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2024-05-11

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共14篇)

篇1: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前些天读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心里有些话想说一下。“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很动听的褒义词,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但也会有人说,权利集中可以提高效率,没有那么多反面的声音和不同团体之间的牵制反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那“效率”另人瞠目结舌。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高效”的结果是生产出了无数破铜烂铁,直接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导致了至少低效的农业生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带来了严重的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同时破坏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当权者都是非理性的,也不是所有民众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使理性有更多机会找到出口。

但是我想说,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不等于富裕。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这跟民主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美国为什么富裕?一是原始资本积累,二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美元本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和国际贸易市场,四是无可匹敌的军事政治影响力为其财富保驾护航。当然这只能解释美国的资本家为什么这么富,而让普通美国人同时得益的,靠的是其完善的工会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绝不能说,有民主就一定能走向富裕。所以如果把我国有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归咎于现行的民主制度,这是不科学的。

民主也不等于自由。但如果把自由理解成为所欲为,那么美国是远不如中国“自由”的。你既不能“自由地”打自家孩子、骂网友脑残,更不能“自由地”叫别人“黑鬼”、骂同性恋变态。事实上,美国是个比中国更加繁文缛节的社会。因此,有了民主就能获得富裕自由的想法纯属幻想,幻想天上掉馅饼。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那么,民主有什么用呢?刘瑜眼中,美式民主的精髓,不是自由,也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使政府和社会能够”帮助人们帮助他们自己使错误决策得到纠错,阻击可能中的腐败和强权,维护平等,以及保护弱者。这样的民主,不能使人富裕,()却能保障你的努力有合理的收益;不能使人为所欲为,却能使你每个人获得平等和最大限度的自由。

不过总的来说,西方民主确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但是欣赏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的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制”,它具有相当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最后,我想说,民主之路是一条既长又艰辛又难以抉择的道路,值得我们思考却切忌盲从。

篇2: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种下的菜基本都发芽了,有鸡毛菜、意大利生菜、油绿菜心、上海青,这些是8月11日种下的,20日又种了大白菜、白菜苔和红菜苔,也发芽良好。但上海这段时间阴雨连绵,没几个太阳,芽苗都不怎么长个子。期盼收获,这是第一次种菜,一个全新的体验,很开心,很期盼。

《民主的细节》一书我看完了,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认识。我们总觉得美国好,人人都是对他赞美。也是,他民主,法制,杜绝种族歧视,对所有的人都是欢迎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外来的人来到美国感觉非常好。而这本书虽说是中国人写的,但作者是学习和研究政治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弗大学研究七年),她从很多的身边小事引申开来,说说美国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行动。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优秀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依然还是高大上。但我也看到了美国的一团乱麻,互相掣肘。美国所以比世界上大多的老牌国家先进,如英国、中国等,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年轻’,一个才200多年的国家,年轻就意味着接受新鲜事物比我们强,科学性、包容性比我们强,又充满了实干精神。而且,因为年轻,纠错能力也比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强太多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改正了,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工作、生活中奉行中庸之道,好面子而不是讲科学,等等。当然,美国的开国宗旨,开国的先贤们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立国基础,所谓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包括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师级总统,如林肯、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这都是美国人民的幸事。但是,从书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政策的相互掣肘,感觉也会慢慢的僵化,如同我们这些有长久历史的国家走过的路一样,只是看时间长短而已。

纯粹是一点个人看法,也许以后还看多点书,观念也会改变的。看书吧,书真是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篇3: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我们的团长,一米九几的大高个儿,校运会种子选手,跑得最快的成绩是9秒,而在这里竟然位列名单中的第三!

★她们俩坐在地上一人一面大镜子认真地化妆,我坐在她们旁边问她们是不是每天都会化妆,她们说只要有时间就会化,我看到的大多数日本女生都是化了妆的。

★日本的东西很贵,可以理解,但是,从日用品到化妆品,从食品到数码产品,随手拿起一件商品都是“中国制造”,就让我很是感叹想买一件日本制造的东西真是不容易。

民宿家访:体验日本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11月15日,天气非常晴朗。

今天就要见到民宿家访的家庭了。民宿家访是我们本次访日的最大亮点,我们都特别的期待。早上,我们在京都府堀川路比诺酒店参加了京都府拜会访问说明会,主要是给我们介绍京都,之后还有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访问民宿家庭的注意事项,大致跟我们在北京培训时听的一样。

