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4-27

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通用6篇)

篇1: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石泉县农业局 作者:南家寨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为此,我对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石泉县位于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75个村民小组,农业户43087户,农业人口152632人,全县有农业劳动力89849人。总耕地面积28.06万亩,其中农耕地18.96万亩,临时性耕地9.696万亩。18.96万亩农耕地中,水田5.8万亩,旱地13.16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98545亩,总产72732吨,油料总产11469吨,蔬菜播种面积53998亩,蔬菜总产45305吨;生猪饲养量达到49.2万头,出栏生猪30.78万头,存栏生猪18.42万头。是一个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山区县。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农业生产存在着品种落后、技术落后、信息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不法商贩投机倒把,坑农害农 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历史。它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经济互助与合作。有利于化解单个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池河镇明星生猪合作社于2007年注册成立,有社员187人,理事长刘家满,理事会5人,监事长廖元江,监事会3人。社员主要是年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社员入股500元/股。主要从事饲料、兽药销售服务,生猪销售,仔猪订购,资金扶持,建圈和生产发展指导。实行的是“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注重管理措施。采用了“八统一”的管理方法: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圈舍建设规范、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产品定单收购。采用“五良”(良种、良法、良医、良料、良效)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聘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准则,及时编制财务计划,准确开展财务核算,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完整保存财务资料。严格执行财经法纪,坚持勤俭办社、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原则,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为提高本社经济效益提供服务。以服务成员、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于生猪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明星村生猪产业的发展,使生猪产业成为明星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省、市农民增收现场会分别在我县召开,现场参观了

明星村生猪专业合作社,省市领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10年被石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专业合作社,奖励价值8万元皮卡车一辆。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登记在册成员2035户,带动农户10200余户,实现销售总额3189万元。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形成了多种主体牵头兴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的格局,弥补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足,解决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新形势下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二、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身建设不规范,成员管理松散。多数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都比较规范,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内一直没有召开过理事会和监事会,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社员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机制,大部分社员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组织

与会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合作社发展的不稳定。

二是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是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连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连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仅靠初级买卖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在经营规模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村为单位,跨乡、跨村和联合办社的相当少。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销售上,缺少自身的专业生产基地,设备也比较简陋,社员数相对偏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对于单个地区和个别合作社有益,还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受益,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商标建设情况不尽人意,目前仅有鬼谷子腊肉、石泉红草莓等几家合作社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而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对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和发展期间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还远远不够,没有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三、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合作社事业。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产销联合,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

(二)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

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信息沟通,引导农民开辟经营渠道,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的合作社的成立,从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解决好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五)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县各级要每年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开展和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

(七)开展试点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要立足当前实际,对明星生猪专业合作社、堡子草莓专业合作社、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振兴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批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篇2: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局副局长孙学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12年7月,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 296 户。近两年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水域等资源,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等方式,大量从事特种种植、养殖,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新办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引导、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给予各类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资金帮扶,于是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我区而言,目前较为知名的专合组织有南充市益民蛋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嘉陵区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最多的达到 130人(南充致远芦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少的也有 5人,而且就我区专合组织发展态势,仍然是上升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服务专合组织方面,结合自身职能,做了大量服务工作,特别是登记服务方面,各工商所可以说是尽职尽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服务到位。

二、登记与服务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们工商部门在开展专合社登记的同时立足商标、广告、合同、市场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综合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提高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局实行的三四五

六工作机制。包括在基层登记场所设立绿色通道,推行申请、受理、登记一条龙服务,公示登记流程、时限、专人咨询等。

二是严格执行登记不收费,监管不罚款,年度不检验的规定。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和宣传。近几年来,我局认真开展基层登记监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发挥我们工商部门覆盖面广的特点,面对面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是经常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的农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五是主动开展行政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管理营销水平,指导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特产牌子,相继注册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标,同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规范的合同订单,促进了合作社增效、农民致富。如我局推出的“五站三进” 助农模式,在大通镇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了登记惠农服务站、红盾护农联络站、合同行政调解站、12315维权站、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等“五站”,通过“五站”进村、进农户、进合作社等“三进”,深入实施红盾护农、登记惠农、商标富农、合同助农等战略工程。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随着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逐步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开始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踊跃创办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1年底我区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户,出资总额15366.94万元,成员总数 1836 人,同比增长16 %、17 %、19 %,较去年相比有较大增长。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

