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因素

2024-05-07

中国经济发展因素(共9篇)

篇1:中国经济发展因素

10133367李妍英语13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从我的观点看来,国民收入贫富差距明显也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的基尼指数居然达到了0.5左右,成为了贫富差异很大的国家,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日本贫富差距很小,首相和普通民众的工资居然差不多。中国不应效仿日本这种制度,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但中国也是时候适当的调整一下了。

篇2:中国经济发展因素

——“三农”问题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而相反,农民收入过低引起内需不足,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压力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不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都在一定种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经济 发展 制约因素 “三农”

多少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如今我们又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离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人们普遍认识到 “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过低引起内需不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国的地区差异在扩大,城乡差异在扩大,农民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农民的市场作用被严重忽视了。

按常理,冰箱、彩电、DVD等耐用消费品在城市已经饱和,但在广阔农村应当有市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数众多的农民对此只能望物兴叹。

农民没有收入,尤其是没有可支配的收入,就没有需求,而中国的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这意味着“城市”的产品只能卖给城市人(占领国外市场目前还不现实),当城市人的需求达到目前程度的“饱和”时,问题就出来了。

如果城市人的产品卖不出去,“城市人”将无钱可赚,城市人的收入将无法维持,甚至会下降,何来消费?由此,“城市人”的企业何来利润?有如何投资进行创新?产品结构如何更新换代?形成恶

性循环之后,城市人的收入预期下降,消费将更加疲软。

可见,农民收入低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不灵敏了,整个

国民经济的运行都要受到影响。拉动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压力增大,制约经济发展

从需求看,我国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一直呈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07年10年间,我国人口净增了8503万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02公斤下降到380公斤;城镇化率每年提高

1.3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城镇人口2亿多,城镇居民的膳食结构对粮食供应产生的需求压力持续加大。

从供给看,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稳定增加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

1、资源约束越来越大.与10年前相比,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接近了18亿亩的底线,每年还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余地不大。水资源缺乏严重,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见农业出了问题,必定制约经济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不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2006年末农村有5.3亿劳动力。据有关专家测算,在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要1.5亿劳动力,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8亿人。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不能完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据第二次人口普查显示,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2.7%和49.5%,文盲半文盲占到6.8%,大专以上比重仅为1.2%。在大力提倡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时代,此种局面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取消农业税等,结束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直补等制度,开创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这些政策对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篇3: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体育商品的生产

体育商品的生产是体育经济之链的起点。就目前大众体育消费的水平来说, 我国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不同层的消费需要。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机制:只要体育产品有市场需求, 资金、技术、人力、物力都可以招之即来, 甚至不请自到。小到运动器具, 大到场馆建设, 成套设备, 我国的生产水平都能迅速与国际接轨, 并已形成了买方市场的竞争格局。

2. 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经济的消费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是和体育健身运动密切相关的。因此, 制约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也就会制约体育经济的消费活动。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一定的场所、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无疑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建国五十多年来, 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可以说是发展迅猛, 但与我国众多的人口相比, 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央决定加快我国农村的城市化建设, 2002年7月国务院专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现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和住宅社区的规划建设都把体育设施的配置摆在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国家发行体育彩票筹集资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多项目已经出现在城镇居民的身边。这一切表明, 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容易成为体育经济发展瓶颈的环节, 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

3.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在体育经济的循环链中,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是最关键的一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普通大众缺乏最基本的体育消费支付能力, 那么体育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体育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尚不能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时, 新增的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必然要优先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需要。这种情况下, 体育消费还只能是偶尔为之的事情, 人们主要还是以原始、简陋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普通大众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提高, 他们在社会体育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 当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 消费者才有足够的体育消费能力。