A.西乙训高中

在妙心寺花园会馆用过午餐后,我们便各自前往不同的学校,大约20人一组,我们这组去的学校叫西乙训高中。到达西乙训高中后,和上次一样,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校门口欢迎我们。他们的学生会会长发表了致辞,从不是太流利的中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为我们的到来作了很多努力。接下来我们参加了一堂英语课,内容形式和之前的差不多,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是互相问一些问题。日本高中生问我们的问题惊人相似,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日本学生问到过“你有男(女)朋友吗”,我有时也会反问他们“你有吗”,他们大多是笑着摇摇头。

下课后看了一段介绍西乙训高中的短片,寄宿家庭的同学就来接我们了!一直等到最后一个才叫到我的名字,没等导游念到我的名字我就直接站起来了。我寄宿家庭的同学是一位高二年级的女生,名叫金海绚美(Kanaumi  Ayami)。她领着我参观学校,在他们的小图书馆里我看到了一本《三国志》,好像日本人还挺喜欢中国的这类书。

之后,我们“路过”了他们的一堂物理课。之所以说是“路过”是因为这不是特意安排的,是我们正好看到这个班在上课就进去听了。如果说我们参加的其他课还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做了特别安排的话,这节课就绝对是他们最真实的上课状态。但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正课,因为这时候他们应该已经放学了,我猜这应该是类似我们“兴趣小组”的课外活动。

这堂课的内容是“功率”,一开始我根本不明白老师在做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写出了不同的同学和对应的时间,日本同学用英语告诉我这是他们从一楼到三楼所花的时间。接着老师拿了几个秒表叫我们团中的男生也去跑一趟,并记录下时间。老师诙谐地说:“你跑上来也行,爬上来也行。”我们的团长,一米九几的大高个儿,校运会种子选手,跑得最快的成绩是9秒,而在这里竟然位列名单中的第三!

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公式:P=mgh/t,然后说:“你们可以根据这个公式算出你们自己的功率。”一堂物理课就这样结束了!

B.回家

放学后,Ayami的妈妈亲自开车来接我去她家,和我一起去她家的还有Ayami的好朋友菊妻奈奈美(Kikuzuma Nanami)。我们先驱车去了一家超市,刚到日本时觉得日本的东西很贵,到了普通百姓家之后,才明白这叫生活水平高呀。

Ayami让我挑了一双家居袜,说是送给我的圣诞礼物。11月的日本商场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圣诞氛围,迎接新年的气氛也很浓厚。我看了一下这双袜子的价格1 000日元(折合人民币80多元),最关键的是它的产地:Made in China。

到了Ayami的家,是一幢三层楼的小楼,我觉得跟想象中的差不多,一层是车库,二层是客厅和餐厅,三层是卧室。进屋之后,见到了Ayami的爸爸,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告诉我他去中国的云南参加过高尔夫比赛。吃饭的时候他又对我说中国的孔明和《三国志》,还有乌龙茶,我连连点头说是。

洗手的时候,我去了他们家的厨房,是妈妈领我去的。因为好像有这么一种说法,日本人的厨房不能随意去。我看到他们家冰箱上贴满了冰箱贴,其中有一块记事板上写着“中国学生”和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写的我到来的日期,我指着这个对她微笑表示感谢。

他们家的水龙头旁有一个屏幕,上面显示着水温以及每次用水的水量,真的是好先进啊!晚饭很普通,是妈妈亲手做的。日本有一个习俗:客人吃饭不能只吃一碗,并且饭不能一瓢装满。虽然吃饱了,我还是又吃了一点。吃饭前后,我说了前几天刚学的表示感谢的日语,他们又惊讶又兴奋。

晚饭后,我们出去散步。出门前妈妈将钢琴整好让我弹,因为之前我对Ayami说过我会弹钢琴。他们家的钢琴看上去和普通钢琴一样,但事实上是可以调节声音大小的电钢琴。禁不住她们的盛情邀请,我弹了一首十级的曲子。弹完之后她们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我让Ayami也弹一首,她很不好意思地说,她只会弹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也不知为什么每次和日本学生交流时,我告诉他们我会弹钢琴,他们总是露出一副很惊讶的表情。

说是出去散步,其实他们是为了出去给我洗刚照的相片。日本洗相片也很快捷方便:有一个象饮料贩卖机一样的机器,你只要把相机里的存储卡插到机器中,选择出要冲洗的相片和尺寸,之后机器会计算出价格,投入硬币,几秒钟后相片就洗好了。

回家后,我们坐在Ayami的房间里,尽管女孩儿都穿着裙子,但她们俩却是盘腿坐在地上,这在日本其实是很不礼貌的,现在连有客人在场她们都无所顾忌,可见她们对于日本跪坐的姿势也是“深恶痛绝”。我问她们要不要做作业,她们居然告诉我说不要。

Ayami的房间满是Hello Kitty,台灯、毛绒玩具、地垫、坐垫,甚至连床垫都是。拉暗了灯之后,天花板上布满了夜光的星星——啊,这可是我小时候最喜欢最想要的儿童房!

