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2024-04-17

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通用8篇)

篇1: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2010年9月-2011年1月

辅导员:肖革文

一、活动宗旨:

为贯彻落实本学年学校工作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学校育人特色。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校的科技活动。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和发明创造,使全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

2、完善学校科技管理和辅导机构,在学生中培养科技创新小能手,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之风。

3、在今年的科技艺术活动中,每一个比赛项目都有作品展示。

三、活动措施:

1、营造科技氛围,强化创新意识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投身科学探究之中,使科技教育健康有效、有序、有质的开展,学校成立以副校长为组长,科技总辅导员为副组长,各年级语文教师、科学教师、美术教师,综合实践教师为成员的管理班子。

为实现人人参与,各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

2、开展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各年级开展常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如:学校广播,手工制作,剪纸、折纸;社会调查、科普英语、定向越野、电子制作等。3、长期坚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

各年级科学教师围绕学科知识,有计划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如各种比赛、参观、调查等。美术教师成立美术社团,利用活动时间开展科幻画创作。语文老师要辅导学生书写科技小论文,综合科学教师在本学期要组织中小型科技实践活动。

4、通过开展读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主要开展以下活动:搜集科技文化方面的名人名言;确立一位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读一本自己喜爱的科普书籍;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制作一份科技手抄报;举行一次“打开科学之门的金钥匙”、“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等演讲比赛。

五、时间安排:

9月上旬: 成立科技创新小组领导组,讨论本学期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9月中旬: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充分能了解近几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的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发明灵感。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发明创意。给小组的成员确定具体的方案。

9月下旬:定向越野学生开始进行训练。科普英语辅导继续进行。手工制作、剪纸、折纸开展活动(预备年级)。

10月:定向越野参加县比赛。电子制作小组开始制作活动。11月:科普英语参加县比赛。

篇2: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撰写

一、方案的形式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可用文字、图示、表格等形式呈现, 具体应随课题而定, 但一般用表格来呈现比较好。

二、方案的内容

通常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课题名称:名称应尽可能简明、具体地反映出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类型、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范围、活动的任务等。

活动的形式:通常有组织兴趣小组, 举办培训班等小组活动;科普讲座、板报宣传、科学报告会、演讲会、科技夏令营、参观访问和科技周等群众性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科技专项技能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生物百项等竞赛性活动。

活动的背景:应具体阐述组织开展该项活动的原因。如:“伴性遗传内容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背景中这样写道:“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时期, 自2004年9月在山东等4省市率先实施新课程改革, 现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实施, 并要求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而新课程重点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调查式的科技教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活动的目的意义:是指活动的教育性, 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 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在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什么帮助等。如:“伴性遗传内容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目的意义中这样写道:“通过调查研究, 使学生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了解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 加深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在调查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接触社会, 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在调查结果的交流和讨论中, 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发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成员及分工:主要反映参与活动的成员有哪些, 每个成员在整个活动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查阅资料、材料准备、填写活动记录单、撰写活动总结 (报告) 等。

活动实施计划:该项内容是整个方案的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安排等。实施计划告诉参与者开展活动的程序, 要注意科学性、过程性, 并且要详细具体地列出每个阶段 (步骤) 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要求、分工情况。写得越具体, 越易操作, 活动越易成功。

评价标准:该项内容是活动方案内容中必须具有的, 它是整个科技教育活动的导向, 不同类型 (或课题) 的活动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但都要遵循评价标准与活动的目的意义相对应的原则。主要应从情感态度、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方面来制定。

活动的可行性论证:是指开展活动所需的条件, 包括场所、材料、仪器、经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存在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对策等。

活动成果的呈现:一般是论文、调查 (实验) 报告或总结等形式, 以文字、图表、多媒体等方式表达。

篇3: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1“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总框架

