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2024-04-27

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共6篇)

篇1: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若星辰

──谈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南风小学 赵浩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我认为:

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乐于表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是影响其写作兴趣的心理障碍。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小学生树立作文信心,打消作文恐惧感,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学习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法有很多。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的:一是故事激趣。即通过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刻苦写作的故事,激发起学生从小立大志,追求崇高理想的热情。二是鼓励激趣。即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也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达到爱写、乐写、善写的理想境界。三是

榜样激趣。即通过举办板报展出优秀习作,组织学生给杂志投稿,定期评选优秀小作家等形式,让学生破除优秀作文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确立好作文就在你我之间的亲近感。

四、创设情境。这也是激发儿童情感的“金钥匙”。如,指导学生看一幅校园的全景图,想象校园中的景物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把他们当作人,用拟人的方法写景物。这样学生饶有兴趣,扬童趣,写童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体验,重视积累,让学生易于动笔

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源泉,学生在实践中有了体验,自然会写出让人惊喜万分的文章来。作文的欲望和激情来自于生活的实践,充实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我指导学生作文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写作源泉。

1、记日记,生活中积淀。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学校,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我采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人和事。比如,一次难忘的班委竞选、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参观超市、星期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爬山、为受伤的小鸟包扎伤口、教师节为敬爱的老师献一份礼物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我都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加强体验,感悟人物的心灵,讴歌人物的真善美。这样,一天记录一件事,一年就是许多件事。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信手拈来,全不费工夫。

2、多比赛,活动中积淀。小学生,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故事演讲、接力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以活动促积淀,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写作。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写。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要求写一次课余生活,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活动:瞎子摸像、踢毽子、打乒乓、跑步等,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参与活动,积淀了写作素材。

3、重协调,学科中积淀。我们还要重视学科间的互动,把写作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一段刻骨铭心的舞蹈音乐欣赏,无不是写作的好题材。语文老师要善于与各学科老师协调,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写作训练。“大语文”告诉我们:处处是作文,时时是作文,事事是作文。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找春天》时,课前带孩子们到春天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去找一找春天,用心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再回到课堂中讲一讲“()是()的春天。”孩子们的发现可多了,他们说:小草是大地的春天。\油菜花是田野的春天。\蝌蚪是池塘的春天。\风筝是蓝天的春天。这一句句孩子们的真发现、真感受,竟成了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

4、多阅读,名篇中积淀。我们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要求学生把好词佳句、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积累起来,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另一方面要将阅读延伸至课外,逐步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将课外

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等及时记录下来。我每周周五最后一节语文课,都给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如课外阅读、成语接龙、新闻发布会、古诗背诵大比拼、读书笔记展示、课外收集展示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学生经过长期积累,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

三、鼓励想象,激发思维,让学生敢于创造

“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想象是踏天磨刀割紫云”的翅膀,想象也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利用孩子的想象力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1、开放的命题观──让学生有话说,说自己的话:

好的作文命题就如电光火石,一眼看去就会碰出思维的火花,好的命题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帮助学生跳进另一个作文的境界。我们可以学一学新概念作文开放式的命题观,他们的命题向学生生活开放,社会生活开放,经济生活开放,各种传媒开放,向外部世界开放,向内部世界开放。这样,打开了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张扬个性和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我曾经把新概念作文的命题和文本引进我的课堂,学生作文的结果是令我很意外,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是不可小看 的,仿佛火山下奔腾的熔岩,一旦找到一个突破口,就会喷薄而出。而命题,正是这个关键的突破口。

当然开放的命题并不是让学生任意作文,这样仍然会导致作文的盲目性。我所做的就是每次作文供给4~5个命题,每个命题都是不完整,包含了无穷的可能性,填进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学生平时的周记,我鼓励自由命题,写自己热爱的人,事物,感兴趣的现象,最痴迷的活动,结果,周记里显现出的世界是那么丰富,那么多元。

2、加强文学教育──积累文学语言丰富感性经验,注重人文内涵:

当前语言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文学教育,这个问题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文学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欣赏文学作品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作品阅读广泛了,人的情感也随之丰富,形象思维的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提升人的审美品位,让学生理解美,珍惜美,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美,创造美。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文学作品无疑在课本之外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多维的窗,美学的窗。

另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忘记表现文化关怀和人文精神,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学生文章里缺少的深刻内涵。作家们的观点,情怀将会影响读者。学生将会创造性地展开想象,让童心和童趣在作文中飞扬。