C.折千纸鹤学角平分线

这里上午八点半上课,我们早上七点钟起床。Ayami的家距学校有15分钟车程,如果骑自行车的话要半个小时。早饭是昨天买的汉堡包,妈妈还为我准备了一大份炸土豆片。

用完早餐后,她们俩坐在地上一人一面大镜子认真地化妆,我坐在她们旁边问她们是不是每天都会化妆,她们说只要有时间就会化,我看到的大多数日本女生都是化了妆的。

前往学校的路上,看见许多日本学生都是骑自行车去上学,很多还是女生。我实在佩服她们,这么冷的冬天,竟然穿着裙子和不过膝盖的袜子在寒风中骑车。

到了学校后,我和Ayami的妈妈依依不舍地告别。会议室里,我看到我们一起去的同学有的已经落了泪。大家交流着昨晚的经历,都说民宿家庭照顾得很周到。

交换礼物赠送了照片之后,我们上午还安排了两节课,一节是世界风土文化课,一节是数学课。

世界风土文化课上的是一首杜甫的诗《春望》。我们有两位同学上去读了这首诗,接下来又和以前一样进行小组讨论。日本学生都很腼腆,他们掌握的英语程度与我们初中时的程度相当,交流起来比我们更困难。他们在问题都问完以后不知该说什么,于是我就请其中一个男生用日语将这首诗读给我们听,之后我又让他解释一下这首诗,他用英语半天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我说可以将要说的话用日语写下来。他写了三个字:国、荣、灭,意思是说这首诗写的是国家从繁荣到灭亡。这三个字日文和中文写的不大一样,我们问了导游才知道他表达的意思,赶紧说“对对对”。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在纸上写下了这几个字:草食系男生。这就是我前几天在和光国际高中学到的,意思就是说那个男生很腼腆,他们显得很惊讶并且很认同我的说法。

第二节是数学课。很巧的是,今天我所在的班正好是Ayami的好朋友Nanami所在的班。这堂数学课是我们此次日本之行学校访问的最后一节课,让我看到日本课堂除了好笑好玩轻松之外,或许还找到了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会排名世界倒数第一的答案。

数学课的内容很简单,学的是角平分线,这个在中国初中都算是很简单的一个知识。在这里却是用折千纸鹤的方式来学习,我们折了一堂课的千纸鹤,只为认识一个“角平分线”。

在日本,千纸鹤写作“千羽鹤”,和中国一样,象征着幸福、长寿、平安,老师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和我们谈了谈千纸鹤,之后,她展开一只最普通的千纸鹤,让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折痕,画出了几条角平分线。接着,她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方形的纸能不能折千纸鹤?”她拿着长方形的纸张,挨个问我们分布在各组的中国学生,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说不行。我当时的想法是再不行把长方形的纸折起来或是裁成正方形不就行了,但这明显是不合题意,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作法。

接下来日本老师真拿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让我折,这下我没辙了,就按照想的那样,把长方形折成了正方形,导游急忙上来制止我:“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是让你用长方形的纸折。”这下我犯难了,看到其他人用正方形都快叠好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在那儿想。

这时候,老师拿出了一只她用长方形的纸折好的千纸鹤,看着就是怪模怪样的。我最终还是按着正方形的方法折了下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算是折好了!

大家都折好之后,老师又拿了一只只有一边翅膀的千纸鹤,让我们猜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折的。我们说平行四边形,不对;说菱形,也不对;说梭形,还是不对,最后有人说是三角形,终于说对了。这位学生获得了老师用一张纸折叠的四只翅膀连在一起的千纸鹤。之后老师又拿出用椭圆形的纸折出的千纸鹤,令人难以置信。而学生最终也明白了,只要是轴对称图形都能折成千纸鹤。

想想我们上这节课的时候,老师是怎么教的,相信大家就都会明白什么叫差异了。

数学课结束了,也标志着我们对西乙训高中的访问结束,我们对日本高中的访问之旅也即将结束。几天的学校访问,让我们体会到了日本高中生最真实的校园生活,他们生活轻松而丰富,腼腆又热情,他们也同样面临着高考,但他们的课堂并未因此而变质。