在我园的幼儿科技教育 “做中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些特点,抓住适宜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在语言策略中,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与表现,幼儿能力的差异不同,可运用启发性语言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在非语言策略中包括材料支持策略和行动暗示策略。

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地对指导策略作一阐述。

2“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策略

2.1 启发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大吊车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但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弱,缺乏自己的主见。

运用策略:启发性语言策略

实录:小妍要制作一辆可转动的长臂大吊车。她选择了一个透明的化妆品盒子做汽车的车身,想将弹簧固定在透明轻巧的化妆品盒子上。吊车的长臂是小妍从家中带来的弹簧。车身轻,弹簧又长又沉,怎么也装不上。老师说:“小妍,你的吊车装得怎么样了?能转动吗?”她说:“不能转动。那怎么办啊?”老师启发说:“能不能用别的东西来制作吊车的长臂呢?”小妍思考了一会儿说:“弹簧太沉、太长,盒子太小、太轻,那我就用高筒袜子装纸盒试一试。” 于是,小妍在袜子里装上了三个牙膏盒。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妍把车身与纸盒相连,长臂终于立起来了。

策略分析:小妍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是很认真的,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孩子有时需要老师适时的启发与引导。

2.2 暗示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和泥实验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只要给他一些暗示,他们就能自己动脑筋完成任务。

运用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和泥”的实验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水、土、自制量杯、百宝箱等。刚开始小茵和萱萱就发现草根、小石子很扎手,他们有的动手拾,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小棒挑。这几个孩子都是能力较强的孩子,于是老师提示他们:“试一试百宝箱里的塑料纱窗能不能把草根和小石子清理掉呢?”小慧从百宝箱找到一块塑料纱窗,细心的把土筛到另一个盆子里。他们通过讨论、验证,认为有洞洞的工具才能把土筛干净。

策略分析:在“和泥”的活动中,由于这一部分孩子都是比较有想法、会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只要通过老师暗示性的语言,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开始制作筛土的工具,就能得到成功。

2.3 鼓励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有趣的沙雕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在活动中对自己缺乏自信,经过老师的鼓励之后他们能更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验。

运用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制作沙雕”的活动中,小杰问:“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体总是往下塌。”我说:“它是怎么会往下塌的呢?” 小杰说:“我把沙子倒上去它就滑下来了。”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沙子站起来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 雯雯说:“是沙子太干了。”薇薇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喷水。”老师鼓励孩子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棒,可以去试一试,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听了老师的话,小杰赶快说:“那么我们就加水吧!”孩子们在提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用小桶提水倒到沙子里水一下子就没了,用大桶倒到沙子里会发出“噗嗤噗嗤”沙子吃水的声音。于是,他们换成大桶给沙子加水,用湿沙堆砌成恐龙、乌龟时,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

策略分析:小杰和雯雯会自己动脑筋,但是遇到问题时经常会产生疑惑,并且不能正确地对待结果,害怕失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通过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孩子们感受了不同工具的不同作用。

2.4 挑战性语言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赛车

对象特征:有一些孩子在“做中学”的活动中热情、主动,能力较强,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活动中教师使用一些挑战性的语言,引导他们打开思路,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制作。

运用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

实录:韩扬和小宝在制作赛车时,选择了4个瓶盖做车轮,用双面胶粘在了车身上。老师问:“咦?车轮为什么不会转呢?能不能想办法让车轮滚动起来呢?”老师的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将汽车放在了桌上,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小宝说:“噢,原来是将车轮粘死了,所以它不能滚动了。”于是,他们经过商量之后改用4个螺丝钉连接4个硬纸板,重新为赛车装上了车轮。他们在地板上开起了经过改装后车轮可以转动的赛车,别提有多高兴了!

