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2024-05-14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精选6篇)

篇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斗余完小周玫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亲情、爱情、友情。因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们的友情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我们的爱情变得有些呼天抢地了,我们的亲情变得有些捶胸顿足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那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唉,我无言以对。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你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是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而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怎么做?指望别人还是放下包袱自己从头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啊!

篇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经典文化也应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篇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 形成共同价值观, 激励自我超越, 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相比较, 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1.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学习型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主要是系统思维方法和心灵转向的自我超越, 这是学习型企业文化源源不断的主体创造来源。在这种企业文化中, 企业组织成员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系统、全局、动态地思考与认识企业各种价值链, 都能注重成员自身的反省与体悟, 是对分割的、片段的、静止的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

2.学习型企业文化与组织学习具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型组织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它所面临的竞争更残酷, 唯有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来提升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因此,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学习。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中, 员工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 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科学技术学习, 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进行修炼式的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重视组织成员的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 人真正成为组织的中心, 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利润, 为了资产增值, 更是为了给每个成员创造一个能施展个人抱负、进行自我超越的环境。因此, 我们说学习型企业文化更关注员工的发展, 它比传统组织更多地营造适合员工发展的组织环境,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

4.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 学习包括三个层次, 即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其中, 个人学习是组织信息获取和加工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 通过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积极引导员工加强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 同时倡导员工树立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 使企业全体员工在这种学习型文化的影响下, 建立与企业愿景一致的个人学习目标, 全心投入, 不断修炼, 自我超越, 将学习作为个人的终身学习。这样, 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 引导形成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5.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共同愿景的学习文化。员工学习过程要实现自我超越, 必须将个人目标和组织愿景联系起来, 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中的共同愿景可以使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工作和学习的目标趋向一致, 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进取心和信任感, 有助于团队学习精神的形成。因此, 培育一种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使命, 也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相通之处。现代企业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共同愿景的建立

在中国古代, 《孙子兵法》中指出, 兵家的制胜之道, 以“主孰有道”为首, 所谓“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 可与之死, 可与之生, 而不畏危”。[2]在《淮南子》中, 也有“上下一心, 君臣同志”的论断。可见,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共同目标的建立, 并希望通过“上下一心”来强化组织的整体意识, 激发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 从而形成众志成城、摧城拔寨之势。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向往的意象, 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它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召的力量, 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共同愿景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 并传导到组织各环节中, 从而引导人们团结协作、共同进退, 提高组织的整体性和效益。共同愿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念, 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 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 能够在员工心中注入活力, 促进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升。

共同愿景是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的, 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个人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 共同愿景的力量同样来自于组织成员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所以, 共同愿景应该是人人衷心向往的愿景。在共同愿景下, 每个组织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从而达到精简机构、效率提高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团队学习的形成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时, “和谐”观也要求人们倾力合作, 精诚团结。“和而不同”揭示的就是不同特质的事物、不同特点的人之间, 可以通过和合的方式, 达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存在。先哲们的这一思想与现代的“团队”意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非常强调“活到老, 学到老”, “温故而知新”, 对于当今提倡团队学习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团队学习, 它是建立在“和谐”和“好学”的基础上, 是发展企业员工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动过程, 它鼓励人们相互帮助, 共同学习, 形成整体大于个体的学习效果。

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提升方式, 也是一种增进团体智慧的过程。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 它必须学会如何萃取成员的智慧和才能, 确保整个团队既具有创新性, 又能协调一致地行动。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它不但可以改善团队的搭配与和谐, 减少组织成员内部的消耗和磨损, 还可以共享知识, 产生创意, 使团体智慧远远高于个人智慧的总和, 而且在复杂的问题上, 能够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 更为聪明。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智模式的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文化, 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念都首先要求端正自身心态, 然后对他人进行判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样, 员工们不能总以原有模式来观察和分析世界, 而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站在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应,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的经历的积累, 包括社会道德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阅历和历史传统等。这些长期的积累导致不同的心智模式, 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改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 获得成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心智模式的正确性, 才能不断改善个人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获得进步和成功。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与整体思维方式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传统哲学提出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学说”, 甚至中医理论提出的经脉论、脉象论等, 本质上都是系统论。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 是一种系统思考的方式。企业组织也是一种系统, 是由一些部门、人员等相关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过多种复杂的方式和渠道相互之间发生影响。系统思考的修炼方式, 就在于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 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理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能够顾全大局, 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处理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找到持续有效的解决对策。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考, 就是把需要研究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 分清其中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 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处理和分析。根据系统思考的方法, 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对企业组织现实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控制和协调的时候, 不能局限于细节和局部, 而应该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以把握长期和近期、全局和局部、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关系。

(五) 中国传统文化与自我超越的实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在孔子看来,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视之为个人思想道德的成长过程, 以及个人品性的修炼过程。儒家所推崇的“为己”和“为人”的思想, 注重“内圣”的追求, 也是人格的完善过程, 其目标是要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道家的修炼思想与儒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中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 就是要求人们摆脱各种名利的束缚, 回归人的本性,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的自我修炼。

