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2024-04-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共8篇)

篇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沾化、无棣、阳信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就如何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现状

近年来,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列为工作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措施,在全市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作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全市各级工商机关以宣传引导、登记服务、合同和商标帮扶为重点,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农村向农民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好处及办理工商登记的条件和程序。各县分局分别组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培训班,市局在沾化召开现场会,全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二是优化政策环境。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五优化一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实行书式审查,只要提交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即予登记。并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有效提高登记服务效率,市局在滨城分局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权限委托下放基层工商所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坚持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实现“零收费、近距离、无障碍”服务。并立足职能,对重点乡镇、专业村负责人进行培训,积极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化、契约化经营,开办农产品市场。目前,全市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89家,入社成员7210户,出资额达5.25亿元。仅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新增出资额2.01亿元,分别较去年全年总量增长69%和38.3%。经营服务范围已涵盖农林牧渔、农技服务和农产品运销等多个领域。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及发展优势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多样。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情况看,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户自办型。即农村大户、能人等利用生产、经营服务等自身优势,为解决生产、销售等问题进行自愿联合和合作;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当地涉农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性实体组织。这种运作方式,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占领市场,以合作社为平台开拓市场,以农户为基础保障市场,为新形势下实现合作社、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如阳信金地鸭梨专业合作社由该县重点龙头企业阳信金地果蔬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目前,该合作社已建立3万余亩的鸭梨标准化生产基地,年生产加工鸭梨系列产品3万余吨,带动农户4万余户从事优质鸭梨生产,形成了农业标准化产业链。又如无棣同丰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无棣同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当地养殖专业户发起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肉鸡、生猪标准化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三是农业服务组织领办型。即由基层供销社、农技等部门牵头,利用已有销售渠道以及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如沾化县下洼冬枣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阳县同益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分别由当地基层供销社、农机和农业部门发起成立;二是产业特色鲜明。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发展特色。如沾化县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目前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出资额达1.52亿元。其中,冬枣产业优势突出,以下洼镇枣农为主,共发展冬枣专业合作社43家。无棣县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实际,抢抓国家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导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达20余家。其中,近期新增同丰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元养猪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7家,带动农户2万多个。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互助性经济组织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与资金、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发展优势及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均得到了初步显现。

(一)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领办企业向合作社注入资金、技术、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农民向合作社注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优惠的农资、技术和农产品价格,合作社为领办企业提供了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农民和领办企业通过合作社实现优势互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如阳信金地鸭梨专业合作社统一为入社农户提供技术和农资服务,统一商标,并收购社员产品。农户实行果园入股,统一享有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定价、产品加价。去年,凡按合作社要求生产的鸭梨,每公斤收购价比周边高

出0.2元,每亩实现增收1400多元。

(二)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领办企业的优质生产资料、技术和管理模式,组织入社农户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保证了农产品质量。

(三)迅速推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工商部门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品牌化道路上给予了大力帮助和引导。如沾化县工商局先后引导沾化王尔庄海蜇专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成功注册“鲁王尔庄”、“渤海利国羊肉”、“鲁新合作”、“全利”商标,使沾化特色产品拥有自己的品牌,并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宣传推介,打响“沾化冬枣”、“王尔庄海蜇”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切实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已达42件。总之,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改变了以往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经营“小船出海”的方式,初步从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多方联合共同搏击市场大潮的“航空母舰”。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诸如发展水平低、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引导还不够深入。还有不少农民群众和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还有偏差,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从行业分布上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到80%以上,而加工服务业、仓储、运销类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的发展不够均衡。三是规范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进行了登记,但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提供简单的技术服务,没有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等,很难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就要紧密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和我市实际,坚持增加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时给予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市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社会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作为工商部门要深入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登记程序、优惠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让农民真正认识、了解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重要性及作用。同时,鼓励更多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引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作为登记主管机关,工商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准入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实现“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登记要件,提高办事效率。并加强与市农业等职能部门的协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监管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引导其进行规范管理,切实解决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三是围绕优势农业,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建设。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入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要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既要增加入社农户收入,让农户真正享受到经济实惠,又要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不断壮大,规范发展。