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儿童“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让儿童“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让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若星晨。

篇2: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童真:以独特的童眼去敏锐的观察外部世界, 把那些认识, 实话实说地写到自己作文中去。

童趣:儿童感情世界丰富多彩, 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成人难以理解的那份情愫。

“儿童作文”就是倡导心口一致, 情理一致, 体现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新作文。

一、童心飞扬

两篇习作的思考:

我爱发呆

——A同学

为什么说我爱发呆呢?原因有好几个。

其一, 发呆可以让在学校上课一天的你, 轻轻松松地给眼睛、大脑、手腕放个假, 发完呆后伸个懒腰多舒服, 但是切记别说在上课时发呆, 不仅会挨老师的骂, 还会耽误上课的。

其二:可以让失眠的你进入梦乡, 不用再睡觉时数一只羊、两只羊……当然中国的读法是水饺、水饺……一觉醒来, 二个字:精神, 三个字:特精神!

其三:可以想一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不用想可恶的作业, 大人不用想:经济、温饱、住处等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用想工作的问题。生病的老人不用想疾病的问题, 很快乐。

当别人笑你发呆是笨蛋的行为, 不用理他, 应该告诉他 (她) 发呆的好处, 若别人不听就——发自个儿的呆, 让别人说去吧, 有了这么多的原因, 所以我爱发呆。

我爱西湖

——B同学

走到杭州西湖, 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美。

湖心亭真美啊!杨柳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 微风吹拂着岸上的杨柳, 带来一丝凉意, 舒服极了。我们乘船游湖。眺望西湖, 盈盈一水, 淡淡群山, 月光、水光交辉相映, 有说不出的美。

“三潭印月”真美啊!湖面上有三座小塔, 三塔之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个塔上还有五个圆孔。传说, 每到中秋节, 人们在塔内点燃蜡烛, 用宣纸糊上塔孔, 三座塔孔的烛光倒映在水中, 就像彼此呼应的十五个月亮, 在加上天上映在水中的一个, 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一共十六个大大小小的月亮。

西湖还有许多景点, 比如平湖秋月、断桥、苏堤、白堤、雷锋塔等。西湖, 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啊!让人流连忘返。

批改作文时, 如果按考试要求《我爱西湖》内容具体, 能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分段表述, 字迹工整, 应该说是一篇值得大家肯定的文章。但据我和B同学面谈后, 了解B同学并没有去过杭州西湖, 所写的美景只不过是从其它优秀作文选中摘抄并进行删减的, (后来我在教辅材料上看到一篇《游西湖》内容比B同学写得多。) B同学的习作只是有选择的拼凑, 因此我要求B同学重写。

A同学的习作, 字迹不够工整, 甚至还有好些别字, 但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发呆的三个原因, 感情真实, 是童心飞扬的具体例子。因此, 我在班级表扬了他。

基于以上表述, 儿童作文是属于儿童自己的, 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生活需要, 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 是儿童自己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

二、童言无忌

前几年前, 我在网络上看了一篇三年级农村孩子写的习作:

我的理想

阿爹还没走 (当地称人死为“走”) 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长大做个科学家, 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当个公安 (人员) , 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 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 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 怕鬼, 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 所以我要做一只狗, 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 刚好一页, 字歪歪斜斜的。应该说, 这是一篇流淌着真情的习作, 无论从谋篇构思, 还是遣词造句的角度看, 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从字顺、表达心声的习作, 是难得可贵的。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 就是这样一篇文从字顺的习作, 却被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叉, 没有打分, 估计是严重的不及格了。是呀, 普天之下有谁的理想是成为一只狗呢?做老师的, 一定会斥责这孩子……

儿童作文到底为的是什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想彻底。这样,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才会有的放矢朝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行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 习作的功利就是为了立“人”, 为了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切实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 让他们通过习作能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事实上, 这些问题是困扰我们一线老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儿童作文到底要教学生干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在习作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有童趣的儿童作文。

篇3:童心、童趣、童韵

如果找一个茶杯,把杯子把儿背着孩子,让他画,他会怎么画呢?他会怎么处理那个看不见的把儿呢?给他一个动物模型,让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描画动物,他又会画成什么样呢?如果你有兴趣真的试做一下,将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曾经让100多个4~7岁儿童画茶壶。这个茶壶的正面有花,能看见壶嘴和壶把儿,背面是白色,也能看见壶嘴和壶把。两个侧面分别是壶嘴和壶把。让儿童分别从四个方位描画。这也可以称为写生。