策略分析:在活动中,韩扬和小宝属于我们班中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平时在每次活动中的主动性发挥得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这样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只要运用挑战性的语言加以指导,这样的孩子只要一经老师点拨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自己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方法。

3“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指导策略

3.1 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斜坡实验

对象特征:有时老师发现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新的想法,但是这些孩子的能力较弱时,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运用策略: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老师用长绒毛、地毯、绒布和木板铺出4块操作板,用4块积木垒高,把板的一头搁在上面,斜坡便形成了。斜坡的出现立刻吸引了更多幼儿的参与,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把汽车放到不同材质的斜坡上,观察他们的滑行速度。老师问:“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小慧忽闪着大眼睛说:“我发现汽车在木板上滑得很快的,在黑色的板上面就一动不动了。”(她指的是黑色绒毛地毯)老师继续追问:“那其它两块板上呢?”她十分自信地告诉老师说:“第二个快的是黄色的板,第三个快的是红色的板。”这小机灵可真厉害,还能将4种材料的速度按快慢进行排列呢。

策略分析:在斜坡实验中,老师观察到幼儿在斜坡上尝试用餐巾纸、抹布增加摩擦力进行实验时,根据幼儿的需要老师及时为孩子们提供了材料上的支持——4种材料不一的斜坡,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操作的兴趣,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不同材料的斜面会影响汽车的滑行速度。

3.2 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做糕点

对象特征:有的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遇到困难,但他们的能力较强,自己又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那么老师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而不告诉他们怎样使用材料,他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运用策略: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小宝和薇薇利用印模做糕点,倒出的糕点总是粘在模上不能成形,他俩脸上露出了难色。见此情景,教师找来食用油和干面粉,放在操作台上,并退到一旁观察,小宝首先拿起干面粉搓搓自己粘着面团的手,发现手心变干了,就顺手抓了一些放在印模里,这次印出来的饼虽然完整但饼上有干粉,显得不干净。薇薇受到启发,在印模里倒入食用油,经过尝试和比较,他们发现使用食用油加面粉做出的糕点最漂亮。

策略分析:小宝和薇薇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认为她们两个小朋友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因此,当老师发现她们的问题之后,只为她们提供了一些材料,而不告诉她们怎样使用材料,她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3.3 行动暗示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上海小吃

对象特征:处于模仿期的孩子,他们在进行“做中学”的活动中以模仿为主,这时老师可以制作示意图供他们参考。

运用策略:行动暗示策略

实录:在主题活动“上海小吃”中,幼儿对各种小吃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在参观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所学的技能制作小吃食品。因此,在活动前,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活动中遇到困惑的孩子就能根据示意图找到答案。

策略分析:一部分孩子的行为还处于模仿期,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这样让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图片和示意图中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操作,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们的启示

在今后教师指导“做中学”的活动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层次,如:有的幼儿在制作时出现畏难情绪;有的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等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尝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纲要》实施课题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及活动指导纲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龚平.幼儿园科技活动方案设计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顾志跃,丁沅.《走进科技教育》——中小幼科技教育论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徐子煜.幼儿科技教育概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冲,供职于上海市宝山区四季万科幼儿园。

篇4: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现代科学教育总是要把当今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青少年学生, 传播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科技活动。因此, 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给广大科技活动工作者提供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广阔空间, 这就要求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从事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操作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 只有你爱好它, 对它有兴趣, 你才会全身心地去做好它。在科技活动中首先是让学生获得兴趣, 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其次, 才能谈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也就是说科学思想和方法必须以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为桥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有哪些特点呢?

