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识传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2022-09-10

暑假外出, 买回一个葫芦丝 (外带一本辅导教材) 。原以为有一本辅导教材, 凭自己的领悟能力, 学会吹奏葫芦丝是不成问题的。然而, 没吹多长时间, 就遇到了问题。如滑音的吹奏, 笔者反复对照教材的文字说明, 就是搞不清楚, 无法下手练。无奈之下, 只得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通过视频中老师的讲解和示范, 笔者仅用了几分钟时间就理解掌握了。

事后, 笔者却想到了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说实话, 我们不少教师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下面是我们在公开课上经常见到的现象:

上课开始, 教师首先安排学生粗粗看一遍教材, 然后就分小组让大家展开讨论, 还有当堂辩论, 动作表现, 声乐熏陶等等。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 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的课堂, 符合新课标要求吗?笔者的答案是:不符合。教师不作任何点拨、指导, 学生也没有充分解读文本, 其探究活动是瞎子摸象, 是花架子, 是为探究而探究, 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过去由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单一化、程式化,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泯灭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 造成了学生缺乏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精神, 知识面狭窄, 独立学习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知识传授。那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知识传授, 是不是就是不要知识传授呢?当然不是!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包罗万象, 知识浩瀚无边, 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传授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呢?下面, 笔者举几例加以说明。

1 巧妙介绍, 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 学生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人生阅历都存在明显不足, 有时, 要顺利地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对话, 使学生通过阅读逐步接近文本和作者是有一定难度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就需要对话在先、对话有方、对话更优的教师相机讲授。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讲讲鲁迅的各方面情况, 讲讲当前学术界对鲁迅其人其文的最新研究成果, 让学生全面认识鲁迅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作品。使学生更具探究欲望, 使探究活动也更具成效。

2 深情讲演, 有效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 在阅读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 新课程把体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体验是一个过程, 既有情感因素, 又有认知成分, 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 以“情感体验”为中心, 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 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 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不管是形象体验、情感体验, 还是审美体验, 都可以用讲授来引起学生的心理体验。如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学生无法体验到江南水乡的特色, 生活在山区的学生无法体验都市的繁华, 这就需要教师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又如在讲授《白杨礼赞》一文中, 在理解白杨崇高风格时, 就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白杨的形象。如老师能以极其精练、准确的语言赋予白杨以锦上添花之形美, 唤起学生内心的模糊印象, 那么, 学生就能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中感悟、体会白杨的形象所蕴涵的质美。这种以情激情的方式其实比教条式的学生讨论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让学生产生共鸣。

3 及时架桥, 努力替学生创造柳暗花明的境界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对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与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对新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 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但是, 研究性学习真正搞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 结论的获取也不是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 而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而得出的。在探究“卡壳”时怎么办?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应该相机而导, 寻机而问。有时还要提供资料或者指导学生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研讨式”语文课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人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

随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渐渐被逐出教学舞台。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 许多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中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心里没有了底, 于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连知识传授都不敢了, 在课堂上俨然成了一名“客串者”。这样, 使得语文教学中该讲的没讲, 教材中该挖掘的没挖掘, 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 更缺少了语文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们完全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地安排讲授, 因为知识传授与突出学生主体性是并不矛盾的。相反只有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机活力。

摘要:文章由生活小事出发, 结合新课标下不少教师忽视知识传授的弊端, 提出了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及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传授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知识传授,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研究性学习丛书, 广西教育出版社.

[3]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胡寅初的.我是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的. (选自2004年1月份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上一篇:镁治疗在慢性心衰中顽固性低钾血症80例体会下一篇:初中英语新授课流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