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2024-05-11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精选9篇)

篇1: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我华夏之学,与西方之最大不同在于中国一脉相承的以人为本之内涵的人文精神以及胸襟之博大。西方文明是神本思想占主导,中国则是“天、地、人”的人本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是近代针对神权高于王权这个特定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中国的人本思想。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怎样从自然界获取,而中国文明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怎样地和谐相处,《老子》中说“纳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正是强调的这一点,而《老子》本身也就是一部讲述人—自然—道怎样相和谐统一的哲学巨著。西方文明之思维内涵在于对局部之仔细把握然后慢慢向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西方科学发展以及学科分科的一重要原因,我们从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希腊的各种典籍中便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影子;而中国文明之思维内涵则在于总是先从总体去思考把握,然后再逐渐注意局部。所以中国文明生来便已具有一种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之全局性,当西方国家战争还在忙于正面对决时中国的战略指挥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当希腊哲学刚放光彩的时候,中国的诸子百家早已经纵横捭阖,百家争鸣。形而上者如《周易》所阐述之至道是后世无论中外哪部典籍所能够超越的?如果把中国文化压缩成一个图形,就正是太极图。孔子之儒家主要是发扬了太极图的阳极,它阳刚,积极入世,强调的以道德为准绳先修身再慢慢扩大到以此建立社会之秩序,而这在当今看到是多么地高明!老子之道家则是主要发扬了阴极的这一面,它阴柔,强调无为,正好是儒家的补充,至阳则易折,至阴则无力,阴阳相济,方能成。而《中庸》不正是强调取得阴阳结合之最佳状态的么?而这个状态不正是做事做最佳状态么?而孟子宣扬之内圣外王亦不正是王者天下之大法么?我这里所举,不过是中国文化之优越之九牛一毛而已!这,就是我华夏优秀之文化。让人悲痛的是这么优秀的文化正逐渐被他的子孙所抛弃,明明是自己利用得不好,却不躬身自省,反而说问题在于文化之腐朽!何其悲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秀的中国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方面也逐渐地变味而成为历代帝王统治的绝对精神工具。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为帝王忠实服务的文人的不断地注疏,许多经典逐渐失去了他的本来面目,甚至完全以另外一个面目出现,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作用统治之工具。到了清朝,对优秀文化的歪曲利用终于让中国人尝到了苦果,并让中国坠入痛苦的深渊。

翻开近代世界史,是一部西方国家突飞猛进的发迹史,是一部弱肉强食的野蛮史,是一部机器碾压生命的血腥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糟蹋史。

从十四世纪末开始,到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终于让整个欧洲普遍摆脱了野蛮时代,从而成功地由古文明过度到中世纪文明,积极快速地走上了文明发展的道路,并直奔近代文明。到了1750年左右,精神文明终于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人文精神发展到科学技术,终于变成了推动欧洲人发展的科技的车轮,工业革命的开始,让欧洲坐上了火箭一般迅速地与东方一直按部就班的庞大的清帝国的实力靠近。曾经辉煌强盛中华大帝国逐渐被赶上,然后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并死死地踩在脚下。

在这里,以殖民扩张、掠夺侵略为核心的海洋文明战胜了以安定温和为核心的中国农耕文明,用他所特有的野蛮与粗暴将中国毫不留情地尽情凌辱。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与信心被残酷的耻辱击得粉碎,于是,中国的一批能人志士开始反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最先是魏源在《海国

图志》中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国“以制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以后,一些人发展,仅仅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能改变中国势弱的地位的,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制度,更深层次的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他们没有去系统地研究我们文化变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这种腐朽的儒家文化实则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了味的儒家文化,不再是真正的纯正的儒家文化。,他们只是粗浅地看待目前的状况,认为弊端在于中国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之腐朽,而西方文明才是优秀的文明;而这,也就拉开了批判甚至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之开端。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不屈抗争,中国人民终于从列强的脚底下脱离了出来并逐渐得以发展,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之否定一直没有停止,从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到文革再到现在,这种观点从未弱化过。究其原因,一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教训之残酷,另一方面则是即使今天,中国的实力地位相对于西方国家仍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这种实力(主要指经济与军事)的相对弱势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的相对弱势,不仅西方国家人现在有一种相对于中国文化之优越感,甚至我们在各种场合,仍然可以听到我们中国人发出这种声音,而更让人堪忧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也受此影响,对中国传统之文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是相当危险的,这说明虽然我们的国运日昌,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近两百年的民族自信心仍然没有树立起来,我们还不具有真正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没有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就不好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没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持久地强大的。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逐渐地在客观辩证地分析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力度仍然不够,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该花更多的精力。而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让我们的国民正确认识、正确解读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开始。

