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初探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小班化的模式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它让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加强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 信息技术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均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用的逐步显现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减少,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思

1 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班化教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帮助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发挥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小班化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充分享受教学资源

“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小”,即学生少。 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都只有20个学生左右。而学校的电脑房配备的学生机30台左右。

早几年学校生源高峰期的时候,平均每个班的班生数高达50人左右。由于人多机少,不能达到一人一机,一个学生操作时另一个看,然后再换过来。学校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一节课也只有45分钟,再除去教师的教学时间10到20分钟,这样每个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一周的上机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如此下去信息技术课可能收不到什么效果。现在学生减少了,实行“小班化教学”, 这样在上机实践课中每个班都能达到人手一台,个个都有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保证了计算机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独享一台计算机,而且一旦有计算机临时出了问题我能及时的再给学生调换一台,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机会操作计算机或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班级人数少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少,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班

2 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小班化教育采用分组教学法,成立学习小组,考虑差异,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A(好)B(中)C(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编号,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在分组之前,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智能能互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A、B、C三类。其中A类为基础好的,占20%;B类为基础一般的,占60%;C类为基础较弱的,占20%。分别在A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小组长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直接指定等方式产生,需要具备辅导其他同学的能力,对各组进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酌情调整各组人员的组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每台电脑前都要保证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承包责任制”,其余两到三个人就在他的带领下

3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组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在《网页制作》这一单元中,可以分组设臵任务完成一个网页。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搜索素材的能力较强,有些美术编辑功底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强,有的对网页制作软件比较熟悉,那么根据“智能互补”就可以全部参与进去,有冲突和意见不同时还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谈判与辩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互相配合及友好竞争,也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信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学科。所以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可能他们会无所适从,跟不上队。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过去学生多、班级多、代课多、任务重、想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都难以坚持,更别说“人人清”。现在实行了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接触次数多了,实现 “个个过堂”、“人人过关”就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课堂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前的预习与提问、课堂中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课后的反馈。以第一个“预习与提问”环节

4 为例,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透、讲明白即可,但是,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前的提问必不可少。事前让学生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给出几个思考的问题,当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一个基础。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了好的开端那么后两个环节,“任务设计”与“反馈”都可以在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前要做比以往“非小班化”教学更为细致的准备,至少在任务设计上,要准备多套的方案,根据课前的预习与提问,选择合适的任务设计方案,以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在“反馈”环节,个性化就体现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针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交流,而不用对每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小班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现代化教育新方式进行优势组合,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教育,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能更加爱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2011,(11)

5 【2】吴海凤.《小班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教研周刊,2010,(12) 【3】吴劲.《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新华教育研究

2010,(03)

【4】阮梅芬.《基于观摩课对小班化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育,

2014,(02)

第二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实验方案

我校自2010年9月承担了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实验课题,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授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其特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 1 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我们课题组组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生物教学新路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生物教学经验,以求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数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 2 会审美,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同时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到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1、总体目标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生物教育人才,全方位加强学生各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一支生物学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生物教师的信息素质,能熟练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陈旧落后成分,形成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目标

3 通过实验探究出生物课堂教学中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总结出一批优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增强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校园网络建设,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学校建网、联网的实现,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良性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4、育人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个人都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有立志于为人类的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4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5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课题研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要支撑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

3、过程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合作性原则

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本课题组是由学校领导、进修院校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 6 证、思辩和总结工作必须依据集体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整理出各校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规律,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上。

3、结合各校的自身特点,探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模式。

4、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问题研讨中,寻找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5师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一般规律的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阶段),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要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总结提炼、形成实验成果,以验证假设。

2、行动研究法

7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3、文献法

通过收集、调查、和分析,比较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4、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向文献利用者了解情况和意见的方法,通过分析,了解文献利用者存在的共同问题,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运用观察、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与内容: 实验拟用三年时间完成。

(一)开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参加省级项目培训,提高对课题的认识。

2、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立项申报。

3、完成协议书签定和上报审批。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1——2011年12月)