这项实验得出的结果很有意思。大约有一半多的4岁儿童画出不相连接的壶的各种部件,如图(一)的样子。有一多半的5岁儿童对画壶的正面“情有独钟”,不管把壶的哪个方向冲着他,他都画一个有壶肚、壶嘴、壶把儿、壶盖、壶底的壶,图(二)的a、b、c、d就是同一个5岁儿童从4个方位画的茶壶画。到了6岁、7岁才有许多儿童能够按照他所看到的样子画出不同方位的基本特征,图(三)的a、b、c、d是真正的四个方位的写生画。

这些现象说明儿童画图画并不是机械照搬对象的样子,也不同于照相机摄影,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要通过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一番加工,使图画具有“加工厂”的特色。物体写生画也不例外。

6岁以上儿童的认识水平、经验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把看见的、要画的、脑中的印象协调一致,再通过绘画操作,把各种因素统一在画面上,画出对物体的写实画。

5岁左右的儿童有不同于其他年龄儿童的一大特点,就是认识事物的概念化倾向。这种倾向使他的反应具有某种刻板性和片面性。同时这种概念化特点又使他们对事物的语义理解具有典型性,使他们在认识上能够把握物体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特征。他们头脑中的“花”的表象就是从顶面看的有花蕊和花瓣的花朵,他们的动物表象就是从侧面看的头、身、四肢和尾巴,茶壶便是有壶肚、有把儿和嘴的正面图象。这类典型表象要在儿童脑中“刻印”一段时间。这就是5岁儿童把壶的各个方位都画成正面壶的原因所在。

4岁儿童对熟悉的物体能够整体认知,但这种认识具有轮廓性和某种模糊性特点。与此同时,他们在认识对象时还具有注重它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的倾向。正是这后一点使他们描画物体时难以把握全局。又由于缺乏整合能力而导致分散画出对象的构成部件。

在让儿童画写生画时,成人的两种表现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一是注重物体画本身,要求孩子画出“像样”的画,其二是注重儿童自身,以小画者为主体,把对象作为素材,使其通过自己的感知经验和认识进行建构描画。通常,成人总是像前者要求孩子画实物写生,这使孩子们非常怵头。其实,让儿童画物体写生应该做后者,让孩子画出有血有肉有自我的活生生的写生画。

当然,儿童也不是不可以画实物写生,比如在综合性常识课上,在认识特定物体时都可以。但只能画简单的熟悉的物品。其形状也应该在儿童掌握的图形的范围内,颜色更应该是儿童所熟识的。这种物品的轮廓一定是要能够用简单的轮廓线就可以勾画出来的,枇杷果。

篇4: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一、富有“童心”地叙事

在许多著名的伊朗儿童影视作品中,童心二字贯穿始终,笔者认为童心二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这位著名的伊朗导演阿巴斯曾说“孩子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单纯地过日子”①。由他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述了一个孩子还同学作业本的故事,这部影片围绕阿默为了归还同桌拉扎的作业本,独自上路开始寻找拉扎的家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由马吉德导演的《小鞋子》讲述了一对兄妹和一双鞋子的故事,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哥哥阿里意外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在跑步比赛中,阿里知道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而参加了比赛,可最后他得了冠军,十分沮丧。同样由马吉德导演的《天堂的颜色》讲述了一个盲人男孩无助而尴尬的短暂人生,盲人男孩默罕默德是盲人学校一位优秀聪明的学生,学期结束后被接回家中,父亲多次想将他抛弃,最终因为一次断桥意外,孤独的默罕默德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而帕纳西导演的《白气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纳西亚渴望得到一个气球,当哥哥苦心向妈妈要来500块以后,兄妹两人却弄丢了钱。随后电影讲述了兄妹俩一路寻找丢失的钱的故事。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描写的都是童年时代的小事,丢失一双心爱的皮鞋,拿错了同学的作业本,很想得到一个白气球,这些故事一开始就会让儿童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亲近感,仿佛这是专属于孩子们的小世界。