我认为, 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 当学生观察时科技教育工件者在鼓励的同时关注其行为取向, 当学生探究时我们应该诚恳支持友好协助, 当学生提问时我们应当尽量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 当学生有所发现时我们应当积极表扬赞赏。由此看来, 科学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 这一培养的过程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比较性、展示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在科技活动中, 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该注意过程的启发性

学生对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极频繁, 只是我们在发现时没有及时予以重视, 使其固有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淡化了。因此, 在科技活动中, 我们应该在活动中让科技教育工件者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记录、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这就是遵循了教育的启发性。其结果是学生兴趣越来越浓, 爱好越来越广。

如化石课题研究, 当学生从养正中学后山发现大量的化石时, 我们对学生的发现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从计划的制订, 到活动的整个过程, 指导老师都参与, 这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研究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不断有学生加入, 从当初的十二人, 到后面的三百多人, 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化石标本, 去相关部门查阅县志, 走访一些专家, 最后拟定相关论文参加湖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 分别获得省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在科技活动中, 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过程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在生活所说的话或所做玩具, 只要有一点点科学道理, 老师要及时鼓励, 甚至嘉奖。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 会助长学生的发现欲望。老师如果对学生的发现和提问没有给予激励, 没有适时地开发挖掘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潜能, 也没有引导其向更高的层面上发展, 就可能使孩子天性中固有的积极因素逐渐消亡了。

如学生在化石的过程中, 发现部分物品与其他化石的明显的不同, 因此我在学生的讨论会上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时其他同学都纷纷发言, 提出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 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学生的兴趣上来了, 他们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走访专家, 最终认定这些物品是石器, 从而揭开了邵阳两处化石地存在大量化石的真正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到邵阳地方志。

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些可能是异想天开。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科技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 不能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抹杀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要告诉学生, 今天看似不可能的事, 只要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都有可能成功。

三、在科技活动中, 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成果的比较性和展示性

一个人往往对自己行为和作品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在需要长期独立观察或活动时, 容易滞留不前, 兴趣减退。学生心理有一种竞争意识和增胜心理, 在教室设计一个科技成果展览台,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当一个同学的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其他同学就会争相参与。从而在学校形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教师要给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要倾听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这样学生就会思维灵活, 越问越爱问。我们在进行科技活动时, 将学生的成果收集后, 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成果展览室。学校所有的科技活动的获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每一届的高一新生, 学生组织的第一个参观的就是科技成果展览室。这既是对前面学生取得的成果的肯定, 同时对新生更是一种激励。

每年的科技节, 我们都有一个科技成果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还可以相互借鉴, 彼此改进。以此推动延伸拓展学生的科学兴趣。

四、在科技活动中, 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开放性

在科技活动中, 老师要尽量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这就是开放性。

第一, 活动领域是开放的。科技活动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活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的解决, 是科技活动的基本活动。学习是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 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问题、项目、专题或主题, 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而展开的学习过程。当然, 这些研究的问题、项目、专题或主题肯定是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社区、家庭以及社会上所听、所闻、所见、所感兴趣的事, 经过筛选、提炼而生成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学生喜欢的、可供研究的课题。如白色垃圾污染问题环境问题, 作业如何适度的问题, 小学生该不该玩游戏的问题, 如何对待学生上网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要教师框定, 而且远期的结果也不一定能预见得到, 也不需要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作支撑。

科技活动的选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抽象思维能力高低, 在低年级可以是师生共同确定为主, 高年级则以学生自己确定为主, 但前提依然是开放的。整个世界都是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领域。

第二, 活动深入层次是开放的。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 是来源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很多情况下是即时发生的人和事, 都可以作为科技活动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它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领域十分广阔, 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 科技活动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在科技活动中, 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的学生而言, 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 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 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 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 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内容。

第三, 活动方式、过程是开放的。科技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其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 采取不同的方式。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都是科技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 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科技活动中基本的活动。这些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也是因人而异, 因情景而异, 因任务而异的。科技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 发展创新精神。