首先要正确认识并了解吸纳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应该做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正确独立的主体文化意识,其次才是逐渐了解学习西方的各项长处、优点,然后将其融汇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血液之中,一边向内丰富我们自己的人文修养,丰富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向外,学以致用,将其用到建设我们个人自身事业成就的行动中来,用到建设我们国家的行动中来;小处为个人、为家庭之兴旺崛起努力;大处为国之兴旺崛起、民族之兴旺崛起做出贡献!

先习传统文化之精髓再学习西方文化,这个顺序是万不可颠倒的。之所以强调这样的顺序,我先打个比方再作说明。诸位应该对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很是了解,而对小说中自宫的岳不群、林平之、东方不败更是印象深刻。虽然练成绝世的武功,但是却为我们所鄙夷,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恶,仅仅是自宫这一点,已经足以为我们所不齿,自宫的人,就根本算不得一个健全、健康的人,而是一个畸形的人。练武须得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内力高了,练什么武功都轻而易举,如果本末倒置,轻则武功尽废,全身瘫痪,重则有性命之忧,更何况自宫,成为一个都不是正常健全的畸形的人。

成长之营养,提升内力之心法。我们只有在学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衍生学习其他的;如果没有学好传统文化,没有清晰的正确的文化主体(打个比方即内功修为),就急着去抓西方的东西,只会越来越昏,最终失去独立人格、清晰的思维以及健全的思想,完全迷失而不自觉。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从外在的价值观念到内在的认识事物之方法都完全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而如果不修国学而直接去攀西方之学,则无疑于自宫练武,结果就是成为一个畸形之人。以上是站在在国内的文化角度来说的,那么再站到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中,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国的形势之不乐观,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之逐渐崛起是如芒刺在背,处处向中国发难,例子也不用我列举,诸位也自明白。所以西方列强国家恨不得中国就四分五裂,长期陷入内战与贫穷没落的泥潭之中,而目前看来,想要用武力的方式直接打败中国之不现实的。《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各种阴谋诡计让我们自乱!从支持藏独拿西藏说事,资助东突以及对中国各种问题指手画脚就可以看出来,明处就已经这样了,暗地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勾当。而摧毁我们的文化则是最为恶毒之处,也是一部分用心险恶之人一直所追求的。因为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独立之灵魂,后果,可想而知。而从现在我们的文化遭侵略之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须得做不屈的文化抗争,捍卫我华夏之灵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让我们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一点一滴,脚踏实地,认真做起,为把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

篇2: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因为现在的课堂教育,科学、数学、外语,等方面都涉及了,孩子们每天要学的好多好多,传统文化虽然也有涉及,但是并不全面。而传统文化的好处不言而喻,传统文化不但能使孩子们学习成绩进步,还可以开发增进他们的智慧,健全他们的人格。

用适当的方法教孩子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已达数十年,现在许多家长,面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不知从何下手。

首先,家长须明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只有先确立目标,先有智慧,然后加上努力,才可能学有所成,要不然,所有的努力是白费的。我们更要明白,今天的孩子成年以后,可能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学数学也许并不是要做相关工作,学其他学科的也都一样,但每个人成年以后,都必须要学会思考。若说数学教会孩子学会理性逻辑思维,语文教会孩子如何感性思维,如何学会更好的使用语言。那么,传统文化则是将两者中和,既教会孩子如何拥有理性思维,同样还教会孩子感性思维,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以一颗宽容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

其次,要用适当的方法。

儿童学习心智、智力的发展程度,标准就是到底能不能吸收大人所教给他的东西。便是“懂了才教”,而且教的时候,要教得很清楚,让学生学得也非常地明白。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这叫“边需教学,按步就班”。

篇3: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看完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其间虽无生词,却无论如何也不知文章所云,此时,很可能就是我们遇上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了。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文化。中西方文化方面差异巨大,如果缺乏这种了解,不仅会产生阅读方面的障碍,而且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语言的误解,从而遭遇尴尬和难堪。

1. 词汇内涵意义不对等

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观察角度不同,不同的词汇在中西文化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绿色(green)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缺乏经验、不成熟(green hand)。在西方,蓝色(blue)常被用来表示沮丧、消沉、忧郁、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表示肃穆、庄严。中国人常用红色(red)表示热烈、喜庆,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常用来表示愤怒、危险、暴躁不安。龙(dragon)在汉语中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无比伟大的力量。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家长们也都望子成龙。但西方人对龙的评价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制造水灾、危及人类生存。

