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2024-05-21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精选十篇)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1

一、以朗读为镜, 让语文课堂蓄养大气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 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敏化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游弋和意境的抵达。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学习中, 教师以范读切入, 让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们借助朗读感受北方汉子的情怀, 字正腔圆的范读, 淋漓尽致的挥洒, 学生们汲取的不仅是文字, 还有那豪放粗犷的民族情怀。只见教师用心地朗读着,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时而蹙眉, 时而舒展, 让人沉醉;语调时而高亢, 时而低沉, 让人倾心。而学生们齐刷刷地将目光聚集在课本上, 有几个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小声朗读, 教师一口气读完, 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老师, 我读”, “我也试试”在学生们的争先恐后中, 教师把掌控课堂的权利交给了他们。学生们有的发挥小组的力量, 百花齐放, 也有的独自花开, 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 课堂上仿佛出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忘情了, 没命了, 锤起腰鼓, 鼓声震天……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灵动课堂。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没有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 就从最纯粹, 最直接的范读开始, 激发朗读热情,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积蓄力量, 涵养大气。进而将这种养成之气付诸于课文的朗读中, 而课堂也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朗读中散发出一种磅礴之气。

二、以音乐为匙, 让语文课堂开启灵气

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本传达的意蕴和思想, 需要学生停住脚步, 俯下身来发挥想象, 拓展思维, 于无声的文字里比较、揣摩、欣赏。而音乐恰恰具有神奇的引领作用, 跳跃的音符, 起伏的节奏, 可以引领学生沉浸文本深处, 营造美好的境界, 让学生载着深情款款, 载着情真意切, 走进无边的想象中, 开启语文课堂的灵气。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教学, 教师在四个关键环节中融入音乐, 让跃动的音符与文字共舞。首先, 播放轻音乐, 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 教师以动情的叙述引领学生走进黄山之景,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接着, 在品味阶段, 为了突破黄山三大名松的特点, 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 在舒缓的音乐中, 学生感悟“遒劲”、“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等词语承载的内涵;另外, 在学生熟悉了文本之后, 教师又一次播放音乐, 学生们自由地练读, 互读, 熟读, 背读, 以读促思, 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们仿佛漫步于黄山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遒劲的奇松……最后, 在文字、画面、音乐的交汇中, 教师让学生作为黄山的导游, 写一段导游词。这次, 学生们彻底入迷了, 陶醉了, 他们将自己置身于黄山奇松之中, 用真情的语言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跃动的音符成就了灵动的课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音乐这一“佐料”, 为语文课堂烹饪出了一道“美味”。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 且听风雨, 细捻文字, 感受黄山风景区松之奇特,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俊美, 奏响了语文课堂上一曲灵动的乐章。

三、以创新为梯, 让语文课堂孕育神气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对击始发灵光。” 语文课堂的灵气来自于一种创新的精神, 学生行走在课堂上, 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擦燃创新的火焰, 这样的课堂将摆脱传统的呆板, 而富有博大的精神气息。 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主表达, 敢于争辩, 而教师要善于引导, 积极鼓励, 保持教学语言的“新鲜”和“激情”, 让语文课堂在博大的精神气息中生生不息。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一课教学, 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让学生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师:学完了课文, 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我明白了“物尽其用”的道理。生:我认为每个人要正确看待自己。师:说得很有哲理, 你喜欢哪一只水罐呢?生:我喜欢破水罐, 是它每天的浇水, 成就了一路花香。生:我喜欢好水罐, 如果没有它, 怎样完成挑水的工作?学生的思维多围绕着两只水罐进行, 忽然, 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 生:我都不喜欢他们, 而喜欢挑水工。这样的回答让教师为之一振, 师: 为什么呢?同学们以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生:因为他是一个伯乐, 他发现了两只水罐各自的优势, 充分利用, 才有了既完成了工作, 又做到一路花香……没想这位同学的观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我喜欢一路花香, 所以, 我建议把好水罐砸破了吧!生:我也不喜欢好水罐, 它骄傲自大……

创造性思维让课堂盈满灵动的气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没有将主动权紧紧地握在手中, 而是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在交流中质疑, 在质疑中争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而提升, 那些观点和主张优劣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样“生动”的课堂凝聚了学生们的神气。