4.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般说来, 体育生活大都是在人们余闲暇的时空里进行的, 人们闲暇时间的长短也是直接影响其体育消费需求的一个因素。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由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在为人们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 还大大节约了劳动时间, 使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大大增加。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正在创造着“既有钱, 又有闲”的生活条件, 人们已拥有充裕的闲暇去尽情地享受体育生活的无穷乐趣。重视文化精神生活, 追求身心健康愉悦, 讲究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人民现代生活意识的重要特征。体育已成为人们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根据影响因素所面临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 实施体育产业化

所谓的体育产业化, 就是将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体育的模式转变到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优化配置体育资源, 并大力挖掘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 增强体育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加强体育职业化

随着1993年中国第一支职业足球俱乐部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诞生, 1994年中国第一届职业足球联赛的成功举办, 以及随后诸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俱乐部的快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给我们的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解决了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经费等诸多问题, 并且繁荣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3. 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

自我国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起, 至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的全面推行, 体育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为“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改变了以住的人们的体育价值观, 培养了大量的体育群体, 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了广阔的市场。

4. 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效率低下, 场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改变这些场所的管理模式, 提高使用率, 从而盘活这部分国有资产, 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同时又解决了场馆自身经费不足的问题, 保证了我国体育市场的正常运转, 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

5. 大力发行中国体育彩票

体育彩票在西方国家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而我国却一直将彩票看成是一种变相赌博, 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发行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彩票并获得成功, 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从此之后, 中国体育彩票的发行种类和发行金额逐年增多, 为我国体育部门筹集近100亿元的经费, 缓解了体育资金不足的矛盾, 为国家投资公共体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添祖:管理经济学[M].新华出版社, 1998

[2]王娜:体育消费将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J].银行家, 1999, 12

篇4: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因素”

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与会者,既关心中国在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坚持着的发展与改革,更关注中国在提振全球信心、推动发展中国家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和区域多边合作所发挥的作用,关注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中至关重要的“中国因素”。

“中国信心”带来榜样力量

当许多国家陷入负增长的泥沼时,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今年将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让久为负面数据所困的国际经济界为之一振,“中国信心”为全球所瞩目。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几个仍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事务方面做出了—个很好的榜样。”与会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说,当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那样可以对自己的经济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中国的信心并非盲目而来。继去年12月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暖后,今年1月份的经济数据持续出现小幅回暖迹象,让很多经济界人士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更趋乐观。

日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古川一夫说,在今年发达经济体进入负增长的下滑轨道之际,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保八”的努力是世界经济的希望之所在。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分析和预测,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正如—位与会者所说,信心固然是要靠人们自我树立,但信心更是由各国政府行之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回暖信号所形成,中国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推动全球和区域多边合作

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需要各国的努力,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中国在推动全球和区域多边合作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不遗余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在论坛期间强调,国际合作与自由贸易是全球共同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应对危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作为—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倡导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中国商务部今年2月派团赴欧洲采购并达成150亿美元协议和合同,欧洲各界人士对中国在危机时刻秉持开放理念、合作意愿和负责任态度表示高度赞赏。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表示,今年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积极组织企业采购团,赴海外大规模采购,进口设备、商品和技术。这向外界发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积极信号。记者注意到,参加此次论坛的欧美各界商业巨头无—例外地表示出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意愿。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论坛上积极评价了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并着重指出了中国在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月下旬,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在泰国普吉岛召开特别会议,并发表《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承诺要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尽早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以增强本地区的危机自救能力。

韩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研究院院长蔡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日韩三国等有关各方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有力地遏制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复苏起到加速作用。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实现合作,共抗危机。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呼吁上合组织各国在能源、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农业、高新技术等多方面加强合作。他说,中国同俄罗斯签署了石油、金融一揽子合作协定;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加强金融、能源和资源合作的意向,并有望在年内签署协定。

全球化的世界发生了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各国以全球化的视野、全球性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5:中国经济发展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吸引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

作 者:李文彬 李培亮 张自如 范宇新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学习英文刊名:LILUN XUEXI年,卷(期):“”(12)分类号:F8关键词:

篇6:浅析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因素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对社会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对体育文化产业的作用形式和变化趋势、体育文化产品的内在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指出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文化产品生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作 者:龙明 LONG Ming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623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812 关键词:中国体育   体育文化产业   体育文化产品  

篇7:中国经济发展因素

上海企业培训网2009-12-30

回顾2009年热点,云计算、虚拟化等成为2009的关键词。而在2009年的年初一个过去曾经被忘记的概念正在悄悄被逐渐的重新重视——“物联网”。据资料显示互联网上关于”物联网”的报道及搜索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而在政策、行业发展、以及用户需求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物联网”过去由虚拟的概念逐步进入一个“落地”的阶段。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所谓“物联网”确切的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而中国也是研究“物联网”的最早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但当时没有叫做“物联网”,而是叫做传感网。“物联网”的最直接的概念就是利用产品电子代码,还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网络来实现物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实现点对点的互联互通。

经过了近几年的市场及大环境的培育,“物联网”在随着技术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及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据Forrester Research指出,“物联网”有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全球市场价值将会从由2008年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115亿美元。应该说,“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潜力也很巨大,但是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乃至公众共同努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 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也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应有,而且会带来上万亿规模的科技市场。

“物联网”国外的应用

在国外及欧美国家对于“物联网”的非常重视,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对更新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提出了更具高新技术含量的信息化新的方案,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超越以及ICT研发与创新战略,而在日本政府紧急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同时,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步伐,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受到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在未来的3—5年之内,更具智能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逐步与传统的基础设施融合,更加智能化的网络也将会逐步得到普及。

“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挖促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物联网”在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呢?国内启动“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又走到了哪一步?从国内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态势来看。

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1月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 年8月7日 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2009年8月24日 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9月11日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 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9月14日 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高调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

2009年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部长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指出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高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提出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并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而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种种的数据和形动表明,“物联网”在中国的再次“复出”为我们制订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影响“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现阶段国内的“物联网”虽然在政策、产业、市场方成突显很大优势,但现在的物联发网发展普及及真正的应用还存在的很多的问题。

1、RFID应用将加速“物联网”进程 起推进性作用

RFID全称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中文名为“射频辨识系统”),最早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主要应用于物流、食品、零售等行业,“物联网”的兴起首先带动了RFID产业的发展,因为实现在点对点的物对物的操作,因此在“物联网”的发展RFID功不可莫。RFID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物联网”最前端的关键技术。据业界一位RFID专指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是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合,互联网传输的是数字代码,“物联网”这个物理世界中的事物本身无法产生数字代码描述,必须借助各种射频设备,帮其按上一个“身份”,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而RFID将是解决这个“身份”载体的关键,所以RFID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

RFID具有快速读写、距离远、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上游产业,特别是最具潜力的超高频RFID,“物联网”的到来将加速其产业化发展,将是受益最大的基础产业,同时,反过来对比,RFID也将帮助“物联网”真正的实现物理性。

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英杰介绍,“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通讯技术做到铁道部已经成功实施了一个信息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其中采记了RFID技术,通过把这个技术感应安装到铁路、桥梁及一些关健的设施,利用“物联网”使现有的信息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对于铁路的设备、基础设施全面的管理,实现铁路客运管理的智能化,推进信息组织建设。

2、“物联网”标准有待建设

标准,一直是对于任何技术的最后的一个统一规范,如果任何技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会使整个产业混乱、市场混乱,更多时候的会让用户存在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可能还面临着完整的标准体系,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标准体系出台。而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因“物联网”这牵扯到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导致标准也非常多,所以,当前应进快明确一个统一合理的的标准,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关健因素。

据了解,2009年9月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曾向笔者表示,“物联网”发展在未来非常热但“物联网”标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于“物联网”: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

