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阅读答案

2024-04-21

《张衡传》阅读答案(共8篇)

篇1:《张衡传》阅读答案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8.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秦王恐其破.壁

C.单于壮.其节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衡因.上疏陈事 B.遂乃.研核阴阳

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妙尽璇机之.正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空自苦亡人之.地 秦强而.赵弱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因以讽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子卿尚复谁为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衡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多次被官府征召,都不去上任,大将军邓骘多次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后担任官职多年,也未有提升。

B.张衡具有卓越的科学才能。他尽心钻研天文、阴阳、历算等,制作了浑天仪,写成了《灵宪》《算罔论》,后来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C.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顺帝问“天下所疾恶者”时,他“诡对而出”。在遭到朝廷所有官员群起毁谤时,作《思玄赋》来宣寄情志。

D.张衡审时度势,正直果断。他担任河间相期间,整顿法令,治理严厉,做出了另乱臣贼子心惊胆寒的壮举,受到了百姓的敬畏和赞叹。

阅读答案:

8.B(B是使动,其余的都是意动)

9.C(A.于是/通过;B.于是,就/才;C.结构助词,的;D.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10.B(A被动句;B.省略句/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11.C(文中指的是“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不是所有官员)

篇2:《张衡传》阅读答案

【考题体验】 【考题体验】

1.乃,副词,才

2.C.意动用法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4)形似酒尊(“尊”通“樽”)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古:交往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 不去赴任。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 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方向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 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3.重点实词梳理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 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重点虚词梳理:

因①(于是)②(沿袭)③(顺着)④(通过)⑥(凭借)⑦(趁机)⑧(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5.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课堂练习】

1、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2、答案:C 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3、答案:B 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4、答案:B 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①(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②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③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④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⑤(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课下提升】 1.D 2.B 3.D 4.C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5.(1)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庶、因)

(2)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如果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必、何为)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2

篇3:《张衡传》阅读答案

钱梦龙老师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现代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二是合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三是活泼生动的教学细节。同样,在新的文言文课堂中,这三个要素必不可少。

一、“新”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成效甚微。在于教师主张语文“纯工具论”,字字落实,句句串讲,重视高考中的应试技巧传授,忽视了文言文人文内涵的价值。而学生对于古文是兴趣索然。语文教学新常态应该扭转这个局面,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建构式教学理念,实行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教的控制为学的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新”的教学设计

由于高考的误导和教师自身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导致文言文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或者不全面。基于《课标》的要求,应该努力构建“文”“言”并举的教学模式。所谓“文”,是指文章蕴含的民族内涵和人文价值;“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掌握“言”的准确意义和语法规则之后,更应该从更深层次理解文意,学文悟理,提高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除此之外,传记类文言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和篇章结构的布局方式,是学生创作时不错的借鉴之处。

所以新常态下的教学应该在此目标和重点上进行设计。首先编制学案导学,以学定教。具体到《张衡传》一文,内容应包括作者范晔和张衡的生平简介和重点实虚词、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本常识,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教师可以很快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点拨。同时,还应该注重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让给学生利用积累的文言字词句来翻译文选之外的文言文,做到活学活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发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钱梦龙老师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张衡传》导入时,多媒体展示地动仪的图片,再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地震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的灾害,既然早在汉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为什么不能预测像唐山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呢?通过这样的发问,学生会调动思维,在课前导学中搜集到的资料或课文内积极地寻求答案,文言文课堂不再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再次,增强诵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停顿节奏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文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情操上的陶冶,达到学文悟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张衡传》诵读教学环节可以如下进行:①检查预习,纠正读音;②播放录音,聆听欣赏;③再放录音,跟读体悟;④自由诵读,熟读成诵。同时应该注意本文语句的重音、节奏、气势和情感。

三、“新”的教学细节

1、教学活动多样化,加强情感体验过程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可以是视频、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学生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如,在教授《张衡传》时,可以播放1983年上映的同名影视作品《张衡》,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张衡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的复习阶段,可以通过小组自测出题的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同样围绕“文”和“言”两方面来保障出题的科学性,先是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然后是选文的整体结构、人物的评价、思想感情等的理解。通过学生出题、评价、互答、教师讲解等教学环节,调动课堂气氛,达到“文”“言”并重的教学目的。