离开西乙训高中,我们和去桂高中的同学会合,大家都是一样依依不舍地离开。午餐之后,下午就是我们行程中的最后一项:参观商业设施。

所谓的“参观”,其实就是购物。这也是我们此次行程中安排的唯一一个购物点——永旺购物中心大阪鹤见店。购物中心很大,什么都有,给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真的不够逛。日本的东西很贵,可以理解,但是,从日用品到化妆品,从食品到数码产品,随手拿起一件商品都是“中国制造”,就让我很是感叹想买一件日本制造的东西真是不容易。

归来:有一种生活叫“细节”

17日早上,我们从宾馆直接步行去机场。

大家都争着和导游合影,在送机必须止步的安检口,我们和导游一一拥抱告别。每次离开一个地方,工作人员都会站成一排向我们挥手道别,现在是我们向导游道别的时候了。一直到下了手扶梯,导游们挥手的身影才渐渐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中午,我们抵达了首都国际机场,在T3航站楼,不同学校的同学也分别了,因为日程变动,距我们原定回福州的航班还有八个小时。在这漫长的八个小时里,望着窗外北京灰蒙蒙的天空,许多在日本的情节就像旧电影的胶片一样浮现出一帧帧精致流光影像。

忘不了具有典型日本女人气质的美树小姐,忘不了博学而幽默戏称自己也是“笑长”(校长)的引头先生,忘不了在学校、宾馆、机场等各个地方工作人员站成一排向我们挥手致意、道别,忘不了各家餐厅门口放置的店主为我们写的欢迎词,忘不了宾馆里细致周到的贴心服务,还有我们每个人胸前那张万一走失时可以用作救急的求助卡……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细节”!

篇4:民主的“细节”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法国工作、生活,读的基本上都是法国学者的著作。但读法国学者的书,有两大问题我一直寻找不到答案:一是他们的作品无法解读发生在中国的这三十年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迁;二是无法找到能够精辟分析和解释当前法国乃至西方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的全面危机和衰退。回国三年后,我发现三十年的经济崛起,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学者在思想领域的迅疾崛起。

如果说,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三部曲实际上已经超越绝大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解读,丁一凡的新作《民主悖论》则可以视为对西方政治体制的最佳诊断之一。

在法国获得政治学博士的丁一凡在《民主悖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阐述,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历史上并非褒义词,相反曾是“多数暴政”的代名词,与专制甚至有某种因果关系;而今天,民主体制治理下的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证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他特别指出,西方民主正在出现悖论:一方面选民对他们选出来的“既腐败又无能”的政府和领导人越来越不信任;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民主本身是无可指责的,是政治生活的永恒特征。西方选民们既憎恨民主的实践,又无法质疑民主的形式,这就是典型的民主悖论困境。从这一民主悖论出发,丁一凡详尽分析、解剖了民主与法治、与自由、与平等、与多党制、与选举、与社会不公、与民意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民主为什么在国际上会导致民族主义暴力、是国家集团斗争与大国争霸的工具。社会上、甚至包括一些学术上对民主治理体制存在的诸多误解、曲解和误导,在《民主悖论》中都有非常详尽的剖析。

丁一凡结论非常明确:一方面“泛泛地议论民主好还是专制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民主与专制本来就不是一对矛盾”。将“民主”视为“历史的终结”,是人类社会最终治理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是“西方犹太—基督教历史线性发展论的思维方式”,是经不起历史现实的检验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用西方衡量专政体制的标准来看,中国现在也算不得什么专政体制”。因此国内一批认为中国要走出所谓这个“困境”、那个“陷阱”只有全盘西化、采取西方选举民主的学者,实在是把错了脉、用错了药。事实上,政治制度不仅仅只有民主与专制两种。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因为搞了改革、放弃了计划经济、转而部分采用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式才获得成功;但中国的改革还不彻底,还在过渡,其最终目标就是今天的西方:民主加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丁一凡认为这只是“西方一些自由主义分子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指出,“从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治理模式逐渐向传统回归,更强调职业文官的治理模式。”这种既讲效率、又讲道德的职业文官制度才是中国全面崛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确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确实存在着独一无二的“中国发展模式”。

西方发达的民主国家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已经不是秘密。关键在于民主体制本身是否真如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能够“自我纠错”。法国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反思法国民主,出版了一批相关著作。但他们都未能如丁一凡那样从根本上、从民主的起源到民主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方式的民主本身。因为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民主显然属于“政治正确”范畴,可以讨论民主的弊端、缺陷、局限等,但却不能质疑民主制度本身。这恰恰是丁一凡《民主悖论》的价值所在。