篇8:中国法制发展中的经济因素

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行政化、命令化的计划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只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公有制配套的分配制度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管理经济, 资源配置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国家按计划统一配置。片面发展重工业, 按照重、轻、农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国家是管理经济的主体, 权力高度集中, 企业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经济增长方式上采取粗放式发展道路。在对外方面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 不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行合作。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 排斥其他非公有制形式的经济, 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严过死, 让企业缺乏活力, 以致效率低下。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扼杀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特别是有关民生的轻工业发展非常落后, 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高投入低产出, 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对外经济的封闭性,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来临, 其又未抓住机遇, 逐渐落伍。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宪法发展

1. 上下求索

新中国建国初期, 国家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落后的生产力, 但是经验不足。毛泽东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 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2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而1954年宪法是以苏联1936年宪法为蓝本而制定的, 其在总纲里面写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1954宪法是我们向苏联学习的成果。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成, 这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国际形势风起云涌,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 赫鲁晓夫做的“秘密报告”举世哗然, 我们开始不再迷信苏联经验, 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 我们探索自己道路的实践中断, 我们仍旧沿袭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而我们的法制建设反而提出了实行人治好, 法制建设遭到巨大破坏。

2. 指路明灯

经过这些年的动乱,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 大大限制了我们同外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在这历史关头, 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把重心彻底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同时还强调, 为保证人民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 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从此我们开始逐步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在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宪法, 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它对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二宪法”既是我国宪法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在经历了极为曲折的宪政立法进程之后, 种种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4

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西方的面对该问题有三种理论:英国亚当·斯密提出夜警国家论, 强调市场体制和自由竞争, 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而苏联直接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在该问题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5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打破了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 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有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这条理论为对我们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具有灯塔式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1982年宪法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于是在1988年对其进行修改, 修改的主要内容: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等。

3. 韬光养晦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抵住国内外各方压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同时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6中共十四大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里程碑。71993年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二次修改, 这次修改以十四大精神为指导, 修改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 使党的基本路线上升到国家意志;第二,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 加强法制建设,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等等。在法制建设方面, 江泽民明确地指出:“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8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稳妥推进, 于是在1999年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三次修改, 修改的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这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对推进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道路。

4. 石破天惊

入世后不久, 中国申请世博会也取得成功, 这表明中国更加开放, 正在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在2010年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越演越烈, 西方经济都出现了衰退, 但中国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6100美元, 令世界刮目相看, 西方国家不得不审视韬光养晦的中国, 给世界所带来的震撼。我们取得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 与我们推行渐进式的经济改革,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法制建设仍需发展。为此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为贯彻此次会议精神,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三、经济改革和法制建设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体制的改革,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从而带动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是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巨大推动力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获得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 是逐步推进的, 而我国的法制建设亦是如此, 我们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认识, 也是渐进式的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也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1979年以来, 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基本法的制定的实践证明,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 因此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是彰显了这些原则, 反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而进行的, 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教训足以警醒后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 必须要加强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现在我们的改革即将进入了全方位改革的新时期, 加强法制建设也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注释

11 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01.

22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1481.

33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150.

44 周叶中, 江国华.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社会主义立宪评论) [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529.

55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 (第二版) :236.

6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人民出版社, 1996:28.

77 陈金全.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 2011:243.

篇9:“中国因素”促全球经济增长信心

全球经济险象环生

2008年,注定成为要载入史册的年份。世界经济大船驶入了一段风高浪急的危险海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兴风作浪,粮价一路飙升,小麦、大米、玉米全线告急,在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甚至引起了大规模的骚乱;石油价格扶摇直上,从今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开始,短短6个月就攀升到147美元的历史高峰,拥有汽车的幸福转眼成了恼人的负担;铁矿石价格涨了又涨,生产国和进口国间的谈判差不多赶上联合国会议的架势;全球金融市场更是山崩地裂,次贷危机尤如一只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放出的魔鬼差不多要吞噬了整个华尔街,贝尔斯登隐遁,“两房”倒塌,“互助银行”要靠别人救助才能勉强撑过这关,雷曼兄弟破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城门失火殃及的名单或许会更长:欧洲、日本、亚洲、澳大利亚,谁将会成为下一个,出现在这个“死亡笔记”上?