2、以文本为核心适度补充相关文化知识,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教师要以课文为原点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同类作品同一作家同一时代的作品,都可以用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交流阅读体会,加深对作家和主人公的品格思想的理解。《张衡传》只是节选,可以找来选文的其他片段拿来阅读,或者张衡的《思玄赋》《四愁诗》,以及作者范晔的《后汉书》,都可作为学生课下的阅读书目。在课上让学生依据《后汉书》原文,写一段张衡的简介,内容包括姓名、生卒年、朝代官职、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后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这样系统的整理,可以加强对文言知识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整合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品质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新常态下,教师面对的不仅是新的语文教材,更重要的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学习文言文既要坚持对文言字词句常识的掌握,以保证其基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见解,包括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和质疑,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最后,寓教于乐,乐在学生。

摘要: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对现阶段社会经济描述的一个概念,语文教学课堂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即教师以一种新常态意识和思维,科学地谋划语文课堂的改革与发展。新的语文课堂应是以生为本,激励他们自主探究,注重情智体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常态,文言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英皓.品读钱梦龙经典课例浅议语文教学新常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2]孟宪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J].新课程:教研版,2014.

[3]钱梦龙.教学细节,细而不小[J].江苏教育,2013,No.1346:16-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

篇4:《渴望生活——梵高传》阅读教程

1. 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了解梵高生平,通过欣赏梵高作品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

2. 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批注字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入解读。

3. 通过讨论交流、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辅助材料:

1.《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作者:丁宁)

2.《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刘海燕)

3.《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作者:王松泉、王静义)

4.《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作者:易延坚)

5.《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作者:唐仕伦)

6《最后的梵高》(作者:冯骥才)

7《投给燃烧的感情》(作者:林清玄)

8.《火中取栗的人》(作者:周晗)

9.《亲爱的文森特·梵高》(作者:安妮宝贝)

10.《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作者:海子)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导入——让学生“爱”上梵高

(一)教学重点:了解梵高生平、作品及创作背景。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阅读书籍并收集梵高相关生平资料,制作成PPT,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

(三)展示内容示例:介绍梵高生平、代表画作及其背后的故事;播放刻画梵高的民谣;高度评价《梵高传》的价值;甚至对书的封面、封底都做动情的解说。

(四)辅助材料:《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画作欣赏》、网站“梵高艺术馆”全部内容。

第二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一)教学重点:理清梵高的人生经历,分析梵高人物性格。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对词语或段落进行批注、填写传记阅读积累表。教师从旁辅导,选出优秀的批注和读书笔记进行交流;组织学生阅读辅助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

(三)学生批注示例:“读温森特独白式的告别时,脑海里涌现起许多阅读过的片段,那些鲜活的或已经死去的生命,一个个呈现在眼前,有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情绪深深地把我带进书里的每一个文字,这种感动源于一种悲凉但有力地陈述,而非煽情的修辞。”

(四)辅助材料:《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

第三周:读书交流——畅谈感受,鼓励多元解读

(一)教学重点: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梵高的人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具体要求: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解答,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就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尝试进行评论性文章写作。

(三)讨论问题示例:评价与他“死也不分离”的好弟弟提奥;探讨梵高一生寻找的“橘黄色”的深层涵义、如何看待梵高的自杀行为、将梵高和《活着》当中的富贵进行比较……并可从文本衍生开来,讨论假设性问题——你愿不愿意经历梵高的生命?梵高的身上,是不是证实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梵高求婚、传教成功,他会不会是一位成功商人或伟大牧师?梵高更爱生活,还是更爱自己?