二是从儿童视角叙事,不仅写儿童故事,更是通过儿童视角看待事物,通过儿童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情节随儿童内心的喜怒哀乐转变,这才是真正的富有童心的叙事。俯下身和儿童处于一样的高度,把话语权真正交还给儿童,尊重儿童是伊朗儿童电影在叙事上最有吸引力的一大特色。在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主人公阿默因为拿错了同学的作业本担心又害怕,害怕同桌明天会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责骂,因此他连饭都没有吃,也不敢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便跑出家门寻找同学的家,一找就是一夜。这样的情节可能在成年观众看来过于简单也过于幼稚,但其实这正是影片想表现的儿童的单纯可爱之处,在大人们的眼中,只有很复杂的事情才可以称得上难题,而在孩子们眼中,一件小事也可能成为让他们烦恼一夜的难题。在他们看来,不能完成作业是生活中最糟糕的事之一。影片正是还原了儿童的思维,聚焦于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叙述得真实而不显刻意。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主人公马哈玛德的单纯令人记忆犹新,尤其当一个做门的男人问他从本子里借一张纸的时候,他怕被老师骂,眼里充满了泪水,希望那个男人可以作罢,让人不禁心生怜爱。在影片《小鞋子》中,小主人公阿里参加长跑比赛,当他拼尽全力冲到终点,后急忙问老师是否得了季军,可得知得了冠军,他反而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些简单单纯的、看起来有点傻的想法,却能给人深深的触动,触发回归本心的力量。

在小演员的选取上,伊朗电影中的小主人公都是非职业演员,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孩子们不仅用自己的思维演电影,更在电影中做回自己。影片导演知道小主人公的语言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却是最真实自然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使他们的渴望具有灼人的力量。正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错拿同学作业本的男孩,“他们不仅自然得完全不像演戏,而且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把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至善至真的纯真表露无遗”②。从儿童视角看待问题,简单其实蕴含深刻,幼稚却能凸显天真。

二、体现“童真”的影像

儿童电影通过银屏呈现,儿童影视的文学因素具有可见可闻的直观性,它不像语言艺术的文学形象那样,需借助读者的二度创造构成内心映像,方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因此,视觉造型成为影视的银屏语言③。在伊朗儿童电影中,镜头语言无不体现着童真,影片《小鞋子》中阿里在比赛中赢得了第一,但由于没有拿到第三名的新鞋而万分沮丧,他脱下破烂不堪的旧鞋,把磨出水泡的脚伸进水池,几条金鱼调皮地围绕着他的双脚嬉戏,似乎在安慰着这个不断遭受困境却始终坚持不懈的男孩。这样一个镜头体现了儿童内心的诚实,因为没有帮妹妹赢得鞋子而感到难过,将孩子内心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大特写镜头拍摄也是体现童真的一大特色所在,这时摄像机好像就是儿童的眼睛,跟小主人公一起感受那份最单纯的喜怒哀乐。如影片《小鞋子》一开头就是一个大特写镜头,镜头里只有一双破旧不堪的小鞋子,这样的镜头表现出在儿童的世界中,孩子的双眼经常聚焦一件很小的事物,如一双鞋,却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这样的开头是伊朗儿童电影的一大特点,这样的真实只有通过儿童的双眼才能看见,简单的画面不仅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更透露出一种童真,一种社会民族的真诚和儿童视角下的诚实。

在影片《天堂的颜色》中,这点更突出。小主人公盲童默罕默德在盲人学校等着爸爸接他时,独自在树下玩耍,他无意间在地上触碰到一只小鸟,他知道可怜的幼雏从树上的鸟窝里摔了下来,便小心翼翼地爬上大树把幼雏送回树上的鸟窝。这一个完整的过程都是默罕默德靠双手一点点感知完成的,这时在影片的视觉语言上,摄像机镜头就好像默罕默德的双眼,在陪他认识观看世界、记录生活。在默罕默德回到乡下之后,他兴奋地拉着妹妹和奶奶到处逛、到处看,虽然他看不见,但摄影机记录下的美丽乡村风光、温暖的阳光、惬意的午后、发芽的小花等,好像都是默罕默德亲眼看到的,这般美好而真实的童年场景,正是默罕默德内心最美好的记录。