第四, 活动时空是开放的。在研究活动时间安排上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的。老师可以单独安排一节课, 也可以是半个学习日的节次数, 还可以是一个工作日甚至是连续几个工作日的课时数, 当然, 学生更可以利用节假日这一充分自由的时间。这要看生活中即时发生的事的程度, 学生探究实践所不可分割的具体问题的处理程度。在学习活动的空间上, 是可以超越课堂、超越年级、超越学校的, 更应该加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是班级的事、自身的事、学校的事、家庭的事、所在社区的事、社会的事、国家的事、世界的事, 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生只要有兴趣,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都可以去亲身探究与实践。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科技活动思想教育工作者,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时,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以此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摘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显得特别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培养科学兴趣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比较性、展示性、开放性特点。也就是在科技活动中, 科技活动指导者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该注意过程的启发性, 要注重过程的激励性, 注重学生成果的比较性和展示性, 注重开放性。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学兴趣,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Z].2006, 2.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总课题组.科技教育创新———在行动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郭正谊等.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6]王素.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赵学漱.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4.

篇5: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关键词】地理学习兴趣 探索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1-01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考察小论文撰写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地理学科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优势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严峻问题。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正是以这些问题为主线,以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的教育。地理教育的价值在于对人素质提高即在完成人们必备的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爱国主义,国情国策全球意识等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显示出了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对社会对末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永远是主旋律,因此,其资料来源于十分广泛,不拘于教科书,学生可以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判断、评价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或一区域的地理特征,现象,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措施,组织学生自行去有目的关注企事业单位,栆田、农田,水库、城镇进行调查,写出报告,绘成图表,付之行动。所以地理学科在开展科技活动方面,具有明显的开放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优势。

二、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作用

1.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自觉地在地理园地中拓展,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发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在特定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学习内容从囿于书本知识的单一、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在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经验,围绕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学习内容呈现开放性;学习过程从接受性转向自主性,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根据兴趣、特长自己主选择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实施研究到成果交流,都充分体现自主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学习形式从规定性转向灵活性,不再只是教师规定的“动作”,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题实际、灵活运用,个人独立完成、小组集体攻关等多种形式,或调查研究或实验取证或理论探讨,使课程成为“体验课程”、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培养独立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中学生不但可以开展科技活动,而且可以在科技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我团道路整体规划设想》,他们对家乡道路改造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参与意识和科学精神令人刮目相看。由此,我们感受到学生身上潜藏着深切的求知欲望和无穷的创造力,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

在兵团青少年科技论文大赛中,地理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前几年,有两位中学生随南极考察队到南极考察时,亲自目睹了解了考察队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实践证明,有的科技活动,能使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当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探索性课题研究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时,他们会感到自己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上海徐汇区有一位初中生,提出了发展浦东新区地下城的计划,这计划已被国内外专家所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有利于激励他独立的人格,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3.提高科学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科技活动,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去研究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实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行综合和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科技活动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工作,需要与困难和艰险做斗争,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往往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果,更有利于青少年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习开展科技活动,引导学生从平淡无奇又十分熟悉的现象中去发现科学真理,不但会诱发他们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科技活动坚持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会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随着学生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还将有利于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开展科技活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进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有特殊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塞波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近日, 山东省济宁科技馆举办了以“科技梦想, 快乐发明”为主题的科普展览活动。本次活动从8月中旬开始持续到8月底, 是济宁科技馆首次举办以学生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普主题展览活动, 集中展示了一批由济宁一中科技社团学生自主发明创造的科技作品, 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前来观看。

本次科普主题展览活动以“科技汇——科技梦想, 快乐发明”为主题, 旨在鼓励青少年热爱科学, 积极参与到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的活动当中去。活动通过科技成果图片展示、创新发明报告、科普知识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 现场展示了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软件、信息科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优秀作品, 充分展现了我市中学生热爱科技创新、热衷发明创造的精神风貌。在众多展品中, 由济宁一中学生自主设计的六足蜘蛛机器人和解魔方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科技魅力和现场展示形式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篇7:中学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科技教育;制度;队伍;硬件;建设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方式多样性呼唤学校发展的多元化。办好学校,使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论述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要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教育是有力的平台。

南安市侨光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完中学校、一级达标及省文明学校,多年来,立足校情,积极培育科技教育特色,并取得了初步成绩:

(1)学校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成绩突出:2009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二等奖3个,省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泉州市一等奖12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1个。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奖和第七、八、九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2)学校建有泉州地区首个中学“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在第九、十届福建省机器人竞赛中获得2枚银牌和4枚铜牌。

(3)学校在专利认证方面有所突破:有三个项目获得专利权,另有5个项目已得到申请确认。

(4)学校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技教育教师队伍:三位老师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两位老师被评为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两位老师被评为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

(5)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界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明显提高,自主、合作、创新的科学技能得到了提高,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不断树立。

由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特色日益彰显,学校于2010年起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福建省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中学”、第五批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南安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南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南安市特色学校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反思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创建过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经验值得借鉴:

一、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必须重视制度建设

学校要创建科技教育特色,规划要先行。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把搞好科技教育工作、创建科技教育特色作为发展目标之一。特别是在近期发展规划中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计划和总结,每次活动有具体方案,并邀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指导。规划要围绕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存在的优势、特点及问题与前瞻,确定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重点。

一所学校的工作不仅体现在提升学校的声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还应与时俱进,体现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应明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把科技教育活动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保证。学校还把科技活动这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师业务考核中,把科技活动和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相挂钩。制定科技教育奖励办法,对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获得优秀成绩的人员予以奖励。

二、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必须重视队伍建设

1.科技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开展科技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对科技辅导教师的培养。首先要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只有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产生提高自己素质的欲望。学校成立了科协委员会,由分管的校级领导任科协主席、各相关处室中层干部及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任科协委员。校科协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学校还聘请科技教育专家作为科技教育的顾问或兼职副校长等,指导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除了在各种场合经常进行宣传教育外,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外出学习、观摩大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对科技辅导教师进行培养。另外,学校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比赛评委队伍,从各科骨干教师中选出评委教师,并组织这些教师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教育培训,观摩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了解并熟悉评审规则,从而不断提高评审水平。

2.科技教育工作需要培养一支科技活动学生队伍

学校每年组织新生科技教育通识培训。由学校科协组织有关老师进行校本培训,并向学生征集科技创新点子,同时在各班设立科技委员,在学生会成立科技部。由学生会科技部牵头,各班科技委员具体落实来开展科技活动,以保证学生参与的面较广。学校还通过组织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普月、科技游园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并激发其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学校科协组织有关老师对向学生征集得到的科技点子进行评选,并将有价值的点子提升为科技创新项目再还给学生,作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

三、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必须重视硬件建设

1.充实理、化、生实验室仪器

学校每年对理、化、生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仪器,增添药品,从而保证理、化、生实验的正常开设,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可能。可以组织理、化、生等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

2.配备功能教室

建设地理教室、历史教室及通用技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并发挥其作用。以地理为例,地理教室是专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的特种教室,其中不仅备有模型、挂图、实物、标本等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配备投影器仪、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除了平时作为地理直观教学的场所,地理组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设计制作时区计算仪等一些教学用具、编绘挂图、采集制作标本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地理的很好空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建设科学工作室

科学工作室一般由科普展品区、机器人工作区、机床工作区、探究实验区和作品展示区等组成。其中:科普展品区主要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操作实践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机床工作区则让学生动手动脑掌握科学原理,发挥工作室的校外科普教育功能;机器人工作区主要开展机器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强化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探究实验区把传统的课程教育与先进的教具模型、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为一体,形成“科学”、“快乐”、“思考”的完美教学体系,从而使辅导员在限定的时间课堂里向学生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得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作品展示区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工作室配有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向本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开放。

篇8:中学化学教学与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 试论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 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一些伦理问题, 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现代科学教育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 致使一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部分中学生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走向科研岗位, 所以在其中学学习期间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均可结合授课内容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们去关注科技工作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 能够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史实、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积极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 发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学生人格。

(一) 以史明鉴:通过化学史教育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史鉴使人明智。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 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以供给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素材。