四是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完善帮扶机制。建立商标帮扶机制。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品牌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扶持农副产品商标,用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建立合同帮扶机制。积极推进“订单农业”发展,以契约化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并结合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进一步强化合同监管,积极培育信誉主体,倡导诚信经营;建立维权帮扶机制。大力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依法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篇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2010-06-29 19:00:4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沾化、无棣、阳信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就如何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列为工作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措施,在全市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作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全市各级工商机关以宣传引导、登记服务、合同和商标帮扶为重点,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农村向农民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好处及办理工商登记的条件和程序。各县分局分别组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培训班,市局在沾化召开现场会,全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二是优化政策环境。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通

知》和《关于开展“五优化一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实行书式审查,只要提交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即予登记。并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有效提高登记服务效率,市局在滨城分局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权限委托下放基层工商所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坚持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实现“零收费、近距离、无障碍”服务。并立足职能,对重点乡镇、专业村负责人进行培训,积极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化、契约化经营,开办农产品市场。目前,全市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89家,入社成员7210户,出资额达亿元。仅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新增出资额亿元,分别较去年全年总量增长69%和%。经营服务范围已涵盖农林牧渔、农技服务和农产品运销等多个领域。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及发展优势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多样。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情况看,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户自办型。即农村大户、能人等利用生产、经营服务等自身优势,为解决生产、销售等问题进行自愿联合和合作;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当地涉农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性实体组织。这种运作方式,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占领市场,以合作社为平台开拓市场,以农户为基础保障市场,为新形势下实现合作社、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如阳信金地鸭梨专业合作社由该县重点龙头企业阳信金地果蔬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目前,该合作社已建立3万余亩的鸭梨标准化生产基地,年生产加工鸭梨系列产品3万余吨,带动农户4万余户从事优质鸭梨

生产,形成了农业标准化产业链。又如无棣同丰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无棣同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当地养殖专业户发起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肉鸡、生猪标准化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三是农业服务组织领办型。即由基层供销社、农技等部门牵头,利用已有销售渠道以及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如沾化县下洼冬枣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及阳县同益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分别由当地基层供销社、农机和农业部门发起成立;二是产业特色鲜明。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发展特色。如沾化县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目前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出资额达亿元。其中,冬枣产业优势突出,以下洼镇枣农为主,共发展冬枣专业合作社43家。无棣县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实际,抢抓国家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

导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达20余家。其中,近期新增同丰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元养猪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7家,带动农户2万多个。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互助性经济组织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与资金、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发展优势及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均得到了初步显现。

篇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93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其中种植业3047家, 养殖类3076家, 运输类4家, 加工类43家, 服务类264家, 销售类82家, 储藏类4家, 生产资料类27家, 其他类2832家。在示范社创建方面, 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社18个, 省级示范社185个, 市级示范社365个, 县级示范社852个。在工商局登记的联合社3个, 其中五寨2个, 宁武1个。全市合作社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总体发展势头强劲。

近4年每年以千个速度增加。原平市发展到1173个, 居全市之冠, 忻府区、原平市、五台县累计发展总数在1000个以上。

2. 规模日益扩大。

不少新成立的合作社注册人数都达到了20人以上;一些原有的发展较好的合作社也以自身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新成员加入。目前规模在50~100人的合作社有181个, 100~500人合作社有41个。

3. 联合社建设拉开序幕。

五寨县精特优农副产品加工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注册成立, 拉开了我市联合社建设的序幕, 点燃了合作社联合发展的星星之火, 对我市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里程牌意义。

4. 产业类型更加多样化。

由主要的种植、养殖业生产领域向农业生产服务、加工服务、销售服务、渔业、技术信息、农机、花卉苗木、甚至刺绣等领域延伸。

5. 出现了一批示范效果好、带动服务能力强的典型合作社。

像代县的美意葡萄专业合作社、岢岚县的益园野生菌专业合作社和吴家庄穗丰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神池县的六合园粮油专业合作社等都是其中的好典范。

6. 公益性合作社的出现。

神池县靖松林业专业合作社, 由一名退休老干部出资10万和几个村干部出资20万, 共同注册, 不为盈利, 而以绿化乡村为目的, 在当地很有影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 贷款难, 融资难, 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资金短缺, 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由于我市绝大多数合作社起步较迟, 经济基础薄弱, 共同积累少, 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 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入社的股金。而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股金定的都比较低, 致使已成立的这些合作社多数因资金短缺, 运转艰难。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基础的赢利合作社, 提取的公积金数额也不大。目前忻州市以合作社名义贷到款的很少, 大多是依靠个人关系, 以合作社理事长个人名义贷款, 或者靠朋友或单位、企业担保, 方能贷到少量款。