1、(2010年11——2011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研究 (1) 做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 根据教学内容类型确定案例深入研究 (3) 撰写阶段总结

2、(2011年5月——2011年12月)

(1) 总结中期成果,整理资料,完成中期验收报告。 (2) 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第二阶段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 总结实验过程与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 做好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

3、 申请课题组专家鉴定。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建立管理制度、阶段验收制度,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性成果,进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2、本课题由教师进修学院校的中学生物教研员作指导,参加课题的教师大都是本校的教学骨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3、课题的研究经费是保证实验完成的经济基础。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校长本人就是实验的参与者。由于有领导的支持,学校能够保证课题专项资金。

九.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李成录

成 员:李 昕 董义维 李 伟

苏伟丽 崔丕玲 董秀艳 段玉杰

高坎中学课题组 2010年10月

第三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法初探

南宁市第八中等职业学校 李新德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法

一、 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当务之急是解决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性质、目的及其所依据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手段都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照搬和套用其它课程的教法,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而该课程又无权威性的典范教法可以遵循。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学科课程正在进行调整和教法改革的进期,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已经被提升到必修课的地位,列入高中会考科目,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课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信息课的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太少,基础非常薄弱。如何调整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和技能,是信息课老师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 教学方法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

在农村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乡村初中或小学,部分学生没有一点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为0,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圩镇上的网吧。目前,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仅开1—2节,因此农村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概要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又要上好新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农村学生的信息素质特点,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上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 低年级学生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验等方法。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键盘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录入、网络基础等有关知识,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广播演示进行教学,综合练习训练加以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学习的开始阶段。比如,窗口组成的相同之处、对象的选择方法、快捷菜单的弹出等,为以后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任务驱动,激活课堂,主动建构信息知识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任务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激活了课堂。

三、 教学方法应用效果

1、尊重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 ,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广泛使用示范教学,通过局域网广播演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操作技巧都可以在广播演示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高一年级的“资源管理器”教学、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与排版等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看了教师的操作示范之后,通过仿效操作练习,逐渐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示范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作示范操作,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全班做示范,可使示范者更加重视操作的规范性,使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示范性广播教学,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巧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示范性教学中示范者操作的速度不能太快,特别是网络教室网速较低的学校,在关键的操作步骤要讲清,但又不能过于累赘,示范时间不能超过一节课的1/4。示范与练习不能脱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理论和上机课同堂进行,不分开上课,以保证知识的及时巩固、消化。

2、“合作学习”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巡查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反馈学生作品主要采用学生演示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演示并向大家讲解自己作品的特色、制作过程及用到的命令,这样即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又使得其它学生有所得。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诚恳的建议、中肯的意见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困扰自己的问题,同学一句话就解决了。通过对比、评价,增加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发扬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作品被老师、同学肯定了,课下才有信心与兴趣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了提高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的技能,在安排机位时,安排一名技能较好的学生和技能较差的学生做一个“学习小组”,在练习过程中协助、指导他(她)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提高也较快。

3、 任务驱动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师精心布置任务,学生以自学为主,动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已经明确了一节课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就“活”起来了。

教师在安排任务时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如演示、流程图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示关键的操作步骤,展示任务的参考结果。要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为学生上机实践留出较多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或一个flash影片。

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提出需完成的“总任务”,然后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并把这些“阶段任务”又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这样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细化任务之后,每节课,学生完成一个“分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并确定解决这些“分任务”的方法。考虑到有些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由“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在细化“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学生对整个教材内容和系统知识是不了解的,学生可能会在把“阶段任务”细化成可操作的“小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有的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有的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各阶段的任务和小任务确定下来。通过若干次细化“总任务”,学生也能逐渐学会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开始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可首先出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它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文字处理”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组成、输入法选择、汉字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边框和底纹等“小任务”。“表格制作”阶段任务可分为表格插入、表格的编辑修改、表格的修饰等“小任务”。由于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处理具有共性,因此可以把这几个阶段任务分成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插入等“小任务”。其中图片的相关处理(如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使用“图片”和“绘图”工具栏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文字环绕、图层等任务是重点。对文本框、艺术字、公式等操作则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来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操作之间的共性,使学生在操作其他软件时能大胆试验、自我探索。当然,有一些“分任务”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字符设置”的分任务还可以再细化为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字符的边框底纹等更细小的任务。