光影和色彩也是童真的影像风格的一大体现。伊朗的儿童电影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爱、和睦相处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④。让画面的光影和色彩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如影片《天堂的颜色》中,温暖而金黄的色彩表现了童年生活应有的美好纯真,影片快结尾时,父亲抱着默罕默德坐在海边,随着默罕默德小小手掌的慢慢打开,整个影片的色调一下子变成了闪烁有些刺眼的金黄色,这象征着虽然命运对小默罕默德不公平,但他并没有被生活击垮,他依然坚定地相信上帝会爱盲人多一点,他依然愿意张开双手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同时表现小默罕默罕命运的悲惨,令人心痛怜惜。这样的光影和色彩的运用不仅衬托了情节,更恰如其分地将小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出来,童年的纯真透过银幕温暖了每个观众的内心。

另外,影片《何处是我朋友家》的光影和色调还融入了导演精心的思考,故事发生在小主人公放学后到第二天上学之间,这就决定了电影的光线和色调都要偏暗。就在小主人公找寻朋友家的过程中,天色渐渐变暗,导演将白天的赭石色暖色调转为幽蓝的冷色调。这种冷暖色的转换既渲染了寻找中的一丝焦虑,又展现了小主人公执著的品质,还暗示了影片的结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夹在作业本中的那朵黄色的野花,显得尤其抢眼,与整部影片的氛围相互映衬,给人融融的暖意⑤。

除了视像特点外,伊朗儿童电影在物象的选择上也十分独特,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开头一片黑屏,只听到粉笔吱吱的响声和老师的讲话声,黑屏代表了黑板,以一种较为压抑和强势的方式传达了当下学校以老师为中心,一味教授和灌输的现状,老师显得十分强势。随后老师挨个检查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作业本象征了孩子对学校的服从,为后来主人公因为拿错了同学作业本苦苦寻找同学家一夜埋下了伏笔。这些都是最真实反映儿童生活的场景与事物,导演用这些物象生动地还原了儿童的世界,那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最珍惜的心爱之物,可能是一双小鞋子,可能是一只白气球,可能是一场心心念念的球赛,这些在大人们看来价值并不昂贵的东西或者愿望,却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都有过的最宝贵的回忆,为了得到这个东西,孩子们愿意付出一切,可如果失去,也会伴随着泪水,这些单纯而美好的小愿望让我们看到儿童世界富有童真的一面。影片《过客》讲述的是一个在乡间生活的孩子为了热爱的足球,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偷窃家中钱财逃课到德黑兰看国家足球队的比赛的故事。当他乘坐公共汽车日夜兼程赶到德黑兰时已经筋疲力尽,竟然在比赛开始前躺在草坪上睡着了。影片充满了孩子们天真的童趣,片中调皮贪玩的孩子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并非顽皮,而是愿望落空后无尽的惆怅。虽然影片没有交代球赛结束后,孩子看到空荡荡的足球场会是什么表情和心情,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梦中看到他为了这场球赛将要付出的代价⑥。这就是孩子的天真和单纯,也是影片着力表现的真实。在伊朗儿童电影中,没有恢弘的场景,有的只是一个个生活片段,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一件件童年的小玩意儿。这些物象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形象性、趣味性,为伊朗儿童电影的银幕语言增添了童真的元素。

三、表达“童趣”的情感

“趣味性是儿童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别于成人影视文学之所在”。⑦笔者认为儿童电影的首要任务就是童趣十足,故事性应该大于深刻性。我国有很多拍儿童电影的导演,给儿童电影加了太多的说教内容,大人看来乏味,儿童看来无趣。而伊朗儿童电影摒弃以往大肆说教、大肆渲染的方式,着力表现儿童世界的纯真,通过“零渲染”的方式清新质朴地表达专属于儿童的那份童趣,这正是孩子内心的可贵之处。阿巴斯说:“儿童的生活观吸引着我的兴趣,这种观念既狡黠又神秘,接近于伊朗神话的观念,特别是海亚姆的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想象着另一个世界,他们对日常生活抱有很好的态度。他们在感情方面不欺诈,喜怒哀乐毫不掩饰,打归打骂归骂,相互之间没有仇恨。他们建设,然后很快就破坏自己建设的东西。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比我们好。”⑧