风险与危机,俨然成为2008的世界性词汇。即使隔着太平洋,远离华尔街的中国天津也满是焦虑的眼光,“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会怎么样演变”、“全球经济会走向何方”、“全球风险问题该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在达沃斯夏季论坛俯拾皆是。可敬的施瓦布老人于1971年创办这个论坛,仅以时间的尺度来看,自那时起,局部战争、政治斗争、恐怖袭击、瘟疫流行、石油危机、英镑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灭……风险与危机不断出现,达沃斯论坛越做越大,形成了冬季达沃斯论坛和夏季达沃斯论坛两大支柱,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正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案例,它启示我们:如果因为有风险存在,就放弃对未来、对下一轮增长的憧憬与想象,才是真正的“风险”。当我们选择了生命,就选择了与风险同行。

“中国因素”成为期待

“这是在华尔街出现金融危机后第一次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所以可以想像这次危机显然会影响我们会议的议程。”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指出,华尔街金融危机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会改变人们做事的方式。但是,不会改变的,是全世界迎难而上的信心。

Crisis,用中文表现就变得那么意味深长,危机——虽危险却也不失有机遇。就像硬币总有两面一样,走过危机,是风雨过后我们可以看到的美丽彩虹,是经济大船驶出危险海域后的蔚蓝天空,海鸥飞翔。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后,终会迎来旭日东升的霞光万丈。如何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也为这次论坛上经济界人士所乐道:“全球经济萧条期不会到来。至少我最近在华盛顿看到的情况是,大家都在努力解决目前的问题。”、“不能光看风险,还要看面临什么样的商业机会。”、“艰难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创新型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既然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动机美国经济出现问题,那么“中国经济走向如何”自然成了全球目光关注的焦点,而中国则更有信心在世界舞台高声宣布:我们有信心,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尽职尽责,展现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当施瓦布把达沃斯论坛的舞台迁到中国,他就深深相信,并与之紧紧握手,期待中国为世界、为下一轮增长浪潮的席卷……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席达沃斯“全球成长的风险”论坛上自信地说,中国经济增长虽会有所放缓,可能减速到9%~9.5%的增长区间,但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有益,中国将会保持“有质量”的增长。中国经济具有较大回旋余地。由于中国内陆地区广大,基础投资建设依然强劲,居民人均消费显著提高,消费潜力仍然很大,都可以弥补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放缓。

重要战略机遇降临中国

今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喜也有悲。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保持住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就足当前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发生危机,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与美国、欧洲等受损严重的地区相比,中国还算得上处于安全位置。9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全会厅致辞时指出,目前中国要保持住强有力的平稳增长态势,实现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针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温总理称,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减速。因此,各国要加强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而此时,经济学家、企业家、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会上,温总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旧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至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但地区间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压力大,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仍面临诸多考验。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改革,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要坚持创新,没有创新,不能成为新领军者。同时,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每个企业在他们的身上都应流着道德的血液,生产经营与道德的结合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需要的产物。

中国势将领军全球经济

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未来30年,中国势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过去30年在经济方面创造的奇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特别是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中国给世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即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业中心,而是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保持在8%左右。预计到2050年时,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而且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中国应该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政策,对于邻国的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未来,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但当时令人惊叹的是它满足了这么多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此外,当时中国的GDP在世界上排位很低,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提出了要使国民经济到2000年酬两番的宏伟目标,这对一个低收入的国家而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取得了成功。

不过,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正面临新的挑战。生产资源的制约、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过度依赖了投资和出口,因此,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使之与出口相协调。未来中国将吸取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改革开放坚持到底。

上一篇:家庭优秀作文下一篇:汇编实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