篇5:《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全书按作者的话说是“尽量讲故事,找数据,将‘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式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没有多少宏观的大概念,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全书用的`是一个个真是的案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比如,通过纽约公交工人罢工事件展示权力制衡下的协商式政治的图景;通过讲述美国碍手碍脚的繁文缛节、“莫名其妙”的法规条令,描绘出美国式自由的受约束特征――广泛的自由其实连结着深入的责任。我们往往想着民主的实施操作是需要科学的,殊不知民主更是需要经验的。我们总是想着民主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简单地投投票,选选代表;却被有意识到其实任何复杂的规章制度起源都是大胆的创造和简陋的契约。从美国的大选制度我们就可见一斑啊,不仅仅只是单单选举几个代表,而在选举这些代表的过程中,要平衡各个地区,各个种族的权力,作者对制衡的好处着墨颇多,她认为制衡的好处之一是促进利益均衡,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利益总能沾点光,从而缓和政治矛盾;另一个好处则是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这个观点在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下,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党和政府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各阶层代表、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更具有生命力,不仅仅是开个听证会完结了事。

闾丘露薇评价作者:“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看着这句话,我想起了毛泽东在陕北面对农民的讲话,那么通俗生动,那么好懂,能把话说到老乡的心里。只有把事情说具体了,把做法讲清楚了,被高深的术语概念搞糊涂的人们才不会糊涂,才会慢慢领悟,学会参与社会事务,伸张保证自己的公民权利,才能渐渐地更好的生活。

国家一直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想民主与法治应当在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谈到论为什么要民主所说的: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主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获得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么,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的政府。

篇6:民主的细节 读书报告

不得不说,很庆幸看了这本书,一下就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盲目崇拜,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肤浅认识化作了理性的思考。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述着美国的民主是如何如何,或者说刘瑜借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告诉大家“民主”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到到底是什么。全文中作者并非像某某电视评论员一直在宣传着美国制度的哪里哪里好,刘瑜通过了许多的故事和细节,从正反两面的去描述着美国的民主。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片面的看到了国外制度的好,总是爱拿国外制度的优点和中国特色中的一些糟粕相比较。书中提到了当下中国人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社会福利制度。或许我们都向往着欧洲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看病政府买单),但书中提出了这种制度的一个缺陷——看病等待时间太长,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另外就是当年的伊拉克战争,我们一直都听他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石油,但事实上军事费用早已远远高过了石油的价值存在。其实我觉得,作者写下这些故事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当下的国民正在“何是民主?”中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刘瑜以故事的形式诙谐、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民主”,便是能人人参与进来,无论是富人穷人,官员百姓。我想,作者本人也希望能借这本书能使更多的人想美国民众一样参与到民主的建设中,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因为民众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制衡,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相互的制衡的他人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看待事物,无论是什么,都应该去看他的两面性。这点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总是太容易被煽动,只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小小的点上。正如死亡诗社中的老师John Keating所说:“我站在课桌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更应该从多方面去分析一个事物,一个现象的本质。就拿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当我们听到欧洲看病由国家付钱时,我们的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哇,他们的福利好好喔”,而是更多地思考“这样的福利下,会引发什么样的现象?”。

篇7:《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其写作目的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民主的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迫切渴求,是托克维尔对19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响亮的一激。

——题记

我只可说大体翻阅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对身为法国诺曼底贵族的托克维尔先生呼吁建立民主制度的磅礴文字颇有感触。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因王朝变故出现家庭意见分歧,同时也为了避免革命余波的冲击,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前往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并由此写下此书的上卷,而后五年在经历法国革命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下卷。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奋笔之作无疑会成为跨时代的经典。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的民主表现与其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 1

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的弊病:暴政的后患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

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

本书的下卷的二三四章主要侧重与对美国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阐释与评价。托克维尔由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观点引入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容,比较两者区别并说明利己主义使美德的幼芽枯死,个人主义使功德的源泉干涸:利己主义是历史悠久的恶习,个人主义是伴随民主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且伴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使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被孤寂笼罩。然而又提到民主制度没有使人们相互更加亲近,而发生的民主革命使原先的贵族与贫苦阶级回避,使原先不平等的仇恨保存在了新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的内容之中,也导致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和个人主义可能产生促进权力集中和权力独自再生的作用,形成“社会的利益是全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不足挂齿”的思想,但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或权力集中的趋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强度表现出来。最后提及美国人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学说即自由主义来反对个人主义,而这种利益又使他们习惯于结社和合作。享有政治结社的无限自由,是美国能够出现各种社团的基础,使美国人从结社中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另外,言论和出版自由也对抵制个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美国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并战胜了它”。但在没有政治自由传统的国家,民主有转化为专政的危险。“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尤其大。无论如何,托克维尔始终强调着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专职和平等的关系,正如其所写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危险之物的专制,在民主时代尤其令人害怕。”