伊朗儿童电影拍的是儿童世界,在他们的世界中,有时是做法有趣,有时是想法有趣,有时是说的话有趣,这些趣味性是最有吸引力的。在影片《小鞋子》中,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既没有钱买新的,又不敢告诉爸爸妈妈,这时兄妹儿童想到一个好主意,便是两人轮流换着鞋子穿去上学,两个孩子轮流换鞋穿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也只有小孩子才能想出如此有趣的办法,这正是影片故事情节的出彩之处。阿里每次放学便飞奔回家,妹妹每次站在巷子口等待着哥哥,等两人换好鞋子,妹妹又飞快地奔向学校。在这段情节中,反复出现兄妹两人来回奔跑在家和学校的路途当中的场景,每当看到这,心情都变得活泼明快起来,都觉得十分有趣,这兄妹两人竟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表现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心里都感到十分开心,虽然跑来跑去很累,但两个人都觉得很开心。有一次,因为学校考试,妹妹特地准时交卷为了不让哥哥上学迟到,可是路上鞋子竟然一不小心掉到了水沟里,妹妹着急得一直哭,好不容易才把鞋子捞上来,赶紧穿上湿漉漉的鞋子往家跑。谁知一回到家,哥哥看到又脏又湿的鞋子一下子生气了,而妹妹也因为这件事情变得委屈起来,兄妹两人于是大吵了一架。这段情节表现出了妹妹作为一个小女孩生气撒娇发脾气时的俏皮可爱,也表现出了哥哥毕竟还是个小男孩的小冲动,用这样的方式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立体,他们身上有着孩子最真实的特点,兄妹两人的小争吵也似乎变得可爱而富有童趣。在兄妹俩和好之后,他们一起在水池边刷鞋子,妹妹在一旁吹着肥皂泡泡,这一刻兄妹两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洗鞋子的肥皂泡泡成了两个孩子这一刻的玩具,之前为了破旧的小鞋子争吵的兄妹俩把哥哥的小鞋子刷得干干净净,孩子们为自己相处的办法感到开心,兄妹两人嬉笑打闹,好像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尽情地玩耍,享受着单纯的小世界里特有的童趣。每当看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起欢笑,我想这样宝贵的瞬间才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有趣而活泼,专属于孩子们。

在影片《天堂的颜色》中,盲童默罕默德刚被爸爸从学校接回去时,心中对即将到来的假期生活充满了欣喜和期待,在回家的大巴车上,默罕默德一直把手伸在车窗外面,他告诉爸爸他要抓住风,他一边说一边使劲感受着风的存在,对他来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奢侈的,必须要努力感受才能获得,他问爸爸马路的另一边有什么,爸爸告诉他有树木还有森林,他听到后,脸上露出了欣喜快乐的微笑。这一段情节表现出虽然他是一个盲童,但他一直在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自己和自己交流以获得快乐,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憧憬,在他心里一切都是那么有趣、那么让人惊喜。也许这样的快乐只有在电影中,和默罕默德一起感受才会有,儿童率真性情及盲童的纯真内心,给影片要表达的情感增添了一味童趣。在默罕默德刚回到乡下见到妹妹时,他伸出双手抚摸妹妹稚嫩的小脸,并故作老成地对妹妹说:“哇!你都长这么大啦。”见到奶奶时,他调皮地和奶奶玩起了捉迷藏,并且一定要让奶奶闭上眼睛伸出双手接受自己的小礼物,当他跟妹妹一起去妹妹学校上课,念到一篇自己学过的课文并得到老师的夸奖时,默罕默德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心里暗暗开心。这些细节都表现出了儿童内心的童趣,影片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才使要表达的情感多姿多彩、充满乐趣,让观众跟随默罕默德一起沉浸在无杂质的、充满童趣的小世界里。

笔者认为童趣不仅指有趣,在伊朗电影中更多地表现的是如孩子般的天真、善良、诚实、单纯,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童趣。在电影《小鞋子》中,阿里跟随父亲去大城市找园丁工作时,小阿里从容交流,不卑不亢,而父亲面对富人却唯唯诺诺,连话都说不清;在《天堂的颜色》中,盲人小男孩默罕默德一直渴望着被爱,对亲人、对朋友、对自然都充满的期待和感激,而他的父亲却因为惧怕生活的艰辛,抛弃自己的孩子;在《一次别离》中,当特梅得知父亲的确知道瑞次怀孕之后,在车上泪流满面、十分难过,而父亲却以种种生活的借口掩饰自己的错误等,这些对比,让观众更清晰地领悟到只有回归一颗本心,才能真正领悟到童趣。童趣是孩子们的天性,伊朗儿童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儿童世界的有趣,更多的是保持一份童心、培养一份童趣对待复杂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怀恋过往,这种寓教于童趣的方式如同和一个天真的孩子对话。伊朗导演马吉德说:“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挥洒自如。‘童趣’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⑨这才是儿童电影的精髓所在。