1. 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追求真理性, 因而在科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鼓励理性的质疑, 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体系, 发现其中与客观实践的不一致以及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因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 波义耳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泽佛尔借助飞秒技术对单分子反应作了大量研究, 所得理论与RRKM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 从而对统计理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挑战, 创立飞秒化学,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在提出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时受到了知名教授的质疑, 但是他坚持真理, 用大量的实验事实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有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没有注意到已观察到的某些异常现象而与化学发现失之交臂, 遗恨终生。化学家李比希、维勒没有审视实验中的异常, 与溴、钒元素的发现, 失之交臂, 遗恨终生。化学家不畏权威、敢于怀疑, 勇于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品质, 科学的怀疑精神, 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

科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困难。为了研制氟单质, 英国化学家戴维、乔治、托马斯严重中毒, 鲁耶特和尼克雪不幸殉难。但是, 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怕牺牲, 坚持不懈, 终于获得成功。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开创放射化学新领域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造成了恶性贫血即白血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也会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 从两弹一星上天、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到超导材料的研制、纳米技术的应用, 再到“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准确回收。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哪一家单位或者哪一个人的努力, 是交流与合作的结果。其中, 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凝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学者的心血。居里夫人与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 并测出它的性质, 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家们精诚合作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1. 教材本身处处体现着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例如, 苯的分子结构, 乙烯的分子结构, 与C60的球体结构等等, 它们的和谐, 对称, 均匀, 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的严谨性;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 得失电子守恒等等化学中的许多东西都有维持自己不变的天性;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 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 显示了良好的简洁性, 自洽性和预见性[3], 这是化学理论之严谨性;课堂中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 流畅的装置设计, 教师的规范操作, 它的严谨、准确、有序, 都是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很好途径。

2. 联系实际, 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为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把许多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教材中的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 实验内容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感到亲切, 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 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等良好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利于科技道德观念的形成。

如高一教材“环境保护”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人类在改普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客观上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介绍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沙尘暴、大气与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干旱与荒漠化以及城市垃圾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一些高污染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 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 也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质,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由于一座氮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机汞含量过高而导致发生的;肥料化学只注重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忽视了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副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忽视其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以“毁灭性索取生态、环境为代价, 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观念, 建立新的伦理道德观, 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展望科技发展, 培养良好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展望科学技术发展未来。在讲授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时候, 我们可以介绍当前倍受重视的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 不同于常规电池。其主要原理是:燃料电池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经过热机过程, 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 能量转化效率高 (40~60%) ;几乎不产生NOx和SOx的排放, CO2的排放量也比常规发电厂减少40%以上。教材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科技责任感。

4. 通过学生实验, 培养良好的科技道德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大部分的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和深化。波义耳就十分重视实验研究, 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内容的验证, 因此, 做实验的时候提不起兴趣, 马马虎虎, 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实验报告得到高分而修改试验数据。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教授的事迹。四十年代他在德国明兴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 以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 测定铁的原子量55.847, 实验结果精确到小数点第三位。他修订了前人的数值, 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 一直沿用至今。他认真严肃的科研态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为增强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应该转变以往性质验证性等单一型的实验, 而应向设计型、综合型和科研型转变。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课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讨论、拟订可行的实验方案, 提出药品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方案, 组织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 受到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在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中教师起示范引导作用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 其科技伦理道德的表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 自觉遵守现代科技伦理规范, 做学生的表率, 才能鼓励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感。科学的发展是迅速的。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接受和吸收新观念、新知识, 认真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师要经常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个人品德、科技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来鼓励和影响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既能够使学生公正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 增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增强仁爱成分, 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喧宾夺主, 要以传授知识为主, 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辅。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思考[N].学习时报, 2003-01-27.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3]潘勇群.论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4) .

上一篇:去迪士尼乐园作文下一篇:洪石镇农合办先进集体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