四、以评价为媒, 让语文课堂生发和气

灵动的课堂离不开灵动的教学语言, 立足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但是不能卸下主导的重担, 合理而有效的“让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快乐, 对课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课堂评价中, 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你对刚才同学有什么想法?”“谁有补充的?”以评价为媒介, 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学中, 师生一同品析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教师出示多媒体:“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师:从这句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老人的辛苦, 脸很瘦, 皮肤很黑。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和善, 一双慈善的眼睛。生:我觉得老人很能干, 虽然有点瘦, 但是精神矍铄, 给人老当益壮的感觉。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干劲十足,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 表现了“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 面对学生的争先恐后, 教师一直侧耳倾听, 最后利用评价给学生以鼓舞。师:你们的回答真的令我出乎意料, 因为你们能从一句简单的外貌描写中得出老人的辛苦与和善, 得出老人的瘦而不弱, 得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 对生活的乐观与旷达……是你们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对工作充满热情, 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老人。

中肯的评价赋予了课堂以生命的灵动。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最初的预设是学生借助外貌描写能够体会到老人的“精神矍铄”。然而, 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 学生们的思维居然走了那么远, 跳了那么高。事实上,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优势是把教师“轰”下讲台, 把学生“扶”上讲台,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合作, 在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锻炼, 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富和立体起来。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 而应当是生命和鲜活的彰显。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 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 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 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方法, 设置“多渠道”, 在尊重学生天性的条件下, 激发学生热情, 发展学生个性, 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方显生命的厚重。

摘要:课堂的灵动来自于学生的灵动, 学生的灵动来自于课堂的唤醒。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当是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教师应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 探索如何以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拓展阅读, 从多层面, 多角度打通经脉, 让学生带着期待和激情沉浸课堂, 让语文课堂上流淌出灵动的音符。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云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J].学周刊, 2015 (05)

[2]陈晓冰.情理相润, 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0 (09)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2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生本教育的关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堂,把学生变成先生。让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生本团队,优化生本课堂,组织调控,激发了全体同学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生本教育;生本团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25-01

1.科学谋划,转动课改方向盘

1.1实施“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策略,打造“以生为本,灵动高效”的化学课堂。“先学后教”是指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展示的基础之上,根据学情和认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或导学提纲,学生依据导学案或导学提纲开展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

“以生为本”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教学以生命为根本、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成为契机、以生本为终极。

“灵动高效”就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灵活,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追求效果最佳化,效益最大化,效率最高化,发展最优化。

1.2构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智慧引领――训练达标”教学流程,让理念转化为策略。“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独立预习和合作讨论两个方面。这一环节可以当堂进行,也可以提前进行,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以导学案或导学提纲为“线路图”,首先独立看书、查阅资料、尝试练习、找出问题;然后对子间就问题进行互助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或向其他小组取经,或在展示环节上提出供大家思考、讨论,供教师点拨、讲解。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是一个巡视者、指导者、合作者。

“展示交流”是指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协调下,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选派不同层次的代表,以多种有效方式,将本组的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的疑难问题、自己的观点等向全班同学展示,不到位的方面,其他同学补充。这一环节,学生都是参与者、倾听者、评价者,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评价者。

“智慧引领”即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或老师对展示的情况进行点评、梳理、归纳,就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点拨、小结,对不全面的地方加以拓展延伸,对亮点进行提炼升华。此环节,师生都是引领者。

“训练达标”即教师或师生共同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状况等,分层、分类设计有针对性、有坡度的训练题,进行分层达标训练,以达到了解学情、提升能力之目的。训练一般当堂完成。教师和优生对学困者给以适当帮助。

1.3提出四大教学基本要求,让策略转化行动。为了让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更好的把握改革尺度,防止出现过左或过右倾向,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大基本要求,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提高“四个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情感体验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度、提高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度。二是有效协调“四个关系”:有效协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有效协调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有效协调轻松形式与丰厚收获的关系、有效协调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的关系。三是建立“四个体系”:实用的导学案体系、高效的小组合作体系、科学的教与学评价体系、特有的课改文化体系,以体系支撑课改。四是实现“四大转变”: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教师职能由传授式向引领式转变、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学生学习由接受式向自主式转变,让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中悄然而至。

2.开展活动,驱动课改四车轮

2.1开展四级培训,奏响课改协奏曲。滚动培训教师。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为了让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课改操作策略。“枕中云气千峰近,开窗放入大江来”,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导”,坐下来“研” 等方式,教师们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课改的实质就是改变传统地教与学关系,逐渐形成了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信仰,初步探寻到了有效实施课改的操作策略。