在学习“字符格式设置”与“段落格式设置”内容时,老师把学习任务以练习题的形式给学生出示,练习题中包括有一段文字和对这段文字的操作要求。要求学生先将这个练习题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然后再打开教师机上辅助教学软件,找到相应的内容,按照练习题的操作要求一步步自己完成。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简单的操作、会的操作一略而过;复杂的操作、不会的操作反复多看几遍。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非常快地的掌握了操作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教学对象相互影响。农村学生因受前期教学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接受较困难,应用“任务驱动”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放慢教学进度,就不能完成学期教学任务。怎样有效地提高“困难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要进一步探讨。

学习条件、教学条件对信息技术教学法有一定的制约。农村学生经济较为困难,没有家庭计算机,教师无法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很少有机会信息技术,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难以在技能上达到熟练。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都是比较落后、老化,连软件也难以更新、升级,用的多是“免费”软件,一些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如广播系统的部分功能应用,学生机反应速度很慢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部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第四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及其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中学 邢茂海

【 摘 要 】

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受到社会的置疑。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一直困扰着农村中学的教育。本文从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深层次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从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指明发展方向。

【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 校园网络管理

前一时期,我县教育局招开信息技术教师会议,列举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种种的问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处于瘫痪状态,县城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虽能正常开设,但信息技术课处于自发式自主娱乐状态。为此县局领导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评价学校及个人的信息技术课正在制订有关措施,同时希望与会人员及同仁智士们多提意见和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积极地思索着。现在我先回顾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然后阐述做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这一问题。

回顾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从上世纪九十代中后期开始。当时是一穷二白,既没有象样的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师资,更没有强悍的技术人才。

经过将近十五年的发展,通过各有关职能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开展,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稍有起色。就专业信息技术教师这一块而言,有了一些“土八路”式的所谓的信息技术人才, 这些人多少懂得了一些电脑知识,能用电脑处理一些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他们的帮助、引导、影响下,领导阶层出现了能运用电脑办公的技术人员,这些领导能用电脑打字,写材料,能打印文件,会使用电子邮箱,能运用电脑处理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师中出现了能运用电脑制作PPT课件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当然主要是80、90后教师)能够简单地上网下载资料,修改制作适合自己讲课使用的PPT课件,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讲课,讲授一些优质课。这就是目前各个层面上的技术人材的现状。

再谈论电脑设备方面。最初学校机房使用的是无盘工作站电脑,两三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上课,学校其他部门没有电脑,全校的师生对电脑这一“高级”设备充满了神秘感。随着现代化教育形式的发展,上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投资力度,学校机房的电脑更新了几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在提高办公的信息化技术含量,开始向无纸化办公方向发展,