(四)辅助材料:《最后的梵高》《投给燃烧的感情》《火中取栗的人》《亲爱的文森特·梵高》《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第四周:读书展示——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一)教学重点:通过内容抢答赛、短剧表演、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写推荐词等活动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二)具体要求:师生共同商议将梵高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并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从读书笔记、批注中归纳梵高不同时期的生活样貌和精神状态,继而探讨合适的表演形式,设计读书报告会。

(三)读书报告会流程:

1.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以梵高作品拍卖会的形式展示梵高著名画作,通过学生估价与画作的实际价格对比,导入读书会。

2.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专题阅读汇报

【第一组】前期——序幕(伦敦)、第一卷(博里纳日)

(1)展示形式:内容抢答赛。

(2)提出问题:梵高尝试过很多职业,可最终他选择了绘画,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中期——第二至五卷(埃顿、海牙、纽恩南、巴黎)

(1)展示形式:通过一幕短剧来体现梵高走上绘画艺术道路时遭遇的挫折和质疑,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读书笔记交流。

(3)提出问题:梵高生前无人关注,死后却名扬万里,你认为梵高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组】后期——第六至八卷(阿尔、圣雷米、奥维尔)

(1)展示形式:A.手抄报、书法展示。B.朗诵第三部分梵高经典文段,表现梵高独特的艺术追求、人生理想和心路历程。

(2)提出问题:本书书名是“渴望生活”,梵高渴望怎样的生活?

活动二:阅读感悟——问题讨论环节

就刚才活动一中各小组出示的三个问题集体探讨。

活动三:写作拓展——为《梵高传》写推荐词

借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语言形式,为《梵高传》写推荐词,吸引亲朋好友读这本书。

五、教学成果

PPT、读书笔记、评论性小论文、改编剧本、改编诗歌、手抄报、书法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每一个读书环节中,学生参与性高。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讨论交流时,学生不仅“入乎其内”与文本对话,也“出乎其外”与自己对话;读书报告会上,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们抢答争先恐后,短剧表演惟妙惟肖,交流在理在情,朗诵感情充沛……充分的前期工作与默契的现场展示让读书会现场高潮迭起。

2. 结论性评价:此次读书会历时一个多月,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料。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推荐好书,关心下一次读书会的时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就不仅是游戏了,还有更热门的话题:你在读什么书?有家长反馈,孩子似乎突然长大了,且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老师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步提升,写作中开始有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逐步开展对读整本书、读一个作家、读一类作品的读书活动的尝试。

七、教学反思

“读一本书,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本好的人物传记,是进行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最好读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往往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形成。再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语言鉴赏和使用能力的提升。

选择带领学生读《梵高传》,不单纯局限于了解梵高生平、欣赏梵高作品,更希望学生读懂他的内心,感受他的热情,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阅读他的传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次阅读活动共分四周进行,在导读课上,通过学生自主宣传、介绍此书,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一本传记,不仅局限于读这本传记本身,与本书、传主相关鉴赏、评价、研究类的文章著作,都要辅助阅读,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广度、深度。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教师推荐大量阅读辅助材料,辅助学生在读书笔记和小论文的写作中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

讨论交流是推进阅读的重要环节。边读书边交流,不仅在每周阅读课上交流,在课外也时不时与学生“聊书”。这对学生的阅读既是督促又是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讨论、倾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作品解读。

篇5:《张衡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设题意图: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并能分析课文结构,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重点,进而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答: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①第一部分(第1段)写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②第二部分(第2-4段)写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③第三部分(第5段)写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二、翻译下列各句。

设题意图:

积累常见重点实词,区别他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的不同。

⒈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结交。

⒉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⒊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⒋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认为它没有应验这很奇怪。⒌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译: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三、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设题意图:

篇6:《张衡传》教学札记

新化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一、课文与原传的比较

《张衡传》见范晔《后汉书》第五十九卷。它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传记文学作品,记叙了我国东汉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生的事迹。十几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曾节选它作为课文,编在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上。(现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课文跟原传比较,篇幅大为缩短,估计仅存原传二十分之一。原传用第三人称叙述张衡事迹,间或夹有议论,没有对话描写。张衡思想感情的表露,靠整篇整篇地引用他写的文章、辞赋。虽然显得客观、真实,但长篇巨制,充斥其间,喧宾夺主,几成文集。著名史学家刘知兀的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课文把高中学生难以读懂的这些琉文辞赋全部删去,事迹则保留原传的十分之九,_可分学文、科研、从政三部分,文字简练,结构产逮,篇幅适中,最适于高中学生学习。