儿童处于成长的特殊年龄段,有独特的审美需求。伊朗儿童电影秉承回归儿童世界的理念,叙事上紧贴儿童主题,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影像上尽情展现儿童的天真稚嫩;情感上倾听儿童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真正表达孩子自己的想法。这使得伊朗儿童电影散发出本心的美好,更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4]张铁伟.伊朗(列国志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邢秉顺.伊朗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

[6]贺红英,李彬.世界电影——管窥与瞻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篇5: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一、个性化的选题

作文题目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材余地, 教师命题必须精心考虑, 增加命题的灵活性和可作性, 重视个性化的选题, 力求把题目出到学生心坎上, 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让学生一吐为快。

1. 求真。

命题贴近学生实际,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诱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使选题真正深入学生心里, 真正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促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如《我爱……》、《我想……》, 这些题目既可写人, 又可写事或物, 都能够表达喜怒哀乐。

2. 求奇。

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与生俱来, 作文要为满足他们的这些心理提供舞台。低年级学生习作《天上的月亮吃什么》、《蚂蚁和谁一起玩》等,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怎么写都可以, 只要能体现童真、童趣;高年级习作《2999年的地球》、《外星人的奇遇》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有所依据地进行推想, 教师可以对其合理性作出判断。这些作文题既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又体现出异彩纷呈的个性特色。

3. 求趣。

兴趣是成功的内驱力。小学生最喜欢有趣味性的东西, 我们应该注意这一心理特点, 使命题符合儿童特点, 富有儿童情趣, 从而以趣激情。如写人记事的作文, 以《我的童年》命题, 就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而《童年傻事》、《我真可爱》这样的题目, 有助于激发学生回味童年的乐趣, 写出真情实感。

4. 求疑。

即作文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在好奇心驱使下, 认真地观察事物展开想象, 并以观察想象到的事物内容写成作文, 从而以奇激情。一可用课文材料之疑命题, 如《海伦·凯勒来到我们学校》、《秦兵马俑的制成》等;二可用自然现象之疑命题。如:《莹火虫光源之谜》、《金鱼爱吃什么》、《泥鳅缸里学问多》;三可用社会生活之疑命题, 如《让我想不通的一件事》等。

二、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生的语言要个性化, 不是说一定要形成某种语言风格, 而是要求语言真实, 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通过自己的组织体现趣味性。语言的个性也就是写作表达上要有自己的方式。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特点, 不能强求。语言的个性化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 词语的活用。如“抬腿一脚, 乒乓球一下子‘气绝身亡’。”“凳子在他的折磨下, 丢了胳膊少了腿, 面目全非。”

2. 古诗的引用。

烟花三月, 教师带学生去天目湖春游。孩子们漫步湖堤, 春雨蒙蒙, 柳丝飘逸, 柔风拂面, 桃李争艳。进入这一境地, 孩子的口中不禁吟出宋代诗人僧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 诗意、春意, 舒心适意。

3. 修辞的运用。

作文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拟人、比喻、夸张, 如:“在我的训练下, 小花猫成了技术高超的杂技演员。”“一天夜里, 一只大老鼠带领一群小老鼠外出觅食, 突然, 迎面来了一只猫。大老鼠左右一看, 街道两边没有一处可以藏身, 小老鼠们吓得躲在墙角哆嗦。情况万分危急, 大老鼠急中生智, 学了几声狗叫:‘汪汪……’那只猫一愣, 嗖地上房顶跑了。大老鼠长长地松了—口气, 意味深长地对小老鼠说:‘看, 掌握一门外语有多么重要啊!’”