2. 常识文化不对等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3.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不对等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image(自我形象)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己”的话语随处可见。

二、优化文化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实验中,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1. 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英语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掘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听力训练中,对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在口语训练中,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这样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2. 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

英美文化内容庞大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英美文化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样重要。首先,为了有效地增加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读完之后进行赏析和交流。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论坛及各种演出,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并且在课外主动与外教接触,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机会。在今天人际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社会中,这些活动正在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因此,抓住课堂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3. 利用流行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兴趣来源

语言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人来说却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成绩一般,唱起英文歌来却韵味十足;有些学生很难记住课本上的单词,却能轻松记住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精彩的对白。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到英语学习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流行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自觉自愿地发掘英语文化的精髓,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达到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文化中的精华来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并且,流行文化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为学生播放英文电影、录像、歌曲;督促学生收听VOA, BBC等节目并加以复述;为学生提供英美报刊及杂志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知识和信息来源。为了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可以举办讨论会,让大家把一段时间内听到的、看到的拿来讨论一下,从中也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了解英美文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本质,从而真正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是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通道,它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广泛深入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是成功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而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英语的语音、语法、句型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英语。

参考文献

[1]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M].外语界, 2003, (3) .

[2]史国强, 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 .

[3]魏巍.浅谈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4]燕莉.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英影视片名的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5]刘秀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J].外语教育, 2004, (4) .

篇4: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关键词:IT企业文化大学生重要性

一、 企业文化对IT企业的重要性

(一) 企业文化概念

企业文化是以其特色为核心,结合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发展目标,并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体现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组织行为规范的主流文化。企业文化是促成员工形成主流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载体,是一个企业及其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优秀企业成功所具备的强大隐形力量。

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了优秀的人才,企业与人才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人才竞争能力。

(二)企业文化对IT企业的重要性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IT企业,最为注重的就是一定质量、数量的IT人才队伍。IT技术人才队伍由于主要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因此都具备一定深度、创造性的思想及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必定是IT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重要人才的流失往往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甚至使企业难以为继。这就需要积极创建、改进、完善符合软件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增强企业员工间信任度,加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焕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员工有效发挥其个人能力并与他人分享知识共同完成高强度的脑力工作,所以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软实习需要着重把握,如此才能使企业和员工获得双赢,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富有丰富底蕴的有机体,才能使得中国IT业蓬勃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在IT行业消费领域,消费者们在追求基本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对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注入程度,从而满足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消费者精神、心理需要和审美情趣。消费者所追求的产品除了基本的使用价值之外,就是独具文化气息的附加价值。消费产品时其基本使用功能实现后,文化功能就自然而然成为其主体。可见,IT企业文化是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 IT企业以企业文化精神作为招聘条件

近年来研究表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文化。企业为了减少员工流失,在招聘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与组织相融合的程度,企业将文化标准融入招聘过程中。

例如作为全球通信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供应商之一的华为多年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有一片天地的的原因之一是高强度劳动,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所以他们在招聘员工时将吃苦耐劳、热爱工作、追求事业作为录用必要条件,这样的价值观是同华为的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这样的员工是能长期同华为共同创造新天地的。

二、 在校IT大学生学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 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IT大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具备适应企业文化的精神和素质。只有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才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才能将个人的价值发挥至极致,因此在校大学生了解学习企业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微软,他鼓励员工大胆创新,永远保持激情;而华为人的企业精神则是艰苦奋斗、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文化,在了解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找寻出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文化精神,比较个人爱好和岗位需求的差异、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差异、个人习惯和企业要求的差异等等,从而选择出一份适合自己且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不断学习所感兴趣的企业文化,努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为将来踏上心仪的岗位做足准备。

(二)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IT大公司是大多数在校IT专业大学生所向往的,他们希望能在这些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能在这些企业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例如IBM的企业文化,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百度的企业文化,永远保持创业激情;每一天都在进步;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充分信任,平等交流。

这些IT企业文化传达给在校大学生平等尊重、积极创新、不惧失败、诚信友爱的观念,给予大学生们一股正能量,督促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能力。在校大学生了解学习所感兴趣的IT企业文化,定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如何在大学生学习中融入企业文化