这样学校其他部门也需要使用电脑设备,可经济条件极差的农村学校仅能挤兑学生机房的电脑了。教育教学工作也在加大对信息技术含量的使用力度,这样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安置到了农村学校,一个多媒体教室, 两个电子白板教室,七八个55英寸的等离子液晶一体机,接二连三地装配在农村学校,时间间隔由五年,二年,半年,真是几何级速度提升,速度快得让人头晕。听说今年将实现“班班通”工程,也就是说,每个教室里都将安装电脑,讲课实现无粉笔化授课模式。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学校不得不在教师办公室配置电脑了,这样就又开始挤兑学生机房的电脑了。尽管学校在现代化办公教学方面发展的如此飞速,可是与社会(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电脑发展速度相比,仍很逊色。电脑在城镇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现今开始向农村进军了。随着光纤在农村的架设,电脑也进入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农家小院购买电脑成为一种潮流。这样对于五六年前学校学生机房配置的电脑来说,显的特别落后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我们再从深层次来谈论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人员在学校的状况。这里的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人员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课教师了。回想十五年前学校刚开设电脑课时,没有这方面的教师,仅能从刚毕业的学生中找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农村学校根本争取不到这一专业的教师,而仅能从与这一专业相近的经贸管理、电子专业方面毕业的教师中找了。这也仅能争取到极其有限的一个。再从年轻的教师中找一个,以便于让星星之火燎原。全校没有人懂电脑,这样他们信息技术课教师遇到问题后就只好自己找资料解决了。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网络资源,幸好仅是讲课,杂事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使用范围、使用层次逐渐扩大,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做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整理学校的档案,负责打印文件工作,收发县局文件,发送各种数据报表,帮助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维修管理各类电教设备,连学生考试成绩的输分统计处理也变成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了。总之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事情却一直排到了最后。据本人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杂事最多。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无非是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一些文档资料,仅此而已。用领导的话讲,其他人员不会做,不精通电脑,让信息技术教师做这些事情领导最放心。曾经有一时,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教师的眼中是领导的“红人”。好多这样的人都得到重用。只要是与电脑有关的事情都让信息技术教师去做已经成为不成规则的规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近两年来,形势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教师所会的那些office办公软件技术不再是专利了,会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问题的教职工越来越多,而学校中的电脑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电脑上网的管理问题日渐提上了日程。如果“班班通”工程实现,下一步校园网络建设问题就是重点工程了,仅会office办公软件技术是解决不了学校网络问题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处理网络问题的又有几个人呢?

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那么我再来谈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现状吧。基于前文所述,信息技术课不是考试课,在当前形势下,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并不重视,于是挪用学生机房电脑,忽视电脑设备维修,加之信息技术人材缺乏,把信息技术教师挪做他用,这些现象十分普遍。而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整天杂事一大堆,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谈何容易?机房正常使用的电脑台数越来越少,没有很好的教学硬件环境,一会儿这个老师叫信息技术教师帮忙做个课件,一会儿那个领导让信息技术教师做什么打印工作的,诸如此类的事情多如牛毛。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教师上信息技术课倒是次要的工作了。教师不能很好的备课,学生机房电脑不能正常运作,两三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上课,信息技术教师浑浑噩噩不知所措,学生茫然无所事从,加之缺乏评价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术教师稀里糊涂地凑合地讲课,学生也不知该干什么,他们也只能胡乱地随便敲击键盘玩游戏了。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再稍不负责,那么玩游戏、聊天的学生就占到90%以上了。这正是本文开头县局会议上所讲的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处于瘫痪状态半瘫痪状态的原因了。

阐述做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随着当前农村社会形式的发展,电脑已经大批涌现在农村家庭,加之光纤亦开始架设进入农村,整个农村文化也成为网络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适应这一形势。我们的教育界,也加大了现代化教育力度的步伐,故此现在农村学校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教学课改的新局面: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全面推动现代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文化课教师将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常规教学,学生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地听课,变为互动交互式的学习,课堂容量也将发生极大的扩充,学生当堂学不了,可以回家打开电脑调用教师的课件温习,或者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这些现象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面对这种情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不尽快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将会防碍学生的正常发展,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甚至阻碍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前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尽快警醒,看清形势,不尽快地改变目前自己的被动局面,尽快地去钻研网络管理技术,创建校园网,不尽快地去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将会被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所淘汰,所遗弃。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呢?