适时培训家长。学校有其高度地社会性,方方面面倍受社会关注,更受家长关注。课堂改革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学生家长不了解、不支持,将难以推行。启动课改之初,我校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召开了多次家长培训会,并且利用“访万家”之机与家长进行进一步交流沟通。通过培训与沟通,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了解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开展教学改革的原因,误解消除了,阻力没有了。

随时培训学生。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改,积极参与课改,掌握自主学习、合用学习、探究学习的策略,各班级对学生进行了系列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有:如何利用导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课堂上如何大胆展示、课中课后如何进行学习反思等。通过培训,学生学习渐入佳境。

定期培训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小组长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以班为单位,定期对小组长进行了跟踪培训和指导。

2.2举行“讲、评、研”活动,唱响课改行进歌。教师们在实际课改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求解决之法,“讲、评、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研究平台。一年来,各教研组每月定期举行1-2次“讲、评、研”活动。每次活动都有研究主题,挑选2-3名对这一主题研究较透的教师讲引路课,介绍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大家围绕困惑之处展开讨论、争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策略。活动时,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和学校分管领导都亲临现场指导。每次活动都能有效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3.初显成效,增添课改新动力

经过一年的课改,今日的熊绎中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有了教育智慧,敢于放手,放弃了霸主地位,主动融入学生之中,课堂有了应有的温度;学生得到了解放,课堂上能够冷静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积极挑战问题,主动生成智慧,全程体验快乐,生命因享受课改盛宴而狂欢……

如何打造机智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堂;学习方法;机智灵

一、语言机智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他读到“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时,把“一根”读成了“一个”。此时,立即有学生指出错误。我随即答道:“果真是一个鲁莽的‘张飞!”既是对那位学生读书草率的一种批评,也是对课本中人物的一个评价,学生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此时,教师正是运用了幽默的语言,善意地帮助学生。而学生的笑,则是领悟,更是获取知识的快乐。

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创新机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否,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打破教学常规,先教学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这一点韧性指什么?”学生来了兴趣,立即在这一个段落中找到了相关句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院子里那些花是指什么花?”学生纷纷在第三节中找到了那十四种花。此时,我适时引读:“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齐读第四节。接着,我又引读:“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复读第四节。最后,我再读:“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激昂地读道:“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在这打乱自然段的一唱三叹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也对作者的写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应该归功于对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吧。

三、板书机智

新颖的板书有时不仅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机智,让学生在欣赏板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机智。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板书课题时,故意只写了“天游峰”。立即有学生喊道:“老师,错了,错了!”我说:“哪里错了?”学生说:“缺了个‘扫路人!”一下子,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没直接列举人物的特点,而是采用了画图:一支半截蜡烛,里面一个藏着秘密的金属管。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逐步想办法时,我就在那燃烧的蜡烛上画上一道虚线,以显示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在讲到杰奎琳端走蜡烛上了楼梯时,我把蜡烛的火苗改成了一缕轻烟,学生也因此而长吁了一口气。当他们再读课文时,那种紧张气氛和人物的镇定在学生的朗读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四、生成机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正是这种统一,给予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九色鹿》的结尾时,我最初的设计是:“如果你是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怎么处置调达?”学生们畅所欲言,但说的惩罚越来越狠。有的说“我要将他斩首示众”,有的说“我要将他凌迟处死”,还有的说“我要将他五马分尸”……固然,学生的回答是对调达背信弃义的不屑,也是一种对恩将仇报的小人的痛恨。但这难道是我想取得的预期效果吗?这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学生回答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调达听了九色鹿的话后,他就要离开了,今后他该怎样生活呢?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这个时候,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调达啊调达,以后你可不能再这样恩将仇报了!”有的说:“调达,你知道吗?言必行,行必果。你可不能再做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了!”……相比之下,学生多了许多宽容,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打造高效灵动课堂 篇4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始终精神饱满, 目光有神, 满怀激情, 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 富有感染力, 要活泼风趣, 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时而如高山流水, 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 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 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教师还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 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 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 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 伯牙乘一叶扁舟, 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 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 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 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 此时伯牙肝肠寸断, 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 “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 伯牙—— (学生齐读)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我强烈的渲染下, 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的激情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 整堂课学生激情绽放, 更好的实现了情感教育。