(一)对学生

1、了解需求标准,提高综合能力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经利用各种资源去了解所感兴趣的企业文化,例如网络、图书馆,甚至是老师等等。主动积极去了解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尽管企业文化各有不同,但本质目标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以下几个要求是企业共通的:

(1) 职业道德的要求

企业都强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例如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利用公司资源做私事等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2) 合作沟通的要求

IT行业往往都是团队作战,更加注重团队精神,不论是团队成员还是领导者都需要不断沟通、磨合才能完美配合共同完成。

(3) 勤学创新的要求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IT行业更是如此。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自身提高综合能力之后,就要积极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去实践,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多多参与招聘会,多多通过网络等等方式投递简历,争取企业的实习岗位,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更好的体验工作所需的能力及素质。

(二)对学校

1、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教育大多偏于理论,而企业教育能弥补实干的不足。企业老师走进课堂传承文化精神及实践技术;在校大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走进相对应的企业实践学习,这都能给在校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直观的感受,从而可以实现教学与企业的完美对接,帮助IT专业大学生累积实践经验、树立企业文化观。

2、加强信息提供

高校IT院系可聘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高级人员进行讲座培训,讲授其企业文化,传递给在校大学生其企业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思考。

高校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企业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鲁向前.浅谈软件企业的企业文化[J].市场周刊,2004,(6).

[2]薛彦利 赵希男.针对人才高流动率的IT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3).

[3]王春伟 李晓晖.从企业文化透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

篇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特点

影响意义

引 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我们常讲爱国主义,要爱国,就要认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又落实在文化上,因为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也就是认同这个文化传统。龚自珍研究春秋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呢?从这个方面讲,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2.2国际影响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3.1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3.2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我国,在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加,但同时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贪婪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因而引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剧烈冲突,出现了世界性的道德水准的下降。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宏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抑制人的利己心和贪欲的膨胀做到克己利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结语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要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是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中国文化里面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愚忠愚孝。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对传统文化选择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篇6: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杨亚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特性 传承 构建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特性 传承 构建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8—03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历史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思雏方式和0理特征。这种结构特色,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大传统;又具有小传统,大小传统互相激荡,互相冲击,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之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发展的土

壤。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培养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以此为中介熔铸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张公室,杜私门”,认为,“天下有道,则札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韩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设计。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即使撇开带有某些传说色彩的夏、商、周三代,仅从秦朝算起,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即使是处在较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与政治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具有完备德目的道德规范体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诚、服从、尽职尽责;同时要求在上住的人对在下

住的人的爱护、公正、守信,并能做出表率,为管理尽心竭力。从而维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下位者犯上作乱固然属大逆不道,在上位者暴虐恣睢也被斥为独夫民贼,因为这二者都有害于国家的统一。

崇尚统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广泛而多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奉献、讲礼貌、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和较好的社会风气。但同时也有过分依赖、尊经崇圣、唯书唯上、限制主动性发挥等消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后世便把“和”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现。《中庸》说:“万物并肓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上,先秦各家无不以“和”为最高理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朦胧地流露了某种生态意识。《老子》提倡“守中”,把婴儿(喻“道”)的状态赞为“和之至也”。庄子更是讲“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中国哲人承认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矛盾与斗争,但认为最终的结局或最佳的状态时和谐。宋代张载的论述可作为代表。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中国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但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主张“和而不流”。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

和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视君民、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谨养其和,开源节流。思想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无过不及。修养上讲究“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崇尚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养生家以身心和谐为最佳状态,中医把病看作是“身体违和”的表现,而以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作为辨证施治的要诀。

(三)注重实用

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

在宇宙观方面,中国人中关系而不重实体,对宇宙(“天”)的本源、本质问题较少注意,而集中考虑的是天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鬼神等渺茫难知的问题,更是采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着眼于“武民之义”,即使说及,也不过是为了神道设教。

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如下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齐而不治。”孟、荀所论,对于奠定中国人重实用、轻玄想,务实是、戒空谈,看实效、看实绩的致思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异趣,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骨子里仍然是“君人南面之术“,是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们的精辟深刻,使得许多现代人(包括外国的知名思想家)都惊叹不已。但是,它们主要是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辨证法,甚至难于找到纯粹的思维规律的表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在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它们(包括四大发明在内)大多是与政治、人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纯粹的理论自然科学则发展不够。这些实用技术大多是以具体科学的形式出现,而缺乏对有关原理的精辟阐述和公式公理系统。农业、医药、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学科成就之高、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之强,简直令后人惊叹不已,但对于其间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详。