二、安帝是否知人善任

课文记叙“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护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从此,国家为张衡搞科研提供了各种条件,张衡才得以充分发挥他的科技才能。这是不是说明了安帝知人善任?不然。据《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二年,“六月,京师及群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诏令‘百僚及郡国吏人,有道术、明灾异阴阳之度、漩矶之数者,各使指变以闻„„联将亲览,待以不次,冀获嘉谋,以承天诫,”。显然是天灾把迷信“天诫”的安帝吓慌了,张衡才被破格选拔。所以即使张衡“研核阴阳,妙尽玻矶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周论》”,科研工作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但由于“衡不慕当世”,结果“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他被皇帝们调来调去,十多年不升官,显然受到了歧视、冷遇。据张衡这时所写《应间》,他“见谤于鄙儒”,他的科研被嘲笑为无用的“屠龙”“孤技”。后被宦官谗害,排挤出朝,为河间相。他的《四愁诗》就是这时“郁郁不得志”写的。

三、候风地动仪在世界科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创制成功的原因 张衡制成候风地动仪是阳嘉元年,相当于公元132年,比欧洲科学家制造的同类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据世界科技发展史,带有记录装置的近代地震仪诞生至今还不到一百年,利用电流计将记录放大的现代地震仪形成就更晚了。候风地动仪的创制成功,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张衡能够创制候风地动仪,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他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落础,养成了勤学苦钻的惊人毅力。课文叙述他“少善属文”,表明他从小思维能力健全。但他不白满,据原传,他祖父张堪是蜀郡太守,可能是利用探亲机会,他顺路“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太学是当时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到这里观摩,交流学习心得,扩大知识领域,“遂通五经,贯六艺”。又“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显见他知识基础宽潭而又有爱好和专长。他的品质也很好:“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条,为他多次铺开了“鄙儒”垂涎的仕进道路,他也“不行”,“不就”,“不应”,却宁愿花十年时间创作《二京赋》。

其次,他在科研实践中养成了唯物主义观点,进而具有不平凡的抱负。他在《应间》中宣布:“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他认为“艺可学而行可力”,至于“天爵(皇家禄位)高悬,得之在命(机会)„„求之无益,故智者俪(弃)而不思”。“憨三坟之既馈,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意思是他要在“太史令”这个朝廷所设的闲职中“隐居”起来,整理并钻研三坟、八索等古籍,大搞科研,因此他不为皇带们的冷遇和政视灰心,也不为各种恶念的嘲弄和打击丧气。

第三、据《后汉书》记载,张衡的时代.首都洛阳一带经常发生地震,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张衡逝世的四十七年间,有记载的就达八十次之多,有时一年两次。这种客观情况促使张衡研究地反间皿,精心设计仪器。但即使如此,如果没有当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工人配合,也是造不成地动仪的。从这里可以悟到个人努力必须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各方面相配合,也可悟到张衡不喜欢交接的俗人,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那些热中仕进的那儒。

四、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 课文后面第二个习题,要求学生界清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学生的答案不一致,教师之间也有争论:有的认为详写的是张衡学文、科研、从政三部分,略写的是十年作赋,十年居官不徙,有的认为详写的是张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桑,略写的瘤学文、从政活动。这个问题的讨论,要从立传的原意去分析。张衡作为文学家,历来受到粉赞,原传虽然拾袭过去传记文学传统整篇整篇地书戴了他所写的《应间》、《思玄赋》及两篇疏文、《二京赋》只是“以文多故不载”,割爱了,但传后所附范晔对张衡的《论》、《赞》,都仅仅高度评价他的科学减就,并且一反儒家经典《礼记》“德成而(是)上,艺成而(是)下”的观点,认为张衡“思引渊微,人之上术”,“岂夫艺而己哉?何德之损乎”,把他的科学成就提到了“立德”这个至高无上的地步!基于过个观点,范哗对他“初拜郎中”,最后“征拜尚书”都一笔带过,“再迁为太史令”和“再转复为太史令”之仅的另一官职甚至不作叙述,对他的文学、政抬活裁有所记叙,但相形之下,详叙的还是太史令职内的科研活动和成果,以便突出张衡作为科学家的形象。

