目前外交状况。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同样是在和平的框架下促进两岸统一。今年三月二十二日马英九当选,促使我国的对台政策改变,加强与中国台湾的经济合作仍是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政策的主流。

(4)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目前我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恐慌,他们鼓吹“中国威胁论”,这对我国的发展不利。因此应加强与各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让他们解除对我国的疑虑,让各国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有利的。

(5)坚持原则。虽然我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但并不是为了和平的环境无原则退让妥协。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保持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原则,国际交往的和谐的原则、积极的多元化外交原则、务实的外交原则等任何国家想借机分裂中国领土,觊觎中国领土、领海我国都是不允许的。

(6)打造我国和平谦逊的姿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方面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条件下,超级大国挟着经济、军事上的优势,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必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运用“中国智慧”来应付挑战。竭力打造中国和平谦逊的形象。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中国要立足,除了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关注国际形势,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趁我们现在还年轻,努力拼搏,努力争取机会为国家做贡献。

--------------------------精品

文档-------

上一篇:单位帮扶工作计划下一篇:动物防疫操作规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