这种重实用的倾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任何学问,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于国计民生。修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夸;文章是“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中国文化的这种致思倾向。就是所谓“实用理性”。这一实用理性的传统,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情绪,使得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科技、人文上的创新都在引导人类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变革的双重挑战,它没有适应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和科学主义的浪头而使民族达到现代的物质繁荣,它没有萌生自由平等观念而使社会介入现代的政治发展,它没有转换人生目标而使人们过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没有包蕴现代价值体系而使个性进入现代的精神0理状态。这四个方面的挑战使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受到多种批评和否定性的剖析。相当多的人均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传统社会的固有部分,与自然经济和小农社会的特质相关联,因此不可能从中发生创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所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驱先烈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都曾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谦逊谨慎的品格,然而,这些胸怀和品格难道不是喝着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吗?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适应时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优于世界文明之精髓传承。

篇7: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为苗绣点赞: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手艺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从故宫博物院,到星罗棋布的古村落,都有中国手艺的精湛制品,瓷器、丝绸等在西方世界更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一代代的先辈们创造出的各种手工艺,让我们不断走在世界文化的前列。

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让传统涌起新时代的浪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出永久魅力。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很大程度上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展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前几年,北京老字号内联升举行的“潮鞋快闪”,展出了 100多双时尚布鞋,将传统的布鞋技艺和现代化的元素图案相融合,既使老北京布鞋工艺得到展现,又使大众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和工艺。这样的做法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了合理创新。传统文化以新奇不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新时尚能被人们接受,本质上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有故乡的灵魂。苗族的服饰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图腾”,它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深厚的文化积淀,被称为苗族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如何让这部“史书”更好地保留下来,让这部“史书”创造更多的价值?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加大苗族传统服饰产业扶持力度,使苗族老工艺焕发新生机。一边传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一边产业扶贫走出致富之路,藏在深山里的“宝”,既光彩夺目,又“以宝生宝”,传统手艺传得开,也承得了。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统的价值理念、体现出的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从北京布鞋,到苗绣服装,把传统手艺

篇8:英美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习中, 第二语言的语法、句法、句型结构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基础。

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句型结构等基础性知识是某种语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语言因素。但是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形成的纯粹的语言因素。其中也包含着受语言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学、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因素。特别是在英语的学习中要更加重视这些非纯语言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语言。

英语的文化发展对于英语的形成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英语学习者要想更好地掌握英语和学习英语必须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些非语言因素的发展和形成。

(一) 英语中受宗教影响的语言因素, 直接受宗教影响来自《圣经》的习语

1) The heart knows its own bitterness.各人苦恼自己知。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a stranger does not inter;addle with his joy.各人烦恼自己知, 外人欢乐不相干。

2) 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韬光养晦, 深藏不露。

All year long Tommy hid his light under a bushel and the teacher was surprised to see how much he know when she read his exam.汤米整整一年不显露自己的才华, 老师看了他的试卷对他的能力深为惊讶。

(二) 英语中受文学作品影响的语言因素

1) confusion worse confounded更加混乱 (源自密尔顿的诗)

And really after a day or two of confusion worse confounded, it was delightful, by degrees, to invoke order from the cleans ourselves had made.在愈趋混乱的一二天之后, 从自己造成的混乱中逐渐整理出头绪, 这真是愉快的事。

2) Catch-22军规二十二条, 左右为难, 受骗者无法摆脱的圈套。 (源自小说《军规二十二条》, 该书讲述有精神病的飞行员可停止飞行任务, 但军规二十二条规定飞行员能在危险时刻照顾自身安全, 不是精神失常, 不得免除飞行任务。)

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22 situations,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 you don’t.这又是一个左右为难的情况, 做也该死, 不做也该死。

二、英美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语言与文化都是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到英语来说, 英国英语是生活在英伦三岛的盎格鲁与萨克逊民族在结成统一民族后, 历经古英语、中古英语, 直到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英语随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迈入资本主义阶段, 其后, 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运动中, 启蒙思想家们再次对英语进行了理性的检测。正是在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 经人民大众的反复实践推动, 终使英语演变为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现代英语。

这些有关于英国、美国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镶嵌在语言中了,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尽管英美语言为同一语种, 实际上在所特质的某个过渡内也会有差别, 如果忽视文化部分, 势必将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影响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从语言与社会文化的深厚渊源关系来看, 语言是应社会文化生活之需而产生, 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发展, 并随社会文化的进步改革不断改革更新的。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Spolsky, Bernard.Socio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Wardhaugh, 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09.