2. 人才缺乏, 导致合作社运行水平不高。

目前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 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也基本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 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比如, 五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只占理事长总数的12.4%。虽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请了技术人员, 但也仅限于技术指导, 难以参与决策, 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

3. 管理欠规范, 合作社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 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 群众兴办热情高涨, 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 合作社内部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虽然合作社制定了章程, 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 (代表) 大会等必要机构, 但有些还流于形式, 很少组织活动;有些由企业改建过来的合作社, 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有的合作社“企社不分”。从中不难看出, 无论是民主管理, 还是财务管理, 都存在规范问题。

4. 重建轻管, 合作社建设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从调查情况看,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在引导、服务合作社发展工作中, 确实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但也有不少地方, 只注重发展数量的增加, 而忽视了运行质量的提高;有的在帮生上下功夫, 而在帮规范上精力不足;有的只重视争取扶持项目, 而不注重项目实施的监管。

5. 数量多、质量差。

全市9379家合作社, 其中有60%多的全部为“空壳”合作社, 这些“空壳”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纯, 不是为了套取政府项目资金, 就是为了骗取贷款, “空壳”合作社的存在, 对营造全市合作社良好发展秩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6. 合作社类型比较单一。

长期以来, 政府的推动力度小, 合作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全市合作社大部分为种植和养殖类, 加工、销售、服务类的很少, 联合社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发展模式大同小异, 不利于我市打造“小杂粮基地”战略的实现。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1. 抓好“四个规范”, 大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

一是合作制度要规范。二是合作服务要规范。三是合作业务范围要规范。四是合作分配机制要规范。

2. 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结合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和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设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和对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力度。

3. 多组织实地经验交流会。

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农村精英们, 实地参观一些优秀的合作社发展模式, 这种培训, 既形象又生动, 且极具说服力, 给人的感触颇深, 对全市合作社的发展必将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4. 建立健全合作社发展规范监管体系。

建议一方面市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 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管理, 让民间成立类似协会的合作组织, 让协会来组织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 农业农经部门只负责政策传导和规范指导。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5. 取缔“空壳”合作社。

篇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1000万元以上规模农机合作社达到558个)。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1315个,占总数的53.9%;养殖业合作社4689个,占22.3%;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2810个,占13.4%;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2186个,占10.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社员与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领办类型多种多样。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主要以村集体、企业、种植大户领办为主,村集体领办196个、企业领办55个、种植大户领办2081个。将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分布全面广泛。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已经由种养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各业全覆盖。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81个,占总数的74.4 %;养殖业合作社384个,占总数的13.1%;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190个,占总数的6.5%;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177个,占总数的6%。

(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资金互助等领域,并逐步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分配形式灵活多样。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密切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系。2011年,肇州富美佳养鸡专业合作社实行三次利润分配。首先,合作社收购社员鸡蛋的价格高于市场价2角钱,通过这种方式向社员返利56.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1.81%;其次,依据社员股金返利150万元,占盈余总额的31.33%;再次,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返利81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6.86%。经过三次分配,合作社向社员返还利润额287.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60%。其余部分作为公积金,并量化到每个社员,作为下年生产资金。几年来,已累计向社员返利600余万元,实现了养殖户利润年年都有新的增长。

(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一些合作社合作范围已跨村、跨乡、跨县,部分甚至跨省。讷河市同心乡无壳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覆盖周边9县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同类型的合作社还组建了更大规模的联合社,讷河市18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农户7560户,涉及9个乡镇、66个村,辐射耕地31.8万亩。

二、存在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省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覆盖范围较广,区域之间不平衡。从地市之间看,有的地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000多个,有的地市却不足100个;从县市之间看,有的县市发展到1600多个,有的县市仅有几个。

(三)新成立的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新成立的合作社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四)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机构因合作社缺少抵押物,合作社法人与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存在差异,造成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即使取得贷款支持,但贷款利息偏高,实现利润下降。

(五)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入社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部分农民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

