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2024-04-25

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精选8篇)

篇1: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做一个听妈妈话的人

七年(2)班高嘉文

天下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有宝宝出生到小孩,再到青年,最后到成年。从我们第一句说“妈妈”时,到我们去社会工作、实践,这一切对于妈妈来说都是最骄傲的、自豪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听妈妈话的人。

我隐约的记得,在我四岁时,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时候,她给我讲了一篇名叫《乌鸦妈妈》的时候,她感慨万分,眼里露出希望的眼神。

这个故事讲的是乌鸦妈妈与她的宝宝和燕子妈妈与她的宝宝之间的不同的爱子女的方式。乌鸦妈妈虽然从小就训练宝宝去学飞。但是燕子妈妈却对她的宝宝“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对自己的宝宝的爱的方式却是截然不同。

相对于乌鸦宝宝的命运,我觉得我和乌鸦宝宝的命运略有相同。因为——我们都拥有一个严格的妈妈。

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我的邻居小吴他爱上了“上网”。有一天,他对我说:“小文,和你一起去上网,好吗?我说:“好的”。我跟小吴到了一家“黑网吧”店去上网。我充满好奇,我终于度过了我的“第一次”。从此以后,我便天天去上网,不知不觉间便“上瘾”了。

在我上网的期间,成绩一落千丈,由九十多分到五十多分。妈妈和老师都感到迷惑,为什么我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呢?终于有一天,谜团揭开了。有一天,我以去小吴家的借口,心里却酸溜溜地和小吴去上网了,但在此时,妈妈在路上跟着我,当我和小吴在“黑网吧”上网时,我妈妈和小吴妈妈一同出现在我面前,这是我和小吴都感到很惊讶。当我和小吴都被妈妈带回家时,妈妈对我教育一番。我同时也下定决心,以后再也别去了。但几天后,我把教训抛诸脑后,我却不由自主地继续去上网,但同时,妈妈又再次出现我的面前,第三次、第四次……,显然在每一次,妈妈的脸上都露出失望的眼神。在某一次,她伤心的对我说:“儿子,如果以后你再被我发现的话,以后我就不会再是你的妈妈,同样你也再不是我的儿子,因为我没有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她一边说一边哭。那时,我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跪在地上求饶。相比于小吴的情况,他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他的情况没我这么坏,相反的,他的妈妈却对他百般爱护,掩护他的过失。终于在上一段“扫黑网吧”时间里,小吴被警察捉上了警车,并留有案底。

我就相当于“乌鸦宝宝”,而小吴就相当于“燕子宝宝”。“乌鸦妈妈”虽然对“乌鸦宝宝"十分严格,但是最后“乌鸦宝宝”能学飞,逃避了灾难,“燕子宝宝”却在“火灾”中丧失生命。虽然,妈妈的话有时会让我感到反感,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我好,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孝顺妈妈,听妈妈的话呢?歌坛的小天王周杰伦在《听妈妈的话》的歌中,也有唱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点评:妈妈的宽容使孩子感动,妈妈的严格作者也能理解,因此发出了要听妈妈的话的感慨。

篇2: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读《乌鸦的故事》有感

读了《伊索语言》中的《乌鸦的故事》印象很深。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要挑选最美丽的鸟为禽类之王。乌鸦把孔雀的毛披在身上到上帝那儿应选,结果真的被选中了。其他鸟大怒,把它插在身上的羽毛都扯了下来,显出了乌鸦的真本相。可乌鸦提议大家都把自己天生的羽毛都扯了下来,光着身子,看看相互间有什么区别。

乌鸦确实是因为自己长相难看而拔去自己身上的羽毛。而它重新披上的羽毛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而是从孔雀羽毛中细心挑选之后又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粘在身上的。这是乌鸦在意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之后,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实事上,拥有全新面貌的它在选拔中表现的很优秀,它的出色表现让上帝甘愿把禽类之王的光环戴在了它的头上。

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乌鸦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其他鸟类,它只是用一种方式使自己变得美丽动人罢了。然而这种说法却引起了其他鸟类的嫉妒。它们用粗鲁的、无礼的方式伤害了乌鸦,扯去它身上的羽毛,让它光着身子。

可是,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如果孔雀脱去了羽毛,和乌鸦又有何区别?