篇9:浅谈体育锻炼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一、大脑是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人的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都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一个人的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

(一)大脑的物质结构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两半球的功能有明显的不同,某些高级功能(例如语言)依赖于大脑中的各个专门化区域,在较大规模上两半球各有其专门化功能。左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计算、逻辑分析和思维、语言能力、理解等功能,右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运动能力、音乐能力、非语言视觉图象的感知和分析,即左半球具有语言、逻辑思维、理解等文化知识方面的功能,右半球具有运动、音乐等功能。

1.大脑左右两半球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各的功能,它们都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当我们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时,左半球的脑细胞在兴奋、活动,而右半球的脑细胞在抑制、休息;相反,当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右半球的脑细胞在兴奋、活动,而左半球的脑细胞在抑制,休息。所以,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知识学习,大脑左半球的脑细胞由于工作时间过长,逐渐疲劳,脑力下降,学习效果降低,这时如再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不但不能提高文化水平,而且降低学习效果,大脑没有精力再学习下去,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就必需进行精神调节,如上体育课、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散步等,使右半球的脑细胞进入工作兴奋的活动状态,相反使左半球的脑细胞进入抑制状态,得到充分的休息,养足精神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

2.体育锻炼既能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展,又能促进左半球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发展体育运动本身的能力,即促进大脑右半球脑细胞的发展,而且能促进那些以语言、概念为条件的抽象智力的发展,即促进左半球脑细胞的发展。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离不开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自己的练习。通过老师正确的示范(第一信号),学生在大脑右半球中形成动作的图象,并对动作进行感知和分析;通过老师形象的讲解(第二信号),学生在大脑左半球中对老师的语言进行思考、分析、理解,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大脑左右两半球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复杂的动作图象和动作概念,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形成运动条件发射,指挥身体各部分做出准确、迅速的肌体活动,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养成边练习边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既发展了大脑右半球对体育运动的指挥运动能力,又促进了大脑左半球的智力发展。

(二)大脑良好的机能状况是健康与智慧的反映

脑部的耗氧量占全身氧气需要量的大约四分之一,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和对疲劳的耐受力,就能保持大脑久用不衰,有利于学生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强学习效果,促进脑力的发展。另外,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使体内氧的贮存量增加,这样,大脑能比较长时间保持适当的兴奋状态,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往往表现出脑子灵活,思考问题敏捷,并能连续长时间的工作,这是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大脑皮质功能良好的具体表现,是健康和智慧的反映。

二、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不同态度与行为,导致学生文化成绩的差异。

l.有些学生只喜欢体育运动,上文化课时无心听讲,精神不集中,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就生龙活虎,体育成绩好,而文化成绩差。这样的学生一般只是大脑右半球在兴奋、活动,只发展体育运动本身的能力;而大脑左半球受抑制,始终得不到开发、发展,使大脑左半球的机能状况逐渐下降,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得不到开发,脑力得不到发展,智力下降,因此越读越不懂,甚至无心向学,文化成绩直线下降。

2.有些学生原来文化成绩较好,学习勤奋,但由于误解体育锻炼的作用而不喜欢体育活动,无心上体育课,更不必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致体育成绩或体育运动能力特差。这样的学生一般只是大脑左半球在兴奋、活动,只发展文化知识方面的智力,大脑右半球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中,得不到开发、发展,使身体的机能状况越来越差,体质下降,氧气得不到补充,贮氧量减少,记忆力下降,学习时大脑容易疲劳,久而久之,大脑左半球的智力下降,由于身体虚弱应付不了紧张地学习,致使文化成绩滑坡、下降、导致最后的失败。

3.有些学生不仅不喜欢文化课,也不喜欢体育运动。这样的学生大脑左右两牛球都受抑制,始终得不到开发、发展,身体和大脑的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得不到开发,氧气得不到补充,贮氧量减少,智力衰退,体质下降,导致身体虚弱文化成绩差而无心向学,最终只有半途而废。

4.只有那些每天都在勤奋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适时的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大脑才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体育锻炼不仅使学生大脑右半球的脑细胞得到发展,而且使大脑左半球的脑细胞在兴奋过度疲劳时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并且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贮氧量增加,大脑能较长时间保持适当的兴奋状态,有助于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和对疲劳的耐受力,保持大脑久用不衰,有利于学生延长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果,才能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这样的学生不仅文化知识全面、成绩好,而且体质和体育运动能力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上一篇:实习生承诺书下一篇:大班教师教育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