二、问题探究

1.质疑问难:疑是思维的开始, 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多思善想, 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 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 在教师的点拨下, 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进入课文情境。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 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 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自主探究。

三、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 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 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 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 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 仔细看, 仿佛身临其境。此时,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 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 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 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拓展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 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 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 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 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 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 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 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 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 与小动物们为伴, 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 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 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 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进入情境。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 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 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 感受语言, 培养语感, 感悟生活。

摘要:创设情境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 借助音乐感染, 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创设情境, 提高阅读质量, 从而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现实情境,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5

**小学抓住县全面实施教学竞赛活动的有利时机,确立了以深入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倾力打造“灵动课堂”的工作思路。该校在校本教研方面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开展“磨教材”活动。主要抓好两点:一要磨出脉络,结合绘制知识树,构建起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网络图,教学中做到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二要磨出品味,结合小课题研究,深入实施微观教研。每一个学科根据实施新课改以来出现的问题,选取几个有价值的小课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寻找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开展“品课改”活动。一品各科课程标准,仔细研读,细细品味,领会其精神实质。二品先进教改经验。“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先进经验,以及我们身边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课改典型的宝贵经验。

打造初中灵动的政治课堂 篇6

一、提问——激发灵动

当学生思维圄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提问是拨开疑云的阳光: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 识迁移时,提问是顺利通向彼岸的桥梁;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提问是大海中的导航灯;当学生胡 思乱想、精力分散时,提问是轻轻敲响的小警钟;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问是引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适时适机适度地提问是激发灵动的源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这时设疑提间,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间,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二、思维——培植灵动

有句很时髦的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是一棵芦苇,讲出人在大自然面前却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和脆弱:然而因为人会“思想”所以即使被自然摧毁依然高贵,因为他能坦然地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大自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是思想者中的思想者。所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J'政治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 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的倾听,适时的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的一段对话:儿子:“老爸,我同学家装新居时都买了背投电视、笔记本电脑和进口音响,还称之为‘新居新气象’,咱家也去买吧。”爸爸:“好,儿子,你放心,咱家也有这打算。”妈妈:“我看你们父子俩头脑发热了吧,这房子的贷款还有十万呢?不用还啦?”儿子:“啊?还欠这么多钱啊!”并且请学生出来表演这段对话。紧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儿子的话体现了一种什么消费心理?假如你是这位“儿子”你会怎么做?攀比心理在中学生中蔓延,我借助学生身边的对话,从学生内心出发,引出课本中种种消费心理的理论知识,并由学生自发地得出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下会有何严重后果和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三、交流——彰显灵动

交流的前提是个体成员是否存在差异,没有差异就不用交流,也无法交流。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个体差异,教师可适当指导,引发矛盾冲突。一方面可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和他们平等的对 话。从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主走而引发他们产生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时马上质疑或迫间,让学生说清自己的设想和方法.也可茧励学生用举反倒等方注来丘驳他人的观点。

如专题《奥巴马新政》的教学片段:事先让学生就奥巴马新政的内容自己写一篇小论文,主题围绕奥巴马新政最后走向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课堂将学生分成两A小组,展开辩论。

师:为应付金恩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效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思考:奥巴马新政最终是走向成功还是失败?

组(1)代表:我认为是成功的。在经济增长滞缓时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奥巴马玫府通过财政赤字剌激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的缓解金融危机,从而最终走向成功。

组(2)代表:我认为不可能走向成功,因为罗斯福新政的例证摆在这里,罗斯福新政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剌激积极发展的方针为美国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奥巴马走了与罗斯福相似的-条路,所 以我认为他最终不可能走向成功。

师:两个人的说法都很有道理,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如果是当选美国总统,面对金融危机,你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积极参与,都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节课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惊叹于学生奇妙的思考,与学生品味着探索的乐趣,享受甘甜的收获,也一起生长智慧。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的几次质疑与追问以及鼓励学生展开辩论的做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深 入思考,不断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无形之中,学生的话茬打开了,变得能说会道了,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政治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灵动”,充满灵动的政治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灵动的政治课堂,只会淡化感悟、禁锢想象,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灵动的政治课堂,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灵动,我们的政治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打造灵动的高中政治课堂 篇7