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

经济逐步由分散作业向规模生产转变。由提篮小卖向订单购销、超市销售、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流通业态过渡。很多专合组织与大的龙头企业或经销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有的合作社还有自己的生产标准,有的合作社还大量使用自己的商标,如与燕京、汇源的联系;益民鸡蛋、河西红萝卜、绿康等。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显著,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合作社在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比如河西蔬菜远销香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央、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专合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问题。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实力比较弱。特别是其资产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能得到贷款的合作社少之又少。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国家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落实到位尚需时日。

三是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我局也存在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发展合作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些合作社完全没有运作。目前,不知大家了解没有,一些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优惠政策而挂名成立。比如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交给种植能手统一经营,返聘农民工,支付农民土地租金、劳务费。合作社既没有民主管理也没有与社员农产品的交易。实际上变成了土地出租、劳务雇佣关系,农户无法享有产品经营收益。这种情况一旦退出将面临赔偿。四是合作社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家肯定也清楚,目前合作社普遍不重视章程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定章程的更是少之又少。章程内容不完善、不严谨,民主管理不到位,运作管理过程松散,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合作社自主商标较少,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即便有些合作社使用了商标,也是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或者是农村经纪人注册的商标,以合作社自己名义注册的商标少之又少。目前全区涉农商标共181件,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商标仅有18件。

六是合作社监督有“盲区”。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为主、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行为的规定较少,对违法行为处罚较为宽松,因此出现了只鼓励不限制,只发展不监管的倾向。我们知道,目前合作社存在虚假合作社、出资不实和违法经营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加以规范,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工商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立足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农村政策发展,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登记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进

一步把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摸透,形成报告,供上级研究制定适应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宣传,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制度完善、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学习。

三是进一步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积极尝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专合组织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四是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家乐,农机服务,土肥植保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业务范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服务,满足农

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经营需要。

篇3: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动力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存在的误区

第一, 简单地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指标来说明其发展状况, 认为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越多、增长越快, 该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发展得越好。事实上, 仅用数量指标既不能反映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的情况, 更不能反映其经营情况。在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时, 其覆盖农户的比例是一个较好的指标, 既直接反映了其覆盖农户的情况, 也间接反映了其经营情况。

第二, 脱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济条件———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比较、判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简单地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寡、增长的快慢、加入农户的多少判断一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否滞后、是否合适, 这种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事实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最终受制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它的发展是否滞后、是否合适是相对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的。

第三, 存在夸大政府作用的趋势。许多有关报道和研究简单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好或不好主要地归因于政府。显然, 这也是不恰当的。如本文将要讨论的, 政府作用的确是重要的, 但不是第一位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主要是农户———的参与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必须分析农户参与的动机及其决定因素。

二、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考察

(一) 覆盖面与地区分布

截至2008年, 海南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1家, 成员1.39万, 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1.3%,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3月底, 全国这一比例为1%) , 但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 (农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80%以上) 。

海南各市县比较而言, 海口、三亚、屯昌、澄迈、东方、保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相对好些, 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在2.0%或以上, 较多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指山、琼海、定安、儋州、琼中居中, 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为0.9%-1.6%。文昌、万宁、乐东、陵水最为落后, 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 前三者是0.4%, 陵水只有0.3%。临高、白沙和昌江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数据。