现实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大家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存在自己的短处。

有些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善于面对自己的缺点、短处。它们善于发现缺点并改正它们,让自己做的更好一点,更接近完美一点。可是,另外一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也就罢了,还眼红别人的进步,妒忌别人的“美丽”。他们这时候总会给那些有进取心的人制造一些负面的影响,用以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可怜的“自豪感”。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畸形心理,是人们心中的毒瘤,就像有些鸟儿因为妒忌去伤害乌鸦一样,他们也在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在背后议论别人,中伤他人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你花费心思去议论别人的问题,却没有想过用这些浪费在口舌上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以逐渐完善自己,让别向自己投来羡慕的眼光。

要使大家遇事把心态放正,我们就必须戒掉妒忌心理,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进步。

篇3: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4:读《 妈妈不是我的佣人》有感

一个叫阿章的小朋友,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都市小孩,现在暂时转学到乡下,每天很开心地在田野里玩乐。可是,住在一起的表妹,不知为何总是对阿章充满了敌意。直到有一天,两人再度起了争执,表妹对着阿章大声抗议:“请不要再把妈妈当作佣人!”阿章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从来不曾注意妈妈的辛劳……

读完了这本书,我大受启发。平时,我也把妈妈当佣人一样看待,觉得她为我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仔细想想,妈妈也是人啊!她也有她的尊严,如果换作是我,肯定是无法忍受的。妈妈是我的长辈,我应该尊重她,而不能忽视她的感受。想到这里,我深感羞愧。

有时,我心情不好就拿妈妈当出气筒,气势汹汹地冲着她吼;受了委屈,就拿她当娃娃撒娇。可是,当妈妈伤心郁闷时,我从来不知道关心她、体谅她,我要在此检讨。

以后,我一定会孝顺父母。当他们下班回家时,我会体贴地去亲亲他们,并端上热腾腾的茶。睡前,我会给他们打一盆热水泡泡脚、捶捶背,并亲切地问上一句:“这样舒服吗?”看到父母露出幸福的微笑,我的心里也会乐开花的。

爸爸妈妈,我不仅是你们的小棉袄,而且还是你们最好的朋友。

篇5:读《鼹鼠妈妈讲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鼹鼠妈妈讲故事》,是由中国现代作家杨红樱老师创作的。

鼹鼠妈妈有四个小宝贝。孩子们又可爱又淘气,鼹鼠妈妈一心要把她的孩子们个个都教育成为勤劳、聪明、善良的乖娃娃。她天天给孩子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是,孩子们根本听不进去,妈妈一唠叨,他们就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一会儿在地上翻跟斗,一会儿在绳子上打秋千,一会儿又在草地上玩游戏……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聪明的鼹鼠妈妈,嘘――她给孩子们讲故事!

这本书中,有一篇是讲两只小松鼠闹了矛盾,名字叫《嗨,你好!》。一棵树上的两只小松鼠吵架了,为什么呢?为争一颗松果。第二天,太阳升起,没有像往日那样互相道声:“你好!”转眼间到了冬天,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两只小松鼠关上了自家的窗户,开始做美梦了。他梦见了他,他也梦见了他。圣诞节到来了,圣诞老人把礼物悄悄地挂在了树上。轰隆隆!轰隆隆!春雷滚滚。孩子们被惊醒了,推开窗户,大家都看见了缓缓升起的红气球上面写着“嗨,你好!”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发生矛盾,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了一起。

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读下去,日子也一天天过去了。当春天到来时,鼹鼠妈妈的孩子们都比过去更乖,更懂事了。

篇6:读乌鸦喝水有感

一只口渴的乌鸦找到一个装着很少水的瓶子,瓶口又小,乌鸦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了水。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只乌鸦很聪明,他找到的瓶子装着很少的水,瓶口又小,所以他喝不到水,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努力地想办法。无论是叼石子,还是把嘴巴插到瓶子里喝水,乌鸦都充分地利用了他的尖嘴巴。

篇7:读乌鸦反哺有感

今天,我读了《乌鸦反哺》这个故事,故事讲了小乌鸦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每天要飞到很远地方,捉来肥嫩的虫子给小乌鸦吃。有时,虫子捉得小,爸爸妈妈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把小乌鸦的肚子喂饱。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乌鸦觉得幸福极了。渐渐地,小乌鸦长大了,他发现爸爸妈妈一天天变得苍老起来。小乌鸦心疼极了,心想,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要报答他们!于是,他开始偷偷地练习飞翔,练习捉虫。每天一大早,小乌鸦就捉来了好几条虫子。他把一条条肥嫩的虫子送到爸爸妈妈的嘴里,就像他们当初喂养自己一样。乌鸦爸爸妈妈享受着“美餐”,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我们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生长。父爱是一棵大树,让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都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应该从现在起,像小乌鸦一样,替父母分忧,不要再像个小孩子,为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不再那么劳累,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篇8:读乌鸦妈妈的故事有感