一、学生参与,激发兴趣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进行“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时,我事先拍摄了学校优秀教师辛勤忙碌的身影,以及本班农村学生家长在田间劳作的情形和同学们走进社区参加劳动实践的片段,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甚至就是自己,倍感亲切,自然动情,马上就能融于课堂。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参与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所以教学目标也自然就容易达成。

二、通过画面,引发兴趣

政治课有很多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光让学生看,一课两课他们是感兴趣的,但如果全部这样处理,学生就会产生视觉疲劳,那究竟怎样让学生的兴趣保持长远?有的课我花了一些时间,把有的画面制作成动画,结果发现学生一改原来光让他们看书的无奈,很多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像上“文化生活”时,我就发现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在这一课中,我针对我国外交部提出的关于我国游客去外国旅游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做成动画片,尽管我花了不少的备课时间,但是在和学生一起观看的时候,学生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谴责,有的学生也难为情地脸红了,看完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结果学生的手都要举到我鼻尖上了,有的就甚至干脆自己站起来说了,还有的学生也检讨了自己的有些行为也不对,下次一定改正,不能像画面中的人那样做。在这堂课中,尽管只有几分钟左右的动画场景,但从课堂来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我并不奢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只要有一课收到应有的效果,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三、给予空间,活跃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终将被淘汰。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灵动地教授知识,指导学生灵动地掌握知识。课堂上学会留白,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思考。

我在课前五分钟,按照顺序请学生进行时政播报,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通过自学、讨论、对话甚至是辩论的形式开拓学生思路,鼓励学生提出异于其他同学的创新性问题和观点。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关注内向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请他们发言,并加以鼓励,进行师生互动。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参与意识自然得到增强,在参与中进行思想碰撞,既活跃了课堂,提升了兴趣,又产生了创新的火花。

四、讲述故事,以情激趣

真情实感的流露,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教育人,因此,在课堂上要善于讲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中穿插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节课时,我抛开了以往让学生上来讲述的做法,自己讲了一个故事给他们听:

“这天,一位年轻的妈妈上街买菜回家,在马路对面,朝自家的楼房看了一眼,却发现自己幼小的孩子正趴在阳台上朝自己笑,她下意识地挥挥手,想告诉孩子回去,结果孩子太小了,以为妈妈想抱他,就往前一扑,就在看见这一幕都惊呆的时候,却感到似乎有一个黑影一闪而过。紧接着,人们却发现孩子坐在地上大哭不过安然无恙,妈妈却晕倒地上。原来,刚才是妈妈接住了自己的孩子。一家电视台听说了这件事,想把这一过程重新记录下来,他们做了一个模型从楼上抛下来,让妈妈站在原来的位置,跑过来接住这个模型,可是,她却怎么也接不住了。”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这个故事,使他们不仅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更是一种能创造奇迹的爱。联系到自己的父母,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我也应该孝顺父母,同时,也会增加他们对生命可贵的认识。

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灵动起来,究竟每堂课怎样体现现代教学理论,使自己的课充分地灵动起来,我想每个人肯定有每个人的想法,希望我这个不成熟的课改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来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来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课改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怎样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激发兴趣;通过画面,引发兴趣;给予空间,活跃兴趣;讲述故事,以情激趣。本文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阐述如何构建灵动的高中政治课堂。

打造充满“灵动”的数学新课堂 篇8

一、教师要转变理念,提炼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1.树立教学新理念

作为教师不能用昨天的观念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生活.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更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教学的形式要改变以前满堂灌的局面,这首先要教师转变理念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如果内容简单,我就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我先布置学生自己设计怎么讲,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上课,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完成后请其他学生提出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这样学生讲得认真,听得也认真.我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考别的同学,考完后让出题的同学面批.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对调,会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信心,有了兴趣,自己动手又动脑,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报告中曾说过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课堂是学生张扬和修改个性的地方.”

2.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要有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一般要具备科学思维与表达、书面表达、口头阅读、科学提问、善于倾听、讲授、良好的板书、探究活动的组织等能力.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逢.”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我们常听学生说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厌恶该学科,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课堂上,教师激励的言语、赞许的眼神、鼓动的手势都可能让学生有勇气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设计、方法上下工夫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给出了许多例子,例如,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与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相联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上课后做好的小正方体在课堂上搭不同的图形,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画出所看到的图形.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和画中学会了三视图,就不感到学习有困难,反而产生了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举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

数学知识有难有易,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或相互讨论,对于较难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点拨.例如,在讲“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内容时,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通过让学生选举班级“文明之星”的活动,了解选举、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的方法,由几名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上,自学、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老师讲解等方式交替进行,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名学生都能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新教材中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作为教师要把握什么情况下应该讨论,什么情况下坚决不讨论,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会做,有话说,会说.