自我超越的目的在于创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自我超越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突破极限, 通过技巧的精熟, 战胜自我, 不断进步, 实现个人技能和人格的升华。自我超越把企业愿景作为驱使员工前进的目标。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 它以提高个人才能为基础, 却着眼于更高的目标;它关注精神的升华, 但又不局限于精神层面。自我超越需要人们全身心投入, 不断进行创造和超越,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终身学习。

由自我超越的员工所组成的企业组织, 以个人的学习为起点, 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从契约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即从工具性的工作, 转变成精神层面的工作, 建立组织内良好的互助关系, 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提高每个员工的学习兴趣, 培养高尚的学习精神, 从而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相通之处, 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即有助于共同愿景的建立, 有助于团队学习的形成, 有助于心智模式的改善, 有助于整体思维方式的构建, 有助于自我超越的实现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德, 剑平.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孙武撰, 操等注.一家注孙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篇4: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英语学习 中国文化 传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英语学习在中国有了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上至八十老翁,下到童稚幼儿,每个人的嘴里都能说出一两句英语,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多数人升学、评级乃至有更大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文化受到英语文化的强势冲击,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的英语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其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而确立了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强势地位。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构成了词汇基础,其他的欧洲语种对英语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说英语也是在吸收其他语系精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完备体系。这样一种强势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总的说来,其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有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英语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并不矛盾,学好英语不仅使文明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借助英语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日浸润其中的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更何况那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化,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导致英语无法翻译或者言不及义、文不对题的状况屡屡发生。也正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神秘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致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正确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学好英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通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文化一直讲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也是有很多长处的,对于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相互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切入点,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

(三)学好英语,与国外友人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加,汉学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兴起,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且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阐述和理解,他们的经验和成就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只有学好英语,才能与他们交流沟通,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诠释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四)学好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英语学习在中国是一股热潮,每个让你都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英语知识,随着我们的出入国门,走向世界,我们本身所潜藏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会在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不断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最好的途径。所以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沟通的使者,只要我们学好英语,和外国朋友做好交流,随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中国文化就会在不经意间传播开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凡事有利就有弊,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因为英语已经成为社会对个人能力评价的硬性指标,也成为很多人提升自己的门槛。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技能,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训练班中去学习,反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母语教育,更不要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可能因为不堪英语学习的重负,而厌学、弃学,最终成为废材;而另一种可能,即孩子西化严重,满心都是英语文化,不论好坏,一概接受,已经完全丢弃中国传统的道德与文化,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就会出现断代,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会很快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文化一旦中断,历史也就中断了。这样的后果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希望看到的。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在實际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将中国文化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一)课堂引导,渗透中国文化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差异,我们在教学生学习英语时,可以将这种差异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我们在教学生“打招呼”时,英语一般是:“Hello, how are you?”汉语的打招呼一般是:“吃了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礼仪,也巩固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课下熏陶,学习中国文化

在学校和教室的板报和宣传栏内,把中国的古诗和名言警句用英语翻译出来,在中英文对照中学好两种语言。同时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的熏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发扬其有利的一面,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要加强国学教育,深化中国文化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烙印,尽量消除学习英语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不但要学好英语,融入开放的世界,同时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周莹莹、王跃洪,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考试周刊》2007年第38期

[2]周小凤,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9年第5期

篇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想

下决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受陶维生老师的影响,只是自己一翻开书本看到枯燥的文字、难懂的文言文就放弃了。我的床头放着《四书》、《五经》、《了凡四训》但从未看过十页。有幸参加了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孔子学院第二期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感到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在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经刘余莉、蔡礼旭等老师的讲解,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这些思想时,直叹自己“工未到、塞未通”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刘余莉老师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管理》、到蔡礼旭老师的《家和万事兴》,再到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等,在课堂上总是会不断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因为大家感觉,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是我们该做的,都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应该改变的,老师的话总是能激起我们内心最深处“人性本善”的共鸣,总会让我们每个人感叹自己过去的人生,拥有重新上路的勇气和决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结合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是去找原因而是互相埋怨、指责。如,管理分局埋怨大厅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指责大厅人员工作不够认真、仔细。就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下,大厅是窗口单位,他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当场完成,难免会出错,我们发现了错误改过来就好,举手之劳吗。各单位部门之间互相指责、推委,都不想多干活多担责任。还有很多人不是想着如何好好工作,而是找关系调个既轻松又不担责任又有油水的好工作,想方设法把自己不想干的工作推给别人。这不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又是什么泥?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如果全民都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篇6: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优秀、高尚的民族,中国是光荣伟大的国家。从而由衷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解存在于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变革与创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势所趋。历史转折,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着社会的精神关系。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纯经济发展,而必然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和繁荣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民族之魂,就可以大大加强祖国大陆同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对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滋润了中国人民的心田,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又如宏大的历史画卷,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其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善于寻求,一定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上一篇:金秋十月的秋天下一篇:调整免税资格认定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