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关系看, 我国、海南及海南多数市县主要农产品商品率接近或与农业发达国家相当 (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80%以上) , 而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却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 海南各市县中这一比例较高的三亚也不到农业发达国家的3%。这些数据表明, 海南及其各市县以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注:某农产品商品率= (农村居民人均该农产品产量-农村居民人均该农产品消费量) /农村居民人均该农产品产量*100%;公式中所需数据或直接源于《2007海南统计年鉴》或根据其上有关数据计算所得

(二) 产业分布

如表1所示,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加工运销业所占比例很低。截至2008年, 海南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1家, 其中种植业538家, 占56.5%;养殖业319家, 占33.5;加工运销业仅42家, 占4.4%。从事农产品加工运销的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太低是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种植业中,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在蔬菜、瓜果领域, 占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以上, 有少量林业、花卉专业合作社, 粮食种植领域专业合作社鲜有。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状况主要是由各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决定的。如表2所示, 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商品率都很高, 都在90%上, 而粮食商品率相对很低, 只有42.3%, 所以,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领域, 其中, 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又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领域, 粮食种植领域专业合作社鲜有。

(三) 组织规模与业务情况

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是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截至2008年底, 海南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1家, 成员约1.39万, 股金约2.89亿, 平均每个合作社仅有成员15个、股金约30.3万, 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3月, 该项指标全国平均水平约12个) , 但平均每个合作社股金仅约全国平均水平的36.4% (2009年3月, 该项指标全国平均水平约83.3万) , 两项平均指标均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悬殊 (以美国为例, 合作社平均成员规模约900个, 平均股金规模数百亿美元) 。

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能力。目前, 海南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提供种子、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等, 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 (特别是深度加工) 等增值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少 (因为开展加工运销业务需要较大的组织规模与经济实力) 。如前所述, 截至2008年底, 在海南, 开展加工运销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4.4%, 其中开展加工业务的就更低了, 仅占总数的1.8%。

(四) 内环境

从内部正式的制度结构来看, 目前,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依法制定或完善了章程, 依法进行了登记, 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符合合作社原则的制度结构与组织架构。但多数合作社在实际运作中与规范的合作社制度尚有较大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许多专业合作社———特别是那些由供销社、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村支部、村委会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选举理事会、理事会聘社长流于形式。在这些专业合作社中, 主要领导人 (理事长、社长等) 基本上是由领办主体任命, 民主选举、理事会聘任仅仅是个形式。二是“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 社员对专业合作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没有多少发言权, 所有者权益受到侵犯。三是盈余按交易额分配的比例很低。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社———特别是那些由供销社、商业企业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在经营中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没有把为社员服务作为主要目的。这些问题严重地伤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效率。

从组织文化来看, 由于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雇员对合作社宗旨、价值是认同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雇员缺乏必要的合作习惯。

(五) 政府作用

1、立法支持、规范。

2006年10月以来, 我国颁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内的一系列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据统计, 2009年5月底, 海南在工商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54家, 比2008年底增加了603家, 月均增长12.7%。

2、教育培训。

为推动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各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并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远不够。据调查, 全省各级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员及全省村干部基本上都至少参加过一次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政策法规的宣传会议或培训班, 但他们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和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人却不多 (约1/3) ;全省绝大多数普通农民都没有参加过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门的教育培训, 也没有读过有关书籍和资料, 也就不可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和方法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培训不足构成了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3、政策支持。

(1) 免费办理登记和审检。 (2) 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 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销售自产农产品, 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配种、疫病防治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 财政与信贷支持。各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资金, 扶持示范社发展, 支持其开展信息、技术、产品认证、市场营销服务和成员培训等。各项支农资金和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这些政策支持有效地降低了组建专业合作社的成本及其运营成本, 部分地克服了其融资相对困难的问题, 增强了经济力量, 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但现有政策支持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政策支持上的平均主义。例如, 三亚2007年给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贴5万元, 海口2007年给9月底前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每家补贴5千元。政策支持上的平均主义激励了合作社组建上投机,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甚至并非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而可能主要是为了获得补贴;不利于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因为政策支持上的平均主义对规模小些的合作社相对更有利, 事实上, 政策支持上的平均主义可能是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的一个重要的诱因。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有限, 融资相对较难仍然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三是一些地方政府, 主要是一些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村支部、村委会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存在对合作社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干预的现象, 主要是对合作社主要领导人产生的干预。