3.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教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可以解决,问题问得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应用.例如,在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时,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线的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说成立吗?倒过来怎么说?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呢?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4. 关注弱势群体,合理设计题组,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他们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要精心设计教案,特别对于练习的编排要精心策划.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既备教材、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在思考怎样教的同时,要思考怎样安排题目,使每一名同学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适当使用教学辅助设备,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内容如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和侧面展开图就要用到实物.对于用多媒体技术,也要能够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可以用,但不要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通过两圆运动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观看到两圆的运动变化情况,学生就不难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了.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有的放矢,有目的地使用教辅设备,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充满活力和灵动.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9

一、情境设计简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 找准认知起点, 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但是, 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 既关注生活现实, 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要有挑战性, 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 讲究科学性、严密性, 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 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 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 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 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 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 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 如, “认识图形”出示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图案:火车、房子、小汽车、小兔子、树等. 学生一边看一边叫: 真漂亮啊! 这时教师提问: 从这些图案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抢着回答: 我看到了小火车在冒烟、我看到房子只有一个窗户、我看到小兔子的尾巴很短……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二、扶放结合, 注入活力, 为“灵动课堂”增光添彩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发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 充满活力的课堂总给人以可遇而不可求之感. 其实, 只要教师善于倾听, 善于欣赏, 善于引领, 充满活力的课堂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中展示才华、张扬个性; 在调查实践中学习“做人之道”……

如, 在教学“掷一掷”时, 我首先告诉学生, 教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 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 可能摸到几号球呢? 我摇晃盒内的球后, 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 同时请学生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生1: 他摸到的是6号.

生2: 不一定吧? 他可能摸到2号, 也可能摸到3号.

生3: 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 我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 想一想, 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 不能, 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 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 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1: 多放几个6号球.

生2: 不行, 要全部放6号球.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 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 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 如果全部是6号, 随便你怎样摸, 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 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 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于学生而言, 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 主动建构了知识,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于教师而言, 没有去填“鸭子”, 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 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 教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 不是为玩而玩, 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 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让学生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动者, 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一同成长! 只有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 才能为灵动课堂增光添彩.

摘要: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同样, 课堂教学也要删繁就简, 凸显平实、充实的品格, 彰显简约之美,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情况下, 如何构建简单有效课堂, 真正达到“教得有效, 学得愉快”, 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尽显语言魅力,打造灵动课堂 篇10

一、及时充电, 提高素养

教师工作之余, 要经常漫步文学名著的殿堂, 坐观历史风云, 笑看世间百态;要时常做客教育著作的长廊, 在《教师博览》里领略名师的风采, 在《语文天地》里咀嚼文字的甘甜, 在经典诗文里浸润文学的芳香。时间长了, 教师尽管不能出口成章, 但可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引用经典诗词、哲理名言,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既体会语文魅力, 又感悟人生真谛。宋代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自己的桶里有了, 学生的碗里才能满。

二、运用语言技巧, 尽显语言魅力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他的教学语言应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 他的朗读应声情并茂, 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我在教学《乡愁》《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课文时, 都进行了朗读指导, 并且进行了范读, 尽显了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做学生表情朗读的楷模, 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课堂上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

我还注重了语气的温和, 语句的连贯, 表达的机智。记得一次课堂上, 有个学生打瞌睡, 我随即出一题“暖风熏得书生醉”, 请学生接下句。学生答:“直把杭州作汴州。”我摇头说:“直把教室当寝室。”学生们笑了, 该生也会意地抬起头来。

三、热情洋溢地赞美学生, 用精彩评价助推课堂高潮

学生是有情感需要的, 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温情, 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 便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课堂评价及作业批语赞美学生, “你好棒”“你很自信”“你最优秀”“你大有潜力”“你将前途无量”……这样, 大大满足了学生渴望肯定的感情需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方向,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制造工具。”于丹讲《论语》, 字字珠玑;易中天品《三国》, 使学生如饮甘醇。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两位老师有非凡的语言才能。

上一篇:标点符号教学不可忽略下一篇:写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