这里值得称赞的是范哗详叙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据一九七六年第十期《文物》王振铎《介绍一千八百年前的张衡地震仪》,“张衡创造的地震仪„„装置在当时首都洛阳的灵台(天文台)中„„它在四世纪初年西晋永嘉战乱中失落,但北齐都信芳撰《器准淮》,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还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唐代以后,二书又都失传。幸赖刘宋时范哗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对这项发明做了概述。这一段简短的文献,是研究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依据。”从这里可见课文详叙这事的价值。

五、《张衡传》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

篇7:《张衡传》教学反思

授课对象:高一(授课教师:黄亚桃4)班全体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黄亚桃

授课班级:15级(2)班

6月28日,我在15级4班上了题为《张衡传》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在这次公开课中,从备课到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存在不足之处和忽视的地方。下面我从教师备课、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情三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备课

在备《张衡传》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没有学生具体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考虑进来,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时候尽量简单化,通俗易懂。但还是忽视了对文言文的解读和文本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脱节的情况,课堂内容安排过满。对于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较好地利用文本来引导学生,展开教学和拓展研讨。

二、教学环节

我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整个课堂教学都似乎在赶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没有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评价有点形式,没有抓住他们的要点和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足;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没有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情

这节课,学生整体的反应还是可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对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可以理解和思考。整节课也存在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过程中显得不积极,有些没有反应,不理解。还有就是作为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思考和回答时候出现偏差或者没有方向。

篇8:张衡传 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张衡。

3、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方法指津】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历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西汉)的《史记》、班固(东汉)的《汉书》、范晔(南朝宋)的《后汉书》、陈寿(西晋)《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2、关于人物传记:

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3、张衡简介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拓展延伸】

人物传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类别,而且多为官吏的传记,常涉及人宦海生涯中的升迁、调转、罢免等事。与现代汉语比较,古代官职变动用词具有词汇量丰富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的含义、特点及规律,对于更好的阅读文言文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任缺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兼任;:改任官职。

:在原官职上提拔;:任命,授予官职;

:给予官职;

署:代理,暂时担任;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黜、废:废弃不用。

:罢黜、免去官职;:被罚流放或降职;

:暂代官职。

预习案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标注拼音。

衡少善属文(zhǔ)辟公府(bì)逾侈(chǐ)璇机(xuán).... 累召不应(lěi)乞骸骨(hái)篆文(zhuàn)... 辄积年不徙(zhé)蟾蜍(chánchú)帷幄(wéiwî).....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写文章(2)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 ..(3)遂通五经,贯六艺。通晓;贯通(4)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侈 ....(5)累召不应 多次;屡次(6)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奇特

(7)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心思(8)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平素、向来 ...(9)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1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地里 ..(11)员径八尺 “员”通“ 圆” .

3.列出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并解释。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衡下车”)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4、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a、常从容淡静 古义: 今义: .. b、举孝廉不行 古义: 今义: ..C、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 .. d、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今义: ..e、寻其方面 古义: 今义: ..f、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 ... 答案:

a.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b.举孝廉不行 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c.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d.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e.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f.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⑵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⑶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⑷ 验之以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⑸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果地震陇西 答案:

⑴判断句 ⑵被动句 ⑶宾语前置句 ⑷状语后置句 ⑸省略句

探究案

1、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明确:全文六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2.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明确: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善属文”,作《二京赋》;

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3、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明确: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4、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

明确: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训练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C)。A.属文(zhǔ)

河间相(xià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 ì)陇西(lǒng)... 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D)。

A.不好交接俗人(与„„交往)B.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C.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给他递眼色)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看、....视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虽才高于世 青,取之于蓝 ..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 C.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 D.十年乃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D)。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果地震陇西 B.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D.未之有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太学、国子监、庠、序,在古代都是指学校

5、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6、解释加点的词语

(1)皆共目之 示意,使眼色 .(2)遂共谗之 诋毁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豪门大户 ..(4)永和四年卒 去世 ...

7、翻译下列句子

(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8、以上文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张衡所处环境的险恶和政治才干的杰出。

拓展运用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4.翻译原文中句子。

(1)食毕,复随旅进道。

译文:(2)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译文:

(3)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译文:

上一篇:森林防火培训课件下一篇:夏季安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