(六) 小结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来看, 由于较高的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海南主要农产品商品率已接近或达到农业发达国家水平) , 由于政府有效的推动与支持, 以及广大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的提高, 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当迅速。据统计, 2009年1-7月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月均增长率达11.4%。

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的比例来看, 覆盖面还很低, 到2008年底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仅1.3%, 带动农户的比例约18.5%, 远滞后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从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表现, 即为农服务的情况看, 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服务能力有限, 其业务主要是提供种子、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等, 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 (特别是深度加工) 等增值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很少, 且多数合作社与规范的合作社制度尚有较大的差距, 成员与雇员缺乏必要的合作习惯, 组织效率不高, 从而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从政府作用来看, 教育培训还远远不够, 政策支持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问题。

三、推动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不足是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 推动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须加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教育培训,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必要的认知条件。

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党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文件及其各项推动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重要信息。

教育培训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官员与职员、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成员与雇员;广大农民。

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与具体形式:一是法制化。依法组织与开展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教育培训, 防止形式主义与“冷热病”。二是内容具体, 形式多样, 针对性强, 讲求实效果。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培训对象设计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并不断创新。三是综合运用多种形式, 如创办论坛以交流经验;通过报纸、小册子、杂志和书籍广泛扶持合作教育;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和信息纳入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农业院校设置有关专业、开设有关课程;建立合作社学院培训合作社雇员和领导人;通过电影、广播等媒体推广合作运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组织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委托合作社组织、有关单位、农业院校开展合作教育培训;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支持合作教育。

(二) 组织规范化建设

所谓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即依照合作社价值和原则规范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结构和管理体系, 实践表明, 这是合作社组织效率的必然要求和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如下:

1、基本原则包括:

(1) 循序渐进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有一个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2) 差异化原则。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同时同地同一产业内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与进程可以且应当有所不同,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 规范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发展中规范, 先发展后规范, 边发展边规范;通过规范促进发展。

2、主要内容包括: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有关法规, 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 并依法登记。 (2) 依法建立以社员 (或会员) 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社长) 和财务会计制度, 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合作社“社员所有、民主控制、为社员服务”的性质。 (3) 依法严厉制裁合作社“民主选举理事会、理事会聘社长”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 杜绝合作社主要领导人 (理事长、社长等) 任命制;依法严厉制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4) 在盈余分配中, 逐步提高按交易额分配的比例。

(三) 提高服务水平

1、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对多样化

服务及其变化的需要, 不断开拓服务领域, 调整服务内容。目前海南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在继续搞好并不断完善原有技术、信息等服务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农机、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服务, 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的属于合作社组织自己的公司。

2、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 持续提升服务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同其他任何市场主体一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不断地提高其服务及其产品质量、降低其服务及其产品成本, 使之在同业中占优势。

(四) 发展社间合作

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极大地限制了其服务能力。而社间合作是合作社组织实现快速扩张、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服务能力的途径 (当然合作社在发展中也通过吸收新成员扩张规模、实力与能力, 但这一扩张途径速度较慢) 。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间通过相同专业的与跨专业的合作、地方的与全国的自下而上的合作, 建立起不同层级的 (乡镇-市县-省) 地方联合组织和全国性的联合组织。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间合作应以建立相同专业的市县联合组织为主 (当然, 如果条件具备, 也可以进行跨专业、跨市县、甚至跨省合作) 。

(五) 改善政府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体系化、法制化。

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尽快建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系统的 (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业务、人才等) 支持体系, 加快这一体系的立法进程, 防止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任何形式的控制和过度干预, 减少政策支持的随意性, 保证政策支持到位。

