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让千古诗文滋润童心

2022-09-10

经典诗文是我国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 千锤百炼, 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 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 万口传诵,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 对民族精神的养育, 都有其它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每当教室里响起这琅琅的诵读声音, 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一股热流: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就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两年多来, 我欣喜地听着, 看着, 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 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 感染着。

一、在经典朗读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的小主人, 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在求学阶段, 应好好地爱惜时间, 勤奋读书, 不可贪懒。切勿日复一日, 荒废学业。清朝钱鹤滩指出:“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在我们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古人苦学的故事, 如凿壁借光、悬梁刺骨等, 那种苦学精神是很可贵的。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除了善用时间外, 要取得优异成绩, 还要我们努力奋斗。在奋斗的道路上, 我们是需要付出汗水的。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我给学生讲王安石《伤仲永》的故事, 让学生诵读《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三心二意, 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 业精于勤。”“若使年华虚度过, 到老空留后悔心。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非经过不知难。”的名言, 让学生背诵《汉乐府民歌 》中“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诗句, 还让他们抄写鲁迅的名言:“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以及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让学生从中知道世上没有天才, 只有勤奋努力地学习, 自己深入地钻研, 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如果学习三心二意, 不思进取, 终将自食苦果, 流下后悔的眼泪。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 就必须具有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在经典朗读中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感恩, 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古人云:滴水之恩, 须当涌泉相报。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 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 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 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 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 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事实上, 我们非常需要感恩!有人说:“经典诵读, 从一个人的基础阶段抓, 就是奠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我们可以从低年级经典诵读中着手。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 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 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 乃至大学, 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 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燃烧着自己, 点亮着他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父母, 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古诗中有许许多多进行感恩教育的好范例。如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是一首适合低年级孩子诵读的古诗。教学中,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出身贫寒的唐代诗人孟郊, 几次赶考, 年老的母亲为他缝补衣裳, 为他准备东西, 为他担心, 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 终于考上状元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 我让学生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 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从而认识到父母为抚养我们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劳苦, 懂得要尊重、关心长辈, 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 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 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 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 而我们又能否记得他们的生日, 体会他们的劳累, 察觉到那缕缕银丝, 那一丝丝皱纹……通过经典朗读, 让学生懂得: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感恩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去报答。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 感受平凡中的美丽, 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三、在经典朗读中, 受到美的熏导

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片阳光, 一首古诗就是一场甘霖, 一首古诗就是一颗美的种子。我引导学生在经典朗读中, 发现美, 探寻美, 受到美的熏导。如让学生朗读“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这是一幅多么繁富绚丽的画面:金秋之际, 拂晓之时, 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 苇丛起伏, 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状, 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生命的赞歌, 这是美轮美奂的春之图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出水, 蜻蜓驻足;碧绿的荷叶, 粉红的荷花, 在阳光的照耀下, 显得分外鲜艳。“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皎洁的明月, 透过如盖的青松, 在地面筛下斑驳的银辉;清冽的山泉, 流泻在明净的山石上, 像鸣琴般淙淙作响, 越发显出心灵的纯净、安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采菊, 无意望山, 远离官场的喧嚣, 陶翁那回归故园之后闲适、悠然自得, 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那份超然, 那份恬淡, 令人羡慕之极。“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季节尽管是所有生命最后的归宿, 但更是孕育所有新生命的摇篮。老新交替, 除旧迎新, 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这片片的雪花分明就是报春的使者, 诗人分明看到了生命的火苗在升腾、在燃烧!

在经典朗读中, 我努力做到:一是确保诵读时间:每天中午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 要求读准读熟, 每晚十分钟在家里大声诵读, 并在家长处背诵。二是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 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形式指导学生熟读,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会读得有滋有味, 劲头十足。我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 一小组领读, 其他小组跟读, “小老师”教读, 学生全体齐读。也可以师生对读, 生生对读。实践证明, “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同时, 积极举行诵读各种比赛活动, 挑战赛、积累赛、运用赛、展示赛, 还有部分学生自创的经典诵读表演赛等等,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 景仰祖国悠久文化, 受到情的感染, 美的熏陶。三是开展家庭亲子背诵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 做好家长沟通工作, 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活动过程中,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 而且真的和孩子一起读、背, 互相考试比赛, 一家兴致高昂, 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朗读经典诗文, 陶冶儿童心灵。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 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它凝聚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 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朗读经典诗文的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相信, 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 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摘要: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朗读经典诗文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 其对于开阔学生视野, 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提高其文明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诗文,滋润童心

参考文献

[1] 盛新凤;[M]《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文汇出版社, 2004。

[2] 冯铁山;[J]《带着诗意审视生活》;《语文建设》2005-4。

上一篇:黑龙江省高校对俄跨境电商金融人才培养探索下一篇:试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