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木匠传》阅读练习题

2024-05-19

《关木匠传》阅读练习题(通用6篇)

篇1:《关木匠传》阅读练习题

《谭木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DA

(2)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给4分,疏通语句1分。意思对即可)

(3)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

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

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

② 第二次“微微一笑”,是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他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

③第三次“微微一笑”,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2:《关木匠传》阅读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3、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5、“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6、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7、“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二、简答题。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2、米开朗琪罗只知道工作,却不肯改善一下生活;贝多芬与资助他的朋友绝交,使自己陷入困境;托尔斯泰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想到森林里去修行,这些做法是不是自讨苦吃?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3、《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4、《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5、托尔斯泰

6、米开朗琪罗

7、贝多芬

二、简答题。

篇3: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

王安石传(有删节)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 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 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田。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 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种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忮;zhi,刚愎、狠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B.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

c.或衣垢不浣 浣:洗

D.鲜不为大奸患 鲜:少

2.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膜,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篇4:名人传1阅读习题[大全]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并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有力强,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人们可不要以为我们在许多别的伟大之外,在此更发现一桩伟大!我们永远不会说是因为一个人太伟大了,世界于他才显得不够。精神的烦闷并非伟大的一种标识。即在一般伟大的人物,缺少生灵与万物之间、生命与生命律令之间的和谐并不算是伟大:却是一桩弱点。——为何要隐蔽这弱点呢?最弱的人难道是最不值得人家爱恋吗?——他正是更值得爱恋,因为他对于爱的需求更为迫切。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我在此所要叙述的悲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从生命的核心中发出的,它毫无间歇地侵蚀生命,直到把生命完全毁灭为止。

1.文段中“我在此所要叙述的悲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答:

2.请概述作品中另外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典型事例:阅读感受:孤独,孤独,孤独一八一四年九月十二日致李希诺夫斯基海林根施塔特遗嘱给我的兄弟卡尔与约翰〃贝多芬噢,你们这般人,把我当做或使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诬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秘的理由!从童年起,我的心和精神都倾向于慈悲的情操。甚至我老是准备去完成一些伟大的事业。可是你们想,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没有头脑的医生加深了我的病,年复一年地受着骗,空存着好转的希望,终于不得不看到一种“持久的病症”,即使痊愈不是完全无望,也得要长久的年代。生就一副热烈与活动的性格,甚至也能适应社会的消遣,我却老早被迫和人类分离,过着孤独生活。如果有时我要克服这一切,噢!总是被我残废这个悲惨的经验挡住了路!可是我不能对人说:“讲得高声一些,叫喊罢;因为我是聋子!”啊!我怎能让人知道我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人优胜,而我从前这副感官确比音乐界中谁都更完满的!……

若果如此,我将怀着何等的欢心飞向死神。——倘使死神在我不及发展我所有的官能之前便降临,那么,虽然我命途多舛,我还嫌它来得过早,我祝祷能展缓它的出现。——但即使如此,我也快乐了。它岂非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死亡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罢,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切勿把我在死亡中完全忘掉;我是值得你们思念的,因为我在世时常常思念你们,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

1.贝多芬“命途多舛”,他主要遭受哪些挫折?

篇5:《关木匠传》阅读练习题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阅读下列文段,并完成文后问题

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伪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已去,勿复如是!”钱塘复再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仰唯唯 唯唯:恭敬地连连答应的声音。b.然而刚肠激发 刚肠:刚烈的性情。c.不遑辞候 不遑:不能。

d.顽童之为是心 为是心:存这样的心。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b.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c.飨德怀恩,词不悉心。d.从此已去,勿复如是!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向者辰发灵虚,已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答:

②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答: 4.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钱塘君对柳毅恭谦有礼,以诚相待,并讲了一篇有情有理的话,先是对柳毅表示感激,后又诚恳自责,表示道歉。这些描写反映了钱塘君亲切、可爱的一面。

b.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对话,一个问得急促,突出问者的专注、急切;一个答得干脆,显示了答者对其所作所为的毫不在意,一意孤行。

篇6:《晋书·陶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执事者闻(),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5.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比

B.州郡觐谒觐:拜见

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辍:停止

D.而畜素琴一张畜:蓄养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执事者闻(),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酒足矣。

A.乎耳而

B.乎之于

C.以哉而

D.哉也因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8.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C.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简贵,不私事上官(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D畜,通“蓄”:存,储存

6 . B

7、C

8、C.陶渊明不懂乐韵。

9.

(1)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以、亲、堪、解归,各1分)

(2)(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素、贵、私事,各1分)

(3)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美妙琴音)。(但、趣、劳各1分)参考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形容自己)。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可以吗?”当政者听说这件事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陶潜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到(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上一篇:历史债务下一篇:增强责任心 提高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