2、政策支持导向明确。

根据海南农业生产经营实际与发展趋势,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主要支持其开展信息、现代农业技术、农机、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 农产品 (包括林、畜牧、水产品) 认证、品牌建设, 发展海南具有竞争力的热带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 发展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业。

3、政策支持适当, 形式灵活多样。

支持形式的选择以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和为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能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基本原则, 防止过度支持。

(六) 开拓筹资渠道

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主要源于成员投资, 而成员 (以小农户为主体) 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 致使其资金短缺、筹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情况已成为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迫切需要开拓筹资渠道。一是坚持开放的社员原则, 在保证农户成员控股的前提下, 积极吸纳一些筹资潜力较大的非农户, 特别是一些实力雄厚的法人加入合作社组织;在保证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的前提下, 允许股金分红, 并适当增加股金分红在盈余分配中的比例, 激励成员扩大投资。二是引进股份制机制, 在整个社会范围筹资。三是负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筹集发展资金, 除扩充自有资金外, 也应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适度利用外部借入资金。四是发展加工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开展对外盈利活动等, 增加合作社收入, 增强自身积累能力。五是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如政策性的信贷支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支农资金的扶持范围等。

(七) 吸引人才

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有良好合作意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是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这样的人才机制要求:一是对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经理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其工作绩效, 给予他们合理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待遇。二是严格按照工作绩效和能力确定职位晋升。三是在坚持民主控制的前提下, 赋予管理人员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及各市县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Z].

[2]、农业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工作的意见[N].农民日报, 2009-06-23.

[3]、何国平.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4]、关于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Z].琼农字[2008]123号.

篇4: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目前,海城市共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7个,会员总数26,502名,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9%;带动农户27,148户,占农户总数的10%。总资产47,750万元。其中种植业32个,养殖业11个,种养结合的4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的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合作意识薄弱

合作社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合作社,使得合作社的发展受限。

2.2内部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有些专业合作社,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合作社、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3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2.4合作社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合作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2.5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技术匮乏

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合作社发展的脚步。

3.如何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合作社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合作社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合作社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第二,保持主体间信息的畅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第四,加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储备,根据合作社的机制明确分工。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合作社对农民进行培训,结合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合作社也可以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篇5: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赵淑敏

汤阴县地处豫北地区,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农业劳动力23.3万人,计税耕地面积55.19万亩,全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现状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汤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先进县,安阳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004年,全县“三超”(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扩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3.6亿元,利税达2.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力。该县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扩张缓慢。2004年,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有1家,占全部涉农龙头企业的2%,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还较少,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般地说,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如果没有农民适度而有效的组织化、龙头企业很难直接与众多而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该县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买断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消弱了龙头企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正常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微薄的利润使农户失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处于被动的、依从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产业化内部分工中,农户主要负责生产和加工,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清楚,对整个产业链实现的全部利润更是心中无底;与中介组织相比,农户显得单枪匹马,缺乏谈判的必要信息和经验。因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应是双方利益协调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被动接受,没有农户与中介组织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农产品质量较差,监控体系不完善。我县农产品仍然存在“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无论从结构、质量、专用化、多样化来看,还是从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与监督控制乏力,严重地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农民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经过全面科技培训的农民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还是传统农业当家,靠土里刨食为生,商品意识不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能力低。

(六)产业经营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传播渠道少,农民获取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管理、技术知识掌握少,往往跟风发展,盲目追随,造成产业趋同。该县食用菌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种植公司很多,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联合,影响了科技含量的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环节,没有农户的加入就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成立作为农户授权的代表和组织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谈判,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户可

依托基层政府或谈判能较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的经济组织参与谈判或赋予农户完整的独立人格,让农户自律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进程逐步推进,过去那种“体力型”的劳动力要逐步向“智力型”转移,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使每一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尽快富裕。

(四)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处理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深化改革、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的关系,为土地经营集约化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篇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上一篇:老师对家长自我介绍下一篇:《假如我能活下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