六.小结

篇8:《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我们真的能从书中学到很多东西,最近在读汪中求得《细节决定成败》,其中有很多的文句震撼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改变观念着手

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于一些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孙中山先生虽然讲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可不做大官怎么又去做大事呢?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身边有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不要一味地想做大事,那最终可能还成不了大事,反而连小事也做不好。可见,我们还是得从小事做起,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二、没有破产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细节造成的差距

记得书中曾有一段分析“荣华鸡为什么干不过肯德基”:荣华鸡失败以后,创立的荣华鸡的新亚集团的领导层对经营方式、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番反思。他们发现,说到竞争优势,产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产品背后有很多深层的管理方面的东西,肯德基的真正优势在于其产品背后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肯德基也在全球推广“CHAMPS”冠军计划,有非常详尽、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

我们决不缺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精细”的执着。振臂一挥,高举“振兴民族快餐”的大旗,确实使荣华鸡等一系列中式快餐店一夜扬名。但振兴民族经济绝非喊几句口号就能济事,需要一种科学的精神和踏踏实实把细节做透的态度。

三、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忽视细节的代价

强生公司生产的泰乐诺胶囊是一种止痛药,1981年就销售43.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销售额的7%,占总利润的17%。但因为有人服药致死的消息传遍美国而使强生公司在止痛药市场上的份额一度从35.3%下跌到不足7%,公司面临巨大危机。强生公司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步,调查并澄清事实;第二步,评估并遏制事情的影响;第三步,使泰乐诺重振雄风。强生公司通过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和行动,仅用了8个月就使公司重新获得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同样是一件中毒死亡事件,三株公司得到的是一个大败局,而强生公司则转危为安,得到大胜局。败有败的道理,成有成的理由。遇到困难,我们就应该寻找每一个可能导致出错的细节点,否则,可能真的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失败!

四、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富豪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当年,王永庆因为家境贫寒而读不起书去嘉义从商。了解到农村处在手工业状态,稻谷收割和加工的技术落后,参杂多种杂物就挑拣后出售;知道老年人不方便来买米酒送货上门。他以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推而言之,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中”。

从《细节决定成败》中我也悟出了一点道理: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怀着怀着耐心,从小事出发,从细节着手,办好每一件事。《武汉晨报》有这样一份报道,江汉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某因为一份简历而使他在应聘时栽了跟头。这不得不让我们得深深沉思,细节,它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任何事都应该细心行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克服读书毛躁的坏习惯,时刻记住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篇9: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近日,我对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从头到尾通读了一边,看后感到受益匪浅。

汪中求先生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一定要注意细节,把小事做细”的观点非常精辟,这一理论已被世人所认同。我认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把握细节,关注点滴,只要把小事做细、做好、做透,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宫殿。书中揭示“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敬业创新精神是通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要干好工作的关键。

注意细节,把小事做大,就要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通篇突出“细节之重要”的主题。我认为细节就是工作、生活中的小节,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一个人小事做不好,工作粗枝大叶,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世人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都在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小事,虽然过于平淡,看似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说明了由小到大的道理。我们小学教师处在教育工作的一线,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性格各异的学生,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小而繁琐,“如某某同学作业没有完成,某某同学又和其他人打假了,某某同学老是迟到……”只有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用心了解每一个孩子,遇到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进而言之,也只有我们把自己所带的班级管好,每个学生教育好,整个学校的事情才能干好。

篇10:《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细节决定成败”。时代有变,但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道理,古今传承,从未改变。书中提到:“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景总还是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教学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定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必然选择。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是无声的教育,她远比豪言壮语更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职责心对待每个细节:从对孩子的每个微笑至换位思考为孩子着想;从重视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到放手让孩子自我去处理“小事”……仅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每一天都在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打交道,看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我的一颦一笑也在平凡中变得伟大起来。教师的工作说大些,是承担了百年树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说得明白些,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体此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更多的是琐事,琐碎的小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从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做起,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起,从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做起,从掸掉办公桌上的灰尘做起……做每件小事要有杀鸡用牛刀的精神,事无俱细,事必躬亲,落实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成长完善的过程。