观其书, 阅其文, 如见其人。该书作者布鲁诺·内特尔 (Bruno Nettl) 1930生于布拉格, 1939年到美国居住, 在印第安那大学 (1953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与密歇根大学就读, 是现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的授课生涯是从韦恩州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开始的, 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鲁诺从始至终在地处厄巴那-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用音乐教授与人类学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乐学。他的田野调研的重要经历是在以下几个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区域;伊朗德黑兰;印度马德拉斯 (目前的金奈) 。他一生编写过多部著作, 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1968-1970) 以及该协会刊物《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和《传统音乐年刊》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的主编 (1961-1965, 1998-2002) , 他被芝加哥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授予了名誉学位, 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内容概要

这一书主要包含31个论题与理论被分散在全书四个部分里, 内容主要涵盖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阐释、音乐的共性、音乐的多样性、多类音乐的对比探究、田野调查的相关内容、音乐民族志、音乐里的性别元素、各类音乐划分系统等等许多层面的调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还由作者中文版序、原书序言、参考书目、索引、附录 (作者自述与校订说明) 、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和话语二十五年之间的变化) 等总共10个部分构成。

整本书通过学界十分具有争论的观点与理念作为切入点来看待民族音乐学, 归纳历来与新兴的大量的学者看法, 加入作者的自身观点与评论, 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与西方古典音乐里展开的田野调研作为辅证, 不仅能够看成是一系列小规模民族志的集结, 还能够看成是一部大规模民族志。其框架为:第一部分的9章论述学科基本概念, 相当于民族志的引论;第二部分的6章描写了田野工作的每个方面, 叙述了调查经历;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个构架中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视野讨论一些详细的范畴。以上四个部分又包含了许多个小个案, 收纳了很多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开头均是用对比的视角这样的互文性连贯起来, 能够看出,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视角来连贯全文, 作者本身调查的四个范畴均是有涉及到比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乐, 伊朗德黑兰古典音乐, 南印度古典音乐, 和母语氛围里的西方音乐文化。作者将以上四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进行比较, 不仅比较共性, 还比较区别, 在互文构架里强调世界“全部音乐都是平等的”的意义。

二、著作特点

全书的体例和写作手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 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假如把这一本书看成是一个民族音乐学盛大的晚会的话, 作者就像是盛会的主持人, 而参加盛会的来宾们就是那些民族音乐学界和参与过民族音乐学探究的学者、田野调研里的讯息给予者和所调查的各类族群的人们。

(一) 采取说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口语叙述田野工作的过程。描述里插叙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小说体也偶尔出现, 让读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像是一部探险小说, 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当时调研的所感所思。内特尔讲述了一个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的观察, 在“局外人”和“局内人”这两种身份中自由的转换, 他试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读者们能够理解书里所要表达的一些学术探究理论, 将本来古板无趣的单纯的学术理论运用人文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其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因此使得观看此书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当中, 也将读者群扩大到了普通的百姓, 让他们也愿意了解更多相关的学术理论。

(二) 串联整篇文章比较的角度, 使用了巴赫金所谓的对话体的叙述文体。对话体强调意义的创建是一种非静态的历程, 和互文性及意义的延异产生共鸣。汤亚汀认为“对话”也有多层面及多种意义, 从详细到隐喻式的层次分别是“1) 具体场景的对话;2) 设问式对话 (自问自答) ;3) 对立观点所产生的辩驳;4) 局外-局内的对话;5) 学科历史和现状的‘对话’;6) ‘29个问题’与‘31个问题’所形成的‘对话’。”前面三类体现的是微观的详细文体与修辞, 后面三类即是宏观的串联整本书的广义隐喻式“对话”。这之中最关键的串联性“对话”, 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局内人间关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样理解的对话, 体现了两者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别与矛盾。内特尔认为这体现出来的差异与冲突不仅是对立, 同时也为互补, 实现两类意义系统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三、结语

该书在国外被用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教科书使用, 但文字语言却并不拘谨刻板, 作者带着跳跃性的思维, 通过民族志描述与对比说明等方式, 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语描述文体与一类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进展与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绘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是为何物,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关于本学科的看法, 认识到与西方民族音乐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兴趣更多在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而非跨文化的国际研究。

该书虽然是一本纯粹文字性的著作, 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与在田野工作里记载下来的每个民族的音响, 让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进行了描述, 如果再附有相关的图片和音响的话, 将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生动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 作者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觉悟融合到一起, 文章中说理不仅仅存在理论的思索, 还有这鲜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证, 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他将全球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做考察主体进而得到立论, 从而为我们构建了各个地方性知识, 拥有某种程度的普遍适应性, 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闻涵卿, 王辉, 刘勇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村长自荐申请书怎么样下一篇:幼儿园主管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