三、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nlc202309040350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金集中向合作社投入。在农机方面,优先支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在水利方面将节水增粮项目优先给予合作社安排;在农业技术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保险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四是融资投入。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将合作社需要的农机设备先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然后租赁给合作社使用,通过按年收取租赁费的形式收回投资,减轻合作社筹资难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和细化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对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所得税;对从事机耕、排灌、 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银社对接,扩大合作社贷款规模,缓解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鼓励社员多、示范带动能力强,有条件的优秀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为主,发展内部资金合作互助,灵活运用资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上,要优先支持合作社必要的需求,在乡村可以利用集体闲置房屋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合作社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基地、产品储藏基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按照平等协商、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业用地转用的,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转用指标。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最缺乏的是人才支撑,特别是缺乏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要尽快制定合作社人才培训政策,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管理成员。要比照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或通过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创业、就业,给予大学生良好发展前途的未来预期。要支持和鼓励农业高职院校开办合作社专业,专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

五是建立激励奖励政策。鼓励合作社创建明星示范社,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分配机制好等要求,细化各项指标,对全省合作社进行考核,树立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篇5: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分析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

委、区政府和农林部门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使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本身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双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2家,有入社社员3100多人,注册资金280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12.5万亩,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覆盖粮食、水产、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初步体现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实力、经营能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区的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区域范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它的诞生时期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虽然宣布成立,但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仅仅只是一个装饰,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的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有的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样,既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2、社员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社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有的是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没有长足规划,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事事都依赖于依托部门指导,导致合作社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导致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合作社发展缓慢。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民拥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由此养成独立生产的习惯,组织、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能力也不强。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环境不够宽松。农业是一个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扶持,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虽比单家单户强,但由于规模小,实际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的弱者,积累财富手段单一,难度很大,况且他们还没有从合作社中得到很多实惠。同时,农业本身受气候、市场的双重制约,独门独户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户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弱,风险较大,合作社借贷融资困难,难于把产业做强做大。

5、信息服务落后,市场信息不灵。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农民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掌握信息手段单一,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使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存在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合作社受城区农贸市场销售有限性和农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双重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再所难免,增加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风险性,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组织化的主体作用。

2007年以来,各地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但农民却普遍反映他们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好处。长期以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涨价没收益似乎成了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原因何

在?除了体制政策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市场的没有话语权,对销售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各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

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更是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到更高的高度。事实上,农民通过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市场地位不断提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了重视,维权成本减少,利益受到了保护。

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优势。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的启动,各级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化服务优势,连接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强竞争能力。

二是发挥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材的智力优势。随着我区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脱颖而出,这些农村的能人、种养大户,懂技术、懂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引导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子。

三是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人员、技术、资金优势。各个部门的基层单位和人员,常年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掌握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员等优势。相关部门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或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努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

四是发挥地域产业的集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织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联合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鼓励跨区域联合,打造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姜山镇的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汇集了朝阳、丽水、姜山各个片区的154个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通过合并还使合作社从过去只能提供机耕、收割、排灌服务拓展到了提供全程机械化“六统一”作业服务,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有效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给与指导、扶持和服务。

当前,要使我区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农产品走出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现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区现代农业的进程。其对策是:

1、深化规范性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示范社建设行动就是引导和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从中每年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金融扶持力度。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当享受。

3、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每个合作社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这就要求合作社要注重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更多的无形资产。

4、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工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精神家喻户晓,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篇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分析

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依法设立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合作社及其成员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特点入手,剖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对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2005年《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入股社员2054个,辐射带动农户5.5万多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14.07万余亩。按产业分,种植业23家,林特业28家,畜禽养殖业20家,水产业10家,其他9家;按服务内容分,技术信息型21家,生产加工销售型54家,供销合作型2家,其他(农机)9家。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服务总收入1.7亿元,实现盈余652万元。分析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农民为主体,组织形式逐步呈现多样化。具体来讲,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主要是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贮藏、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类型的养殖或种植专业大户,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有10家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如小曹娥禾丰辣椒专业合作社、阳明凤鸣家禽专业合作社等。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主要是以能人为核心,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联络若干专业农户,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目前全市有60家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如朗霞杭州湾兔业专业合作社、梁弄天绿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三是农业、供销、行业协会等单位牵头引办型。就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组建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的合作社。目前全市有12家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如市瀑布仙茗产销合作社、市舜水蜜梨专业合作社等。

(二)以产业为依托,经营内容逐步呈现专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一般由从事同类产品或产业的生产、经营的农民和社团组织组成。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如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品牌等,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产业的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加工型蔬菜、茭白、水产、畜禽、红枫、竹笋、茶叶、杨梅、蜜梨、葡萄等十大特色产业都相继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占全市特色农产品的比重达到55%以上。同时,合作社制订各类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57个,注册登记商标49个,获得各级名牌称号16个,建立国家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基地33个。