篇11:细节决定成败读书笔记

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尽管并非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书籍,但读了该书,很受触动,从中受益也颇多。现简要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课堂是开启和展示智慧学生也是教师的智慧的场所。同时课堂也是复杂多样,充满挑战的地方。课堂里既有欢欣也有苦恼,有希望也有无奈,有奋进也有退缩……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置身于这一充满智慧,又浓缩五味人生的场所,使我体悟到了畅游丰富多彩课堂世界的愉悦。但同时,我也常常碰到一些困惑。例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身处信息以几何速度递增和更新的21世纪,如何找寻和把握学生生活中瞬息变幻的咨询和信息量已显不足甚至稍显过时的教材的整合点?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后,模式化出现端倪时,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上找寻突破点?有人说现代社会每3年即产生一个代沟,学生对生活有有别于教师的不同的感受,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积淀。面对个性越来越凸显的现代学生,如何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每一件事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我想也可以说是做了件大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小事中每一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做得更完美。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工作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脑中闪现的并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反到是那些丝丝缕缕的细节,诸如当年自己老师的一抹鼓励的微笑、一个鄙夷的眼神,自己学生的一次脸红、一回调皮、一个意见,却都至今鲜活如初。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细节让教育更美丽”不正最好地诠释了汪先生的理论吗?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悉心地倾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式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只要细细品察,你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同时,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楷模。投入到细节教育工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心灵,重视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情绪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开展人性化的教育。

篇12: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一书在自我完善艺术、班主任组织艺术、班主任规范艺术、班主任语言艺术、班主任沟通艺术、班主任家访艺术六方面给出有益的建议和最重要的标准,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现在我带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最让我头疼的是班级的卫生。总能班级内或班级外面的走廊上有纸屑。每次我都让提醒孩子们。看到《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的自我完善片中“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我反思自己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做到了吗?是啊,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以给学生一个榜样作用。

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我想低年级的孩子,这学期我准备我先给学生亲自示范怎样拿笤帚扫地、用拖把拖地、摆放卫生工具等。再选学得快的学生作为榜样表扬鼓励,让孩子慢慢学会打扫卫生。在打扫中为了不出现窝工的现象,我再把教室和卫生区的卫生细化成若干小块,扫地、排桌子、拖地、擦黑板倒垃圾等,每人负责一块,每天定时打扫好。

卫生工具的摆放也有固定的位置,每组设卫生组长专门负责检查卫生的打扫和卫生工具的摆放,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反之则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希望我能从焦头烂额的卫生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做起“甩手掌柜”。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有思想动态方面的,有纪律方面的,生活方面的等等。班主任难以事事亲为,这时,班干部就起到了助手的作用。那么怎么选拔好我的“得力助手”?我很纠结。看到《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的第二章? 组织艺术给了我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我知道了光挑选品学兼优且热心工作的学生当班干部好似不够的,还要让各位班干部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调动班干部工作的主动性。所以我准备在班会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二十一班班干部考核办法》,并且邀请家长们给出有效建议。当班干部做得好时,恰当地给予表扬。培养班干部工作的创造性。感谢这本书,让我在班级管理有借鉴和启发。

篇13:民主的细节优秀读书笔记

首先,学生需要尊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尊重他们,就要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应掌握沟通技巧,具有同理心。这也是贯穿班主任工作始终的重要一点。这一点在阅读班主任语言艺术及班主任沟通艺术时感慨最深。老师说,不如学生说。如在书中第四章第五节提到,要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书中列举了班主任倾听一位早恋学生的心路历程,并循循善诱,帮助其走出早恋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新手班主任,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经常会觉得自己不会讲大道理,学生犯错误时,三两句批评完便无话可说,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案例中的这位班主任没有倾听学生,如果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使用大道理说教,想必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此案例让我明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说的不够多,而是没有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如何才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呢?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说真心话。好处在于,一是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二是在学生诉说时,也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逐渐平稳情绪,并且错误本身就具有惩罚性,学生渐渐意识的自己的不足之处;三是通过倾听学生,老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心理,自然就有话可说了,再顺应学生的心理,加以引导,双方达到平等对话的和谐状态,教育效果也会达到最好。

同时,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与肯定。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我们应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完美答案”。阅读班主任沟通艺术章节中,我明白,沟通要从“心”开始。书中提到:“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学生存在一种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学业有成,品行端正,因而,容易将自己的理想情境投影到学生身上,并以高、大、全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由于学生的年龄、见识之有限,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报以平常心,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心理,而所产生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都有可能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克服自己美好期望破灭的沮丧,调整心态,为学生找到“完美答案”。我想到自己的一位学习很勤奋,但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的孩子。她曾经苦恼地拿着自己的期中考卷来找过我,对自己的成绩表示不满,但同时也有一种不解和担忧,为什么自己的成绩不能提高。那么,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是什么呢?一定不能表现出“老师对你的成绩也有点不理解”的心理,克服它。首先,我应该对她的焦虑心情表示理解,告诉他老师在学生时期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其次,对她平时的用心学习和如今的积极反思、追求进步的进取心表示肯定和赞扬;最后,我该如何帮她解惑呢?“人的智力分三、六、九等”、“你还不够努力”这些话统统收回去。我跟她说,根据我的经验,每个人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有的人入门快,但缺乏恒心,而有的时候即使入门比较慢,但一旦入门就会比之前顺畅很多,毕竟我们学习物理才一年,我们都需要一个向上的过程,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为最优秀的学生。经历时间积淀的宝石,才能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再次,学生需要安全感,所以我建议“爱要说出来”。回忆起过去一年中,我批评学生时的措辞和表情,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学生对我有距离感,为什么学生有时候会出现捉摸不透的表情。因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能直接,有效信息不能完全传递。你以为你批评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学生好,为什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呢?因为学生感受不到你的爱,他所接收到的是消极负面的情绪。所以,批评前,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也要传递出老师对他的重视和期望,批评只是为了完善他,促使他进步。如此一来,带着老师的殷切期望去努力一定会更有动力。