本人认为有两点工作是当务之急,一是做好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二是做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做好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

做好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去做,谁去做?,就目前在农村学校这样的艰苦待遇下,让学校到社会上招收这样的技术人材,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再者说,我们这些年来所获得的技术是靠我们自己去自学摸索出来的,我们有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学习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搞定。就农村中学这个范围而言,也只有我们这些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担此重任。

为完成此项重任,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继续坚持自学。借助网络视频教程,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努力学习网络管理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设备,边学习理论,边上机实践操作。遇到问题多思考,学会适当的囫囵吞枣精神,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多上网查找资料,多看书,做到少花钱,多学技术。同时,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从烦琐的杂务事情中解脱出来,申请领导帮助支持,尽力推辞一些简单的电脑办公杂事,毫不吝啬地教授教职工office办公软件技术,多指导他们操作,尽量不要代替他们,让他们尽快地学会office办公软件技术。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挤出时间来进行我们的自学。

为掌握网络管理技术,我们要学习Windows Sever2003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知识,建立校园网站,创建邮箱服务器,建立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为能够胜任这些技术工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网络管理课程知识了。例如微机原理、C语言程序开发与设计、Windows Sever2003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还有诸如java、oracle、j2ee、jsp、php等等这些网络技术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不说学的十分精通,只要你去用心学习这些技术知识,能掌握这些技术知识的百分之五六十,那么做好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应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果你能学通这些技术,你就能成为高级网管了。怎么去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网上的视频教程,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你就一定能够成功。我建议大家去下载韩顺平老师的这方面视频教程,找传智播客上面的资料来学习。

二、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前文中已经提及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现在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原因也说的比较明白,一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杂事多,没有精力去备好课、上好课,二是我们的学生机房电脑少,配置落后,教育教学网络环境差。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从这两方面着手去做。第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我们自己从烦琐的杂务事情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备好课,上好课,尤其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同时对创新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老师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李冬梅是一名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用她的话讲,“课堂1/3的时间我会去演示范例并详解解决方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剩下的2/3时间让学

生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利用我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所设想的东西,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照搬我课堂上的案例”[1]。我们可以借鉴李老师的做法,在课程设计时,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做切合他们实际的东西。

第二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改善电脑设施,优化我们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环境工作了。其一,就是维护好上课使用的学生电脑,如有问题要及时排除。其二,使用好电子教室教学软件,及时控制学生电脑,演示讲解好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维持好学生上课的秩序。其三,做好学生上课使用的网络资源,主要是与教学有关的网络资料,不能让学生自由地、漫无边际地去Internet网络上乱找,这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而多数资料应由教师搜集教学资源,然后放到校园网上让学生上课利用。第四点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何做好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机制体系了。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同体、音、美课一样,属于技能考查课,并且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也举行诸如电脑制作大赛这样的比赛活动,可是由于包括教师在内多种原因,如技术、设备差劲等,农村学校不具备参赛条件、参赛资格。学生上课学了知识技能,并练习制作了作品,我们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学生即使学有所成,却无所用,结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及时有效地去评价、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目前尚处空白阶段,这需要一整套评价制度,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评价我们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地依靠考试所能评价的,它是动手操作能力的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这一评价机制。仅依靠课堂是不能尽情发挥学生的能力,应该建立学校网络平台,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尽情发挥自己才能的网络平台。就搭建学校网络平台这一块,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建网技术,将来也许会不太专业。我想将来这一块需要借助社会化、市场化帮助。就目前情况,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急需要向网络技术进军。

综上所述,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的核心,就是学习网络管理技术。 结束语

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农村现代化文化建设,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做好这份教育工作,对普及、提高农村人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我们要重视这一工作。

第五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秦安县莲花中学 王志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运用我校“四维立体四段式”教学模式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有很多学生一上课就忙着在电脑上找游戏,而对所学的内容反倒一点提不起兴趣,从而对所学的内容反倒没有学会。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业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我校“四维立体四段式”教学模式,在自学互助时段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

在探索“四维立体四段式”教学模式在信息课教学的应用中,由于信息课的特殊性,以及教材和我们的实际严重脱节,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的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了教学偏差。但是经过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注意“四维立体”教学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程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年度工会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年度采购部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