(三)以民办为原则,运作机制逐步呈现规范化。从目前运作较好的合作社来看,一般都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服务宗旨,有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的章程。在组织参与上,只要符合入社条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在服务和利益分配上,坚持以不盈利为原则,对内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让社员充分得到实惠,社员无偿享受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对已建立农产品品牌的,还可无偿享受所经营农产品的注册商标使用权。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规范化合作社55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市级12家、**市级12家。

(四)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既发挥了家庭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农民通过自己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社员收入。一些运作较好的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建设,对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进行统一销售,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价格,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另一方面节约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同时,为增加社员收入,达到利益共享,合作社不但实行年终股金分红,而且实行销售二次分配,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我市实行盈余返还及股金分红360万元,受益社员1000余户。

二、当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

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规模还偏小,规模实力还不强。由于当前大多数农民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缺少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只求单干图自己发展,从而导致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50个,每家合作社入股社员平均只有24个。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合作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再生产和流动资金缺少,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实力。

(二)管理还不够规范,凝聚力还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同类产品或产业的生产经营的农民“集合体”,由于现阶段农民普遍素质不高,加之又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合作社管理人才,导致一些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还不够规范,《章程》和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执行水平还不高,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还不强,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还不够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严肃以及利益分配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社员对合作社关注度和期望值还不高。

(三)生产合作领域还处于初步阶段,产品附加值还不高。农业是弱势产业,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弱势群体联合体合作社来讲,合作的内容和项目起点固然不会很高。目前,我市现有的合作社中,90%以上都是直接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比较少。绝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还是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还比较少。

(四)发展意识还不强,扶持发展力度还不大。一些乡镇、街道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扶持不力,推动不快;也有一些地方由政府和部门牵头创办,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合作社运行缺乏活力。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因素。

三、对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几点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当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树立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理念,加快合作社资源整合,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合作社规范管理和功能拓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提升社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通过素质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社员自我生产经营能力,使合作社成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要按照分级培训、注重引进的原则,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合作社成员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经营技能、营销策略、管理经验、财务知识、合作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注重人才引进,鼓励科研专家、有特长的农技人员、营销与管理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帮助解决合作社人才稀缺问题。具体的讲,合作社社长、班子骨干、入社社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合作社社长,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奉献意识,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为民办好事的工作作风;合作社班子及其成员而言,要有过硬的生产管理技术,较强的号召力,会市场经营、会品牌经营,懂得财务管理,社员信任度高;合作社社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支持和帮助合作社发展的愿望。

(二)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发展平台。按照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抓好制度贯彻执行,使合作社发展、运行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这是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组织制度上,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完善且操作性强的《章程》,健全财务会计、收益分配和内部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并抓好贯彻落实,实现合作社组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生产制度上,要制订统一的农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控制,保障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在活动形式上,要定期组织合作社社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项活动,探讨研究解决社员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三)拓展合作功能,增强发展动力。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合作社“几统一”特有功能,使入社社员真正得到实惠、赢得好处,这是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如组建植保队,实施统一防病除虫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使社员在技术服务上得到好处。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生产资料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使社员在生产资料供应上得到好处。在做强做大合作社品牌的同时,要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等办法,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使社员在品牌共享上得到好处。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注重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的开发,拉大拉开产业链,减少市场风险,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通过促进社员增收,体现合作社的优越性,激发社员的凝聚力,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篇7: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一、我县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总体情况

西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相对较晚,最初是2007年库区移民在天生桥库区水域成立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之后沙糖桔种植大面积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随之快速发展起来。此外,精准扶贫大政策的推动,也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截至2019年末,西林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注册登记409个。在全县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以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占专业合作社个数90%以上;养殖专业合作社个数占比相对明显偏少,且正常运作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更少。

(二)本次调研对象情况

本次调研所选择的调研对象,都是从全县专业合作社名单中按种植、养殖类随机选样的专业合作社,共25家。这25家中:正常运行11家;创社模式:支部带领型1家;能人带动型9家;自愿联合型15家;行业类型:养殖型6家;服务型2家;种植型15家;种养型2家;投资方式:贷款2家;成员资金入股9家,其他的14家;营销模式:已有产品的14家全部是自产自销;管理建设:年召开社员大会9家;有会计核算9家;有固定办公地点12家;对社员进行过培训的11家;制定相应制度11家。