4. 童言的妙用。

孩子的语言不能太成人化, 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成人要求的语言合理化, 反而束缚了孩子的天真。如:“他一天到晚哭, 把嘴巴哭肿起来了。”“阳光在草地上跳来跳去。”“我被一口唾味吐倒在地上。”

三、个性化的写作

小学生作文是不拘形式、自由的表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可变按事情先后直叙为倒叙、插叙;可用资料卡片连缀成文的形式及大标题下再列小标题的形式。还有改写, 如:改体裁, 诗歌变记叙文、故事改为诗歌;改人称、时间、环境;改结尾;甚至与原文唱反调。丰富的形式衬托出的是学生不凡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品质。就是同一篇作文也“文无定法”。因此, 我要求学生力求“变结构”, 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开头或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或描写场景烘托气氛, 或设立悬念娓娓道来, 或回忆联想引入下文, 或直抒胸臆等, 但都要求学生力避落入俗套, 使人看头就能知尾。结尾可以“卒意显志”;可以照应开头形成珠联璧合;可以提出问题, 让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绕梁。情节的发展也并不是三段式, 开头、发展、结尾, 应是一波三折, 插入联想, 运用想象, 跌宕多姿, 波澜起伏, 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各具特色。

篇6:让童心、童真、童趣、童韵宛如星辰

一、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愿望

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兴趣是能量的来源”,感兴趣的事,幼儿会愉快主动的去探究。只有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幼儿才能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释放创造激情。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需要发掘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艺术课题,诱发幼儿的创造需要和动机,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和热情。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再现生活。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融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于一体。艺术教育资源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大量存在。在自然中,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而在社会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服饰、风采各异的建筑、美妙动听的音乐、美轮美奂的舞蹈,等等,都是人们创造的生活美;无论是“大自然的风光”还是“生活的节奏”,都可以形成美的享受。

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艺术教育的内容是孩子能够了解和参与其中的,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选择有趣的,他们能理解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引导幼儿将艺术欣赏的心门打开,与审美对象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从而增强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艺术创造无处不在,孩子们都是天然的艺术家,飘扬的落叶就是一件自然天成的艺术品,幼儿可以一起收集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制作简易方便观赏的树叶标本,还可以用树叶剪裁、拼贴成各种造型图画,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树叶剪贴画,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创造的魅力。

二、尊重和理解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

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关键在于成人少用条条框框,绊倒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想象是没有边际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要让孩子用童真去创造艺术。

理解和尊重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就要重视孩子艺术创造的过程。在幼儿尝试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教师所进行的指导不能束缚孩子的思维,更不能单纯追求技能技巧的训练。绘画课上,老师为孩子们准备好绘画需要的画板和颜料,任由孩子们涂抹,不加任何限制,幼儿认真地涂抹,告诉老师他正在画机器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老师没有用画得像不像来评价他的画,没有用大人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老师在教幼儿绘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和尊重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就要给予幼儿多一些鼓励和赞赏。美术活动《刷牙》中一个孩子画出了一口漂亮的五彩牙齿,而一颗坏掉的虫牙,则用一个黑洞洞表示。这是孩子观察生活的独特感受,他见过爷爷奶奶们嘴里的“金牙银牙”,谁说牙齿就一定是白色的呢?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幼儿内心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幼儿喜欢色彩,对色彩有不同于成人的敏锐感和想象力,会用特有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看,如果没有色彩,幼儿就无法将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心中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出来。

理解和尊重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倾听音乐,尝试用肢体的方式表达音乐赋予的角色——公主。教师适时的放手,没有给予幼儿任何暗示和示范,孩子们觉得公主应该是怎样的就自己去试一试,结果,孩子们很好的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公主的形象。有的公主温文尔雅,有的公主俏皮可爱、有的小公主舞姿翩翩……形态各异的动作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我们要充分信任幼儿,别用一些无形的枷锁束缚孩子,困住孩子在艺术上想象创造的步伐。

三、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幼儿是艺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艺术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地表现和创造,发展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维品质。

“留白教学”给幼儿留出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时不把教育内容全部表达出来,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空白地带,让幼儿驰骋想象,积极主动地填补完善“空白”。如美术活动《快乐的小金鱼》,教师只在黑板上画一只没有尾巴的小金鱼的图形,让幼儿以此为基础去想象完成图画,构造出小金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快乐地吐着泡泡的想象图画。这种活动方式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

创造性教学促进幼儿形成创造行为。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尽量新奇而独特,教师让幼儿亲眼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并让幼儿参与其中。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黑板上画画时,请幼儿讨论可以怎么画,边想、边讲,画错了再改,既能让幼儿看到老师的创造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发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艺术想象,幼儿目睹了老师高超的筛选、雕琢、组合知识的能力,被不自觉地引向探讨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在润物无声中幼儿创造的种子萌芽长大。

幼儿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效地开发出幼儿的潜能,可以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崔红英.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1).

[2]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轻吟蝶梦,谁且聆听美文下一篇:写景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