另外,学生需要自由。当然不是绝对的自由。真正能让学生获得自信的方法,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本书的班主任组织艺术、班主任规范艺术章节中强调,逐渐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便能获得遵规守纪的自主性。列举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就是责任分工到人,人人都为班集体的进步贡献力量。每周由班干部主持,总结个人及集体目标达成情况及班规或校常规的违纪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评,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在下周进行调整。视情况给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这一点实在高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自主性,尝到有自我约束的自由。

最后,学生更爱“完美的”老师。我们总是希望有更优秀的学生,那么学生也一样。根据书中班主任自我完善艺术章节中提到一篇班主任的教育随笔,记录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形象,在他心中的转变过程,让我不禁自我审视。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成为学生心中“完美教师”的追求。这里的“完美”,除了外在形象以外,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不仅仅是心情愉悦时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当老师自己现烦躁、疲惫等心理时,需即时调整,保持理性,切不可将负面的情绪带到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当中。尤其当事情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冷静,运用所学的经验,快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情绪失控,这都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完美”形象。只有自身不断提高,才能确保教师的教育力,言传不如身教。

篇14:《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读书笔记

作者开门见山,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看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他的学历,而在意他的生活细节;看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其客厅的陈设是否雅致,而在意这个家庭的厨房和厕所;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也不太在意官方报纸和国家电台的说法,而在意普通民众业余时间的举止。

作者随后在文中写到:游历欧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仅是那些灿烂的古代文明,辉煌的现代建筑,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良好的生活细节。正是那些不动声色的生活细节,构成了现代欧洲的文明精髓。那是一种经过多年积淀、浸润在燃放们骨子里的文明,也是最难模仿、非长期积累而不成的文明。对此,我颇有同感。今年暑假,我有幸随团到欧洲旅游,多次体会到了欧洲人注重细节的文明举止,同时团中部分国人许多不拘小节的不文明行为也多次“放大”在自己眼前。如:在任何一个欧洲城市的街头,只要司机看到行人有过马路的意图,立刻会停车让行人先过;而我们某些国人,视红灯而不见照样横穿马路;在卢浮宫参观《蒙娜丽莎》画像前,导游再三叮嘱我们不准照相、摄像,可个别团友仍偷偷录相,而外国游客没有一个违反规定;在塞纳河的游船上,外国游客大多都安静地坐着,一边倾听广播的介绍(多种语言轮流讲解),一边欣赏两岸优美的景色。而许多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上窜下跳地留影;购物、上车、上厕所等需要排队的地方,只要超过两人,欧洲人都会自觉地排队,而我们呢?我们这个团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场景——早上争先恐后上车抢座位,吃饭时还抢座位,晚上赶到旅馆抢钥匙。特别不象话的是,个别家长“指导”自己的孩子,利用敏捷的身手处处占得先机,全然不顾团中还有四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妻;我还听导游说“许多欧洲的旅馆不愿接中国团队,因为中国爱喧哗,不讲卫生,吃自助餐常常剩下很多食物或带走一些食物等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德育的内容“高大全”,不注重做人的“细节”教育。社会上,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有负于我们文明古国、礼仪之帮的盛名。我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要以身作则,从细节入手,一点一滴地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成为举止优雅、行为高尚的人。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学校近年来已经注意了这一问题,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一走进入学校就有醒目绿底白字“文静优雅、风度翩翩,是我们四小人的形象”,它时刻提醒着孩子和老师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楼梯侧面墙上贴有“上下楼梯靠右走”的标语提示牌,孩子们现在不自觉地养成了习惯;食堂就餐厅的墙面还挂有“食堂如课堂”的牌子等这些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上一篇:文化作文高中下一篇:2024应届大学生就业推荐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