除了对我县进行调研外,我们调研组还到武鸣区嘉沃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嘉沃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沃柑火龙果为主,集种植金融及技术服务果品增值包装及冷链于一体,配套农业观光旅游致力于打造“三产融合”、“沃柑全产业链”为主的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嘉沃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沃柑、火龙果的种植,主动探索金融与农业的融合模式,通过汇集金融企业、渠道商、农资厂家、科研机构、加工厂、冷链运输、社员种植户等各方资源,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做法:一是出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做好合作社培育和发展工作。二是简化工商登记手续。三是农业农村局定期开展负责人(法人)培训,掌握合作的运作规律。四是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销售额准,财务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本次的调研对象看,我县当前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合作社的产权安排不合理

合作社财产支配权包括财产占有、支配和收益权。这次的调研对象中,成员资金入股只有9家,大部分“成员”并没有按照合作社章程出资,他们只是通过合作社采购农药、化肥,或者销售农产品给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这些“成员”并不能真正成为合作社的成员,他们与合作社实质上就是买卖关系。如果没有出资就不是合作社成员,也就不存在盈余返还。合作社社员有的以林地入股后,仍按照分散经营的方式单家独户作业管理,林地产权不归属于合作社,导致合作社无法统一生产作业,也不能以林地来抵押融资。

(二)合作社结构不规范

这25家合作社有16家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召开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9家召开也是走形式,只有核心成员参加,重大事情如理事长的选举、财务报告公开、盈余分配方案等普通成员均不能参与,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本次调查的专业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制定合作社章程,或者已制定合作章程但未能按照合作章程进行管理和运作,除理事长(发起人)以外,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架构不符合标准,社员各自为战。25家只有6家有正式固定的办公地点,因此,合作社与成员的联结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

(三)资产核算建账不健全

25家有9家聘请人员做账,但都没有严格按照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配备专业会计人员和进行账务处理,财务监督审计根本谈不上。在收益分配的处理上,25家合作社均没有提取盈余公积,也没有为普通成员设置明细账户登记股金和交易量(额),进而也没有按交易量(额)给成员按股份返还盈余。由于合作社内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每年享受国家扶持资金的合作社并没有把国家补助计入专项基金,更没有量化到普通成员的份额。合作社成立之初,大都未收取入社费,合作社也未能从经营收益中提取活动经费,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服务活动都是义务劳动,甚至倒贴差旅、代办和交通费用,导致合作社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由于合作社成立未收取入社费,多数为实物资产(林地)入股,合作社缺少活动经费,难以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代为做账,无法规范生产活动资金的收付管理。合作社社员购买农资、出售产品收入均未通过合作社账户管理,各自收支,合作社账户无法真实反映合作社的现金流量。

(四)产销链脱接。我县当前已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事实上并不能有效地履行生产规划、技术标准、操作监督和产品检验方面的管理职责,也不能做到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执行标准化生产流程,维护合作社对外签订的合同和承诺的产品质量标准。调研过程中,多数合作社反映,合作社负责人与厂家订购肥料、农药后,一些社员认为社长从中捞好处,非要自己另行采购不达标的低价肥和农药。施肥、喷药时令,也不服从要求,存在拖延时间的现象,结果导致合作社成员之间果品不一。另外,在销售季节,合作社联系了销售渠道,社员又不服从安排,为了早些多些出售,降低要求进行了采摘,以次充好,导致客商取消后续合同的履行,影响到合作社的声誉。个别社员还参与散户违反合作社规定竞相降价出售,致使产品价格难以统一。养殖合作社产品主要销售还是以零售为主。25家中,有产品的14家的销售渠道全部是自产自销,没有形成真正的产销链接。

(五)金融贷款扶持有难度

所调查的合作社带头人和合作社社员均未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专业合作社共有7个。未能得到银行信贷支持既有银行方面的原因,也有合作社方面的原因。银行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受理借款申请后不调查、不答复、不作为,服务态度差导致未能借款;二是大型国有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条件严苛,多数合作社难以符合贷款条件;三是银行现有贷款产品不够灵活,不能较好地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合作社方面的原因,一是合作社的性质决定合作社不需要贷款,例如八达镇坝林村吉装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其业务主要是为造林公司或个人造林大户提供劳务合作,无需周转资金,无贷款需求;二是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有一定的资金,不需要贷款,例如那佐乡弄合村益友种养专业合作社;三是合作社自身没有资产,缺少抵押物,也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无法申请贷款。加之我县当前的农业保险服务发展困难,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以及灾害评估难、保费贵等原因,保险公司不愿受理,果农也不愿意投保,合作社投保额为零,金融贷款扶持风险高,导致银行惜贷怕贷。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合作社的支持有待加强

除了少数成立比较早、发展比较快的果品类合作社能够获得政府支持,大部分合作社都依靠自己力量在发展,但由于资金筹集难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国家金融支持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这些合作社面临的困难重重。

(二)合作社理事长的自身素质

由于理事长在自身素质方面差异很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我县合作社规范化程度的不一致。一是对合作社缺少认识,对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二是民主管理意识缺乏,成员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起到作用,理事长主导合作社,唱独角戏;三是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成立合作社之后才发现组织经营管理困难重重,缺少管理经费,于是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失去了信心,没有了责任心。

(三)对合作社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县对于合作社的发展都持积极支持态度,从宏观方面给合作社的诞生及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一些部门在追求合作社数量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合作社的规范化进行引导和管理,数量较多,但总体运行质量不高。

(四)以经济实体抵押登记存在困难

比如当前我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以沙糖桔林权确权工作未完全推进,很多果农未进行确权,未办理林权证。与此同时,我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刚成立不久,林权、经营权抵押登记系统上线不及时,特别是沙糖桔抵押登记相关系统未上线,导致无法进行抵押登记,银行发放以沙糖桔林权、经营权抵押的贷款尚存在困难。

四、几点建议

(一)重视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和建设。我县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模范社可参照,因而在组织建设、章程制定、财务管理、操作流程、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细分水果种植类、养殖类、劳务输出类等)进行专门指导,明确“三会”即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和权力,保证合作社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同时,可以整合或撤销“空壳社”,由要数量向要质量发展。

(二)健全合作社财政扶持资金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应该逐步建立合作社资信评估制度,财政扶持要预先进行科学评估,对经过评估后被认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同时投入后要定期进行调研,避免有些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幌子,套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与财政资金扶持在鼓励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完善监督机制,对财政扶持的资金进行必要的审计与稽查,增强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使用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专业审计和群众监督,使财政扶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

遵循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财务管理体制。应依据原行业财务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社的财务制度。定期向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四)引导合作社树立品牌化意识

有效引导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优化达到产品优化,通过品牌竞争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相关服务窗口可以通过产品低农残、生态绿色认证指导合作社规范化生产,以产品的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打响合作社声誉,提高合作社的收益。

(五)积极推进和扩宽销售渠道

要指导合作社在巩固现有销售渠道和营销窗口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如农产品交易会以及推介会和各种节会的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品牌产品,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积极与电商平台对接,在互联网+、网络直销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拓展市场,政府应推广“党建+合作社+农户””“超市+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电商+农户”的模式,借助合作社树立的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稳定的产销渠道合作。

(六)探索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折股量化、股权设置和股权管理

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对合作社经济组织成员配置股份、对资产股权加强管理,有效落实合作社经济组织成员对经济的收益权和分配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分享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红利。

(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篇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一、石家庄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 石家庄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 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 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地推进了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09年底, 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946家, 比2008年增加846家, 增长76.9%。入社农户达到了6.5万户, 辐射带动农户达105万余户, 带动基地面积125万亩, 养殖规模达到3.5亿头只。其中, 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明显增加, 目前全市农民自愿以承包土地入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3个, 入股土地面积达0.8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4%。

为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石家庄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帮助合作社解决难题, 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比如, 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的对接方面, 市农业局与商务局联合, 对全市的农超对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明确了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单位, 使保龙仓、国大连锁、家乐福超市、惠康食品、鹏远农产品超市等五家商企与高邑县千秋、鹿泉市栈道红等20余家合作社成功对接,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保证。今年还将在各县 (市) 区筛选3~5个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 全市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有望达到100家以上;在评选先进方面, 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的通知和评审办法, 而后在各县市区搞好初选申报工作的基础上, 对9个县市区申报的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情况, 分别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综合评价和认真评审, 共确定市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在财政扶持方面, 不断增加投入力度, 2009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 对36个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 各县 (市) 区每年奖励合作组织的资金也突破了150万元,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将继续抓好典型示范作用, 开展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活动, 在全市选择50个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合作社进行扶持奖励, 这些措施有效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销售、资金等难题, 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 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生产、流通、仓储、购销、服务、信息等各个领域, 已经构成比较完善的网络, 发展进一步成熟。并且, 合作组织增速明显加快, 去年一年就增加八百多家, 总量达到近两千家, 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品牌化经营迈上新台阶。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争相发展自己的品牌, 申请商标和绿色产品认证等, 如晋州的凤祥合作社的“凤祥”牌鸡蛋, 辛集优质专用小麦协会、平山绿色散养鸡养殖合作社、鹿泉紫藤葡萄协会等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以及“行唐大枣”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 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利益联结具有逐渐紧密的趋势。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技术合作、信息合作和购销服务走向资金合作、股份制合作, 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 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测算, 同一产业, 会员比一般农户最高的每年增收1倍以上, 最低的增收也在10%以上。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推动了石家庄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促进了龙头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出口, 增强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

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 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成本较低, 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 承租、置换等需要大量资金;种植大棚菜, 需要一定资金修盖大棚等基础设施;申请绿色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等需要数量可观的评估费等。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 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资金缺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现象, 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 许多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因素, 不愿向他们提供贷款,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 但缺乏配套的具体规定, 很难落实到基层, 农民群众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因此,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日益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发展十分缓慢。

2.组织化程度偏低, 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 共同应对风险考验, 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但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石家庄市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管理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有关制度去运作和发展, 合作社和社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强, 采用一种相当松散的合作方式, 组织化程度不高, 积累和分配机制不健全, 尚未形成真正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缺乏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打算, 服务功能有待增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入社的社员少的仅有十几户, 多的能达到上百户, 且覆盖地域止于本乡本县, 少有那种加入社员众多、覆盖地域广泛、竞争实力强大的“巨无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普遍来说整体实力不强, 规模效应很难实现, 带动广大社员发家致富的能力较弱, 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很难占据主导有利地位, 经济效益不高。

3.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项目少, 科技含量不高。

在调研中, 课题组发现, 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生产销售的基本上是初级农产品, 如小麦、大枣、核桃、葡萄、苹果等等, 缺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 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低, 相关产业链短, 并且农产品的收储、运输等环节压力较大, 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另外, 由于缺乏深加工的项目, 农产品加工厂寥寥无几, 也无法实现带动当地农民群众的就业, 亦难以实现品牌化经营发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 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不上档次、整体效益差, 不能很好地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等进行广泛的合作, 引进不到农业科技项目, 造成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长期得不到改良和提升,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股民效益不明显。

4.优惠政策难落实, 亟须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和引导。

虽然政府部门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但重视、关心、扶持的力度还很不够, 缺少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和规定, 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以至很多合作社不能真正或不能充分享受到各种政策带来的优惠。如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宣传推广自己产品时, 无疑要加大广告的成本,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而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如加强消费引导、进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等, 合作社产品在闯市场的进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土地流转方面, 缺乏政策支持, 合作社用地比较分散, 不连片的经营成本较高, 许多社员发展规模养殖需要占地, 不仅没有优惠政策, 还要缴纳罚款, 极大损害了社员的积极性, 但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 没有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还有,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设备, 上新项目, 改善经营环境, 发展更多社员, 建储备库、冷库、扩大生产场地等, 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政府相关部门却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帮助, 不能满足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对策与措施

1.狠抓政策落实,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办法》, 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如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金融部门尽快调研出台信贷细则,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困难;税务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国土、电力、交通部门也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养方面的用地、用电和运输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优惠等等。今后几年内, 应当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 每年选择40~50个运作较规范、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 如对于形成一定规模, 具有一定知名度, 产品质量过硬的合作社, 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鼓励其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

2.加强组织管理, 健全内部制度, 强化培训工作。

针对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甚至有些仅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章程、一个印章的情况, 一方面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盈余分配、日常事务监督等项管理制度, 具备条件的要办理注册登记,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培训, 提高成员素质, 拓展发展空间。建议制订分级分类培训计划, 培训对象可分层次进行, 培训内容也可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或牵头人, 侧重于培训合作经济基本知识、实用技术和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等;对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成员或会员主要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和专项技术。

3.鼓励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向深加工、高精尖转型。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初级产品多, 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扶持,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发展深加工项目, 加强相关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各类涉农企业, 包括农村能人,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办专业合作社,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日益成为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此外, 要做好科研院所及高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工作, 政府部门加强服务和协调,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符合本地发展的科技项目,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 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和科技含量, 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

4.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切实破解发展难题。

上一篇:我值得你信任作文下一篇:春天的大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